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文人与古籍
《筱园诗话》述评

推 为社长 精悍
。
。
又 曾 参 与 续修 〈 云 南 志 》 主 持 书 院 事 务
,
,
。
著 有 〈穆 清 堂 诗钞
“
,
、
〈
续钞 〉 其 诗 典 雅
一
又 著 有 穆 清 堂 诗话 〉 又 名 (彼 园 诗 话 〉
一
。
当 时 云 南 士子 读 书 少 诗文 多 流 于空 滑
“ ”
派 庭珍 力 倡 以 典 雅 生 造 文 风 为 之
上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一
义
。
朱 氏 于 此 尤为 突 出
。
他 为 了 引 导 学 诗者 走 向
。
路 多 侧 面 地 揭 示 诗 的 艺 术 至 境 特 别 是 历 代 诗坛 大 家 所 达 到 的 艺 术 至 境
、 、 、 、 、 、 、
、
他把历代诗
、
、 ”
人 分 为 大家 名 大 家 名 家 小 家 诗 人 五 等 认 为 曹 植 阮 籍 陶 潜 谢 灵 运 李 白 杜 甫 韩 愈
“
”
,
”
一
样
。
“
其 中 无 美不 备 无 妙 不 臻
”
达到 了 大 而 化
“
,
圣 而 神 的 最高 境 诣
即 达 到 诗 的 最高 境 界
除 这段 描 述 外 他 又 对 律 诗 的 极 诣 作 了 解 说
有 格有 韵 有
,
:
才
有 情 有 气 有 神 有 声 有 色 杀 活 在 手 奇 正从 心
,
,
第 二 卷 主 要 是 评议 历 代 诗 人 诗 作 诗 论
石屏县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古籍 是 中华 文 明绵延 数 千年 ,一 脉相 承 的历 史见 证 , 是 祖先 留下的 优秀 的历 史文 化遗 产 ,是 中华 民族 的瑰 宝 。 石屏 20 0 0多年 的文 明历史 ,创造 了辉 煌 的文化 业绩 ,留
要 内容 ,是 促 进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文 章 从 地 方 文 献 的 内 涵 及 特 征 人 手 。探 讨 了石 屏 县 地 方 文 献 的 类 型 和 特 点 。以 及该 县 地 方 文 献 开 发利 用 工 作 的对 策 。
关 键 词 石屏 地方文献 特点 开发 利用
族 著 名 作 家 李 乔 的 《 笑 的 金 沙 江 》 《 完 的梦 》 欢 、 未 、
《 来的春天》 《 早 、 蹒跚 的脚步》 ,获得 17 9 9年 国家民
委 及 作 家 协 会 民 族 文 学 一 等 奖 、 总政 治 部 名 誉 奖 的 短
下 了不 少 的文 学典 籍 。截 止 目前 ,石屏 县 图 书馆 珍藏 有 地 方古籍 文献近 2 0 册 ,其 中有 云南 省颇 负盛 名 的文学 00
1石屏 县 地 方 文 献藏 书的 类 型 及 特 点
三杰 ”之一 的 陈沆 、双 取翰 林 张 汉 、 陈鹤 亭先 生 等 留下 的文 稿 诗集 。此 外 ,珍 藏 了佛 家 道家 的手 抄 、精 刻经 典
石屏县是云南省有名 的 “ 献名 邦” 文 ,历 史 悠 久 ,
文 化 底 蕴 深 厚 .钟 灵 毓 秀 的 沃土 养 育 了众 多 的 名 人 学 士 ,素 有 “ 山川 东 迤 无 双 境 ,文 学 南 滇 第 一 州 ” 之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01 简介
目录
02 标示错误
03 版本著录错误
04 遗漏之处
05 两种著录
06 书目完善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简介
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 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 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 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版本著录错误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 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同(见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325)。查善本目录卡片,著录的是“清 康熙五十五年永城王氏治古堂刻本”。仔细阅读此书中的序文后,上述著录中的“王氏治古堂”应为“吕氏冶古 堂”之误。吕履恒在康熙丙申年即五十五年的序文中,有“先生(注:指王连瑛)既卒,嗣君安甫属(注:“属” 通“嘱”)予序而梓之,区为四卷,卷若干首”句。考“冶古堂”,系吕履恒的室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 部清别集类著录有吕履恒撰的《冶古堂文集五卷》(书名编号12876,清乾隆十五年吕宣曾刻本),系吕履恒去 世后,由“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选定”。
作为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队伍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心存敬仰的,借助于工作和 研究的机遇,又借助于《稿本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书的便利,在此 将一些发现或心得公之于世,其中有的观点和看法纯属“一家之言”,并未经有关专家或团体认定,故而肯定有 不足和错误在里面,实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和批评。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二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 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示例: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让我受益匪浅。“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 力集中,专心致志;“眼到”就是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发现;“口到” 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我运用这种方法, 读书时心、眼、口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 31 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程颢、程颐),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 朱理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周 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 《朱文公文集》等。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方法、学习态度的名言,积累摘抄一些,和同学 分享吧。
1.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2.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为什么?(用原句回答) 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3.读完第一则小古文,对于读书你有了哪些感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启示: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句讲的也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启示: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三句讲的是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 他人不知疲倦。 启示:学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也要不知疲倦。
《四部丛刊》目录

一、简介: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
说得具体些,《四部丛刊》是一部集中各方面必读书、必备书的小型《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的。
学者们公认此书的最大特色是讲究版本。
纂辑者专选宋、元、明旧刊(间及清本者,则必取其精刻)及精校名抄本,故版本价值之高远在《四库全书》之上。
多年来,该书一直深受文史工作者推崇,所收书常被用作古籍整理的底本。
其中包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景印本《四部丛刊》续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景印本《四部丛刊》三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景印本《四部丛刊》是从1919年开始出书,1922年印成,共收书323种(包括二十四史),共8548卷,1926年重印,加《初编》序次,称《四部丛刊初编》。
1934年,又继续搜罗宋元明精刊本,印成《四部丛刊续编》,共收书81种(实际为75种),1438卷。
1936年,又续出《四部丛刊三编》共收书71种,1091卷。
正准备出版《四编》时,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终止。
以上共计收书504种、3134册、232478页、近九千余万字。
每编内皆分经、史、子、集四部。
所收书主要来源于上海涵芬楼、江南图书馆、江南书寓及其它藏书家的珍本藏书。
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大的丛书。
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张元济先生可谓花了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其功不可没。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处在动乱的年代里,张元济看到中国的文化瑰宝善本古籍遭到损坏:「自咸(咸丰)同(同治)以来,神州几经变故,旧籍日就沦亡,盖求书之难,国学之微,未有甚于此者。
」张元济决心藉商务印书馆的经济实力和印刷出版条件,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其目的为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免于沦亡;解决学者求书之难,满足学习所必读之需要。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

昭通市清朝时期古籍考述【摘要】清朝时期昭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他们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通过查阅《新纂云南通志.九》、《昭通县志》、《昭通史话》等书,系统的搜集整理了几位名人的生平和著作及诗文,并对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他们分别是: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辛联玮与《昭郡之乱》及其诗文、饶起孝与《竹山馆诗集》、萧瑞麟与《榴花馆诗序》、徐熙与《劝孝歌》、张希鲁于《西楼文选》、谢文翘与其诗文;这些作品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家乡的文化。
【关键词】清朝时期;昭通;文化名人;作品;一、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魏定一(1759——1851):字不坡,号也野。
“乾隆壬子经魁。
品行卓绝,淡于荣利,仅公车一次。
推县令,固辞,专意养亲授徒。
历主昭通、威宁书院讲席,岁入束修分给族人,以诗古文辞书画自娱。
所居松竹园甚幽雅,沐鹤汀造其庐,题额曰:五柳遗风。
钱南园赠联云:护门草亦芝兰味,掷地辞成金石声。
著书十余种,毁于兵燹,今所存惟《也野语示》、《中庸衍义》、《百花词》行世。
卒年九十三,门人谥日:文贞。
”[①]昭通晚清著名学者张希鲁对魏定一做了以下评述;“昭通近代的学术。
自然要推魏定一。
在定一之前。
明史虽载;有“遣子弟入监读书”的话,然未闻有通籍成名的。
其故在挛通梗阻,书不易得,兼以土人椎鲁居多,读书一道,似非所宜。
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各省人民迁居者渐多,不觉倒客为主,读书应考的人,方日胜一日。
然卓然自树,能以文学启鸣的,已不多见。
如定一除辞章之外,兼通经术,自是难能可贵!,比之全国诸大师,当有愧色。
丰奎其倩高拔俗,蝉蜕污秽,允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其所著《中庸衍义》及诗文•集等.,.除少数人传诵外,海内得睹者尚稀。
有志表彰乡先贤的人,于此不可不稍加注意。
尝见石屏许印芳所辑滇诗《重光集》,选定一诗六、七十首,在全集中为最多。
[②]附:魏定一诗两首《锦屏彩霞》:翠峰岚影灿红霞,更酿祥云五色酒。
志坛盛事光耀千秋_写在袁嘉谷编纂_石屏县志_再版之际

ARCHIVES话说云南志坛盛事光耀千秋■高建安近日,石屏县投资16万元,影印再版了由袁嘉谷先生呕心沥血纂修、于1939年出版、共计14册的民国《石屏县志》。
志书共印500套,采用优质棉纸竖排影印,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处手工装订成册,真实完整地再现了这套被时人称为“编辑之精,搜罗之富,当推滇省各县志之冠”的志书,实为红河州志坛盛事。
袁嘉谷先生纂修的《石屏县志》,是石屏历史上的第七部编修续修志书,人称“民国《石屏县志》”或“袁志”。
全志分十五门,共四十卷,装十四册,除序、图外,设天文、疆域、沿革、山川、建设、风土、学校、职官、人物、户口、金石、物产、赋役、土司、艺文、艺文附录及杂志等十七个分志。
详尽介绍了石屏上续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下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共156年的地方历史。
袁嘉谷先生费时20余年编纂的《石屏县志》,在成书之时,因篇幅甚大,经费以数万银元计,得到了热心公益事业的本地士绅李恒升的捐资,才得以印行1000套。
志书出版时,就有专家高度评价:“通观云南全省民国期间编纂的所有县志,没有哪一家的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袁嘉谷编纂的《石屏县志》。
”这其实与志书的编纂者袁嘉谷先生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不无关联。
袁嘉谷(1872-1937),云南石屏县人,1903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取为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袁嘉谷高中状元后,先在清朝京师任学务处副提调,领导教育改革,随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大学参考书和翻译介绍外文图书工作,开国内编写统编教材之先河。
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又兼布政使,兴办教育、整理文献典籍。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云南,担任过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省通志馆编纂等职,还在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执教15年,培养了一批人才。
袁嘉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400多卷各类学术著作。
【中华古籍】国学经典-石屏词

國學經典石屏词[南宋]戴复古大江西上曲大江西上,郁孤台八境,人间图画。
地涌千峰摇翠浪,两派玉虹如泻。
弹压江山,品题风月,四海今王谢。
风流人物,扣公一世雄也。
一片忧国丹心,弹丝吹笛,未必能陶写。
西北风尘方澒洞,宰相闲归绿野。
月斧争鸣,风斤运巧,不用修亭榭。
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
流恨落花红。
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水调歌头鵰鹗上云汉,虎豹守天关。
一官游戏,笑向古郢试朱轓。
天下封疆几郡,尽得公为太守,奉诏仰天宽。
万物一吐气,千里贺平安。
雪楼高,三百尺,玉栏干。
石屏词一政成无事,时复把酒对江山。
问讯莫愁安在,见说风流宋玉,犹有屋三间。
请和阳春曲,留与世人看。
水调歌头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钦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行香子万石崔嵬,二水涟漪。
此江山、天下之奇。
太平气象,百姓熙熙。
有文章公,经纶手,把州麾。
满斟寿酒,笑捻梅枝。
管年年、长见花时。
佳人休唱,浅近歌词。
读浯溪颂,愚谷记,澹岩诗。
西江月宿酒才醒又醉,春霄欲雨还晴。
柳边花底听莺声,白发莫教临镜。
过隙光阴易去,浮云富贵难凭。
但将一笑对公卿,我是无名百姓。
石屏词二西江月三过武昌台下,却逢三度重阳。
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
昨日将军亭馆,今朝陶令壶觞。
醉来东望海茫茫,家近蓬莱方丈。
沁园春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余豪气峥嵘。
安得良田二顷耕。
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
灿烂的文明 闪光的文字——记彝族学者普璋开及其彝族文献翻译作品

灿烂 的文 明 闪光 的文字
— —
记彝族 学者普璋 开及其彝族文献翻译作 品
普梅 笑 ,普梅 丽
( 1 . 红 河 州民族 研 究所 ;2 . 红 河 州文化 馆 ,云 南 蒙 自 6 6 1 1 0 0 )
摘 要: 彝族 自古以来就有 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流下 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彝族学者普璋开 从 事彝 族文 字 工作 3 0 余载 , 收 集整理 了大量文 献 , 特别 是其 退休 后 的 1 O 余年 间 , 翻译 出版 了大 量文 献 , 实践 着他 的彝族 文化传 承之 路 。 关键词: 普璋开; 彝族文献; 翻译作品
通彝族洞经音乐 。普璋开及兄长普家 明自小对毕摩文化耳濡 目 染 ,同时,由于生活所迫 ,兄弟俩从 幼年开始便随父走村 串寨 ,学习主持各种仪式 ,抄写诵读各类经文 ,为后来从事彝族文字翻译工作 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普璋开和兄长虽然从小学习彝族文化 ,但 因为长大后参加 了革命工作 ,因此没 有承袭父亲的衣钵 ,而是分别 由兄弟俩的长子普江和普照继承了祖父 的衣钵 ,成了当地年轻的一代 毕摩文化传承者。 普璋开是 1 9 8 3 年在其 4 8 岁时才开始从事彝族文化工作 的。当时 ,云南省要 “ 规范彝文” ,经石 屏县 民委推荐 ,他被省民委从哨冲供销社选拔到云南 民族学院 ( 现为云南民族大学 )培训 3 个月后 留在省民委从事 “ 云南彝文规范 ” 。两年后 ,即 1 9 8 5 年,“ 云南彝文规范”接近尾声 ,他被调到红河 州民族研究所 ,承担培训彝文师资 ,推广规范彝文、收集 翻译 整理彝文文献 的工作 ,开始真正从事 彝族文化的研究工作 ,也即开始 了他 的 “ 彝文传承之路” 。 l f 也 于1 9 9 5 年退休 ,如今 已是 7 8 岁的高龄 老人 ,但退休 1 8 年来 ,他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笔 ,每天依旧伏案工作 ,辛勤耕耘。哪怕是如今老伴因 车祸瘫痪在床 ,他 自己的眼睛 出现了病症 ,还仍旧边照顾老伴边拿着放大镜抄写翻译彝文。他的执
彝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一
、
彝族古籍保护和开发的现状 ‘
占书等是毕摩 文化 的物质 载 体 , 彝 族 古籍 保 护 的 是
主要对 象 。作 为 彝 族 文 化 重要 载体 的毕 摩 文 化 具
彝族先 民很 早就 创造 了 自己的语 言 和文 字 , 留 下 大量 珍 贵 的文 献 资 料 和 口承 文 学 流 传 于 民 间。
有集诗 、 、 、 为一 体 的综 合 的文 化 特 性 , 歌 舞 乐 它通
过 具体 的 民俗 活 动在 特 定 的时 空 构成 相 应 的 文化
彝族 古籍是彝 族文 化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彝 族人 民 是 弥足珍 贵 的文 化遗 产 , 主要 集 中分 布 于彝 族 人 口聚
场 。 目前 , 族 古 籍 保 护 主 要 以实 物 古 籍 为 主 , 彝 与 其相关 的文 化场没 有 引起 更 多 的关 注 , 有些 虽 然被 列入 国家 级 、 级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名 录 , 没 省 但 有将 它们作 为一 个 整 体 来 考 虑 , 因此 , 这一 方 面 需
第 2 第 6期 9卷 20 09年 1 2月
河 池学 院学报
J URNA F HE HIU VE I Y O L O C NI RST
V
彝族 古籍 的数 字化 保 护和 开发
普 梅 笑
( 池学 院 河 学 报 编 辑 部 。广 西 宜州 5 60 ) 4 3 0
[ 摘
要 ] 彝族 古籍是彝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彝族人 民弥足珍 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彝族文化 重要栽体
的毕摩文化具有集诗 、 舞 、 歌、 乐为一体的综合的文化特性 , 它通过具体 的民俗活 动在 特定 的时空构成相应 的文化
对《中华古籍总目·云南卷》前期编目工作的一点思考

亡 佚 , 只 有 部 分 内 容 ,书 里 版 心 出现 了 直 隶 、 江 苏 、
安 徽 等 省 ,每 省 又 分 别 记 录 了 风 土 、人 情 、地 理 等 , 我 们 就 据 常 识 , 明 代 没 有 直 隶 省 的 称 呼 ,只 有 北 直 隶 、南 直 隶 之 分 ,直 到 顺 治 二 年 (6 5 14 )北 直 隶 才 改
地 方 、 古 籍文 献研 究
云 南 图书 馆 ( 季刊 )2 1 0 2年 第 1期 ’ Y N N U HU A UN A T S GU N
对 《 中华古籍总目・ 云南卷》前期
编 目工作的一点思考
周 东亮 ( 云南大学图书 馆 云南昆明 501 609) 唐春妮 ( 建水县图书馆 云南建水 640) 530 刊、 萍 ( 艳 石屏县图书馆 云南石屏 620) 620
领 导 的 督 促 和 指 导 下 ,建 水 县 和石 屏 县 图 书 馆也 积极
展 开 工 作 。多 方 组 织 人 员 对 两 馆 馆 藏 的线 装 古 籍 进 行 编 目。 不 过 ,在 具 体 的 编 目过 程 中 ,两 馆 遇 到 了很 多 问
这 种 著 录方 式 ,是 基 本 符 合 著 录编 目规 则 的 ,也
卷 卷 端 , 而 版 心所 题 信 息 与 卷 端 差 别 较 大 :还 有 的
称直隶 ,康 熙八年 (6 9 16 )称直隶省 。据此将 此 书定
名 为 : [ 口 清 一统 志】不 分 卷 。 口
是 只 有 版 心 有 信 息 ,而 无 卷 端 等 等 。 面 对 如 此 众 多 、
国丛 书 综 录 》 ,都 是 先 作 单 刻 书 去 著 录 。所 以最 为 关 键 的是 编 目员 将 丛 书 分 作 丛 书 零 种 去 处 理 了 ,反 而 不 去 著 录 所 属 丛 书 。这 个 是 前 期 编 目中 存 在 最 为 普 遍 的
《全宋文·戴复古》补正

《全宋文戴复古》补正张继定【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9(039)005【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全宋文; 戴复古; 漏收; 补正【作者】张继定【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是南宋江湖诗派最具代表性的布衣诗人。
他大半生漂泊于江湖,以诗鸣天下数十年,年八十余。
生前作诗二千余首,传至后世的,亦达千首,可谓南宋诗坛上作诗数量较多的一位。
但就散文创作而言,其数量则屈指可数。
《全宋文》收入其文仅五篇,均为诗集之序跋短文,漏收了他为族侄戴丁之妻所写的墓志铭。
此篇墓志颇有文献价值,纠正了过去某些方志关于戴氏宗族上下辈分排列上的某些失误,并提供了戴复古于淳祐六年十一月仍然活在世上的证据。
现特予抄补,并就《全宋文·戴复古》“戴复古小传”的撰写及收录之文校点的失误,试作考辨和订正。
一、《全宋文·戴复古》漏收的一篇碑志文宋故淑妇太孺人毛氏墓志铭余族侄丁,字华父,之妃曰毛氏,名仁静,家黄岩之丹崖。
其父廷佐,以儒学望于里,故孺人习闻其训,陶染与性。
成,既归,克尽妇道,以贤淑称。
仪止山立,节操玉洁,是非不涉于言,喜怒不形于色,动循礼法,暗合女诫。
赢衣羡镪,祇以振贫,一毫不费于释氏,非介然有守者莫能。
华父自少与余为忘年交,相见必倾倒。
尝为余言:“妇人之所难克者,妒为大。
山妻贱性不妒,比之传记所载谢安、王导、任瑰、裴谈之徒之妻,制勒其夫如束湿者,殆霄壤。
叔处吾族,曾闻其指尖妒悍声出房闱乎?繇是人益多之。
”乌乎!其他可能也,其不妒为难能也。
能为其难,岂非贤妇也哉!年八十七,逢国锡类思,封孺人。
生于绍兴甲戌九月壬子,卒于嘉熙庚子十二月甲午。
子男四:楷,木,栝,栩。
栩先孺六年卒。
女三,嫁其侄从政郎前绍兴府嵊县主簿仁厚,进士曾建大、王修。
孙男八:宜老,双老,大老,冲老,君赐(抄补者注:原件此处下空一字),敕赐童科免解进士颜老,宗凭,伟老。
云南文庙介绍——石屏文庙

按照功能划分,后期可分为素材库、整编库、利用库、备份库来存储保存;按照内容类型来分,每个库中又可分为文档库、照片库、音频库、视频库来存储保存。
选择什么样的压缩格式直接关系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基于此,视频存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压缩比、压缩质量、帧的精确度等几个关键因素。
各工作站间使用光纤通道与以太网并存的网络结构,采用光纤连接主要是为了实现实时在线视音频传输,以便进行动态剪辑。
而以太网主要用于相关的工作站,实现编辑数据的传输、音视频制作过程以及素材的管理,确保顺利完成制作工作。
在放入利用库前,要对前期采集素材进行详细整理。
少数民族档案采集使用高标清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和图形工作站对采集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加工处理时,一般要去除采集时拍摄到的无效画面、片段,保留能反映其主题和中心内容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片头加注拍摄主题、拍摄时间、拍摄地点、采访人、受访人等关键词,如果人力等条件允许,还可选择制作影片字幕、片头片尾动画、过场特技等一些内容。
编辑完成后,存入利用库时,使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对编辑完成的照片、音频、视频按照著录、著录一次审核(如未通过需要打回)、著录二次审核流程开展著录工作。
照片、音频、视频的著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著录虽然需要花较大的人力和时间,但是为了提高利用和存储的准确性,更准确地提供搜索索引,更高效地利用数据,在人力和系统允许的条件下,著录时可以按照影片、片段、场景、镜头四个层次开展视频著录工作。
著录信息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索引。
在提供社会利用阶段,比如搜索关键词“茶春梅”,可以查找到影片记录、片段记录、场景、镜头记录四个层次数十条记录,如果记录太多并没有能满足查找需求,搜索关键词“十六步平摆技法”,可以精准地找到“茶春梅演示十六步平摆技法”这一场景记录。
通过精细地著录,可以极大地提高馆藏少数民族资源的利用率,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著录完成后按照文件绑定、文件入库迁移、文件审核、文件转码生成、入库发布流程开展入库工作。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 滇南彝文古籍; 谱牒; 内容; 史料价值;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 : C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6 — 0 2 3 9 ( 2 0 1 7 ) 0 5 — 0 0 2 8 - 0 9
对于谱牒 的界定 , 据有关汉文史料记载① : 谱牒是为一个宗族或家族的产生 、 形成 、 发展而记 录这个 宗族或家族父系血缘关系的古籍文献。其谱牒 的产生 、 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宗族或家族宗法族
的, 滇南彝文古籍《 谱牒》 也不例外 。 纵观现存数部较完整 、 较系统 、 较详尽 的滇南彝文古籍《 谱牒》 载体形制和内容 , 均呈现 出从简单
到复杂 、 从低级到高级 的发展过程 , 其载体形式 、 记录内容 、 表现手法都基本一致。前期与其他彝族地
区和彝族其他支系的彝文古籍《 谱牒》 基本相同 , 均详尽记载 了彝族文化共祖笃慕 以前 3 6 代父子连名 谱 以及彝族 “ 六祖分支” 史事 ; 后期 由于受 中原汉文化思想影响 , 并积极吸纳 中原汉文化思想 , 在《 谱牒》
我们要想探讨研究滇南彝文古籍《 谱牒》 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 社会 文化功用 , 那就先要弄清滇南 彝文古籍《 谱牒 》 的主要思想 内容 。纵观较完整 、 较系统 、 较详尽 、 较丰富的现存《 石屏县龙武镇柏木租
村李 氏谱牒》 ( 以下简称“ 《 李谱 》 ” )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石屏县龙武镇脚 白亩村秋 氏谱牒》 ( 以下简称“ 《 秋谱》 ” ) 、 《 石屏
摘 要: 滇南彝文古籍《 谱牒》 既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 又记录了族始祖的渊源、 迁徙的经过 、 兴盛的始末, 部分祖宗的事迹等, 是 当地彝族历代先民尊崇祖先的一种 自 然美德 , 也是整个彝族乃至 中华
石屏古城简介,文化历史,作文

石屏古城简介,文化历史,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石屏古城简介石屏古城,又名锦屏古城,位云南省石屏县城南10公里处龙口乡。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29•【字号】云政发[2009]128号•【施行日期】2009.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09〕128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已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省有91部珍贵古籍入选,现将具体名录印发给你们。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1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七月二十九日附件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1部)一、云南省图书馆1.02750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宋刻宋元明递修本2.02852 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宋)岳珂辑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祐刻明修本3.03063 护国司南钞一卷(大长和国)释玄鉴疏释(大理国)释道常节略大理国保安八年(1052)写本4.03362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纲领一卷提要一卷列国东坡图说一卷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诸国兴废说一卷明嘉靖吉澄刻本5.03369 春秋集传三十卷(明)杨时秀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汪秋卿刻本6.03460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前期内府刻本7.03570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明嘉靖刻本8.03602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宋)江贽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9.03628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成化九年(1473)内府刻本存五十七卷(一至二十五、二十八至五十九)10.03661 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元)王幼学撰明内府刻本11.03687 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明成化十二年(1476)内府刻本12.03698 续编资治宋元纲目大全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明嘉靖十年(1531)书林杨氏清江堂刻本存二十三卷(一至二十三)13.03710 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张光启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14.03739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刘机等撰明正德二年(1507)内府刻本15.03871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黄淮杨士奇等辑明永乐内府刻本16.03911 孝顺事实十卷(明)明成祖朱棣撰明永乐十八年(1420)内府刻本存九卷(一至三、五至十)17.03923 历代君鉴五十卷(明)代宗朱祁钰撰明景泰四年(1453)内府刻本18.04075 汉隽十卷(宋)林钺辑明嘉靖十一年(1532)郏鼎刻本19.04112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20.04189 古今游名山记十七卷总录三卷(明)何镗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自刻本存十六卷(一至八、十至十七)21.04200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22.04254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1516-1519)刘洪慎独斋刻十六年(1521)重修本23.04274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瑞临撰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梁之相跋24.04453 性理大全书七十卷(明)胡广等撰明永乐十三年(1415)内府刻本25.04492 兵垣四编四卷附四卷(明)闵声编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刻套印本26.04895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别集三十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汴绣石书堂刻本27.04902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宋)祝穆辑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元)富大用辑明内府刻本28.04929 对类二十卷明刻本29.04952 嘉兴藏一万二千六百余卷明万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589-1676)刻本30.0495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南明永历九年(1655)陕西孙可望朱印本31.04957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北元宣光十年(1380)赵州董贤云南刻本存二十二卷(三、五至十、十五、二十二至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三至三十七、四十、五十七)32.04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明永乐七年(1409)云南刻本存七十八卷(一至九、十一至二十二、二十四至八十)33.04959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唐)释般若译明隆庆四年(1570)李元阳云南大理刻本34.04961 妙法莲华经七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南明隆武二年(1646)丽江世福泥金写本35.04965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释不空译南明永历六年(1652)李定国刻本存一卷(下)36.05055 楚辞十七卷(宋)洪兴祖(明)刘凤等注(明)陈深批点附录一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凌毓柟刻朱墨套印本37.05090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疑字音释一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郭云鹏刻本38.05118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梁)萧统撰明辽国宝训堂刻本39.05195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唐)李白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宝善堂刻本40.05205 李诗选五卷(唐)李白撰(明)张含辑(明)杨慎批点明刻朱墨套印本41.05213 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唐)韦应物撰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42.05228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唐)杜甫撰(宋)黄鹤补注附录一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43.05293 韩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遗集一卷(唐)韩愈撰集传一卷明嘉靖十六年(1537)游居敬刻韩柳文本44.05357 韩文公文抄十六卷(唐)韩愈撰(明)茅坤评明刻朱墨套印本45.05364 柳文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附录一卷明嘉靖十六年(1537)游居敬刻韩柳文本46.05412 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联句一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秦禾刻本47.05426 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宋)国材刘辰翁评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48.05472 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诗集七卷(宋)司马光撰明嘉靖四年(1525)吕柟刻本49.05476 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诗集七卷(宋)司马光撰明嘉靖十八年(1539)俞文峰刻本50.05519 欧阳文忠公全集一百三十五卷(宋)欧阳修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陈珊刻本51.05581 苏长公合作八卷补二卷(宋)苏轼撰(明)郑圭辑附录一卷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启康刻三色套印本52.05618 苏长公小品四卷(宋)苏轼撰(明)王纳谏辑并评明凌启康刻朱墨套印本53.05867 敬轩薛先生文集二十四卷(明)薛瑄撰明弘治十六年(1503)李越刻递修本54.05917 石淙诗稿十九卷(明)杨一清撰明嘉靖刻本55.05957 空同诗选一卷(明)李梦阳撰(明)杨慎评明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56.06125 玉湖游录一卷(明)木公撰(明)李元阳批点明嘉靖刻本57.06146 鸡足山悉檀寺本无禅师风响集四卷(明)释释禅撰明崇祯五年(1632)释法润、释道源刻南明永历印本58.06214 文选六十卷(梁)萧统辑(唐)李善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朱芝址刻本59.06234 六家文选六十卷(梁)萧统辑(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瀚注明嘉靖十三至二十八年(1534-1549)袁褧嘉趣堂刻本60.06280 选赋六卷(梁)萧统辑(明)郭正域评点明凌氏凤笙阁刻朱墨套印本61.06337 选诗补遗二卷(明)唐尧官辑明集芳书舍抄本62.06360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宋)真德秀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豸、李磐刻本二、云南大学图书馆1.02584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陈善跋2.02915 愧郯录十五卷(宋)岳珂撰宋刻明印本(有抄配)3.03261 诗辑三十六卷(宋)严粲撰明赵府味经堂刻本4.03345 左氏春秋镌二卷(明)陆粲撰明刻本5.03374 篆文孝经一卷(明)朱慎庵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益藩刻本6.03884 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宋)包拯撰明弘治五年(1492)合肥县刻本7.04201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1.06759 们尼莫清乾隆写本2.06767 石屏百乐书清写本3.06768 元阳百乐书清写本4.06769 新平百乐书清写本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03062 护国司南钞一卷大长和国释玄鉴疏释大理国释道常节略大理国保安八年(1052)写本存首、尾2.03665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首一卷(宋)朱熹撰(宋)尹起莘发明(元)刘友益书法(元)汪克宽考异(元)徐昭文考证(元)王幼学集览(明)陈济正误(明)冯智舒质实明弘治十一年(1498)书林慎独斋刻本3.04866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辑明杨(钅+龙)九洲书屋刻本4.04968 无遮灯食法会仪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写本5.06303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等辑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1.06744 劝善经明刻本2.06746 祭祖经明写本3.06747 六祖祈福禄经明写本4.06749 作斋费用账簿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5.06752 测婚嫁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写本6.06753 祭天献牲经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写本7.06754 作祭压土经(清)李道定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写本8.06760 账薄(清)阿德撰清嘉庆十六年(1811)写本六、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1.06745 劝善经明刻本2.06766 彝文始曲(清)德乙本方撰清写本七、云南省武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06750 城域金沙江(清)阿高比德撰清乾隆二十年(1755)写本八、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图书馆1.06834 祭拉姆道场·祭茨早吉姆道场尼瓦血湖池边迎接拉姆经(清)和世俊抄清写本九、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个人)1.06777 阿诗玛清末写本。
石屏古城

《石屏古城》石屏古城,处云南之南、红河之西北,乃滇南之地以儒家文化为宗、传统汉文化至盛、文物古迹极富之所,素享“滇南明清民居博馆”之誉。
其史远矣,文辉灿烂。
考之典籍,秦时属楚地,汉时为胜休县,唐天宝十一年,本州夷民掘地得石坪,聚而居之,遂号石坪邑。
元至元七年置石坪州,隶云南行省临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易称石屏州,属临安府。
清沿明制,乾隆二十年改属临安府,隶迤南道。
同治十二年属开广道……民国二年更称石屏县,初隶蒙自道,后废道设临安专员公署,石屏县从之。
石屏古城始筑于明,其历史建筑与街巷空间格局较完存焉,今尚存七成之上清至民国时之传统建筑,且存元、明时之建筑。
其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总护域四十点七五公顷。
古城昔时以青石板铺之,传云石屏古城街巷奇异,重风水传统,城南北狭而东西长,状若横圆形龟背。
龟首东向至海日门,龟尾西向至宝秀门。
城区为龟身,大街小巷分作十余不等大片。
片中设巷若龟背之大小裂片,内隐八卦阵图之局,由八卦阵图又变九宫阵式。
中之一片为“州前铺”,建有古州衙、诸天寺,为九宫阵中央所在。
古城街巷无直不弯、无巷不曲。
有巷道多至五六折。
南至北二长街,亦曲折交于古街口。
又传,石屏古城建于一浮于水面大神龟背之上,凿穿龟壳即水层。
云古城东、西、南、北、中五口深井,乃锁神龟奔海之五条基柱。
石屏古城于两千余年漫长史程中创辉煌文化绩,自元起即重教兴文,至明清时有书院十座,私塾、义学数百处;太史第、进士第、将军第、观察第、宗人府与私家花园罗列,有专家谓石屏古城为明清民居建筑之博馆。
石屏古城之食亦美,有石屏豆腐、八面煎鱼、石屏杨梅等。
总之,石屏古城乃史久、文灿、筑独、食丰之邑,实一宜游之佳处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屏集》·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戴复古撰。
复古字式之,天台人。
尝登陆游之门,以诗鸣江湖间。
所居有石屏山,因以为号,遂以名集。
卷首载其父敏诗十首。
盖复古幼孤,勉承家学,因搜访其先人遗稿,以冠己集。
昔黄庭坚《山谷集》後附刻其父《伐檀集》,王《野客丛书》後附刻其父《野老纪闻》。
复古以父诗为数无多,不成卷帙,特升弁於简端。
例虽小变,理乃较协矣。
复古诗笔俊爽,极为作者所推。
姚镛跋其诗,称其天然不费斧凿处,大似高三十五辈。
晚唐诸子,当让一而。
方回跋其诗,亦称其清健轻快,自成一家。
虽皆不免稍过其实。
要其精思研刻,实自能独辟町畦。
瞿佑《归田诗话》载复古尝见夕照映山,得句云:“夕阳山外山。
”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惬意。
後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句以对,上下始称。
其苦心搜索,即此可见一端。
至集中《严子陵钓台》诗所谓“平生误识刘文叔,惹起虚名满世间”者,赵与<虎虎>《娱书堂诗话》极赏其新意可喜。
而罗大经《鹤林玉露》又深以其议论为不然。
盖意取翻新,转致失之轻佻,在集中殊非上乘。
与<虎虎>所云,固未足为定评矣。
△《莲峰集》·十卷(永乐大典本)宋史尧弼撰。
尧弼字唐英,眉州人。
其仕履不见於史传。
焦《国史·经籍志》载尧弼《莲峰集》三十卷,而世间亦无传本。
故录宋诗者多不能举其姓名。
惟《永乐大典》载有是集原序二篇。
其一作於乾道丙戌,自署曰省斋,不知何人。
其一为任清全序,作於嘉定癸酉。
称“尧弼童即迥出不凡,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
浚谓其大类东坡,留馆於潭。
与张┉游,每开以正大之学。
岁丁丑,偕其弟尧文登第”云云,而亦不言其所终。
考周密《浩然斋雅谈》云:“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
时第二人史尧弼,方十四岁。
人疑其文未工。
赴鹿鸣宴犹著粉红,太守命分韵赋诗,尧弼得'建’字,援笔立成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
从稿本《师石山房书目》论姚振宗的版本学造诣

从稿本《师石山房书目》论姚振宗的版本学造诣王珂;王承略【摘要】Everyone knows that Yao Zhenzong was a famous bibliographer, but few people know he was also an edition scientist.He used lots of methods and skills to identify ancient books in Shishishanfangshumu,which showed his high attainments in edition identification.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Yao Zhenzong's achievements in the edition science to give a new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Yao Zhenzong's academic contributions.%姚振宗向来以目录学著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版本学者.他在《师石山房书目》中运用娴熟的版本鉴定方法和技巧,对于很多版本问题做了深刻的揭示,表现出极高的版本学造诣.本文从细微之处入手,深入总结姚振宗的版本学成就,以利于对姚振宗的学术贡献做出全面的再评价.【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76-81)【关键词】姚振宗;版本学;成就【作者】王珂;王承略【作者单位】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册府说苑姚振宗是清末著名的目录学家,目录学著述甚丰,有《师石山房丛书》行世,其中的《汉书艺文志条理》和《隋书经籍志考证》两书犹为学界称道。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何连伟【摘要】From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a-House Road,the ethnic Han people from Shiping (county)of Honghe Prefecture continuously migrated to Yiwu (Township)of Mengla (county).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ethnic peoples,the Han culture is featured with the style of frontiers.The migrants have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locality all along,while the internal adaption appears slower than the external adaption.In recent years,with the booming economy and culture of Pu-erh Tea busi-ness,the Hans′cultural and regional adap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清中叶至今,受茶马古道的影响,云南省红河地区的石屏汉人陆续迁入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
在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移出地的汉族文化被带到移入地,并在移入地民族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边疆风格”。
移民在移入过程中表现出了灵活的文化适应性。
而这种适应性与迁入的时间密切相关,且内在深层次文化的适应慢于外在文化。
近年来,普洱茶文化与经济的兴起加速了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和地域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河州石屏县古籍考述[摘要]:石屏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西北部,是红河州的文化圣地。
明清以来,石屏文风日盛,名冠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素以“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名也。
以石屏名人为主,对石屏古籍进行考述,对于古典文献学学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古籍;考述;诗歌(一)名人考述1.张汉张汉(1680—1759),字月槎,号莪思,晚号蛰存,男,汉族,石屏县张本寨人,后移居石屏县城内,是张一甲曾孙,张景宿之子。
张汉出身书香世家,家教甚严,从小刻苦攻读。
据据旧志所载:张汉幼年,每天晚上住祖遗古柏山房(张本寨村东,赤瑞湖边)读书颂诗,其父深夜必往督察,一日村东古庙中死一道长,张汉不敢住山房夜读,求告于母亲,其母留宿于家,这天夜晚,张汉父亲至湖边查听儿子读书与否;到了湖边,似有朗朗书声应在湖上。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五十二年恩科取三等第四十九名进士,殿试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继而又升检讨,出任河南府知府。
张汉居官清廉平恕。
在河南,为破“匿灾案”,敢于直书直谏,有《陈条河南荒歉状》等奏,或有直声。
后因顶撞当道,被解职归里。
乾隆元年(1736),高宗登基,朝廷开博学鸿词科,收揽人才。
张汉被召试策论,以“诗赋精详”为御定二等第三名,为云南空前绝后的“词科”人才,后由词科再授翰林院检讨,迁任山东道御史,在此,张汉巡查各地,为民请命,有《请疏通江汉水利以济生民疏》、《诸祀孝子贤良词疏》等奏,后因病辞官故里。
张汉人品端醇,清介廉洁,并以清廉传家。
他在京为官,自题“留砚堂”匾,意取衣冠尽典,惟留一砚传家。
他儿子致书于京,言家中清苦,他复函道:“得尔书言近况甚苦,尔之所苦,吾之乐也。
”他以“良药苦口利于病”训子,教导子女要先苦而后甜。
他到晚年退官林下,居乡吟咏无纸,取谏稿之背写诗;嗜茶无资,以夫人纺织之余资购茶。
民间有月槎清节的种种传说。
他平生好学不倦,重文才而轻名利。
松村石林寺来爽亭,他题亭柱联说:“笑红尘渴利渴名,喝一勺之多,如冰斯冷;爱白泉饮廉饮让,写十年之书,与水同清。
”联写清泉,托物言志,如写自己的一生。
张作文有雄才,出口成章,挥笔成文,与太史王思训(昆明人)、马汝为(元江人)合称为“滇中三杰”。
他的诗尤为丰富,嗜学沈思,晓音律,喜吟咏,工行草书。
著有《留砚堂文集》十卷、《诗集》八十卷、《集古诗骈体》五卷、《等韵二合音》、《过庭诗话》等。
他的诗作找到的如下:秋夜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度秋。
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沈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
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星流。
张南华庶子进春林澹蔼图题六绝句其上御制用韵赐题徵诗纪荣遇仍用原韵录二拜领宸章云汉垂,喜瞻文采动尧眉。
春城佳气氤氲里,侍史承恩对阙时。
羡君好句似唐求,温语如春出凤楼。
我有赐书无赐砚,自须染翰就螭头。
游来鹤亭一海三山共,风光聚一亭。
鹅群秋水白,雁字远天青。
未有游仙兴,空传画鹤形。
羽人不我梦,弄笛与谁听。
九月望落一齿五十经年梦,童心怀龀时。
衰怜车谢齿,秋比叶辞枝。
味噉空名久,官餐薄俸迟。
石坚难得嗽,喜得碍吟诗。
宫怨二首其一碧玉生时自小家,临妆亦解斗春华。
谁知团扇秋风早,又引空阶落月霞。
夜静花香怜宿蝶,朝来日影妒寒鸦。
芳心竞拟随流水,一叶飘红过别洼。
其二珠帘朝卷望离宫,风雨残苔满落红。
长落花深偏黯淡,昭阳树隔已朦胧。
亦如鱼贯思难窃,生怨娥眉画不工。
扶枕自怜蜀葵影,年年抱藤倚庭东。
同试博学鸿词科诸友公宴旧史重新入网罗,瀛洲比数一人多。
貂成领袖资毫续,骥取飞腾附尾过。
两度迎春逢比岁,骑年引试重登科。
文章炫续浑闲事,房杜吾师意若何?泛异龙湖倒压青山影,空明一叶舸。
胸中九云梦,水上百东坡。
鱼鸟曾相识,林泉喜见过。
背丘童子钓,终始恋渔蓑。
海潮寺系舫晴波里,寻僧归未归。
片帆疏雨段,远树夕阳微。
白爨鸡鸣数,无关客倒稀。
独怜双翡翠,时喜近人飞。
无题老之将至镜先知,笑我年年苦恋诗。
不信但看飞雪影,半浮双鬓半成髭。
对梅人间何处结孤芳,瑶树琼枝白玉堂。
细嚼梅花读秋水,冰心一片领寒香。
乾阳山远眺偶从山背竹,乾阳何碕礒。
路转出崇岗,明湖环百里。
绀宇隐深翠,古洞纷湿紫。
漫云环百里,且自瞪目视。
直俯北山颠,横俯南山尾。
山势东南来,跳置层波里。
支壑与蔓峰,骈拇还枝指。
势欲穿湖水,山麓畏触抵。
三岛忽在愿,孤城忽在沚。
斗大一舟横,微茫见城市。
广此视九州,九点烟犹此。
古来几人游,古人长已矣。
后人游视观,递游何日止。
我辈有今日,兹由为情使。
诣申今日观,出尊喜重洗。
2.许印芳许印芳(1832—1901),字印山,又字麟篆,号五塘诗人,男,汉族,石屏县人。
其父开甲,刚直好武,曾任临元镇右营千总,蒙自营都司,元新营参将。
许印芳自幼受父亲钟爱,十六岁应章子试,拔冠一军,得知府丁楚玉器重,以女许配。
许入府学,食廪饩,入昆明五华学院,好学不倦,逢书开览,尤好诗学,出口成章。
掌院黄文称他:“有国士之目”,由此名满滇中。
清同治九年(1870),许获乡试获第二名,主试官王先谦(湖南长沙人,官祭酒)阅印芳试卷十分高兴,索阅诗稿,面赠五言律诗,其首尾联云:“一笑得山谷,自惭非老坡”;“平生期许意,岂独在巍科”。
知印芳非一世之士。
继后,许赴京会试,名落孙山。
即回云南,改就教职。
历任昆阳学正,永善教谕,昭通、大理府教授,五华书院监院、经正书院主讲,晚年还乡又主讲玉屏书院,为地方造就人才做出了贡献。
许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每阅览必有批注,是清代滇中著名文化人物之一,被称为“硕学通儒,黉门名流”。
在掌五华书院时,为补全在兵火之中被毁书籍、文献,曾苦心搜集前人经籍和诗文,进行刊刻校点,修残补缺,保全了滇中文萃。
他喜好诗古文词,著作甚富,有《诗法萃编》十五卷,《诗谱详说》八卷,《五塘杂俎》三卷,《五塘诗草》六卷,《律髓揖要》八卷,《陶诗汇注》六卷,并编有《滇秀集》五卷,《滇诗重光集》十八卷。
其中,《诗法萃编》是把我国从《毛诗序》以来历代重要诗论精选,作了精当的介绍和评论。
他标举风雅正宗,注重诗艺特质;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兴会真实;反对摹拟抄袭,倡导变通独创;反对浅陋粗俗,推崇含蓄雅致。
阐发精到,颇多新见。
《增订三字经》七卷,其中有四语:“人三宝,清气神;三不朽,德功言。
”。
后人评论《五塘诗草》是“以杜(甫)为实,而取奇于韩(愈),取幽于贾(岛),取练于半山(王安石),取意于苏(轼)陆(游)”。
许以冷官薄俸,刻书至六七十卷,其学识之博,行谊之高,令人钦佩。
以下为搜集到的诗歌:水车田卧桔槔影,山摇柔橹声。
遥从农舍过,近识水车鸣。
转注穷山海,倾输洗甲兵。
家家务推挽,息战课春耕。
登乾阳山感怀日蒸雨后山川气,风搅树端江海声。
阔达高天围四野,汪茫远水浸孤城。
鱼头变恐历阳陷,龙腹凿应神禹生。
登览辄思经国手,恨渠有志事无成。
3.朱雘朱雘(1794—1852),字丹木,男,汉族,石屏县人。
清嘉庆十八年(1813)科举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
历官安徽绩溪、阜阳知县,无为州知州,贵州兴文府知府,江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
旧志记载:朱丹木“负经济略,天才卓越,官迹循良,所任勤谨不懈,皆有政声。
”朱任绩溪知县,修水利,通沼、滂、南诸河,使山洪不致冲没田亩;重修书院,捐置设备,亲临督教,使文风日上;节义旌表,以督教化。
就朱雘的诗歌创作理论来说,“上追少陵(杜甫)、昌黎(韩愈),下揽山谷(黄庭坚),遗山(元好问)”,“海内名流,咸推服之。
”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如干莫出匣,光芒四射”。
能写出“绝似骑鹏背,扶桑看日升”(《过老鹰崖》)这样气吞山河的诗句。
中年以后,锋芒有所收敛,渐入所谓“雄浑苍坚”的意境。
其诗作中最为宝贵的是体现悯农爱民、正道直行、竭忠爱国、反对侵略、力主禁烟等进步思想。
如《捕蝗》、《苦雨四首》、《获盗》、《赠新都尉张榆南》、《寄周敬修先生》、《有感》、《题林少穆制府徐辞金眉生别驾安请赎锾书后》等诗作便是这些进步思想的体现。
还有《论诗二首》,总结了他一生作诗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突出己长,表现个人特点,反对落入庸凡。
其著作主要有《积风阁初集》、《味无味斋集》、《绿杉野屋试贴》、《居敬持志斋制艺》《唐十家集》、《经诗考误》、《朱丹木诗集》。
现找到的诗歌如下:寄兄时兄客天全,余馆新郎富贵有天伦,贫贱无骨肉。
嗟吁我与兄,动若离群鹄。
一岁一回别,销魂在不哭。
别后寄我书,好语亦酸目。
先云和情性,后云加餐粥。
弟瘦兄不肥,此言还兄祝。
侧问兄之居,孤城乱山束。
十日九风雨,官署寒不燠。
手自捡箧笥,羊裘敝可服。
寄到秋已深,鸿雁飞宜速。
篱菊又作花,兄弟经年隔。
登高望不见,奋飞安可得。
忆昔父在日,买花间黄白。
花枝长如兄,父喜命兄摘。
弟来花下嬉,花露头上滴。
童子忽壮夫,羁旅各南北。
昔日为花主,今为花之客。
对花不忍看,似父瘦颜色。
渺渺旧家山,苍苍墓门柏。
恐贻先人羞,夙夜各努力。
论诗二首诗不能穷人,穷者诗多工。
因穷而废诗,诗亡人仍穷。
有长可表见,反自侪凡庸。
岂知荣枯理,天事非人功。
陶杜即箝口,难免饥病攻。
虽然儒者志,万责归吾躬。
夹此骄且吝,林蛙将毋同。
大巧不聘巧,绝慧不见慧。
所造即精深,聪明转非贵。
不学徒恃天,用天天实废。
论说无根底,往往杂游戏。
舌烂百变生,按之少义意。
比如饮薄酒,一尝辄思弃。
前人苟蹈此,吾辈当防弊。
奈何扬其波,日趋轻薄地。
紫藤歌并序戊戌三月,余以擢无为州牧,交钟阜篆,移居城北小园,值紫藤盛开,招刘竹溪明经连松,谷考、廉田、栎山董子远,鲁希叔三茂才饮花下,有作。
老藤百尺盘高空,老树三株藤所宗。
藤飞缘树不得上,贤才下位将毋同。
藤吾语汝慎厥附,此身要托青青松。
不然文梓或香风,莫随樗栎夸密蒙。
樗栎枝叶徒高大,蝼蚁之窟宅鸱鸮宫。
藤体虽柔藤性健,嗟比虫鸟焉能容。
不苟凭依乃足贵,屈伸在己藤犹龙。
暮春三月吹香风,花垂天半开紫红。
铜章暂卸得休暇,俗吏忽欲为诗翁。
奔走奚奴邀耆老,对花一醉朱颜烘。
藤兮藤兮劝汝一,杯酒我惭无用藤。
多功杖汝可以扶,颠蹶服汝可以医。
疲癃栽汝作纸利,文字制汝岂铠资。
兵戏汝不倚花逞,资媚论花亦足称。
花雄金纯铁索神,纽结流苏百宝悬。
满园牡丹不敢艳,下风甘拜如儿童。
壁上画师没已久,谁能匠意真天功。
我友五人尽豪翰,清丽词句相玲珑。
江淹彩笔吾不梦,藤花开落春蒙蒙。
题山家壁山居不解种桑麻,乌面夷言四五家。
茆星依岩田夹路,春风开遍米囊花。
捕蝗水归又报昆虫作,揖揖说说遍水浔。
敬祷田神皆畀火,群驱战鬼乱鸣金。
天生天杀非人力,民乐民忧见吏心。
绝恶始萌犹未绝,早将钱来募苍黔。
4.朱庭珍朱庭珍(1846—1911),原名庭凯,字舜臣,一字筱园,男,汉族,石屏人。
清光绪戊子(1888)进士,著有《穆清堂诗集》三卷、《穆清堂诗续集》两卷、《筱园诗话》四卷、《穆清堂时文》,辑有《莲湖吟社稿》、《滇雅》等。
朱庭珍才思敏捷,工诗能文。
自幼得朱奕簪(字芋栗)、朱雘(字丹木)等家传,又博览顺治、康熙以后各家诗集,妙领神悟,他的诗妙笔崎峭,诗味隽永,大学士张之洞颇为赞赏,曾名动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