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

合集下载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术中流程
--选择性血管造影
标准的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的四血管造影, 有时为明确颅外动脉代偿或排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还需做包括双 侧颈外动脉的血管造影。但是,为减少导丝触碰动脉斑块导致斑块 脱落的风险,大部分情况下,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的四血 管选择性造影足以清晰地观察颅内外血管。 通常使用0.035英寸亲水导丝和单一弯曲造影导管(如 Vertebral导 管)可完成四血管造影。 操作要点: ①连接:单弯导管内衬导丝,尾端连接Y形阀,并通过三通管连接加压 滴注和高压注射器,排净管道内气体。 ②导管到位:导管在造影导丝的指引下经过主动脉弓进入升主动脉, 退出导丝,边旋转导管边缓慢后撤,直到导管头端弹入弓上一级血管 开口,这时前送导丝,使导丝的支撑力足以支撑前送导管,并且使导 丝头端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固定导丝沿导丝缓慢前送导管。颈动脉 造影时,导管头端应放置在颈总动脉分叉段以下2-3cm处;锁骨下椎动脉造影时,导管头端应放置在锁骨下动脉距离椎动脉开口12cm处。 ③造影:造影投射位置和高压注射器设置见表1、2。
术中流程
--动脉穿刺置鞘
Seldinger穿技术及其改良方法操作简便,损伤 小,同期置入血管鞘可避免反复置入造影导管损 伤血管,目前已成为DSA的基本操作技术。股动 脉是脑血管介入诊疗的最常用途径。股动脉不 适合穿刺时,也可根据经验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 作为穿刺点。相比股动脉,经桡动脉穿刺可降低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穿刺点出血并发症。但 尚无对照研究比较血管入路对脑血管造影相关 并发症的影响。
术中流程
--复杂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常伴有动脉迂曲,增大介人操作难度。 可通过如下方法完成选择性造影: ①髂动脉或腹主动脉迂曲,严重影响导管操控性, 可改用长血管鞘拉直迂曲血管,增强操控性。 ②目标血管开口扭曲、成角较大,导丝难以进入, 可使用导丝塑形技术增大导丝头端弯曲角度。 ③目标血管远端迂曲,导丝可通过但导管前送困 难,可尽量将导丝送至血管远端相对安全区域, 如送至颈外动脉或腋动脉,推送导管时可稍加旋 转,也可要求患者将头部转向对侧以减少张力。

常用脑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指南PPT课件

常用脑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指南PPT课件
常用脑影像技术在脑卒 中诊断中的应用指南
汇报人:xxx
2024-04-09
目录
Contents
• 常用脑影像技术简介 • 脑卒中诊断流程及影像技术应用 • CT在脑卒中诊断中应用详解 • MRI在脑卒中诊断中应用详解 • DSA在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中应用ຫໍສະໝຸດ 目录Contents
• 超声影像技术在脑卒中筛查中应用 • 总结与展望:提高脑卒中诊断水平
慢性期脑出血MRI表现与评估
慢性期脑出血MRI表现
慢性期脑出血在MRI上通常表现为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的血肿周围水肿带,以及血肿内部的液化 和囊变。在梯度回波序列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上,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血灶及其周围的含 铁血黄素沉积。
评估价值
MRI在慢性期脑出血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多序列、多参数的成像技术,MRI能够准确判断出 血灶的大小、位置和周围水肿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同时,MRI还可 以检测脑出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
MRI扫描技术
原理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人体组织产生信号,通
过计算机重建图像。
优点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 多平面成像,对早期脑 梗死和微小病变敏感。
缺点
扫描时间较长,对急性 脑卒中诊断有一定限制 ,有金属植入物患者禁
用。
应用范围
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进 一步检查和评估。
DSA造影技术
原理
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血管, 利用X射线显示血管形态和结构
血管狭窄或闭塞DSA表现与评估
血管狭窄DSA表现
血管闭塞DSA表现
在DSA图像上,血管狭窄表现为血管 管腔的缩窄,造影剂通过时流速加快 ,狭窄近端血管可能扩张。根据狭窄 程度的不同,DSA表现也有所差异。 轻度狭窄可能仅表现为血管管壁的不 光整或轻度缩窄;中度狭窄则表现为 明显的血管缩窄和流速加快;重度狭 窄则可能导致血管闭塞。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 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损 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血管病, 与血糖控制不佳、血管损伤等 因素有关。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饮酒是脑血管病的独立 危险因素,应积极戒烟限酒。
脑血管病的流行趋势
急性期管理路径
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系统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必 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 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指南推荐,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抗 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汇报人:xxx 2024-03-04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 脑血管病的诊断 • 脑血管病的治疗 • 脑血管病的预防 • 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路径 • 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供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调整药物治疗 方案,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掌握 康复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慢性期管理路径
慢性病管理计划 症状管理与控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康复与生活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管理计划,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及降压药物的选择指南推荐意见(一)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推荐:1.对于血压<220/120mmHg,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并且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最初的48~72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对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Ⅲ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如血压≥220/120mmHg,同时不伴有其他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合并症,在发病初期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的疗效尚未明确。

在卒中发作后最初24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3.对于AIS患者,如伴有其他共病(如同时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出血转化或先兆子痫/子痫),则有早期降压治疗指征,初始血压降低15%可能是安全的(Ⅰ类推荐,C级证据)。

4.卒中后必须纠正低血压与低血容量,从而确保全身灌注以支持重要脏器功能(Ⅰ类推荐,C级证据)。

5.在AIS患者中,通过药物诱导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定(Ⅱb类推荐,C级证据)。

6.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Ⅰ类推荐,B级证据)。

7.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a类推荐,B级证据)。

8.目前尚无充足的数据指导AIS后降压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恰当地选择降压药物(Ⅱa类推荐,C级证据)。

(二)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推荐: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研究证据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约占46.6%[1]。

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血管炎、烟雾病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等[2]。

单纯利用传统的CTA、MRA等针对血管的成像手段,无法准确判断血管壁本身的情况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相关信息。

此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的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均与易损性相关,而这些特征亦无法通过管腔成像获得。

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的血管壁病变其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治疗前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此外,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具有更高的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颅内斑块的易损性有助于预测未来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MR血管壁成像最初仅被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

该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价动脉管壁的形态和信号特征,是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最佳无创性方法。

然而受到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应用MR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管壁病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MR成像技术的进展,颅内动脉血管壁成像已由二维(two dimension,2D)成像进入到了三维(three dimension,3D)成像的新阶段[3]。

由于3D成像具有更高的各向同性分辨率、更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大的覆盖范围等优势,其在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磁场强度、接收线圈、成像维度、成像序列、空间分辨率等软硬件条件和成像参数的影响,不同成像中心或医院之间的MR软硬件配置和成像参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规范化的成像方案,难以实现对图像的标准化判读分析。

我国颅内动脉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起步较早[4],但目前仍缺乏规范化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解读PPT课件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效果评价
适应证
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等。
效果评价
血管再通率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操作风险较高,需 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切除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应用价值分析
应用价值
对于部分大血管闭塞或严重颅内压增 高的患者,手术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死 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提醒患者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出血 风险、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定期 监测相关指标。
抗凝药物使用时机和注意事项
房颤相关性脑卒中预防
针对房颤患者,强调抗凝治疗在预防脑卒中中的重要性,选择合 适抗凝药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抗凝治疗在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及 风险。
出血性并发症防范
提醒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出血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确 保安全有效。
影像学检查
首选CT或MRI进行脑部影像学检 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脑电图、经 颅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
治疗方案选择原则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长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定期评估患者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 二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1
目 录
• 脑血管病概述 • 第二版指南更新内容 • 临床管理策略与建议 • 药物治疗进展及推荐意见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脑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病变导致 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缺血 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 管理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 理指南
03 脑出血临床管理
04
指南与脑出血临床管 理的结合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中国是脑血 管病发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00万。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 型,占脑血管病的10%以上。为了提高脑血管病和脑出血的临床管理水平,中 国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术团体制定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和《脑 出血临床管理指南》。本次演示将围绕这两个指南展开讨论,旨在阐述指南的 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其在脑出血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最后,针对高危人群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健康检查和药物治疗的 基础上,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提出的针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策略是非常有效 的。通过脑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未来,我 们期待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完善和 提高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情评估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要通过初步病史询问、体格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病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出血 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 患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和管理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核心。药物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基础,包括止 血、降颅压、防止感染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开展 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监测患者水电解质状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内环
境稳定。
04
康复期管理与二级预防策略
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明确康复目标和方案。
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 语治疗等。
02
指南更新背景及意义
第1版指南回顾与总结
指南制定背景
针对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现状,结 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制 定适合国情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指南。
第1版指南内容
包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急性 期治疗、二级预防、康复管理等方 面。
实施效果评价
第1版指南在规范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测新型治疗技术(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
前景。
02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
探讨如何实现脑血管病患者的个体化与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
学科合作(如神经科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在脑血管病研究
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转化医学在推动脑血管病临床管理发展中的作
用。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 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还有其特 定的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脑血管病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医生需要综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 断。
总结与展望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2019)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病率为(1~27)/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风险增加。

中国人群SAH年发病率在各个地区也不一致,在南部、北部地区的发病率普遍较高。

1 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1.1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推荐意见】:•突发的迅速达到顶峰的剧烈头痛应谨慎鉴别SAH(Ⅰ类推荐,B级证据)。

•怀疑SAH患者应首选CT平扫检查,若CT检查阴性应行腰椎穿刺进一步检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1.2病因筛查【推荐意见】:•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是CTA,因此建议急诊应配备CTA(Ⅰ类推荐,B级证据)。

不能行头颅CTA的患者,可依次选用增强MRA、3DTOF MRA检查,对于疑似动静脉畸形引起SAH的患者,应加做MRI的SWI检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CT检查阴性或者可疑阳性的SAH患者,在脑脊液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行MRI(FLAIR序列、质子密度成像、DWI、梯度回波序列或SWI)检查可能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DSA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金标准,也可进一步用于评估治疗,如介入治疗或者评估手术(Ⅱa类推荐,B级证据)。

首次造影阴性患者发病1~6周后,可考虑再次行DSA检查(Ⅱa类推荐,C级证据)。

1.3诊断流程及病因筛查急性发病疑似SAH患者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1.4严重程度评估【推荐意见】:•使用临床分级系统如Hunt-Hess量表、 WFNS分级等对SAH 患者进行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Ⅰ类推荐,B级证据)。

•使用影像学分级量表对患者的迟发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风险进行评估,可选用较为简易的Fisher分级或改良Fisher分级(Ⅱb类推荐,B级证据)。

2 急性期管理急性期的管理需要兼顾病因治疗、急性期的监护及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流程见图2。

2.1医疗机构的学科配置及转运【推荐意见】:•SAH患者应尽可能到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卒中中心救治,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Ⅱa类推荐,B级证据)。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指导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指导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准备 --其它
通常在造影手术前会要求患者禁食数小时。但 是,DSA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发生恶心、呕 吐的可能性极小,吸人性肺炎更加罕见。建议对 于清醒且能够配合的患者一般不必要求术前禁 饮食。股动脉穿刺者建议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如果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术后不能配合平卧位 排尿,可以提前留置导尿。术前需建立影
标准的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的四血管造影, 有时为明确颅外动脉代偿或排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还需做包括双 侧颈外动脉的血管造影。但是,为减少导丝触碰动脉斑块导致斑块 脱落的风险,大部分情况下,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的四血 管选择性造影足以清晰地观察颅内外血管。
术中流程
--术中管理
大多数患者DSA术中不需要全身麻醉,给予最低程度的镇静治疗以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即可。可在术前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或术中静 脉注射咪达唑仑/地西泮。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 率、呼吸、脉氧。
为避免动脉穿刺置鞘处以及血管内的导丝、导管形成血栓,除外活 动性脑出血急诊造影等病因外,大部分DSA中应给予抗凝药物。通 常选择应用普通肝素。成年患者可首先给予半量肝素化 (30~40U/kg)静脉推注,之后每隔1h追加肝素1000U,术中经导管 持续灌注肝素生理盐水(2~5U/ml)。对于刚完成静脉溶栓,准备桥 接介入治疗的患者,造影时不再需要肝素静脉推注,但仍应给予持续 导管内肝素生理盐水灌洗。
操作中需注意:①超选择性造影前需谨慎评估目标血管 管径,迂曲程度等,结合超选择性造影的必要性综合判断。 若血管开口存在斑块或狭窄,慎行超选择性造影。②超 选择性造影目标血管更易受损,推送导丝应轻柔,并结合 适度旋转,避免造成血管夹层。③若目标血管存在严重 狭窄或动脉瘤,多种投影位置显影效果不佳,可尝试3D成 像以获得更全面的影像。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通常所涉及的影像技术有:(1)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2)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常规T1和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等;(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应用时主要满足以下需求:(1)判断是否有脑出血;(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

一、CT(一)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NCCT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急诊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溶栓前破除脑出血的最通例筛查方法。

(二)血肿扩大的NCCT征象血肿扩大指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血肿因持续活动性出血而不断扩大的现象和过程。

(三)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影像学手段XXX施展阐发为脑沟、脑裂或颅底环池内的高密度影。

(四)CT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脑出血。

(五)NCCT在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诊断中的作用CT是对这两者随访最佳的影像方式。

(六)NCC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推荐看法】:(1)NCCT是急诊急性脑出血、SAH的首选检查(A级证据,级推荐);(2)对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先完成急诊NCCT,破除出血(A级证据,级推荐);(3)NCCT是监测缺血性卒中后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通例选择的影象体式格局(A级证据,级推荐);(4)NCCT 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初始的通例检查,当发觉高密度静脉征、不明缘故原由的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低密度病灶,应当斟酌有CVST的可能(B级证据,级推荐);(5)NCCT 的黑洞征、混合征、岛征、血肿不规则形状以及液平面是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重要影象标志物,NCCT可作为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检测技术(B级证据,级推荐)。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03
治疗策略与方案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策略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血压与血糖控制
在合适时间窗内,给予 rt-PA等溶栓药物,开通 闭塞血管,恢复血流。
包括机械取栓、动脉溶 栓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患者。
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药物,防止血栓形
成和进展。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血压 、血糖水平,降低卒中
鼓励开展脑血管病相关科研工作,推动诊 疗技术创新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与效果评价
适应证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超过60%,且狭窄病变处于稳定期。
效果评价
术后定期进行超声、CTA或MRA等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狭窄改善情况。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01
适用于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病变。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认知功能评估
运用神经心理测试、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情况,为制定 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选择及解读ຫໍສະໝຸດ 影像学检查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需求,合理选择头颅CT、MRI、DSA等检查方法,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
影像学检查解读
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图像特点,准确解读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意义
指南的制定旨在规范脑血管病临 床管理,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患 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负 担。
脑血管病现状及挑战
现状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挑战
脑血管病诊疗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如诊断困难、治疗方案选择、康复管 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 aci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 aci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 aci诊断标准1. 引言1.1 概述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后果的疾病,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ACI)在内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

针对ACI的早期预防和诊断,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其中包含了ACI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符合该指南中ACI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ACI诊断标准的定义、特征和核心要点。

然后,我们将讨论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应用这些诊断标准,并探讨可能影响正确定义和确认ACI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随后,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和内容亮点,并对未来的医学实践和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ACI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与挑战。

通过详细介绍指南中ACI诊断标准的定义、特征和核心要点,以及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些标准所面临的困难,并提供克服挑战的策略。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ACI诊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考虑其他因素和注意事项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和亮点,并提出对于医学实践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建议。

2.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 aci 诊断标准:2.1 ACI(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和特征:ACI是指由于脑动脉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导致的短暂或持久的神经功能缺失或神经系统症状。

其主要特征包括突发的神经功能异常,例如偏瘫、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并且通常在数小时内达到最大程度。

2.2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对 ACI 的诊断标准要点:根据《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对于ACI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要点:- 突发性神经功能异常或神经系统症状;- 缺血类型及局部范围应与相应供应区域相关;-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如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症状发作后需进行适当时间观察,以排除持续性或再复发性事件。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

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0-6h CT z ASPECTS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PW1/DW1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16-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梗死核心符合DAwN研究标准O-24h CT/MR1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粳死核心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1-ASPECT.RESCUE-Japan1JMTI或SE1EeT2研究标准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1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1-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1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时间窗、中等血管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以及前循环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面,汇聚了14条的推荐意见。

应特别强调的是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H 诊断中的应用

SAH 亚急性期因脑池内血中含有正铁 血红蛋白,可以在T1 WI 和FLAI R 上表现为高信号。MRI的FLAI R 序列可以通过抑制脑脊液信号从而得 到抑水T2 WI,对诊断SAH 具有明 显的特异性,在脑脊液和脑实质周围出 现明显的高信号区域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



起病早期血栓中的红细胞内以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 红蛋白为主,T1 WI 呈现等信号,而T2 WI 及 FLAIR 为高信号,但早期敏感度不高,多数患者 影像学表现与正常的静脉血流信号相似 1 ~2 周血栓成分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诊断的敏感 度及特异度大大提高,MRI 上表现为T1 WI、T 2 WI 及FLAIR 的高信号 2 周~2 个月静脉窦血栓出现再通,T1 WI、T 2 WI 及FLAIR 再次还原成等信号
脑梗死早期征象 高密度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 征 脑沟消失 基底节/皮质下低信号 皮质灰质白质界限消失

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的诊断
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常为缺血性卒 中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像学表现为起病6 h 以内出现明显的 低密度影≥1/3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 以及起病1 ~2 d 内出现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影(HMCAS)、中线移位大于5 m m,常提示恶性脑水肿以及预后不良
DTI弥散张量成像 BOLD脑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功能) MRE磁共振弹性成像 MRS磁共振波谱成像 SWI,磁敏感加权成像
推荐意见
有条件时可在研究或临床中使用以下技术: (1)BOLD 序列可评估神经血管功能,以 及脑梗死病灶周围脑血流灌注情况(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MRS 早期评价缺血脑组织的代谢改变、 缺血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患者的预后、 治疗效果(Ⅲ级推荐,C 级证据); (3)SWI 主要用于微出血诊断,也用于梗死 性出血转化的判断和静脉血栓或静脉窦血栓形 成的诊断(Ⅱ级推荐,B 级证据)。
MRP



(1)MRP 识别低灌注区域优于CT P,有助于扩大时间窗溶栓患者的选择 (Ⅱ级推荐,B 级证据); (2)MRP 可帮助诊断TIA(Ⅱ级 推荐,B 级证据); (3)基线MRP 病变体积有助于预测 临床卒中的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 级 证据)。
其他MRI 成像技术的应用

MRA 和MRV

MRA MRA MRA MRV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对动脉夹层的诊断 对脑动脉炎的诊断 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
DSA

DSA 通过对血管造影进行数字化处理, 保留血管影像,从而可以清晰观察血管 病变情况,为临床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 并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为目前脑血管 病诊断和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影像技术, 一直是多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 准”,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均较 无创性检查手段高
时间与信号
TIA 诊断中的应用

MRI 在TIA 诊断中的应用基于DW I 对梗死灶的极高的敏感度,临床诊断 TIA 的患者也需要行MRI-DWI 扫描,以排除脑梗死。
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MRI 对于脑出血的诊断敏感度主要取决于出 血时间及扫描序列,主要与血管内红细胞的完 整性及血红蛋白的演变有关。 梯度回波成像技术(SWI)通过检测脱氧血红 蛋白这一顺磁性物质在磁敏感序列梯度回波T 2 WI 像上的显像,可以在急性期观察到低 信号区内混杂斑块状信号,用于脑出血的早期 诊断。
DSA


DSA 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的诊 断 DSA 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DSA 对动脉夹层的诊断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RMRI

应用于颅外颈动脉,可以准确评估颈动 脉狭窄程度、血管夹层、动脉斑块的诊 断。
推荐意见
(1)CTA 是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自发性SAH 的首选 检查(Ⅰ级推荐,B 级证据),但“金标准”仍然是 DSA (Ⅰ级推荐,A 级证据) (2)对急性脑梗死超过3 h 的患者,特别是考虑血管 内治疗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血管影像学检查(Ⅰ级 推荐,A级证据) (3)CTA 可以预测血肿扩大,CTP 可以辅助评价 周围血肿血流灌注情况(Ⅱ级推荐,B 级证据) (4)MRI 和MRV 是诊断CVST 无创、敏感和 准确的首要检查方法,并且是随诊的主要检查方法 (Ⅰ级推荐,A 级证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 临床常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 位置,如:鞍上池不对称积血提示颈内 动脉段,外侧裂积血提示大脑中动脉段, 前间裂基底部积血提示前交通动脉段, 脚间池和环池出血常常无动脉瘤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检查和首选检 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影,但在早期不一定都能显示低 密度改变,故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在部分患者卒中超急性期( <6 h),NCCT 可 表现为灰质与白质分界消失;急性期( <3 d)可出 现血管源性水肿,在缺血区的边界显示欠清低密度影, 病灶局部会出现脑沟、脑裂变浅,大面积梗死则可因 脑水肿而出现占位效应,从而出现中线结构的移位; 亚急性期( <2周)即模糊效应期;慢性期(1 ~2 个月),由于病灶液化坏死,边界清楚的软化灶形成, 而呈现出低密度影,病灶局部周围脑沟、脑池增宽, 邻近脑室扩大,局部脑萎缩
血管成像技术

CT 血管成像(CTA 和CTV) MR 血管成像(MRA 和MRV)、 DSA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CTA 和CTV

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的评估 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的诊断 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 CTA对血肿扩大、预后的预测 CTV 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谢谢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
南京中大医院附属无锡分院 华键
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影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CT平扫(NCCT) CT增强扫描 CT灌注成像(CTP) CT动脉造影(CTA)
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
静脉窦血栓形成
推荐意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MRI-DWI 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优于CT 及M RI 其他序列,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出现超过3畅0 h 或4畅5 h,在 不耽误静脉溶栓的情况下,推荐完善MRI-DWI 或血管成像及灌 注成像,对于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Ⅰ级推荐,A 级证 据) (3)MRI-DWI 可评估大脑前部的脑卒中严重程度和最终梗死 体积,有助于预测最终的梗死灶大小(Ⅱ级推荐,B 级证据)及 临床预后(Ⅱ级推荐,C 级证据) (4)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缺血后出血,MRI 检查明 显优于CTⅡ级推荐,B 级证据); (5)MRI 的梯度回波序列能够早期检测脑出血,对新发或陈旧 的微出血灶的检测优于CT(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NCCT 不能直接诊断TIA,而是通过NCCT 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和脑梗死后,结合临 床表现方能确诊TIA 。因此, NCCT对 TIA的诊断是起间接作用的。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直接征象是指血栓本身征象,即静脉窦 内三角形或条样高密度,约20% ~25 %患者可出现,1 ~2周内消失 间接征象是指血栓形成后的继发征象, 包括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 扩张以及大脑镰、小脑幕异常强化


CVST
CVST
CVST
CVST
推荐意见
(1)NCCT 是脑出血和SAH 的首选检查(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2)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首先完成急诊NCCT, 以排除脑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在rt-PA 溶栓治疗前,应完成NCCT 检查,以排除 脑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 (4)NC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脑水肿及出血转化的常 用技术(Ⅰ级推荐,A 级证据) (5)NCCTT 可作为CVST 首选检查技术,当显示双侧 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 的可能(Ⅱ级推荐,B 级证据)
脑灌注成像技术

CTP MRP
CTP
(1)CTP 联合CTA 检测可评估血管狭窄, 根据峰值时间延迟等数据预测TIA 危险分级 (Ⅱ级推荐,B 级证据); (2)CTP 帮助临床区分永久性的梗死和可逆 转的缺血半暗带存在,有助于溶栓和预后的判 断(Ⅱ级推荐,B 级证据); (3)CTP 可以辅助评价周围血肿血流灌注情 况(Ⅲ级推荐,B 级证据)。
MRI

DWI T1WI T2WI FLAIR ADC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



DWI 在缺血数分钟后即可出现异常高信号, 是最精确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灶的技术。 T2 WI一般在6 h 后出现病灶的高信号, T1 WI 出现病灶的低信号时间与NCCT 相近。 DWI 可区分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鲜病灶和陈旧 病灶,起病2 周内为高信号,之后逐渐降低, 可利用这一特征很好地对位置相近的新老病灶 进行鉴别。


NCCT 因其检查时间短、扫描速度快、不 受金属器械及移植物影响等优势,可确 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定出血是 否破入脑室,并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 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急诊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 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NCCT
NCCT 可以显示直径>5 mm 呈高密度区的 急性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出血, NCCT呈高密 度,系血液中血红蛋白密度高于脑组织密度所 致,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约24 h 后,高密 度血肿周围常有一低密度环存在,由于血肿周 围的水肿和析出的血浆,通常在出血第5 天最 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 NCCT上的特征性高 密度影逐渐减弱、消失,大约在8 ~10 d 后变为低密度影,出血1 个月时,整个血肿呈 等密度或低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