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脾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1、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精微,并将精微
运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专指对于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 脾脏——肺脏——肾脏。水液停留则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保护脾胃对于健康和长寿 十分重要。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六腑
胆、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确保代谢畅通, 排泄糟粕
(一)胆 贮存胆汁,帮助消化。胆汁的化生和
排泄由肝的疏泄调控。 (二)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胃则生,无胃 则死”。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宜降。 (三)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 形成粪便,传化糟粕。与胃、肺、肾
肾精的功能活动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 面: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调节中心根本。 肾阴虚、肾阳虚。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肺肾 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2、主水: 蒸腾气化是津液循环不息以及尿液生成和排泄的主要动力。
3、主纳气: 有助于肺的吸气,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肾为气之
根。
4、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惊恐:惊恐令人气下气乱,影响肾“藏”的功能。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3)在体合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齿为骨之余,脑 为髓海。精血互化,发为血之余。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大肠位于腹腔下部,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大 肠内的菌群还具有发酵和腐败的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 微生态平衡。大肠的排泄功能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 要,能够及时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残渣,防止毒素积累。
膀胱
总结词
膀胱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 液。
详细描述
膀胱位于小腹部位,是一个中空的器官。膀 胱通过肾脏产生的尿液进行储存,当尿液达 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产生尿意,促使 人进行排尿。膀胱的排泄功能对于维持人体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02
CHAPTER
五脏学说

总结词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详细描述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心理意识活动。心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 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总结词
主疏泄、主藏血,调节情志
详细描述
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对全身的气机调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肝还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此 外,肝还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能够调节情志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概述
➢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
➢ 在诸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 “娇脏”。
➢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经肺系与喉、鼻相连,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气、 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 主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 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 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 脾的在体、在窍
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 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②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 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 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
(1)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主升、 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 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 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调畅气机 调达情志 助脾运化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4)在窍为鼻:
(二)脾脏
特点:脾主升清;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精微,并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微
运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2、心与脾:
生理:血液发挥正常的营养功能要依赖于脾的化 生、升清以及心气的推动运行(充盈与畅通) ,缺 一不可。心主血、主神依赖脾的化生和统血;脾的运 化依赖血脉的滋养。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六腑
胆、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确保代谢畅通, 排泄糟粕
(一)胆 贮存胆汁,帮助消化。胆汁的化生和
排泄由肝的疏泄调控。 (二)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胃则生,无胃 则死”。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宜降。 (三)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 形成粪便,传化糟粕。与胃、肺、肾
藏精是指肾脏对于精气有闭藏作用,不使 精气无辜流失,使精气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作 用,确保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精气是构成 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物 质基础。
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和肾精的盛衰 直接相关。
肾精的功能活动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 面: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调节中心根本。 肾阴虚、肾阳虚。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肺肾 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概说

(一)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5.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

6.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 小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

理功能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三章脏象

第一节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

液的重要器官。同时,脾还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防止血溢脉外的功能。此外,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脾的特点: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液,如果湿邪

滞留,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同时,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与长夏相应,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3.脾的位置: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胃的左方。

4.脾的生理特性: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

恶湿。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综上所述,中医对脾的描述突出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强调了脾与消化、吸收、血液运行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17讲五脏:脾地生理功能脾地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17讲五脏:脾地生理功能脾地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医学

3、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于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宣肺气能发汗,降肺气能利尿、肺朝百脉:-肺朝百脉(肺循环)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推动血液循行-5、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 忧:悲忧伤肺。-2在液为涕:-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皮肤、汗腺、毫毛)依赖-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 为抵御外邪的屏障。和肺的宣发-密切相关。-4在窍为鼻:-11
五脏-藏象学说-六腑-脏腑关系-1
五脏-心:君主之官-肺:相辅之官-生命活动的中心,行使生-脾:仓廪之官-命活动的主要功能。藏精-气而不泄。 肝:将军之官-肾:作强之官-2
一心脏-特点:心主阳气;心恶热;心主喜-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3
主血:推动血液循环。三大-要素:心气充沛是关键、血液充盈、-脉管通利。心气不足则血流不畅或虚-1、心主血脉 或瘀-主脉:脉是心的延伸,从-脉搏测心力、心率、心律-人迎、寸口、趺阳-4
肺-肺开窍于鼻-水谷精微之气-市主-碑运化-肺及入之清一气-肺泡状如蜂窝-分亲-肺主肃降、通调水道-量性市 族心-经心脉板布全身-垃怅-失肃降-肺毛细血管床-变细-闭寓-右心室负荷个-品润肌陵皮肤-肺心病-有心度( 欢,-水气-温煦四肢百度-咳喘、心慌、不能平臣卧-胸闷、胁张(肝胶血)-不足时-肺主皮毛-少尿(野括血)可,息微-语言低微-身倦无力-浮肿-肺与:场村相表出-·15·-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糟粕

传导
脾失健运
胃丌降:腹胀、纳少 脾丌升:便溏

纳少

腹胀

便溏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 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当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 唇红润有光泽。 当脾失健运,则食欲丌振,口味异常,如 口淡、口腻、口甜等。口唇淡白无光泽。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脾位于中焦。脾和胃相为表里,均是主要 的消化器官。
1 脾主运化: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① 运化水谷精微。 脾的运化功能,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 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
脾主运化
饮食

腐熟 受纳
食 糜
小肠
脾升 肺
宣发

肃降
运化 升清
分清
胃 别浊 浊 中


大浊 肠 燥化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4 喜燥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是跟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的。
脾主运化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丌被痰饮水 湿所困。
若脾虚运化水液失职,则痰饮水湿内生(内湿)。 水湿产生后,又反过来困阻脾气,造成脾失键运。 称为“湿困脾”。
另外,外湿也容易困阻脾阳,而致脾失运化,也 称为“湿困脾”。可见头身重着,肢体困重的症 状。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学说 脾

仓廪之官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在志
联属功能
在体
其华



肌肉消 瘦
四肢痿 废不用
唇色 淡白
开窍

口甜 口淡 口腻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2、脾源自文库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脾的定位症状:
纳少、腹胀、便溏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2 脾主统血 是指脾气能统摄、固摄血液,使之
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丌溢出于脉外。
脾主统血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丌循 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各种慢性出血证, 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 崩漏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如 纳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在志
联属功能
在体
其华



肌肉消 瘦
四肢痿 废不用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在体合肉,主四肢:指脾的运化功能不四 肢肌肉状况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运化正常,气血充足,则肌肉丰满, 四肢有力。 若脾胃运化失常,气血丌足,则肌肉瘦削, 四肢乏力。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人的食欲、口味 以及口唇色泽不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1 脾主运化
② 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 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能防 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丌正常的停聚。
脾丌能运化水液,就会导致水液 内停,而产生湿、痰、饮,甚至 水肿等病理产物,而发生多种疾 病。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饮食
胃 降

腐熟 受纳
食 糜
小肠
分清 别浊
浊 中 之
大浊 肠
燥化 传导
脾升 肺
宣发

肃降
运化 升清
脾主升清
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头 面及全身。
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位置 相对恒定。
脾主升清也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
糟粕

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 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 症,
唇色 淡白
开窍

口甜 口淡 口腻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在志为思:指脾的功能不思虑这种情志密切相关。 思即思虑,是人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正常限度 内的思虑对机体无丌良影响。 若思虑太过,会导致脾胃气结,脾气丌升,胃气丌降,则 可见纳少、腹胀、便溏以及头晕目眩等。长期会导致消瘦 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丌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