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
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
*
刘宝鹏,贾存显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
摘 要: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未遂人群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及特征。

方法 在山东农村选取178名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在2012年、2016年展开两次随访。

结果 共有14例次自杀未遂者出现重复自杀行为(7.87%),其中自杀死亡与自杀未遂各有7例次。

具有重复自杀行为的自杀未遂者的首次自杀未遂的平均年龄为(56.21±11.63)岁,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9.86±11.93)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92.9%。

相比单次自杀行为发生者,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有年龄大(t =3.158,P =0.002)、有躯体疾病22(χ=4.587,P =0.032)与有精神障碍(χ=3.946,P =0.047)的特征。

重复自杀行为的两次随访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57/100人年和1.41/100人年,老年人的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要大于非老年人,而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在性别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自杀未遂者是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高危人群,而农村老年人的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要大于非老年人,应为自杀预防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关键词:自杀未遂;重复自杀行为;发病密度
The R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Rural Suicide Attempters
LIU Bao -peng, JIA Cun -xian*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Shand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Shando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 ,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rural suicide attempters . Methods 178 suicide attempters were surveyed and followed up during 2012—2016 in rural area , Shandong Province . Results Of the 178 suicide attempters , 14 had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s (7.87%), half of them (7 persons ) died of the second suicide while the others didn’t die in the second suicide behavior . The first suicide behavior happened at an average age of (56.21±11.63), and the second one at 59.86±11.93.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was 92.9% in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ers . Compared to people with once suicide attemption ,the repeated 2suicide attempters had elder age (t =3.158, P =0.002), higher rate of physical illness (χ=4.587, P =0.032) and mental 2disorders (χ=3.946, P =0.047). The incidence densities (IDs ) of two follow-ups were 1.57 and 1.41 per 100 person-years , respectively . The incidence density of the elderl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er populations .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incidence densities . Conclusions Suicide attempters are at high risk of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 .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ural elderly who showed higher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刘宝鹏,(1990—),男,山东潍坊,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伤害(自杀)流行病学。

通讯作者:贾存显,E-mail:jiacunxia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233)
伤害医学(电子版)2018 年 9 月,7 (3):22-27ISSN 2095 - 1566 CN11 - 9306/R DOI:10.3868 / j.issn.2095-1566.2018.03.005
[1-3]且年龄在15~70岁的农村常住居民作为入选对象。

自自杀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

自杀未遂者的基本资料来源于县(市)医院的急诊杀给社会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世界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审核与确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2 认病例。

初访时间为自杀未遂发生后的1个月后。

年关于“预防自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1]随访对象为调查初访时的所有自杀未遂者。

为题”的全球自杀报告显示大约有804 000人自杀,5了保证随访时的随访率,在随访中在能采访到本人自杀率为11.4/10人。

对于全人群来说,自杀未遂的的情况采访本人,若未采访到本人则采访本人的信发生率约为自杀死亡的40倍,即约400/10万人。

息人。

信息人包括第一信息人与第二信息人。

第一据估计,自杀未遂人群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4-8][4]信息人为原病例重要的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大约在10.0%~30.0%之间。

徐东等对115例自杀女及兄弟姐妹等。

第二信息人为村医、村干部、邻未遂者出院后随访6年得到的数据显示,18.30%的自居等。

要求信息人熟悉其基本情况。

若无人了解其杀未遂者出现了重复自杀行为(自杀未遂占基本情况,则记为失访。

第一次随访在2012年10—14.00%,自杀死亡占4.30%);重复自杀行为的发[5]12月展开,第二次随访在2016年10—12月展开。

病密度为2.9/100 人每年(2.90%)。

Scoliers等对自 1.2
调查与访谈过程
杀未遂者进行5年随访研究显示,29.20%的自杀未遂[6]初访时,在调查员进行调查之前,当地疾病预者出现非致命性重复自杀行为。

Ruengorn等对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员与乡镇卫生院取得联系,235名患有情感障碍的自杀未遂者进行1年随访显确认核实自杀未遂者的情况。

随访时,在调查员进示,18.30%的自杀未遂者有重复自杀行为(自杀未[7]行调查之前,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员遂占15.30%,自杀死亡占3.00%)。

Monnin等对负责核实初访时数据库中人员情况。

对人员的目前273名自杀未遂者进行2年随访研究显示,27.70%的[8]情况做出大致的判断(比如是否在家、是否接受访自杀未遂者有重复自杀行为。

Suominen等对98名自问等)。

同时通过乡村医生通知被访人,保证其在杀未遂者进行了37年随访研究显示,13.30%的自杀访谈的日期在家或者能赶到乡镇卫生院接受访谈。

未遂者最终死于重复自杀,说明自杀未遂者的重复对于受访本人不在家的受访者,提前寻找熟悉受访自杀行为的风险是长期性、终生性的,需要引起我人的信息人。

们足够重视。

研究证明自杀未遂是其再次自杀未 [9,10][1,9,11-13]初访与随访皆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遂和自杀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卷调查和心理访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按照问目前,针对中国自杀未遂人群的随访研究较卷顺序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少。

本研究应用自杀未遂者的随访数据,探讨自杀或入户进行访谈。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访谈。

未遂人群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及其特征,为自杀访谈过程中,注意访谈技巧,若被访者情绪激动,可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暂停访谈,待情绪平复后继续进行。

本研究已获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
资料与方法
1.3
调查工具
1.1
研究对象与定义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基本信息问卷、标准本研究分为初访与随访两部分进行。

初访从山
化量表与诊断工具,具体包括基本信息问卷、自杀东省死因监测点随机选取滕州、宁阳与蓬莱三个县行为情况问卷以及精神疾病诊断工具。

作为调查点。

从所选三个县的所有乡镇收集从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2009年10月—2011年3月间的发生自杀未遂行为的人[14]姻状况、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患有躯体疾病群的资料。

肖水源等定义自杀未遂的标准为采取了与家中是否贮存农药等。

根据初次自杀行为发生时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但该行动没有直接导致死亡年龄进行划分,大于60岁被认为是老年人群。

的结局。

本研究结合以上原则,把符合上述标准的
incidence density than younger populations .
Key Words : attempted suicide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 ,incidence density
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23
自杀行为问卷包括自杀日期、时间、地点(家率法进行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

中或其他地点)、自杀方式(喝农药、喝其他毒利用精确法以个体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以发药、过量服药、煤气、窒息、上吊、投河、割腕、病密度(重复自杀例次/人年)和累积发病率(重复跳楼、开枪、卧轨、触电等)、自杀直接原因等自自杀例次/初访人数)记录重复自杀行为、重复自杀杀的基本信息。

自杀意图量表作为自杀行为问卷的死亡以及重复自杀未遂的发生率。

发病密度的比较2一部分来衡量自杀者的自杀意图。

本研究用的自杀用x 检验。

MH 意图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suicide intent scale,C-[15]SIS)为Beck自杀意图量表的中文修订版。

C-SIS包2
结果
括了原量表的前八个条目。

2.1
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使用DSM -IV -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共有11名自杀未遂者发生重复自杀行为,其中
病人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重复自杀行为2次的有3人。

重复自杀行为导致死亡[16]SCID)的中文版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

检测的有7例次,重复自杀未遂的有7例次。

具有重复自内容主要包括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物质使用杀行为的自杀未遂者的首次自杀未遂的平均年龄为障碍与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

调查员收集信息后由(56.21±11.63)岁,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进行诊断。

研究表明为(59.86±11.93)岁。

[17]SCID在精神障碍诊断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该工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的其他基本情况如表2所具在中国农村自杀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示。

随访时,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的精神障碍的患[18,19]的效果。

病率为92.90%。

将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首次自杀行通过信息整合与确认,最终得到基线数据为178 为与再次自杀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并没有发现有统例自杀未遂者。

在2012年与2016年对178例自杀未遂计学差异的变量。

者进行了随访。

第一次随访到137人(76.97%),第如表3所示,根据是否发生重复自杀行为这一结二次随访到158人(88.76%)。

局对初访中的自杀未遂者分为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1.4
统计分析
与单次自杀行为发生者。

相比单次自杀行为发生建立数据库后,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 者,重复自杀者有年龄大(t =3.158,P =0.002)、2分析。

有躯体疾病(χ=4.587,P =0.032)与有精神障碍2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Kolmogorov-(χ=3.946,P =0.047)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作Smirnov test),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
为预测重复自杀行为的依据。

-(x ±s )进行描述,采用(配对)t 检验进行(配 2.2
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
对)计量资料两组之间的比较;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如表4所示,以自杀未遂者自杀日期为起始,计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P ,P )进行描述,采用算得到第一次随访为318.21人年,平均为2.3人年,2575配对秩和检验(Wilcoxon test)进行配对计量资料之第一次随访时重复自杀行为发病密度为1.57/100人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组计量资料之间年;第二次随访累积为990.41人年,平均随访累积的比较。

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来进行描述,为6.3人年,第二次随访时重复自杀行为发病密度为
2
采用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McNemar test)进行配对 1.41/100人年。

但经过x 检验发现,第一次与第二
MH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
次随访发病密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随访中出现自杀行为的情况汇总年
注:年份为距离初次自杀未遂的时间。

0~1年
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共计自杀未遂例次2200003 7自杀死亡例次0113011 7自杀行为例次
2
3
1
3
1
4
14
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
24
变量
重复自杀者-(x ±s )/n (%)单次自杀者-(x ±s )/n (%)
2χ/t P 自杀方式 (非暴力)10 (90.9)165 (98.8)0.5790.447自杀意图 4.91±3.70 4.56±2.690.4100.683年龄 56.64±12.43 43.62±13.29 3.1580.002性别(男)
5 (45.5) 44 (26.3) 1.0520.305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1 (100)155 (92.8)0.0900.764婚姻状况(已婚) 9 (81.8)147 (88.0)0.0180.894农民10 (90.9)115 (68.9) 1.4600.227有宗教信仰 0(0.0) 9 (5.4)0.0060.936经济状况(好)
6 (54.5) 80 (47.9)0.1820.669患有躯体疾病
7 (63.6) 47 (28.1) 4.5870.032家中贮存农药
8 (72.7)105 (62.9)0.4320.511患有精神障碍
7 (63.6)
50 (29.9)
3.946
0.047
表3 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与单次自杀行为自杀者的初访特征对比
表4 研究队列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ID ,每100人年)
注:N代表初访时总人数,PY为人年,代表第一次随访人数,代表第二次随访人数,为重复自杀行为的人数。

12N N n 组别
自杀行为318.211375 1.57990.4115814 1.410.0410.839自杀死亡320.4913710.31991.6615870.710.6160.432自杀未遂318.211374 1.25990.4115870.710.8670.352男性89.84392 2.22287.68476 2.090.0060.936女性228.37983 1.31702.731118 1.140.0450.832≤60岁264.991143 1.13842.5713380.950.0680.795> 60岁
53.21
23
2
3.76
147.84
25
6
4.06
0.009
0.925
表2 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首次自杀行为与再次自杀行为特征对比
#
暴力自杀方式包括上吊、投河与割腕;非暴力自杀方式包括服农药、过量服药等。

*此随访为两次随访的结果。

注:采用配对t 检验与配对设计的卡方检验。

表中计量变量均符合正态分布。

变量
初访()/ (%)-x ±s n 随访-(x ±s )/n (%)*
2χt /P #自杀方式(非暴力)13 (92.9) 9 (64.3) 1.5000.219自杀意图
5.50±3.98 5.77±2.49-0.2850.780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4 (100.0)14 (100.0)——婚姻状况(已婚)12 (85.7) 9 (64.3) 1.3330.250农民
12 (85.7)12 (85.7)——经济状况(好) 7 (50.0) 2 (14.3) 3.2000.063患有躯体疾病 8 (57.1) 5 (35.7) 1.3330.250家中贮存农药10 (71.4) 7 (50.0)0.8000.375患有精神障碍
10 (71.4)
13 (92.9)
1.333
0.250
另外,对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 1.14/人年);老年人的两次随访的发病密度析,发现男性的两次随访的发病密度(2.22/100人(3.76/100人年、4.06/100人年)均高于非老年人
2
年、2.09/100人年)均高于女性(1.31/100人年、
(1.13/100人年、0.95/100人年)。

但经过x 检验发
MH 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25
现,四个分层的第一次与第二次随访发病密度的比者重复自杀行为研究表明,相比男性,女性具有更[21][22]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高重复自杀行为的风险。

Chien等对台湾地区 另外,对两次随访的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 1 004例自杀未遂者随访发现,女性是重复自杀行为进行性别、年龄的分别比较发现,性别在两次随访
重要的危险因素。

22
中并无统计学差异(x =0.342,P =0.559;x =
在第一次随访中,并没有发现老年人与非老年MH MH 1.296,P =0.255)。

年龄在第一次随访中无统计学
人重复自杀行为发病密度的差异。

另外本研究结果2差异(x =1.946,P =0.163),而在第二次随访中显示第二次重复自杀行为的老年人发病密度高,且MH 2有统计学差异(x =8.600,P =0.003)。

在第二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这可能与第一次随访距离初MH 随访中,老年人的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要高。

次自杀未遂时间较短导致,此时社会支持度可能普2.3
重复自杀行为的累计发病率
遍较高。

伴随着时间推移,社会支持度普遍下降,不考虑失访的情况下,以累积发病率进行重复老年人的自杀的危险因素依然没有消退,而冲动行自杀行为的发病率的估算。

本研究发现,随访2.3人为下的青年人自杀行为不再发生。

此时导致两组人年(平均)时,累积发病率为2.81%;随访6.3人年群的发病密度的差异。

另外,关于老年人自杀行为(平均)时,累积发病率为7.87%。

的综述与邹城市老年人2004—2014年自杀率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针对 [23,24]3
讨论
于老年人的自杀预防干预至关重要。

3.1
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3.2
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初访及随访自杀行为的基大部分研究对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的汇报采 本特征用累积发病率(重复自杀人数/总人数),研究显 有研究显示,初次自杀未遂使用暴力自杀方式[5-8][11,25]示,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行为累积发病率大约在者更容易出现重复自杀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10.00%~30%(未经过随访时间标化)。

本研究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初次自杀行为所使用的方式与发现,随访2.3人年(平均)时,累积发病率为重复自杀行为所使用的自杀方式并没有统计学差2.81%;随访6.3人年(平均)时,累积发病率为异;但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在初次自杀行为以及再7.87%。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累积发病率略次自杀行为有更高的比例使用暴力自杀方式。

低。

这可能与中国冲动性自杀较多、自杀者中精神总体来看,重复自杀行为发生者首次自杀与再[12]障碍的患病率低等因素有关。

同时,本研究结果次自杀基本情况、精神心理状况比较大部分都趋向也低于国内有关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的报 于一致。

这显示出每次自杀前的自身综合状况较[4,20]道。

这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和来源、研究调查方差,且自杀行为前的基本状况、心理精神状况并没法、随访时间长短不同有关。

有本质的区别。

本研究显示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为 3.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1.41/100人年(第二次随访)。

低于徐东等关于重复本研究最大的局限性是样本量较小,使结果外[4]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为
2.90/100人年的报道。

这可推具有局限性。

研究人群是自杀未遂且重试自杀也能与失访率不同、随访时间有差异等因素有关。

而未遂的,重复自杀成功的人群未自观察到。

农村人发病密度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可能与自杀未遂者各方口外出务工、自杀未遂者外嫁或搬走、拒访等情况面环境得到改善有关。

致失访率偏高,可能造成失访偏倚。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另外,涉及问题较为敏感,很多研究对象对自度男性大于女性。

但性别上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

己的心理状况及精神状况较为避讳,所获取资料可在以往研究中,性别与重复自杀行为的关系并不统能存在信息偏倚。

[7,8,21,22][8] 一,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Suomien等随访本研究优势在于研究样本来自于中国农村自杀研究表明,男性自杀未遂者具有更高的重复自杀的未遂者的前瞻性队列,所获得数据来自7年间3次访[7]比例。

Monnin等随访研究表明,两年内男性重复自谈。

此外,对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病密度进行了性杀行为的比例要高于女性。

一项巴西关于自杀未遂
别、年龄的分层分析。

同时也对第一次随访与第二
.00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
26
农村自杀未遂者的重复自杀行为发生率及特征研究27
Psychiatry, 2006, 21(6) : 396-400.
次随访的发病密度进行了比较。

3.4结论
[12]Phillips M R, Yang G, Zhang Y,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农村自杀未遂人群具有较高的重复自杀行为发
The Lancet, 2002, 360(9347) : 1728-1736.
生率,自杀未遂是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13]Stenbacka M, Jokinen J. Violent and non-violent methods of 老年人重复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要大于非老年人,重
attempted and completed suicide in swedish young men: the 点关注老年自杀未遂者,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工
role of early risk factors[J]. BMC Psychiatry, 2015, 15:196.
作,建立健全三级预防机制对于自杀行为的预防具
[14]肖水源, 周亮, 徐慧兰.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的概念与分类[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5) : 298-299.参考文献:
[15]Beck AT, Schuyler D, Herman I. Development of suicidal intent
scales[N]. In: Beck AT, Resnick HLP, Lettieri D, editors The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suicide:a global
Prediction of Suicide Bowie, MD: Charles Press; 1974.
imperativ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16]First M B, Spitzer R L, Gibbon M, et al. Structured clinical [2]Turecki G, Brent D A.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ur[J]. The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 Lancet, 2016, 387 : 1227-1239.
(SCID-I/P, 11/2002 revision)[M]. New York: biometrics research [3]Jenkins R. Addressing Suicide as A Public-health Problem[J].
department, 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 2002.
Lancet, 2002, 359(9309) : 813-814.
[17]许俊亭. DSM-IV临床定式访谈(SCID)在心理解剖研究中的[4]徐东, 张学立, 李献云, 等. 自杀未遂者出院后再次出现自杀行
应用[D]. 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8.
为的6年随访[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 (07) : 410-412.
[18]Zhang J, Sun L, Conwell Y, et al. Suicides and medically serious [5]Scoliers G, Portzky G, van Heeringen K, et al.
attempters are of the same population in Chinese rural young Sociodemographic and psychopat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adul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5, 176: 176-182.
repetition of attempted suicide: a 5-year follow-up study[J].
[19]Liu B P, Liu X, Jia C X.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completers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2009, 13(3) : 201-213.
and attempters in rural chinese population[J]. Comprehensive [6]Ruengorn C, Sanichwankul K, Niwatananun W, et al. Incidence
Psychiatry, 2016, 70: 134-140.
and risk factors of suicide reattempts within 1 year after
[20]刘连忠, 肖水源. 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psychiatric hospital discharge in mood disorder patients[J].
杂志, 2002, 16(04) : 253-256.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11, 3: 305-313.
[21]da Silva Cais C F, Stefanello S, Fabricio Mauro M L, et al. [7]Monnin J, Thiemard E, Vandel P, et al. Sociodemographic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s. preliminary psychopathological risk factors in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s:
results of the WHO multisite intervention study on suicid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behavior (SUPRE-MISS) from Campinas, Brazil[J]. Crisis, 2009,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136(1-2): 35-43.
30(2) : 73-78.
[8]Suominen K, Isometsa E, Suokas J, et al. completed suicide
[22]Chien W C, Lai C H, Chung C H, et al. A nation-wide after A suicide attempt:a 37-year follow-up study[J]. The
evidence-based data analysis of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161(3) : 562-563.
Crisis, 2013, 34(1) : 22-31.
[9]Spirito A, Esposito-Smythers C. Attempted and completed
[23]齐振标, 李凤文, 程学志. 2004—2014年邹城市居民自杀死suicide in adolescence[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亡流行趋势分析[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7, 6(1) : 35-38.
2006, 2: 237-266.
[24]刘宝鹏, 贾存显. 老年人群自杀行为特征、危险因素及预[10]Sokero T P, Melartin T K, Rytsala H J,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防对策[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5, 4(4) : 50-55.
of risk factors for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patients with DSM-
[25]Huang Y C, Wu Y W, Chen C K, et al. Methods of suicide IV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predict the risks and method-switching of subsequent suicide 2005(186): 314-318.
attempts: A community cohort study in taiwan[J]. [11]Ziherl S, Zalar B. Risk of Suicide after attempted suicide in the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4, 10: 711-718.
population of slovenia from 1970 to 1996[J]. Europe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