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会

合集下载

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我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认为,在教学反思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培养他们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很多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教材都以抽象和理论化的知识为主,缺少与学生平时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地调研和参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同群体的需求。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服务,参观公益机构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是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解决问题和交流互动来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态,避免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其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需要反思。

作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践行所传授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学生。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小组帮助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惑,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家校合作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孩子性格和品行的主要塑造者,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要求。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篇一: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一、自我教学诊断分析^p 。

1、制定的课堂教学目的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成。

2、学生年龄小,理解才能较差,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需要经过反复引导后才能继续进展下一步骤的教学,对知识点一知半解。

3、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理论脱节。

课堂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没有能有效进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实际道德的事件的才能,也就是所谓的“理论理论两张皮”。

二、解决问题的改良措施。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课标要求。

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制定目的很重要,目的好比师生在游泳课堂里的目的地,目的过大,游不到,目的过低,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恰当的目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既可以达成目的,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

只有把握了课标对教学的总体目的要求,才能在制定详细目的时有标杆,才不会有偏向。

2、要关注学情。

三年级孩子,他们的生活大局部是被家长包裹着的,他们在家被家人包裹着,在小区,被家人看护着,上放学路上,家长一路接送,在学校,被老师包裹着,他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家里、小区、学校,很少独立与别人相处,社会生活经历缺乏,难以达成老师课堂设定的目的,因此,作为老师要充分理解学情,要可以课前让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充分挖掘自己助人和被助的体验,理解社会上爱心传递的人和事,阅读理解雷锋的故事,增加不在场经历,提升他们对传递爱心的理解,为课堂教学铺垫。

3、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教学思路是一节课学生“学”与老师“教”的步骤和流程,也是老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考虑、安排与筹划,它表达了本节课“学”与“教”的逻辑,一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条非常明晰的教学主线,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相反,但凡不成功的课必定是主线不明,思路混乱。

好的思路既便于学生理解,更利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展开。

教学活动的流程,要根据目的,每个环节以目的为始,更要以目的为终,每个活动要达成总目的中的一个分目的,按照德育课堂的“知、情、意、行”进展串联,明理导行。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本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本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本____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传递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容易波动,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际能力品德与社会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比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和不同立场去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和研究课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动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关注社会时事,拓宽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该及时了解社会时事,从多角度为学生解读社会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让他们从事实出发,合理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邀请社会名人来校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在2024学年的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许多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一件具有争议的事件时,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辩论能力。

其次,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课堂上,我经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彼此倾听和尊重,学会了合作和分工,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一次班会活动中,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共同策划并承担一个公益活动。

他们需要集思广益,协商分工,并最终共同完成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公益意识。

另外,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中,我会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和辩论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和实践一些社交技巧和沟通方法。

例如,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课程中,我会让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场景下进行对话。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学会与人交往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和参与一些实际问题和事件。

例如,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们参观附近的环保中心,并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到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训练。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将会采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024年,作为一名中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力求创新。

从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分享的教学心得。

以下是我个人对2024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体会,全文约____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课堂上,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让他们思考并讨论何为“善”、“美”、“真”。

我鼓励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上,我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境条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注重课堂互动。

在课堂上,我尽量避免单一的教师讲解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

我通过提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其次,我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我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我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再次,我注重课堂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与关爱。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课程设计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发现我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程设计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性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价值的知识时,我只是简单地讲解了相关概念,而没有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际体验。

其次,我在课程设计中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但我的课程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教授道德观念时,只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注重实践性内容的增加。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知识时,我将引入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和讨论的环节。

这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较为呆板。

另外,我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例如,我通常会给学生颁发“优秀学生徽章”作为肯定,但徽章的颁发仅仅基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将尝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准备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采取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是我进行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我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问题分析缺乏互动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较少。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应该相结合。

然而,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缺乏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实际理解和应对能力。

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我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无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改进策略增加互动性为了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我决定采用一些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我将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交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将引入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加深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理解。

拓展教学场景为了拓展教学场景,我计划带领学生参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使他们能够亲眼目睹真实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应对措施。

同时,我还将组织学生参与有关品德与社会的比赛和活动,如道德讲故事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结论通过对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互动性,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教学心得(精选5篇)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教学心得(精选5篇)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教学心得(精选5篇)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教学心得精选篇13月19日我参加了夹河镇中心小学组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会。

此次培训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唐燕老师主讲。

唐燕老师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及教材内容、教材体现的新思想、教材各课简析、教材使用答疑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结合教学案例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

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

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友爱、奉献、正直、诚信等道德品质。

我通过讲述相关故事、提出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把握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我还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福利院、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友爱他人,从而形成了积极的社会意识。

二、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与品德品质的培养相辅相成,社会意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现象和事件,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还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社会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等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和执行中,让他们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让他们有意识地管理和提高自己。

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律的学习习惯。

四、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社会意识的过程,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活动,如讲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也就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平时教学中,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我们的农村孩子的这种状况更为突出。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我们农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豆芽学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甚至不上的课程。

通过参加国培培训后我更加了解思想品德,更加认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教材,引导孩子打开生活之门《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品德与社会学科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我们要重视这门学科,打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局面。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平等交流,收集一些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资料,在思想上熏陶他们,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爱上品德与社会学科。

(二)在生活中体验、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每种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注意留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例,深入浅出,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这一课题时,我首先播放收集到一些关于残疾人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说自己见到的残疾人情况,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比如:单手穿上外衣、用拐杖走路、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促动,学生就会对残疾人更加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会更加强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心得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我担任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一年来,我从教学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和收获,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反思心得。

首先,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观念。

在授课过程中,我强调了自尊、尊重他人、诚实、宽容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些价值观,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在道德意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讨论诚实的话题时,学生们能够分辨什么是谎言,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在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地践行诚实。

其次,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并带领他们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社区服务中心和参与环保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加深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第三,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课堂上,我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合作。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还组织学生举办小组展示活动,让他们通过合作展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且在合作中收获了快乐和成长。

第四,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注重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讲解优秀人物的故事时,我既强调了他们的品德修养,也进行了相关文学作品的赏析。

在学习社会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能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作为一名教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我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教授品德与社会知识,我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以此分享给读者。

1.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素养。

因此,与学生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这些活动,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也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和思考,而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社会调查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工活动、环保活动等,通过亲身实践,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3.关注教育与家庭的联系家庭是学生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形成的第一环境,教师应该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问题。

我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与家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相信,只有教育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三店街宋寨小学陈顺发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

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

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

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

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

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

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

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5篇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5篇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5篇品德心得体会篇1--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

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

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材料 , 并 告诉学 生可 以是 图片、 文字 材料 、 现 身说法 的 录音 , 也可 以是 自己访问 的记录 .但人人都要有 发言交 流的内容。
更为 丰富。儿童 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及 良好品格 的形成 。 必 童
这 样的要求 , 目标 明确 , 针对性强 , 学 生也容 易接 受 , 就能 收 到较好 的效果
由于学 生年龄小 . 平 时活动范围基本局 限在学校与 家庭 这二个范围内 , 因而他们 的社会活动能力不 强 。让他们 走出 校 门, 向社会收集相关 的学习材料 , 是有一定难度 的。 作 为培 养 学生能力 的一 种方法 . 也 为教学提 供有效 的素 材 , 教师 让 学生课前 去准备相关 的学习材料 . 是应该 向学生指 明获 取材 料 的路径 , 尽量 让学生少遇挫 折 . 顺 利地 获取有用 的材料 . 产 生成 功的喜悦 。因此 , 教 师对学生获取有效 材料 的路径 自己 要 心中有数 。 甚至要先 作尝试 和必要 的铺垫 工作 , 以确保 学
2 . 指 明路 径 , 让 学 生 能 顺 利 地 去 获取 相 关材 料 。
途径是让学生在实 际中做 , “ 行吾所知 ” ,知行结合 ,反复练 习, 最后把道德 规范视为 自身 的一 种 自觉的义务 。我 国著名 教育学家陶行知强 调“ 做、 学、 教合一” 。他 说: “ 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 学生拿做来学 , 方是实学” 。教师将富有情趣 、 广受 欢迎 的手 段 、 方式等 迁移到思 想 品德课 教学 中 . 让课 堂活起 来, 让学生 动起来 , 能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动机 . 唤起求知欲望 和
经验交流
《 觋代教离科学 ・ 小学教师>
2 0 1 3军第 2 期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1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

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浸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科书中图画比拟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

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络,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师适当引导,到达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绘图画内容。

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稳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

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效劳。

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方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进步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泼。

假如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外表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络的,与社会生活更是严密联络,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2《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根底上,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____,进一步增进爱国情感。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自从我开始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学科的魅力和挑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它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等多个方面。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敏感、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帮助他们放松心情;而对于一些比较外向、活跃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只有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解友情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通过真实的情感交流来加深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第三,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互动游戏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最后,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这种与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参与度和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自从参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学习,我深感这是一次极富启发性和深远影响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认识到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等。

这些理念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我们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习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时,我对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新课标中强调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则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时,我认为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更加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灌输。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在教育的世界里,品德与社会课程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门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关键环节。

对我而言,参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我看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则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我始终坚信,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多元的价值观。

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我深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同时,我也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道德规范。

另外,我认为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社会的温暖。

回顾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之路,我深感自己在不断成长。

每一次课堂的互动、每一次学生的反馈,都让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听,我们就能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找到无尽的价值和乐趣。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同时,我也期望与同行们共同交流与进步,共同为提高我国品德与社会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会
在我们现在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谈个人体会,以供大家鉴赏。

一、品德与社会课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尝试活动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

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自己理想中的老师。

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二、品德与社会课要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全世界、全国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再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
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三、根据年龄特点,注重直观教学,以动制静
在小学品德课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我无论从经验的角度还是从教训教度,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校率,必须尽力争取使用直观教学,特别是电视录像的运用,趣味小品演示等。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生动、形象、直观。

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热爱解放军》这一课时,我就充分注意教学直观手段的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观看一段专题片《三个妈妈和九十九个儿子》,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到: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是如此。

在导入了新课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车轮滚滚》片断,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如何大力支持人民军群众观点的,体会到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情。

接着,又播放了我校师生与好八连联欢的情境,让学生看到了同龄人是如何热爱解放军的。

最后,在指导行为实践时,我又借助一段慰问军属活动录像来进行,使学生真正明确具体地懂得应该如何做。

简而言之,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减少思品与社会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一些客观上的语言文字理解上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为培养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