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应用》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平均数的应用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班级中有5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65cm、158cm,那么如何描述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
1.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度量,它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公式为:平均数 = 所有数据之和 / 数据个数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
(150+160+155+165+158)÷5=158cm。
(三)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与作业
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作业:让学生找一些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尝试解决并写下解决方案。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且也了解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初中数学平均数人教版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进行演示,例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求这组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2. 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学生身高的平均值,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非负数,且大于等于每个数据。
3.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三、实例分析(15分钟)
1.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例如:一组学生的成绩,求这组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组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3.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2. 老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要注意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平均数的综合运用(通用3篇)
平均数的综合运用(通用3篇)
平均数的综合运用篇1
课题
教材第八册第课《平均数应用题的综合应用》
教学理念
在学习中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讲解、自己动手、自己小结的思想,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创造精神。
预设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
2、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择优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卡片、作业纸。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
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
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
3. 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买票?
二. 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1. 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
让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加旅游的人数有关。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贞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杯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仓股问题情景,弓I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 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 小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 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课件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 8 6 8 6 5 9 10 7 4
乙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
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识别平均数,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包括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难点:正确区分平均数与总数,理解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2.讲解:通过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
均数。
四、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出示一张某班级的期中考试成
绩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分数更能代表这个班级的平均水平?为什么?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值。同时,讲解平均数与总数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例
如,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比较两个商店的商品价格等。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
均数。同时,强调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这一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 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
第二阶段:讲解新课
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
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1. 平均数
2. 定义和性质
平均数的合理应用
现在再用中位数量度来反映万户居 3 民户收入增加的一般程度和平均水 平, 可以确定中位数所在的位置是累 计次数在5000户这一组, 它所对应 的第二组年收入增加额为1000元, 这一中位数增加额的数字表明:我国 某市万户下岗居民在2001年有50% 的居民户收入的增加额在1000元以 上;50%的居民户的收入增加额在 1000元以下。
比如2001年我国某市下岗 居民户年收入增加情况:
如果从众数这一量度来看, 3 1 000人这一组是众数组, 所对 应的下岗居民户的年收入的增 加额为0。其原因可能是我国 这几年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很多下岗工人由于各种原因就 业困难, 但是, 如果以这个众数 0来代表万户居民在2001年的 收入增加情况是显然不全面、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 表中的资料显示:占70%共 7000居民户在这一年中收入 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所以对此 资料来说, 采用众数来反映居 民户年收入增加情况就没有意
5000$
3700$
3000$ 中位数
有欺骗性的均值来进行描述: “平均收入为 5700 美元”。然而, 众数更能说明问题:获得 2000 美元的职工人数最多。同样, 中位数能对公司情况作进一步的 阐述:一半职工收入大 于 3000 美元,另一半少于 3000 美元。
这类似于双人拉锯,现实情况越 糟,公司的声明却看起来越好。
采用平均指标中位数来量度, 比以上的众数和算术平均数量度更能客观、真实 地代表和反映万户居民户收入增加的一般情况。因为中位数是总体中所有变 量值按顺序排列后处在中间位置的那个变量值, 它不受极端值 (极大值和极小 值) 的影响。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教材和作业练习册。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讲解(10分钟)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体重的平均数等。然后,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可以将班级的所有人数加起来,再除以班级的人数。
练习1(10分钟)
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简单计算练习。如:
1.某班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5米、1.6米、1.7米、1.7米、1.7米、1.8米、1.8米、1.8米、1.8米、1.9米,请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
应用讲解(10分钟)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首先,通过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然后,介绍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企业的平均收入、产品的平均售价等。
练习2(10分钟)
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练习。如:
1.一家菜市场共有10个蔬菜摊位,其中9个摊位的收入分别为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问这10个摊位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
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量,如总数、数量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还有什么统计量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如何求平均数,如求一组学生的身高平均值。
3.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平均数大于等于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小值。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解决问题(10分钟)
1. 出示实际问题,如某班学生的成绩分布,要求学生求出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汇报讨论成果,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提问:你们认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平均数性质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存在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平均数性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7)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35页——第36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2.通过小组合作,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3.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平均数的应用。(出示课题)
说一说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
师:小胖想要知道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尺、绳子、…)
如果用走路的方法来测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一步的长度,走了几步)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什么是一步的长度?(出示图片)
一步的长度可以是脚尖到脚尖的距离,一步的长度还可以是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一步的长度叫做步幅
这样量步幅可以吗?
A、一大步(×)
B、一小步(×)
C、正常的一步(√)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步幅?
师:姚老师的身高有1米73,她的步幅大约是0.51米。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步幅是多少吗?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量一量,并记录。
(学生互动)
师:怎样量一步的长度比较好?(正常的或自然的一步)
探究二
1. 小胖量了自己的步幅,又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把步幅×步数=一共的长度,他开心地说:“我测量出了教学楼A点到B点的长度。”但小丁丁不同意,他认为小胖这样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每步步幅的长度不一样,只走一步得到的数据不够合理,怎么办呢?
(可以多走几步测出小胖平均每步的步幅。)
(1)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小胖平均1步走多少米?(学生计算)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
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
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
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及实际问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解题过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意义,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
1. 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并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基
本技巧。
3. 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点评。
4. 应用: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小结:
6. 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奥数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题教案
【导入】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数学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题教案”。你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它们,比如我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计算我们的成绩平均分,用中位数来表示一个数据集中的一个典型值,用众数来表示一个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应用这三个概念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授课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我们来回顾一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一)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如果一组数据为3、5、7、8、10,它们的平均数为
(3+5+7+8+10)÷5=6.6。
(二)中位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它的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例如,如果一组数据为3、5、7、8、10、11,它们的中位数为(7+8)÷2=7.5。
(三)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数值。
例如,如果一组数据为3、5、7、7、8、10,它们的众数是7。
二、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学习一些具体的应用问题,来看看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平均数的应用
例1:小明最近五次数学考试分别得了85分、86分、87分、90分和92分,求他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
解:这组数据的总和为85+86+87+90+92=440,这组数据的个数为5,平均数为(85+86+87+90+92)÷5=8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典型例题的分析。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如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代表性。
4.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平均价格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等。
3.能够分析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了解它作为一种代表性指标的特点和局限性。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将平均数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平均数的应用(精选2篇)
平均数的应用(精选2篇)
平均数的应用篇1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打印版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