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MS力传感器的智能绑带装置研制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备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备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微型力传感器是MEMS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1. 微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1.1 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传感器是一种将感知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量电信号的设备。
根据测量的物理量不同,传感器可分为温度、压力、湿度、力量等不同分类。
1.2 微型力传感器的发展传统力传感器体积庞大,不利于微型化系统的集成。
而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 微型力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2.1 弹性元件的选择弹性元件是微型力传感器的核心组件,常见的有梁型、薄膜型、基于微弯曲磁致伸缩等类型。
2.2 传感电路的设计传感电路用于将微型力传感器感知到的力量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
3.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的制备3.1 微加工工艺微加工工艺是基于MEMS技术制备微型力传感器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沉积、光刻、腐蚀、薄膜制备等技术。
3.2 材料的选择微型力传感器所使用的材料需具备良好的弹性特性、低应力漂移以及与加工工艺的兼容性等特点。
4. 微型力传感器的应用案例4.1 工业领域微型力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机械设备的受力状态,辅助排除故障,提高生产效率。
4.2 医疗领域微型力传感器可用于测量人体肌肉力量的变化,帮助康复和运动训练。
5. 微型力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5.1 小型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高。
未来的微型力传感器将会更小巧精致,便于集成和使用。
5.2 多功能化传统的微型力传感器往往只能单一测量力量,而未来的微型力传感器有望实现多功能化,例如结合温度、湿度等传感功能。
5.3 智能化未来的微型力传感器将更加智能化,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数据,实时监测和分析力量的变化。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EMS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微型力传感器的原理、设计与制造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
一、微型力传感器的原理微型力传感器是通过利用MEMS技术将力学传感器微缩化而得到的一种传感器。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应变测量。
当外界施加在力传感器上的力作用时,传感器中的应变杆件会发生微小的变形,从而改变电学特性。
通过检测这一电学特性的变化,可以获得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力的信息。
二、微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过程1. 材料选择:为了实现微型力传感器的微缩化和高灵敏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的材料有硅、玻璃、陶瓷等。
硅是最常用的材料,由于其机械性能优异和易于在硅片上进行加工,被广泛应用于微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
2. 结构设计:传感器的结构设计是保证传感器性能的关键。
传感器通常由应变增强结构和传感电路组成。
应变增强结构可以通过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实现对微小力的高精度检测。
传感电路则负责将力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信号处理。
3. 制造工艺:传感器的微制造采用半导体工艺,包括光刻、湿法腐蚀、薄膜沉积等步骤。
其中,光刻技术是制造微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重要工艺,通过光刻胶的处理,可以实现对传感器的微观结构加工。
三、微型力传感器的应用领域1. 工业领域:微型力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机器人力控、精密加工、破裂监测等。
通过使用微型力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力的高精度测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医疗领域:微型力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
例如,微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手术器械的力反馈控制,实现对手术中施加的力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3. 生物医学领域:微型力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将微型力传感器用于细胞力学研究中,可以揭示细胞力学性质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种压力可控的绷带自动包扎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压力可控的绷带自动包扎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徐江,于涌,雷恒波
申请号:CN201910086260.8
申请日:20190129
公开号:CN109620555A
公开日:
201904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的一种压力可控的绷带自动包扎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缠绕机构和测量机构,缠绕机构包括机架外壳,在机架外壳上设置有两个通过传动件连接在一起的主动转盘和从动转盘,主动转盘通过电机驱动,电机连接在控制单元上,主动转盘通过传动件驱动从动转盘,从动转盘中部通过轴承设置有固定于机架外壳上的通孔轴,从动转盘上固定连接有绷带压紧装置,绷带压紧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绷带固定轴,其上套设绷带卷,支撑架上还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连接在控制单元上,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绷带压紧头,压紧头指向绷带卷的侧面。
本发明能够量化绷带包扎对患处的松紧度,改善患处皮肤的愈合效果。
申请人:南京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211300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经济开发区古檀大道3号科创中心A9栋5楼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伏广才,倪海勇
申请号:CN201410276142.0
申请日:20140619
公开号:CN105203235A
公开日:
201512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压力传感膜上与拟形成的压力沟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蚀刻停止组件的步骤以及去除蚀刻停止组件的步骤,因此可以避免在对覆盖层进行刻蚀以形成压力沟槽的过程中对压力传感膜造成不当刻蚀,并且可以防止覆盖层以及压力传感膜发生形变,因而可以提高MEMS压力传感器的可靠性和敏感度,避免压力传感器漂移。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使用了根据该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制造的MEMS压力传感器,因而同样具有上述优点。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地址: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路1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传感器技术》考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下列哪种传感器属于无源传感器?(2分)2. 传感器按输出信号分类,可分为哪两大类?(2分)3. 下列哪个参数是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2分)4. 在热电偶传感器中,哪种材料常作为热电偶的正极?(2分)5. 哪种传感器适用于检测微小位移?(2分)6. 下列哪种传感器是基于光电效应工作的?(2分)7. 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称为?(2分)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8. 传感器的作用是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
(1分)9. 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其测量范围越宽。
(1分)10. 电阻式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力、压力等参数。
(1分)11. 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分)12. 电容式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其输出信号与被测量的频率成正比。
(1分)13. 光电传感器在光照强度一定时,其输出电压与光通量成正比。
(1分)14. 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零点漂移是不可避免的。
(1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5.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敏感元件、()和()。
(2分)16. 传感器按被测量类型可分为()、()和()三大类。
(3分)17.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通常用()、()和()等指标来描述。
(3分)18. 在压电传感器中,常用的压电材料有()和()。
(2分)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19. 简述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作用。
(10分)20. 试述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10分)五、综合题(1和2两题7分,3和4两题8分,共30分)21. (7分)分析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说明其优缺点。
22. (7分)阐述传感器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23. (8分)设计一个基于压电效应的力传感器,并说明其测量范围、精度及注意事项。
24. (8分)试比较电阻式传感器和电容式传感器在测量原理、应用范围及优缺点方面的差异。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5. 传感器按敏感材料分类,可以分为()、()和()等类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0年总目次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0年总目次㊀㊀㊀㊀㊀㊀(期-页)㊃传感器技术㊃基于数字式电容检测的机油品质传感器刘岳鹏,周㊀磊,郝云择(1-1) 用于闪电磁场测量的感应式传感器刘雷松,朱万华,闫㊀彬,张群英(1-5)基于MEMS器件的玻璃通孔内金属批量化填充制备李㊀飞,石云波,赵思晗,王彦林,刘㊀俊(1-9)TMR电流传感器复杂电磁环境抗干扰技术研究陈晓芳,刘崇伟,王㊀崇,李㊀蓓,赵俊杰,侯昱丞,杨㊀挺(1-13)低侧向效应MEMS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王㊀鹏,杨㊀帆,王㊀楠,王明武,梁应选(1-17) 基于ADuCM360多因素补偿的溶解氧传感器李㊀文,张志永,金㊀旭,程㊀李,徐明刚(1-23)Halbach阵列核磁共振多相流传感器参数优化与仿真李利品,童美帅,袁景峰(2-1) 同面多叉指电极结构的电容式三维力触觉传感器设计孙㊀英,刘㊀非,翁㊀玲,陈㊀铮,苑子鹏(2-6)基于磁导率的焊缝裂纹检测传感器的设计研究任尚坤,任仙芝,刘㊀威(2-11) 基于光强可调的浊度智能检测传感器研究李㊀文,张志永,金㊀旭,吕㊀赫,徐明刚(2-15)用于金属裂缝检测和测量的微带天线传感器康文芳,董和磊,刘龙飞,李㊀焕,卫凯龙,王㊀鑫(2-20)敏感电极结构对CO2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王光伟,陈鸿珍,李友凤,谢㊀波,胡明华(3-1) 基于微纳压印的柔性PDMS薄膜传感器设计高孔超,黄㊀尧,吴大鸣,范晓静,苏逢春,许㊀红(3-6)高过载MEMS环形陀螺制造与测试张英杰,康㊀强,曹慧亮,石云波,刘㊀俊(3-9) 串联弹性驱动器内嵌扭矩传感器的研究蒋㊀聪,孙㊀恺,何广平(3-15) 光沉积Pd修饰Bi2WO6微米花用作乙醇气敏传感器陈㊀建,邢霞霞,冯东亮(3-22)一种双边传感型电磁感应式直线位移传感器谷星莹,汤其富,彭东林,翁道纛(4-1)一种活塞式光纤流体差压传感器数学模型与实验分析胡㊀浩,邹江河,罗㊀毅(4-6)EHD喷墨打印制备微热板气敏材料的研究曹㊀睿,余㊀隽,吴㊀昊,朱思鹏,李中洲,唐祯安(4-11) 炭黑/液体硅橡胶复合材料的迟滞性和拉伸响应特性龚㊀瑾,龚云琪,梅顺齐(4-15) 空时域混合差分法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检测与定位研究王㊀红,徐学武,赵㊀克,陶㊀辉,潘家栋(4-20)一种基于PCB工艺的平面绝对式角位移传感器研究景㊀欢,汤其富,王阳阳,刘㊀洋(5-1) 电容式触觉传感器微电容检测电路设计易㊀艺,宋爱国,李会军,冷明鑫(5-6)基于双层微结构电极的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张㊀鹏,陈昱丞,张㊀建,李玉霞(5-11) 霍尔式轮速传感器永磁体磁场均匀性测量方法研究王㊀辉,闵永军,周㊀菊(5-14)高应力下悬浮石墨烯薄膜灵敏性的仿真研究张㊀梦,张晓平,吕根根,刘泉声(5-18) 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表面反应过程研究骆芳萍,杨慧中(6-1)一种高灵敏度光纤高温传感器谭跃刚,马贝贝,俞㊀强(6-7) PVDF薄膜在空间碎片撞击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孔凡金,王建民,刘武刚,刘振皓(6-12)低功耗小尺寸片上温度传感器设计孔德钰,刘㊀洋(6-16) Galfenol薄片式力传感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于少鹏,王博文,董丽元(6-20)一种VOC气体检测的光离子化传感器设计刘若愚,胡㊀泓(7-1) 基于惯性反馈的机器人智能碰撞传感器林义忠,王诗惠,黄冰鹏,谢生亮(7-6) 一种用于人致楼盖振动测试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金㊀峤,吴翔宇,王传克,孙㊀丽,朱春阳(7-11)MEMS应变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吴入军,张晓峰,陈㊀田,马雪芬,于忠海,郑百林(7-17) 柔性C-ZnO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周㊀旺,钱㊀波,方小亮,高㊀阳,轩福贞(7-23)PtPd电催化剂在电化学酒精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李思达,张㊀鼎,邢㊀巍,苏㊀怡(7-27)单交变光场余弦透光面集成化时栅传感器研究付㊀敏,李昌利,朱㊀革,蒲治伟,余小雨,张双亚(8-1)基于硅微陀螺的环形二极管电容检测技术研究马宗方,畅㊀璇,张兴成,孟㊀真,吴㊀萌(8-7) 一种新型电容式电导率传感器的设计陈㊀旭,刘㊀瑛,徐明刚,刘㊀鹏(8-13) MEMS红外光源的高精度控温电路设计李宝玲,余㊀隽,姜云龙,李中洲,唐祯安(8-18)三轴基模正交磁通门传感器探头结构设计与传热仿真姜㊀豪,瞿体明,张济龙,许振丰,徐玉峰,曾㊀攀(8-22)适用于智能机械手的Galfenol悬臂梁式力传感器设计赵智忠,王春雷,王博文(9-1)基于MEMS器件的高精度动态倾角传感器研制张㊀波,孙㊀哲,欧阳宁,闻小龙,田㊀跃(9-6) 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微位移测量系统的设计荣㊀锋,韩㊀信,郭翠娟(9-12)微型磁器件纳米孔薄膜铁芯的制备与分析吕㊀辉,李㊀根(9-19) Mg掺杂对ZnO基体声波谐振器性能的影响桂㊀丹,郑㊀丹,何㊀琼(9-23) 磁电复合多功能传感器的设计李亚平,彭云超,淦㊀邦(9-27)光栅位移传感器专利态势与预警分析赵㊀华,刘㊀涛,宋彦彦,刘㊀刚(9-31) 单晶硅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吴沛珊,刘㊀沁,李㊀新,张治国,郑东明(10-1)悬浮式磁性液体球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陆招兰,王坤东,马有为,钟国宸(10-4) 微型电流传感器AMR探头芯片研究与测试王㊀浩,王茂励,董振振,钟贻兵,程广河(10-8)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悬臂梁传感器性能优化张英杰,郝思萍,揣荣岩,张㊀贺(10-13)混合电位型In2O3氨气传感器的性能研究与优化黄㊀昊, 杨㊀琳,肖㊀邦,翟红章,李㊀珂,林㊀赫,黄㊀震(10-17)基于双光纤光栅的柔性铰链加速度传感器设计梁㊀磊,朱振华,李美格,徐㊀刚(11-1) 基于聚乙烯醇薄膜的石英音叉湿度传感器设计徐㊀军,杨㊀帆,孙明晓(11-5) 气固两相流相浓度传感器的三维优化设计刘丽君,杨道业,张㊀研,孙㊀正(11-10)对置铁氧体磁芯式油液磨粒检测传感器郭翠娟,张㊀猛,荣㊀锋(11-15) 平面线圈型时栅传感器及动尺姿态误差特性分析刘㊀洋,武㊀亮,彭东林,钟自强,牟㊀川,景㊀欢(11-21)基于氧化石墨烯的QCM呼吸传感器及系统何朝梁,金㊀浩,陶㊀翔,冯㊀斌(12-1) 纳米光刻调焦调平传感器光电探测系统设计龚士彬,谢冬冬,武志鹏,宗明成(12-6)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智能螺栓开发及应用师㊀琪,任㊀亮,尤润州,王嘉健(12-10)汽车无线充电异物检测建模及检测方法甘凯文,赖晓阳,唐厚君(12-16) 基于电流感应取电的无线测温节点丁柏文,沈金荣,唐启阳,柴一伟(12-21) 高温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研究进展高红春,唐才杰,蓝㊀天,王学锋(12-26)㊃仪器仪表㊃基于STM32的旋转式黏度计华国环,邱立争,潘柏旭,冯茂艳(1-28) g-C3N4修饰电极测定铅离子的便携式分析仪路㊀瑶,王文廉,赵俊明(1-32) 基于STM32的光散射式扬尘在线监测仪牛志云,杨义新,桂华侨,张礁石,余同柱,程㊀寅(1-36)矿用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研制胡嘉豪,全太锋(1-42)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涌保护器温度控制设计王㊀昊,杨仲江,申东玄,马俊彦(1-46)基于DC-DC转换技术的自动增益控制器设计张天文,李廷军(1-50) 便携式多参数光学水质检测仪设计赵贤德,董大明,高㊀振,邢㊀振(1-53) 全自动电能表推力测试装置设计与研究史鹏博,李㊀蕊,陆翔宇,迟㊀源,李雪城,韩冬军(1-58) 封装残余应力对MEMS加速度计输出特性影响焦静静,石云波,赵永祺,张㊀婕,米振国,康㊀强(2-24)抗过载压电式工业装备振动监控MEMS加速度计的仿真分析与设计许高斌,王超超,杨海洋,马渊明,陈㊀兴(2-28) 基于MSP430的高精度熔体压力变送器设计唐德红,肖博文(2-33) 基于CMUT的超声波信号检测及放大电路设计张泽芳,任勇峰,何常德(2-37)一种MEMS加速度计的噪声处理与参数训练方法张㊀旭,路永乐,郭俊启,肖明朗,吴㊀英(2-41) 基于CPCI总线通用测试设备设计张晓雷,贾晓晓,赵冬青,刘东海(3-26)应用于微测辐射热计的12位SARADC的设计黄伟奇,唐祯安(3-31) 基于声波分析的臭氧发生器电源谐振频率测量仪翟维枫,赵㊀磊,李㊀超,董㊀哲,黄理邮(3-38)用于光离子化检测器的微弱电流检测电路设计郑培超,李㊀海,朱思蒙,郑昆朋,颜勃汶,张秦望,刘一帆,王礼阳,王金梅(3-42)基于STM32的便携式磁弹性传感器检测仪李宇超,桑胜波,薛县伟,张㊀博,袁仲云(4-23)整体式PLC优化控制张㊀固,刘小勤,沐㊀超,梅㊀康(4-27) 干式变压器风冷系统在线监测与温控保护装置尹春杰,王亚男,宋彦螟,朱孟隆,吴㊀边(4-31)基于FPGA的三维扫描测头反光标志点中心定位及匹配王文祥,柳燕飞,张㊀瑞,李维诗(4-35)AXIe信号发生器接口设计许川佩,张恒俊,盘书宝(4-40) 低阈值高通量被动微阀的研制与性能研究张鑫杰,陈杰铭(5-24) 光电探测器标定方法蔡修青,谭逢富,秦来安,靖㊀旭,侯再红,吴㊀毅(5-28) 基于PXI的LVDS高速通信板卡设计白宏义,李锦明,郭㊀淳(5-33) 基于TMR传感器阵列的蒸汽发生器换热管检测探头设计陶㊀钰,吕坤勇,彭㊀磊,李晓光,叶朝锋(5-37)基于声学技术的矿井风速测量仪器设计岳晓庚,任红伟,周㊀宾,邱㊀实,贺文凯,向㊀鹏(5-42) 一种抑制超声换能器拖尾信号的方法王选择,张㊀天,马㊀丹,杨练根,翟中生(5-48) 基于卡门涡街的静电感应粉尘浓度检测装置的设计刘丹丹,韩东志,李德文,王㊀杰,景明明(6-24)谐振式MEMS生物传感器系统检测电路设计金㊀庚, 王栎皓,朱银芳,刘晓晨,赵俊元,郭阳宽,杨晋玲(6-28)基于WOA-BP的压力变送器温度补偿研究马宏光,曾国辉,黄㊀勃(6-33) 双自由度圆弧形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宋㊀娟,杨佳慧,陆颢瓒,朱宇宬,王德波(6-37)适用于地面和探空观测的多路温湿度巡检仪设计茆文杰,刘清惓,孙㊀星,吕鸣晨(6-42)基于MSP430的移动式高精度涡街流量计的设计李庆勇,王洪君(6-47) 综合录井仪电导率传感器现场检定装置设计刘开绪,吴春梅,马骏驰,郝㊀健,王冰茜(6-50)燃气表电机阀参数检测装置于千博,毛谦敏(7-33) 圆弧树杈型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宋㊀娟,刘琪才,陆颢瓒,杨佳慧,朱宇宬,王德波(7-38)电机控制器自动测试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杨㊀雪,陈卫兵,钟德刚,廖坤锐(7-43) 基于改进型双频注入法的绝缘监测装置设计胡亦龙,曾铁军,李玉姣,余㊀松,刘㊀鎏,文㊀杰,刘㊀华,王新林(7-47)基于BISS协议绝对式光栅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邝俊澎,杨志军,孙㊀晗,熊少旺,吴建成,李俊颖,贾㊀静(7-52) 针对压电式加速度计的低噪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郭世旭,朱锰琪,田皓文,赵㊀鹏,王月兵(7-57)角度自适应均速管流量计马平昌,侯京锋,李㊀红(8-27) 小型便携式高分辨率转角误差标定装置王凯旋,吕英俊,王亚洲,李合意,于㊀海(8-31) 基于ZigBee的点到点通信质量测量仪设计徐智博,王铭海,张剑楠,吴春姬,李占龙(8-35)基于STM32F103的涂镀层测厚仪华国环,张文锋,邱立争(8-40) 基于AD7714的多通道霍尔高斯计郑辰雅,占瑜毅,胡㊀毅(8-44) CMUT电流信号的转化放大与滤波电路设计陈㊀谋,何常德,张文栋,王㊀月,索文宇(8-48) 电涡流式汽轮机自锁叶片叶尖间隙测量研究周㊀琦,段发阶,叶德超,李杨宗,邢㊀琛(9-36) 基于BDS的海域环境监测浮标定位通信装置设计高诗尧,李㊀杰,胡陈君,高㊀宁,刘森林(9-41)具有SLA结构的12位并行计数器架构的设计张㊀为,赵㊀创,苗㊀林(9-46)基于FPGA的CameraLink图像数据接口设计单彦虎,张晋顼,任勇峰,武慧军(9-51)基于Arduino的高精密数字频率计的设计颜谦和,颜珍平(9-55)基于积分清零补偿的加速度计信号数字化处理方法邹劲松,冯济琴,唐㊀皇(10-25)基于STM32和FPGA的超声波气体流量计葛健炎,丁㊀煜(10-29) 电力设备专用测试装置校准平台测控机制研究张㊀军,冯㊀运,简子倪,钱晓豪,鄢㊀阳,王先培(10-33)基于DSP的便携式应力检测仪设计刘宗斌,车华军,刘宗苏(10-38) 新型高g值压阻式加速度计设计许高斌,花㊀翔,杜林云,马渊明,陈㊀兴(10-42) 基于ARMCortex-M7内核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计郑贵林,康㊀亮(11-28) 基于DMD的拉曼光谱检测模块设计张冬华,王晓荣,郑㊀蕊,李明朗(11-33)CameraLink图像数据接口的FPGA实现甄国涌,何方城,单彦虎(11-36) 基于PMAC的倾角传感器动态校准装置李娜娜,彭㊀军(11-40)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器渐㊀欢,全大英,侯晓宇,范㊀威,金小萍(11-44) 电阻应变式在线钻削测力仪的设计胡鸿志,滕全进,管㊀芳,徐翠锋,黄俊锋(12-32)新型原子矢量磁力仪宽带锁定放大器的设计丁晓霞,金㊀恺,黄光明(12-37) 非线性压电俘能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陈孝玉,张旭辉,左㊀萌,汪㊀林,佘㊀晓,陈路阳(12-42)油气管道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机器人设计验证郭晓婷,杨㊀亮,宋云鹏,诸海博,宋华东,王宇楠,徐春风(12-53)套管井超声成像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设计杨㊀成,陶爱华,程晶晶,吴永江(12-58)㊃系统与应用㊃基于微信订阅号的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系统章盼梅,朱万浩,韩凤琴(1-63)微热管高精度测试系统的热源控制与温度采集王相蓉,罗㊀怡,王晓东,李聪明(1-70) 基于CAN和LabVIEW的风机在线监测系统崔志新,陈学军,沈㊀军(1-75)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史兵丽,王㊀刚,张会新,张彦军(1-79)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柔性机械臂姿态检测与末端定位研究余㊀峰,陈新元(1-83) 基于物联网的高精度高炉热负荷监测系统齐仁龙,张庆辉,张亚超(1-87)高功率脉冲电源电压测试系统设计何㊀巧,马游春,马子光,刘鹏媛(2-46) 基于机器视觉的卡尺工具法螺母实时检测系统吴禄慎,项桔敏,胡㊀贇(2-50)基于交流固态负载的低压电器电寿命试验系统设计杜太行,刘旭林,孙曙光,郝立林,纪学玲,王佳兴(2-56)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多协议转换系统研究刘亚秋,胡铁楠,吕云蕾(2-62)改进瓶装液位高精度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徐乐年,薛婉婷,于后瑞,程国帅(2-67) 基于STM32和TMS320的配电网作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杨翔宇,樊绍胜,张申毅,崔坤坤(2-71) 基于无线传输的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王㊀军,张彦军,梁晓辉(2-75) 明桥面桥枕高度自动测量系统设计王㊀琦,吴剑锋,王㊀森,汪㊀峰,仇㊀超(2-79) 基于变权理论的高压隔离开关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肖㊀匀,王文瑞,王㊀斌,鲁方林,朱耀平(3-48)面向移动机器人的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自定位系统刘㊀正,黄之峰,章㊀云(3-54) 基于UWB技术的储罐底板检测车定位系统刘嘉诚,涂㊀君,宋小春,文㊀辉,向㊀超(3-58)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位移测量系统牛伟萌,房立清,齐子元,郭德卿(3-62)基于STM32和CC1101的受限空间关键气体浓度检测系统洪㊀涛,梁晓瑜(3-67) 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线束压接缺陷检测系统张相胜,焦㊀鹏,潘㊀丰(3-73) 电动助力器传动故障在线振动检测系统的设计范伟军,翟俭超,李㊀君,周锦浩,郭㊀斌(3-78) 复合绝缘子自动喷涂设备控制系统设计邱雪峰,周㊀阳,王璐璐,邵建新,邱自学(4-46)基于图像识别的非接触式微阵列点样仪控制系统何㊀阳,尤㊀晖,郑常宝(4-50)基于光纤探头的伽马射线辐照探测系统刘㊀瑞,张良力,谢宝杰,何㊀笠(4-55)八通道的温度同步测量系统的设计范宇聪,邓㊀云,程㊀敏,梁津津(4-61) 基于STM32的超级电容储能监测系统设计付石磊,郭佑民,高锋阳,戴银娟(4-68) 基于WLAN的螺旋式管道检测机器人远程测控系统张㊀军,白㊀涛,文㊀川,张新荣,李孝瑾(4-72)基于STM32的开关柜母线温度无线采集系统范虹兴,高凤良,熊钰瑶,陈㊀慧,欧阳兵,孙丽娟,张震宇,王㊀杰(4-77)污水处理泵站手机APP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章盼梅,朱万浩,韩凤琴(4-81)用于共聚焦显微镜物镜微调压电Z轴定位平台设计王海军,路㊀崧,刘正锋,李明雨(4-85)基于CAN总线的固定测斜仪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刘昌明,时㊀朵,黄跃文,刘亚翔,张㊀乾(5-53)基于冗余CAN通信的智能集成供液控制系统赵康康(5-58) 基于视觉的环形密封件在线检测宋㊀薇,陈㊀兴,沈林勇(5-62)基于LabVIEW与IMAQVision的智能插装系统周龙福,刘㊀超(5-68)基于动态配气的仿生嗅觉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桑孟祥, 文㊀韬,郑立章,龚中良,汤小红,李立君,董㊀帅(5-72)基于差分吸收的H2S气体浓度检测系统陈书旺,尹晓伟,王真真(5-77) WebService技术在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郭㊀民,高㊀强,韩红桂(5-80) 多串口网络化异构辐射数据采集与实时传输系统设计何敬上,何剑锋,袁兆林,汪雪元,阳㊀深(5-84)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和STM32的局部放电监控系统设计范冠鹏,李永军,王亚杰,王俊豪,魏树声(6-55)基于LoRa的光伏电站监控系统韩文征,姚晓东,黄煊赫(6-59)基于虚拟仪器的真空计参数自动测试系统赵博文,梁西银,颜昌林,谢凌菲,马丽萍,蔡坤辉(6-63)基于NRF24L01和LabVIEW的无线预警与自动喷淋系统设计与实现周中鑫,张印强,李丽娟,郭培志(6-68) 基于EtherCAT的分布式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孟另伟,郑永军(6-73) 基于波导技术的无线地下传感网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高振江,刘洲洲,张倩昀,李开放(6-79)基于STM32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极片轧机控制系统设计宋定宇,高㊀琳(6-83) 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参数原位水质监测系统设计钟㊀涛,金㊀宁,顾唯兵,崔㊀铮(7-62)基于ModbusUDP协议的STM32与PC实时通信的实现汪钦臣,方益民(7-67) 基于MLX90640的高分辨率温度监测系统设计陈文敏,夏应清,郎㊀磊,王正阳(7-71)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阀门远程监控系统李欢欢,杨世凤,吕志成,于㊀乐,郝晓兵,李天琦(7-75)基于NB-IoT的光伏阵列运行参数监测系统设计谢志远,张㊀信(7-80) 基于FPGA的出砂信号同步采集与存储系统设计赵建平,党㊀博,胡㊀军,王炳友,李㊀丹(7-86)基于阿里云的工业废气远程监测系统设计常国锋,许利军(7-90) 基于计算机声卡的噪声采集与频谱分析系统吕华溢,王㊀波,黄㊀晗,谢㊀政,张金换(8-53)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零部件检测系统设计袁纵青,徐惠钢,谢㊀启(8-57)基于Zynq-7000的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杨诗安,王子成(8-61) 基于STM32的汽车线束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张婉茹,陈厚军,聂㊀燕,刘苏苏,张㊀平(8-65)基于K型热电偶的输送带接头硫化感应加热系统的温度监测李㊀康,李军霞,刘立波,高利荣(8-70) 基于STM32的多轴速度控制系统巢㊀云,马鑫金(8-77) 接箍拧接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杨浩然,吴明亮,吴明永,张来喜(9-59)基于机器视觉的FPC缺陷检测系统眭石军,廖㊀平(9-64)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SF6/N2混合气分解产物同时检测张㊀爽,江㊀翼,姜㊀萌,张㊀静,黄勤清,杨㊀旭,周㊀文(9-69)基于柔性混合电子制造技术的蓝牙传感系统金㊀潇,金㊀宁,于浩然,顾唯兵,林㊀剑(9-73)齿轮箱传动误差的高精度检测系统徐桂敏,王改芳,杨正祥(9-78)基于LoRa通信的空冷凝汽器监测系统设计胡佳佳,李志斌,韩㊀祥,杜敏荣(9-81) 用于压力传感器的高精度自动标定系统王㊀博,刘㊀鹏,杨㊀兴,姚嘉林,李润坤,唐㊀硕(9-85)基于PLC的等离子切割工作站控制系统设计邱影杰,陈㊀曦,孟祥双(9-89)基于STM32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张申毅,樊绍胜,程嘉翊,黄㊀辉(9-93) 基于STM32F4大气监测系统微站的软硬件设计郑㊀蕊,王晓荣,吴㊀棋,李明朗,张冬华(9-98)基于FPGA的MEMS陀螺阵列信号采集系统周中鑫,张印强,李丽娟,刘㊀琴(9-101) 精密减速器检测仪自动标定系统设计裘祖荣,尤㊀悦,路遥环,薛㊀洁,胡文川,方㊀林(10-47)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可靠性能试验系统设计谭㊀伟,杨浩森,米㊀林,陈㊀胜(10-52) 模块化柔性机器人自动化防错凸焊系统王㊀睿,刘㊀锋,王剑峰,高忠林(10-58) 基于LabVIEW和嵌入式工业以太网的电能质量监控系统杨㊀辉,张㊀凯,张文博,肖㊀曦(10-63)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计量测试系统设计谢㊀慧,柳义成,张明敏(10-68) 钻完井试油液面监测系统设计张乃禄,任武昆,李㊀军,盛㊀盟,张钰哲(10-73) 基于NB-IoT的远程电网谐波分析系统设计刘贤德,王宜怀,彭㊀涛,孙亚军(10-78)基于LPWA网络的海上风电结构健康数据采集系统黄煊赫,姚晓东,齐㊀亮(10-84) 基于二维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通过式轮对测量系统设计伍川辉,尹纪磊,郭㊀辉,闫㊀磊(11-50)锂离子电池内阻测量系统设计郭㊀庆,李㊀敬,胡鸿志,管㊀芳,周雁亨(11-5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精确定位方法徐诗卉,张㊀欢,姚㊀辰,唐厚君,马殿光(11-59)基于RFID的列车轮对识别与振动监控系统设计李㊀哲,高军伟,张柏娜(11-64) 采集控制多线程一体化的集成式FAIMS主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赵思洋,杜晓霞, 游占华,牟家浩,曾鸿达,肖文香,朱健铭,李㊀华(11-68)基于RM-6A红外热敏电阻的发射率在线测量系统研究朱志星,叶㊀林,任宏宇,范博龙(11-74)基于视觉的大尺寸板材冲孔质量检测系统设计赵海文,郑锦云,张雅丽(11-79) 基于S32K144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孙亚军,王宜怀,王㊀林,彭㊀涛,刘贤德(11-84)电力断路器的真空度在线检测系统设计李㊀宇,王忠利(11-91) 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设计陈㊀乾,苗长云,刘㊀意,姬㊀静(11-95) 基于STM32与树莓派的视频采集智能车系统设计孔德肖,张晴晖,李俊萩,邓祥忠,秦明明,钟丽辉(12-63)风力发电机的高精密风速检测系统设计李研达,薛㊀琦(12-67) 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臂智能分拣系统房国栋,高军伟,朱晨曦,孔德帅(12-7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受限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付㊀屾,周㊀严(12-77)基于S7-1200PLC与LabVIEW的泵轮检测设备控制系统武文凯,李明辉,巩强令(12-82) 一种架空导线巡检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黄㊀强,李松涛,高㊀源,甄富帅,宋光明,陈大兵(12-86)基于图像识别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李致金,钱百青,顾㊀鹏,武㊀鹏,张㊀亮(12-90)㊃研究与开发㊃基于图像处理的多条形码检测方法研究孙洋洋,郭阳宽,张晓青(1-9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栅时序预测测量研究郑方燕,陈鹏霖,石海峰,颜㊀路(1-96) 非平行板电容传感器的微小电容检测电路设计李㊀晶,于殿泓(1-100) 基于绝对式的压力电测系统准静态校准方法分析陈㊀静,孔德仁,郭㊀彬,陈金刚,褚俊英,项㊀璟(1-104)基于I/F+A/D的高分辨率模数转换电路黄武扬,吴㊀一,黎㊀坤(1-108)多速率误码和光功率集成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李姗珊,全㊀智,卢媛媛(1-112) 基于脉冲涡流的金属薄板厚度检测研究赵㊀桐,彭㊀斌(1-117)基于振动信号的包装件损伤预测技术研究杜太行,杨㊀明,孙曙光,杨㊀媛,纪学玲(1-122) 基于信道空闲时间预测的ZigBee信道切换方法徐晓冰,夏㊀吉,李奇越,孙㊀伟,罗国军(2-81)声学CT温度场重建系统的收发器位置优化与实现颜㊀华,张力男(2-87) 基于MC9S08DZ60单片机的氮氧化物传感器控制器设计缪晓峰,汤㊀东,李杰辉,周一闻,陈㊀烈(2-92)神经网络结合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的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方法宫元九,周佳禾(2-96)柔体大变形参数的光纤光栅集成检测方法吕宇翔,任㊀旭,路长厚,李学勇,马晓源,谷雨橦(2-101)基于STM32的人机交互终端的设计翟延忠,翟宝蓉,马㊀强,李㊀燕(2-105)刷状结构冠醚用于SEGFET⁃pK敏感膜的研究罗仕豪,强㊀敏,张㊀伟,杨艳萍,何明逊(2-110) 电容法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系统研究陈阳正,王小鑫,王㊀博,李利品(2-114)空气调压阀运行环境参数的监控系统设计章㊀萌,张小松(2-119)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2-124) 基于AD8495和Sigma⁃Delta的多通道高精度数字测温设计黄巧峰,任勇峰,贾兴中(3-84)数据驱动的闭环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李㊀明,那文波,刘甜甜,高㊀宇(3-89)基于融合传感器的气固两相流参数检测系统设计封文轩,杨道业(3-95) 基于NDIR开放光路CO2浓度测量的标定方法研究张㊀珅,王㊀煜,赵㊀欣,桂华侨,韩春慧,许㊀权(3-100)基于双频外差和相移法的结构光成像包裹相位解调算法谷倩倩,吕珊珊,姜明顺,张㊀雷,张法业,隋青美(3-105)基于虚拟科氏力相位特性的硅MEMS陀螺自动模态匹配及闭环检测彭友福,赵鹤鸣,卜㊀峰,程梦梦,喻㊀磊,徐大诚,郭述文(3-110)三维激光球杆仪的系统误差分析与补偿徐㊀良,娄志峰,田雨辰,李㊀影,王立鼎(3-118)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3-124) 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微小型三轴稳定平台徐文武,李孟委,张㊀鹏(4-90) 一种检测铁磁材料应力的磁各向异性方法邱忠超,张瑞蕾,李立新,于瑞红,杨敬松(4-94)颗粒密度对声发射法粒径测量的影响张国强,闫㊀勇,胡永辉,郑㊀格(4-98) 混沌RBF神经网络对配变电系统气体传感的智能化预测陈㊀亮,高杨德,沈海平,鲁方林,王文瑞(4-102)地磁扰动检测用低噪声低偏置斩波放大电路研究李吉生,王言章,纪㊀诚,刘㊀飞,石佳晴,陈思宇,陈㊀晨(4-107)基于光感密度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高精度测量方法朱绪胜,刘㊀蕾,陈雪梅(4-113) 电容式土壤水分检测多参数校正方法的研究顾惠南,杨㊀雷,邓㊀霄,吕华芳,宋志强,潘丽鹏,张㊀丽,崔丽琴(4-117)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4-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4-124)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夹心式换能器固有频率分析邓㊀韬,卢钰仁(5-88) 基于谐波小波包和改进功率谱的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李㊀珏,高云鹏,卿宗胜,杨佳伟,王庆凯,李文博(5-93)轮式移动机器人磁导航信号的野点识别与消除胥明瑞,杨光永,徐天奇,陈跃斌(5-99) 基于机器视觉的黑晶面板几何参数测量方法李㊀民,周亚同,张忠伟,樊逸杰(5-102) 无线电能传输非线性拓扑补偿结构研究樊㊀京,李定珍,张世杰,田子建(5-107)飞机发动机叶片燕尾基座自动化喷涂研究董慧芬,刘健健,吕波漾(5-113) 谐振式音叉密度测井方法与检测电路设计何㊀波,魏㊀勇,余厚全,黄争志,陈㊀强(5-119)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5-124) 基于动网格与UDF技术的流量开关仿真设计张发年,于延凯,郭建华,朱兴华(6-87)基于逆磁致伸缩效应的铁磁构件应力检测方法研究洪㊀利,尚鲁龙,邱忠超,李亚南,韩智明(6-92)光纤分布式振动系统中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仲寺,江㊀毅(6-95) 基于电子皮肤的机器人运动感知算法研究陈楚浩,谢㊀瑜,代稷珅(6-100) 倒频谱分析在碰撞声发射源信号恢复中的研究张国强,闫㊀勇,胡永辉(6-106) 卡尔曼滤波在电动滑台位置实时补偿中的应用吴鹏飞,单㊀奇,罗新河,饶㊀鑫,蔡正凯(6-110) 混凝土浇注通水冷却控制系统实现与应用刘海棠,方彦军,王业震,段亚辉,谢㊀雄(6-11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光纤电流互感器温度补偿王佳颖,王㊀朔,刘㊀宸,冯利民,王㊀鼎,靳俊杰(6-118)聚合物全息传感器的光热效应及其可调谐滤波特性刘丽丽,刘㊀琪,于㊀丹,王保华,李㊀立,刘鸿鹏(6-122)。
人工智能止血带[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233990.4(22)申请日 2020.03.02(73)专利权人 邱和松地址 353000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镇冠山村会窑铺18号(72)发明人 邱和松 詹丽燕 邱詹芷 (51)Int.Cl.A61B 17/135(2006.01)A61B 5/026(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人工智能止血带(57)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人工智能止血带,包括绑带和卡带,所述绑带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绑带内部固定连接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绑带前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为1/2圆形结构,所述安装框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马达,所述马达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绑带和卡带组合形成止血带,使用时将绑带和卡带套在患者止血部位,卡带上的卡槽和安装框内部的齿轮相互啮合在一起将卡带的位置固定,将卡带和绑带固定后可实现止血的功能,止血时卡带、绑带内侧壁上的压力传感器和红外血流传感器和患者的身体接触,可以实时监测患者止血部位受到的压力和血液流通的情况。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211796707 U 2020.10.30C N 211796707U1.人工智能止血带,包括绑带(1)和卡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1)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2),所述绑带(1)内部固定连接有处理器(13),所述处理器(13)与所述蓄电池(12)电性连接,所述绑带(1)前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框(11),所述安装框(11)为匚形结构,所述安装框(11)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马达(3),所述马达(3)与所述处理器(13)电性连接,所述马达(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31),所述转轴(31)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齿轮(32);所述卡带(2)固定连接在所述绑带(1)后端,所述卡带(2)外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卡槽(21),所述齿轮(32)与所述卡槽(21)相互啮合;所述绑带(1)、所述卡带(2)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5)和若干个红外血流传感器(6),所述压力传感器(5)与所述红外血流传感器(6)均与所述处理器(13)电性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5)和所述红外血流传感器(6)数量相同,且所述压力传感器(5)和所述红外血流传感器(6)呈上下分布。
具有力感知功能的四臂式MEMS微夹持器研制
具有力感知功能的四臂式MEMS微夹持器研制孙立宁;陈涛;邵兵;李昕欣【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09(017)008【摘要】为使夹持器小型集成化且夹持力可控,采用体硅加工技术研制了一种基于单晶硅的、具有微力检测功能的新型四臂式MEMS微夹持器.以压阻检测技术为基础,利用MEMS侧面压阻刻蚀工艺将力传感器集成在微夹持器的夹持臂末端,实现夹持力的微力检测.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微夹持器机构和传感器弹性体,并通过S型柔性梁结构的设计将梳齿驱动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夹持臂末段的转动,然后结合四臂式的末段结构,有效地扩展夹持器的夹持范围.利用硅玻璃键合技术实现夹持臂的电隔离,通过施加80 V电压,夹持臂的单臂运动范围为25 μm,夹持器的夹持范围为30~130 μm.实验标定出传感器的最大量程在1 mN以上,分辨率为3 μN,可以实现夹持力的有效反馈.【总页数】6页(P1878-1883)【作者】孙立宁;陈涛;邵兵;李昕欣【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703.6;TN305【相关文献】1.复合式MEMS微夹持器的研制 [J], 陈立国;刘柏旭2.基于MEMS机构装配的微夹持器研究 [J], 郝永平;董福禄;张嘉易;包丽雅3.集成微力检测与反馈的双晶片微夹持器 [J], 叶鑫;张之敬;孙媛;王强4.一种集成三维微力传感器的微夹持器研制 [J], 荣伟彬;谢晖;王家畴;孙立宁;陈伟5.一种具有力传感的微夹持器设计与标定 [J], 胡俊峰;蔡建阳;郑昌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MEMS力传感器的智能绑带装置研制
基于MEMS力传感器的智能绑带装置研制
陈得民;张威;周浩南;沈唯真
【期刊名称】《自动化与仪表》
【年(卷),期】2014(29)2
【摘要】该文研制了一种基于MEMS力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货物绑带装置.攻克了多轴传感器的采集一致性及抗干扰等关键技术,提高了使用过程中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稳定性及测量可靠性,研发了单片集成多轴MEMS力传感器,阐述了MEMS力传感器制作工艺;研究了小体积大电流控制技术,完成智能货物绑带装置的电动控制系统设计;解决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信号的可靠传输,实现稳定无线数据通信.本装置的研制,为物流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货物捆绑技术.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陈得民;张威;周浩南;沈唯真
【作者单位】北京必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5;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北京100091;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北京100091;北京必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
【相关文献】
1.基于MEMS倾角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的r人体步态监测装置 [J], 崔建鹏;曹恒;朱钧;江金林;张雨
2.充油MEMS压力传感器研制 [J], 盛文军;陈丛;钱江蓉;胡国俊
3.基于义齿压力检测的MEMS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研制 [J], 胡洪平;林雁飞;冯勇建
4.基于义齿压力检测的MEMS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研制 [J], 胡洪平;林雁飞;冯勇建
5.基于MEMS技术无线网络风力传感器的研制 [J], 王文军;杜利东;刘春贵;孟献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智能绷带,慢性伤口治疗新方案
新闻眼前沿在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中,组织会经历伤口再生的3个典型阶段:炎症、新组织形成和重塑。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细胞被招募、迁移、激活和增殖,以实现组织再生和减少感染。
而当伤口难以按照正常痊愈的3个步骤进行,而是维持炎症的状态时,就会形成慢性伤口。
慢性伤口,临床上多指各种原因形成的创面,接受超过1个月的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的伤口。
常见的慢性伤口有糖尿病伤口、压疮、动脉性溃疡、静脉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目前,慢性伤口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费用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一大难题。
虽然临床上已有针对慢性伤口的干预措施,如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工程皮肤和负压伤口疗法,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显著。
普通绷带在处理严重伤口时也存在明显不足,伤口所需的恢复周期越长就越不方便,因为要检查愈合情况,医护人员只能频繁拆解绷带,这一操作又会对脆弱的组织再次造成伤害。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发表论文称,他们已开发出一种无线智能绷带,可以用来监测伤口愈合过程并治疗伤口,以加速受伤组织修复。
研究人员说,这种绷带能促进伤口更快闭合,增加流向受伤组织的新血流,并通过显著减少疤痕形成来促进皮肤恢复。
此前有报道称,电刺激可以加速角质形成细胞向伤口部位的迁移,限制细菌感染,防止伤口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从而主动促进组织生长,帮助组织修复。
研究人员正是利用了这项技术,并将其与实时生物传感器数据集成,从而提供一种由生物传感器提供信息的新型自动化治疗方式。
该智能绷带由无线电路组成,主要使用阻抗/温度传感器来监测伤口愈合的进程。
如果伤口愈合较慢或检测到感染,传感器会通知中央处理单元在伤口上施加更多的电刺激,以加速组织闭合并减少感染。
同时,研究人员能够在智能手机上实时无线跟踪传感器数据。
绷带电子层包括微控制器单元、无线电天线、存储器、电刺激器、生物传感器和其他组件,厚度仅为100微米,大约是一层乳胶漆的厚度。
便携式自动气压止血带的研制
便携式自动气压止血带的研制赵俊毅;应俊;王卫东;刘延武【摘要】目的:为有效解决急救土作中大批量,多部位快速止血,避免因止血不当引起的不可逆损伤,研制了一种便携式自动气压止血带.方法:该装置采用TT MSP430为处理器、硅压力传感器以及进口GAST(嘉仕达)无油微型空气压缩机为核心部件.结果:能够实砚准确控制止血袖带的充气压力与充放气时间,能实砚实时监控压力、自动气压补偿、定时报警、工作模式预设等功能.结论:经测试,该装A满足设计要求,并可实现快速的止血功能,为解决急救工作中的止血治疗提供了途径.%Objective To deal with the rapid hemostasis in emergency work and avoid irreversible damage caused by undue bleeding, a portable automatic pneumatic tourniquet is introduced. Methods We adopted TI MSP430 as processor, the silicon pressure sensor and the de -oiled micro-air compressor as the key components. Results The device could control the accurat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the charge-discharge time, and it could monitor the real-time pressure and had the function of giving the time alarms as well as pre-setting the work mode. Conchmion The device can meet the design demand, and provide an approach for the hemostasia therapy in emergency work.【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气压止血带;便携式设备;MSP430【作者】赵俊毅;应俊;王卫东;刘延武【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1.1;R197.39Abstract ObjectiveTo deal with the rapid hemostasis in emergency work and avoid irreversible damage caused by undue bleeding,a portable automatic pneumatic tourniquet is introduced.MethodsWe adopted TI MSP430 as processor,the silicon pressure sensor and the de-oiled micro-air compressor as the key components.ResultsThe device could control the accurat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the charge-discharge time,and it could monitor the real-time pressure and had the function of giving the time alarms as well as pre-setting the work mode.ConclusionThe device can meet the design demand,and provide an approach for the hemostasia therapy in emergency work.[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1,32(3):6-8]Key words pneumatic tourniquet;portable devices;MSP430无论是战场上,还是造成意外创伤的场合如军事训练,对伤者进行及时的紧急救护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微电流和电脉冲的智能绷带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电流和电脉冲的智能绷带的设计与实现作者:王奕徐伟廖华超邓慧琴宋俊杰李杨阳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年第36期摘要:基于微电流和电脉冲,运用“EMS”微电流和电脉冲技术,设计了一款智能绷带。
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重点分析了微电流模块、电脉冲模块和给药模块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具体外观设计方案。
该款绷带实现了“微电流和电脉冲的双功能刺激器”给电刺激加速伤口愈合和给药药量的智能调控。
关键词:微电流;电脉冲;智能绷带;设计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3)36-0009-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0 引言传统医疗绷带只能进行简单的伤口包扎,无法很好地实时感知伤口状态和愈合情况等,给伤口处理带来很大不便。
据市场调查了解,目前市面上很少有感知伤口状态和促进愈合情况的智能绷带,并且在现有市场类似产品中,在“EMS”微电流和电脉冲技术相关智能绷带这方面涉及较少。
本文基于微电流和电脉冲,设计了一款智能绷带。
利用智能化的数控设计实现全自动实时远程调控,同时颠覆性地创新了传统药物替换式敷药的给药方式,搭载的柔性电子材料可实现伤口自动化愈合,同时通过核心芯片的运转实现伤口创面美化功能。
1 设计原理1.1 微电流模块设计原理通过发送微弱的电流信号,刺激皮肤组织,促进皮肤细胞的代谢和修复,从而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微电流的刺激还可以减少疼痛感,加强细胞的修复和美化疤痕。
微电流模块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流的强度、频率和波形等因素,以确保安全、舒适和有效的刺激效果。
1.2 电脉冲模块设计原理通过产生电脉冲信号,刺激皮肤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从而加速傷口愈合。
与微电流模块不同,电脉冲的刺激信号更强,可以穿透更深的皮肤组织,达到更好的刺激效果。
电脉冲模块的设计需要考虑脉冲的幅度、频率和波形等因素,以确保安全、舒适和有效的刺激效果。
1.3 给药模块设计原理通过智能化的给药方式,实现给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给药的效率和安全性。
帮助血管修复的智能绷带
帮助血管修复的智能绷带
无
【期刊名称】《功能材料信息》
【年(卷),期】2012(9)1
【摘要】近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帮助血管修复的智能
绷带。
它可以引导血管网的重建,让活细胞在其指引下稳定而有目的性地修复伤口,只需一周时间便可让受伤的细胞组织恢复如新。
研究人员称,绷带上的有效成分由聚氧乙烯和海藻酸甲基的水凝胶组成,在透气可渗水的同时还能使大小分子均按一定规律自由穿梭,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8.17
【相关文献】
1.智能绷带 [J],
2.厉害了. 3D打印、5G加持的智能绷带实时监控伤口情况 [J],
3.智能紧急绷带设计研究 [J], 刘文瀚;刘乙良;刘淇贺;黎漪;张昊
4.英国:研发出预警式智能绷带 [J],
5.可制作智能绷带的薄柔电路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微 机 电集 成 系 统 ; 物流捆绑技术; M E M S 多 轴 力传 感 器 ; 智 能 绑 带 装置 ; 加工工艺 中 囤 分类 号 : F 4 2 6 . 4 文献标志码 : A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B i n d De v i c e Ba s e d o n M EM S F o r c e S e n s o r
g Y , c o mp l e t e d i n t e l l i g e n t g o o d s b i n d d e v i c e o f t h e e l e c t r i c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d e s i g n; s o l v e d t h e c o mp l e x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9 9 4 4 ( 2 0 1 4 ) 0 2 — 0 0 1 2 — 0 4
基 于 M E MS 力传 感器 的 智 能绑 带装 置研 制
陈得 民 , 张 威 , 周 浩 南 , 沈唯 真
( 1 . 北京必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 0 0 0 8 5 ; 2 . 北 京 大 学 微 电子 学 研 究 院 , 北京 1 0 0 0 9 1 )
体 积 大 电 流控 制技 术 , 完成 智 能 货 物 绑 带装 置 的 电 动控 制 系统 输 。 实现 稳 定 无 线 数 据 通信 。本 装 置 的研 制 . 为 物 流 行 业 提 供 了 一
种新 的货 物 捆 绑 技 术 。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d e v e l o p e d a i n t e l l i g e n t b i n d d e v i c e b a s e d o n ME MS F o r c e s e n s o r .T o c o n q u e r 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
p o u n d e d t h e MEMS f o r c e s e n s o r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s t u d i e d s ma l l s i z e l a r g e p o we r f u l c u r r e n t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
C HE N De . mi n 。 Z HANG We i , Z HOU Ha o — n a n , S HEN We i — z h e n
( 1 . B e i j i n g B e e t e e h I n c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5 , C h i n a ; 2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e oe r l e e t r o n i c s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9 1 , C h i n a )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r e l i a b l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o f w i r e l e s s s i g n a l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s t bl a e wi r e l e s s d a t a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T h e d e — v e l o p me n t f o t h i s d e v i c e , p r o v i d e d a n e w c a r g o b o u n d f o r l o g i s t i c s b i n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y. g
o f m u l t i — a x i s s e n s o r 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y s u c h a s a n t i - j a m m i n g , i m p r o v e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u s i n g t h e m e a s u r -
摘要 : 该 文研 制 了一 种 基 于ME MS 力传 感 器技 术 的智 能 货 物 绑 带 装 置 攻 克 了 多轴 传 感 器 的采 集 一 致性 及 抗 干扰 等 关键 技 术 .提 高 了使 用过 程 中传 感 器 的 测 量 信 号 稳 定 性 及 测 量
可 靠性 , 研 发 了单 片集 成 多轴ME MS 力传 感 器 , 阐 述 了M E MS 力传感器制作工艺 ; 研 究 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