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表解)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表解)
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 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宋朝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
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
1.关于世界本原: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
“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
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
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背景)
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
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他将仁义理
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他为了说明
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之后,进入隋唐大一统时代,逐步建立起以儒家经典为标准开科取仕的科举制度,但当时的儒学已经丧失了过去在孟子、荀子、董仲舒时代的活力,加上道家思想的复兴与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性命之学”(本性与命运),儒家很少探讨这些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注解和探讨。
直到唐朝中期韩愈等人才通过对《大学》和《中庸》做出新的解释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也就是说“道”经过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传到孔子,直到孟子这里就中断了,现在又接上了。
唐宋时期的儒学其实有三个思想来源:儒家本身的思想来源、佛家思想(禅宗为主)、道教(不是道家,这里主要指阴阳学家的宇宙论)。这三种思想混杂在一起,需要思想家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到宋代,人们首先发展了儒家的宇宙论,为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比如周敦颐、邵雍、张载发展出的一系列根据《易传》等儒家经典解释宇宙万物产生以及事物运行的规律,尤其是
张载强调的“气”的概念,在后来儒家们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里,越来越重要。
进入北宋到十一世纪下半叶,儒家分为两个学派,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陆王心学)和程颐(程朱理学)分别是两个学派的创始人。
我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据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弟弟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归。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陆王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一》)“心”所具之理并非单指外在的儒家伦理规范,而是人对这些规范的接受能力,即外在的伦理在人心中内化为道德自觉性的可能性,即“仁义礼智”之“四端”。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C
【参考答案】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1.【答案】C
【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陆王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一》)“心”所具之理并非单指外在的儒家伦理规范,而是人对这些规范的接受能力,即外在的伦理在人心中内化为道德自觉性的可能性,即“仁义礼智”之“四端”。
12月27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每日一题君高二历史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必修3)
2017年12月27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肇庆高二期末考试)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也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这表明二者相同之处是
A.注重道德培养
B.主张理在心中
C.继承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A
【参考答案】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A .心外无理
B .致良知
C .知行合一
D .工商皆本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参考答案】
C
【解题必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相同点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强调“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知识点
(三)理学----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 (象山)是心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 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3、王守仁(阳明)建立 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 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课堂活动1 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即理也
材料:一次,王阳明 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 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 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 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 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心外无物,心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 外无事,心外 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 无理。 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
知识点拔
共同点:
三教图 (明)丁云鹏
知识点拔
(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周敦颐和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⑷程颢、程颐真正创立理学,确定了理学的最 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易经》中国最古老神wk.baidu.com的经典。曾仕强教授美国管理学 硕士,英国哲学博士,回台湾工作后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身 心疲惫, 39岁学习《易经》发现许多困扰他的问题都理解了。 《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包罗万 象。《易经》讲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象就是现象,位就 是你的位置,明象位很重要,立德业是根本。一个人学问再好, 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 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中国人到最后发展,就是合而不同。 我们很和谐,但是看法不一定一样,和谐绝对不是和稀泥,和 稀泥就是怎么样都可以,我有我的原则,你有你的原则,但是 彼此要尊重。 某些人将它作为卜卦算命的工具,很多人认为卦有好有坏, 而曾教授认为,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易” 字就是变化,64卦只是表示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 《易经》告诉我们的是应该如何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从而做 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思想
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心是万物的本源
哲学范畴 异
方法论
客观唯物主义
主观唯物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 “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
外物求理
反省“求理”)
比较项
代表ຫໍສະໝຸດ Baidu
实质 同
内容
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 欲求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 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都有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塑造民 族性格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C
【参考答案】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1.【答案】C
【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高二历史必修3_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程朱理学于陆王心学比较
一、概念
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设计:
师:多媒体展示江西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图片,简单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引出朱熹与陆九渊于宋淳熙二年(1175)在鹅湖书院旁边的鹅湖寺进行的学术辩论——“鹅湖之会”,接下来请学生模拟当时现场辩论的场景。
生:历史短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及现场辩论,重现“鹅湖之会”的学术交流与辩论。
师:表演结束后,由学生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讨论,选择各自支持的对象,并结合刚刚讲过的理学与心学的内容,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现场讨论略。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并说出二者的异同点。
材料一何以识“理”?二程认为,“进学在致知”。致知之功,在于格物。按程颐和朱熹的解释,“格物”就是剖析事物;王守仁认为,“格物”就是“匡正事物”。
陆王学派把程朱的做法比作烧火做饭,但锅内却无米。程朱学派对此的回答是:若不从“格物”做起,怎能知道要“立”的是什么呢?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史》269-270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宋元学案·象山学案》
生:讨论思考,进行回答。
学生甲:
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及差异性的透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学”的异同及差异性的透析⼀、概念
程朱理学:⼴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
派(⼴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学。本⽂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
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之⼤成,建⽴了理学体
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学说,建⽴了完整的
⼈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法的学说。
陆王⼼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
的“理”在⼈⼼之外,陆九渊提出“⼼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
捷的“发明本⼼”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外⽆物”“⼼外⽆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
张“致良知”和“知⾏合⼀”(“致良知”指磨练吾⼼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
程即为“知⾏合⼀”。“⼈之……所不虑⽽知者,其良知也。”)。
⼆、程朱理学和陆王⼼学的⽐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第⼀,物质第⼆,都属于唯⼼主义;都是⾼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的⾃然欲求。
④根本⽬的:都要求⼈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为,从⽽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类历史上的⼀⼤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节品德,讲
第4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比较[岳麓版]{资料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比较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
对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此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一简要归纳,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相同点
1.都是在儒学、佛学、道教相互吸纳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杂糅《易经》与道家学说而著《太极图说》,佛教宗教哲学都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即“心”(主体意识)的作用,不论是禅宗还是法相宗,它们都重视“心”的作用,陆王心学的思维方法直接受到禅宗的影响。
2.都承认“理”的存在,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3.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在对立中相互吸融、合流,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理学家陆九渊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王守仁主张用心学来更新理学,心学成为理学的一个分支。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及二人的争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并存、交锋,使得二者在对立中相互吸融、合流,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
4.都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5.都在追问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基本原则。
6.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
7.都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压抑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程朱理学认为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王守仁认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贤人,抨击违反“天理”的行为和思想(“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是想竭力维护专制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
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对点练习2】 (2013· 汕尾二模)宋代张载的“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 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 近的是( )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视角4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 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 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 该“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 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
于宋明陆王心学。
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观点、特点、影响 视角1 宋明理学的观点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答案】 C
视角3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
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
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 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
致良知
王守仁 (明中期)
②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4.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5.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
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观意志力量 (1)积极方面:重视 ,注重气节、品德等;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三纲五常 (2)消极方面:强调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 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对点练习1】 (2013· 佛山期末)公元1175年,朱熹、陆
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C.儒家的纲常伦纪 )
“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河南程氏遗书》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朱熹 ——程颐
——朱熹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表明二程和朱熹都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史料三反映了
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史料四反映了程朱理 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论。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梳理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
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 各个领域。 积极入世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 、 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
2.形成标志: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 理 ”或
一、复习导入:儒学的发展演变
Fra Baidu bibliotek
宋明理学
考纲展示 课标呈现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备考视点]
1.知识要点:(1)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理学 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两
者的不同点和本质的相同点。(2)分析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
和汉代儒学的异同,理解程朱理学的基本内涵;理解宋明 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2.史观角度: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 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影响极为 深远。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考时 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认识理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从文明 史观的角度认识理学对中国文化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