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的甘草增助溶特征研究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的甘草增助溶特征研究探讨不同“印迹模板”中药成分群对甘草超分子增助溶能力的影响,为解释中药成分群间的增助溶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用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油水分配系数(logP)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亲水亲油能力,以浸膏得率表征甘草对单味中药或复方的增助溶作用,经MCI,logP,浸膏得率分析得出甘草对不同分子社会增助溶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的MCI与log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916;加甘草后,大部分中药的浸膏得率增大,且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浸膏得率的变化值与logP 的变化值、MCI的变化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405;8个复方的MCI与logP 相关系数为0937,且甘草对除防己黄芪汤外的其他7个复方中药均具有增助溶作用。
这说明甘草的增助溶作用主要是通过“印迹模板”自主作用形成超分子而改变被增助溶成分的亲水亲油能力;中药成分的MCI与logP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的重要参数,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探究中药增助溶作用切实可行,这将为单味药剂型改革奠定基础。
标签:甘草;中药复方;油水分配系数;分子连接性指数;超分子;印迹模板;胶束;单味药剂型改革[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gredient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with different “imprinted template” on the supramolecular solubilization ability of licorice,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xplaining the solubilization phenomenon of the components of TCM.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 supramolecular “imprinted template” rules,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 (MCI)and the correlation of n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logP)were used to indicate hydrophilic lipophilic capacity of TCM,and the extractum rate was used to indicate the solubilization effect of licoriceon single TCM herbs or compounds. The solubilization ability of licorice was evaluated based on MCI,logP and the extractum rat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CI and logP for single herbs was 0942,and that for single herb adding licorice was 0916. The extractum rate of most herbs was increased after adding licoric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the extractum rate as well as MCI and logP change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adding licorice were respectively 0837,0405.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CI and logP for eight compounds was 0937. Meanwhile,licorice had a solubilization effect on the remaining 7 compound except for Huangqi decoction. Therefore,licorice shows the solubilization effect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supramolecular “imprinted template”,so as to improve the hydrophilic lipophilic ability. There wa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CI and logP in ingredients for TCM,which could be used as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indicate the “imprinted template” feature for components of TCM. The study on the solubilizing effect of TCM with the supramolecular “imprinted template” theory was feasible,and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of singleherb dosage form.[Key words]licori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n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eient;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supramolecular;imprinted template;micelle;reform of single dosage formdoi:10.4268/cjcmm20161014中药材是一个巨复生物超分子体系[1]。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根据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药物的检测、提纯和分析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下是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介绍。
一、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基本步骤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共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分子印迹材料,MIMs)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在药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识别出药物分子,同时快速、高效完成药物的分离、提纯和检测。
具体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共聚合,模板分子的去除和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其中制备分子印迹材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药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检测,尤其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其它杂质的分离、提纯和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选择性。
例如在对抗肿瘤的药物的检测中,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分子,同时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从而保证药物品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制药质量控制: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制药质量控制,特别是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等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的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对于制剂中不同批次药品的监控时,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不同批次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
3、药品研发: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可谓匪夷所思。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秀特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新型药物,跟踪药物颗粒的生化作用。
甚至,通过合理的分子印迹材料,将药物持续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调控到更优状态。
4、检验、分离和提纯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筛选出质优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团,是制备中药制剂的基础工作。
传统的中药药性评价缺少准确性,不能为草药分子提纯、化学组成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分子印迹技术良好的专属性和选择性,可以有效识别和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指导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合成。
分子印迹微球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2 2 2 0 0 0 ) Nhomakorabea要: 分子印记聚合物微球不仅具有选择 性高、 性能稳定 、 使 用寿命 长等优 点, 而且颗粒形状 均匀、 规则且容 易分散 , 使 其在 中
药 复 杂组 分提 取 分 离应 用 方 面得 到 了 广泛 的 关 注 。本 文 综 述 了近 几 年 的 分子 印记 聚合 物 微 球 在 中 药提 取 分 离 中的 应 用 , 包括 氨 基 型 交联 壳 聚 糖 印迹 微 球 、 磁 性 印迹 微 球 等 。 关键 词 : 分子印迹聚合物 ; 微球 ; 中药 中图分类号: R 2 8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5 1 6 8 ( 2 0 1 4 ) 2 3 - 0 0 5 9 - 0 2
兰堡墨堑 兰
!
!
! ! ! !
墨 兰 囝
分子印迹微球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牟 丽 娜 ・ 卫泽 辉 。
( 1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 学院 连云港 中医药分院 , 江苏 连云港 摘
2 2 2 0 0 6 ; 2 . 南京 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江苏 连云港
胡黄连苷 Ⅱ的 Ml P s , 并对其性能进行 了研究 。形貌研 究表明合
成 的 MI P s 微 球表 面 光 滑 ,大 小 均匀 ; S c a t c h a r d分 析 得 出胡 黄 连
苷 ⅡMI P s 的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 Q ma x = 3 . 0 2 mg / g ,远远高于其 空 白印迹 聚合物 。充 分证 明利用沉淀聚合法可 以合成形貌和靶
向 吸附 能力 均较 好 的 黄 连 苷 I I MI P s ,可 用 于 从 中药 粗 提 物 中靶 向分 离 胡 黄 连 苷 Ⅱ及 其 结 构 类 似 物 。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1. 体内实验方法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
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
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
例如,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及其机制。
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3. 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被应用于揭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性。
通过构建中药靶标网络,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中药的多成分、多作用靶标网络,从而深入探究中药的多靶点调控机制。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h t t p ://X B Y Z .c b pt .c n k i .n e t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徐㊀硕,邝咏梅,吴学军,姜文清,金鹏飞∗(北京医院药学部,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药物临床风险与个体化应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730)摘要:目的㊀了解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归纳总结,综述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结果㊀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各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㊁获得多个结构类似物㊁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㊁手性物质拆分㊁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及活性成分筛选等方面均有应用.结论㊀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应用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中药;应用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G2407.2019.03.030中图分类号:R 91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G2407(2019)03G0422G04A d v a n c e s o n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a p pl i c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Gn e s em e d i c i n eX US h u o ,K U A N G Y o n g m e i ,WU X u e j u n ,J I A N G W e n q i n g ,J I N P e n g f e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B e i j i n g H o s pi Gt a l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o fG e r o n t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D r u g C l i n i c a lR i s ka n dP e r s o n a l i z e d M e d i c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73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k n o wa b o u t t h e a d v a n c e s o n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a p pl i c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Gc i n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 e so n 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w e r e r e v i e w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 a su s e d i nv a r i o u s t y p e so f e f f e c t i v e c o m p o n e n t s e x t r a c t i o n ,s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a c q u i s i t i o no f an u m b e r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a l o g u e s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e f f e c t i v e c o m Gp o n e n t s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c h i r a l d r u g s s e p a r a t i o n ,i l l e ga l a d u l t e r a t e d c h e m i c a l s ub s t a nc e s i nC h i n e s em ed i c i ne a n d a c Gt i v e c o m p o n e n t s s c r e e n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A l t h o u g hm u c h p r o g r e s s h a s b e e nm a d e i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r e Gs e a r c h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s o m e p r o b l e m s f o r t h e f u r t 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基金项目:北京医院科技新星项目(编号:B J G2016G039)作者简介:徐硕,女,博士,主管药师∗通信作者:金鹏飞,男,博士,主任药师㊀㊀分子印迹技术(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T )是指将某一特定的目标分子(也称为模板分子㊁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作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物的过程,常被描述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的技术.该技术具备特异识别性和构效预定性等优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良好㊁选择性高,在目标药物的识别㊁富集㊁分离和检测中被广泛应用[1].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该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1㊀概述1.1㊀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㊀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模板分子(印迹分子和目标分子)依靠交联剂的作用与功能单体进行聚合,得到模板分子G单体的聚合物,之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洗去模板分子,即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印迹有模板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2].1.2㊀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㊀制备过程分为3步:①主客体配合物的形成:通过官能团之间的共价㊁非共价或半共价作用,使得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配合物;②聚合反应的产生:通过加入交联剂和致孔剂使其产生反应;③将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洗掉.按照上述方法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有选择性,与模板分子大小㊁形状相匹配的立体孔穴可以在聚合物中留下.由于聚合方法和形式的不同,能够制得不同形态的聚合物.分子印迹技术按照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间的相互作用分为非共价法㊁共价法和半共价法.目前可采用本体聚合㊁悬浮聚合㊁乳液聚合㊁沉淀聚合以及表面印迹法等方式[2G4].2㊀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2.1㊀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㊀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采用正相或反相硅胶㊁大孔吸附树脂和凝胶柱色谱等常用的柱色谱技术,或结合制备或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㊁分离和纯化效率普遍较低.而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明显缩短实验周期,快速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2.1.1㊀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㊀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㊁抗菌㊁抗肿瘤㊁抗氧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物活性,药224西北药学杂志㊀2019年5月㊀第34卷㊀第3期用开发价值很高[5G6].Y a n g W L等[7]制备柚皮苷印迹聚合物是利用柚皮苷作为模板分子,测试结果表明,该聚合物的最大平衡吸附量是64.80μm o l g-1,可以使柚皮苷很快吸附.把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有助于从橘红中提取并富集得到柚皮苷,经检测该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为72%.P aGk a d eV等[8]制备了槲皮素印迹聚合物,用此聚合物制备固相萃取柱,从辣木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与山柰酚2种黄酮苷元.姚杰等[9]采用高良姜素作为模板分子,制备对模板分子具备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的高良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成功应用于药材中活性成分高良姜素的分离纯化.潘浪胜等[10]为分离花生壳中的黄酮类成分,利用木犀草素为模板分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柱色谱技术,从花生壳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木犀草素,并经氢谱㊁碳谱和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2.1.2㊀用于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㊀王胜利等[11]利用热引发聚合制备大黄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大黄酚作为印迹分子,4G乙烯基吡啶作功能单体,聚合物对大黄酚的选择性能测试是通过固相萃取柱来进行.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备良好的选择性及识别能力,使得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在固相萃取柱上分离良好,大黄酚被富集了23倍.2.1.3㊀用于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离㊀乐康等[12]将αG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交联剂,丹参酮ⅡA为模板分子,采用热聚合法制得对丹参酮ⅡA具备特异选择性吸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的识别性能检测依据平衡结合实验和固相萃取实验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对丹参酮ⅡA具备很好的识别性能,能达到从丹参酮提取液中分离得到该目标成分的目的.2.1.4㊀用于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㊀倪付勇等[13]将分子模板确定为去氢土莫酸,通过溶胶G凝胶法制得该化合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以此聚合物为填料,从桂枝茯苓胶囊提取物中进一步分离制得去氢土莫酸.经S c a t c h a r d分析,去氢土莫酸分子印迹聚合物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 m a x)是9.10m g g-1.经H P L C法检测去氢土莫酸质量分数为90.76%.该方法能用于从桂枝茯苓胶囊提取物中靶向分离制备去氢土莫酸,减少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2.1.5㊀用于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㊀S u e d e eR等[14]以奎宁作为模版分子合成印迹聚合物,将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薄层色谱,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可很好地识别奎宁分子对映体及与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奎宁在稀硫酸溶液中能产生荧光,卢彦兵等[15]利用荧光法对奎宁分子印迹聚合物(M I P)的吸附性能和识别能力进行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其离解常数为1.08ˑ10-3m o l L-1,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31.8μm o l g-1,为中药中奎宁的选择性富集及分析提供了新途径.L a i JP 等[16]采用苦参碱作为模板制备分子印迹膜,从槐属植物苦参中分离得到苦参碱,测定了分子印迹膜对该成分的回收率(71.4%),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大量提取奠定基础.2.1.6㊀用于鞣质类的分离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 G C G)具有良好的抗氧化㊁抗肿瘤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该化合物可从中国绿茶中分离得到.雷启福等[17]采用本体聚合法,对E G C G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合成,通过固相萃取来分离纯化茶叶提取物中的E G C G,进而分离得到高纯度的E G C G.钟世安等[18]利用E G C G作为模板分子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该聚合物制成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用于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2.1.7㊀用于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分离㊀朱秀芳等[19]采用氢化阿魏酸作为假模板分子,以4G乙烯基吡啶作为功能单体,在乙腈中对印迹聚合物进行制备,该聚合物对阿魏酸的识别能力良好.采用平衡吸附表征了聚合物对阿魏酸的吸附特性及分子识别性能,并采用紫外光谱滴定法和S c a c h a r d结合模型,研究了聚合物的印迹机理和识别机理.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对阿魏酸的识别能力高于氢化阿魏酸,在体积分数为50%的乙腈水溶液中仍能有效识别阿魏酸.将该聚合物应用于从川芎水提液中分离阿魏酸,分离结果良好,表明该聚合物有望成为直接从药材中分离得到阿魏酸的提取材料.2.1.8㊀用于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㊀F a i z a lC K M等[20]通过相转换法制备维生素E印迹聚合物膜,实验选用的功能单体是甲基丙烯酸,交联剂是丙烯腈,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膜相比,单位质量的膜对维生素E的吸附量是它的10倍.Y i nX Y 等[21]采用穿心莲内酯作为模板分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柱填料应用于固相萃取,与碳十八㊁三氧化二铝和空白聚合物相比,该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吸附效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向海艳等[22]利用该成分作为模板分子,对白藜芦醇具有特异选择性的M I P进行合成.将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 c a t c h a r d分析法用于吸附性能评价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印迹聚合物中形成2种不同的结合位点,能对白藜芦醇产生良好的吸附性能与选择性.在虎杖药材的提取分离中,采用白藜芦醇M I P并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可以将大量白藜芦醇和少量与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白藜芦醇苷分离,这表明分子印迹分离法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中.2.2㊀在分离得到多个结构类似物中的应用㊀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可以充分运用中药复方多种药效成分的综合药理作用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近年来,药学科研工作者提出复方药物有效成分组学的概念,是指传统复方药物发挥疗效的全部活性成分总和.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的特异性分子识别特性,可以将其作为选择性分离材料,用于对药材中发挥特定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群进行提取分离.通过分析研究提取分离的化合物,可以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23].朱秀芳等[24]利用橙皮苷为模板分子,结合M I T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探讨该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能.结果显示,该聚合物能对橙皮苷及与其相似的黄酮苷类成分柚皮苷产生选择性吸附作用.Lóp e zM d e lM等[25]将槲皮素作为模板分子,功能单体采用4G乙烯基吡啶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果显324西北药学杂志㊀2019年5月㊀第34卷㊀第3期h t t p://X B Y Z.c b p t.c n k i.n e t示这种聚合物能够很好地识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及黄烷类成分儿茶素,但不能识别αG生育酚这种结构差异较大的化合物.2.3㊀在中药有效成分测定中的应用㊀信建豪等[26]将盐酸小檗碱作为目标分子,以铁丝为磁芯,功能单体采用甲基丙烯酸,交联剂采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制备聚合成分子印迹搅拌棒.利用该搅拌棒对黄柏中的盐酸小檗碱进行提取分离,结合H P L C法测定,检出限为2.7m g L-1.曾绍梅等[27]将樟柳碱作为模板分子,功能单体采用甲基丙烯酸,交联剂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致孔剂采用乙腈,利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对4种托烷类生物碱(樟柳碱㊁东莨菪碱㊁山莨菪碱和阿托品)具有类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聚合物.以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固相萃取柱填料,采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G高效液相色谱法,富集并分离了藏药马尿泡中的4种托烷类生物碱成分.该方法检出限为0.26~0.39μg m L-1,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干扰,提高马尿泡果实中4种托烷类生物碱的萃取效率.2.4㊀在手性物质拆分中的应用㊀手性药物在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其对映异构体的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往往差异巨大.D o n g X等[28]在测定麻黄药材中的(-)G麻黄碱时,将(-)G麻黄碱作为模板分子,合成(-)G麻黄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果显示制备的聚合物能对(-)G麻黄碱产生很好的识别和亲和作用.O u J J等[29]在利用H P L C法对延胡索中的DG四氢巴马丁和LG四氢巴马丁手性对映体进行分离的过程中,首先采用原位M I T,以LG四氢巴马丁作为模板分子,合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结果显示,模板分子的识别性能非常好,之后反复摸索色谱条件,使得2种对映体达到满意的分离度.2.5㊀在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㊀黄红萍等[30]建立了以分子印迹固相萃取G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喘息灵中盐酸克仑特罗含量的方法.样品用乙醇超声提取,滤液蒸干,用体积分数为1%的盐酸溶解,加到处理过的盐酸克仑特罗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上,体积分数为25%的乙腈水溶液淋洗,甲醇G乙酸(9ʒ1)洗脱,洗脱液蒸干,用体积分数为1%的盐酸定容.以0.05m m o l L-1磷酸二氢钠G甲醇(60ʒ40)为流动相.盐酸克仑特罗线性范围为0.4~40.0μg m L-1,分离效果良好.2.6㊀在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㊀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在确定活性成分之后,可将其作为模板分子合成M I P,与模板分子构型相似的空穴和对应的作用位点就会留在M I P s 上,产生特异的吸附性能,与模板分子结构类似的成分也会留在M I P s中.中药藏锦鸡儿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G F R)酪氨酸激酶的药理作用,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抗E G F R抑制剂.Z h uLL等[31]采用槲皮素M I P s,分离藏锦鸡儿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洗脱液的抗E G F R活性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提取物,而淋洗液的活性最弱.这表明在洗脱液中,与槲皮素结构相近的化合物被选择性吸附于固相萃取柱上,结合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为白皮杉醇和紫铆查耳酮.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种成分均有抑制E G F R的药理作用,相比于槲皮素,两者具有更低的I C50值.将(E)G白皮杉醇确定为模板分子,合成M I P,对紫铆查耳酮和槲皮素也具备特异的识别性能(这2种化合物均具有抗E G F R酪氨酸酶活性).R D3G4078是一种丙肝病毒N S3蛋白酶抑制剂,将其作为模板分子制备M I P s,结合柱色谱技术,从选择性吸附于柱子上的叶下珠(P h y l l a n t h u s u r i n a r i a)粗提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均对丙肝病毒N S3蛋白酶有抑制作用[32].3㊀结语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的部分领域.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㊁获得多个结构类似物㊁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㊁手性物质拆分㊁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和活性成分筛选等方面均有应用.M I P可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该技术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的机制以及定量描述,在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选择方面以及水相M I P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识别相对容易,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较为复杂,且不易识别目标物质.对于新型材料的基础研究较多,但很少运用于实际研究中.印迹聚合物有制备简便㊁能重复应用等优点,且有机溶剂㊁酸㊁碱㊁热等因素不会对其分子识别能力产生影响,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参考文献:[1]㊀黄晓丽,蒲家志,陈衬心,等.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发展应用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G6.[2]㊀Y i nX Y,S h a nLQ,H a nXL,e t a l.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r e cGo g n i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o fa n d r o g r a p h o l i d e 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G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m i c r o s p h e r e s[J].A d vM a t e rR e s,2011,160/162:777G782.[3]㊀M a s q uéN,M a r céR M,B o r r u l l F,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a n d eGv a l u a t i o no fa 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 f o rs e l e cGt i v e o nGl i n e s o l i dGp h a s ee x t r a c t i o no f4Gn i t r o p h e n o l f r o m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w a t e r[J].A n a l C h e m,2000,72(17):4122G4126.[4]㊀C a r oE,M a r céR M,B o r r u l lF,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oG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 s t o s o l i dG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o fc o m p o u nd sf r o m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s a m p l e s[J].T r e n d sA n a l y tC h e m,2006,25(2):143G154.[5]㊀叶力夏提 达那别克,舒合拉 朱马别克,杜曼 那毕,等.H P L C法同时测定繁枝补血草中槲皮苷和槲皮素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7,32(5):551G554.[6]㊀张苗苗,张鑫,王云霞,等.U P L C法测定银杏叶茶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7,32(1):28G31.[7]㊀Y a n g W L,H u a n g S M,W uQZ,e t a l.P r o p e r t i e s e v a l uGa t i o na n d s e p a r a t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 a r i n g i nGi m p r i n t e d424西北药学杂志㊀2019年5月㊀第34卷㊀第3期h t t p://X B Y Z.c b p t.c n k i.n e tp o l y m e r s p r e p a r e d b y a c o v a l e n ti m p r i n t i n g m e t h o db a s e do nb o r o n a t e e s t e r[J].J P o l y mR e s,2014,21(4):1G7.[8]㊀P a k a d eV,C u k r o w s k A E,L i n d a h lS,e ta l.M o l e c u l a r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 f o r s o l i dGp h a s ee x t r a c t i o no f f l a v o n o la g l y c o n e s f r o m M o r i n g a o l e i f e r a e x t r a c t s[J].J S e p S c i,2013,36(3):548G555.[9]㊀姚杰,乔华,吕俊杰,等.高良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J].中草药,2014,45(18):2614G2618.[10]潘浪胜,曹红梅,高文姬,等.花生壳中黄酮类成分的识别分离与结构确定[J].应用化工,2012,41(2):240G241,245.[11]王胜利,申利红,王建森,等.大黄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J].中药材,2010,33(12):1946G1949.[12]乐康,付廷明,郭立玮.丹参酮Ⅱ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丹参活性成分的分离[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5):443G445.[13]倪付勇,刘露,宋亚玲,等.分子印迹技术定向分离桂枝茯苓胶囊中活性成分去氢土莫酸[J].中草药,2015,46(6):853G856.[14]S u e d e eR,S o n g k r a m C,P e t m o r e e k u lA,e t a l.T h i nGl a y e r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u s i n g s y n t h e t i c p o l y m e r s i m p r i n t e dw i t h q u i n i n e a s c h i r a l s t a t i o n a r yp h a s e[J].P l a n a rC h r oGm a t o g rM o dT L C,1998,11(4):272G276.[15]卢彦兵,梁志武,项伟中,等.奎宁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0,16(4):310G313.[16]L a i JP,H eX W,J i a n g Y,e t a l.P r e p a r a t i v es e p a r a t i o na n d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m a t r i n e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a lp l a n t S o p h o r a f l a v e s c e n s A i tb y 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s o l i d 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J].A n a lB i o a n a lC h e m,2003,375(2):264G269.[17]雷启福,钟世安,向海艳,等.儿茶素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及固相萃取研究[J].分析化学,2005,33(6):857G860.[18]钟世安,贺国文,雷启福,等.儿茶素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固相萃取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7,26(10):1G4.[19]朱秀芳,曹秋娥,汪国松,等.以氢化阿魏酸为假模板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阿魏酸的识别[J].分析化学,2006,34(特刊):S118GS122.[20]F a i z a lC K M,H o s h i n aY,K o b a y a s h iT.S c a f f o l d m e mGb r a n e s f o r s e l ec t i v ead s o r p t i o no fαGt o c o p he r o l b yp h a s ei n v e r s i o nc o v a l e n t l y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J].J M e mGb r a n eSc i,2008,322(2):503G511.[21]Y i nX Y,L i uQS,J i a n g Y F,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Gd r o g r a p h o l i de 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f o rs o l i d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J].S p e c t r o c h i m A c t aP a r tA,2011,79(1):191G196.[22]向海艳,周春山,钟世安,等.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对中药虎杖提取液活性成分的分离[J].应用化学,2005,22(7):739G743.[23]衣丽娜,尹小英,江一帆,等.分子印迹技术高效分离中药活性成分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307G310.[24]朱秀芳,贺光艳,成会玲,等.橙皮苷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及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21(11):1516G1520.[25]Lóp e zM d e lM,Pér e z M C,G a r cía M S,e ta l.P r e p a r aG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q u e r c e t i nGm o l e c uG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 f o r p r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c l e a nGu p o f c a t e c h i n s[J].A n a lC h i m A c t a,2012,721(8):68G78.[26]信建豪,邢建华,江书庆,等.分子印迹搅拌棒提取GH P L C法测定黄柏中的盐酸小檗碱[J].分析试验室,2014,33(12):1439G1442.[27]曾绍梅,焦必宁,刘广洋,等.类特异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马尿泡果实中4种托烷类生物碱[J].分析测试学报,2016,35(4):373G379.[28]D o n g X,W a n g W,M aS,e ta l.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s o l i d p h a s ee x t r a c t i o n o f(-)Ge p h e d r i n ef r o m C h i n e s eE p h e d r a[J].JC h r o m a t o g r A,2005,1070(1/2):125G130.[29]O u J J,K o n g L,P a nCS,e t a l.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D LGt e tGr a h y d r o p a l m a t i n e i n C o r y d a l i s y a n h u s u o b y LGt e t r a h yGd r o p a l m a t i ne i m p r i n t e dm o n o l i t h i c c o l u m n c o u p l i n g w i t hr e v e r s e dGp h a s e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J].JC h r o m a t o g rA,2006,1117(2):163G169.[30]黄红萍,游勇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G液相色谱法测定喘息灵胶囊中盐酸克仑特罗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32(2):233G236.[31]Z h uLL,X uXJ.S e l e c t i v e s e p a r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e i n h i b i t o r s o f 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f r o m C a r a g a n aJ uGb a t a b y m o l e c u l a r l y i m p r i n t e d s o l i dG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J].JC h r o m a t o g rA,2003,991(2):151G158.[32]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G1270.(收稿日期:2018G06G22)524西北药学杂志㊀2019年5月㊀第34卷㊀第3期h t t p://X B Y Z.c b p t.c n k i.n e t。
用于药物分析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2 MI 备方 法 P制
2 1 本体 聚合 法 .
把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溶于一定溶剂( 也称致孔剂) , 中 振荡一段时间让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充分
[ 收稿 日期] 0 8 0 1 20 — 9— 8 [ 基金项 }] I 河南省教育厅 f然科学研究项 目(0 8) 00 ) 河南大学 f然科学基础研究项 日( 6 B R 1 ) 20 I 2 0 1 10 1 ; 6 j 0 Y Z 0 2 ; 8年度河 0
在 药物 分 离、 拟 生 物 传 感 器 、 拟 酶 催 化 、 为 辅 料 用 于控 释 给 药 系统 中的应 用 , 论 了分子 印迹 技 术 在 药 物 模 模 作 讨 分 析 应 用 中的 问题 , 对后 续 的研 究进 行 了展 望 . 并
[ 关键词 ] 分子 印迹技 术 ; 分子 印迹聚合物 ; 药物分析 ; 综述
第3 O巷第 6期
20 0 8年 1 1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0URN AI HA I ER I Y AL OF T S N UN V ST
Vo . O NO. 13 6 NO . 2 0 V o8
用 于 药 物 分 析 的 分 子 印 迹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南 省政府决 策研究招标课题(15 ) 1 3 1 [ 作符简介 ] 张成丽 (9 8一) 女 , 17 , 河南开封人 . 南大学硕 士研究生. 河
第6 期
张成 丽等 : 于药物分 析 的分子 印迹 技 , 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 , 通氮气除氧, 密封反应装置, 经热引发或光引发反应一段时间( 一般是 2 4 h后 , ) 即得到块状聚合物. 将聚合物粉碎、 研磨、 过筛得到所需尺度的颗粒聚合物 , 再经洗脱除去模板分 子 , 空干燥 后 即得 到 MI. 真 P 2 2 原 位聚 合法 . 这是一种在色谱柱内直接合成 M P的聚合方法 , I 这种方法直接 、 简便 , 而且具有实用性. 杨更亮等 人 利用此方法制得了手性药物那格列奈的 M P 此 M P具有较强的专一识别性能. I, I 张裕平 等人 以 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 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 对羟基苯甲酸为模板分子 , 采用微波辐射聚 合方式快速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 , 并取得了较好印迹效果.
从补阳还五缓释片体外释放特征窥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
从补阳还五缓释片体外释放特征窥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该研究考察了自制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对其段带相似度进行计算,并对其体外释放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存在。
结果表明,中药中不同结构的多成分可能存在共同的印迹模板,渗透泵原理制备的补阳还五缓释片中多数成分能够达到“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目的,但应进一步探讨中药复方中的超分子印迹模板,尝试通过印迹模板控制不同成分的整体同步释放,寻求更适合于中药多成分的控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使之符合中药用药特点。
标签:补阳还五;超分子;印迹模板;缓释;整体受控前期作者制备了补阳还五缓释片,以渗透泵原理控制中药多成分整体释放[1],证实了口服渗透泵片制剂以其独特的释药方式和平稳的释药速度成为了控缓释制剂的有效形式。
然而对于多种成分的释药过程,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中药复方控缓释制剂而言,渗透泵片制剂亦难以完全满足契合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要求的“整体受控,同步释药”的要求。
而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人体与中药均为复杂的生物超分子体系[2],具有与人体分子通道结构相同“印迹模板”的中药分子应是构成中药有效成分的主体,中药有效成分与经络脏腑的印迹作用便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与功效[3]。
根据此猜想,在控缓释制剂中,具有相同分子印迹模板的药物成分释放行为应较为接近,亦可根据“印迹模板”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来实现对中药多成分的整体控制释放,以印迹模板控制药物释放,避免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实现中药缓控释制剂各有效成分整体受控、按一定的构成比同步释放,符合中药用药的特点。
补阳还五汤为中医经典名方,首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具补气、通络之功,其在抗血栓、抗衰老、抗脑栓血、抗血脂及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该方疗效确切,有一定安全性,胃肠道有较好吸收,其适用患者多服药困难,适宜制成控缓释制剂,并且该方成分复杂,对中药复方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笔者前期亦自制了补阳还五渗透泵缓释片,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1],得出了采用渗透泵缓释制剂原理制备的补阳还五缓释片多成分溶出能基本达到“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目的,但前述研究仅仅是建立在宏观释放情况相似度的计算结果上的,表述未尽全面,因此尝试采用段带总量统计矩相似度的方法对之进行分析,期望以制剂中成分释放特征来窥探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规律,以期寻找以“印迹模板”受控理论来实现不同成分而同“印迹模板”的控制释放过程,为中药复方控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支撑。
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对其(类)致敏性影响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对其(类)致敏性影响的探讨作者:贺福元贺红周逸群邓凯文王志琪杨岩涛唐昱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2期[摘要]阐明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的(类)致敏性机制,为构筑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分析中药注射剂产生(类)致敏性自然本源,结合鱼腥草注射剂的(类)致敏现象,阐述中药注射剂中超分子“印迹模板”结构特征对其(类)致敏性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可自主产生超分子结构,呈现整体表观(类)致敏性,强度决定其结构特征,存在(类)致敏临界超分子结构。
“注射”给药其结构难被破坏,易呈表观免疫原性;而“口服”给药,其结构将被胃肠道破坏,表观免疫原性弱或消失”,因此中药呈现“注射”与“口服”给药(类)致敏性的差异。
中药注射剂“分子社会”间按“印迹模板”特征自主作用产生超分子,呈表观免疫应答,贯通识别、拷贝、贮存的免疫过程,单成分产生(类)致敏反应为其特例。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的筛查包括单成分及其形成的超分子,这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所特有的地方。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超分子药(毒)理学;超分子;印迹模板;分子社会最早的中药注射剂是柴胡注射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中药注射剂正式收载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7种注射剂品种。
大部分以部颁标准的形式收载。
目前具生产批文的中药注射剂共120种,主要品种有丹红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品种,市场销售额在1000亿元左右。
这一批注射剂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90年代前获批的一批中药注射剂。
近年来由于中药现代化的力度加大,临床预警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批临床上长期应用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频频曝光。
最早有鱼腥草注射剂产生免疫毒性而撤市;再有刺五加注射剂出现质量污染问题;后又有双黄连注射剂致人死亡报道等等。
黄酮类中草药功能因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酮类中草药功能因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黄酮类中草药功能因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特性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
其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特异性低,因而对其精确分离、纯化和定量分析一直是研究难点和瓶颈。
而印迹聚合物技术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分子识别特异性的材料,可以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选择性地识别、捕捉目标分子。
黄酮类中草药中功能因子含量低,结构多样性,使用印迹聚合物技术可以定向成分,加工成目标材料,得到满足产品质量标准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印迹聚合物的制备:采用原位缩合自组装法,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模板分子,为其构建不对称自组装体系,通过共聚反应获得高效的黄酮类印迹聚合物。
2、印迹聚合物的表征:采用FESEM、FTIR、TG等技术对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其中FTIR spectra用于揭示印迹聚合物上的主要作用基团。
3、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研究:利用UV-Vis光度法、HPLC等技术,对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进行评估,并探讨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之间的作用模式、亲疏水性对分子识别的影响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制备得到高效的黄酮类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表征和形貌进行分析;2、探究黄酮类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其在分子识别和吸附方面的性能;3、为中草药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进展计划1、第一年:搜集文献资料,开始黄酮类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完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模板选择,初步优化合成工艺,对印迹聚合物的表征进行初步测试;建立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测定方法,进行初步评估。
2、第二年:优化黄酮类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对印迹聚合物的表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HPLC、IR等技术探讨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评估黄酮类印迹聚合物在分子识别和吸附方面的性能。
借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作用解开金(山)银花纷争
借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作用解开金(山)银花纷争作者:贺福元贺红邓凯文杨岩涛周逸群石继连刘文龙唐宇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6期[摘要]自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金(山)银花分列后,纷争便不断上演,且愈演愈烈。
尽管《中国药典》将“双花”分列,却没有给出两者在中药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的差异以及具体解决办法,难以使中药行业人员信服。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中药入药史上,一药多种,一种多药的现象俯首可拾;到底能合能分应该由临床等效情况确定。
透过2015年版《中国药典》,仍可看出金(山)银花之纷争仍未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这可能欠缺对中医临床治病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同证多方”、“一方多证”的用药规律全面分析;更没有深邃分析中药多成分与经络脏腑作用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也没有关注中药复方多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的进步;仍然受到了“一药一构一效”唯成分论用药模式影响;再加上中药临床前与临床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贫匮,终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金(山)银花分合列之争表象是地域经济、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生物等效性之争,实际上却是中医药学科临床辨证施治治病的原理之争;更确切地说是中西医治病用药的药物观念之争。
该文将梳理金(山)银花研究现状,结合中医临床治病的整体辨证施治与遣药组方治病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同证多方”、“一方多证”的规律;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阐明金(山)银花的“异质等效”的中药药理特有规律;并提出金(山)银花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方法,为解决金(山)花的分合问题,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金(山)银花;异质等效;超分子化学;印迹模板;中医药基础理论;气析;中药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经络脏腑;分子拓扑学;分子连接性指数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主产于山东、陕西、河南等北方多省种植地[1];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L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 confusa DC和黄褐毛忍冬L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主产于四川、湖南、广东等南方多省种植地[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朱全红;冯建涌;罗佳波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8(39)2
【摘要】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高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留有模板分子的"印迹",因此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的选择性结合能力。
对MIP的原理、制备、特点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有效组分群的分离、活性成分的筛选、复杂样品的处理以及目标分子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294-297)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分子印迹技术;中药
【作者】朱全红;冯建涌;罗佳波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刘洋;金晨;廖辉;张凌
2.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低检出限离子选择性电极中的应用研究 [J], 高奇;梁荣宁;秦伟
3.磁性纳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曾月;付
珍珍;李增威;王娜;雷婵;陈姝娟
4.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食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晋蕾;曾月;陈姝娟;刘耀文;何利;周康
5.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手性药物和生物分子识别分离中的应用 [J], 邓桂茹;龚海英;曲琦;张利平;雷鹏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印迹技术分离中草药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分离中草药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应用3郭利飞,宋承成,陈永强,贺敏强33(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镇江212013)摘要:概述了近年来利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 m p rinting Technique,M I T)制备生物碱、黄酮、多元酚、鞣质、有机酸、香豆素、木脂素及甾类等各类中草药功能因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状况。
综述了利用M I T从中草药粗提物中直接分离提取各类功能因子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离;中草药;功能因子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1793(2009)06-1055-08Research and appli cati on of molecul ar impri n ti n g techn i quei n separati n g functi onal factors of traditi onal Chi n ese medi ci n es3G UO L i-fei,S ONG Cheng-cheng,CHEN Yong-qiang,HE M in-qiang33(School of Che m istry and Chem ical Engineering,J 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Abstract:Recent advances of p reparati ons of different functi onal fact ors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s-molecu2 lar i m p rinted poly mers(FFT C M-M I Ps)including alkal oids,flavonoids,p lyphenols,organic acids,cou marins,lig2 nans and Ster oids by molecular i m p rinting technique(M I T)were su mmarized.The ne w researchs ofM I T in separa2 ting the functi onal fact ors fr om the crude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s(TC M)were revie wed,and the 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 of M I T was als o expected.Key words:molecular i m p rinting technique;separati on;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s;functi onal fact ors 从中草药粗提物中分离具有药效作用的中草药功能因子(Functi onal Fact ors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s,FFTC M)是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关键。
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
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
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
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
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
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标签:中药;中药药理学;超分子药理学;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超分子;物质基础;证素;药素;气析;气素;中医药现代化;经络脏腑;数理特征化;分子社会[Abstract] The paper,based on the previous publication as special impac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on supramolcular chemistry,aims to analyze the natural origination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explain the special impact of ″Qi chromatogra phy″ reaction on ″imprinting templates″ in supramolcular host of human being with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reveal the CM′s properties of ″medical element″ with ″imprinting templates″ autonomisation generally took place in natural supramolecules,and a lso to discover that the CM′s pharmacology are satisfied with its own approaches different form western pharmacology.It was decided,for CM′s pharmacology guided by CM′s theories,to ″Qi chromatograph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M′s ingredient groups and the meridian zang-fu viscera. The supramolcular chemistry played an all-through role in procession of making macro-regularities and special presentation on behavior of ″Qi chromatography″ impulse owning to the matching action of all kinds of ingredients on the meridian zang-fu viscera with similar ″imprinting templates″. The CM′s pharmacology were guided by CM′s theories,owing to its interpretation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he pharmacology was achieved to construct up completely on base of classical chemical single molecular bonds whereas the CM′s pharmacology be configured to big building by way of ″imprinting templates″ as multi-weak bonds among ″supramolecular society″. CM′s pharmacology was supramolcular pharmacology dealt with ″molecular society″ on the base of western pharmacology,and employed to double research approaches both math-physical 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 on macroscop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in microscope.[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upramolecular pharmacology;pharmacology;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supramolecules;material basement;syndromic element;medical element;Qi chromatography;Qi element;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meridian Zang-fu viscera;mathematization and physization;molecular societydoi:10.4268/cjcmm20152136中药是指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物质的总称;中药药理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研究并揭示中药与人体效应作用规律的理论学科[1-2]。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doc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中药;提取分离;综述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
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 1.1 基本原理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
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也称预先组织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使所得聚合物的作用点,对目标分子具有预定识别、选择性的聚合物制备技术。
就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制备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有效成分的固相萃取、对手性异构体及结构类似物的分离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中药;提取分离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将功能单体,在模板分子的存在下交联聚合,然后洗脱除去模板分子,制得的聚合物在立体空穴和功能基排布上与目标分子具有互补的结构。
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强度的优点,与天然抗体相比制备简单,且模板分子可重复使用,现已广泛用于手性固定相、仿生传感器、固相萃取、模拟酶催化及药物控释等领域中。
1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的制备1.1 本体聚合法把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按一定比例溶于惰性溶剂,密封在真空环境中,经聚合制得棒状印迹聚合物。
此法制备工艺简单,但处理过程费时费力,MIP利用率低,所得粒子的不规则性降低了其分离能力。
1.2 原位聚合在色谱柱内直接聚合制得连续型棒状MIP。
此法较简单,且制得的MIP具有连续性、均一性的特点,从而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1.3 悬浮聚合采用全氟化碳液体作为悬浮介质,代替了传统的有机溶剂——水悬浮介质,从而根除了非共价印迹中存在的不稳定的预组织合成物。
1.4 溶胀聚合溶胀聚合又称为多步溶胀悬浮聚合或种子溶胀悬浮聚合。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较小的微球作为种子,再用一定的乳液进行多次溶胀种子,通过还原剂的加入经光引发或热引发聚合物制得符合要求的MIPs微球。
1.5 表面聚合表面聚合是把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在溶剂中形成的复合物,与表面活化过的硅胶/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粒子/玻璃等介质反应接枝聚合,从而制得MIPs 的一种方法。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研究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研究张伟龙;王玉钗;谯茹;贺鹏;梁珊珊;刘晟;谭应阳;唐昱;龚力民;贺福元;潘雪【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24(31)6【摘要】目的基于中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法建立其指纹图谱。
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印迹性进行对比;计算各批莪术挥发油的物芯指数(CI),结合化学计量学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对比。
结果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挥发油提取率无明显差异;两者的总量零阶矩分别为(1.907±0.177)×108、(1.979±0.413)×108μV·s,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总含量无明显差异;总量一阶矩分别为(30.969±0.962)、(33.198±0.409)min,总量二阶矩分别为(56.176±11.368)、(43.891±4.113)min2,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含量配比及种类有显著差异;2种莪术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大多低于界定值,表明两者挥发油的整体化学成分与其构成比存在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明显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分为两类;通过P值与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Xvp四阶、Xvpc 五阶、Xvpc六阶、Xvpc七阶、Xvc三阶、Xvpc四阶6个阶数的CI值为主要差异性数值。
结论通过对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进行“印迹性”及“拓扑特征”的表征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成功区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并找到2种莪术“印迹模板”差异性的CI值。
【总页数】7页(P123-129)【作者】张伟龙;王玉钗;谯茹;贺鹏;梁珊珊;刘晟;谭应阳;唐昱;龚力民;贺福元;潘雪【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超分子机理与数理特征化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UPLC法测定广西莪术、醋莪术及其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2.利用计算机对蓬莪术环氧酮和莪术环氧烷酮的两种结构表达式合理性的判定3.醋炙蓬莪术和醋炙温莪术CO_2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4.川产道地中药材蓬莪术的研究进展5.中药蓬莪术化学成分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探讨
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探讨[摘要]运用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和对人体的“气析”作用,分析中药炮制学研究现状及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破解之策。
在前期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气析”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物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炮制所存问题的根源,形成中药饮片炮制的超分子化学研究对策。
中药为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炮制就是对生物巨复超分子体的炮制,其本质是在外界高温、高湿条件下,加辅料与不加辅料对生物超分子主客体进行化学变化的中药制药技术;超分子化学贯穿始终,宜用超分子技术进行研究。
中药饮片是经过超分子化学反应后主客体分子产生变化的产物,其内部发生了主客分子的理化性质变化,如结合水的逸出、化学键的断裂、脱水、炭化、及其与辅料作用等;炮制后的饮片药性与药效变化程度决定于主客体“印迹模板”变化程度,可采用对人体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测出,集单用确定与合用可调配的整体相统一的给药体系。
该文将从研究思路、方法、品种归属、炮制原理、质量标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存,并形成以超分子化学为核心的对策。
中药炮制是建立在体现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作用基础上的生物超分子体的化学技术,其反应产物饮片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由此可构成中药临床配伍调配给药体系。
[关键词]中药炮制;饮片;超分子;药素;确定性;调配性;气析;印迹模板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之一,是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也是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
中药材为巨复的生物体超分子,其有效成分群为客体小分子,亦“印迹模板”;不溶于水的无效成分为药渣,为组织物,亦主体分子。
因此,中药饮片炮制本质上就是对生物超分子体的加工制药技术,其整体操作和应用均在传统的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由于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理论有特殊的作用,自然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中药炮制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线索,结合超分子化学原理,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双分子标记法的构建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双分子标记法的构建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该文针对作者之前提出的分子鉴定中真伪鉴别有余,优劣评价不足的现象,以及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构建中功能基因研究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基于DNA分子标记和代谢标识物相结合的双分子标记法(bimolecular marking methods,简称BIMM),能满足现阶段在分子水平同时研究中药的种类和质量差异。
该文系统介绍了双分子标记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总结了该方法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展望了其在中药多来源药材的鉴别研究、年限鉴别研究、产地鉴别研究、优良种质研究、新的药物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及中药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重要应用。
作为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的补充,双分子标记法的提出,将进一步促进分子水平对中药的真伪鉴定及质量优劣评价研究的发展。
标签:双分子标记法;DNA分子标记;代谢标识物;真伪;优劣Hypo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bimolecular marking methods inChinese materia medicaHUANG Lu-qi1*,QIAN Dan2,DENG Chao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o-di Herbs,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2.Experimental Research Center,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122,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genuine/false authentic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and the weak functional gene research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markering methods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the authors proposed a new method,the bimolecular marking methods (BIMM)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combining DNA marker and metabolomics marker,that could simultaneously research the species and quality differenc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concept,principle,methods,and technical process of BIMM,and summarized the technical advantages in this paper. Meanwhile,the application of BIMM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e sourc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years-identification,different locations,elite germplasm research,discovery of new drugs resources,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was also discussed. As a supplement of two-dimensionalmolecular markering method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BIMM would not only expand connot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ut also provide another effective way for quality evaluating.[Key words]bimolecular marking methods; DNA marker; metabolomics marker; genuine/false; qualitydoi:10.4268/cjcmm20150201笔者2012年提出了中药“真伪、优劣”二维分子标记法及其策略构想,以期在分子水平同时解决中药“真伪、优劣”评价的2个核心问题[1]。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反应的超分子作用分析与研究方法探讨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反应的超分子作用分析与研究方法探讨贺福元;邓凯文;周逸群;刘志刚;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9【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研究的现状,探讨超分子结构形式对免疫毒性作用及研究方法.方法总结中药注射研究,特别是安全性研究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的超分子形式,阐述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研究中的超分子结构作用及研究方法.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致敏与类致敏反应为主,致敏原可能为注射剂中单分子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更可能是由单分子成分组合而成的超分子形式.中药注射剂中的单分子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及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物质,其表观分子量、免疫原性会显者性地增加.中药注射给药时这种形式得以最大保留,而在口服给药时,因肠胃道的吸收作用而拆散了这种形式,因此中药给药注射易而口服难产生免疫毒性.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注射给药能最大保留这种形式,而口服给药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形式.在进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与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注射剂区别于单分子注射剂所产生免疫毒性最为本质的地方.【总页数】7页(P3-9)【作者】贺福元;邓凯文;周逸群;刘志刚;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制备技术与评价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J], 吴嘉瑞;马利彪;张晓朦;杨冰;张冰;盛晓光2.几种临床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性再评价 [J], 蒋宝平;田磊;方泰惠;程建明;樊晓峰3.静配中心规范化管理对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分析 [J], 叶超雄4.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研究 [J], 周国威5.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研究概述 [J], 付玉喜;路然;张璐芳;李萍;王薇;田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作者:贺福元贺红邓凯文周逸群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21期[摘要]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
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
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
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
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关键词] 中药;中药药理学;超分子药理学;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超分子;物质基础;证素;药素;气析;气素;中医药现代化;经络脏腑;数理特征化;分子社会[Abstract]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publication as special impac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on supramolcular chemistry, aims to analyze the natural origination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explain the special impact of ″Qi chromatography″ reaction on ″imprinting templates″ in supramolcular host of human being with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reveal the CM′s properties of ″medical element″ with ″imprinting templates″ autonomisation generally took place in natural supramolecules,and also to discover that the CM′s pharmacology are satisfied with its own approaches different form western pharmacology.It was decided,for CM′s pharmacology guided by CM′s theo ries,to ″Qi chromatograph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M′s ingredient groups and the meridian zang-fu viscera. The supramolcular chemistry played an all-through role in procession of making macro-regularities and special presentation on behavior of ″Qi chromatography″ impulse owning to the matching action of all kinds of ingredients on the meridian zang-fu viscera with similar ″imprinting templates″. The CM′s pharmacology were guided by CM′s theories, owing to its interpretation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he pharmacology was achieved to construct up completely on base of classical chemical single molecular bonds whereas the CM′s pharmacology be configured to big building by way of ″imprinting templates″ as multi-weak bondsamong ″supramolecular society″. CM′s pharmacology was supramolcular pharmacology dealtwith ″molecular society″ on the base of western pharmacology, and employed to double research approaches both math-physical 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 on macroscop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in microscope.[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supramolecular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y;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supramolecules; material basement;syndromic element; medical element; Qi chromatography; Qi element;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meridian Zang-fu viscera;mathematization and physization; molecular societydoi:10.4268/cjcmm20152136中药是指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物质的总称;中药药理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研究并揭示中药与人体效应作用规律的理论学科[1-2]。
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已转化为中医药基础理论自然属性问题。
由于中医药理论的自然属性长期用社会科学属性进行表述,因此怎样从中医药理论的社会属性中剥离出社会科学与自然属性便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中医药基础理论到底是什么,它的科学属性是什么,怎样解决现代社会学与自然科学语言表达等诸多瓶颈问题长期萦绕在作者心头。
由于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运行规律长期不明,宏观定量表述不清,累遭非中医人士的诟病,因此能否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找到能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本质规律是能否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并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的关键所在,也是阐明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
前期作者在研究单成分的构效关系、网络药理学的成分群与网络靶点的作用规律[3]、中药“穴药”归经法时[4],首次用超分子化学诠释了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超分子“印迹模板”是产生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据此提出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途径与框架图[5]。
本文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中药与中药药理学学科的自然属性,阐明其固有的特征,提出以体现中药与人体“分子社会”特征超分子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旨在促进中药、中药药理学按照自己的学科属性正确发展;同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1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基于中药与人体“分子社会”自主作用的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1.1 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医药学的核心问题是基础理论的发展,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脏、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与八纲辩证等理论。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亟需突破。
中医药基础理论发展滞后于应用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学术继承、临床优势发挥、中药产业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瓶颈问题,产生了倒逼之势。
可以这样说,如果中医药基础理论再无重大突破,中医药学科将停滞不前。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终因没有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没有对接好自然科学,所采用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手段不能完整阐述中医药基础理论,不能构筑现代中医药科学大厦,这主要是[6]:①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生物学属性进行了验证研究,但多套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对产生的数据与结果没有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整合方法,自然缺乏形成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知识架构和面向应用的创新性成果;②确立了中医学从关系本体论出发认识生命的科学属性,但缺乏阐释机体各系统间复杂性相互作用关系的状态方法,特别是机体大小分子微观(本体)与宏观(状态)的作用规律的认识;③循环式佐证使理论系统化获得加强,但理论发展能力欠缺,主要是没有找到能打破循环式佐证物质运行方法,没有从人体微观物质运行及宏观特征的本质上认识中医药理论;④分析性研究加深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生物学属性的认识,但缺乏一套适用于中医药学科多元统计的归纳方法,难以上升为现代科学理论,获得规律性发现和世界科技界的认可,多数科研属中医药界的自娱自乐;⑤新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拓宽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但多圄囵吞枣,简单照搬现代科学拆分中医药理论,然却无法装配中医药理论,致使中医药理论的内涵与优势日渐匮乏。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在于建立新思维、新方法、新算法,找准现代科学,归纳新问题,创新理论内涵,应从微观本体与宏观状态关系两方面突破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瓶颈问题,其中微观的本体研究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既是形成中医药理论的基石,也是形成中医药宏观定量表征的前提。
基于此,本文作者将中药与人体置身于整个生物界,循生物演化轨迹,洞中医药天成,最终分析得出人体是巨复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主体,中药成分群是能与主体“印迹模板”相似,自主产生作用的客体,从“分子社会”的超分子主客体“印迹模板”自主识别作用规律上可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
1.2 人体是个巨复超分子体目前地球的生命体演化进展了34亿年,依次经历了前震旦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7]。
在生命演化中,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这些高分子进一步演化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