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块破碎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合集下载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


Wn 1 即 为 所 求 的 特 征 向 量 , W 的分
wi 量 就 是 对 应 元 素 单 排 序 的权 重 值 。最 少、 质量水平 不断降 低 。 耕 地 资源 安 全 程 地 资 源 安 全 与 粮 食 安 全 的 相 互 关 系 . 为 后. 按下式求最大特征根 度 总 体 呈 现 波 动 下 降 的态 势 。 逐 渐成 为 制 实 现 区 域 耕 地 资 源 与 粮 食 安 全 提 供 有 益 约 区 域 粮 食 安 全 的 重 要 因 素 。 目前 , 很 多 参考 。

) , ma x=
学 者 已从 不 同 角 度 探 讨 了 耕 地 资 源 数 量 安全态势及问题的诱发机制 . 从 农 业 生 产 能力 、 土壤 肥 力和 耕 地 适 宜性 评 价 等 角 度
地资源安全整体评价指标体 系。 安 徽 省 作 粮省、 粮食调 出省 , 对 于 稳 定 全 国 粮 食 安
快。 以《 规 划》 为依据 , 确定 本 文 研 究 区 域
为“ 皖江 城 市带 ” 。区域地势南北高 、 中 间
选择层次分析法 ( A HP ) . 依 次 通 过 明
层 次分析 法 , 计 算 皖 江城 市 带 近 2 0年 的
确 问题 , 建立层 次结构模 型 , 构 造 判 断 矩 耕 地 资 源安 全 综 合 评 价 值 .研 究探 讨 耕 低 , 涉 及 江 淮 丘陵 、 沿江平原和皖南 山区 . 阵和层 次单 排序 , 计 算 ~ 致 性 指标 。 再 通 地 资 源 安 全 水 平 的 变化 趋 势 及 演 变 机 制 主体 部分 为沿江平原 ; 气候 温和 . 土壤 肥 过 层 次 总排 序 .最 后 通 过 ~致 性 检 验 . 确 及 其 与 粮 食 安 全 水 平 变 化 规 律 的 相 关 沃 , 水 热 条件 组合 较 好 . 开发历史悠久 . 是 定 各 指 标 因子 相 应 的权 重 性。 结果表 明 . 耕 地 资 源 安 全 综 合 评 价 值 我 国 重 要 的 粮 油 生 产 基 地 ,属 江 南 鱼 米

县域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性——以安徽省怀远县为例

县域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性——以安徽省怀远县为例

县域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性摘要:构建耕地破碎度和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县级尺度上探明怀远县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特征。

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怀远县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

评估结果显示,怀远县耕地破碎度指标数逐渐增大,城镇化水平指标总体稳步上升;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两系统的耦合度从0.52上升至0.95,协调发展度从0.31上升到0.91。

文章认为,怀远县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度较高、二者关联紧密;耕地破碎度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且联系紧密,协调发展度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致使耕地破碎度不断提高。

关键词:耕地破碎度;城镇化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2-0011-03(1.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凤阳233100;3.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71)耕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其破碎程度制约着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水平高低是衡量城镇现代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

近40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却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城镇化推进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1]。

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峻形势下,通过降低耕地破碎度,实现耕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耕地破碎度评价曾使用S 指数、J 指数进行衡量,也曾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斑块分形维数来描述耕地变化特征;另有学者通过核密度方法[2][3]评价耕地破碎度,但学术界更偏爱选择耕地的分布、结构、形状三类景观破碎指标,来评价耕地破碎度[4][5][6]。

耕地破碎度多在市级单元以上层面、多以选择遥感影像解译[7][8[9]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精确度有待提高。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管 理
CONTE MP OR ARY E CONOMY & MANAGEMENT
J an . 201 3
Vo I . 3 5 NO. 1
第 3 5卷 第 1期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
— —
以皖江 城市带为例
王先柱 , 成祖 松 , 王传斌
收 稿 日期 : 2 01 2 - 0 9 - 1 5
网络 出 版 网 址 :h t 中: / / www. c n k i a n e t / k c ms / d e t a l f / 1 3 . 1 3 5 6 . Y 2 0 1 3 0 1 0 6 . 1 6 0 2 20 1 3 0 1 . 6 1 _ 0 1 l J a t ml 网 络 出版 时 间 :2 O 1 3 — 1 _ 1 6 1 6 ' . 0 2P M
差 距 依 然 很 大 。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是 重 要 原 因 c l I 。 《 安徽 省 科 技 统计 公 报 2 01 1 》显 示 ,2 0 1 0年 皖 江
城 市带 研 发 经 费投 入 占该地 区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仅
1 . 传 统 产 业 比 重 过 大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规 模 偏 小 近 年 来 ,安 徽 省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保 持 了 良好 的
( 安 徽 工 业大 学 经 济学 院 ,安 徽 马鞍 山 2 4 3 0 3 2 )
【 摘 要】历 史经 验 表 明 , 实现 产 业 转 移 、技 术 转 移 和 自主 创 新 的 有 机 耦 合 ,是 成 功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 关键 。 目前
皖 江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产 业 技 术 现 状 不 容 乐 观 ,特 别 是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很 低 ,产 业 不 具 有 竞 争优 势 。 结 合 国 外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经 验 教 训 , 皖 江 城 市 带 建 设 的 逻 辑 思 路 是 :从 组 织 机 制 、 投 入 机 制 和 转 化 机 制 三 大 方 面 实 现 技 术 转 移 和 自主 创 新 的 耦 舍 , 选 择 合 适 的 发 展 战 略 , 确 立 企 业 的 自 主 创 新 主 体 地 位 , 培 育 创 新 型 的 产 业 集 群 , 组 建 广 泛 的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联 盟 , 搭 建 区 域 创 新 的 服 务 平 台 , 构 建 区 域 创 新 的 政 府 支持 体 系 , 从 而 促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1-5337.2024.1.112收稿日期:2022-08-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650).通信作者:周振宏,男,1979-,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E -m a i l :z h o u z h e n h o n g@a h a u .e d u .c n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周振宏, 周 敏, 刘东义, 胡 琦, 汤伟宏, 王诗琪(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230036,安徽省合肥市) 摘要: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㊁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皖江城市带中图分类号:F 301.2;X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37(2024)01-0112-070 引 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张,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发生转型.而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又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2-3],如区域气候变暖㊁水土流失㊁土地沙漠化以及景观破碎化等情况[4-7]屡见不鲜.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都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土地类型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善或恶化,特别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愈发强烈,人造地表用地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复杂.因此,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许多学者都热衷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8],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单一生态要素的影响研究.例如:赵文斐等[9]研究了石家庄市P M 2.5浓度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发现建设用地和耕地对P M 2.5浓度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林地和草地表现出负效应;束龙仓等[10]以三江平原典型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近4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和城镇用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直接影响流域水均衡状态;刘永林等[11]探究了西南典型 退耕还林 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发现先人工次生林地表土中的金属含量都显著高于旱地,说明退耕还林 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显著影响表土中硒和重金属富集.另一方面是对流域及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研究.例如:胡荣明等[12]分析了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发现农业生产用地及其他生产用地与草地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盖兆雪等[13]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并探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区域城市带的关注较少,并且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第50卷 第1期2024年1月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50 N o .1J a n .2024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解决.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其经济实力日益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探究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4].鉴于此,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网格单元分析方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方法以及克里金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表达,并探究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生态贡献率,以期为皖江城市带土地合理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合理参考.1研究区及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5],位于安徽省中部,紧邻长三角地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皖江城市带主要包括合肥㊁芜湖㊁马鞍山㊁铜陵㊁安庆㊁滁州㊁池州㊁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总面积约为760000k m2[16],地貌多样,以平原为主(见图1).图1研究区概况图近年来,由于相关政策的发布,皖江城市带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人造地表面积20年来由3138.03k m2扩展至5298.52k m2,人口大量聚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急需解决.1.2数据来源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h t t p://g l o b e l a n d30.o r g/),数据总体精度高于80%.通过对数据进行拼接㊁裁剪㊁投影变换以及误差处理等,从中获取了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30mˑ30m的土地利用/覆盖栅格数据,并将其划分为耕地㊁森林㊁草地㊁湿地㊁水体㊁人造地表以及裸地7类.D e 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 t t p://w w w.g s c l o u d.c n).2研究方法2.1土地利用转移分析土地利用的功能转移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来分析.该模型能够体现出研究区在研究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整体变化趋势,能较好地反映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型的规律[17].2.2用地生态价值重要性生态环境视角一般会作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因此,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也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2].(1)生态价值重要性生态价值重要性能体现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生态价值总量的重要程度[18].(2)城市带扩展的生态价值贡献率生态价值贡献率用来揭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种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变动情况以及该种类型的土地对于城市带生态价值变动总量的干扰程度[18]. 2.3生态环境效应(1)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能够定量化地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19].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越大,表示生态环境质量越高,反之越小.本文参考李晓文[20]㊁罗刚[21]等多位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赋值情况,同时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最终确定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见下页表1).(2)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能够定量反映不311第1期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同功能用地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重要价值[22].表1 皖江城市带不同地类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编号1234567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生态质量指数赋值0.250.760.430.570.560.200.023 结果分析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利用A r c G I S 10.6分别对2000 2010年㊁2010 202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及面积统计,得到这两个时间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区这两个时间段各土地类型的的转移面积及转移方向.由表2可知,2000 2010年间,耕地的转出量最多,其中森林和草地分别占耕地转出面积的42.91%和9.17%,这主要是由于 退耕还林还草 政策的实施以及安徽省养殖业的发展,使大量耕地转化为森林和草地.人造地表转出量中主要以耕地为主,占比达到88.39%,这与安徽省自2008年和2009年开始加入增减挂钩试点有关.综上,这一时期各地类的转移主要以耕地及森林的变化为主.2010 2020年间(见表3),大量的耕地转化为其他地类,其中向人造地表的转出量最多,占其总转出量的56.92%.这主要是由于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发生扩张,人造地表用地侵占了大量的耕地;一部分耕地面积转化为森林㊁草地和水体,同样受快速城镇化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集聚,导致耕地无人耕种,荒废为森林和草地.森林转化为耕地的面积较多,占比达到53.74%,草地主要转化为森林,占总流出量的49.73%.表2 2000 201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转入量2010年耕地38657.881118.00161.77146.57430.96212.510.692070.60森林1154.9622119.76323.9256.47168.207.810.051711.42草地246.81378.791580.0722.5945.174.900.66698.91湿地21.1917.0920.0669.19143.371.100.00202.81水体566.90282.9488.27354.023700.7114.090.241306.46人造地表700.25168.1513.771.1520.632897.600.01903.96裸地0.950.120.700.000.380.026.962.17转出量2691.481965.19608.48580.81808.70240.431.66表3 201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转入量2020年耕地37040.39949.42215.0558.67650.61849.020.752723.53森林849.5322064.33361.371.2372.8711.780.081296.85草地327.04387.051552.274.3828.4343.670.79791.36湿地15.756.983.8385.71201.830.140.00228.54水体395.33219.5949.66116.734022.2515.944.50801.75人造地表2099.35200.8892.451.9422.672881.010.212417.51裸地1.062.924.333.338.600.002.8220.24转出量3688.061766.84726.68186.29985.02920.556.343.2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1)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分析由下页表4可知,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且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其次耕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保持在30%以上,20年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耕地的生态价值也较为重要.其他地类的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均在10%以下,表明其对皖江城市带的生态价值的影响较小.总体来411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看,森林和耕地的生态重要性较高,其他地类的生态价值重要性较低,说明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森林和耕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使其生态价值重要性得到充分发挥.表4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2000年2010年2020年耕地31.2230.8630.45森林55.2954.9054.39草地2.842.973.09湿地1.120.470.55水体7.638.508.28人造地表1.902.303.25裸地0.000.000.00(2)土地扩展生态价值贡献率分析如图2所示,各土地类型的生态价值贡献率差别较大,数值在0.02%~28.20%之间.其中,人造地表的生态价值贡献率最大,主要是由于人造地表在20年间面积增加了2160.49k m 2,增长幅度较大,对生态价值贡献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森林㊁水体㊁耕地和湿地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皖江城市带未来的发展及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控制人造地表㊁森林㊁耕地㊁水体及湿地5种类型土地的变动速度及规模.图2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扩展生态价值贡献率(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水平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近十几年来皖江城市带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但积重难返,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耕地及森林被人造地表所侵占,人口急剧增加,人地矛盾日趋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表5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类2000年2010年2020年耕地0.13610.13410.1309森林0.24110.23850.2338草地0.01240.01290.0133湿地0.00490.00200.0024水体0.03330.03690.0356人造地表0.00830.01000.0140裸地0.00000.00000.00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43600.43450.4299(4)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变化分析根据皖江城市带的面积范围,参考相关网格划分的方法[23],将皖江城市带划分为5k mˑ5k m 的网格,共得到3308个网格单元,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其进行插值划分,将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值区(<0.32)㊁较低值区(0.32~0.42)㊁中值区(0.42~0.52)㊁较高值区(0.52~0.62)以及高值区(>0.62).由下页图3可知,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呈现出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宣城㊁安庆和池州,这3个城市紧邻长江流域,以山区为主,受海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限制了城市的扩张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保持了原有的山区地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程度较小,因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低的区域主要在滁州㊁芜湖㊁马鞍山以及合肥等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快速,人口大量聚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5)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有改善和恶化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但这两种趋势在区域内部会相互抵消,使区域总体上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4].由下页表6可知,2000 2010年间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土地转型类别较多,其中,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的贡献率最高,成为该时间段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转型类型.其次人造地表向耕地的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511第1期 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整体来看,退耕还林㊁还草㊁还水以及农业种植是生态环境改善最重要的因素.导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恶化的土地转型类别中,森林向耕地㊁草地及水体的转化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总占比达到57.46%.其次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化及湿地向水体的转化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森林向其他用地的转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图3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变化表62000 2010年皖江城市带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贡献率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占总贡献率比例/%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占总贡献率比例/%生态环境改善耕地 森林3.0824.39耕地 草地1.8120.27人造地表 耕地0.8912.29耕地 水体0.629.95水体 湿地0.598.63草地 森林0.428.26人造地表 森林0.314.33人造地表 水体0.203.67湿地 耕地0.163.57水体 森林0.091.93总计8.1797.28生态环境恶化森林 耕地3.7432.76耕地 人造地表3.1116.69森林 草地1.8814.22森林 水体1.5310.48湿地 水体1.3210.04森林 人造地表1.276.48水体 耕地0.664.24水体 草地0.562.05草地 耕地0.551.22总计14.6298.18表7201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贡献率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贡献率占比/%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贡献率占比/%改善耕地 森林10.6131.22耕地 草地5.2320.91人造地表 耕地3.4012.63耕地 水体2.268.53草地 森林1.244.88森林 水体0.642.86草地 水体0.160.68人造地表 草地0.140.61人造地表 水体0.080.34人造地表 森林23.7682.66总计10.6131.22恶化耕地 人造地表8.7838.65森林 耕地5.8814.35森林 人造地表3.558.35森林 草地2.405.59水体 耕地1.654.99草地 耕地1.374.17湿地 水体1.364.16湿地 耕地1.243.86草地 人造地表1.163.47总计27.3987.59由表7可知,2010 2020年,耕地向森林㊁草地及水体的转化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因素,总贡献率占比达到了60.66%,主要也是归因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水政策的推进.其次,人造地表向耕地和草地向61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森林的转化对生态环境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化.其次是森林向耕地㊁人造地表以及草地的转换,合计占比为28.29%,耕地㊁人造地表和草地对森林的侵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原因.4结论与建议本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2000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来看,皖江城市带2010 2020年的转移面积2000 2010年相对较大,但总体转移趋势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最大,其次是人造地表和水体对耕地的侵占,其他各类用地之间也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转移.(2)皖江城市带生态价值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森林及耕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不明显.对生态价值贡献率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人造地表㊁森林及耕地.整体上来看,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宣城㊁安庆和池州,较低的区域主要在滁州㊁芜湖㊁马鞍山以及合肥等地.(3)耕地㊁森林㊁草地及人造地表四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耕地向森林及草地转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森林向耕地和草地转换以及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主要是耕地向人造地表用地的转移,这与王晶等[2]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本文仅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较为单一,而造成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后续需要进一步探讨地形㊁气候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土地合理利用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未来的发展及规划中:(1)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提升皖江城市带的生态系统功能;(2)因地制宜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对森林及草地的保护力度,增加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优先规划保护水源涵养区㊁九华山以及天柱山等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保护其生态安全,从而实现皖江城市带高质量发展;(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减少人造地表用地的扩张对环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满足皖江城市带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孙善良,张小平.陕西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6):356-363.[2]王晶,侯兰功,何小勤,等.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 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 2022,42(1):360-368.[3]白娥,薛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20,44(5):543-552. [4]L O N G H L,L I U Y Q,HO U X G,e t a l.E f f e c t so f l a n d u s e t r a n s i t i o n sd u et o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n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i n t h en e wd e-v e l o p i n g a r e a o fC h i n a[J].H a b i t a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14, 44(10):536-544.[5]E S T O Q U E R C,MU R A Y AMA Y.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a n d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v a l u ec h a n g e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u s t a i n ab i l i t yp l a n n i n g f o r t h e r a p i d l y u r-b a n i z i n g s u mm e rc a p i t a lo ft h eP h i l i p p i n e s[J].L a n d-s c a p e 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2013,116(4):60-72. [6]贾科利,张俊华,马正亮,等.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沙漠化响应研究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98-103.[7]温玉玲,李红波,张小林,等.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22, 42(7):501-510.[8]王家慧,梁亮,黄婷,等.徐州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6):113-120 [9]赵文斐,于占江,王让会,等.石家庄市P M2.5时空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20, 29(12):2404-2413.[10]束龙仓,王哲,袁亚杰,等.近40年三江平原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J].水利学报,2021, 52(8):896-906.[11]刘永林,刘属灵,吴梅,等.西南典型 退耕还林 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711第1期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环境科学,2022,43(6):3262-3268.[12]胡荣明,孙妍,史晓亮,等.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22,38(3):346-355. [13]盖兆雪,陈旭菲,杜国明,等.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116-123.[14]鲁帆,夏莲.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25(5):97-102.[15]孙雷,崔育宝,刘桂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5):50-59.[16]韩会然,焦华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1, 31(3):384-389.[17]周振宏,刘东义,朱庆山,等.芜湖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0): 101-106.[18]方创琳,高倩,张小雷,等.城市群扩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9):1413-1424. [19]张杨,刘艳芳,顾渐萍,等.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0):1280-1285.[20]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3):280-290.[21]罗刚,廖和平,李强,等.基于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4):105-113.[22]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基于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1):97-106.[23]王耕,吴伟.基于G I 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5):667-672. [24]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9):174-181.As t u d y o n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a n d i t s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i n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i n r e c e n t20y e a r sZ H O UZ h e n h o n g,Z H O U M i n,L I U D o n g y i,HU Q i,T A N G W e i h o n g,WA N GS h i q i(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s t r y a n d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h u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230036,H e f e i,A n h u i,P R C)A b s t r a c t: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g i o n a l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n p r o-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r e g i o n a l l a n du s es t r u c t u r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T a k i n g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a sa ne x a m p l e,b a s e do nt h e l a n du s ed a t as e t so f2000,2010a n d2020,t h e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m o d e lw a s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 c h a n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n du s e i n t h i s a r e a.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l a n d u s e c h a n g ew e r e e x p l o r e d b y c o m b i n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 i n d e x,g r i dc e l l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 o f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 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1)T h e t r a n s f e ro f l a n du s e i n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w a sm a i n l y t h em u t u a l t r a n s f e r b e t w e e n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n d f o r e s t,w i t h t h e t r a n s f e r a r e ao f1491.86k m2 a n d1589.20k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o c c u p a t i o no fm a n-m a d e l a n d s u r f a c e,w i t ha t o t a l o f2650.33k m2 t r a n s f e r r e d.(2)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o f f o r e s t i nW a n j i a n gC i t y B e l t i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w i t h t h e h i g h e s t v a l u e o f55.29%.T h e c h a n g e o fm a n-m a d e l a n dh a s a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o f t h i s a r e a,a n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i s28.20%.(3)T h e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o fW 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w a s s t a b l e a t0.4299~0.4360,s h o w i n g ad o w n w a r dt r e n d,a n dt h e r e g i o n a l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s h o w e d a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 h i g h e r i n t h e s o u t h a n d l o w e r i n t h e n o r t h .(4)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o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i s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f o r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o f f o r e s t t o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n d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o a r t i f i c i a l s u r f a c e a r e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K e y w o r d s:l a n du s ec h a n g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f f e c t;r e g i o n a l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 W 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81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

耕地景观破碎化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相关性探析

耕地景观破碎化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相关性探析

第3期破碎化的变化热点识别区;图3i、图3j分别为2000—2010年和2010—2018年斑块形状破碎化的变化强弱识别区;图3n、图3o分别为2000—2010年和2010—2018年斑块内部结构破碎化的变化强弱识别区。

在2000—2018年,耕地斑块数量破碎效应整体变化较为剧烈,增大区域主要围绕潜江市经济开发区周边,耕地面积减少比耕地斑块数量减少更剧烈。

关于耕地斑块形状破碎效应的空间分布,2010年前,位于研究区西边的耕地斑块形状呈现复杂化,尤其是浩口镇、积玉口镇、广华镇和高厂办事处的耕地斑块形状破碎化效应明显加剧;2010年后,耕地斑块形状破碎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局部破碎度有所降低。

关于耕地斑块内部结构的变化,比耕地“量”和“形”的变化更剧烈,在2000—2018年,研究区东南角乡镇耕地的内部结构基本维持稳定,其余各乡镇呈现增加的变化态势,且这些乡镇在2010年后也大多转增为减。

2010年是潜江市虾稻产业链完整搭建形成的年份,2010年后,耕地的内部结构特征发生巨大转变,区域耕地内部分离指数从剧烈增加转向较为平稳的减弱变化。

斑块数量斑块密度(PD)斑块形状景观形状(LSI)斑块内部结构分离度(SPLIT)2000年破碎程度高低破碎度增加区破碎度降低区2010年2018年2000—2010年2010—2018年a b c d ef g h i jk l m n o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051020km2000年2010年2018年2000—2010年2010—2018年2000年2010年2018年2000—2010年2010—2018年图32000—2018年潜江市水田、旱地破碎化效应的空间格局变化陈茜等:耕地景观破碎化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相关性探析2.3粮食产量与耕地景观破碎化的相关性探索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定性地区分出每个地区与其周边地区同一研究量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赵 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KYR10)作者简介:赵 奎(1990—),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①笔者根据2010—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市 ( 含巢 湖市 ) 的相 关 数 据 , 采 用计 量 经 济 模 型 对 安 徽 省 这 些 城 市 的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中 主 要 影 响 和 制 约 因 素进 行 遴 选 , 并 最 后 得 出相 应 的 启 示 和 政
利用 E v i e ws 软 件进 行 回归 。
从结 果 可 以看 出 , 解 释 变 量 、 系数检 验 的 t 值 但 我 们 也 看 见 人 地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土 地 资 源 日益 相 对 不 显 著 。 特 别 是 解 释 变 量 的 系 数 为 负 , 与 其 本 来 应 紧缺 , 这 些都 更要 求 实 现城 市土 地 的高效 利 用 。如何 有 的 经 济 意 义 相 矛 盾 。 采 用其 他模 型设 定形式 , t 值 和 提 高城 市 土地利 用 效率 , 充 分 发 挥 空 间 扩 充 的 正 面 效 可 决 系 数 的值 仍 不 理 想 , 原 因可 能 是 多 方 面 的 , 从 计 量 应, 使 其 更 加 有 力 地 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 发 展 , 都 值 得 我 经 济 学 角 度 本 文 还 无 法 证 明 其 对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的显 著 们 去关 注 和研 究 。 性影 响 , 故下 文将 舍弃 该 因素 。对剩 下 的 3 个解 释变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和 发 展 区域 经 济 并 重 。 关 键词 : 土地利 用效 率 ; 因 素 分 析 土 地 是 一 个 城 市 空 间 载 体 ,它 与 城 市 的 经 济 、社 地 市 ( 含原 巢湖 市 ) 土地 利 用效率 方 面 2 0 1 2 年 的 截 面
会 乃至 环境 都 有着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 相互 作 用 、 交 互 数 据 。 根据 相关 文献 介 绍 , 选 取 了人均 道路 面积 、 地 均 耦 合 。在 城 市 化 日益 高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经 济 发 展 对 提 财 政 支 出 、 人 均 可支 配收人 、 地 均 就业人 数 四个指 标 。 高 城市 土 地 利用 效率 的要求 越来 越 迫 切 。2 0 0 6年 4 重 点 反 映 了在 城 市 土 地 经 济 活 动 中 的 物 质 资 本 、 人 力

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以分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以分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以分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土地资源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县域土地的细碎化现象日益凸显,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土地细碎化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增大了土地利用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

因此,研究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分宜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探讨了分宜县土地细碎化的现状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分宜县土地资源的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所有制结构等。

2.研究分宜县土地细碎化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探讨分宜县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浪费程度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4.提出解决分宜县土地细碎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政策措施、土地整治和调控等方面。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点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点:1.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分宜县土地细碎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对土地细碎化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浪费度等方面给出了科学的评估体系。

3.提出了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研究结果:1.详细了解分宜县土地细碎化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评估分析分宜县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以促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3.为今后农村土地整治和调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关的参考。

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基于安徽省的调查

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基于安徽省的调查
二 、已 有 研 究 回 顾
土地细碎化是促进还是降低粮食生产,在国际层面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争议。部分研究( Blarel et al. ,1992; Niroula and Thapa,2005; Sikor et al. ,2009) 认为土地细碎化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如 Blarel et al. ( 1992) 通过对加纳和乌干达的研究发现,农户通过对各个细化土地的分业种植能够降低生产风 险,同时由于各个农作物的种植、护理和收获季节的不同,土地细碎化又可以减轻劳动力短缺的瓶颈; Niroula and Thapa( 2005) 认为,土地细碎化没有对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稻谷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然 而,更多研究表明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的粮食产量( Fleisher and Liu,1992; Hung et al. ,2007; Ranhman and Rahman,2008; Kalantari and Abdollahzadeh,2008 等) 。如 Ranhman and Rahman( 2008) 通过 对 2000 年孟加拉国 4 个村共计 298 个农户样本的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使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了 1% ; Hung et al. ( 2007) 对越南的研究也发现土地细碎化消耗了更多的物质和劳动投入,降低了农户的粮 食生产; 而 Kalantari and Abdollahzadeh( 2008) 通过对伊朗 12 个村共计 151 个农户的研究也发现过于 分散的土地会降低农户的粮食生产能力。
2. 65
外出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比例
0. 29
0. 25
最小值 389 71 160 0. 8 1 0
最大值 4352 930 1780
6 14 1
A
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

最新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最新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这篇论文献给我的导师、的亲戚和同学。

朱高英11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同时完成的论文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五、二、一、五、五、五、五、五、五、五、六、七、七、七、七、七、七、七、七、八、七、七、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据我所知,该论文不包含他人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的材料,除了论文中特别标注和认可的地方。

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已经清楚地解释和表达了他们对这个研究所所做的任何贡献的感谢。

论文作者签名:窦、男满本论文作者完全理解学校关于保留、学位论文使用的规定,并保留教育和向国家有关部门或陶瓷机械发送文件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查阅和借阅文件。

本人授权学校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可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保存、论文的编辑。

同时授权中国的科技信息研究所已将本论文纳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委托书适用于解密后的机密论文)论文作者签名:赖南满同期签名:1月R同期监事长签名、BLru。

近年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西部地区如何处理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在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几个城市的宴会场所进行调查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污染转移的现状及原因。

并从特殊性的角度提出了在整个中西部地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防治污染转移应采取的法律对策和措施。

本文第一章是理论分析部分。

首先,污染转移的概念引出了本文的讨论对象——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

分别从内涵、类型等方面。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第 1 卷第 4 0 期 21 0 1年 1 2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 f in x rc l rlU ies y o ra a g i oJ AgiNo 4 De .. 01 c 2 1
a d i r v g c lu a n mp o e a r u t r l ̄u d to . i n ai n
Ke o d : nin ra e ; e o s a o rao d s i a s r aae vl m n aayi; yw r sWaj gubn bl d m nt t nae fi ut a t nf ;d t neo e t n l s a t ri n r lr e p s
文章编 号 : 7 —5321)4—00 0 1 1 62(010 02 — 8 6
皖江城 市带 农业 投 入 产 出效 率 升 级
韩 璐 , 华银 , 余 宋马林
( 安徽财经大 学, 安徽 蚌埠 2 30 ) 30 0
摘要 : 运用 20 -2 0 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 示范 区各地 区的面板数据 基 于 B C—I 型、 效率 D A 0 5 09年 C 模 超 E 模型评价 了皖江城 市带的农业规模 收益和投入产 出效率 , 并利 用投入指 标的松弛 变量计算 了各指 标的投入 冗
中图 分 类 号 :36 F 0 文 献 标 志 码 : A
Th g a e o r c lu a n u — u p t e Up r d fAg iu t r lI p t o t u
E ce c nin r a et i n n f i yi Wa j gU b nB l a
余率 。结果显示 , 江城 市带总体情况 乐观 , 皖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 规模效率水平不 高, 区域 间农 业投入产 出效率 不均衡 , 存在投入 不足现 象。其 中, 六安 、 宣城 与其他地 区的差距较 大。最后 , 于加 强 区域 间交流合 作、 高 基 提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作者:郭广春宫超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皖江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得天独厚的稻作农业区,圩田事业长盛不衰。

明清两代,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水利事业和联圩并圩工程逐渐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清代中叶以后,伴随着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更大规模的圩田开发运动带来了物产枯竭、地力下降、水土流失、渔业受阻、水患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地区生态系统愈显脆弱。

以史为鉴,对新时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皖江流域;圩田;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92-04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河湖密布、地势低洼的地形特点,筑造堤坝,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

涝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灌田,以保水旱无虞,农业丰收。

宋代沈括称“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

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

”[1](卷31,五行中)南宋杨万里在其《圩丁词十解序》中写道“农家云:圩者,围也”;并说“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 [2](卷32,六行中)。

一、皖江流域圩田开发概况圩田首先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太湖流域,三国时期孙吴在江淮地区筑圩屯田,以充军需,并设有督农校尉一职专门负责圩田的开发与管理,这是皖江流域圩田的开端。

唐至五代时期,巢湖及沿江一带的圩田继续发展。

入宋之后,皖江流域的圩田规模大,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和管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善。

宋代皖江流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圩田,如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陶辛、政和、诸圩,当涂县的大官、广济诸圩,宣州的金宝、化成、惠民等圩。

明清两代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

由于皖江流域尤其是临近河湖的平原低地地区的人口日益增多,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围湖造田或围河造田较之以前有了大规模的增加。

这一时期新筑了数以百计的圩田,其中千亩以上的就有五六十座之多。

经济地理学答案

经济地理学答案

可能和机会的某位置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城市或城镇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增长极:认为一国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并通过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区位经济协调: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横持续发展的过程差异对经济的影响: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增长极的特点是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的作用机制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投入产出关系推动产业综合发展。

极化与扩散效应。

作用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均质布局—前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点状布局—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点轴布局—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4、网络布局—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的异同点对比:农业区位论提出者:杜能;历史背景: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后出现以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经营,农业的合理经营成为实践需要假设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城市是唯一的市场;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农业生产条件、土质条件一样;农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业区位论提出者:韦伯历史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成为实践需要。

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 21 -
【土地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农业经济 2006/6产出率, 改善生产、生 活 条 件 和 生 态 环 境 , 其 主 要 任 务 之 一 就 是通过调整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 如鼓 励 农 户 合 营 、创 办 农 场 或 其 他 集 约 化 经 营 形 式 ; 对 撂 荒 一 年 以上不履行承包合同的收回耕地交由种田能手或农场耕种 等 ,[10] 积 极 有 效 的 土 地 整 理 能 有 效 降 低 中 国 耕 地 破 碎 化 程 度 , 但由于耕地破碎化问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是一个系统工 程的问题, 需要一系列行政保障措施, 土地整理仅能做到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耕地破碎化问题, 治标却不能治本。
总 之 , 耕 地 破 碎 化 是 由 中 国 社 会 现 状 、实 施 政 策 以 及 人 为因素共同决定的,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但随着社会 的进步, 它的 弊端也不断 暴 露 出 来 , 耕 地 破 碎 增 加 了 垄 界 、道 路的土地使用面积, 造成土地浪费, 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机 械化和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推广, 同时也加剧了因垄界造成的 人际摩擦,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要求遏止中国耕地破 碎化发展的势头, 推进耕地规模经营。
二、遏止耕地破碎化, 推进规模经营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
1、农 地 规 模 经 营 是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城市化水平迅速提 高, 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乡镇企业, 同时带动了商 业 、交 通 运 输 业 、旅 游 业 、饮 食 服 务 业 等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 这 些非农产业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想脱离耕地的 农民提供一条出路。而在中国,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 不下, 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 比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非农产业, 农业 劳 动 力 作 为 理 性“ 经 济 人 ”, 在 比 较 利 益 和 机 会 成 本 作 用 下 , 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倾向于脱离农业, 借助农村城市化 发展的契机, 他们逐渐转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 造成农业 劳动力的减少, 从客观上为耕地规模经营的扩大创造了条 件。 此外 , 工业化的进步也 为 农 业 生 产 提 供 所 需 的 农 机 、化 肥、农药、燃油、电力等, 加 快 了 农 业 自 身 现 代 化 进 程 , 高 新 科 技和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运用迅速扩大, 据统计, 2003 年 末 中 国 共 拥 有 大 中 型 拖 拉 机 980560 台 , 总 功 率 为 60386.5 万 千 瓦[6], 农 业 现 代 化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和 农 业 劳 动 生 产率的飞速增长, 为耕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2 、农 地 规 模 经 营 是 中 国 应 对 国 际 挑 战 的 唯 一 策 略 加入 WTO 后, 中国农业面临一个 市 场 开 放 、竞 争 激 烈 的 环境, 农地利用不仅要承受人口持续增长对农产品特别是粮 食需求的压力, 而且还要面临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步走向自由 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从而推动耕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以户为单 位, 经营分散, 多数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 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 低下、无序竞争 、商 品 性 较 差 等 弱 点 , 而 中 国 政 府 为 保证粮食安全, 一直以来对农业以补贴的方式加以扶持, 如 农产品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出口补贴等。加入 WTO 后, 这些 补贴政策不符合《农产 品 协 议》基 本 规 则 , 必 将 会 逐 步 减 少 直 至取消。面对国际上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并 以低价销售, 中国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且没有政府扶持,

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邬舒静【摘要】Based on the 2005-2014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atistics of 16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Anhui Prov-ince,using panel data model to analysi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food production in Anhui and provid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frequent droughts and floods oc-cur alternately,thes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food production severely damaged in Anhui Province.(2)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ve a significant restraining effect on food production,but the grain yield still main-tained a sustained upward trend.(3)Each the affected area of Anhui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expand-ed 1000 hm -2 ,the province's grain production decreased 344kg,and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ty-level the food se-curity self-support capabilities differs,ranged from strong to weak was:Liuan City,Chuzhou City,Anqing City, Hefei City,Huainan City,Fuyang City,Wuhu City,Maanshan City,ChizhouCity,Xuancheng City,Tongling Cit-y,Huangshan City,Haozhou City,Banggu City,Huaibei City,Suzhou City.%根据2005-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安徽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粮食生产的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韩璐;余华银;宋马林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0)004
【摘要】运用2005-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BCC-Ⅰ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评价了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规模收益和投入产出
效率,并利用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计算了各指标的投入冗余率。

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总体情况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规模效率水平不高,区域间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均衡,存在投入不足现象。

其中,六安、宣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

最后,基于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总页数】8页(P20-27)
【作者】韩璐;余华银;宋马林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安
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6
【相关文献】
1.皖江城市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J], 张三宝;张保花;侯松林
2.外商直接投资对皖江城市带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面板数据研究 [J], 乔慧超
3.经济新常态下皖江城市带的绿色GDP的发展——基于分析皖江城市带的现代服务业 [J], 郭靖;黄凯
4.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接包能力分析①--以皖江城市带高校为例 [J], 汪全报
5.皖江城市带产业升级能力评价及升级路径研究 [J], 昂昊; 胡俊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 为落实 《 全 国优势 农产 品 区域 分布 规划 ( 2 0 0 8 -2 0 1 5 年) 》 和建设 全国优质稻谷生产基地 、 沿江优质棉花和“ 双低 ” 油菜生产基地 , 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实现农业 的规模化经
营u 。经实地调查可知 , 研究 区域内 田块 破碎 , 面积太小 ,
整治推进力 度 , 规整 田块 , 配套农 田基础设施 , 提高农业生产率。 关键词 : 耕地破碎化 ;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 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 : F 3 0 3 .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l 2 0 1 3 ) 0 5— 0 3 1 6— 0 4
田块 的破碎对农业生产率的影 响。
1 模 型 的建 立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1 5
C o e l l i 提 出考虑影 响技术效 率 的模 型 , 通过将技 术非效率 的
分布均值假设为各种影响 因素 的函数 , 把各样本 点的技术非
效率值和影响技术效率的 因素在一个模 型 中估算 出来 , 该函 数建立在 C o b b—D o u  ̄ a s 生产 函数基础上 , 前提假设是 : 各种 投入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为 0或 1 - 3 - 4 ] 。在 确定 农户生产 函 数形式时 , 并不知道各种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 弹性情况。
l i u x u e r a n l 2 21 @1 6 3. c o n。 r
数生产 函数 , 模型基本形式为 :

l n = P o + 2 p j l n X o + ÷ ∑ I n ( ) + 一
』 二 J m
( 1 )
其 中: 是第 i 个农户的单位面积耕地 总产值 ; 岛 、 J B 为待
通信作者 : 赵艳玲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土地复 垦与 生态重建 、 土地 规 划、 G I S在土地 中的应用研究。E—mm l : z h a o y  ̄6 7 7 @1 6 3 . c o n。 r
估 的参数 向量 ; 瓦 和 瓦 表示单 位面积 耕地 的劳力和 资本投
入 向量 ; 一 是混合误差 , 其中 表示随机误差 , 并且 一 更有效 的作用。
宜度模型时 , 主要考虑了影 响收获的关键气象 因子—— 降水 ,
秋种的影 响[ J ] .中国农业气象, 2 0 0 9 , 3 0 ( 增刊 1 ) : 2 1 0 — 2 1 4 . [ 2 ] 黄德珍 , 任淑华 , 杜长林 . 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 的影 响[ J ] .现 代农业科技 , 2 0 1 0 ( 4 ) : 3 2 2 , 3 2 6 .
2 0 1 0年国务 院批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 范区规 划》, 该规划的实施可 以有效转移 区域农村 劳动力 , 实 现人力
资源 的合理分 配 , 增加农村收入 , 促进区域经济 的和谐发展 。

1 . 1 随机 前 沿 生 产 函数 模 型
随机前沿生产 函数的基本思想是先 构造生产前沿 面, 计 算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与生产前沿 面的差距 , 此差 距表现为现 有技术水平下生产技 术效率 的损失。F a r r e H最早 在 1 9 5 7年 使用前沿生产函数测定技术和资源分配效率 ; 随后 Me e u s e n 、
参考文 献 :
[ 1 ] 陈晓艺 , 马 晓群 , 姚 筠. 安徽省秋季 连阴雨发生规律及对秋收
4 结论 四川秋绵雨发生频率一般在 5 0 %左右 , 出现频 率有盆 地西南部多于东北部 的分 布特点 。盆 区 1 9 6 1 -2 0 1 0年 9月
秋绵雨总频次一般都在 2 0次以上 , 其 中盆西和盆西南边缘地 带出现频次最高 , 可达 5 0次。本研究在构建水稻 收获气象适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刘 雪冉 , 赵 艳玲 , 李 源 ,蒋 舒 ,王鹏 飞
(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 , 北京 1 0 0 0 8 3 )
摘要 :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 型 , 利用实地调查数 据 , 阐述皖 江城 市带农业 生产技术效 率的影响 因素 , 重 点分 析 田块破碎对技术效率 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农业生产技 术效率是 7 1 . 3 8 %, 损失严重 ; 耕地质 量是影 响农 业产 出最 重 要的因素之一 ; 劳动力和流动性资产 投入产生过剩现象 , 加 上耕地 的破碎 , 使农机具 的使用进退两难 , 因而应加大土地
A i g n e r 、 B a t t e s e于 1 9 7 7年运用误差组合结构 提出随机前沿生
产 函数 ( s t o c h a s t i c ̄ o n t i e r a p p r o a c h , S F A) ; 1 9 9 5年 , B a t t e s e和
阻碍 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 》 和《 全 国优 势 农产 品区域分布规划 ( 2 0 0 8 -2 0 1 5年 ) 》 的实施 , 严重 阻碍农 业生产率的提高。本研究基 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来 阐述

3 1 6一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年第 4 1 卷第 5期
源, 等.田块破碎对农业生产效率 的影响——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 J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5 ) : 3 1 6— 3 1 9
刘雪冉, 赵艳玲 , 李
田块破碎对农业生产效率 的影 响
— —
本研究采用形式 比较灵活 , 近似反映任何生产技 术的超越对
基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 ( 编号 : 2 0 1 l 1 1 0 1 0— 5 ) 。 作者简介 : 刘雪冉( 1 9 8 4 一) , 女, 山东 济宁人 , 博 士, 主要从事土 地整
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采 煤塌陷地 复垦方 面的研究 。E—mm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