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下数学】全册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下数学】全册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三单元教学反思1 圆柱的认识1. 圆柱是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但是,在小学低年级时,学生就有所接触,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2.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进行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3.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了圆柱的特征。

在直观感知圆柱的活动中,对圆柱的特征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把圆柱画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教学时,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圆柱的表面积1.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讲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

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

怎样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灵活地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

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

当然,涉及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 圆柱的认识1.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解的老模式,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铁路小学谢涛《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结成网,加深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计算公式和算理的本质,以达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思考的重点。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观察、比较、动手、动脑的空间,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复习成为知识的唤醒、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空间:一、自由整理的空间,唤醒知识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画一张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整理的习惯和能力,唤醒其知识储备。

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复习的起点,为系统的复习整理做基础的铺垫。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真可谓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同学连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点都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只整理出两、三个知识点,而且不全,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全还是不全,都只是知识点的累积,各自分散,这就帮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征,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悟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观察、比较的空间,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最大特点。

本节课,我没有创设过多的情境去渲染课堂氛围,而是单刀直入出示课题。

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概括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

然后全班交流、补充、质疑,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课后教学反思人教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

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

后来,在一次教研交流中听了于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茅塞顿开,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也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和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

再如,课本59页第12题:欣欣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桂阳县朝阳学校:李书向《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三大块。

这节复习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与操作中,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容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节课,力求做到三沟通:一是沟通圆柱与圆锥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沟通立体图形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沟通探究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实践操作法在平时的学习和探究中,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都是一种很好地帮助我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中学生虽然没有像新授课中运用地那么充分,但也可以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复习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说明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类比与联想在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会想到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深化练习第3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追问“是什么使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试想在哪个公式的推导中运用到了类似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忆、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与联想这两种认知策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3)转化思想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过程。

但是数学思想方法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只有有意识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本节课主要在引导学生思考圆锥表面积计算方法,回顾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探究解决练习题第3题这个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法在数学学习中的普遍应用,使这种数学方法由隐性走向显性。

(4)极限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本计划在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导学生想像:随着将圆柱的每一份分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窄时,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会逐渐变成一条直线,拼成的也将不再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进而渗透极限思想。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11、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对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和应用,围绕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梳理和复习,并结合知识点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练习题,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知识整理的方法。

并能运用圆柱圆锥相关公式解决和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析作为六年级学生,孩子独立整理某一单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但小组里面,有大多数学生这种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们把单元知识的整理放在小组里面,放到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模式:列表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集思广益,大家的智慧累加到一起,就是这节课的知识脉络。

课上只是展示交流的过程,在提升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资源,共同处理课上新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教学反思:从课堂实践来看,知识点与相关练习融合在一起,比与知识点完全割裂,边复习边练习,学以致用,学生的脚步更稳健,知识掌握更扎实。

这节课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思考、交流、展示;我们的评价及时、客观,对学生有激励性;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性,重难点突出;课堂上学生活动量大。

不足之处:因为复习课我们缺乏学法的指导,所以这节课上,孩子们没能把知识点紧密联系,没能找到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因此,以后的复习课,需要我们给孩子们更多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种知识梳理的方法。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 ).
A.高一定相等
B.侧面积一定相等
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4米,水池的深度是( )
(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4),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来的呢?(生口述推导过程)这里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有怎样的关系,缺少这样的联系,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吗?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V=sh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分成4个相等的圆
柱体.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3.把一个底面直径为8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钢
材,熔成一个直径为12分米的圆锥形,能熔多高?
4.星期六笑笑请6位朋友来家做客,她选用一盒长方体包装的牛奶招待好朋友,给每位好朋友倒上一满杯后,她自己还有牛奶喝吗?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复习时,先让学生看书、交流,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的效果。如:S侧=ch,S表=S侧+2S底,V柱=sh,
V锥= 1/3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及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指名汇报整理结果,使用课件展示
(1)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2)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计算公式)出示自制的长方体通风管,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铁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反思在《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包括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应用。

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改进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首先,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其次,我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应用。

最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

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间的关系,能正确地解答有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区别。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自主学习、讲解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教程:一、复习指导:1、圆柱与圆锥各有哪些特征?2、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各是什么?3、怎样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4、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系?(一)圆柱的特征:1、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二)圆锥的特征: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3、圆锥只有一个顶点,一条高。

(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三)基本公式1、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体积=底面积×高V=sh4、圆锥体积=底面积×高÷3 V=sh÷35、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知识的应用:一火眼金睛: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 )⑵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圆锥,削去的部分是原体积的2/3。

…( )⑶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积,那么圆柱柱的高一定是圆锥的1/3。

………( )⑷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二选一选(略)三填一填:1.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 ),这个( )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汤红霞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三大块。

这节复习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与练习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容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节课,力求做到三沟通:一是沟通圆柱与圆锥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沟通立体图形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沟通探究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2、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

在回顾整理知识体系时,通过三幅图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总结知识要点。

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提问、自主评价,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其间,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适时用课件演示“截成4段”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增加部分的面积,突破难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

如:
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
在复习中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可以以练习代替复习,可以边整理知识点边穿插练习,也可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分类,整理出知识网络,还可以先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时用一节课对某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后,后
面要跟着三四节的练习课……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所学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的生活因数学而更精彩。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针对重、难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太少。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

虽然本节课进行了反复思修改教案,但是我只关注与教学环节的处理却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再精心的教学预设也是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而我只为完成课堂任务而进行教学,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放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见解往往使我始料不及,但却是精巧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教师和挑战教材的。

改进措施:1、充分准备学生,还课堂给学生展示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2、规范课堂数学用语,以创设应有的环境。

3、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驻马店市第二十五小学刘立坤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课前,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多数学生整理得都比较完整,说明学生已形成了能力。

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后,还要强化教材的重点。

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再进行补充。

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学生更进一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

复习时,先让学生看书、交流,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的效果。

如:S侧=ch,S 表=S侧+2S底,V柱=sh,V锥=1/3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为了深化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S侧=ch这个公式中,谁容易成为间接条件呢?题里往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呢?(r或者d)这样S侧=ch,这个公式就可以写成什么呢?S侧=2πrh或S侧=πdh,这样学生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对公式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公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形成学生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的活动情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重视探究归纳。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040字。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篇1我们现在的教学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是我执教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准备要充分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错,相对而言,老教师会有经验得多。

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习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课堂练习,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但是,只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平时还有练习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反而会增强自信心,激发练习兴趣。

二、灵活抓时机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时,既轻松又灵活很多。

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灵活”。

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

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习就是有效的练习,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对《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9 • 04
教海新探
力。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顺向思维和逆 向思维总是交错在一起,不应该只注重顺向思维 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积极培养学生 的逆向思维。任何一个顺向思维都可以变为逆向 思维,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 练,还要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1. 结合公式的连线方向,设计练习,培养学生 的顺向思维。
(1) 圆:r=5cm,求 C、S (2) 圆柱:r=3cm,h=12cm,求 S倒、S表、V (3) 圆锥:r= 12.56cm,h=8cm,求 V 2. 根据公式的互逆关系设计练习,训练学生顺
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
(1) 圆柱:Stt=50.24dm2,h= 10dm,求 S表、V
(2) 圆锥:V=2&26cm3,r=4cm,求 h 3. 字母连线公式,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公
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1) 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2) 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3) 在池的内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 如果将这些土堆成一个底面半径是4米
的圆锥形土堆,可以堆多高? 练习内容形式多样化,符合学生“从易到难”
一、运用贯通法构建知识模块 贯通法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将数学知识按照其 内在的联系进行有机地整合贯通。学生在学习圆 柱与圆锥时,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将各 个公式进行有机地整合贯通,找到公式之间的内 在联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能够 更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 ,同时 加深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在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个章节中,每个公式 和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所以在复 习时要找到这个章节的核心内容。所谓核心内容 就是对其他的知识起着引导和统领作用的公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和 讲解。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圆锥和圆柱整理与复习课教学反思

圆锥和圆柱整理与复习课教学反思

圆锥和圆柱整理与复习课教学反思引言本文档是对圆锥和圆柱整理与复课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们评估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改进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圆锥和圆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圆锥和圆柱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圆锥和圆柱的定义和特征;2. 圆锥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3. 圆锥和圆柱的应用案例。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圆锥和圆柱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框架;2. 示例演练:通过解决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圆锥和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题方法,促进合作研究;4. 实例应用: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教学反思和总结:1. 教学策略有效:授课和示例演练的教学策略被学生普遍认可。

学生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练,加深了对圆锥和圆柱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

2. 小组讨论作用明显: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研究。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题方法,增强了研究效果。

3. 实际应用需加强: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表现不够突出。

下一步需要更多引入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改进措施基于教学反思,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增加实例应用:增加实际问题的数量和复杂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2. 强化小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和合作研究,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题方法,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3. 反馈机制改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图形展示和示范来介绍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特点。

我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圆柱和圆锥的形状和特征,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它们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我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活动,让学
生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有些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
还不够清晰,导致他们在解题时容易混淆。

因此,我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强调
和练习这些基本概念。

其次,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导致他
们对圆柱和圆锥的应用能力还不够熟练。

所以下一次我会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数量,加
强学生的巩固能力。

另外,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调整教学内
容和方法。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圆柱和圆锥可能比较困难,我需要给予他们更多
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了
解决方法。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体差异,不断完善自
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铁路小学谢涛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结成网,加深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计算公式和算理的本质,以达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思考的重点。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观察、比较、动手、动脑的空间,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复习成为知识的唤醒、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空间:
一、自由整理的空间,唤醒知识记忆
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画一张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整理的习惯和能力,唤醒其知识储备。

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复习的起点,为系统的复习整理做基础的铺垫。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真可谓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同学连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点都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只整理出两、三个知识点,而且不全,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全还是不全,都只是知识点的累积,各自分散,这就帮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征,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悟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观察、比较的空间,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最大特点。

本节课,我没有创设过多的情境去渲染课堂氛围,而是单刀直入出示课题。

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概括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

然后全班交流、补充、质疑,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鼓励每一个学生借助自己的思维导图,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对圆柱和圆锥的异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说他们的思维导图有什么什么缺点,以后应该怎么怎么办,但我想这次交流会留给学生一些感悟,会给他们以后的整理指明一点方向。

在以后的整理中,一定会有人不止关注知识,还会关注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形成独立整理和概括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极具张力的问题作引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学习数学和生活应用有着紧密联系,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复习了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后,我没有按常规出牌,让学生解答一些教师编制的习题,而是出示了一根圆柱体的木头,让学生以这根木头为素材,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将圆柱和圆锥表面积、体积的知识融于其中。

这一环节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改变以往纯粹的代公式练习,反而使之生活化,实践性加强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应用的意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领域。

这里,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刷”、“切”、“挖”、“削”,让“木头”生动起来,那根木头已经不再是木头,而成为了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过长,这些时间如果省下来,后面学生提问的环节会更丰富,因为后面还有学生一直举手想提问。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铁路小学谢涛
20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