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二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二及答案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6.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8.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9.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10.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13.(某人)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14.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5.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邪?(《庄子·庚桑楚》) 1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17.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19.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筹,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 20.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2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3.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24.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2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2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27.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28.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9.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荀子·论》) 3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31.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3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3.(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34.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末行劣都

B、目析戒哀

C、鱼甘受牧

D、皿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A、知——智

B、翦——剪

C、襍——雜

D、雕——彫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A、桀——揭

B、昏——婚

C、赴——讣

D、暱——昵

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B、是以远至迩安。

C、姜氏何厌之有?

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中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6、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象有齿以焚其身。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从左右,皆肘之。

C、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彼且奚适也?

B、何以知其然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按照”、“依据”的意思的一句是()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

10、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完整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完整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其\箕要\腰昏\婚

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亦、本、末

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

(此答案來自網上。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

練習一(P123)

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ǔ)”的“行”讀什麼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

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列子·湯問》)

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二

一、填空题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现在最通行的所谓“三家注本”,它们分别是: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原书分为十二(纪),六(论),八(览),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3、《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郭象、向秀等五家,现存的只有(郭象)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为此作疏.

二、注释题(指出加点字的文中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

2.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轨:遵循,用如动词。

3.朝菌不知晦.朔。

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做陶器的模子,这里用如动词。埴:黏土

5.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渐:浸泡

6.摶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旋风。

7.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军队的营垒。

8.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第一页

干:求,谋求。

9.技经肯綮

..之未尝。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聚结处。

10.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

..者。

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1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特:独。

1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个,韵部有个。

2.反切的基本原则是、。

3.在古书校勘中,把误多出来的字叫做,失落字的现象叫做。

4.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5.近体诗押韵要依照韵,该韵共分部。

6、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时期的语音系统。

7.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划分出来的。

8.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是词。

9、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的不同,可分为是、、。

二、概念题

1.连绵词

2.五音

3.粘、对

4.读为

5.清、浊

6.本义

7.同义词

8.拗救

9.字母

10.古用今废词

11.古无舌上音

12.双声

13.义疏

14.七音

15.偏义复词

16.韵部

17.古今传承词

18.貌

19.阴声韵

20.衍文

三、辨析题(同义词辨析)

1.畏惧

2.蓄养

3.肌肉

4.之往

5.笑哂

6.谏诤

7.步跬

8.杀轼

9.耻辱

四、归纳题(在上古音系中,“其”属之部,“奇”属歌部,“振”属文部,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

阮纹幽淡冬

芝文识药慎

之鱼侵终烝

宵晨职旗骑

五、论述题

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3.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4.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5.什么是本义、引申义,两者的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辨析同义词?

7.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有哪些?8.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古代汉语_第二阶段练习带答案

古代汉语_第二阶段练习带答案
四、名词解释
1、词类活用
答: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数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的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
2、词的兼类
答: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A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B若属皆且为所虏。
C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D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4、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
A利泽施乎万物。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5、意动用法
兼语式,所谓兼语就是宾语兼主语,即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今有兼语的句子叫兼语式。古汉语兼语式的基本结构:主语+动1+兼语+动2+宾语
五、简答题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答:被动表示法,即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的句法。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作为的受事者。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3、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近实词的一面)但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件事情,同事也不能做句子的主要成分。(近虚词的一面)

奥鹏东师网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2)

奥鹏东师网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2)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是同义复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2. 布衣属于复音词中的 .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D

【解析】

3. 由两个独立的单词作为词素结合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叫做

A. 连绵词

B. 合成词

C. 重言

D. 单纯词

【答案】B

【解析】

4. 下列注释术语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是

A. 读为

B. 之言

C. 貌

D. 谓

【答案】C

【解析】

5.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6.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重”字存在的语法现象是()

A. 宾语前置

B. 名词用作动词

C. 使动用法

D. 意动用法

【答案】D

【解析】

7. 下面句子里,有名词用作动词这一用法的是

A.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D.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答案】B, D

【解析】

8.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其中“然”的意思是()

A. 燃烧

B. 这样

C. ……的样子

D. 认为……对

【答案】B

【解析】

9. 兴亡属于复音词中的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D

【解析】

10.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中“穷的词义是()

A. 生活困难

B. 贫穷

C. 仕途不畅

D. 走到尽头

【答案】D

【解析】

11.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其中“埏”的意思是()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一、填空:

1.32,30.

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

6.唐宋(或中古)

7.发音部位。

8.连绵

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二、概念题:

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古代汉语习题集2 (版本二)

古代汉语习题集2    (版本二)

古代汉语练习一

一、填空(15分)

1、甲骨文又称()()等,主要是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历史上也称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3、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中的六书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说文解字》中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指的是“六书”中的()。

4、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有异的字。

5、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汉代的()。

二、用传统的“六书”对下列汉字进行分析。(10分)

向休牧取比

益闻然刃衷

三、多项选择题(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10分)

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异体字的一组是_____。

①岩——巖泪-—淚烟——煙②发-—發谷——穀干——乾③岩——巖泪-—淚谷——穀④泪——淚烟——煙发-—發

2、下面各组字中,不全属于上形下声的形声字是_____。

①芝芷蕴芸②艾蔼荣茅③茄葭蒹菅⑤葡萄莲藕

3、下列字体中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有

A隶书b甲骨文c楷书d小篆e金文

4、下列各组字中,都是会意字的是

A臭寒逐息b从问安莫c即未眉伦d信武比息

5、下列属于假借字的是

A举错不可不察也。(措)

B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上)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四、简答题(22分)

1、举例说明因形求义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8分)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塞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塞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

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古代汉语王力版配套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及答案

古代汉语王力版配套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及答案

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一)请从下列有关词的本义的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把它的题号填入括号内:

1.“谢”的本义是():①道歉②感谢③辞去④凋谢

2.“让”的本义是():①谦让②退让③避让④以言辞责备⑤把权益职位让给别人

3.“属”的本义是():①跟随②隶属③连接④嘱托

4.“即”的本义是():①走近②就在(当时当地)

③如果④就是⑤走上前去吃饭

5.“引”的本义是():①开弓②延长③牵引④后退⑤招致

6.“约”的本义是():①绳索②束缚③约束④简要⑤盟约

7.“具”的本义是():①食物②准备③才能④具有⑤俱8.“侈”的本义是():①过多②放肆③自多以陵人④奢侈⑤邪

9.“息”的本义是():①喘息②休息③叹息④儿子⑤增长

10.“乐”的本义是():①快乐②喜爱③音乐

(二)请从下列有关造字、用字和词义的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把它的题号填入括号內:

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①象形②指事③会意④形声

2.下列各组汉字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①田末牧特②魚本询恭

③人上逐甦④刀刃亦泪

3.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②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③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4.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①亦、寸、甘、下②犬、上、本、州

③夕、末、刃、及④未、又、曰、目

5.下面几个部首,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①宀②厂③示④邑

6.下面四组汉字中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古代汉语练习2-古书用字

古代汉语练习2-古书用字

古代汉语练习(二)——古书用字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标出各字的对应关系(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

1.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尚書·湯誓》)

2.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3.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同上)

4.姜氏何厭(饜)之有?(同上)

5.公子取(娶)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6.臧宣叔逆晉師,且道(導)之。(《左傳·鞌之戰》)

7.及楚,楚子饗之。……[至秦,]他日,公享(饗)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公懼,隊(墜)于車,傷足。(《左傳·公孫無知之亂》)

9.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無)數。(《周易·繫辭下》)10.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同上)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12.子曰:德之不脩(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13.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

14.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大同》)

15.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禮記·大學》)

16.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堡)者息。(《禮記·檀弓下》)

17.為肥甘不足於口與(歟)?輕煖(暖)不足於體與(歟)?(《孟子·梁惠王上》)18.洪水橫流,氾(泛)濫於天下。(《孟子·許行》)

19.孟子曰:無(毋)或(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艹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題3分,共12分)

1、六书

2、四体二用

3、本义

4、词义扩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

B、通假字

C、异体字

D、繁简字

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

B、繁简字

C、异体字

D、通假字

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句1分,共13分)

1、时: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

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间:

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