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元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_元明清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元明清诗词文1.神韵说:(清)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组成的文学派别,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3.高启诗风:(选择)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反映当时战乱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登览怀古。
4.桐城派: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姚鼐继承发展的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
5.“竞陵派”:晚明时期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他们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6.格调说: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诗歌创作也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7.“肌理说”: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以肌理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8.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人物传记,《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9.“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10.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是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1.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复古主张,拟古之作,重视时政题材。
后七子:以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其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模仿,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王世贞创作量最大。
12.陈维菘词风:以豪情抒悲愤。
元明清戏曲1.元代四大传奇共同创作倾向(爱情题材和家庭纠纷)A.爱情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突破世俗观念好女的可贵B.反映社会问题《杀狗记》财产纠纷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亲情的可贵。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资料讲解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元代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填空)说话:就是口传故事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话本:说话人的底本2、现存小说话本:《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3、(填空)小说话本的特征: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秀秀: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4、(填空)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5、(填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宋元时代仅存的说经话本。
王国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6、诸宫调(名解)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叙事性的讲唱诗,是宋元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多用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由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现存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诸宫调对杂剧的影响:杂剧和诸宫调同属于说唱形式的作品。
诸宫调对杂剧的产生影响很大。
诸宫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歌唱性很强;二是讲唱者常常跳出跳进,模拟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各种表演,这就为杂剧以诗化的戏剧语言、以演唱为形式的表演的诞生作好了准备。
7、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对婚恋故事的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男女私情作为礼教对立面加以铺叙的崔莺莺故事①元稹《会真记》②王西厢③董西厢第二章关汉卿1、《单刀会》---呼唤英豪《西蜀梦》---英雄死了谁救苍生《救风尘》---主人公:周舍、宋引章、赵盼儿。
故事情节P216 《望江亭》---主人公:杨衙内、谭记儿、白士中。
故事情节P2172、《窦娥冤》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二、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1)、人物形象窦娥——礼教的信奉者、制度的顺民。
——恶势力的反抗者、对不公的命运永不屈服。
(2)、戏剧冲突在悲剧性冲突的高潮到来之前,先展开讨债人与借债人之间、救命的人与被救的人之间的两组冲突——即蔡婆婆与赛卢医,蔡婆婆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冲突。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
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诗文概况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但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在前期倾向于宗唐,主要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亦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在元代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1.前期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顺帝xx,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该时期南北诗风交错、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由xx元者方回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徊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饱受徭役、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
诗风清新明秀,句律流畅,但仍残留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2.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多在诗中描写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如动荡开阖、气象万千。
七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但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3.理学家刘因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七律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
其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雅正”思潮该诗学观念崇尚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这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并被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
其实,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诗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古代文学复习重点(元明)
背诵:戏曲《牡丹亭-惊梦》【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听半饷,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琵琶记-糟糠自厌》【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
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喫尽控持。
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百苦皆经历。
苦人喫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做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就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前腔】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为怨鬼。
公婆老年纪,靠着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时,。
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
谩把糠来相比,这糠尚兀自有人喫,奴家骨头,知他埋在何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紧,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风飞,染寒烟衰草凄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 18 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一、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结。
举例: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
小说: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渊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古典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成熟(小说至唐而一变·鲁迅语)宋元——话本——更趋成熟明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很高的成就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儒林外史》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古典小说发展最高阶段诗文词:元代百人流传明清数千之多明诗: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四千多人·《全唐诗》所收作者的两倍清诗:数以万计《全元文》作者3000余人·60巨册·3万多篇叶恭绰《全清词抄》3196家·唐圭璋《全宋词》1331家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
1、政治方面2、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3、社会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世俗化与个性化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
(一)文学样式的主流由传统诗文变为戏曲小说·文学发展由雅趋俗(二)更名“人化”的文学(三)表现了鲜明的时代新思潮(四)语言表现出明显的近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五)数量多·规模大·海涵一切的集大成面貌第一章元杂剧概说1、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2、元杂剧的发展概况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4、元杂剧的内容分类5、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艺术发展·社会现实两方面提供了契机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1、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周朝“优人”伎艺汉代“百戏”中之角抵1、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1、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元代文学 笔记整理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 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第二节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 叙事文学
1、 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1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
(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
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 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古代文学常识 6、元
郑光祖 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辉,汉族,元代
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 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 圈中的巨擘bò。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元·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 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 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 风月》、《倩女离魂》、《无塩yán破连环》、《伊尹扶汤》、 《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 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 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白朴 (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 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 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 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 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 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 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 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 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 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 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王实甫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 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 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 详。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 《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 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 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王实甫 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 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 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古代文学(元明)资料整理
【元】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2.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3.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演剧角色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元代的戏剧活动形成了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5.散曲之所以成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6.元代文学的总体美学特征:“自然”与显畅。
7.关汉卿①关汉卿的剧分为社会剧、婚姻爱情剧、历史剧②窦娥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8.王实甫①王实甫《西厢记》由唐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演变而来。
②王实甫《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另外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三个人主唱:红娘、莺莺、张生。
③《西厢记》戏剧冲突主线是以老夫人一方和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辅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
9.白朴①白朴的《梧桐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的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是末本戏,由李隆基主唱。
②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
启迪了白朴的《梧桐雨》③白朴的《墙头马上》:李千金与裴少俊,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爱情剧。
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一诗。
10.马致远①马致远在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万花丛里马神仙”之誉,在他现存的杂居作品中,神仙道化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②马致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以汉元帝主唱的末本戏。
11.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1)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除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还有:△纪君祥《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残暴狠毒、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
“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元明部分重点整理
元绪论:1.元代历史: 1271——1368 元代文学:1234——13682.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①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②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3.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曲三种。
4.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侯白的笑话集《启颜录》。
5.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瓦舍众伎》中,将宋代的“说话”分为四种: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说经(以讲说佛经故事为主)、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说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技艺)。
6.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1)以爱情为题材,肯定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慕,并赞扬他们的坚贞。
(2)以公案为题材,揭露官员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对百姓所受的苦难寄予同情。
(3)以历史兴衰为题材,借古喻今。
(4)揭露社会现实,表现女性对男女平等与个性自由的强烈要求。
8.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9.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
戏曲创作和演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南方戏曲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等,延及到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古代文学史考点归纳 元明清部分
②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或者说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英雄性、生活化,真实可信背景的真实(市井社会、市井街头)心理的真实(合乎人之常情)如:拳打镇关西武松“景阳冈打虎”上山之前“喝酒”壮胆添力、“英雄本色”上山之中胆大与胆怯“方知真有虎时”侥幸心理③善于处理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同而不同处有辩叶昼:“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众人,都是急性的,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金圣叹:“鲁达粗鲁时性急,史进性急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时蛮,武松粗鲁时豪杰不受拘勒”2.纯粹的白话艺术第十章,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仙成佛路悠悠《西游记》和“唐僧取经”群众创作与文人创造相结合①唐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②元代时期,《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③明代时期,《西游记》西游记的主要观点①幻中有理儒释道谢肇喇:求放心说,西游记曼衔虚池,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口之神,以猪为意②幻中有趣③幻中有实钟婴:“毕生为众生的事业奋斗,完成这样的事业,个人也就到了至善的精神境界,”杨义::“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做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境的挑战以及应战的升华来解读”西游记的思想内容:①对《西游记》的基本构架和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扬了儒佛道相溶的新学,蕴含修心特性,以心说法的寓意。
②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内涵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③《西游记》就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讽刺当时的世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孙悟空“大闹天宫”:对天地权威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强烈追求。
孙悟空无所畏惧,敢于冲破一切的战斗精神。
包括两个方面:①名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追求自由、爱挣脱一切个性的束缚,以及意气风发的气概和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②又是明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我们名族性格中的精神,孙悟空的形象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披着神话外衣的市井英雄形象,反映抨击社会现实的意义。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1、在宋代说话以故事题材划分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是即兴的滑稽伎艺;小说是脂粉灵怪、传奇公案;讲史又称平话,是讲述前代历史、兴废征战之事。
后两者都属于是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2、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3、元代杂剧和南戏的区别: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调、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
1)体制上,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三类;题目在末尾;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2)音乐上,杂剧的唱腔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结合而成。
乐器伴奏以弦乐的为主,曲调多高亢刚劲。
3)内容上,多为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
南戏流传于东南沿海。
1)体制上,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曲辞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题目在最前面。
篇幅长短自由,视剧情的需要而定。
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合唱、轮唱,形式灵活多样,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2)音乐上,用南方方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和南方曲调演唱。
南戏的曲调则是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融合。
南戏的乐器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曲调温柔婉转。
3)内容上,多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纠纷的题材为主。
4、散曲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体。
它具有两点特性:一是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形式,加以铺陈、叙述。
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俗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元代知识点总结高中
元代知识点总结高中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历时约100年,从1271年到1368年。
在这段时间里,元代经历了很多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元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1. 建立和统一元代是由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在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军队曾多次南下入侵中国,直到1234年灭掉了南宋,统一了南北。
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了元朝,成为第一位皇帝。
2. 行政制度元朝的行政制度相对较为宽松,采纳了汉族的一些官制,并在政治上实行了分权制。
忽必烈还设立了行省,将国家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以方便管理。
3. 统治政策元朝在统治政策上,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如扩大对汉族的宽容,支持官员的文化教育改革等。
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严格的政策控制,如颁布红巾军禁令,严厉打击反抗势力等。
4. 经济政策元朝在经济政策上,实行了一些措施,如修筑了大量道路、运河,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还施行统一的货币制度,采纳了铁券制度等。
二、经济1. 贸易元代是中国古代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主要有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两大方面。
国内贸易主要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交通干线,对外贸易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出口。
2. 农业元代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元朝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推广了一些高产作物。
其中,忽必烈对汉族社会政策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减轻汗汗付诸、劳役等。
3. 工商业元代的工商业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以制瓷业、造纸业、造铁业、印刷业等为代表的工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政府也对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三、文化1. 文学元代文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文学继承了唐代、宋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元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郑光祖的《浮生六记》、马致远的《镜花缘》等。
2. 绘画元代画院成立,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大创举。
古典文学常识--元
古典文学常识--元
2019-07
(1)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王实甫,主要作品有《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4)十大悲剧。
十大悲剧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此外还有冯梦龙的《精忠魂》、孟称舜的《娇红记》、李玉的《精忠谱》、方成培的《雷峰塔》。
其中前六个都属于元代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6)—元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
1.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最为着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2.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3.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代表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有“曲状元”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xx,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一、书会才人作家:
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2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3长句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
王和卿其散曲趣味不高,选材粗俗,表现了市民意识和文化庸俗的一面。
写的较好的是〔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用语夸张,构
思奇特,极具滑稽诙谐之趣。
二、平民及xx作家:
他们既悲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消解痛苦:因而多叹世归隐之作。
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
白朴其散曲多叹世归隐之作,此外有男女恋情与写景咏物之作。
前者多质朴本色、直白通俗之趣;后者富于文采,有清丽淡雅之美。
马致远其散曲表现了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
著名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在表面的放逸潇洒之下仍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感情。
在艺术上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成就很高:1其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
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对仗则工稳妥贴;2小令亦写得俊逸疏宕,别具情怀。
三、xx作家:
他们的仕途比较通达,作品多表现传统的士大夫思想情趣。
在艺术上或精工雅丽,或质朴本色,总体上则偏于典雅一路。
代表作家有卢挚、姚燧。
卢挚其散曲的题材以咏史怀古与隐居乐闲两类为多,或抒发世事兴衰变幻之哀愁,或表现田园山林之趣。
一些写景咏物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意象明郎,气韵流动,文辞俊朗清丽,不用虚词、衬字,与诗、词的表现手法更接近,体现了以清雅为主的基本格调。
姚燧其散曲在取材、内容等方面与卢挚大体相似。
一些描写男女风情之作,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见长。
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难。
”短短24字,便将思妇细腻微妙的心理婉曲传出,颇有乐府民歌的淳厚隽永之味。
第三节元后期散曲创作
后期散曲创作风貌的变化:
1.题材内容得到开拓,表现领域极大扩张,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
2.在思想情调方面,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主流,风格清丽。
3.追求形式美。
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因素,都有所强化。
张可久散曲取材广泛,举凡写景抒怀、男女恋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人生活的各方面,几乎都有涉及,其中不乏愤世嫉俗的悲叹怅恨之作。
最能代表其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创作风格的,是大量的写景之作。
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典雅工丽,情味缠绵委婉。
乔吉在散曲创作上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曲作多啸傲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以清丽婉约见长,讲究形式整饬,节奏明快,勤于锻字炼句;
不避俗趣,雅俗并用,别具一种雅丽蕴藉中涵天然质朴的韵味。
如〔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于恬淡中透出豪俊不
凡之气,典雅中有天籁,婉丽中有洒脱,雅俗兼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