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诗歌标题,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归。
2.用诗中原句回答:①诗人为何而归?②归往何处?③归后如何?明确: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思考,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明确:(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
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
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4. 思考,作者为何落入尘网?明确:“误落尘网中”。
说明入仕做官不是陶渊明的本意,而是一大失误。
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
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5. “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明确:(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
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官场是个是非之地,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6. 思考,文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明确:上片:孙权、刘裕;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3. 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情感: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
4.思考,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5.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
明确:词作结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明确:(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
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
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
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
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食野之.苹友人惭,下车引之.B. 何以.解忧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 何.时可掇同予者何.人D. 但为.君故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
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B项,“以”,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项,“何”,两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什么;D项,“为”,连词词,由于,为了/动词,叫作。
C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C。
【点睛】文言虚词题,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包括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平时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B. 青青子衿.衿:衣服的交领C. 鼓.瑟吹笙鼓:弹D. 山不厌.高厌:厌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诗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
厌:满足。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时可掇.掇:拾掇B. 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C. 海不厌.深厌:满足D.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意的能力。
解答词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考生可以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橘.红(jú)喷.香(pèn)乾.坤(qián) 运载.火箭(zǎi)B.酒泉.(quán) 苛.刻(kē)落.色(luò) 百年陈酿.(niànɡ)C.诞.生(dàn) 涎.水(xián)横亘.(ɡèn) 断壁残垣.(yuán)D.途径.(jìnɡ) 茎.秆(jīnɡ)痉.挛(jìnɡ) 泾.渭分明(jìnɡ)解析:A项,“载”应读zài;B项,“落”应读lào;D项,“泾”应读jīn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倒记时朝阳辉映举国关注直刺九霄B.着陆场明枪暗剑不胜枚举大型试验C.催化剂返回技术九天览月预定轨道D.新纪元响彻全球漫漫征程通信设施解析:A项,“倒记时”应为“倒计时”;B项,“明枪暗剑”应为“明枪暗箭”;C 项,“九天览月”应为“九天揽月”。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________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2)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________,一天内登上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 000米深的峡谷。
(3)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________的时刻。
A.制订考察贯注B.制定考察关注C.制定考查贯注D.制订考查关注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制订”指创制拟定;“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用在此处恰当。
(2)“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之意,用在此处恰当;“考查”是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3)“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关注”指关心重视,用在此处恰当。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 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 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 寥廓.城郭.敦.厚淳.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挥斥..(力量)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 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同伴) 激扬...(地位很高的人)..(激浊扬清) 万户侯D. 击水..(不平凡) 岁月稠.(多)..(击打水) 峥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核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内容作答,题中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__________。
丙申新春,《中国诗词大会》也以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__________。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
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一饮——酒—一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
有时,讲到_____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 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3课《哦,香雪》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3课《哦,香雪》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铁轨(guǐ)隧道(suì)呼啸(xiào)磨磨蹭蹭(cèng)B.娇嗔(chēn)胭脂(zhi) 惆怅(zhàng)黑黝黝(yǒu)C.嘟囔(dōu)贬低(biǎn)温馨(xīn)窸窸窣窣(sū)D.辟邪(bì)踮着(diàn)高昂(áng)无稽之谈(jī)【答案】A【解析】B.”怅“读chàng。
C.”嘟“读dū。
D.”踮“读di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答案】C【解析】A.”曼延“应为”蔓延“,”消蚀“应为”销蚀“;B.”博杀“应为”搏杀“;D.”烦脑“应为”烦恼“。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答案】D【解析】A.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不符合语境。
B.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不合语境。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愧疚.()②调侃.()③跌宕.()④悲怆.() ⑤奇葩.() ⑥兜.底()⑦戛.然()答案①jiù②kǎn③dàng④chuàng⑤pā⑥dōu⑦jiá(2)多音字①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歌载.()舞。
②勇于创.()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伤。
答案①zǎi zǎi zài zài②chuàng chuāng2.理解词语(1)鼎鼎大名:(2):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3):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4):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
(5):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6):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答案(1)形容名气很大(2)开门见山(3)雷厉风行(4)五大三粗(5)包罗万象(6)戛然而止3.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雷厉风行·闻风而动他是某地知名的企业家,听说他来了,记者们,力争第一时间写一篇关于这位“一旦决定即一干到底”的企业家的报道。
(2)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读书要注意读第一章,因为第一章往往 ,阐明全书的主旨;写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直截了当, ,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赫赫有名·大名鼎鼎他经过努力,终于成了一位 的大诗人。
今天,他与 的作家秦文君来到我们学校签售作品。
答案 (1)闻风而动 雷厉风行 (2)开宗明义 开门见山 (3)赫赫有名 大名鼎鼎解析 (1)两者都有“行动迅速”的意思,但“雷厉风行”还有果断、坚决、严格的意思;“闻风而动”只偏重在迅速、敏捷。
(2)两者虽然都有“不绕弯子”的意思,但“开门见山”重在提及话题;“开宗明义”重在阐明主旨。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2.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明确:周瑜形象特点:周瑜儒将风流,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手法: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一蔸.()②淤.泥()③花蕊.()④早籼.() ⑤粳.米() ⑥分蘖.()⑦田埂.() ⑧自给.自足()答案①dōu②yū③ruǐ④xiān⑤jīng⑥niè⑦gěng⑧jǐ(2)多音字①《诡拼车》将于近期火爆上演,这段令人屏.()息的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影片终于要登陆荧屏.()了。
②这两件瓷器模.()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型做出来的。
答案①bǐng píng②múmó2.理解词语(1):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2):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4)无与伦比:(5)亦步亦趋:(6)鹤立鸡群:答案(1)义无反顾(2)刻骨铭心(3)力排众议(4)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5)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别人行事(6)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3.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蕴藏·蕴含如同海洋深处着无数的宝藏一样,每一个小故事都着一个大大的道理。
(2)无与伦比·无以复加经常会在某一刻,向往一个远方,就仿佛遥望一阕暮色,深邃到的情绪里。
我想,那是一种磨砺,用心的清廓来诠释的美,。
(3)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答案(1)蕴藏蕴含(2)无以复加无与伦比(3)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解析(1)“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多指具体事物。
“蕴含”,蕴藏,包含,多指抽象事物。
(2)二者都有“达到极点”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侧重完美。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仪节(yí)脑髓(suǐ)孱头(càn)自诩(yǔ)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大度(dù)C.蹩进(bié)闭关(bì)冠冕(guān)残羹(gēng)D.磕头(kē)挖掘(jué)玄虚(xián)吝啬(sè)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冠冕孱头祟洋媚外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王局长退休之后仍关心局里的事,发挥余热,干劲十足,真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人。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枝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
4.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的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但是,如果反对这旧宅子的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不敢徘徊走进门,是孱头。
C.有人说,掘起了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于是连清醒地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显得寒伧可怜)C.听说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国媚态。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运用反语,是“堕落”的意思。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部分: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部分: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重闻琵琶青衫湿)3. 思考,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明写还是暗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演奏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手法:侧面烘托。
4.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演奏了什么曲子?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不拘于时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而寒于水于:介词,比B.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C. 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而:助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顺风而呼④而闻者彰⑤蟹六跪而二螯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⑦吾从而师之⑧而耻学于师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 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B. ①④⑧⑨∕②③⑥∕⑤∕⑦C. ①④⑧⑨∕②③∕⑤∕⑥⑦D. ①⑧∕②③∕④⑥⑦⑨∕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④⑧⑨转折②③⑥修饰⑤并列⑦顺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有疾在腠理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 疾风知劲草【答案】B【解析】疾病。
A.洪亮;C.快;D.猛烈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中的“君子”是古今异义词,在《劝学》中应理解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芣苢》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芣苢》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3.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明确: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
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
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4.《诗经》常用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手法:《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
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 yǐ)拾掇.(duo) 场圃.(pǔ)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答案】B【解析】B项,“捋”应读“luō”。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自主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2)当:在,正。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作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判断句)环节二分析文意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
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4.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5.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6.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田埂.(gěng)贬.斥(biǎn)饥馑.(jǐn)颁发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全文从哪些方面展现了鈡扬的形象?其时代价值、意义是什么?明确:(1)“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2)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3)科学队长——愿意教人(热心科普)(4)“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5)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2.作者怎样表现人物,让人物立体丰满的?明确: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
3. 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明确: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4.题目“探界者”在此通讯中如何理解?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明确:(1)探学习工作之界(2)探植物学之界(3)探科普之界(4)探教书育人之界(5)探生命之界这些充分体现了鈡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明确:本文通过叙述钟扬不同时段的事迹,表现了钟扬的责任与担当,高度赞扬了他忠于祖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执着敬业、不懈探索追求的优秀品质。
6.本文在写作是有哪些特点?明确:(1)善于用事实说话。
(2)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3)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4)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5)小标题的结构:7.根据学习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课文,总结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明确:(1)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人物新近的行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
(主旨或时代价值意义)(2)人物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特点)(3)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答案】C【解析】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 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 ,“雏”读chú,其他读chóu。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缘分凄婉意蕴栩栩如生B.惆怅苍海逍遥恬不知耻C.消逝蝴蝶住军白雪皑皑D.决别悼念缱绻面面相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重要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关键是要结合词义确认字形。
B 项“苍海”应为“沧海”,C项“住军”应为“驻军”,D项“决别”应为“诀别”。
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C.空闻虎旅传宵柝D.不及卢家有莫愁【答案】C【解析】这是写当时真实的唐玄宗、杨贵妃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
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
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答:【答案】: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
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6.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
课后习题,有助于巩固知识哦,下面是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一起来做做看吧!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俏”字的表达效果时首先要注意分析它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形态,然后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梅花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显了在恶劣环境中梅花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
15.请分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主要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以从修辞等角度考虑作答。
【答案】 (1)反衬:上片主要用恶劣的生存环境来反衬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2)拟人:下片一个“笑”字赋予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16.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前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请分析这两首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找出词里的关键词语,然后再联系词人的身份、心情等去分析。
【答案】毛泽东的词:表达了词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陆游的词:词人借孤高寂寞的梅花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和高洁的傲骨。
17.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
不少于40字。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语句扩展”类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的
要求,第一问要用描写的方式扩写,可以将鹰的外形、声音、动态、特点作为修饰语,加入到句中,应重点扩展“击”的具体动态。
第二问要用议论的方法,观点要明确,既可赞美雄鹰,也可赞美天空,支撑观点的句子不可太空泛。
解答这两问都要注意语言有文采,不超过规定字数。
【答案】 (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清晨的碧空,它在这阴森荒凉的山谷间盘旋、盘旋,陡然冲过冈峦重叠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天空。
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
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18.(2012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词教育”已成为某小学的办学特色。
走进校园,不仅处处可见学生的诗词作品,就连平时搞活动,也和诗词分不开。
为了营造诗词创作的氛围,学校把诗词创作和班级考评挂钩,每周检查反馈。
对学校的这种做法,有的反对,有的赞成。
请以赞成者的身份,仿照反对者的句式写一句话。
反对者说:实际功利色彩的考评,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岂不是与诗教的初衷相悖吗!
赞成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形式上,要注意分析例句所给的形式,即前两个分句的基本结构为动宾结构,宾语部分为偏正结构,第三个分句为反问句。
内容上,是对“诗词教育”做法的肯定,仿写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答案】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倡导诗意栖居的生活,不该从小学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