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
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
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
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
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
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心学和宋明理学

心学和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朱熹)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理”,“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得到“理”的方法上: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到原本存在的“理”;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致良知”(陆九渊)“发明本心”(王守仁)得到“理”。

二者同属宋明理学,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对中华名族的性格塑造起了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21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 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反映的是人际 关系,B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 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11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Biblioteka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2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13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17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8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一、陆王心学(一)学说内容▪宇宙即我心▪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二)代表人物1.黄宗羲①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②经世务实的历史观2.顾炎武①“舍经学无理学”的哲学观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3.王夫之①以气为本、“氤氲生化”的哲学观。

王夫之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②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

③“见诸行事”、经世致用的历史观。

二、程朱理学(一)学说内容▪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二)代表人物1.朱熹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例: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D.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版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根本上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强调人的思维可以主宰一切,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宋明时期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变革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对人类社会演变,思维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

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

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

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

“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

“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

“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二、宋明理学
3、评价宋明理学
• • • • • •
儒学 ①地位:是宋明时期的______主流 专制统治 ②消极:维系____________, 人们的自然欲求 压抑和扼杀_______________。 气节、品德 主观意志力量 ③积极:重视___________,注重________,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强调人的__________________,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到和积极作用。
比较格物致知与致良知?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佛教的盛行 D、儒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3、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知识扩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 法,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 中之一。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 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 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 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 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知识扩展:道教的发展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 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 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形 成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 教祖,尊称他为“太上 老君”。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名言: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 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 ①“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 ② “__________”(求理方法) (2)王阳明: 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理 (1)主张:①“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道德伦理 ②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_____________, 人性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_ 存天理灭人欲 ③道德观:“____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 ④把握理的方法“__________” 南宋 (2)地位:官方哲学(_______以后)—— 元 明 考试内容(___朝)——统治地位(___朝)

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3

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强调“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被官学化得原因是什么?
【知识拓展】
1.宋明理学的发展
(1)理学的理论来源:儒家学者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2)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注意探讨世界本源问题,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把儒学上升到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明王阳明创立心学。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强调个人身心修养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地位:儒学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化、思辨化,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知识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知识点

(三)理学----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 (象山)是心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 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3、王守仁(阳明)建立 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 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课堂活动1 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 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 在当时引起 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 强烈的反响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精神、意志等。 并深刻影响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了后世的思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想体系。 陆九渊
三教图 (明)丁云鹏
知识点拔
(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周敦颐和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⑷程颢、程颐真正创立理学,确定了理学的最 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易经》中国最古老神秘的经典。曾仕强教授美国管理学 硕士,英国哲学博士,回台湾工作后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身 心疲惫, 39岁学习《易经》发现许多困扰他的问题都理解了。 《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包罗万 象。《易经》讲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象就是现象,位就 是你的位置,明象位很重要,立德业是根本。一个人学问再好, 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 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中国人到最后发展,就是合而不同。 我们很和谐,但是看法不一定一样,和谐绝对不是和稀泥,和 稀泥就是怎么样都可以,我有我的原则,你有你的原则,但是 彼此要尊重。 某些人将它作为卜卦算命的工具,很多人认为卦有好有坏, 而曾教授认为,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易” 字就是变化,64卦只是表示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 《易经》告诉我们的是应该如何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从而做 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高中历史: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高中历史: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高中历史: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视角4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复习导:儒学的发展演变
宋明理学
考纲展示 课标呈现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备考视点]
1.知识要点:(1)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理学 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两
者的不同点和本质的相同点。(2)分析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
和汉代儒学的异同,理解程朱理学的基本内涵;理解宋明 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2.史观角度: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 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影响极为 深远。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考时 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认识理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从文明 史观的角度认识理学对中国文化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 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 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 该“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答案】 C
视角3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
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
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 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
二、知识梳理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
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 各个领域。 积极入世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 、 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
2.形成标志: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 理 ”或
致良知
王守仁 (明中期)
②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4.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5.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
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观意志力量 (1)积极方面:重视 ,注重气节、品德等;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三纲五常 (2)消极方面:强调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 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河南程氏遗书》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朱熹 ——程颐
——朱熹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表明二程和朱熹都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史料三反映了
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史料四反映了程朱理 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论。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
【对点练习1】 (2013· 佛山期末)公元1175年,朱熹、陆
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C.儒家的纲常伦纪 )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
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对点练习2】 (2013· 汕尾二模)宋代张载的“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 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 近的是( )
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 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
于宋明陆王心学。
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观点、特点、影响 视角1 宋明理学的观点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