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秦汉三国时期,伴随着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著名医家的医德风尚广为传颂,并出现了深入人心的医学道德形象。这些代表着当时社会医学界理想人格的医学道德形象体现在把著名医家本身神化、把著名医家生前的医疗环境物化及把著名医家行医的行为活化。这些医学道德形象借助史书和方术书,成为人们熟识的人物和史实,再经文学艺术的加工更富有传奇色彩。

一、神化形象:“神医”

春秋战国时期将那些医术高超、能“起死回生”的医生称之为“扁鹊”。“扁鹊”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也有人认为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一名神医。用之称医生,本是对医生的神化。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但对中国医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神医”形象出自秦汉三国时期。张仲景、华佗、董奉号称“建安三神医”,其“神医”形象经医学传承、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小说演义、艺术塑造,已为之后的中国历代医界所接受。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张仲景对中国医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历代医家无不尊崇敬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后人为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明代

《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

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

”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

东汉名医、“外科鼻祖”的华佗,曾发明一种麻醉药,名“麻沸散”;创造一种体育疗法,名“五禽之戏”。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有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华佗被害至今已1700多年,但人民永远怀念他。华佗之所以被后人称颂,不仅是因为他的高超医术,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为劳苦大众祛除病痛的精神。人们甚至用“华佗再世”等词语来称赞那些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医生。汉末三国吴国籍道医董奉相传居庐山行医济世,其高尚医风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虎守杏林”之典。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二、物化形象:“橘井”与

“杏林”宋代秦观有词《念奴娇》云:“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此辈都休说”;元代范康套曲《新水令·乐道》云:“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明代杨王廷的《龙膏记·闺病》亦云:“丹无橘井,医无杏林,投饵全无效也”;一些传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3—),男,

湖南湘乡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文化学。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

曹志平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摘要:秦汉三国时期,伴随着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著名医家的医德风尚广为传颂,并出现了深入人心

的医学道德形象。这些形象有把著名医家本身神化的“建安三神医”,有把著名医家生前的医疗环境物化的“橘井”与“杏林”,有把著名医家行医的行为活化的“坐堂行医”、“悬壶济世”与“韩康卖药”等。秦汉三国时期能全面而又集中地出现这些医学道德形象有其深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这些医学道德形象出现后对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及民众的求医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医学道德形象;神医;橘井;杏林;坐堂行医;悬壶济世;韩康卖药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40(2010)02—0098—03

中国·包头

职大学报

2010年第2期

统文化氛围较浓的中药房前,往往能看到“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或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等醒目佳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传统启蒙读物也有“董奉杏林,苏耽橘井”之句。上面句中的“杏林”与“橘井”二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代名词,也是对医家的医术和医德的称颂之词,亦是古今医药行业诗联中经常引用的两个词。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那么,“橘井”和“杏林”这两个典故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龙蟠橘井

“龙蟠橘井”的典故见于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一书也有记载,清代闽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亦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

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个湖南郴州人苏耽,笃好神仙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在他得道成仙之际,他对他的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说罢,羽化登仙。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来年天下瘟疫大行,病死者无数。知苏耽言者一传十,十传百,求井水、橘叶治病者,蜂拥而至,远近悉求苏母治疗。苏母为人良善,来者不拒,皆以井水及橘叶予以救治,救活者不计其数。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

从此,“橘井”一词慢慢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了。人们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也以“橘井”来称颂医生的医德。“橘井泉香”的典故与道医有关。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杼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二)虎守杏林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吴国籍道医董奉。《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相传三国名医董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虎守杏林”之典,出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太平广记·神仙传》亦有记载。

相传董奉曾定居于庐山之下,为人“居山而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但他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就是治病从来不取分文,“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来,杏子大熟,董奉就在杏林中搭建了一谷仓,告人说:“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传说对这片杏林的管理,有老虎镇守。曾有一人“置谷少而取杏去多”,林中群虎便怒吼着追他,把他吓得跌倒路旁,杏子撒了一地,回到家一看,剩下的杏竟和送去的谷子一样多。有时,也有偷杏子的人,老虎就追其至家,将他咬死,家里人一看害怕了,赶紧把偷来的杏子如数奉还,并磕头赔礼谢罪,董奉就运用医术使其复活。对每年用杏子换取来的谷子董奉用其救济庐山周围的贫苦百姓和接济旅途上断绝了盘缠的路人,每年多达两万余人。看到这些神奇的事,人们就认定董奉是上天派来下凡的神仙,专门来救死扶伤、除危济困。可以看出,董奉既精通医道,医术高超,是妙手回春的名医;又乐善好施,救危济贫,是扶贫济困的仁者。

后来,“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界的专用名词,也用来代指良医。人们还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之词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深的医德的苍生大医。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三、活化形象:“坐堂行医”、“悬壶济世”与“韩康卖药”

(一)坐堂行医

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古代的医生行医不像现在是坐在医院,他们有的是被请至患者家中,有的是自己走街串村为人治病。端坐在固定场所为人诊病称为“坐堂行医”。这坐堂行医的形式源自医圣张仲景。

据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记载,张仲景在东汉献帝建安7 10年曾任长沙太守。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长沙这里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疫疾流行,死人无数。张仲景身为父母官很痛心,于是每逢初一、十五停止公务,专门在大堂之上陈设几案接待百姓,为百姓治病,并自称“坐堂医生”。张仲景医术高明,又便利患者,其行为深受百姓好评。

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许多药店亦纷纷仿效,请医生在店内行医,并称为“坐堂医生”,其行医方式称为“坐堂行医”。其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此习惯一直沿续至今。在等级森严的东汉社会,张仲景位高权重,他的这种行为是需要相当的胸怀、勇气与爱心的,因而,人民记住了他,尊称他为“医圣”。时人称之为“张长沙”,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

(二)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我们常听到“悬壶”、“悬壶济世”,那么悬的是什么壶?《诗经》中记载:“匏”、“瓠”、“壶”、“甘瓠”,指的都是葫芦,只是品种有别而已。有人还认为“壶”,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古时候在中医、中药铺门前常挂着一葫芦,或者四处行医的郎中腰上也都挂着个葫芦,人们就称为“悬壶”。唐朝杜捕《寄司马山人》云:“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元朝张昱《拙逸诗》曰;“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由这两首诗可发现,“悬壶”这个典故名称由来已久了。可是,为什么行医卖药都要以葫芦作为标志呢?这与壶翁的行医传奇事迹有关。

传说世有壶翁,是一位身怀医技而又乐善好施的隐士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