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概论-第七周剖析
中西文化概论教案
中西⽂化概论教案
课题:第⼀章绪论
⽬的要求:1、掌握⽂化的概念
2、了解⽂化的分类与特征
3、明确学习中西⽂化的⽬的和意义
重点:⽂化的概念,⽂化的分类与特征
难点:⽂化的内涵
授课⽅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什么是⽂化?
2、什么是⼴义⽂化和狭义⽂化?
3、结合实际谈学习中西⽂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章绪论
⼀、⽂化的概念
⼆、⽂化的分类与特征
三、中国⽂化与西⽅⽂化
四、学习中西⽂化的⽬的和意义
课题:第⼆章中西⽂化产⽣的基础和条件
⽬的要求:了解中西⽂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重点:中西⽂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难点:中西⽅⽂化发展的“元”点差异
授课⽅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中国⽂化是封闭性⽂化吗?
2、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化产⽣了什么影响?
3、西⽅⽂化的形成条件与中国⽂化有何不同?
教学内容:
第⼆章中西⽂化产⽣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
四、西⽅⽂化的起源和产⽣的条件
课题: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
第⼀节先秦:中国传统⽂化的萌芽期
第⼆节秦汉:中国传统⽂化的定型期
⽬的要求:了解先秦、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化的特点
重点:理解中国原始的精神⽂化,把握秦汉时代宏阔的⽂化精神
难点:神本⽂化逐渐向⼈本的过渡的内在理路
授课⽅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化背景下产⽣的?如何理解“和⽽不同”的⽂化精神?
2、如何理解秦汉⽂化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中西⽂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分析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a. 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b.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特征
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a.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b. 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c. 宋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
3.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a.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b.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价值观念
a. 中华礼仪文化的传统
b. 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
c. 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民俗体验等活动;
3. 讨论研究:开展学生讨论、展示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思想交流;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培养,如参观博物馆、观赏传
统戏曲等。
五、考核安排
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20%;
2.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的30%;
3.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材参考
1. 《中国文化概论》(主编:XXX)
2. 《中国文化史》(主编:XXX)
3. 《中国文化发展论》(主编:XXX)
七、教学进度安排
1. 第一周:中国文化概念与内涵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三论宗
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 与提婆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 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 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 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 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 般若宗等。
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 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 是无自性的,但为了引导众生而 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 也就是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
• ②相分与见分 • 见指认识,见分指认识的主观认 识能力,相分指客观的认识对象。 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佛教认 为万事万物均为一心产生,认识 就是主体之心认识自己的过程。
• ③种子说 • 精神性的种子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原 因(本原),种子分成有漏种子 (恶、坏、污染)和无漏种子(善、 好、清净)。正因为种子不同,才 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世界。有漏种子 是人堕入苦海的苦因,只有根绝它, 才能超脱轮回之苦。
• 遍计所执性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 因此是虚妄的。 • 依他起性是认识到事物是因缘而起, 相对真实。 • 圆成实性是完全认识了事物的本性, 绝对真实。
此宗影响
从哲学理论来讲, 唯识的理论 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 他宗派,会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 从唯识入手。 前辈学者欧阳竟无、 周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 的专家。
•百度文库
唯识宗
玄 奘 西 行 图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
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
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
英国学者李约瑟
(1900-1995)
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 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 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
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
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 《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浩瀚的史料、 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 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 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 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 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 方”。
4.印刷术:
唐代有雕版印刷。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雕刻木板
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 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 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 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
明代架火战车
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 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 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 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 支、火铳2支、长枪2支, 此车由两人操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指南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制造法。 当时军队配备指南鱼,用于夜行军。南宋海 船装备针盘(磁罗盘)。
中医传统文化概论重点
导论
一、文:象形字。
化:会意字。
二、文化的特点:
1、民族群体性
2、地域限定性
3、历史传承性
4、现实变异性
三、文化的功能
1、承传
2、教化
3、凝聚
4、调控
四、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具有根本性的事物、行为、制度、信念的总和。
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
2、天人合一
3、贵和持中
4、尊亲崇德
5、刚健自强
六、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
切联系,中医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
化宝库吗,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全面认识传统中医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地位有所帮助。
七、中医的基本精神
中医的根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
总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
1、自然固有的地理环境
2、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
3、多元一体的社会背景
4、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
演变
1、先秦时期的诸子之学
2、汉唐时期的经玄佛
3、宋明时期的理学
4、清代的儒学
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1、整体思维
2、辩证思维
3、直觉思维
4、中和思维
5、意象思维
四、中医思维
1、整体思维
2、直觉思维
3、类比思维
易学与中医
《周易》分为两部分,“易
经”(经文部分)、“易传”(传
文部分)
一、周易经文
其一,符号系统,最基本的
是阴爻--阳爻—
其二,文字系统
二、周易传文
《周易》传文古称“十翼”
【彖(tuan)、象、文言、
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2、医易同道阴阳
文化概论第七章-精选文档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文化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所得的。那 么世界上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呢? 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 中,产生不同质的文化刺激、碰撞、影响、吸收、 整合、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 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交流和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外国文化传入中 国,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向外输出。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 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东汉时期佛教陆续来华,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 法兰修建洛阳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 二章经》,从此中国有了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P330)
陈独秀在1916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将 明清以来的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 (P336) 陈独秀通过七期之说,清理了中西文化交汇的脉 络,明确提出这样一个思想:(P337) 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走向与世界接 轨的现代文化,光有“火器历法”,“声、光、 化、电”之类的物质文化变革以及“行政制度良 否的问题”的制度文化变革是不够的,中国文化 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 层次的变革。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这 一制度是封建统治者找到了选拔人才的良方,科 举取士,平等竞争,无论寒庶,均有出人头地的 机会。相对以前的世卿世禄、察举制要合理的多, 因而一直在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 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 试制产生过实质性影响,有力的促进了西方现代 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1866年10月,北京同文馆馆长马丁在美国波士顿 给东方学会做过《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报告,向 美国人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资源的涵义: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二、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广义);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三、文化生态:冯天瑜从唯物史观出发,将文化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延续;第二,中国文化多样性;第三,中国文化的开发与封闭。五、农耕文化:中国文化之根 1、农耕文化主要包括:——农事及其相关活动——民间信仰——上层 建筑及道德、观念、礼仪等2、农耕文化的内涵:——应时、取宜、守则、和谐” 3、新农耕文化:新农耕文化,是指在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三农”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现代方式,绿色生态的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 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六、草原文化:1、草原文化的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源之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2、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3、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七、中国在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3、江西万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4、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八、中国传统社会结构:1、梁漱溟“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结构理论: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社会关系的伦理化;社会经济伦理化;伦理本位表现于社会的职业构成上也只有职业不同,而没有阶级划分。中国社会是职业分立的社会。2、“差序格局” :费孝通中国社会结构理论“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
第七章 艺术发展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三)艺术自律说
该学说认为艺术发展取决于其内部结自身要素的不同 组合变化。 认为艺术发展取决于其内部结自身要素的不同组合变 化。 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四)生产实践说
• 该学说认为艺术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是人类的生产 劳动实践。
•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 生产劳动实践水平本质上决定着艺术发展的阶段。 • 与生产劳动实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始终制约和影响
龙的形象的演变是典型的文化塑形中艺术发生并随之发展的过程
• 艺术起源于与人类社会活动过程相适应的创造符号 和赋予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
•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之一,它同样是由符号和特定意义构成,艺术内在 地被结构在文化之中,因此,认识艺术的发生要回 到文化发生的层面上。
• 艺术符号的创造沿着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展 开:
所谓的艺术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是指艺术与社会 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艺术总体上与社会物 质基础的发展水平同步,但在特殊的时期,二者之 间也呈现出相异的步调。
从1830年的《自由引导人民》到1883年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两 件艺术品的时代精神发生变化,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体现了平衡 性。
艺术发展离不开继承性。所谓艺术发展的继承性, 是指前代的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明显地或 潜在地巨大影响;后代的艺术又总是要继承前代 艺术的成就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4、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本体论:理一元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而以为性”。
朱熹
认识论:格物致知 “格物是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
王守仁
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分歧和交锋: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鹅湖之会”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本体论:心一元论 “心外无物”--“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物” “心外无理”--“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 无物理矣”;“心即理”
认识论:致良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实践论上: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第五节 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三从四德”是儒家学派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 —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 ”的原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 求。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左派:泰州学派 王艮-何心隐-李贽(异端之尤)
王阳明
右派:江右学派
第四节
新儒学:从康有为到杜维明
一、新儒学的准备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全七章
绪论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概论试卷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些佛教高僧博才多学,像经史子集自不待言,建筑、书画无所不通,他们在
与名门望族交往时往往被看作奇人高士,备受尊崇。面对布衣百姓,佛教徒实行一种深入浅 出、既说又唱的俗讲制度,据说这种俗讲及其俗讲底稿就是中国评书和平话小说的渊源所在。 因此,像众生平等、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佛教俗语,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像七月十五中元 节,腊八节等佛教风俗在中国影响深远。
3、婆罗门教的最高经典是什么?信奉的主神有哪些?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1、《吠陀》 2、梵天、毗湿奴、湿婆。 3、创造、护持、毁灭。
4、佛教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系,这两大派系主要流传于哪些 国家或地区?
1、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以及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属 小乘佛教。我国云南省部分地区流行的佛教也属于南传佛教。
10、除了“四圣谛”外,( )也是原始佛教最根本的的教义。 A:“缘起说” B:“人生皆苦” C:“普度众生” D:“一切皆苦” 答案:A
判断题 1、以我国为中心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佛教属于南传佛教。(错) 2、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无明”。(对) 3、玄奘法师创立了禅宗,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错) 4、李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作从未受到佛教的影响。(错) 5、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对)
文化产业概论-第七章
(一)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特征与运作
16
(一)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特征与运作
❖ 2.文化企业的“高度自营”“多重职务”“多变”的组织特征 ❖ 高度自营的微型组织(micro unit):全职员工普遍少于10人。文创商 品生产活动,并非由企业体系全盘总揽,而是由志趣相投的个人松散地结 盟,在一个个项目中实践完成。商品生产是在由小型组织或个体户构成的 人脉网络中运作的。 ❖ 多重职务与责任的文化,是一种高度的创新。创意人游刃于不同思考模 式,并在不同观点之间切换,使其能顺利解决问题。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也 应有同样的包容力,涵纳各种矛盾的特质,并鼓励个人调换角色任务,甚 至跨越部门承担不同的业务。
17
(一)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特征与运作
❖ 3.文化企业组织的运作核心动力 ❖ 文化企业组织的核心动力往往来自组织领导的个人意志。 ❖ 文化企业组织的经营策略是,整合高度差异的个人动机与人格特质。 ❖ 将文创产业称为“生活方式型企业”, 意即只是平日细琐生活延伸出 的一部分,而非严谨的生产体系。
18
27
(三)主导型群结体案例
❖主要体现在发行公司或传媒集团中,这些群体搭配 合作,替全球化消费生产出相对标准化的产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共同认可 的、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现 代公司制度。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 ❖我国传媒集团组织结构可分为三类: ❖一是编委会集体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二是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合作制; ❖三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32学分适用对象文化学概论课程编号
b120215032实验学时预修课程实践学时introductiontoculturalstudie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喻平阶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专
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理论
发展史与主要流派,中国文化思潮发展史与主要文化流派,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
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
方式,运用典型案例(200字左右)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
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
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
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
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
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
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周次1234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讲课4444-1-
课时合计32实验课堂教学
5678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4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文明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
绪论
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
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
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
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二、分类与结构
(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
三、三、功能
(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
(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
(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
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
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中西文化概论-第七周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21th century B.C.—221 B.C. (先秦子学)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Legalism
Confucianism: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先秦子学) 2. The orthodox philosophy during the Han Dynasty(两汉经学) 3. Metaphysics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魏晋玄学) 4.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佛学) 5.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宋明理学) 6.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实学)
The Bas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1.Stress on spiritual existence 2.Stress on practice 3.Stress on morality 4.Stress on harmony 5. Stress on intuition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2、两极对立的原因: (2)从原型的角度看,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源于原始范畴的两极对立。 • 原始范畴是两极对立的,原始人以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畴来看待世界,
由此产生了由善的精灵与恶的魔鬼构成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肯定性 审美范畴是由肯定性原始意象转化生成的,也就是由那些被看做是可 爱的精灵转化生成的,如和谐﹑崇拜,狂欢等原始范畴;否定性审美范 畴是由否定性的原始意象转化生成的,也就是由被那些当做凶神恶煞 的原始意象转化生成的,如恐惧、自卑、牺牲等否定性原始范畴。
第二节 肯定性审美范畴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的本质:
•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优美 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 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 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 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8.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 普斯从移情的视野解说审 美喜悦是一种令人愉悦的 同情,认为优美的核心在 于一种柔和的力量扣人心 弦。
三、作为审美形态的特征:
(1)柔和、秀雅、和谐的形式。
• 首先,它必须具备柔和,秀雅、和谐的形式特征,如风和日 丽的自然风光,柔和的色彩、小巧精致的工艺产品、和谐 动听的音乐,具有柔和线条和秀雅面容的女性等。反之,如 果是粗犷、巨大、尖锐﹑冲突的形式,就不可能成为优美 的审美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riginated from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t began to take definite shap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enjoyed thriving developmen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 Overview of Chinese & Western Culture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Three philosophy systems in the world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Indian philosophy
Legalism:
a school of thought begun by Han
Feizi. It espouses laying down laws to unify the thought of people, promoting agriculture to achieve affluence, waging wars to gain strength and power, and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bureaucracy. The legalists also hold that contradiction is present everywhere, and the two sides of a contradiction are changeable.
Taoism: a school of thought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Taoist doctrines:
The Dao is the course, the principle, the substance, and the standard of all things, to which all peopleຫໍສະໝຸດ Baidumust conform.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Non-action: let things take their natural course and do nothing. (an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and political id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先秦子学) 2. The orthodox philosophy during the Han Dynasty(两汉经学) 3. Metaphysics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魏晋玄学) 4.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佛学) 5.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宋明理学) 6.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实学)
Mohism:
a school of thought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Mo Zi.
Mohist doctrines:
It
cherishes universal love: i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loved one another, there would be no hatred, calamities, and hostilities. In politics and ethics, it advocates honoring virtuous people, opposing fatalism and aggressive wars, and upholding thriftiness.
2 . The orthodox philosophy during the Han Dynasty(两汉经学)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21th century B.C.—221 B.C. (先秦子学)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Legalism
Confucianism:
Chinese Philosophy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t has its own distinguished features, unique concept system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 school of thought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core of thought; the words and deeds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
Confucius doctrines:
Jen Li
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Influences
The
word “Confucian” can directly represent traditional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Confucianism is not confined to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