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空间数据渐进传输研究进展_温永宁
2010年度NSFCRGC联合科研基金有效申请清单
英方合作人 Jianxin Pan Zhenjun Yang
高敏锐度超声分子成像中的关键 章东 声学理论及技术研究 DBD 等离子体改性有机材料表面 陈强 北京印刷学院 George Chen 电势和空间电荷测量 可调谐光子晶体微腔量子点自旋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 Maurice 牛智川 控制 究所 Skolnick 检测糖类分子的模块化手性荧光 赵建章 大连理工大学 Tony James 分子探针的研究 作为抗癌试剂的c-myc G-四链体 黄志纾 中山大学 Shudong Wang 小分子配体的发现与评价 pH值响应核酸分子马达/金纳米 刘冬生 清华大学 Dejian Zhou 颗粒复合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气溶胶颗粒物碰撞、复合动态过 Jonathan 张韫宏 北京理工大学 程和平衡状态研究 Reid 微孔板法设计制备高效分子印迹 吐尔洪·买 Sergey 新疆大学 聚合物 买提 Piletsky 非线性动态算法用于活细胞单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 方晓红 Weiping Lu 子追踪 所 用于纯氧制备及低成本二氧化碳 金万勤 南京工业大学 Kang Li 捕集的陶瓷透氧膜开发研究 基于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环 宋启军 江南大学 Xunli Zhang 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镉菲复合污染所致hormesis效应 沈国清 上海交通大学 Yaozhong Xu 中的DNA损伤与修复机理 Richard 中国西部植物物种形成机制研究 刘建全 兰州大学 Abbott 基于APG系统的被子植物花粉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 Alexandra 王红 态学研究 研究所 Wortley 外泵型金葡菌天然抑制剂的作用 Simon 穆青 复旦大学 机制研究 Gibbons 内蒙古高原禾草植物气候关系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Colin 刘美珍 进化 所 Osborne 增强的UV-B 辐射对矮嵩草草甸 冯虎元 兰州大学 Peter Young 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的影响 C-反应蛋白异构体促进新血管形 吉尚戎 兰州大学 Mark Slevin 成的分子机制 应用自动化控制方法进行共培养 Visakan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 杨静 的生物质乙醇生产系统的关键控 Kadirkamanat 研究所 制机理研究 han 用新型电化学记录研究转基因动 周专 北京大学 Ming Lei 物心脏的神经肌肉偶联
《2024年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数值研究进展及预测软件》范文
《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数值研究进展及预测软件》篇一一、引言随着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界层转捩现象作为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涉及到流体的复杂动态行为和高度非线性过程,是现代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为了深入研究高超声速流动现象,并实现对转捩过程的精确预测,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数值研究工作,并开发了相应的预测软件。
本文将系统介绍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进展及预测软件的发展情况。
二、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概述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是指在高超声速流动中,边界层从层流状态转变为湍流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流体的复杂动态行为和高度非线性过程,对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热防护和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众多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三、数值研究进展(一)湍流模型的发展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湍流模型被应用于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中。
这些模型包括雷诺平均模型(RANS)、大涡模拟(LES)等。
这些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流体的动态行为和转捩过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数值方法的改进为了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和效率,研究者们不断改进数值方法。
例如,采用高阶格式的离散方法、自适应网格技术等,以更好地捕捉流场的细节和转捩过程。
此外,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也为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四、预测软件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和预测,众多学者和机构开发了相应的预测软件。
这些软件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任务。
目前,较为成熟的预测软件包括ANSYS Fluent、OpenFOAM等。
这些软件在算法优化、模型精度、计算效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高超声速流动的数值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展望未来,随着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扩大,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和预测软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
doi:10.3969/j.issn.1003-3114.2021.06.003引用格式:施剑阳,牛文清,徐增熠,等.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J].无线电通信技术,2021,47(6):692-697.[SHIJianyang,NIUWenqing,XUZengyi,etal.KeyTechnologyof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Towards6G[J].RadioCommunicationsTechnology,2021,47(6):692-697.]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施剑阳,牛文清,徐增熠,迟㊀楠(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433)摘㊀要:随着6G通信的到来,泛在接入蓝图的提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无线通信频谱资源,来满足全场景覆盖的新诉求㊂近年来发展的可见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频段为400 800THz的高速通信技术,具有诸多优点,有望在6G网络中担任重要角色㊂针对可见光通信在6G领域发展遇到的新场景挑战,对水下可见光通信和星基可见光通信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总结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AI)赋能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并指出该技术将极大地推动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发展㊂关键词:6G;可见光通信;水下通信;星基通信;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TN929.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3-3114(2021)06-0692-06KeyTechnologyof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Towards6GSHIJianyang,NIUWenqing,XUZengyi,CHINan(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Withtheadventof6Gcommunication,andproposedubiquitousaccessblueprint,thereisanurgentneedtofindnewwirelesscommunicationspectrumresourcestomeetthenewdemandsoffull⁃scenecoverage.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technologydevelopedinrecentyears,asahigh⁃speedcommunicationtechnologywithafrequencybandof400to800THz,providesmanyadvanta⁃gesandisexpectedtoplayanimportantrolein6Gnetworks.Inviewofnewscenechallengesencounteredinthedevelopmentof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inthe6Gfield,underwater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andsatellite⁃based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willbebrieflyintroduced.Onthisbasis,a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technologyempoweredbyartificialintelligenceisproposed.Theemergenceofthistechnologywillgreat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6G⁃oriented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technology.Keywords:6G;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underwatercommunication;satellite⁃basedcommunications;artificialintelligence收稿日期:2021-07-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925104,62031011);鹏城实验室项目(PCL2021A14)FoundationItem: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61925104,62031011);PengChengLaboratoryProject(PCL2021A14)0 引言随着5G商用进度的不断推进,截止2021年7月,中国5G基站已经超90万座,5G用户已经超1.6亿㊂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开始对6G领域进行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研究㊂从工信部及多家研究院分别发布的6G白皮书[1-4]可以看到,6G通信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无线频谱,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㊂新的频谱资源大概率会从太赫兹和可见光频段中找出㊂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I)与智能和无线空口的结合又是大家的另一个共识㊂而在国家层面,由于中国在5G的领先,各国开始加大对6G的投入,例如德国投入了7亿欧元㊁韩国投入了2200亿韩元㊁日本投入了500亿日元等,期望以此获得更高的国际话语权㊂作为两大未来频谱资源之一的可见光通信,其相对于传统无线频段最大的价值便是频谱无须授权,这将使运营商和设备商具有极大的自由度[5-6]㊂此外,在室内环境中,可见光通信先天具有广覆盖的优势,更有着绿色㊁节能的优点;而在室外环境中,以实现机机交互为目的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天空卫星通信㊁地面车间通信及水下潜艇通信等多方面崭露头角㊂本文将着重介绍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关键技. All Rights Reserved.术,主要面对水下通信和星基通信的挑战和AI赋能的可见光通信技术,以期能够为读者带来对可见光通信在6G中发展的新思考㊂1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在6G的畅想中,全覆盖的泛在接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海洋水下领域则始终缺少了一块拼图㊂在现有的海洋生态中,水下各类设备之间的交互依赖高速超短距通信,例如无线电磁波通信;或依赖长距低速通信,例如水声声波通信㊂现今的水下通信技术始终存在一定的鸿沟来促成海洋生态的进一步演进,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海这个传输介质的特殊性㊂声波是目前水下通信最常用的方式,但声波的载频很低,从而导致带宽极度受限,并且方向性很差,因此有速率低㊁延迟大㊁安全性差等劣势㊂而射频电波,虽然有着比声波更高的传输速率,但因为海水作为导体而存在趋肤效应,射频电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十分巨大,直接导致传输距离受限,也退出了6G水下通信竞争的舞台㊂因此,为了拼上6G泛在接入水下领域的这一块拼图,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通信方式成一种迫在眉睫的任务㊂在水下环境中,由于深紫外波段中的电子跃迁以及红外波段中分子内和不同分子间的运动,光的吸收率很高㊂但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在整条吸收窗曲线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凹陷,水的吸收光谱在蓝绿光范围达到最小值,使用蓝绿色光在水下通信成为了可能[7]㊂当时的研究学者们,首先想到是使用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LD)作为通信源㊂的确,相比于LED,LD可以实现更长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但对于对准的要求异常苛刻,影响了进一步商用的可能㊂比如2018年,Fei等人使用离散多音频(DiscreteMultiTone,DMT)调制技术,已经利用450nm的激光在水下实现了1.7m和14.8Gbit/s的通信[8]㊂而基于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近几年也受到更多的关注㊂2019年,复旦大学Li等人使用2ˑ2的PIN阵列来扩大LED水下可见光通信的接收范围,从而实现了单一蓝光LED传输1.2m和1.8Gbit/s[9]㊂更进一步,2020年,Hu等人基于波分复用的可见光通信系统,实现了水下LED离线最高速率20.09Gbit/s[10]㊂而在水下实时系统中,目前最高速率为2.34Gbit/s,由Chen等人于2019年实现[11]㊂即使高速水下可见光通信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离可用和商用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㊂在海水的传输介质中,主要面临着三大挑战㊂首先,水下信道模型异常复杂,海水是生物和非生物混合系统,海洋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水下信道是非均匀介质动态多参数模型,甚至存在时变的参量;其次,水下光器件并不成熟,跟成熟的光纤通信红外波段相比,器件带宽和灵敏度有上百倍的差距;最后,高速㊁长距离㊁动中通三个条件是互相制约的,要实现高速通信,就不能远距离,视场角与传输距离之间也是一对矛盾㊂另外,在实际系统应用条件下,还会受到诸如系统收发几何对准㊁水下浮游生物遮挡链路㊁水压导致样机壳体形变以及盐度对设备腐蚀等工程限制因素的制约,这也是实际运用中需要考量的㊂而在水下无线光通信的具体应用中,通信距离一般在10 100m左右,主要有3种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㊂图1㊀水下光联网概念图Fig.1㊀Conceptualdiagramofunderwateropticalnetworking.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第一是跨介质通信,可用于飞机㊁水面舰艇浮标与水下运动装备高速通信;第二是水下物联网,可用于水下传感器和水下航行器编队组网;第三是有线无线融合组网,可以高速接入海底光缆网㊂具体而言,未来水下可见光技术可以将终端节点与水下无人潜器(UUV)或水下传感网络㊁光纤网络等节点进行信息汇总,通过海底光缆或水面节点,以光纤通信或射频通信的方式连接陆地基站和通信卫星,从而实现水下上网㊂借助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大容量㊁低时延的特点,可拓展出更多的想象,包括可穿戴设备㊁水下物联网技术㊁海洋科学观测㊁海洋安全与国防建设㊁海洋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领域㊂例如,在可穿戴设备方面,为了提高游泳者练习水平,教练需要对游泳者划水频率㊁游速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㊂借助可见光通信技术设计的可佩戴数据处理系统,可通过LED灯实时将游泳数据反馈给游泳者,避免了传统视频记录和惯性传感器记录导致的精度不高㊁不能实时展现的问题㊂在水下传感网络方面,可见光通信可高速传输大数据流,通过将可见光接收模块装载在UUV上,通过操控UUV,能够快速导出水下固定节点长期收集的水文及其他信息,且不同节点的水下可见光通信不存在类似声波的相互干扰,也使得水下网络数据导出变得极为便捷㊂综上所述,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将极大拓展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空间㊂从宏观角度而言,对于国家海洋安防㊁海洋灾害预警㊁海洋活动观测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重点工程都有重要意义㊂开展水下可见光光通信技术的研发,构建未来新型水下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架构,符合未来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㊂2 星基可见光通信技术为了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远离地表的太空,同样也是6G网络将要触及的领域㊂从数百千米高的近地轨道,到数万千米的高轨道上,可见光通信都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㊂由于这一区域几乎处于真空,光信号的传播能够免受大气的衰减㊁微粒的散射和障碍物的遮挡,几近畅通无阻㊂因此,这里成为了部署光通信网络的理想环境㊂星间网络的重要性不亚于地表和海洋,其通信概念如图2所示㊂部署在地表㊁海面或水下的通信器材往往受到地球的遮挡,只能接收到临近发射源的信号,故很难参与整个区域的通信,除非依靠极为庞大而复杂的光纤网络㊂远在大气层之上的卫星可以不受这个限制,通过其搭载的器件,对来自地球的各频段信号进行接收与传递㊂这一优势使得其在遥感㊁通信㊁导航定位及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包括移动网络㊁物联网(IoT)等在内的海㊁天㊁地基网络用户都是其服务对象㊂为了满足海量的信息传输,需要依靠多轨道组成的星间链路系统,包括近地轨道的巨星座,同步轨道的同步卫星,以及位于其间接力信息的中轨道卫星(如智慧天网),以数百Tbit/s的规模实现信息吞吐㊂而在数百至数万千米的太空构建可靠㊁高速的通信链星间激光,将是极具潜力的候选㊂图2㊀星基通信概念图Fig.2㊀Conceptualdiagramofsatellite⁃basedcommunication此前卫星多采用红外波段实现星间或星地激光通信,相比射频通信,红外信号有着更高的带宽资源,是目前星间激光通信已经被广泛研究的技术,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配套器件㊂然而,红外波段在传输速率和信号衰减的问题上存在限制㊂一方面,红外波段的激光器件的束散角较大,是可见光的相应器件的3.5倍,这就使得在大功率上,远距离通信上有着明显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红外器件只需要较小的能量即可改变其中原子的能级,外太空中遍布的高能宇宙粒子与射线极易改变卫星上正在通信的信息,使其二进制存贮发生翻转,不利于实现高质量㊁低误码率的通信㊂6G网络的通信容量预计将达到5G网络的千倍,同时其星间网络在空间跨度上极大,现有的射频与红外通信技术难以支持如此高的传输速率需求㊂然而,依靠宽禁带材料氮化镓(GaN),可见光通信能够以更小的束散角㊁更高的功率,以数百倍的功率密度向更远的深空传递信号㊂一方面,可见光器件的宽禁带材料特. All Rights Reserved.性,仅有少数能量超过氮化镓禁带宽度的粒子才能对信息传输造成干扰,使得可见光器件受高能粒子影响干扰降低㊂所以,可见光器件能够以两倍于红外器件的位移阈值能量抵挡电子等粒子流,并且抗辐照能力比红外器件高三个数量级㊂另一方面,可见光频段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因此可见光器件将是未来星间通信极具潜力的选项㊂近年来,各国研究机构已经对星间可见光通信展开研究㊂在2014年,日本信州大学就发射了ShindaiSat微型卫星用以初步验证星间可见光的可行性㊂201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启动了代号KCA-4421-1的星间可见光通信项目,用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㊂2019年和2020年,意大利与英国先后启动了FOCS和EPSRC可见光卫星通信项目㊂在低轨卫星组网方面,目前早已有多个巨星座处在开发和规划中,其中计划规模最大的是Space⁃X公司策划的Starlink,预计在轨卫星将超过10000颗,以实现达23.7Tbit/s的吞吐速率㊂其余的Oneweb与TeleSat虽然同为低轨卫星项目,但其无论是卫星数量还是信息吞吐,都较之Starlink要落后一个数量级㊂由此可见,未来的星间可见光通信将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问题㊂目前,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㊂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已列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㊂在 十四五 规划中, 打造全球覆盖㊁高效运行的通信㊁导航㊁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得到了重点强调,可以预见未来星间可见光通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㊂3 AI赋能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在6G领域的版图中,可以看到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应用横跨空地海立体网络,这导致其传输信道异常复杂,信号在经过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线性与非线性效应的影响,特别是在复杂信道与高功率的情况下,非线性损伤将成为制约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瓶颈问题㊂对于可见光通信系统来说,非线性效应的来源主要包括发射端LED的非线性响应㊁接收端PIN接收机的非线性,以及其他电路元件的非线性响应等[12-14],且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模型非常复杂,仅使用传统的均衡算法难以拟合㊂如何高效处理复杂的非线性效应,已成为实现高速㊁高可靠性可见光通信系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㊂近年来AI学科方兴未艾,已经在分类㊁回归㊁模式识别,以及数据挖掘等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15]㊂将AI领域的诸多算法引入可见光通信系统,已成为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㊂现阶段,AI主要可分为聚类㊁分类㊁回归预测三大类㊂利用这三类AI,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在光通信中实现多种应用,例如非线性抑制㊁光网络性能检测㊁调制格式识别等,如图3所示㊂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们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㊂图3㊀AI在光通信中的应用Fig.3㊀Applic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opticalcommunication㊀㊀首先,在聚类方面,Lu等人提出使用K⁃means算法对非线性条件下发生中心偏移的星座点进行聚类,以得到发生形变条件下星座点新的分布中心[16],并进一步将K⁃means算法应用到预失真中,以抵消系统非线性对星座点造成的影响,可以将误码率降低到原先的50% 99%[17]㊂Yu等人对于脉冲幅度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系统中存在的随机幅度抖动问题,提出使用DBSCAN算法,基于时间轴上星座点分布的密度对接收星座点进行聚类,可以降低由于随机抖动引入的符号误判[18]㊂. All Rights Reserved.考虑到非线性效应与符号间串扰,针对非线性下连续两个/三个PAM符号组成的二维/三维星座点分布变为椭圆/椭球的问题,Wu等人提出使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mixturemodel,GMM),得到对椭圆/椭球星座点更优的聚类结果,进一步降低误码率[19-20]㊂在分类方面,Niu等人提出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利用少量的训练数据,精准提取星座点分布的特征,在相偏和非线性失真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找到最优的星座点判决分界,相比传统的基于欧氏距离的星座点判决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星座点误判[21-22]㊂在回归预测方面,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Network,DNN)凭借对复杂非线性问题的强大拟合能力,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信号均衡方面已经显示出优越的性能㊂Chi等人提出基于高速核函数的深度神经网络(GK⁃DNN),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一次非线性高斯映射,可以大幅降低DNN训练截断的迭代次数和复杂度,性能比传统DNN提升了25%[23]㊂Zou等人基于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特征,提出了多分支的神经网络[24],将非线性与线性部分分别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网络复杂度㊂综上所述,AI数据处理在可见光通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成果显示其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㊂未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和普及,结合信道特性和物理性质的AI算法在可见光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㊂4 结论结合目前可见光通信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着重介绍了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㊂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6G特殊领域 水下和星基领域,离实际应用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㊂而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可能正是智能化AI可见光系统的发力点㊂被AI赋能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将加快其在6G中的研究进展,使其在6G真正到来之时大放异彩㊂参考文献[1]㊀工业和信息化部imt—2030(6g)推进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EB/OL].[2021-06-06].https:ʊwenku.baidu.com/view/976864f1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da.html.[2]㊀OPPO研究院.AI⁃Cube赋能的6G网络架构[EB/OL].[2021-07-13].https:ʊview.inews.qq.com/a/20210713A0992D00.[3]㊀三星电子.下一代超连接体验[EB/OL].[2021-07-19].https:ʊwww.ofweek.com/im/2020-07/ART-201927-8440-30448304.html.[4]㊀VIVO通信研究院.6G愿景需求与挑战[EB/OL].[2020-12-06].https:ʊwenku.baidu.com/view/7bb3ba2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ff.html.[5]㊀CHIN,ZHOUY,WEIY,etal.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in6G:Advances,Challenges,andProspects[J].IEEEVehicularTechnologyMagazine,2020,15(4):93-102.[6]㊀CHIN,HAASH,KAVEHRADM,etal.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DemandFactors,BenefitsandOpportu⁃nities[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15,22(2):5-7.[7]㊀GILBERTG,STONERT,JERNIGANJ.UnderwaterExperimentsonthePolarization,Coherence,andScatteringPropertiesofaPulsedBlue⁃greenLaser[C]ʊProceedingsofSPIE⁃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ineering.SantaBarbara:SPIE,1966:8-14.[8]㊀FEIC,HONGX,ZHANGG,etal.16.6GbpsDataRateforUnderwaterWirelessOpticalTransmissionwithSingleLaserDiodeAchievedwithDiscreteMulti⁃toneandPostNonlinearEqualization[J].OpticsExpress,2018,26(26):34060-34069.[9]㊀LIJ,WANGF,ZHAOM,etal.Large⁃coverageUnderwater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ystemBasedonBlueLEDEmployingEqualGainCombiningwithIntegratedPINArrayReception[J].Appliedoptics,2019,58(2):383-388.[10]HUFC,LIGQ,ZOUP,etal.20.09-Gbit/sUnderwaterWDM⁃VLCTransmissionBasedonaSingleSi/GaAs⁃sub⁃strateMultichromaticLEDArrayChip[C]ʊ2020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sConferenceandExhibition(OFC).SanDiego:IEEE,2020:1-3.[11]CHENM,ZOUP,ZHANGL,etal.Demonstrationofa2.34Gbit/sReal⁃timeSingleSilicon⁃substrateBlueLED⁃basedUnderwaterVLCSystem[J].IEEEPhotonicsJour⁃nal,2019,12(1):1-11.[12]YINGK,YUZ,BAXLEYRJ,etal.NonlinearDistortionMitigationin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15,22(2):36-45.[13]INANB,LEESJ,RANDELS,etal.ImpactofLEDNon⁃linearityonDiscreteMultitoneModulation[J].JournalofOptical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2009,1(5):439-451.[14]CHIN,ZHOUY,LIANGS,etal.EnablingTechnologiesforHigh⁃speed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EmployingCAPModulation[J].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2018,36(2):510-518.. All Rights Reserved.[15]CHRISTOPHERMB.PatternRecognitionandMachineLearning[M].NewYork:Springer⁃Verlag,2012.[16]LUX,WANGK,QIAOL,etal.NonlinearCompensationofMulti⁃CAPVLCSystemEmployingClusteringAlgorithmBasedPerceptionDecision[J].IEEEPhotonicsJournal,2017,9(5):1-9.[17]LUXY,ZHAOMM,QIAOL,etal.Non⁃linearCompen⁃sationofMulti⁃CAPVLCSystemEmployingPre⁃DistortionBaseonClusteringofMachineLearning[C]ʊ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sConferenceandExposition(OFC).SanDiego:IEEE,2018:1-3.[18]SHIM,ZHAOY,YUW,etal.EnhancedPerformanceofPAM7MISOUnderwaterVLCSystemUtilizingMachineLearningAlgorithmBasedonDBSCAN[J].IEEEPhotonicsJournal,2019,11(4):1-13.[19]WUX,HUF,ZOUP,etal.ApplicationofGaussianMixtureModeltoSolveInter⁃symbolInterferenceinPAM8UnderwaterVisibleLightSystemCommunication[J].IEEEPhotonicsJournal,2019,11(6):1-10.[20]WUX,HUF,ZOUP,etal.ThePerformanceImprovementof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ystemsunderStrongNonlinearitiesBasedonGaussianMixtureModel[J].MicrowaveandOpticalTechnologyLetters,2020,62(2):547-554.[21]NIUW,HAY,CHIN.SupportVectorMachineBasedMachineLearningMethodforGS8QAMConstellationClassificationinSeamlessIntegratedFiberand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ystem[J].ScienceChinaInformationSciences,2020,63(10):182-193.[22]NIUW,HAY,CHIN.MachineLearningSchemeforGeo⁃metrically⁃shapedConstellationClassificationutilizingSupportVectorMachineinMulti⁃accessInternetofVehicleLighting[C]ʊ1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ptical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ICOCN).Huangs⁃han:IEEE,2019:1-3.[23]CHIN,ZHAOY,SHIM,etal.GaussianKernel⁃aidedDeepNeuralNetworkEqualizerUtilizedinUnderwaterPAM8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ystem[J].Opticsexpress,2018,26(20):26700-26712.[24]ZOUP,ZHAOY,HUF,etal.EnhancedPerformanceofMIMOMulti⁃branchHybridNeuralNetworkinSingleReceiverMIMO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System[J].OpticsExpress,2020,28(19):28017-28032.作者简介:㊀㊀施剑阳㊀复旦大学博士后㊂主要研究方向: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高阶调制解调和均衡技术㊂共发表60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的国际期刊论文8篇,国际顶级光通信会议发表论文7篇,3项已授权专利㊂累计SCI总他引116次,GoogleScholar总引用1700余次㊂获2019年IEEEPhotonicsSocietyGraduateStudentsFellowship;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㊂㊀㊀牛文清㊀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㊂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与光器件㊂㊀㊀徐增熠㊀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㊂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与光器件㊂㊀㊀迟㊀楠㊀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Fellow)㊂主要研究方向:高谱效率多维多阶光调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㊂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㊁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各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60余篇,累计SCI他引2400余次,GoogleScholar8500余次,4篇ESI高被引论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多项技术入选国家标准和IEEE标准提案㊂. All Rights Reserved.。
粒子物理前沿卓越中心考评报告
-2-
Answer three key issue questions in R&D @CDR
Occupancy: at inner diameter
Low occupancy Overlapping tracks Background at IP
TPC as one option for CPEC YES or NO?
Evaluation of track distortions due to space charge effects of positive ions -6-
Investigation of IBF study with module
-7-
Test of the new module
Test with GEM-MM module
New assembled module Active area: 100mm×100mm X-tube ray and 55Fe source Bulk-Micromegas from Saclay Standard GEM from CERN Additional UV light device Avalanche gap of MM:128μm Transfer gap: 2mm Drift length:2mm~200mm Mesh: 400LPI
Drift velocity with Ed correction
- 12 -
Signal of the laser with Ф1mm @266nm
Reference from ALICE TPC
Triple GEMs detector
Signal with AMP(mV)
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操震洲 李满春 程 亮 陈振杰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9)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南京工业 大学 测绘学院
摘
要
渐进传 输是提高 空间数 据网络传 输效率 的有效途径 。在分析 矢量数据 网络渐进传 输 系统原理 与关键 技术基础 上, 基 于
。 ( C o l l e g e fG o eo m a t i c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T o e c h n o l o g y , N a n in f g 2 1 0 0 0 9, J i a n g s u , C h i n a )
C / S架构模 式构建 了矢量数据渐进传输 系统。该 系统在传输前预先对 矢量数据进 行 多尺度 组织并建 立索 引, 在接 收到客 户端数据
请求后 , 能快速生成保持拓 扑一致性 的多尺度 矢量 数据 , 然后渐进传输 。最 后通 过实验验 证 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渐进 传输
地理信 息系统
拓扑一致性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3 8 6 x . 2 0 1 3 . 1 0 . 0 6 3
《2024年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数值研究进展及预测软件》范文
《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数值研究进展及预测软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已成为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现象作为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研究对于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预测软件进行综述。
二、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概述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是指在高超声速气流中,由于流体的黏性作用,使得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发生从层流到湍流的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流体的动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相互作用,对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热防护、结构强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
三、数值研究进展(一)研究方法目前,针对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数值模拟(DNS)、雷诺平均法(RANS)、大涡模拟(LES)等。
其中,DNS方法能够提供最详细的信息,但计算量巨大;RANS方法计算量相对较小,但无法捕捉瞬态流动特性;LES方法则介于两者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计算精度和计算量。
(二)研究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研究者们通过改进算法、优化网格、引入湍流模型等方式,使得数值模拟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流动情况。
同时,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深入研究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提供了有力工具。
四、预测软件针对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预测,目前已有多种软件得到应用。
这些软件主要包括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湍流模型软件以及专用预测软件等。
其中,CFD软件如ANSYS Fluent、CFX等具有强大的求解能力和丰富的物理模型,可用于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的数值模拟;湍流模型软件则主要用于提供各种湍流模型和封闭方案,以优化数值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专用预测软件则针对特定问题进行优化,如考虑气动热、结构强度等因素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软件。
人工智能发展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与
2023-11-11contents •引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概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因此,对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保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等。
中国作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正逐步实现从跟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图抢占人工智能技术的制高点。
研究内容与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概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医疗健康、金融风控等。
主要应用领域研究意义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机器学习的兴起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金融风控、自动驾驶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治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趋势VS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分析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医疗行业金融行业制造业教育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控制、交易策略、客户服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质量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在线教育、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04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技术层面挑战01伦理和社会问题02法律和监管问题03加强技术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伦理和社会问题解决机制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人工智能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方面。
矢量图形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2-4623(2020)04-0053-04
进行相似性比较是人类在认知判断时的一个核心 内容,事物间的相同或差异特征可以表示两者的相似 性。人类依靠未知事物与历史认知经验的相似性来认 识世界 [1-2]。相似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 许多学者进行形状描述与分析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一些 研究方法 [3]。
基于几何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主要有简单几何 特征指标加权综合法以及形状描述法、编码法、局部 特征法等。
1)简单几何特征指标主要是选取距离相似度、方 向相似度以及形状相似度等多个指标,采用加权平均 法进行综合相似性度量。
2)形状描述法的原理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描述和表 示图形的轮廓,通常是通过描述函数的方式描述不同 的图形形状特征。例如,基于轮廓的傅里叶描述函数, 将图形的轮廓特征以傅里叶函数表示,通过傅里叶级 数展开,利用展开式系数计算图形圆曲率、细长度、 密集度、凹度、形心偏差度等指标。通过傅里叶函数 的形状描述通常具有平移、旋转、缩放不变性。基于 轮廓的形状描述还有曲率尺度空间法 [20-21]、基于形状 上下文 [22-27]、多尺度凹凸度 [28]、轮廓多边形分割 、 [29-34] 多级弦长拱高复函数 [35] 等形状描述方法。陈占龙等 [36] 提出利用图形顶点的中间性从面状实体提取轮廓特征 点,然后通过归一化傅里叶描述子对轮廓多边形进行 数学描述的相似性度量模型,解决了计算量偏大问题, 降低了图形的结构敏感度。唐炉亮等 [7] 提出基于重心 射线的形状相似性度量模型,将面状地物几何图形边
图形几何特征主要有质心距离、对应顶点的平均距
离、边界线距离等,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欧氏距离、 Hausdorff 距离等 [10]。距离相似度计算相对简单,往往
需要和其他特征指标组合使用。
八方向法与全路径法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比较
八方向法与全路径法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比较作者:刘义海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10期刘义海(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两者之间的转换是GIS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GIS的具体应用中,不同的分析处理所要求的数据格式也不一样。
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了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两种常用方法:八方向栅格化和全路径栅格化,并通过java编程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对比。
关键字:GIS;栅格化;八方向栅格化;全路径栅格化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00-00一、引言GIS中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两种,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是GIS 的关键技术之一。
矢量数据结构是把所有的地理空间实体都用X、Y坐标进行表示的一种数据结构,而栅格数据结构则是以规则的格网阵列来表示地理空间实体或有连续分布规律现象的数据组织,两者都可以用来表达地理空间实体的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
在GIS的具体应用中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如矢量数据能表达的实体位置精度更高、输出的图形更精确美观、数据冗余度小等,而栅格数据结构简单,相比矢量数据更适合于空间分析中的叠置分析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表达。
所以为了在GIS中能合理利用这两种数据结构,以便进一步对空间数据在不同的应用中进行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矢量数据结构与栅格数据结构间的相互转换转换。
目前,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之间的转换已经发展了许多高效的算法,如对矢量线要素的有八方向栅格化、对矢量面要素的内部点扩散算法等。
本文主要是提出了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两种常用算法:八方向栅格化和全路径栅格化,在简要介绍这两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java编程试验的方法,对利用这两种算法实现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比较。
二、八方向栅格化及其特点所谓八方向栅格化,是指在根据矢量线的倾角情况,在每行或每列上,只有一个像元被”涂黑”(赋予不同背景色的灰度值)。
矢量控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矢量控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一、引言矢量控制是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可以通过对电机的转子位置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高效能、低噪音和高可靠性的运行。
本文将从矢量控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发展历程1.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是通过改变电机的定子线圈电流来实现对电机转矩和速度的控制,但由于其只能在稳态下进行控制,且对于非线性负载效果不佳。
2. 磁场定向控制为了解决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基于磁场定向技术的控制方法上。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将三相交流电源转换成两个正交轴上的等效直流信号来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3. 矢量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基于矢量空间理论的控制方法上。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使用逆变器来生成一个旋转磁场,并使用矢量变换器将电机的三相电流转换成两个正交轴上的等效直流信号来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三、研究现状1. 矢量控制在电机驱动领域中的应用目前,矢量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机驱动系统中,如交流伺服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等。
这些系统通常需要高精度、高效率和低噪音运行,而矢量控制技术正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2. 矢量控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基于矢量控制技术的新型电力转换器上。
这些转换器通常需要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而矢量控制技术正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例如,基于矢量控制技术开发的太阳能逆变器可以实现对太阳能光伏板组输出功率的精确控制。
3. 矢量控制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基于矢量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上。
这些系统通常需要高精度、高效率和低噪音运行,而矢量控制技术正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四、未来发展方向1. 精确度和可靠性的提高未来矢量控制技术将继续向着更高精度和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
面向多元未知环境的基于深度高斯过程组合导航轨迹预测方法
第45卷 第11期2023年11月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S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Vol.45 No.11November2023文章编号:1001 506X(2023)11 3632 08 网址:www.sys ele.com收稿日期:20220707;修回日期:20230224;网络优先出版日期:20230411。
网络优先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22.TN.20230411.1448.002.html 通讯作者.引用格式:杨璐宁,刘正华,温暖.面向多元未知环境的基于深度高斯过程组合导航轨迹预测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23,45(11):3632 3639.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犳狅狉犿犪狋:YANGLN,LIUZH,WENN.IntegratednavigationtrajectorypredictionmethodbasedondeepGaussianprocessformultipleunknownenvironments[J].S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2023,45(11):3632 3639.面向多元未知环境的基于深度高斯过程组合导航轨迹预测方法杨璐宁,刘正华 ,温 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摘 要:传统惯导/卫导组合导航在多元复杂环境下易受干扰,从而导致观测量异常影响导航性能。
以无人驾驶车辆为研究对象,展开提升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精度的研究。
采用深度高斯过程(deepGaussianprocess,DGP)辅助估计位置的方法减小组合导航误差,提高定位性能。
基于DGP的辅助导航方法不仅可以预测无人驾驶车辆的标称轨迹,同时可以预测各时刻位置可信区间的概率分布,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数据融合预测方法提供了严格的理论解释性。
《2024年成像偏振探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成像偏振探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成像偏振探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探测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涉及了光的偏振特性及图像处理技术的融合。
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中,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安全防范、医疗诊断以及天文观测等领域。
本文旨在研究成像偏振探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成像偏振探测的基本原理成像偏振探测技术主要基于光的偏振特性进行探测。
光波的电矢量在传播过程中,其振动方向和强度会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光的偏振现象。
通过捕捉和分析这种偏振信息,可以获取到目标的深度、材质、形状等重要信息。
偏振成像技术通过特殊的设备将光的偏振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实现目标的精确探测和识别。
三、成像偏振探测的关键技术研究1. 偏振成像系统的设计偏振成像系统的设计是成像偏振探测技术的关键环节。
设计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光学结构、偏振器件的选择和配置、图像传感器的选择等因素。
其中,偏振器件的选择和配置对于获取准确的偏振信息至关重要,而图像传感器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2. 偏振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偏振信息的提取与处理是成像偏振探测技术的核心环节。
通过特殊的设备获取到光的偏振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包括对偏振信息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增强等技术。
其中,特征提取是关键的一步,它能够将目标的偏振特性转化为可识别的图像特征。
3. 偏振成像的算法研究算法是成像偏振探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标特性,需要研究不同的算法来提高探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针对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探测,需要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算法;针对动态目标的探测,需要研究基于运动检测的算法等。
4. 系统的校正与优化系统的校正与优化是提高成像偏振探测技术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光学元件的制造误差、大气扰动等,会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
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校正和优化,以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基于二面角逆插值Loop细分的渐进传输方法
基于二面角逆插值Loop细分的渐进传输方法史卓;孔谦;玉珂;蓝如师;罗笑南【摘要】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快速发展,渐进传输获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为了三角网格在移动终端的快速传输和显示,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面角逆插值Loop细分(DRILS)的渐进传输算法.主要通过对原始三角网格进行基于二面角插值Loop细分(DILS)和插值Loop细分(ILS)进行预处理,在局部特征精确保持的同时获得具备细分连通性的精网格.在渐进传输的过程中通过对该精网格迭代操作3个步骤,即奇偶顶点划分、预测偏移量、更新三角网格.由于采用DILS与ILS结合获取精网格,在渐进传输的过程中保持了精确的局部特征,同时也加快了渐进传输的速度.实验对比表明,该算法精确、高效,适应于移动终端设备的显示传输及存储.【期刊名称】《图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渐进传输;逆细分;插值Loop细分;二面角【作者】史卓;孔谦;玉珂;蓝如师;罗笑南【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渐进传输在视频动画、游戏、三维建模等领域具有广泛地应用价值。
渐进网格在渐进传输中是具体内容表现形式,HOPPE[1]首次提出的采用基于顶点分裂生成渐进网格,为三维网格在多分辨率渐进传输过程中受限于存储空间及传输带宽的影响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采用基于QEM (quadric error metrics)[2]算法在边折叠、点分裂等改进方法进行三角网格简化和生成多层次的三角网格模型。
随着三角网格细分方法的深入研究,逆细分[3]的提出使得细分在渐进网格生成得到了发展。
一种基于CT,CZT和SVD的数字水印算法
一种基于CT,CZT和SVD的数字水印算法井娥林;温宏愿;窦如凤;何伟基【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CT-CZT-SVD的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利用CZT变换算法的高频窄带分析能力和奇异值的稳定性对CT变换获取的表示细节特征的图像高频分量进行混合处理.实验表明,该算法通过提高频率分辨率及频谱锐化效果,能充分表达图像的细节信息,有效提升了水印图像的不可见性以及对常见的几何攻击、JPEG压缩等水印攻击的鲁棒性.【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4页(P171-174)【关键词】轮廓波变换;线性调频z-变换;奇异值分解;鲁棒性【作者】井娥林;温宏愿;窦如凤;何伟基【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73一种新兴起的数字安全技术——数字水印[1-4]技术,通常将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在不损害被嵌入对象原有特性的前提下显性或非显性的嵌入到相关领域数字图像、音频、视频或文本中,以便对相应的知识产权或传递的信息进行标识、保护、追踪、鉴别等,它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5-7]。
数字水印嵌入算法主要包括两类:空(时)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1]。
空域算法通常是通过修改像素值将水印信息嵌入到图像中来实现[1,5]。
R.G. van Schynde1[4]等人提出的最低有效位(1east sjgnjfjcant bjts,LSB)算法,Bender[6]等人提出的基于统计像素特征的Patchwork算法,都属于空域算法[7]。
该类算法鲁棒性较差,易受各类攻击。
变换域算法通常是通过嵌入算法调节频域系数扩展频谱通信的方法来实现,具有嵌入水印信息量较大、透明性好、鲁棒性强等特点[8],常用的算法如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等。
矢量空间数据渐进传输研究进展_温永宁
第27卷 第6期2011年1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Vol.27 No.6November 2011 收稿日期:2011-07-28; 修订日期:2011-10-27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基于广域网的虚拟月球环境构建研究”(2010AA122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像素无损的矢量地理数据高效传输机制研究”(4100122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温永宁(1977-),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地理环境、3DGIS。
E-mail:wenyn@msn.com矢量空间数据渐进传输研究进展温永宁1,2,闾囯年1,陈 旻3(1.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2.苏州工业园区测绘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21;3.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香港沙田)摘要:渐进传输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海量空间数据传输与实时用户体验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栅格数据渐进传输的相关研究比较成熟,但矢量数据的渐进传输理论和技术还存在问题。
为了推进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的相关研究,该文对与矢量数据渐进传输密切相关的二维矢量数据、三维表面模型两种数据的多分辨率表达和渐进传输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海量空间数据适用于分布式网络传输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空间数据;矢量数据;渐进传输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1)06-0006-070 引言传统意义上,空间数据模型可分为矢量和栅格两种;按照数据生产的目标,又可分为4D产品,即数字线画图(DLG)、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栅格地图(DRG)。
如何协调计算机有限的内存、带宽与海量空间数据传输之间的矛盾是当前GIS研究的重要课题。
虽然空间数据的类型不同,但在解决海量数据的应用与传输问题上存在一些通用方法:1)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数据的多分辨率表达,根据不同显示需求所采用的比例尺或分辨率,传递相应分辨率的数据。
矢量场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李海生
收稿日期:2000-11-19矢量场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李海生,牛文杰,杨 钦,陈其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矢量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在科学计算和工程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试图为矢量场可视化研究领域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貌。
阐述了矢量场可视化的基本流程,矢量场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以及迄今为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讨论了矢量场可视化的发展趋势及应重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可视化;矢量场;特征;张量场;映射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1)08-0011-04Today and Tomorrow of Vector Field VisualizationLI Hai -sheng ,NIU Wen -jie ,YANG Qin ,CHE N Qi -min g(De pt .of Mec hanical Engine ering &Automation ,Beij ing Univ .of Aer onautics &Ast 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 tract :There are many vector fields in nature and they pl ay important roles in science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analys is .An at -tempt is to provide a clear overall picture of vector fiel d vis ual 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 sed the bas ic flow of vector field visualiz ation and its researching pros pects nowadays and s ome achivements up to now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main res earching direction of vector field visualization are al so discussed .K ey words :Visualization ;Vector field ;Feature ;Tensor field ;Mapping1 引言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 -ing ,简称为ViSC )是当前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种改进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
一种改进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龚玉利;冷文浩;冯鑫【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针对现有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校验空间对象拓扑数量大,提出一种改进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
根据定义的算法删除有效性最低的点,并检测生成的空间拓扑是否自相交,优化需要检验的拓扑图形的数量。
通过设计的一个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基础上的原型,采用真实数据集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传输矢量生成算法保持空间对象的拓扑和防止不同图层的自相交,降低了客户端的响应时间。
%For the large number of objects topology in parity space of progressive transmission of vector data,we propose an improved progressive transmission of vector data,it removes the lowest effective point according to the defined algorithm,and detects whether the generated spatial topology is self-intersection or not,this optimises the number of topology graphics to be verified.Through a designed prototype based on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we use real data sets to test.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mission vector generation algorithm maintains the topology of space objects and prevents different layers from self-intersection,these reduces the response time at client end.【总页数】4页(P27-30)【作者】龚玉利;冷文浩;冯鑫【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 21408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 214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9【相关文献】1.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J], 操震洲;李满春;程亮;陈振杰2.空间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研究 [J], 肖昕3.基于改进R*树的移动GIS多尺度渐进传输与表示 [J], 王慧青;何军;王庆;张玉珠;李玲4.基于提升型小波变换的矢量数据渐进式传输的研究 [J], 王玉海;崔铁军;吴天君5.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转换的一种改进算法 [J], 王建;杜道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矢量光场与碱金属原子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特邀)
矢量光场与碱金属原子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特邀)杨欣;潘楚荣;陈云;王金文;卫栋;高宏【期刊名称】《光子学报》【年(卷),期】2022(51)10【摘要】偏振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几十年里,绝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基于偏振单一且均匀分布的标量光场。
近年来,随着光场产生与操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偏振非均匀分布的矢量光场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矢量光场具有多维可调控的自由度以及独特的焦场属性,在经典与量子通讯、光学操控和显微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广泛的应用前景。
矢量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光场矢量特性的认识,也推动了基于不同介质实现光场调控的新发展。
原子介质对光场偏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原子极化,并且具有更多的调控自由度,是探索矢量光场特性与实现矢量光场调控的理想平台。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矢量光场与原子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原子介质与矢量光场在空间极化调控、相干调控、频率转换和非线性传输等研究领域的相关工作,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22页(P239-260)【作者】杨欣;潘楚荣;陈云;王金文;卫栋;高宏【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量子光学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6【相关文献】1.Kerr介质中光场与耦合双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的光场压缩2.Kerr介质中光场与Ⅴ型三能级原子依赖强度耦合相互作用系统的光场压缩3.高Q Kerr介质腔中非关联双模相干态光场与V型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中光场的不等阶Y压缩效应4.两模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中光场周期性和频效应-理想Kerr介质腔中非关联双模相干态光场与V型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中光场的不等阶和压缩效应5.克尔介质中双模光场与耦合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光场的压缩特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矢量动态更新方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189999A(43)申请公布日 2019.01.11(21)申请号CN201810832873.7(22)申请日2018.07.26(71)申请人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保俶北路83号(72)发明人龚丽芳;周海鹏;王延朝;李晶云;黄桦;祝士杰;杜维;丁宜忠(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代理人白明珠(51)Int.CI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矢量动态更新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矢量动态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分析原始数据,创建时空数据模型并进行本底数据入库;S2对库内下发的数据进行更新编辑,通过对更新状态和更新时间的标记,得到增量更新包;S3将增量更新数据提交至临时库,通过匹配临时库与现势库中的要素来检查增量数据,若检查通过则执行增量数据的更新入库;S4根据更新前后数据的对比浏览提取指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增量更新数据,用于其他数据库的联动更新。
有益效果:能够提高数据更新效率,建立生产与管理的一体化机制,能达到时空数据的快速准确回溯以及要素时序信息的查看。
法律状态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2019-01-11公开公开2019-01-11公开公开2019-02-12实质审查的生效实质审查的生效权利要求说明书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矢量动态更新方法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说明书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矢量动态更新方法的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低轨卫星磁测及全球地磁场建模
低轨卫星磁测及全球地磁场建模杨艳艳;王婕;泽仁志玛;申旭辉;周斌;袁仕耿;苗元青;徐玥【期刊名称】《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年(卷),期】2024(55)6【摘要】低轨卫星磁测因其覆盖范围广、精度高、无疆域限制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全球高精度地磁探测和全球地磁场模型更新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低轨卫星磁测发展历史、主要特征、测量精度、发展趋势等做了总结和回顾.其次介绍了低轨卫星磁测的在轨定标流程和方法,详细描述了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矢量磁场在轨正交校正和坐标转换算法,并展示了主要磁测卫星在轨定标结果.文章最后介绍了全球地磁场建模理论,并对主要的全球地磁场模型、空间分辨率等进行了总结,展示了主磁场、不同分辨率岩石圈磁场、磁层和电离层电流体系外源场的全球分布形态和主要特征.得益于低轨卫星磁测技术,全球地磁场建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科学研究、资源探测、通讯导航、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仍然面临时空分辨率有限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融合近地表观测数据,并不断优化场源描述能力和建模技术.【总页数】16页(P652-667)【作者】杨艳艳;王婕;泽仁志玛;申旭辉;周斌;袁仕耿;苗元青;徐玥【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相关文献】1.基于全球网和区域网SLR数据的低轨卫星定轨精度分析2.低轨磁测卫星干扰磁场标定方法研究3.磁异常场建模中的CHAMP卫星磁测数据通化技术的研究4.基于Swarm卫星磁测分析全球地磁场垂直梯度5.基于Swarm卫星磁测数据的全球多场源地磁场建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6期2011年1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Vol.27 No.6November 2011 收稿日期:2011-07-28; 修订日期:2011-10-27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基于广域网的虚拟月球环境构建研究”(2010AA122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像素无损的矢量地理数据高效传输机制研究”(4100122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温永宁(1977-),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地理环境、3DGIS。
E-mail:wenyn@msn.com矢量空间数据渐进传输研究进展温永宁1,2,闾囯年1,陈 旻3(1.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2.苏州工业园区测绘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21;3.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香港沙田)摘要:渐进传输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海量空间数据传输与实时用户体验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栅格数据渐进传输的相关研究比较成熟,但矢量数据的渐进传输理论和技术还存在问题。
为了推进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的相关研究,该文对与矢量数据渐进传输密切相关的二维矢量数据、三维表面模型两种数据的多分辨率表达和渐进传输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海量空间数据适用于分布式网络传输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空间数据;矢量数据;渐进传输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1)06-0006-070 引言传统意义上,空间数据模型可分为矢量和栅格两种;按照数据生产的目标,又可分为4D产品,即数字线画图(DLG)、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栅格地图(DRG)。
如何协调计算机有限的内存、带宽与海量空间数据传输之间的矛盾是当前GIS研究的重要课题。
虽然空间数据的类型不同,但在解决海量数据的应用与传输问题上存在一些通用方法:1)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数据的多分辨率表达,根据不同显示需求所采用的比例尺或分辨率,传递相应分辨率的数据。
2)采用数据渐进传输的方法,即如果高分辨率的数据可以通过低分辨率数据增加细节增量而得到,则传输时先传递低分辨率的数据,然后根据需要依次传递细节增量,最终得到合适分辨率的数据。
目前,栅格数据渐进传输研究比较成熟,相关国际标准和商业软件已经出现,部分算法和产品也已经实用化。
但矢量数据的渐进传输还不是很成熟,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矢量数据本身存在复杂性。
影像/栅格数据结构单一,可以认为是一种结构化数据。
矢量数据则比较复杂,可分为要素和要素集合两个层次。
其中,要素又包括几何和属性两部分,几何部分包括点、线、面3种对象类型;几何要素之间存在拓扑关系。
(2)矢量数据传输存在多目标与多层次特征。
影像/栅格渐进传输的目标仅考虑可视化,以最终的视觉结果为判定标准。
矢量数据的应用包含制图输出和空间分析两种不同的功能,其渐进传输与制图综合问题相关联,不仅涉及单个地理要素的多分辨率组织与渐进传输,还涉及多要素之间渐进传输结果可视化的逻辑一致性问题。
(3)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通常被看做制图综合的逆向过程进行研究。
目前,虽然制图综合算法和数据模型被大量引入到渐进传输与数据的多分辨率组织之中,但是制图综合本身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在拓扑一致性、化简结构的适用性方面尚有难以克服的困难。
(4)缺乏集成性。
现有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算法较少考虑现代GIS体系结构,为达渐进传输目的而设计的独立体系的数据结构与模型很难融入GIS主流体系中。
此外,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是GIS工程中矢量数据的通用存储方案;在制图综合领域虽然设计了一些多分辨率的矢量数据存储结构,但以上结构仍难以方便地映射为GIS关系存储模型。
1 二维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的相关研究Buttenfield等指出矢量数据渐进传输应该与制图综合紧密相连,是制图综合的逆过程[1-4]。
因此,某些制图综合的算法、数据结构经过改造可以应用于矢量数据的渐进传输。
1.1 二维矢量数据渐进传输框架研究Buttenfield针对线特征提出了GIS数据渐进传输的实现流程[1],其思想是基于制图综合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矢量数据的多分辨率表达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步骤:1)根据专题建立图层,图层基于文件方式分离存储;2)对图层中的要素按照重要度排序;3)建立每个几何要素的多分辨率模型。
Buttenfield使用D-P算法对线要素进行化简,并基于条带树进行线要素的多分辨率存储,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只能针对线要素保持拓扑关系,不能保持其他空间对象间的拓扑关系。
如果要保持拓扑关系,则需附加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Bertolotto等提出了基于胞腔复形矢量数据模型的渐进传输组织方案[2-4],该方案定义了线收缩、面收缩、区域细化、线合并、区域合并、点抽取、线抽取等地图化简基本算子;通过上述算子,可以对地图进行递归化简,建立多分辨率模型。
为了维护要素间的拓扑一致性,所有的矢量数据都保存在一个图层中。
该方法的效果相当于建立地图级的离散LOD模型,但无法支持要素级别的渐进传输。
与Bertolotto的方案相似,杨必胜等[5]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删除模式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组织方案,该方案使用“面条模型”表达地图,包含点、线和多边形3种几何对象,其中线和多边形对象由顶点构成。
为了建立顶点、线与多边形之间的拓扑关系,将顶点分为3种基本类型:1)一个或两个同层对象共享的顶点;2)两个以上同层对象共享的顶点;3)一个以上多层对象共享的顶点。
基于顶点类型和原有拓扑关系,对顶点进行删除操作。
类似于Vis-valingam-Whyat算法[6],对删除的顶点进行排序,并将删除的顶点压入堆栈结构中供后续渐进传输使用。
该方法较之Bertolotto方法完整地实现了曲线的渐进传输,在删除过程中保持拓扑关系不变,但是没有考虑其它制图综合算子。
由于算法需要对整个地图进行渐进式化简,所以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根据可视区域组织渐进数据流。
Ai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化累积模型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组织方案[7],定义了“加”、“减”和“替换”3种基本的变化累积操作,通过这3种操作将客户端的实时综合与服务器端的离线综合统一起来。
对多边形特征利用层次分解技术,化简成一系列的凸壳和矩形,基于层次树建立几何对象的多分辨率表达。
该算法适用于离散的多边形对象(如湖泊、房屋等)的渐进传输。
此外,Cecconi等提出了实现矢量数据渐进传输框架,并列出了3个核心研究点[8]:1)渐进传输相关的地图综合算法;2)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下的数据传输机制;3)客户端矢量数据组合的问题。
David等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框架[9],该框架融合了在线制图综合技术,不仅可以在服务器端生成客户端需要显示的SVG文档,还可以为客户端提供下载文档服务,并在后续传输时,通过XML DOM更新客户端的显示。
1.2 矢量数据制图综合与几何化简目前,制图综合算法被大量应用于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研究中。
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分辨率的空间数据,由于矢量数据以要素集合的形式组织,所以多分辨率矢量数据被分为两个级别:1)要素级的算法主要是针对曲线和多边形边界的化简;2)要素集合级的算法则是要素之间制图综合过程,包括合并、移位、夸张等过程。
制图综合的基础在于空间数据的化简算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曲线的化简。
曲线的化简算法类型较多,如点删除算法(以D-P算法和Visvalingam-Whyat算法为代表)、重采样算法(以Li-Openshaw算法为代表)、基于小波分析的算法、曲线层次结构方法、分形方法、组合优化方法、网格化方法等。
Douglas-Peucker算法(简称D-P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曲线数据压缩算法。
该算法基于点删除原理,通过递归地删除距离曲线两个端点连线距离最近的点实现曲线压缩。
大量曲线压缩和曲线化简算法是基于对D-P算法的改进而实现的[10]。
另外一种点删除算法是Visvalingam-Whyat算法(简称V-W算法),该算法的原理是利用曲线上相邻的3个点构成三角形,如果该三角形是所有三角形中面积最小的,则可以将中间的点从三角形删除,化简过程迭代到曲线中剩下两个点为止[11]。
Wang等对V-W算法进行了扩展,称为Bend Simplification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几何对象的特征,删除时的判断因子不再是三角形面积,而是边界围成的凸壳和凹陷部分,同时该算法还集成了删除、膨胀和合并的制图综合算子[12]。
Yang等的算法均是在V-W算法基础上考虑要素间拓扑关系的改进版本[13-16]。
基于点删除的算法与条带树、BLG树、多尺度线性树等多分辨率的数据结构联系紧密,算法的迭代运行过程可以由这些结构记录,并通过“回放”实现渐进传输。
Li-Openshaw算法[17]是一种基于自然规律的自适应线状要素综合算法,其原理是用与比例尺相关的圆在原有曲线上滑动,对曲线进行重采样,获得综合结果。
其过程是对于特定的显示分辨率,随着比例尺变小,一个大的多边形会形成一个小多边形;当该多边形只能用一个点表示时,就达到了极限尺寸。
页7第第6期 温永宁等:矢量空间数据渐进传输研究进展朱鲲鹏等对算法做了进一步改进,主要考虑了曲线上极大值和采样圆与曲线多点相交的问题[18]。
基于小波的算法是实现曲线化简的另一条途径。
Saux将B-样条与小波分析相结合,针对需要光滑和连续性的曲线,进行曲线化简研究[19]。
吴凡利用Mallat算法,研究了获取整数尺度上曲线的综合问题,通过建立多尺度表达的一致性约束模型,对细节信息进行增补和阈值调控,实现了介于任意两个整数尺度之间的线状特征空间数据近似表达[20]。
Wang等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研究了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的等高线数据压缩模型和算法,利用D-P算法对小波变换的边界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点,并在小波压缩之后恢复特征点,保持了等高线的拓扑一致性[21-23]。
构建曲线的层次结构并以此为化简依据是矢量数据化简的另一种策略。
Guo提出了一种基于线对象结构的渐进式化简算法,该算法基于线上的特征(极值点、凸点、拐点、单调区间)建立线结构及其层次关系,以此为约束对曲线进行化简[24]。
艾廷华等基于曲线弯曲层次的概念,通过将曲线自身作为约束,建立曲线的带约束Delaunay三角网,并根据三角形与顶点、曲线的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对Delaunay三角网应用剥皮算法,记录剥皮的过程,根据被剥皮的三角形类型,迭代构建曲线的二叉树组织结构,再根据弯曲的层次结构,对曲线进行化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