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D. 米/秒 8 0 tan
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3.从高处甲看低处乙的俯角为30°,那么(nà me)从乙处看甲 处的仰角为_____3_0_°__.
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知识点一 与方位角有关的问题(P21习题1.6T4变式)
【典例1】如图,在一条东西方向笔直的沿湖道路l上有A、
B两个游船码头,观光岛屿C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 在码头B的北偏西45°方向,AC =4 km.求码头A,B之间的距离. (结果(jiē guǒ)保留根号)
≈0.86,tan 31°≈0.60.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解:在Rt△CAD中,tan∠CAD= C D ,
AD
则AD= CD 5CD,
tan 31 3
在Rt△CBD中,∠CBD=45°,∴BD=CD, ∵AD=AB+BD,∴ 5 CD=CD+30,解得CD=45. 答:这座灯塔(dēngtǎ)的3 高度CD约为45 m.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5 三角函数的应用。题目中点O是观测点,故点O为方向(fāngxiàng)坐标的原点.。B两个游船码头,观光岛
B.75·cos 55°米 D. 米 7 5
tan 5 5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2.(2019·济宁市微山一模)如图,港口A在观测站O的正东
方向,OA=2km,某船从港口A出发,沿北偏东15°方向航行
一段距离后到达B处,此时从观测站O处测得该船位于北偏东
60°的方向,则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 世纪(shìjì)金榜导学
第四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解:设AD=x cm.由题意(tí yì)可得:AD=DC=x cm,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问题导入新课,如测量教学楼、旗杆的高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高度。
2.提出问题:展示一些包含直角三角形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3.创设情境:通过实际案例,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2.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计算时的熟练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态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三角函数测高问题的热情。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三角函数的定义、应用和计算方法。
2.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情感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
-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
-实际测量问题中如何运用三角函数。
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4.培养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树木的高度等。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51.6教学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51.6教学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A D =A B= 30= 103(米 ). tan60 3
答: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AD为 米.
10 3
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2)如图,过点C作CE⊥AB于点E.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根据(gēnjù)题意,得∠BCE=∠β=30°,CE=AD=103 ,CD=AE. 在Rt△BEC中,tan∠BCE= , B E
C处护航,已知C位于A处的北偏东45°方向(fāngxiàng)上,A位于B 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求A,C之间的距离.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互动探究】求A,B之间的距离. 【解析】作AD⊥BC,垂足(chuí zú)为D, 由题意得,∠ACD=45°,∠ABD=30°. 设CD=x,在Rt△ACD中,可得AD=x, 在Rt△ABD中,可得BD= x,AB=2x,
(fǔjiǎo)为α,则飞机与指挥塔A的距离为(
)
A . 1 5 0 0 m B . 1 5 0 0 s i n m C . 1 5 0 0 mD . 1 5 0 0 m
s i n
c o s t a n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错因】__没__有__弄__清__俯__角__(_fǔ_j_iǎ_o)_的__概__念__,误__把__∠__B_当__成__俯角.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1)求船P到海岸线MN的距离(精确到0.1n mile). (2)若船A、船B分别以20n mile/h、15n mile/h的速度(sùdù)同时 出发,匀速直线前往救援,试通过计算判断哪艘船先到达船P处.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解析(jiě xī)】(1)过点P作PE⊥AB于点E,
5 三角函数 的应用 (sānjiǎhánshù)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提高自我。
1.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工具,直观地展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有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个测量塔顶端(dǐngduān)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
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
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 如果测D、C间距离,用n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
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 字母I表示)
2.已知测倾器的高CE=DF=1m,通过(tōngguò)计算求得, 该大厦的高为_8_3____m (精确到1m).
解:在Rt△AEG中,
EG= A G =1.732AG
ta n 3 0 °
在Rt△AFG中,FG= A G
EG-FG=C D
ta n 4 5 °
1.732AG-AG=60
AG=60÷0.732≈81.96
1.在测点A处安置(ānzhì)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2.在测点A与物体(wùtǐ)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A,B与N在一
条直线上),测得M的仰角∠MDE=β.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 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数据, 你能求出物体 M MN的高度吗?说 说你的理由.
水平线
哈哈:同角 的余角相等
1
2
4
3
12/11/2021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活动(huódòng测) 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二所: 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jiùshì)在地面上可以无障
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gāodù),需测量哪些数据?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方案 一 (fāng àn)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20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20
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探究1】测量倾斜角(仰角或俯角)
师:(课件展示)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1-6-9).
图1-6-9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2.进一步巩固用三角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学生掌握得好,进入下面的环节;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则可以再引导学生多加练习.
【拓展提升】
例1如图1-6-15,从地面C,D两处望山顶A,仰角分别为30°,45°.若C,D两处相距200 m,求山高AB.
例2如图1-6-16,大楼AD的高为图1-6-15
10米,远处有一塔BC,某人在楼底A处测得塔顶B处的仰角为60°,爬到楼顶D测得塔顶B处的仰角为30°,求塔BC的高度.
2.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试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
重点
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
教学
难点
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图1-6-7
(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2)利用标杆测量;(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
师:我们前面刚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能不能用这方面的知识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如图1-6-8,AC表示一幢楼,它的各楼层都可到达;BD表示一个建筑物,且不能到达.已知AC与BD地平高度相同,AC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可测量长度)和测角器(可测量仰角、俯角和两视线间的夹角).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2.培养学生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测高、计算距离等。
3.引导学生掌握利用三角板和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高度、计算距离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如利用三角板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角度的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高度、计算距离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如利用三角板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角度的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反思与评价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通过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关注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差异,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关注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动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高度测量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总结反思,提炼方法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炼解题方法。
6.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1)针对重点内容,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运用。
(2)针对难点内容,设计梯度性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突破。例如,先从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高度测量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多层建筑物高度测量。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和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反思优点和不足,提炼解题方法。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小组合作,实践应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高度测量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操作技巧,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2020版九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第1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2020版九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第1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1.如图,为测量一棵与地面垂直的树OA的高度,在距离树的底端30 m的B处测得树顶点A的仰角∠ABO为α,则树OA的高度为( C)A.mB.40sin α mC.30tan α mD.30cos α m2.五星红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第一面代表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之旗、团结之旗、胜利之旗、希望之旗、吉祥之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和象征.某校九年级综合实践小组开展了测量学校五星红旗旗杆AB高度的活动.如图,他们在地面D处竖直放置标杆CD,并在地面上水平放置一个平面镜E,使得B,E,D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该小组在标杆的F处通过平面镜E恰好观测到旗杆顶A( 此时∠AEB=∠FED),在F处分别测得旗杆顶点A的仰角为40°,平面镜E的俯角为45°,FD=1.5米,问旗杆AB的高度约为多少米?( 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tan 40°≈0.84,tan 50°≈1.19,tan 85°≈11.4 )解:由题意可得∠FED=45°.在Rt△DEF中,因为∠FDE=90°,∠FED=45°,所以DE=DF=1.5米,EF=DE=( 米).因为∠AEB=∠FED=45°,所以∠AEF=90°.在Rt△AEF中,∠AFE=40°+45°=85°,所以AE=EF·tan ∠AFE≈×11.4≈24.18( 米).在Rt△ABE中,因为∠ABE=90°,∠AEB=45°,所以AB=AE·sin ∠AEB=24.18×≈17( 米).答:旗杆AB的高度约为17米.知识点2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2.如图,某人为了测量小山顶上的塔ED的高,他在山下的点A处测得塔尖点D的仰角为45°,再沿AC方向前进60 m到达山脚点B处,测得塔尖点D的仰角为60°,塔底点E的仰角为30°,求塔ED的高度.( 结果保留根号)解:由题意知∠DBC=60°,∠EBC=30°,所以∠DBE=∠DBC-∠EBC=60°-30°=30°.又因为∠BCD=90°,所以∠BDC=90°-∠DBC=30°,所以∠DBE=∠BDE,所以BE=DE.设EC=x,则DE=BE=2EC=2x,DC=EC+DE=x+2x=3x,BC=x.由题意可知∠DAC=45°,∠DCA=90°,AB=60 m,所以△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C=DC,即x+60=3x,解得x=30+10,则2x=60+20.答:塔ED的高度为( 60+20) m.综合能力提升练4.( 重庆中考)如图,AB是垂直于水平面的建筑物.某同学从建筑物底端B出发,先沿水平方向向右行走20米到达点C,再经过一段坡度( 或坡比)为i=1∶0.75、坡长为10米的斜坡CD到达点D,然后再沿水平方向向右行走40米到达点E( 点A,B,C,D,E均在同一平面内).在E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的仰角为24°,则建筑物AB的高度约为( 参考数据:sin 24°≈0.41,cos 24°≈0.91,tan 24°≈0.45 ) ( A)A.21.7米B.22.4米C.27.4米D.28.8米5.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处测得直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的仰角为36°,然后沿在同一剖面的斜坡AB行走13米至坡顶B处,然后再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底端点D处,斜面AB的坡度( 或坡比)i=1∶2.4,那么大树CD 的高度约为8.1米.( 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36°≈0.59,cos 36°≈0.81,tan 36°≈0.73 )6.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A处测得电视塔塔尖点C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到P处再测得点C的仰角为45°,已知OA=100米,山坡坡度( 竖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i=1∶2,且点O,A,B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OC的高度以及此人所在位置点P的铅直高度.( 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形式)解:过点P作PE⊥OB于点E,PF⊥OC于点F,在Rt△AOC中,AO=100,∠CAO=60°,∴CO=AO·tan 60°=100.设PE=x,∵tan ∠PAB=,∴AE=2x.在Rt△PCF中,∠CPF=45°,CF=100-x,PF=OA+AE=100+2x,∵PF=CF,∴100+2x=100-x,解得x=.答:电视塔OC的高度为100米,点P的铅直高度为米.7.图1是太阳能热水器装置的示意图,利用玻璃吸热管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玻璃吸热管与太阳光线垂直时,吸收太阳能的效果最好.假设某用户要求根据本地区冬至正午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θ)确定玻璃吸热管的倾斜角( 太阳光线与玻璃吸热管垂直),请完成以下计算.如图2,AB⊥BC,垂足为B,EA⊥AB,垂足为A,CD∥AB,CD=10 cm,DE=120 cm,FG⊥DE,垂足为G.( 参考数据:sin 37°50'≈0.61,cos 37°50'≈0.79,tan 37°50'≈0.78 )( 1 )若∠θ=37°50',则AB的长约为83.2cm;( 2 )若FG=30 cm,∠θ=60°,求CF的长.解:( 2 )延长ED,BC,交于点K,易知∠K=∠θ=60°,在Rt△CDK中,KC=cm,在Rt△KGF中,KF=cm,则CF=KF-KC=cm.拓展探究突破练8.( 张家界中考)天门山索道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位于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在一次检修维护中,检修人员从索道A处开始,沿A-B-C路线对索道进行检修维护.如图,已知AB=500米,BC=800米,AB与水平线AA1的夹角是30°,BC与水平线BB1的夹角是60°.求本次检修中,检修人员上升的垂直高度CA1是多少米?( 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1.732 )解:过点B作BH⊥AA1于点H.在Rt△ABH中,AB=500,∠BAH=30°,所以BH=AB=×500=250,所以A1B1=BH=250.在Rt△BB1C中,BC=800,∠CBB1=60°,所以B1C=BC·sin ∠CBB1=800×=400.所以检修人员上升的垂直高度CA1=CB1+A1B1=400+250≈943.答:检修人员上升的垂直高度CA1约为943米.。

_九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09021120

_九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09021120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课题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讲课人1. 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并能娴熟运用仪器进行实地丈量;知识技术 2. 能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剖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丈量结果进行改正,进而得出切合实质的结果.教 1. 撰写活动报告并能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剖析和对丈量结果进学数学思虑行改正,进而得出切合实质的结果;目 2. 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质问题.标踊跃参加数学活动,累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试验数据的处问题解决理能力.学会将实质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剖析问题、解决感情态度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加强数学的应企图识.教课运用仪器进行实地丈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要点教课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质问题.难点讲课新讲课课时种类教具多媒体课件,自制侧倾器,皮尺等工具.教课活动教课师生活动设计企图步骤我们学习了应用三角函数丈量古塔的高度,判断学生回想并回答,为本回首轮船能否会触礁等,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你还可以利课的学习供给迁徙或类比方用三角函数来丈量物体的高度吗?法 .活动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讲堂引入】1.在实质生活中,会常常有到一些高大的物体,像旗杆、高楼、古塔等 ( 多媒体展现如图 1- 6-7 所示的图片 ) ,它们高度较高且顶部不易抵达,假如想丈量它们的高度,依据所学的知识,大家有哪些丈量方案?1. 利用实质生活中常常有到的一些高大物体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图 1-6- 7与实质生活的密切联系,图(1) 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丈量;(2) 利用标杆丈量; (3)片展现形象而生动,吸引了利用镜子的反射丈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师:我们前方刚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能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不可以用这方面的知识来丈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呢?带研究欲念 .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2.如图 1- 6- 8, AC表示一幢楼,它的各楼层都可到达; BD表示一个建筑物,且不可以抵达.已知AC与 BD地平高度同样, AC四周没有宽阔地带,仅有的丈量工具为皮尺 ( 可丈量长度 ) 和测角器 ( 可丈量仰角、俯角和两视野间的夹角).2. 经过生活中的实质问题引入课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今日的学习 .图 1-6- 8(1) 请你设计一个丈量建筑物BD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丈量步骤和必需的丈量数据( 用字母表示 ) ,并画出丈量表示图;(2) 写出计算BD高度的表达式 .师:怎样设计一个丈量建筑物BD高度的方案呢?【研究 1】丈量倾斜角 ( 仰角或俯角 )师: ( 课件展现 ) 丈量倾斜角能够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构成( 如图 1- 6- 9).图 1-6- 9使用测倾器丈量倾斜角的步骤以下:如图 1- 6- 10 所示,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 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 PQ在水平地点.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 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活动二:使学生会使用测倾器丈量倾实践斜角的大小,并能说明其原研究理 .沟通图 1-6- 10新知依据丈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原因 .认识了用测倾器丈量倾斜角的大小,借助它和皮尺我们就能够丈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在生活中有些物体的底部能够抵达,有些物体的底部不可以够直接抵达,因此分两类分别研究.【研究 2】丈量底部能够抵达的物体的高度,所谓“底部能够抵达”,就是在地面上能够无阻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图 1-6- 11师:如图 1- 6-11,要丈量物体MN的高度,需丈量哪些数据?丈量 AN及 AC的长 .丈量仰角∠ MCE.你能说出丈量物体 MN的高度的一般步骤吗?需要测得的数据用字母表示 .经过小组合作设计( 学生之间议论后回答)方案,培育学生科学1.在测点 A 处布置测倾器,测得 M的仰角∠ MCE=α.的思想方式及概括2.量出测点 A 到物体底部 N 的水平距离 AN=l.总结的能力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依据方才丈量的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谈谈你的原因.和伙伴沟通一下你的发现.活动在 Rt△ MCE中, ME=EC· tan α= AN· tan α= l · tan α,二:∴ MN=ME+ EN= ME+ AC=l · tan α+ a.实践那么底部不可以够直接抵达的物体的高度怎样丈量呢?研究【研究 3】丈量底部不可以够直接抵达沟通的物体的高度 .新知所谓“底部不可以够抵达”,就是在图 1- 6-12地面上不可以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 1- 6- 12,要丈量物体MN的高度,能够按以下步骤进行:1. 在测点 A 处布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 MCE=α.2.在测点 A 与物体之间的 B 处布置测倾器 ( 点 A, B 与 N 在一条直线上,且 A,B之间的距离能够直接测得) ,测得此时M的仰角∠ MDE =β.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 AC=BD= a,以及测点 A, B 之间的距离AB= b.这个活动的设计方案关于学生来说有必定的难度,因此在教课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议论时间,不行急于求成,也可各组间穿插议论;同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内议论,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这个活动的设计方案不独一,学生说的只需合理,就应当赐予肯定和鼓舞.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能否踊跃参加,能否真实理解 .(续表)活动二:实践研究沟通新知依据丈量数据,物体MN的高度计算过程以下:ME在 Rt△ MDE中, ED=tanβ.ME在 Rt△ MCE中, EC=tanα.∵EC-ED= CD,ME ME btan αtan β∴tan α-tan β=b,∴ME=tan β- tan α,btan α tan β∴MN=tan β- tan α+a.【应用举例】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活动一中的第 2 个问题,此刻你能解决了吧?生:能够类比丈量底部不可以够直接抵达的物体高度的方法来解决 .图 1-6-13 1. 用本节研究出来师:你来谈谈详细的解决方案 .的方案解决开始时生 1( 这名学生到黑板前边表达方案边没有解决的问题,让画出丈量表示图 ) :学生体验“用数学活动1. 在测点 A 处布置测倾器,测得 B 的仰角为α.解决实质问题”,体三:2. 在测点 C 处布置测倾器,测得 B 的仰角为β.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放3. 量出测点 A,C 之间的距离 b. 2. 进一步稳固用三训练BD的高度 .利用测得数据就能够计算建筑物角函数解决生活中表现其他学生依据学生 1 的丈量方案及数据计算建筑物BD的高的问题.假如学生掌应用度 .握得好,进入下边的变式:如图 1-6- 14,某中学计划在主楼的顶部 D 和大门的环节;假如学生掌握上方 A 之间挂一些彩旗.经丈量,获得大门AB的高度是 5 m,得不好,则能够再引大门距主楼的距离 BC是 30 m,导学生多加练习 .图 1-6- 14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的高度 BE 是 1.4 m ,修业校主楼的高度( 精准到 0.01 m).( 此题先让学生独立达成,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板书解题过程,便于集体纠正出现的错误)【拓展提高】例 1 如图 1- 6- 15,从地面 C,D 两处望山顶 A,仰角分别为 30°,45°. 若 C,经过题组检测,发现D两处相距200 m,求山高AB.学生知识的单薄环例 2如图1-6-16,大楼AD的高为图1-6-15节,在哪些方面存在10 米,远处有一塔BC,某人在楼底 A 处测得塔顶 B 处的仰角不足,有效地反应出为 60°,爬到楼顶 D 测得塔顶 B 处的仰角为30°,求塔BC来,合时加以点拨矫的高度 .正 .活动四:讲堂总结反省图 1-6-16【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实时反馈学习成效 .【板书设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纲要挈领,要点突丈量结出.btan α tan β果展现:MN= ME+EN=MN=tan β- tan αb· tan α+ a+ a【教课反省】① [ 讲课流程反省 ]反省,更进一步提经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首以及问题的抛出,设计活动方案升.初步填写活动报告表,使全部学生对本节课的活动从理性上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室内活动为室外活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② [ 讲解成效反省 ]在本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踊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从头至尾处于主体地位,踊跃想方法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战胜困难,表现出极大的参加热忱,特别是平时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充任了主角地位,他们出谋献策,丈量、采集数据身先士卒,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感觉特别骄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着手、动脑能力,激发了学习热忱.③[ 师生互动反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习题反省 ]好题题号错题题号。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图1-6-8
(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BD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示意图;
(2)写出计算BD高度的表达式.
师:如何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BD高度的方案呢?
1.利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高大物体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图片展示形象而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探究欲望.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以及问题的抛出,设计活动方案初步填写活动报告表,使所有学生对本节课的活动从理性上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室内活动为室外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②[讲授效果反思]
在本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克服困难,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尤其是平时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充当了主角地位,他们出谋划策,测量、收集数据一马当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感到非常自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
如图1-6-10所示,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图1-6-10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
了解了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大小,
借助它和皮尺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
图1-6-14
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的高度BE是1.4 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 m).
(本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板书解题过程,便于集体纠正出现的错误)
1.用本节探究出来的方案解决开始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重点)2.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 底部10米处的D 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 与水平线的夹角∠BAC 为34°,并已知目高AD 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 画在纸上,并记为△A ′B ′C ′,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 ′C ′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实际上,我们利用图①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节要探究的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类型一】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在一次测量活动中,小华站在离旗杆底部B 处6米的D 处,仰望旗杆顶端A ,测得仰角为60°,眼睛离地面的距离ED 为1.5米.试帮助小华求出旗杆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3≈1.732). 解析:由题意可得四边形BCED 是矩形,所以BC =DE ,然后在Rt △ACE 中,根据tan ∠AEC =ACEC,即可求出AC 的长.解:∵BD =CE =6m ,∠AEC =60°,∴AC =CE ·tan60°=6×3≈6×1.732≈10.4(米),∴AB =AC +DE =10.4+1.5=11.9(米).所以,旗杆AB 的高度约为11.9米.方法总结:本题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整理出直角三角形并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解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类型二】 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台灯的灯臂AB 长为30cm ,灯罩BC 长为20cm ,底座厚度为2cm ,灯臂与底座构成的∠BAD =60°.使用发现,光线最佳时灯罩BC 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为30°,此时灯罩顶端C 到桌面的高度CE 是多少厘米(结果精确到0.1cm ,参考数据:3≈1.732)?解析:首先过点B 作BF ⊥CD 于点F ,作BG ⊥AD 于点G ,进而求出FC 的长,再求出BG 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解:过点B 作BF ⊥CD 于点F ,作BG ⊥AD 于点G .∴四边形BFDG 矩形,∴BG =FD .在Rt △BCF 中,∠CBF =30°,∴CF =BC ·sin30°=20×12=10(cm).在Rt △ABG 中,∠BAG =60°,∴BG =AB ·sin60°=30×32=153(cm).∴CE =CF +FD +DE =10+153+2=12+153≈37.98≈38.0(cm).所以,此时灯罩顶端C 到桌面的高度CE 约是38.0cm.方法总结: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类型三】 利用三角板测量物体的高度如图,在活动课上,小明和小红合作用一副三角板来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已知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AB 是1.7m ,他调整自己的位置,设法使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保持水平,且斜边与旗杆顶端M 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得旗杆顶端M 仰角为45°;小红眼睛与地面的距离CD 是1.5m ,用同样的方法测得旗杆顶端M 的仰角为30°.两人相距28米且位于旗杆两侧(点B 、N 、D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出旗杆MN 的高度(参考数据:3≈1.7,结果保留整数).解析:过点A 作AE ⊥MN 于点E ,过点C 作CF ⊥MN 于点F ,由△AE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AE =ME ,设AE =ME =x m ,根据三角函数列方程求出x 的值即可求解.解:过点A 作AE ⊥MN 于点E ,过点C 作CF ⊥MN 于点F ,则EF =AB -CD =1.7-1.5=0.2(m),在Rt △AEM 中,∵∠AEM =90°,∠MAE =45°,∴AE =ME .设AE =ME =x m ,则MF =(x +0.2)m ,FC =(28-x )m.在Rt △MFC 中,∵∠MFC =90°,∠MCF =30°,∴MF =CF ·tan ∠MCF ,∴x +0.2=33(28-x ),解得x ≈10.1,∴MN =ME +EN =10.1+1.7≈12(米).所以,旗杆MN 的高度约为12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三、板书设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3.利用三角板测量物体的高度本节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胆地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自己构造实际问题中的直角三角形,并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是一个质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先于知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

九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精选教案1

九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精选教案1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中,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活动二:测量倾斜角(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 的仰角.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如图,要测点M 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 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 =90°,而∠MCE+∠ECB=90°,即∠BCA 、∠MCE 都是∠ECB 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 =∠MCE.因此读出∠BCA 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 的度数.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 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 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 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 =a(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在Rt △MEC 中,∠MCE=α,AN=EC=l ,所以tan α=ECME ,即ME=tana ·EC =l ·tan α.又因为NE =AC =a ,所以MN =ME+EN =l ·tan α+a.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1.在测点A 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角仪(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的仰角∠MDE=β.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_11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_11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三角函数的应用学习,已经掌握了利用角度及测量得到的长度计算物体高度的原理.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基础上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测量物体高作好知识与能力储备,同时根据已掌握的方法,预先策划好测量物体高的方案,并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策划测量方案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合理制定方案,掌握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出物体的高度.教学难点:制作测倾器,理解测倾器的构造原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掌握测量高度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测量方案、讲解测倾器的原理,布置作业(自制测倾器).第一环节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活动内容:1、物体底部可到达;(1)测量以下数值:∠MCE=α,AN=l ,AC=a(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在Rt △MEC 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l α=⋅ 所以,物体高度MN=a+tan l α⋅2、物体底部不可到达.(1)测量以下数值:∠MCE=α,∠MDE=β,AB=b ,AC=BD=a(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在Rt △MEC 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CE α= 在Rt △MED 中,由tan ME DEβ=得,tan ME DE β= 所以b=tan tan ME ME αβ-,则tan tan tan tan ME b αββα⋅=⋅- 所以物体高度为MN=a+tan tan tan tan b αββα⋅⋅- 活动目的:让学生熟悉掌握三角函数的公式,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同时提高第二课时利用数据解决问题时的能力.注意事项: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物体高度,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加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同时发展学生符号化的数学思维习惯.第二环节 实际应用活动内容:例题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 ,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 ,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º,而当时测倾器离地面1.4m ,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1米)过A 作AM ⊥CD ,在Rt △ADM 中,则AB=CM=1.4, tan DM DAM AM ∠=,tan DM AM DAM =⋅∠ 即3303DM =⨯≈17.3 所以,CD=17.3+1.4=18.7答:学校主楼的高度是18.7米.例题2,河对岸的高层建筑AB ,为测量其高,在C 处由D 点用测量仪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30º,向高层建筑物前进50m 到达C ´处,由D ´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5º,已知测量仪CD=C ´D ´=1.2m ,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0.1米).延长DD ´,交AB 于点E.在Rt △AD ´E 中,由'tan 45AE D E︒=得,'D E AE = 在Rt △ADE 中,由tan 30AE DE ︒=得,3DE AE = 所以50=3AE AE -,则5068.331AE =≈- 所以物体高度为AB=68.3+1.2=69.5米第三环节 制定测量高度的方案活动内容:1、活动分组:6人一组,分工合作(组长A 、器材管理员B 、测量员C 、记录员D 、计算员E 、复核员F )2、小组根据需要测量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先讨论研究测量方案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分别讨论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操场边的国旗)、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围墙外的居民楼)各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活动目的:明确活动任务,根据方案实施测量计划,确保活动能够组织有序,高效完成测量工作.事前预“算”测量数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前热身.注意事项:提前设计预案,每个成员均要参与设计,清楚自己的分工.给予足够时间让学生经历运算过程,锻炼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DA M30º A DB C E C ´ D ´第四环节 制作测倾器活动内容:教师展示测倾器,并讲解测倾器的构造及其使用原理.1、把支杆竖直接触地面(可借助直角三角板人手扶稳),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3、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将“读数”与“仰角”(俯角)建立联系.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步骤,理解数据与情境的联系.掌握测倾器操作的方式,合理读取数据,并掌握如何减少误差.注意事项:1、目标M 要在度盘所在平面内(即目标M 在PQ 所在直线上);2、铅垂线要停稳后,观察者在正面进行读数记录;3、目标M 最终高度要加上测倾器本身高度.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活动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要求,课后完成测倾器制作,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明确分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注意事项:教师讲解仪器制作的方法及要素,确保测倾器误差小.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应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收集数据有效.四、教学反思M M本课时是一节活动课的准备课,应作好活动课的各项准备,提前预判活动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上的、动手操作环节上等相关经验储备.不能把本节课当做简单的应用题讲解课,而是要为活动课作好铺垫.课堂是生命绽放的场所,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已有经验,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认知方式,因此老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放弃齐步走、一刀切的观念,对待结果也不要急于求成,应重视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方案讨论中来,慢下节奏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测量问题高,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学生制作测倾器时,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鼓励学生判断误差产生的可能性及减少误差的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七)[第一章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一、选择题1.小明利用测角仪和旗杆的拉绳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K-7-1,旗杆PA的高度与拉绳PB的长度相等.小明将PB拉到PB′的位置,测得∠PB′C=α(B′C为水平线),测角仪B′D的高度为1米,则旗杆PA的高度为( )链接听课例1归纳总结图K-7-1A.11-sinα米 B.11+sinα米C.11-cosα米 D.11+cosα米2.如图K-7-2,为了测量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达到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为链接听课例2归纳总结( )图K-7-2A.50 3米 B.51米C.(50 3+1)米 D.101米3.如图K-7-3,斜坡AB的坡度为1∶2.4,长度为52米,在坡顶B所在的平台上有一座高楼FH,已知在A处测得楼顶F的仰角为60°,在B处测得楼顶F的仰角为77°,则高楼FH的高度是(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77°≈0.97,tan77°≈4.33,3≈1.73)( )图K-7-3A.125米 B.105米C.85米 D.65米4.2017·深圳如图K-7-4,学校环保社成员想测量斜坡CD旁一棵树AB的高度,他们先在点C处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60°,然后在坡顶D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30°.已知斜坡CD的长度为20 m,DE的长度为10 m,则树AB的高度是( )A.20 3 m B.30 mC.30 3 m D.40 m图K-7-45.如图K-7-5,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GE,高15米,从点A经过旗杆顶端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脚点C,且俯角α为60°,又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G为BC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为()图K-7-5A.20米 B.10 3米C.15 3米 D.5 6米二、填空题6.如图K-7-6,小亮在太阳光线与地面成35°角时,测得树AB在地面上的影长BC =18 m,则树高AB约为________m.(结果精确到0.1 m)图K-7-67.如图K-7-7(示意图),某学校组织学生到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小组的同学们在距奥组委办公楼(原首钢老厂区的筒仓)20 m的点B处,用高为0.8 m 的测角仪测得筒仓顶点C的仰角为63°,则筒仓CD的高约为________m.(结果精确到0.1 m,sin63°≈0.89,cos63°≈0.45,tan63°≈1.96)链接听课例1归纳总结图K-7-78.如图K-7-8,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C为18 m,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为30°,测得点C的俯角β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度为________m(结果不作近似计算).图K-7-8三、解答题9.2017·黄冈在黄冈长江大桥的东端一处空地上,有一块矩形的标语牌ABCD(如图K -7-9所示),已知标语牌的高AB=5 m,在地面的点E处,测得标语牌上点A的仰角为30°,在地面的点F处,测得标语牌上点A的仰角为75°,且点E,F,B,C在同一直线上,求点E与点F之间的距离.(计算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2≈1.41,3≈1.73)图K-7-910.2017·莱芜如图K-7-10,某学校教学楼(甲楼)的顶部E和大门A之间挂了一些彩旗.小颖测得大门A距甲楼的距离AB是31 m,在A处测得甲楼顶部E处的仰角是31°.(1)求甲楼的高度及彩旗的长度;(2)若小颖在甲楼楼底C处测得学校后面医院楼(乙楼)楼顶G处的仰角为40°,爬到甲楼楼顶F处测得乙楼楼顶G处的仰角为19°,求乙楼的高度及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结果均精确到0.01 m,cos31°≈0.86,tan31°≈0.60,cos19°≈0.95,tan19°≈0.34,cos40°≈0.77,tan40°≈0.84)链接听课例2归纳总结11.学习“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后,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实地测量了凤凰山与中心广场的相对高度AB,其测量步骤如下:(1)如图K-7-11,在中心广场测点C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山顶A的仰角∠AFH=30°;(2)在测点C与山脚B之间的D处安置测倾器(C,D与B在同一直线上,且C,D之间的距离可以直接测得),测得此时山顶上红军亭顶部E的仰角∠EGH=45°;(3)测得测倾器的高度CF=DG=1.5米,并测得C,D之间的距离为288米.已知红军亭的高度为12米,请根据测量数据求出凤凰山与中心广场的相对高度AB(3取1.732,结果保留整数).图K-7-11如图K-7-12,A,B是两幢地平面高度相等、隔岸相望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物密集,在A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为了测量B楼的高度只能利用A楼的空间,A的各层楼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现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角器(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测角器可以测量仰角、俯角或两视线间的夹角).(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图形;(2)用你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图K-7-12详解详析【课时作业】 [课堂达标] 1.[答案] A2.[解析] C 设AG =x 米,在Rt △AEG 中, ∵tan ∠AEG =AG EG,∴EG =AG3=33x 米. 在Rt △ACG 中,∵tan ∠ACG =AG CG ,∴CG =x tan30°=3x 米,∴3x -33x =100,解得x =50 3,则AB =(50 3+1)米,故选C.3.[解析] B 如图,延长FH 交AC 于点.由题意知BG ⊥AC ,BH ⊥FH ,FE ⊥AC ,∴四边形BGEH 是矩形,∴BH =GE ,BG =HE .∵BG ∶AG =1∶2.4,∴设BG =x 米,AG =2.4x 米(x >0).在Rt △ABG 中,∵AB =52米,由勾股定理可得BG 2+AG 2=AB 2,即x 2+(2.4x )2=522,解得x =20,则BG =20米,AG =48米.在Rt △BHF 中,∵∠HBF =77°,∴tan77°=FH BH,∴FH =BH tan77°. 在Rt △AEF 中,∵∠EAF =60°,∴EF =3AE ,∴3(48+BH )=20+BH tan77°, 解得BH ≈24.25,∴FH =BH tan77°≈105米.故选B.4.[解析] B 先根据CD =20 m ,DE =10 m 得出∠DCE =30°,故可得出∠DCB =90°,再由∠BDF =30°可知∠DBF =60°,由DF ∥AE 可得出∠BGF =∠BCA =60°,故∠GBF =30°,所以∠DBC =30°,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5.[解析] A 如图,延长CD 交点A 所在的水平线于点F ,如图.由题意,知GE ∥AB∥CD ,BC =2GC ,GE =15米,∴AB =2GE =30米.∵AF =BC =AB tan ∠ACB =303=10 3(米),DF =AF ·tan30°=10 3×33=10(米),∴CD =AB -DF =30-10=20(米). 6.[答案] 12.6 7.[答案] 40.0[解析] 过点A 作AE ⊥CD 于点E . ∵AB ⊥BD ,CD ⊥BD , ∴四边形ABDE 是矩形,∴AE =BD =20 m ,DE =AB =0.8 m. 在Rt △ACE 中,∠CAE =63°,∴CE =AE ·tan63°≈20×1.96=39.2(m), ∴CD =CE +DE ≈39.2+0.8=40.0(m), 即筒仓CD 的高约为40.0 m.8.[答案] 12 3[解析] 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则四边形BCDE 是矩形.根据题意,得∠ACB =β=60°,∠ADE =α=30°,BC =18 m ,∴DE =BC =18 m ,CD =BE .在Rt △ABC 中,AB =BC ·tan∠ACB =18×tan60°=18 3(m). 在Rt △ADE 中,AE =DE ·tan∠ADE =18×tan30°=6 3(m),∴CD =BE =AB -AE =18 3-6 3=12 3(m).9.[解析] 如图,过点F 作FH ⊥AE 于点H .由题意可知∠HAF =∠HFA =45°,推出AH =HF .设AH =HF =x m ,则EF =2x m ,EH =3x m ,在Rt △AEB 中,由∠E =30°,AB =5 m ,推出AE =2AB =10 m ,可得x +3x =10,解方程即可.解:如图,过点F 作FH ⊥AE 于点H .由题意可知∠HAF =∠HFA =45°,∴AH =HF .设AH =HF =x m ,则EF =2x m ,EH =3x m. 在Rt △AEB 中,∵∠E =30°,AB =5 m , ∴AE =2AB =10 m ,∴x +3x =10,解得x =5 3-5,∴EF =2x =10 3-10≈7.3(m). 答:点E 与点F 之间的距离约为7.3 m.10.解:(1)在Rt △ABE 中,BE =AB ·tan31°=31×tan31°≈31×0.60=18.60(m),AE =ABcos31°=31cos31°≈310.86≈36.05(m),故甲楼的高度约为18.60 m ,彩旗的长度约为36.05 m. (2)过点F 作FM ⊥GD ,交GD 于点M , 在Rt △GMF 中,GM =FM ·tan19°. 在Rt △GDC 中,GD =CD ·tan40°.设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为x m ,则FM =CD =x m. 根据题意,得x tan40°-x tan19°=18.60,解得x =37.20.乙楼的高度GD =CD tan40°≈37.20×0.84≈31.25(m),故乙楼的高度约为31.25 m ,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约为37.20 m.11.解:设AH =x 米,在∵∠EGH =45°,∴GH =EH =AE +AH =(x +12)米. ∵GF =CD =288米,∴HF =GH +GF =x +12+288=(x +300)米. 在Rt △AHF 中,∵∠AFH =30°, ∴AH =HF ·tan∠AFH ,即x =(x +300)·33, 解得x =150(3+1).∴AB =AH +BH =150(3+1)+1.5≈409.8+1.5≈411(米). 答:凤凰山与中心广场的相对高度AB 大约是411米. [素养提升][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很多,表达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测角器可以测得仰角和俯角,皮尺可以测得A 楼的高度,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得B 楼的高度.解:(1)答案不唯一.如图,设AC 表示A 楼,BD 表示B 楼.测量步骤如下:①用测角器在A 楼的顶端点A 测量B 楼楼底的俯角α; ②用测角器在点A 测量B 楼楼顶的仰角β;③用皮尺从A 楼楼顶放下,测量点A 到地面的高度为a . (2)在Rt △ACD 中,CD =atan ∠ADC =atan α.在Rt △AEB 中,BE =AE ·tan β. ∵AE =CD ,∴BE =a tan βtan α,∴B 楼的高度BD =BE +ED =BE +AC =a tan βtan α+a =a ⎝ ⎛⎭⎪⎫1+tan βtan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