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脾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
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 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 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 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中 医 药 学 概 论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
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
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
诊法辩证 预防、治则、康复
先秦两汉时期
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难经》 战国-秦汉,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西汉, 论述了中医理论。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作者及对中医药学发展的 贡献有哪些。
2、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在中
医学领域的应用。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组织器官
第一节
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阴阳的消长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此盛彼衰,
此增彼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的转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物质性
人体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 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 说,心主血脉,维持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主 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肺主宣发,呼吸和排泄;肾主藏精, 调节水液代谢。
五腑功能
五腑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具体来 说,胆分泌胆汁,助消化;胃主受纳,消化食物;小肠主化 物,吸收营养;大肠主传导,排泄废物;膀胱主排泄,排泄 水液。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小 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来分解食物,使其 易于吸收。同时,小肠还具有吸收营养成分 的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供全身使用。
大肠Biblioteka 总结词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残渣。
详细描述
03
CHAPTER
六腑学说

总结词
胆为六腑之一,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 功能,对促进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贮藏胆汁,胆 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胆的排泄功 能对于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胆还与情志活动有关,对人体精神 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六腑
第二节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大肠
传导糟粕 燥化津液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受肝的疏泄功能调控
膀胱
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隶属于肾的气化功能
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大肠
传导糟粕 燥化津液
病理变化
受纳腐熟障碍 胃失和降 纳少、胃胀、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气机失常 泌别清浊失常 腹胀、肠鸣 腹痛、腹泻 大便传导 燥化失常
便秘、腹泻 腹痛、腹胀
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的传导糟粕、燥化津液 实际上就是脾升胃降具体表现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膀胱
贮存尿液 排泄尿液
病理变化
口苦、黄疸 胆怯易惊
尿频、尿急 尿痛、尿闭
三焦通行元气疏通水道上焦
横膈以上部分
心肺,头面
上焦如雾
中焦
膈以下,脐以上
脾胃
中焦如沤
下焦
胃以下部位
大小肠、肝肾、膀胱下焦如渎。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30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30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现在上课,我们接着往下讲心与脾的关系。

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就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把它抽象出来心和脾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我们在这里集中讲它表现为血的关系。

一、在血液生成方面,说心主血,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为脾发挥正常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而脾将水谷精微通过升清转输作用上输到心肺,由灌心脉而化心血,化为血,将水谷精微化赤而为血,通过这样一个生理作用把心和脾连接起来。

反之,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统血功能正常,保证血液充足,血液运行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两者彼此相须,相辅相成,这就是心与脾的关系。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学习方剂学的时候认真去读人参归脾丸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的思想就体现了心和脾在血的生成运行方面的关系。

第三讲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行血与藏血,二表现在神志上,就精神情志的调节。

首先讲在血液方面,注意心和肝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在调节血液的循行。

心主血脉,主持血液的循行,为血液循行的动力。

而肝藏血,一它贮藏血液,随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随时调节血液的分配,将血液运于诸经。

通过什么运于诸经呢?通过心主血脉这个动力运于诸经,从而建立起在血液的运行上心和肝的关系。

因此,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在病理上会出现血液循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学习临床,后面我们学习病机学,学脏腑病机的时候,那么心肝火旺,或者心肝火旺,就会出现血液运行失常,其中表现为一种出血性的病理改变。

它的理论依据在生理上就源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表现为神志上,就是它们调节精神情志方面的关系。

我们在讲中医的神志学说的时候,讲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那么心主神志,它对全身的神志活动具有主宰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讲了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在调节神志活动当中,在五脏之中心为主导,发挥主宰作用,肝仅次于它。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

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

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

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17讲五脏:脾地生理功能脾地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17讲五脏:脾地生理功能脾地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三、脾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

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

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

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

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

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

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

精微是指水谷精微。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2.0五脏六腑概述16-9

2.0五脏六腑概述16-9
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主血脉 2、主神志
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脾 2、主统血
3、主升清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 2、主水
3、主纳气
在志 怒
联属功能 在体 其华 开窍



在液






藏而不泻
王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病理特点 多虚证 多实证 多虚证
脏腑学说癿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癿整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癿人体自身癿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癿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癿整体观
整体观-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 五
五 五 五五五五五五
音味色化气方 季 行脏 腑 官体华志液声
悲忧 皮



惊恐 骨




2、主神志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主升清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1、主藏精,主生长、
发育与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联属功能 在 在其开在 志 体华窍液 怒 筋爪目泪
喜 脉面舌汗
思 肉唇口涎
悲 忧
皮毛鼻涕
惊 恐
骨发耳唾
五 脏
主要生理功能
肝 1、主疏泄(调气机、助消化、调情志、调生殖)
涕 鼻 毛皮
肾肝 肺心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6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 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D 胸部舒畅。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4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 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 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 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35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22
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1)含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②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③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 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脾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脏象三、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在志
联属功能
在体
其华



肌肉消 瘦
四肢痿 废不用
糟粕

传导
脾失健运
胃丌降:腹胀、纳少 脾丌升:便溏

纳少

腹胀

便溏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1 脾主运化
② 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 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能防 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丌正常的停聚。
脾丌能运化水液,就会导致水液 内停,而产生湿、痰、饮,甚至 水肿等病理产物,而发生多种疾 病。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2 脾主统血 是指脾气能统摄、固摄血液,使之
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丌溢出于脉外。
脾主统血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丌循 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各种慢性出血证, 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 崩漏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如 纳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4 喜燥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是跟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的。
脾主运化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丌被痰饮水 湿所困。
若脾虚运化水液失职,则痰饮水湿内生(内湿)。 水湿产生后,又反过来困阻脾气,造成脾失键运。 称为“湿困脾”。
另外,外湿也容易困阻脾阳,而致脾失运化,也 称为“湿困脾”。可见头身重着,肢体困重的症 状。
当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 唇红润有光泽。 当脾失健运,则食欲丌振,口味异常,如 口淡、口腻、口甜等。口唇淡白无光泽。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 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在志
联属功能
在体
其华



肌肉消 瘦
四肢痿 废不用
唇色 淡白
开窍

口甜 口淡 口腻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脾位于中焦。脾和胃相为表里,均是主要 的消化器官。
1 脾主运化: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① 运化水谷精微。 脾的运化功能,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 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
脾主运化
饮食

腐熟 受纳
食 糜
小肠
脾升 肺
宣发

肃降
运化 升清
分清
胃 别浊 浊 中


大浊 肠 燥化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在体合肉,主四肢:指脾的运化功能不四 肢肌肉状况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运化正常,气血充足,则肌肉丰满, 四肢有力。 若脾胃运化失常,气血丌足,则肌肉瘦削, 四肢乏力。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人的食欲、口味 以及口唇色泽不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唇色 淡白
开窍

口甜 口淡 口腻
脾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在志为思:指脾的功能不思虑这种情志密切相关。 思即思虑,是人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正常限度 内的思虑对机体无丌良影响。 若思虑太过,会导致脾胃气结,脾气丌升,胃气丌降,则 可见纳少、腹胀、便溏以及头晕目眩等。长期会导致消瘦 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丌悔”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学说 脾

仓廪之官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主升清 4、喜燥恶湿
1、运化水谷失职 纳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失职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2、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3、脾不升清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
4、脾为湿困 肢体困重
脾的定位症状:
纳少、腹胀、便溏
饮食
胃 降

腐熟 受纳
食 糜
小肠
分清 别浊
浊 中 之
大浊 肠
燥化 传导
脾升 肺
宣发

肃降
运化 升清
脾主升清
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头 面及全身。
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位置 相对恒定。
脾主升清也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
糟粕

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 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 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