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合的概念与集合之间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案例 1.1.1集合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回顾初中对“集合”的提法引出集合的概念。

(2)观察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集合概念的形成2、难点: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三、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1)在幻灯片上放映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一群学生踢球、大雁南飞等),说明个体与整体存在着某种关系。

(2)引入初中对“集合”的提法:x2-4=0的解集为2,-2 ;不等式3x-2<4的解的集合;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角的平分线).2、概念的形成第一组实例(幻灯片)(1)1—20以内的所有素数;(2)图书馆里所有的书;(3)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所有中方官员;(4)我们班的全体学生;(5)北京所有的麦当劳餐厅;(6)方程x-1=0的解;(7)不等式2x-3>0的所有解;(8)函数y=x+1图像上的所有点;(9)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所有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以上各例的特点得出集合概念的要点,集合对象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总结集合的概念和三要素。

集合的概念:1、首先,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或是一些抽象符号都可以叫做对象。

(比如毕业班的女学生、看象人、大雁、军训动员的学生)2、这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3. 集合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集合的运算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运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图形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讲解: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复习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集合的图形,直观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案例: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课时:讲解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知识梳理 1.集合的有关概念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或“”.(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 3.集合的运算(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记为A ∩B ,即A ∩B ={x |x ∈A 且x ∈B }. (2)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记为A ∪B ,即A ∪B ={x |x ∈A 或x ∈B }. (3)补集:一般地,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A S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 在全集S 中的补集(或余集),记为SA ,即S A ={x |x ∈S 且x A }.●点击双基1.(2004年全国Ⅱ,1)已知集合M ={x |x 2<4},N ={x |x 2-2x -3<0},则集合M ∩N 等于A.{x |x <-2}B.{x |x >3}C.{x |-1<x <2}D.{x |2<x <3}2.(2005年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题)已知集合A ={x ∈R|x <5-},B ={1,2,3,4},则(R A )∩B 等于A.{1,2,3,4}B.{2,3,4}C.{3,4}D.{4}∉⊆∉23.(2004年天津,1)设集合P ={1,2,3,4,5,6},Q ={x ∈R|2≤x ≤6},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P ∩Q =PB.P ∩Q QC.P ∪Q =QD.P ∩Q P4.设U 是全集,非空集合P 、Q 满足P Q U ,若求含P 、Q 的一个集合运算表达式,使运算结果为空集,则这个运算表达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5.已知集合A ={0,1},B ={x |x ∈A ,x ∈N*},C ={x |x A },则A 、B 、C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剖析【例1】 已知A ={x |x 3+3x 2+2x >0},B ={x |x 2+ax +b ≤0}且A ∩B ={x |0<x ≤2},A ∪B ={x |x >-2},求a 、b 的值.深化拓展∅⊆(2004年上海,19)记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A ,g (x )=lg [(x -a -1)(2a -x )](a <1)的定义域为B . (1)求A ;(2)若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例2】 (2004年湖北)设集合P ={m |-1<m ≤0},Q ={m ∈R|mx 2+4mx -4<0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A.P Q B.Q P C.P =Q D.P ∩Q =Q132++-x x ⊆【例3】已知集合A={(x,y)|x2+mx-y+2=0},B={(x,y)|x-y+1=0,0≤x≤2},如果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闯关训练夯实基础1.集合A={(x,y)|x+y=0},B={(x,y)|x-y=2},则A∩B是A.(1,-1)B.C.{(1,-1)}D.{1,-1}2.(2004年上海,3)设集合A ={5,log 2(a +3)},集合B ={a ,b }.若A ∩B ={2},则A ∪B =______________.3.设A ={x |1<x <2},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集合A ={x ∈R|ax 2+2x +1=0,a ∈R}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5.(2004年全国Ⅰ,理6)设A 、B 、I 均为非空集合,且满足A B I ,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I A )∪B =I B.(I A )∪(I B )=I C.A ∩(I B )= D.(I A )∩(I B )=I B 6.(2005年春季北京,15)记函数f (x )=log 2(2x -3)的定义域为集合M ,函数g (x )= 的定义域为集合N .求:(1)集合M 、N ; (2)集合M ∩N 、M ∪N .⎩⎨⎧-==11y x ⊆⊆∅)1)(3(--x x培养能力7.已知A ={x ∈R|x 2+2x +p =0}且A ∩{x ∈R|x >0}=,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8.已知P ={(x ,y )|(x +2)2+(y -3)2≤4},Q ={(x ,y )|(x +1)2+(y -m )2<},且P ∩Q =Q ,求m 的取值范围.探究创新9.若B ={x |x 2-3x +2<0},是否存在实数a ,使A ={x |x 2-(a +a 2)x +a 3<0}且A ∩B =A ?请说明你的理由.41●思悟小结1.对于集合问题,要首先确定属于哪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类图形),然后确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2.关于集合的运算,一般应把各参与运算的集合化到最简,再进行运算.3.含参数的集合问题,多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来处理.4.集合问题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要注意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常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教学点睛1.对于集合问题,要首先确定属于哪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类图形),然后确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2.集合问题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要注意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3.强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拓展题例【例1】设M、N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M与N的差集为M-N={x|x∈M且x N},则M-(M-N)等于A.NB.M∩NC.M∪ND.M【例2】设集合P={1,a,b},Q={1,a2,b2},已知P=Q,求1+a2+b2的值.。

高一数学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定义,培养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观感知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集合运算的规律,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其他性质,如幂集、无穷集合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介绍集合论在数学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日记: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解决集合问题时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集合的拓展知识,如幂集、无穷集合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避免过度的作业压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作业指导。
2.互动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练习题设计: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之间的关系4. 集合的运算5.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的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及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表示方法的掌握以及集合运算的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集合相关的图片、案例、练习题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第3周:案例分析,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第4周:小组讨论,分享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 第5周:总结集合的概念和运用,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高中数学集合关系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关系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关系概念教案
1. 掌握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交、并、补运算。

3. 能够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

【教学难点】
1. 理解集合运算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集合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教材、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定义和表示法。

二、新知讲解
1. 引入: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方法。

2. 概念解释:集合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及运算。

3. 运算规则:介绍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让学生了解运算规则。

三、拓展引导
1.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四、课堂练习
1. 授课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及重要运算规则。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集合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阅读相关课外资料,了解更多集合的应用和拓展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集合的概念(一)有关概念: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Φ,}0{,0等符号的含义注:应区分Φ,}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集合的表示(5)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6)集合的表示方法①列举法如:{a,b,c}|注意: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列举时与元素的次序无关比较集合{a,b,c}和{b, a,c}引出集合相等的定义定义:集合相等②描述法格式:{x|p(x)}的形式∈}如:{x| x﹤-3,x R`观察下列集合的代表元素Ⅰ、{x|y=x2}Ⅱ、{y |y=x2}Ⅲ、{(x, y) |y=x2}③Venn 图示法 如:“book 中的字母” 构成一个集合(7)集合的分类:按元素个数可分为3、例题例1.⑴求不等式2x-3>5的解集 、⑵求方程组{10=+=-y x y x 解集⑶求方程012=++x x 的所有实数解的集合 ⑷写出012=-x 的解集例2.已知集合A={2,22+-+a a a },若4A ∈,求a 的值 例3. 已知M={2,a,b }N={2a,2,2b }且M=N ,求a,b 的值例4.已知集合A={x|R a x ax ∈=++,0122},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如何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难点: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

3.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新课学习:讲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理解集合的概念,即集合是由确定的、互异的元素构成的整体。

学习使用列举法、描述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1.2 集合间的元素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子集)、相等关系、不相交关系等。

学习如何表示集合间的这些基本关系。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理解并集的定义,即包含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学习并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并集。

2.2 集合的交集理解交集的定义,即属于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学习交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交集。

2.3 集合的补集理解补集的定义,即在全集之外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学习补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补集。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3.1 集合的性质掌握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基本性质。

理解集合性质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3.2 集合运算的规律学习集合运算中的分配律、结合律、吸收律等基本规律。

掌握运用这些规律简化集合运算的方法。

第四章:集合与逻辑推理4.1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推理学习利用集合的基本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掌握集合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

4.2 集合与属性推理理解利用集合的属性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学会运用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等属性进行逻辑推理。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了解集合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在代数、几何等分支中的运用。

学习集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5.2 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集合在其他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等中的应用。

认识集合作为一种基本概念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

第六章:集合的排列与组合6.1 排列的概念与计算理解排列的定义,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可能的顺序。

学习排列的计算公式及如何表示排列。

6.2 组合的概念与计算理解组合的定义,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可能组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

2. 能够运用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在数学及其它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概述1. 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定义。

2. 介绍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

二、子集与真子集1. 讲解子集的定义,举例说明子集的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真子集的概念,即除去集合本身外的子集。

3.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判断子集和真子集的方法。

三、非子集1. 讲解非子集的定义,即一个集合不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非子集的概念,并掌握判断非子集的方法。

四、相等1. 讲解集合相等的定义,即两个集合包含的元素完全相同。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集合相等的概念,并掌握判断集合相等的方法。

五、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明确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定义和概念。

2. 运用例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判断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集合间基本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运用集合间基本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六、集合的幂集1. 引入幂集的概念,讲解幂集的定义。

2. 通过图示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幂集的概念,并掌握求解幂集的方法。

七、集合的笛卡尔积1. 讲解笛卡尔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笛卡尔积的定义。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求解集合的笛卡尔积的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笛卡尔积解决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问题。

八、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维恩图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关系的含义。

数学教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2、A={a,b,e,f},B={a,f,b,e},A、B间有包含关系吗?
根据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我们规定,空集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
定义2真子集:如果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并且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那么集合B叫做集合A真子集,记作:B A或A B, 读作B真包含于A或A真包含B。( )
学年学期课程名称:数学
班级
12大专
周节次
日期
课题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理解集合子集、真子集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真子集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和真子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三角板
如 Φ {0}, 。不能写成Φ={0},Φ∈{0}
3、例题:
例1、写出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解: ,如图:
例2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指出其中的真子集。
解:子集有 Φ {a} {b} {c} {a,b} {a,c} {b,c} {a,b,c};
真子集有Φ {a} {b} {c} {a,b} {a,c} {b,c}.
板书设计
一、复习注意
1、集合的定义,元素的定义2)真子集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定义
3、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性质
4、集合的表示方法例题
二、新课练习
1、集合的包含关系3、集合的相等关系
1)子集定义
定义例题
例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高中数学试讲集合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集合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集合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3. 能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集合关系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等概念
2. 能够应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定义和表示方法。

二、讲解与练习(15分钟)
1.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基本概念:集合的定义、元素、空集、全集等。

2. 讲解集合的关系:交集、并集、子集、补集等。

3. 给出若干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集合的运算方法。

三、实例分析(15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有一个装有黑白两种球的箱子,求抽到黑色球的概率。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关系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反思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集合关系的概念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精选集合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对集合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教案、PPT、黑板。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里的学生”、“水果店的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集合的概念,强调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4. 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实例,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集合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集合的分类: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数集、几何集等。

2. 集合的关系: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3. 集合的运算:讲解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分类和关系,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集合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2. 强调集合语言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分类、关系和运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2. 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3. 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集合关系的应用:排列组合、图论等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2. 难点:集合关系的应用,理解集合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 利用例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集合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2. 第3-4课时: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3. 第5-6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第7-8课时:集合关系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7. 通过数学软件或教具展示集合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8.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集合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9.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0.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1.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关系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八、课后作业1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3. 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集合关系在现实中的应用。

九、教学拓展14. 介绍集合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

15. 探讨集合关系在数学推理和证明中的应用。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 教案

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由于空间时间维度的不同, 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 如: 在平面内,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圆;而在空间中,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球面。

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

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 我们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

作为高中数学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通过实例研究研究集合的含义, 表示方法及表示方法, 比较简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会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 集合概念的理解, 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2.逻辑推理: 集合的互异性的辨析与应用;3.数学运算:集合相等时的参数计算, 集合的描述法转化为列举法时的运算;4.数据分析: 元素在集合中对应的参数满足的条件;5.数学建模: 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

教学重难点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课前准备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 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习课本, 引入新课阅读课本2-5页,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集合和元素的含义是什么?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集合有什么特性?3.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哪两种关系?有什么符号表示?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5.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它们如何定义?6.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7.它们使用什么符号表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可商量, 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二、知识归纳、梳理1.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元素: 一般地,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3)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4.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出来, 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5. 描述法(1)定义: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变化)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集合的含义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 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①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②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③不小于3的自然数;④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A. 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B解题技巧: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 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 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跟踪训练一1. 给出下列说法:①中国的所有直辖市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②高一(1)班较胖的同学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③正偶数的全体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④大于2 013且小于2 018的所有整数不能构成集合.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填序号)【答案】①③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1)下列关系中, 正确的有()①12∈R;②2∉Q;③|-3|∈N;④|-3|∈Q.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N, x∈N, 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答案】(1) C (2) 0,1,2解题技巧: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 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关系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及关系
3. 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对集合含义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及关系(子集、相等)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三、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拓展思维,探讨集合间更复杂的关系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高中数学中集合间的关系,包括集合的概念、运算和关系,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提高其运用集合的能力。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6
x<.
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
”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
的元素,因此
}6
x<的元素,
}6
x<.
∈”或“∉
(2){∅;
2,3
(4){}
}2
的子集,并且集合
叫做集合
B(或B A),读作“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对于集合A、B、C,如果A
{2}
{1}
{1,2,3,4,5,6}
=9}={3,-3}
x x=={x x= |2}
;⑸a{0}∅;
2
{|x x |10}
x x+=}2。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1.1.1集合的概念累计课时:1【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教学过程】1.1.2集合的表示方法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教学过程】1.1.3集合之间的关系(一)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2. 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3. 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1.1.4集合之间的关系(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2. 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3. 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教学过程】1.1.5集合的运算(一)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2.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3.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并通过对比,自学相似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1.4集合的运算(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件的集合用Venn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教学过程】新课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二、补集1. 定义.如果A 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的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 在U中的补集”.2. 补集的Venn图表示.例1 已知:U={1,2,3,4,5,6},A={1,3,5}.则U A=;A ∩U A=;A ∪U A=.解{2,4,6};∅;U.例2已知U={ x | x是实数},Q={ x | x 是有理数}.则U Q=;Q∩U Q=;Q∪U Q=.解{ x | x 是无理数};∅;U.3. 补集的性质.(1) A ∪U A=U;(2) A ∩U A=∅;(3) U(U A)=A.例3已知全集U=R,A={x | x>5},求U A.解U A={x | x≤5}.练习 1(1) 已知全集U=R,A={ x | x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得出补集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补集的记法和读法.生:根据定义,试用阴影表示补集.师:订正、讲解补集Venn图表示法.生:对例1口答填空.师:引导学生画出例2的Venn图,明确集合间关系,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生:填写性质.师:结合数轴讲解例3.学生解答练习1,并总结解题规律.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补集涵义.通过画图来理解补集定义,突破难点.借助简单题目使学生初步理解补集定义.例2中补充两问,为学生得出性质做铺垫.结合具体例题和Venn图,使学生自己得出补集的各个性质,深化对补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AUC U A新课<1},求U A.(2)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练习2设U={1,2,3,4,5,6},A={5,2,1},B={5,4,3,2}.求U A;U B;U A ∩U B;UA ∪U B.练习3 已知全集U=R,A={x | -1< x < 1}.求U A,U A∩U,U A∪U,A ∩U A,A ∪U A.学生做练习2、3,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补集的理解.小结补集定义记法图示性质1. 学生读书、反思,说出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问题.2. 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填表巩固.让学生读书、反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作业教材P17,练习A组第1~4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1.1.4集合的运算(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件的集合用Venn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1. 复习提问:集合的交运算与并运算.2.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计划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U={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猪肉,毛豆,芹菜,土豆};已经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A={黄瓜,鲫鱼,茄子,猪肉,芹菜,土豆}.师:提问上节课知识,并引出新问题之后,引入课题.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师:出示引例,提出问题:问题1:集合A与集合U什么关系?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温故而知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有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新课一、全集1. 定义:我们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些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这些集合的全集.通常用字母U表示.2. 特征: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给定的集合,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二、补集1. 定义.如果A 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的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 在U中的补集”.2. 补集的Venn图表示.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集合A与集合U之间关系怎样?生:观察集合间的关系,得出;集合A是集合U的子集.师:通过上例,介绍全集的定义与特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得出补集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补集的记法和读法.生:根据定义,试用阴影表示补集.师:订正、讲解补集Venn图表示法.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全集涵义.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得出全集的定义和特征.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补集涵义.通过画图来理解补集定义,突破难点.AUC U A新课新课例1 已知:U={1,2,3,4,5,6},A={1,3,5}.则U A=;A ∩U A=;A ∪U A=.解{2,4,6};∅;U.例2已知U={ x | x是实数},Q={ x | x 是有理数}.则U Q=;Q∩U Q=;Q∪U Q=.解{ x | x 是无理数};∅;U.3. 补集的性质.(1) A ∪U A=U;(2) A ∩U A=∅;(3) U(U A)=A.例3已知全集U=R,A={x | x>5},求U A.解U A={x | x≤5}.练习 1(1)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2)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练习2设U={1,2,3,4,5,6},A={5,2,1},B={5,4,3,2}.求U A;U B;U A ∩U B;UA ∪U B.练习3 已知全集U=R,A={x | -1< x < 1}.求U A,U A∩U,U A∪U,A ∩U A,A ∪U A.生:对例1口答填空.师:引导学生画出例2的Venn图,明确集合间关系,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生:填写性质.师:结合数轴讲解例3.学生解答练习1,并总结解题规律.学生做练习2、3,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借助简单题目使学生初步理解补集定义.例2中补充两问,为学生得出性质做铺垫.结合具体例题和Venn图,使学生自己得出补集的各个性质,深化对补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补集的理解.1.2.2子集与推出的关系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2. 掌握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关系.3.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包含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审视事物,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及讲解,并配以题组训练模式,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高三数学(理科)教学案
主备人:沈绍安 做题人:张春红 审核人:卢成富
课题:集合的概念与集合之间关系
考纲要求: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一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知识回顾:
1、集合的概念:
①集合元素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集合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
①子集:
②真子集:
③集合相等:
④设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A ,则A 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A 的真子集个数为______;
3、空集:
课前预习:
1、下列各种对象的全体,可以构成集合的是
(1)某班身高超过1.8米的女学生; (2)某校比较聪明的男学生;
(3) 本书中的难题; (4)使232x x -+最小的x 值;
2、集合{1,}A t =中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

3、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φ 2{|1},x x = 0 ;N {|42,}x x k k Z =-∈ {|42,}y y k k Z =+∈
4、用描述法表示函数2()y x x R =∈的值域为 。

5、已知集合{3,1},A a =--若3,A -∈则a 的值是 。

6、满足{0,1,2,3,4}M ⊆且{0,1,2}{0,1}M = 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7、已知集合{0,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有元素个数为 。

8、已知集合2{|2},{|1},x A y y e B y y x ==-+==-则A 与B 的关系 。

序号:1
例题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各题中集合A 与B 是否具有相等或真包含关系。

(1){|3,},{|6,};A x x k k Z B x x k k Z παπα==+∈==+∈
(2)12{|,0},{|,0};A y y x B y y x x x
==
≠==≠ (3){|21,},{|21,}.A x x n n Z B x x n n Z ==+∈==-∈
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A
(1){(,)|2,,};A x y x y x Z y Z =+=∈∈ (2)6{|,}.3A x x N Z x =∈∈-
例3. 已知集合2{1,1,12},{1,,}P d d Q q q =++=且,P Q =试求d 和q 的值。

例 4. 设集合2{|2(1)30,}.M x x a x a x R =+-+-≤∈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
范围。

(1)[0,3];M ⊇ (2)[0,3]M ⊆
随堂练习:
1、用列举法写出集合2{|2,,||3}A y y x x Z x ==-∈≤= 。

2、若集合{1,,2,,3,4},{3,4,5,6},A B ==则满足S A S B S φ⊆≠ 且的集合的个数是 。

3、已知集合{|},{|},M y y x N y y x a ==
==+若,M N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集合22{(,)|||||1},{(,)|1},A x y x y B x y x y =+≤=+≤则A B 与的关系为 。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