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6《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6《空气的成分》(教案)空气的成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一些空气成分的名称和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学模型;
2. 实验用具:氧气瓶、火柴、碳酸钠、食用碱、电子秤等;
3. 学生实验器材:试管、露点计、酸雨酸碱试纸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先用一个小故事或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空气成分的实践,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呼吸、植物无法生长等等。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或模型,注重让学生明确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体的特征和作用。
3. 实验探究(25分钟)
实验一:氧气对于燃烧的必要性
步骤:
(1)将一个试管中填满水,倒置于水槽中;
(2)将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碳酸钠(小苏打);
(3)用火柴点燃碳酸钠,迅速盖上试管;
(4)观察现象,并回顾课堂知识。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存在确认
步骤:
(1)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食用碱;
(2)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白石灰(石灰水);
(3)将两个试管的口相接,晃动试管;
(4)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变化,根据班级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回答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空气成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为什么活动植物需要二氧化碳?
5. 拓展应用(15分钟)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露点计,这是一种用来测量空气中水分含量的仪器。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水分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在某些地区需要使用这样的仪器。
空气成分教学设计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A B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受潮变软……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22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学生阅读:教材P27 空气的成分
小结:
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4%)、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按
体积分数计)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引导: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探究】
教师提供:如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400mL)、100mL量筒、500mL量筒、酒精灯,以及水、红磷等仪器和药品,请设计实验测定广口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最新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兰陵县南桥镇中心小学刘梅
教材分析:
《空气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第21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是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课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
学情分析:
经过了接近一学期的学习,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大胆猜测,并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在本课之前,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有重量,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对于空气里有什么,学生是很乐于探究的,也很感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体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难点:
证明空气中含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准备:
师:课件,演示蜡烛3支,培养皿,去掉底的饮料瓶大小各一个,火柴一盒,红墨水。
生:每组蜡烛3支,培养皿,去掉底的饮料瓶去大小各一个,火柴一盒,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发现史;认识空气的组成成分与各成分所占比例;
(2)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O2含量的探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分析,学习反思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成分的测定
教学难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及进行误差分析
学情分析
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会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以此为入手点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因此鼓励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所疑,让学生真正认识空气中气体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器材与药品
集气瓶、燃烧匙、胶塞、玻璃弯管、烧杯、止水夹、酒精灯(11盏)、红磷、火柴、药匙10mL针筒(10个)、铜丝(若干)、玻璃直管(10跟)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干燥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 氧气21% 氩气0.944% 二氧化碳0.033% 其他气体0.002%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铜丝加热法
实验现象:①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②针筒内气体体积减少约1∕5 实验结论:
①Cu + O 2 CuO(黑色固体) ②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空气的成份》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对探索过程和结果 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
斗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
空气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
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蜡烛、火柴、灯泡、小苏打、白醋
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魔术)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只燃烧着的蜡烛,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熄灭呢?
生汇报。
师:老师有一个更巧妙的办法,这里有个瓶子,请同学们想一想瓶子里有什么?注意事想一想而不是看一看。空气可以占领空间,好!
请注意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回答。
师:你认为蜡烛的熄灭和什么有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板书:空气的成份)
师: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想,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接下来咱们就同实验来验证空气到底是单纯的气体组成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
二、实验探索
1、设计实验法案
师:咱们现在先认识一下实验材料 :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打火机)、红色的水等。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联系老师刚才表演的小魔术以及上节课所学的空气占领空间的知识,想想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好的办法。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联系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
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学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优秀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器材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的能力。
2.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空气的成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两只去底塑料瓶、蜡烛(4厘米左右)、红色水、烧杯、火柴、培养皿。
教师准备: 4根4厘米长的蜡烛、火柴、钟罩、水槽、培养皿、教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一根点燃的蜡烛,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蜡烛在什么情况下会熄灭呢?
2.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预设,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小实验。
(1)谈话:如果让你把燃烧的蜡烛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熄灭)老师把它放入水中,能不让它熄灭,你们信吗?(不信)试试看?
(2)教师演示实验做法,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现象。
①学生会看到蜡烛及火焰完全浸在水中,蜡烛却依然在燃烧。会感到非常的好奇,发出疑问,为什么不灭?
教师引导: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空气的成分》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第二节氧气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氧气这一常见气体已具备一些知识经验,如知道常温常压下氧气的颜色状态,知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在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中学习了镁条燃烧、蜡烛燃烧实验,在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中学习了通过红磷燃烧、加热铜丝两种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初步认识了氧气的助燃性。同时在本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中通过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中已经学习了氧气的难溶于水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第三节元素一节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分类思想和能力及用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生活实例的能力;在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着重分析了本节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内容分三部分: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介绍了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
二、说学生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经过上一节对空气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方案
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形成结论】: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b.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
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教学活动3 【引发学生思考2】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操作中应注意哪些事项?(装置漏气行不行?红磷量少行不行?未冷却打开止水夹行不行?别的药品代
替红磷行不行?)
学生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①装置气密性要好;②红磷要过量③冷却后打
开止水夹。
对于代替红磷的药品,学生讨论起来存在难度。
【学生分组实验】:甲组用红磷,乙组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
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
因。(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讨论,总结出乙组失败的原因: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使得广口瓶
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没有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不会进入广口瓶中。
【交流与总结】利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的注意事项:①装置
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
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教学活动4 1.师过渡:除了氧气,空气里其他成分的含量是多少?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上的图表总结: 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为氮
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课件展示)
2.改进实验:你能对课本中的“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提出改进的意
科学三上《空气的成分》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
凤凰街道沟西小学孙月平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三、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2、通过互联网查阅知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教法以问题---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查阅资料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去底饮料瓶、水槽、培养皿(玻璃片)、蜡烛、打火机、木棒、烧杯、高锰酸钾、电脑等上网设备。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引言】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本节课将向小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让他们了解到空气中有哪些气体以及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2. 了解氧气的重要性,知道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3. 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
4. 了解氮气的作用,知道氮气可以维持空气的稳定性。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展示板
2. 实验用具:透明杯子、火柴、小纸片、蜡烛
3. 制作卡片:写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卡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通过展示空气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普遍存在,并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空气由什么组成吗?”
Step 2 讲解空气的成分
1.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通过图片和说明告诉学生空气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
2. 解释每种气体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以及二氧化碳对植物的重要性。
Step 3 进行实验
1. 将透明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点燃蜡烛,并用小纸片盖住杯子顶部的开口。
2. 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变化和小纸片的移动情况,并思考原因。
3. 解释火焰熄灭和小纸片移动的原因是因为火焰使用掉了氧气,而小纸片的移动是由于火焰产生了二氧化碳,使杯子内产生了气压。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
1. 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注射器等。
2. 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碘酒、木条等。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提问:“你们知道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空气的成分》。
2. 探究空气的成分
(1)氮气实验
教师演示氮气的实验,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2)氧气实验
教师演示氧气的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3)稀有气体实验
教师演示稀有气体的实验,用玻璃片覆盖集气瓶,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4. 保护空气资源
教师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
5.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思考家里空气的成分,并和家长交流学习心得。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看到的现象提出猜测和假设:能够承受简洁器材进展比照试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培育学生的观看、试验、记录试验过程、分析试验现象及结果的力气。
2.在引导学生观看、试验、思考、分析空气的成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欢快,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具、学具】
学生预备:大小不同的两只去底塑料瓶、蜡烛〔4厘米左右〕、红色水、烧杯、火柴、培育皿。
教师预备:4根4厘米长的蜡烛、火柴、钟罩、水槽、培育皿、教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一根点燃的蜡烛,提出问题:依据你们的生活阅历,说一说蜡烛在什么状况下会熄灭呢?
2.学生沟通。对于学生的预设,教师准时赐予评价。
3.小试验。
(1)谈话:假设让你把燃烧的蜡烛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熄灭〕教师把它放入水中,能不让它熄灭,你们信吗?〔不信〕试试看?
(2)教师演示试验做法,同时引导学生观看猜测现象。
①学生会看到蜡烛及火焰完全浸在水中,蜡烛却照旧在燃烧。会感到格外的奇异,发出疑问,为什么不灭?
教师引导: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学问来解释现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空气的成分》是小学科学地10册第5课,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我所代课的五年级学生相对来说科学知识方面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大多数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所以上课听课很认真,学习效果比较好,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这个内容有点困难,但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陌生,所以应该能够掌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课前准备:
1 、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2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
水、火柴。(以上材料,教师也应有一份,供演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演示实验: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
2、学生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 你怎样解释这
种现象?
3、师:到底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 ? 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 ?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实验 1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师: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
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内倒入红色的水。
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自然科学教育内容,着重介绍了空气的主要成分和性质,旨在通过实验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空气组成成分及其性质,并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及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性质;
(2)了解雾霾的成因;
(3)了解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起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引起他们的关注。比如,讲述有关空气对人类生存的利弊等知识,或者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现空气的属性和特征。
2、知识讲解
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口头讲解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气体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记忆空气成分及其属性。
3、实验探究
空气成分的探究,可以采取实验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套上气袋的方式来采集空气进行各种实验;或者用酵母在水中呼吸等方式来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氧气消耗等。
4、课堂练习和测验
学生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和属性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课堂练习和测验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和精确地掌握空气成分和属性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属性;
2、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具,使得学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
的空气较少。)
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时发生的现象就能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点燃蜡烛之后,瓶子要同时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2、尽可能把蜡烛罩在瓶子的中央,先扶一会儿再松手;3、瓶子罩住蜡烛后就不要往外拿了,后面还要用它做实验。
(出示实验记录表:用你喜欢的符号在图上标出实验时有变化的地方。)
《空气的成分》实验记录表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观察后不乱动瓶子,认真整理记录表。)师:老师给各小组3分钟的时间,互相说一说你观察到的现象,谈谈你的发现,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学生组内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1、你画了几个圈,你有哪些发现?
(小瓶子罩住的蜡烛最先熄灭,大瓶子罩住的蜡烛后熄灭,蜡烛熄灭时,瓶子里涌进一些水;在空气中燃烧的蜡烛没有熄灭。)
鼓励学生说出所有的发现。
2、被瓶子罩住的蜡烛熄灭,这说明了什么?(瓶子里没有支持燃烧的空气了)
3、水进入瓶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减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空气为什么会减少?(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4、瓶子里还有空气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瓶子里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只占据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
5、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瓶子里还有空气?(将其中一个瓶子倾斜,瓶子里有气泡冒出。)
6、师生达成共识: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板书: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支持燃烧的这部分空气被用掉之后,蜡烛也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预想实验现象与结果,让探究新知的过程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发生联系,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教师进行必要的实验演示与指导,交代清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尤其实验记录表的设计很富有创意,教师将实验效果图打印在记录表上,学生直接在实验效果图上圈出自己的发现,既便捷又直观,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发现、整理记录、分析研讨、归纳结论,使知识的获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师:瓶子里剩下的气体是不是真的不能支持燃烧了?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师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法:实验时要先把水槽内的水加到比瓶内水面略高的位置,然后一个同学扶住瓶身拧开瓶盖,另一个同学迅速插入燃烧着的蜡烛,观察蜡烛还能继续燃烧吗?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在瓶内迅速熄灭。
师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1)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支持燃烧吗?(板书:燃烧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出示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指导学生观察空气成分比例图并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板书: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旨在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经习得的实验方法自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气成分比例图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形成“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正确认识。
三、体验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