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C 理论研究:(1)在宏观方面:教育与社会 结构及社会变迁的关系;(2)在中观方面:研究 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体系内部的 各种社会关系;(3)在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 中有关社会学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理论研究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也正因为如此, 才需要大量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去研 究它,为完善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大厦作出 贡献。



三、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创建时期:19世纪中后期 停滞时期:1952年 重建时期:1979年


创建时期: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
陶孟和是先驱人物,1922年其《社会与教育》 一书系统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自此很 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译和介绍了一大批的国外的教育社会 学的著作。 2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社会学的著作。 3在部分学校开设了该课程。
教育社会学
2012-2013学年(下)
主讲人:邢思珍 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主要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一、历史与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
(萌芽期):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 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 (如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的 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如师 生互动、班级群体凝聚力等)的研究。 (3) 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 方法,尤其推崇经过严格控制的多变量分析; 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 状态下的个体。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 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 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 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 式,也可以是笼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 "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 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 样的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 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柯林斯、 鲍尔斯;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英国教 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学科形成时期
一、学科制度的成型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1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
1907年,苏扎罗(Suzzallo,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 年 苏扎罗( , ) 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2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全 年 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 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Giroux,H.)、阿 普尔(AppLe,H)及英国的威利斯(Willis ,P) • 抵制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 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副产品。亦即 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 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 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 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 制,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 争夺的场所。
教育知识 社会学
教学社会学
社会变迁与 教育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参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J】 吴康宁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功能主义学派
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 探讨教育现象 其代表人物首推帕森斯(Parsons)。他为功能主 义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 分析框架,并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对学校教育的 基本单位——班级进行了经典的研究。 ——
按照AGIL图式,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 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组功能范畴组成的相互 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
二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 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Spence,H.)、法国的涂尔干 源。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 , .、 (Durkheim,E.)、美国的沃德、斯莫尔(SmalII A.w.)、罗斯 沃德、 、 . . 、罗斯(Ros s, , E.A.)、库利(Cooley,C.比)以及萨姆纳(Sumner,N.G.)等著 . . 、库利( , . 以及萨姆纳( , . . 等著 以及萨姆纳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的视 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角。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教育的制度、 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基本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同时将 社会内化于个人。 社会内化于个人。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11级教育学温馨11033026概念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

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

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

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

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

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

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戈夫曼的拟剧性互动理论、加芬 克尔的常人方法理论等。
4、理论融合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是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的融合 二是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并存和融合
三是个理论流派开始进行自我修正
英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 状
1
关注教育改革阶 段
“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2
1.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20世纪到1944年教育法案颁布

2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
角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学问题是一个社会学 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教育的起源和 功能上把教育当成一个社会事实来看待 。
3 提供教育社会学研究
范其范著例例作及为可教借育鉴社 的会研学究的方研法究。提供了经典 《教育与社会学》、《教育思想的演进 》、《道德教育》
美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 状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1 布迪厄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 不均等。《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 要等》、《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 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 述对教育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 人文科学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 术构建起来的。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 的历史和发

王碧梅
教育社会学诞生在法国 ,但随后在美国和英国 很快得到了学术界和社 会的认可。到20世纪80 年代,教育社会学在世 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社 会科学中的显学,成为 了最热门、最高产的社 会学分支学科之一。
目录
PART 01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PART 02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PART 03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第二讲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课件 考研

第二讲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课件 考研

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4月,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 ——“全国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现更 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同 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社会学属下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会。 1991年11月,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教 育社会学简讯》作为内部学术交流材料开始不定期 印发。 此后,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学术年会,讨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专题研究 。
(三)提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例
迪尔凯姆对于教育社会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从理论
上探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还体现在《教育社 会学》《教育思想的演进》《道德教育》等著作中 熟练的运用比较法、历史分析法,为教育社会学提 供了经典范例。
二、美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美国教育社会学经历了学科创建时期后,
学术研究进展
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教育社会学学术论文发表。除翻 译出版了一些国外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文献外,我 国学者也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相对而言,我国教育社会学界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 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分层、民主与教 育、大众传播与学生个体社会化等宏观教育社会学问 题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班级 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社会学等微观领域也取得了一 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三、英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大体上可以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新”教
育社会学的兴起为界,将英国教育社会学的
发展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关注教育改革阶
段与“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一)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
世界教育社会学舞台上影响不大,世界教育
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领导力量主要集中在美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有不少人了解严复曾译介西方社会学说,但却不知美国传 教士葛学溥、步济时等人在创建中国社会学上所起的关键 作用。 人们耳熟能详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 李大钊,但一般不知道还有社会学家陶孟和。 大家都很熟悉“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而不了解“社会 调查运动”。 很多人知道20世纪50年代主张控制人口的经济学家马寅初, 而不了解自20年代起便致力于人口研究、提倡生育节制并 在抗战时期主持了一次严格按照现代统计方法的大规模人 口普查的社会学家陈达。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 社会学的中国化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综观 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便可明白,探求达到一 个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以维护社会正 常运行的规律,乃是任何历史时期社会学的 重要任务。
三、社会学中国化探索
1 立足中国国国情,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 史背景中开展社会学研究 2 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3 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思考问题
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 3.社会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4.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的主要社会调查与社会实 践活动。
3 社会交换理论
(1)霍曼斯:社会行为交换理论,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 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2)布劳;社会交换中的权力不平等问题
4 符号互动理论
(1)布鲁默: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 (2)戈夫曼: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
五 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2 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3 布迪厄:实践反思理论
一、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探讨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学科,它包含了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研究。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所涉及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旨在帮助教师候选人提高他们的备考水平。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学到现代教育社会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技术和方法,而现代教育社会学注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体,并通过教育来传承社会价值观。

此理论对于解释教育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强调教育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体可以学习社会化的技能和价值观。

3. 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对于教育的成功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文化资本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三、教育社会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教师候选人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政策与法律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背景和目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合法合规地开展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2. 教育平等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与教育平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相关的题目,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教师候选人的答题。

3.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了解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社 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 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社会的不断 进步和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 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究其背 后的原因和机制,为提高教育质量提 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 发展,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总结词
关注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详细描述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关注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它强调教育的 内在结构和机制,以及这些结构如何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03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如何影响社会分 层,以及社会分层如何影响教育机会 和结果。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如何促进个体发展 ,以及个体差异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结 果。
VS
详细描述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探讨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心 理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如何影响教育过程 和结果。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如何促进或 阻碍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变迁如 何影响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特点
教育社会学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等实证手段,探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实践、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背景、研究领域和前沿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当时,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教育社会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领域1. 教育结构与社会不平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不平等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分析教育制度、教育机会分配等因素,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

研究表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个体的教育机会和成就有着重要影响,这对于构建公平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与社会变革教育与社会变革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变革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可以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而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3. 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内部的文化和教育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师角色和学生行为等方面,旨在改善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三、前沿进展1. 多元方法的运用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倾向于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相结合,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2. 新兴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教育社会学社会发展

教育社会学社会发展

教育社会学社会发展
教育社会学与社会发展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述
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教育也有助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和谐度。

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受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的。

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制度环境都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

此外,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四、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改革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方案。

五、结语
教育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和未来。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课后小作业
杨昌勇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
沦之反思》中提到:“中国大陆教育学三十年 的停滞沉沦,其原因除了外部的因素之外,更 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类型 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冲 突及其人们对冲突的错误认识”,请您在阅读 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的发展应该有其延续性, 当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落后于世界教育社会 学研究的主流时,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学子, 你认为应如何科学的评价这段历史?展望未来, 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中,您认 为应该注意什么?(字数请限制在1000字以内)
6.鼓励民间企业提供学习机会:
(1)宣导学习活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妥善规划各种学习的体系与方式 (3)订立完善的鼓励办法 (4)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关系
7.发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1)推展公务人力的学习型组织 (2)推动工商业的学习型组织 (3)推展学习型家庭 (4)推展学习型社区 (5)推动矫正机构内的学习型组织
2、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廿一 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 财富》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3) 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4) 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
8.开拓弱势族群终身学习机会:
(1)确定优先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 (2)改进现有学习环境与设 施; (3)因应特殊需要,发展创新的学习设施; (4)发展基本能力,奠定教育与训练的基础, (5)加强实 用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助人的功 能。
9.整合终身学习资讯网路:
(1)由地方主管教育机关进行整合区域内 的学习机构,成为地区学习网路中心 (2)传递及搜集终身学习资讯,运用书面、 网路与语音查询的服务,方便民众取得 (3)定期办理宣导或成果展览 (4)形成大众学习的资源与资讯流通中心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百度百科中的观点)产生阶段:教育社会学一般被认为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最早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欧美社会学家。

19世纪末,德国的纳托普(Paul Natorp)与柏格曼(Bergman,P.)等人提出“社会的教育学”理论;德国的狄尔泰、史普朗格(E.Spranger)与诺尔(Knoll,H.)等人提出“文化教育学”理论;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916年,他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论通过对赫尔巴特树立的教育学体系的反思与批判,提出应当从社会的观点考察教育的本质。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

他在《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道德教育论》(1902~1906)、《教育与社会学》(1922)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应该:①研究教育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②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④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

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

欧洲早期的社会学者研究侧重于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与之相比,美国的社会学者则较偏重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研究。

教育社会学绪论

教育社会学绪论


来源: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互动论” 重点研究:学校日常生活交往 代表:米德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理解和解释) 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忽略 社会对行动者的个体的强制作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基础研究:知识本身 应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1.评价研究:对已有实施项目评价 2.社会实验 3.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 “教育优惠券” 4.教育预测: 民意测验 5.教育监测与描述 6.教育政策咨询 7.教育问题诊断 8.教育评论
4.调查会法 奥斯本提出 访谈法的一种
1.观察法 定义 特点:观察对象自然 观察过程主观影响 观察结果直接反映真实事件 分类:实验室和实地观察、参与与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 类型: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
1.第二手分析 文献 2.痕迹测量法 磨损 累积
源于人类学 强调自然发生情景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 旨在获得整体情形,依赖对所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 定性判断和主观解释
一、调查法
1、调查法实施步骤: 识别调查总体 选取样本 设计研究工具 研究实施 分析资料 调查的限制
2.问卷法 特点:标准化内容与形式、匿名、间接性 优点:节约调查时间和经费、避免偏见 不足:真实性、回收率 问卷编制:
3.访谈法 人际沟通 特点:双方直接互动,对话 分类:标准化、半标准化、非标准化 关键:访谈者的素质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来源: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 代表:孔德、涂尔干、帕森斯 基本观点: 1.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结构; 2.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3.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平稳运行状态 适合对象:研究稳定、小规模社会系统

代表: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基本观点: 1.冲突普遍存在; 2.社会变迁普遍存在;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摘要: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过程上与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想去甚远。

而中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何时创建?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都需要我们去探究,本文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期望对中国教育社会学能够有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教育社会学创建发展问题特点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说早在古代社会,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开始思考和探索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了。

说教育社会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是因为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真正成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历史相对来讲比较短。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既与近代中国遭遇的社会巨变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更与西方社会学的传播和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陶孟于1922年所著第一本教育社会学著作《社会与教育》为标志,至今差不多90年历史。

该书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社会学的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

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初步形成则以1930 年代初厦门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一些师范院校开始陆续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为标志。

当时翻译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并出版了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多种教育社会学教材, 在学科内容上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与当时的古典教育社会学之间较为紧密的关联。

但20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社会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被整体取消, 建国至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很少出现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直到1979 年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重新恢复, 教育社会学始得以重建。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致力于学科建设的同时, 围绕改革开放时期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展现了教育社会学较为鲜明的实践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 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 在杭州城里,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991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 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出版并发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讨论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专题研究。
ONE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创始 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弥尔.迪尔凯姆, 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为何迪尔凯姆,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1 创设教育社会学学科
1913年,迪尔凯姆获任“教育学与社会学”教授 之时,教育社会学才得以产生。
研究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 规范性的方法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 则以验证性的方法进 行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为中 心,主要研究与学校教育相关的 社会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新兴教育社会学则以社会为 中心,主要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等过程的影响。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TWO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1
陶孟和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1922年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陶孟和的《社会 与教育》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社会学在中 国的创建。
创建时期的学科建设概况
1、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译介西方教育社会学著作 3、尝试创建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2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 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到世界各国
1
重新建设
2
发展和扩大时期
3
扭曲显著化时期
4
调整和怀疑时期
5
转换盒摸索时期
和确立时期
1、重新建设和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949年大学开始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1950年成立全国教育社会学学会;
1951年出版全国性的专业杂志《教育社会学研究》
2、发展和扩大时期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成立了“全美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1
教育社会学学科 的制度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社会学 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规范 性和描述性特点。
3
学派纷争时期
教育冲突论、教育互动论
教育功能的垄断时期
•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机关刊物更名为《教育社会学》; •世界上第一个理论流派——教育功能论。
2
理论融合时期
•宏观与微观融合; •量化与质化研究并存和融 合; •各理论派进行自我修正。
(三)学术研究进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界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 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分层、 民主与教育、大众传播与学术个体社会化 等宏观教育社会问题上的探讨取得了较大 进展; 在微观教育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也取得 了一定成果,如鲁洁和吴康宁主编的“教 育社会学丛书”,包括《学校生活社会 学》、《课程社会学》、《课堂教学社会 学》和《家庭教育社会学》。
证验性研究 实证主义社会学者倡导,重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教育 系统与过程里面的群体关系 研究领域: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其组成分子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新兴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 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 杨昌勇: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的回顾,《教育 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 吴康宁:《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上、下)。
谢谢
Thank you
1
布迪厄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等》、《国家精 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述对教育 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人文科学 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术构建起来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 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规范性研究 证验性研究
规范性研究 规范:也称社会规范,是指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 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思想 规范研究:以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或行为通 则为依据,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知识的教 育应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5、转换和摸索时期
一是以“第三次基于 改革”的改革动向为 背景,对基于制度、 资格制度及学历、去 向研究。
二是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对 社会性别问题高度关心的背景下,社 会性别研究、少数民族研究、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实证研究(如调 查及统计方法),也有大量的用民族学 方法论的研究。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 历史和发展
王碧梅
教育社会学诞生在法国,但随 后在美国和英国很快得到了学 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到20世纪 80年代,教育社会学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 显学,成为了最热门、最高产 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之一。
目录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传 统 教 育 社 会 学
研究内容
1. 教育引导社会进步 2. 理想社会教育目标 3. 社会学原理的教育应用 4. 人的社会化 5. 教育人员问题 6. 教育社会地位和区域地位 7.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社区交互 作用
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到新兴教育社会学(20c中叶以后)
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分支,把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其做社会学的分析。 60—70年代:对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做了进 一步研究。对学校社会学的进一步研究。 70—80年代:社会学家参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 价的研究。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主要考察分析教育系统和社 会化的机制,并试图确立作 为政策科学或纯粹科学的教 育社会学。
3、扭曲显著化时期
日本经济社会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 境污染、学历至上注意、校园暴力等严重的社会 问题。此时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这些问题,进入 了市政注意研究阶段。
4、调整和怀疑时期
出现了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倾向。 研究的主题有:教师、教室的社会学研究、学校文 化研究、阶层文化研究、脱轨和不正当行为研究以及 基于的社会史研究等。
3、学派纷争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教育功能论的垄断地位受到了的强力冲击,逐渐失去了其支配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冲突论
VS
教育互动论
柯林斯的学历社会理论、鲍尔斯和金蒂 斯的直接再生产理论、伊里奇的非学校 化社会理论等。
23,879
戈夫曼的拟剧性互动理论、加芬克尔 的常人方法理论等。
4、理论融合时期
之后,“教育机会均 等”、“教育与经济的 关系”和“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其研究的主 线。
2、“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 新 ” 教 育 社 会 学 研 究 阶 段
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的召 开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更加关注微观教育 问题的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主要新在:
代表人物:麦克.扬和伯恩斯坦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是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融合
二是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并存和融合
三是个理论流派开始进行自我修正
英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1
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2
1.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关 注 教 育 改 革 阶 段
20世纪到1944年教育法案颁布时期, 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主要是教育 机会的不平等。
THREE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 认识论困境
将教育社会学归 属于规范教育学 学科
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 论突破
01 02
01 02
教育社会学是社 会学的分支学科
将教育社会学归属 于应用型社会学学 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 会学的特殊理论 学科
知识回顾和拓展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斯宾塞 华德 杜威 涂尔干 扩展时期(20c初到20c中叶) 苏则罗 韦伯 华勒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苏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1. 科技发展条件下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变化 2. 教育的社会决定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3. 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5. 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6. 学生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 7. 青年学生的社会定向、劳动就业与继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