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7-2朱熹的教育思想

7-2朱熹的教育思想

五、幼儿学习与修养方法
(一)立志
幼学之上,先要分别人员的高下: 要知道什么是圣贤所为之事,什么 是下愚的恶人所为之事,要向善背
恶,“此幼学所当先也”。
“我为孩提,岂敢学颜孟哉?”
言语不忠信,是下等人;行为不笃敬,
也是下等人;有过错而不知悔悟,也 是下等人;悔悟而不知改,也是下等 人。听下等的语言,做下等的事情, 就像坐在房舍之中,四面都是墙壁,
2、专门编了一本《童蒙须知》,以作
为幼儿的守则。
《童蒙须知》内分衣服冠履、
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
写文字、杂细事宜五部分,
对幼儿生活、学习等各方面
的行为规范都做了明确具体 的规定。
在“衣服冠履第一”中
要求幼儿必须将冠巾、衣服、
鞋袜收拾好、爱护好,并对穿
衣、脱衣、洗脸、劳动时如何
保护衣服鞋帽做了规定。
到,眼到,口到。如果心不在此,则眼睛看不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是随便诵读,绝不可能记
住,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持久。
——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书影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 孔夫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 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迁善改过”的 “修身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 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 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 儒学的大师。人们曾赞美他:“集大成而绪 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 归。”

朱子文化ppt课件

朱子文化ppt课件

道德修养论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德修养论是朱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主张通过修养来提 升个人的道德品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朱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的 不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通过 修养来纠正这些偏差,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方法 包括学习、思考和实践等,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方法论强调了个人自我完善的 重要性以及实践和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朱子文化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朱子文化概述 • 朱子哲学思想 • 朱子教育思想 • 朱子文学艺术思想 • 朱子文化与现代社会
01
朱子文化概述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他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入闽,其父朱松被调任建州(今福 建建瓯)。朱熹在福建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并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政治领域,朱子文化强调“仁政” ,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领域,朱 子文化倡导“格物致知”,这一思想 对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朱熹提倡“诚 意正心”,这一思想对教育理念和教 育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朱子文化还具有重要价值。首 先,朱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 精髓和发展历程。其次,朱子文化对 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 史和文化。最后,朱子文化对于现代 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所倡 导的仁爱、正义、诚实等价值观念仍 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十章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朱熹的教育思想


2.编撰了大量的教材。他所编的教材范围广 泛,包括理学的入门书籍《近思录》,蒙学教 材《小学》、《童蒙须知》,儒学基本读物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四书集注》或《四 书》,包括《大学章句》、《论语章句》、 《孟子章句》、《中庸章句》)等。其中《四 书章句集注》影响最广,它刊印后很快便风行 天下,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 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重要依据, 成为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四)论教师与教学 他对弟子说:“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 己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这是激励的话,不是说根本不需要教师。但教 师应该发挥引导的功能。他说:“指引者,师 之功也。”教师的作用在于;示之于始而正之于 终。重点抓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教师的任务在 于:“作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 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或者说,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 “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 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 心”服从 “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 程。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 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蔽, 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从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抨击了以科 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5. 着紧用力 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 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 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 全不曾发愤,直要抖 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 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


6.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 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心 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 事时. 敬于应事。读书时. 敬于读书。便自 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 多是 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 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 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 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朱熹的教育思想》课件

《朱熹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现代教育的借鉴
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注重品德培养和学术能力的结合。
结语
朱熹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的贡献不应被 遗忘,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敬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教育成果
朱熹主张以教为学,通过师生互动和思辨式 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பைடு நூலகம்考能力。
朱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儒家精神的学生,他 们在学术、政治和社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
朱熹的经典著作
《易传》
朱熹对《易传》进行 了深入解读,解释了 其中的许多哲学和道 德观念,对后世影响 深远。
《春秋左氏传 集解》
事业成就
朱熹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并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目的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注重培养个人的品德素养和学术能力。
2 教育内容
朱熹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四书五 经》,并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社会责 任。
3 教育方法
《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课件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 后世,以下是关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介绍。
朱熹的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
朱熹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父亲也是一位知名学者,这为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经历
朱熹在年轻时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
朱熹对《春秋左氏传》 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 解析,成为后世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庸》
朱熹的《中庸》注释 详尽,对经典的解读 和理解提供了有价值 的参考。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PPT课件

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PPT课件
3
二、教育目的和作用
明人伦
他说:“性只是理,以 其在人所禀,故谓之 性”。
.
教育改变 目的与作用 人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 的目的在于“明人 伦”。
当时的 学校
改革科举, 整顿学校
整顿 学校
4
当时的学校教育 却反其道而行之
人的教育 小学 大学
小学
1
朱熹认为,从八岁到十五岁。
2
受教育的范围,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子弟,皆入小学,似为普及教育。
9
五、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居敬持志
读书
虚心涵泳
著紧用力
切己体察
10
循序渐进
•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 “以二书言之,则先通一书及一书。
以一书之言,篇章文句,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读书时,要 打好基础,“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 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 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 彼。”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1
熟读精思
•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 “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通数未足,虽已成诵,必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 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8
因材施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原则, 着重在说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这个原则,经朱 熹提倡,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在教学中长期应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婺源第九讲:朱熹的教育思想孙德玉导师2009年11月25日前言:朱熹将前面三家思想吸收改造,变成自己新的东西。

(关于人性、世界、思想的起源)(导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只要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就行。

)把人家的观点消化吸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更进一步的说,能够进行补充和发扬,就更不得了了。

文章贵在方法新、观点新、论据新,先模仿,再操练,然后就可以放单飞。

比如,孔孟荀就各具特色。

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创新。

汉代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维持统治稳定了,朱熹来改造之。

(董、朱是思想改革大家)一、生平(1130~1200)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祖籍江西蝥源(南宋时属徽州府),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曾经三次回蝥源祭祖,他还自称为新安朱子,可见没有忘祖。

朱熹的家庭出身不错,幼年时父亲朱松辞官教子,可见朱熹有个好爸爸。

朱熹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庭训,一直到14岁父亲去世。

朱熹由父亲托孤给胡、刘(朋友)教育,最终19岁考中进士,20岁走上仕途,先任同安县主簿(办主任主任),后来的官职也都不大,主要是他无心仕途,一心扑在教育和著书立说上。

四十岁时终于开花结果(41~45岁),很多著作问世。

五十一至五十八岁在武夷山讲学,曾与陈亮大辩论。

晚年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赵如玉推荐他作皇帝的老师,但他太正直了,经常批评皇帝,皇帝没有办法就找了个理由让他告老还乡了。

七十一岁自然善终。

二、政治哲学思想(一)政治思想:当地方官时,朱熹了解民生疾苦,上书皇帝提出六大主张。

(二)哲学思想:“理”与“气”的关系。

理是意识,是天理即三纲五常。

气是人心、人欲。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论:天地之性(至善)圣人禀赋的多;气质之性(善恶混杂)常人禀赋的多。

教育就是变化气质,扬善抑恶。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阶段(一)自唐以来,人才出现了偏差,培养出来的人不像样了。

朱熹提出不要“縚利干椂”,淡化功利色彩,要回归到先秦儒家,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豪、教育条,他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①注重胎鼓。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他认为,母亲受胎后一育一行对胎儿都会有影响,所以孕妇在各方面要非常注意。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宗,不仅没有将腑教视为"邪说",而且充分地注意刊胎教的积擞意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体形容貌,甚至影响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这一点上,他的认识水平超过同时代的思想家。

②重视乳母之敷。

朱熹十分重视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墨慎挣乳母。

他提出乳母的条件是:必求其竟褡慈惠,量良恭敬,慎耐寡言者,使为子师"。

③要求善从师,慎师发。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来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 和经济;同时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论断,教育 可以使人继善成性,改恶为善。 (2)教学方面提出了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和学思结合 等主张。 (3)道德观上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连,提 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道德修养上 强调立志、自得、力行等。 (4)对教师提出了“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 明”、要正言、正行、正教等。这些思想在当时富有 时代气息,影响较大。
3、“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六府(水、 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其中六德包括知、仁、圣、义、忠、 和;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体现在他所主持的漳南书院,教材278 页)。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与理学教育有本质 区别,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外,还包括门类繁多的 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及各种技能。这是我国近代课程设 置的先声,也是颜元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子读书法》要目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分析
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于一体 读的是圣贤之书 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 “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 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格物穷理,变成读书穷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朝反 传统教育思潮的领袖。他曾经在阳明洞书院讲学,故称阳 明先生。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 主义观点,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 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阳明 学派”(与陆九渊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该学说 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叶后广为传播。

朱熹传PPT(精)

朱熹传PPT(精)
《楚辞集注》
著作介绍
学术贡献
融合佛道思想
朱熹在学术思想上融合了佛道思想,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
朱熹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守性,其对于佛道思想的融合和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发想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东亚文化、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西方思想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曾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西方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朱熹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道德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存天理,灭人欲”等,对后世的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传
朱熹简介朱熹的思想体系朱熹的学术成就朱熹的历史地位朱熹的遗产与传承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
朱熹简介
出生日期
1130年1月18日
去世日期
1200年1月9日
出生地
南宋时期的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职务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易学家
01
父亲:朱松
02
母亲:祝氏
03
家庭成员:有一妻两妾,育有数子
01
建议
参考文献
01
《朱子全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02
《朱熹年谱》,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THANKS
评价
对朱熹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对于朱熹思想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朱熹PPT

朱熹PPT

宋明理学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思想框架
• • • • •
理心天格明
气性理物人
论论人致伦
欲知的

居 敬 穷 理
教 育 思 想
一 、理 气 论
(一)什么是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
《朱子语类》卷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孟子言性,只说得本上说,论才亦然;荀子只
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
却是说得稍近。”
《语类》卷四
“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
多路,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
泯矣。”
(同上)
(四) 心与性情
基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应情形,朱熹还探讨了“心”与 “性”的关系以及道心、人心问题。

《语类》卷十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指其生
于形气之私者而言,则谓之人心。”
《尚书·大禹漠》《 朱熹集》卷六十五
朱熹不同意二程把人心等同于人欲,认为人心有好有坏。
“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谓不善。道心
者,兼得理在里面。”
《语类》卷七十八
朱熹由此进一步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也 都具有人心。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 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 来编为《朱文公文集》 《朱 子语类》 《朱子全书》。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三教图》(清·丁云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 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 与巩固。由于理学大师得倡导,研习 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 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产生。 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 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 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 法。它绵延七百余年,其理学传入并 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将儒 家思想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有着巨大影响。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着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

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

他认为生物的本性上来讲,它是纯善的。

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

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

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

他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之节。

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封建统治日趋严密,是一个需要儒学而又要 改造儒学的时代。 •北宋五子的思想
生平纪事
•朱熹19岁登进士第,22岁授泉州同安县 主簿,24岁时师从李侗,开始真正走上 理学研究的道路。 •1162年,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 讲学。 •1179年被任命为南康军。
•1181年,改任直秘阁修撰。 •1197年,被编入“伪学逆党籍”。
四、运笔自如多魅力 象形汉字化神奇 五、移花接木称高技 善恶神牵观画人 六、儒士谈兵多浅显 河山还我献忠言
德育教育
一、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 任务,也是根本任务
二、道德教育的分段进行与基本
方法
一曰立志
一曰省察
一曰博学
一曰力行
一曰居敬
一曰忠恕
一曰存养
自然教育
宇宙生成:
本体论是宇宙的逻辑构成论,主要用逻辑分析法看宇 宙是怎样构成的。
大地变化:
朱熹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 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 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音乐教育
重乐教
在《朱子语类》卷92是专门讨论古今之乐的内容之记 载。朱熹晚年还发动众多门人、亲友致力于《礼》、 《乐》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
倡乐学
朱熹曾对门人说“要之,当立一乐学,使士大夫习之, 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教育思想
一、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二、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三、六艺教育思想 四、读书法
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一、制定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教规》
二、开书院会讲制度之 先河
三、确定《四书》为书 院基本教材,并制定了 学习程序
四、倡导、推行“学导 式”教学法
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 “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 其技愈精,其害愈甚。” ——朱熹《答滕德章》
1.识字 2.知礼 3.尚节
《朱子全书》中大量的墓铭、墓碣、埋文、吊唁之属的
文章。
三、妇女尚节与社会道德问题
就朱熹提到的“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 而已”来说,以她们能作诗文而推重,更在乎她们的节操。
六艺教育思想
一、兼备德才排首位 立人教育算成功 二、宇宙生成分万物 人同天地共生存 三、音乐有声能表意 最高境界为和谐
绘画教育
直观绘图以释义
朱熹讲学、著述,亦有按实际需要画图以帮助从学 者理解之举。
对镜描摹自画像
六十一岁时朱熹对镜写真,身着儒服,头戴纶巾,拱 手正襟,端恭而立。
作赞配画诵贤达
《朱子全书》卷85中有数篇画像赞,如《六先生画像 赞》、《张敬夫画像赞》、《吕伯恭画像赞》等。
军事教育
➢关于军队问题
解决军队新陈代谢 关注军队合并与整编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集大成教育家
朱熹
班级:14语文教育2班 主讲人:李蕊
一、生平
二、教育思想
三、 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 响
人物档案
(1130.9.15—1200.4.23),字元晦, 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 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 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 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 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 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 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 皇帝讲学。
•1120年,病逝。
朱熹教育活动的分期
同安县学讲学期(即1153~1157年) 崇安五夫讲学期(即1158~1169年) 寒泉精舍讲学期(即1170~1175年) 五夫家居讲学期(即1176~1178年) 南康知军讲学期(即1179~1181年) 浙东提举讲学期(即1181~1182年) 武夷精舍讲学期(即1183~1190年) 漳州守郡讲学期(即1190~1191年) 潭州守郡讲学期(即1194年5月至7月) 崇政殿中侍讲期(即1194年,仅46天) 竹林精舍讲学期(即1192~1200年)
❖ “治经者,不复读其经之本文与 夫先儒之传注,但取近时科举中 选之文讽诵模仿。” ——朱熹《朱子全书》
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蒙学教育
•对小学读书年龄的划判
自但思人九
然 得 则 之 思 “古之学者八岁而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进 生》 处 心 知 学 •编写蒙学教材
➢关于战争问题
义者循理,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
读书法
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Page 22
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一、长期的教育实践 二、众多的校舍建设 三、完善的教育体系
四、缜密的教育制度 五、实用的教学教材 六、不断地薪火相传
Page 23
等 办见 囊 任 吏 瀚 求 身 学广 新 艰 小 海 师 著 教识 赋 道 言 博 解 作 书多 富 远 严 闻 惑 展 经启 归 宋 君 大 入 精 半后 乡 家 主 理 儒 神 纪人 里 臣 怒 真 门
书法教育
《城南唱和诗卷》朱熹书。 纸本。共462字。首题“奉 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 款“熹再拜”。钤白文 “朱熹之印”。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书法教育
《书易系辞》,纸本,全册共十四开,一百零二字,内容为《易经·系辞》 的节句。作品有朱熹名款及“定静堂”印记,为林宗毅先生所藏,后捐赠与 台北博物馆。
——朱熹《谕诸
有 才 是 在 朱熹自隆兴二年开始至淳熙十四年,先后编写三本教材,即《训蒙绝句》五卷、 思 熟 与 于 《童蒙须知》一卷和《小学》六卷。
随后非思
。,。,
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
“格物穷理”,让接受教育的人的思想超凡入圣,从而造就道德高尚的 人
•大学教育的作用
朱熹继承和发扬二程、张载的人性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 育的作用
女子教育 《朱子语类》卷7记载,有门人问朱熹“女子亦当有教……如
《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如何?”答曰:“亦可。
如曹大家《女诫》,温公《家范》亦可。”
一、女子接受教育问题
需回答三个问题,其一是要不要教的问题;其二是如何教 的问题;其三是依据什么去教的问题。
朱熹推重《弟子
二、妇女职和地》《、家位《范与女》权诫之益》属保护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