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

戴无菌手套法
1、手套尺寸:6、6.5、7、7.5、8、8.5
2、操作方法:


3、注意事项:
戴手套时,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己戴手套 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
发现手套有破洞,应立即更换
脱手套时,未脱手套的手不可触及自己的皮肤,己脱手 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注射器
注射器抽吸药液方法
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 与可追溯要求
• 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 期监测进行记录
• 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 和记录的保存期≥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 料和记录的保留期≥3年
封包要求
• 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灭菌保内还应 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厚德精医 传承创新 弘扬中医 患者至上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
无菌概念
1、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 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3、无菌区: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4、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 污染的区域。
使用消毒液应注意
• 使用前确认使用部位或器械的清洁 • 打开后注明开瓶日期 • 确保有效浓度 • 在有效期内使用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 高度危险物品——必须灭菌 • 中度危险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
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 • 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
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 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如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 消毒方法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制定依据:二O O六年七月六日发布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02)282号2003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毒技术规》(2002年版)工作规:第一条组织机构职责1:直接负责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具体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档案记录。

2:各科室负责人:中心物品消毒和兼职院感管理员及院感自查人员,其职责:负责日常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

各个区域专人负责。

第二条消毒管理标准1:分区管理:重点区域:采血室、妇科检查室、检验科操作室、口腔科操作室。

普通区域:其他参与体检的区域、办公区域。

2:消毒标准:设施消毒:设施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设施消毒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设施及各种物表每日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抹布用后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地面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1、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湿拖把拖地。

2、拖把: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普通区域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重点区域拖把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空气消毒:公共空间通风消毒由专人负责,其他房间通风消毒由使用人负责监督。

重点区域通风后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由使用人负责,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水平。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一、医院应当在实施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再消毒或灭菌,其中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单独回收处理,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处理程序。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耐热或耐湿物品首选物理灭菌;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定期监测、记录。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面罩及其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

湿化瓶应每日消毒更换灭菌水。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当定期更换消毒。

五、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

六、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当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当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拖洗工具应当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当先消毒、洗净、再晾干,如有污染时应当先消毒。

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附:消毒隔离细则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不戴戒指、耳环、手镯、不留长指甲,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堆放食物。

无菌操作 消毒隔离

无菌操作 消毒隔离

无菌操作制度一、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二、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三、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四、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

五、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六、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七、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八、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

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九、消毒物品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

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十、治疗室、手术室等有空气消毒制度,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十二、输液、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十四、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

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和托儿所等非工作场所。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三、无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观察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

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一、消毒隔离制度1、各种无菌操作前洗手,或用0.04%过氧乙酸小毛巾擦手。

2、进行注射、换药、导尿、穿刺等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各种无菌物品的放置处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各类污染物品必须清洗干净,由供应室集中进行高压消毒。

4、治疗室、换药室每日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作空气培养1次(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后采样)5、无菌治疗巾4小时更换一次。

6、换药碗、镊子及持物钳污染后,经三氯消毒片溶液浸泡清洗干净,每日送供应室高压消毒。

7、无菌棉签入盒高压消毒,使用时用无菌镊子取出用后与供应室交换。

8、静脉用无菌液体开启铝盖中心部后使用不超过2小时,肌肉注射无菌液体不超过24小时,完全去除铝盖的静脉用液体不超过2小时或反复开启使用不得超过3次。

凡开启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日期、时间具体用途。

9、治疗室明确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相对污染区,消毒物品必须注有消毒日期及作用期限,包括敷料桶、消毒罐等各种物品。

10、三氯消毒片溶液湿扫床,每日两次,以减少空气尘埃,保持床单洁净,杜绝交叉感染。

11、体温计使用后甩至35℃以下,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浸泡液每周2、5更换。

12、碘酒、乙醇或碘伏消毒液瓶、无菌镊子罐每三天高压消毒一次,消毒液每周二、五更换。

13、便器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冲洗干净备用,每周更换消毒一次。

有条件者应使用一次性便器。

14、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措施,器械、被服及病室都要按常规严格消毒处理,敷料应焚烧后深埋。

15、传染病人入院按常规隔离,疑为传染者应隔离观察。

病区发生传染病时,及时会诊、转科或转院,病人转出后的病房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16、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二消毒一清洗”、“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17、病人出院后应更换床单被套及枕套,晾晒棉絮、枕芯及棉褥,床旁凳、床架、床头柜用三氯消毒片溶液擦洗消毒。

病员死亡或传染病人出院后,病室被、褥、枕芯须用紫外线消毒暴晒或密闭消毒。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制定依据:二O O六年七月六日发布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02)282 号2003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工作规范:第一条组织机构职责1:直接负责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具体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档案记录。

2:各科室负责人:中心物品消毒和兼职院感管理员及院感自查人员,其职责:负责日常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

各个区域专人负责。

第二条消毒管理标准1:分区管理:重点区域:采血室、妇科检查室、检验科操作室、口腔科操作室。

普通区域:其他参与体检的区域、办公区域。

2:消毒标准:设施消毒:设施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内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设施消毒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设施及各种物表每日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抹布用后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地面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内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1、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湿拖把拖地。

2、拖把: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普通区域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重点区域拖把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空气消毒:公共空间通风消毒由专人负责,其他房间通风消毒由使用人负责监督。

重点区域通风后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由使用人负责,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水平。

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17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17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在执行无菌操作前,必须停止清洁环境及减少人员走动,医护人员要求衣帽整齐戴口罩,并修剪指甲、洗手。

2、在执行无菌操作时,操作区域要清洁、宽敞,操作时避免碰撞污物。

3、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容器、无菌包或无菌巾中。

平时应掩盖严密,保持清洁干燥。

无菌巾(包布或治疗巾)一旦潮湿即不能再认为是无菌的,必须重新清洗灭菌。

4、进行无菌操作时未经消毒的手臂或其它物品不可跨越无菌区。

5、无菌区的边缘3cm以内为相对无菌区,是无菌的安全范围。

6、取无菌物品时,要面向无菌区。

手臂须保持在腰部以上或桌面以上。

7、取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镊)。

无菌物品一经无菌容器内取出,不可再放回。

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并转移,就地取用。

8、不可面向无菌区大声谈笑、咳嗽、打喷嚏,防止强有力喷出的飞沫透过口罩落入无菌区。

19、打开无菌包前,要检查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包布是否干燥、完整。

开包后应检查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10、一套(件)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二、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 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无菌持物钳的使用:(1)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3)取放无菌持物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碰及容器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4)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3、无菌包使用法:(1)查看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有无破损,查看化学指示胶带颜色改变情况;(2)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处,解开系带,卷放在包布下;(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再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2(4)用无菌钳(镊)取出(首先查看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所需物品,放在事先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如包内物品污染或包布受潮,须重新灭菌。

(5)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篇一】一、前言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保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消毒隔离技术是在传染病或化学/放射性污染等危害环境中,对污染源进行分离、限制或消灭的技术手段。

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必备环节。

消毒隔离技术依托于各行业生产环节的全面协作,对污染源的去除、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该技术规范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要求(一)消毒要求1、消毒剂的方案:应选择经过专业认证、行业公认、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的消毒剂。

2、消毒前准备:在消毒前,应对物品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充分清洁。

3、消毒前测定物品的菌落数。

4、进行物品消毒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消毒工作流程进行。

5、消毒后对无菌物品需要检查其洁净度及可用力,如有不合格情况妥善处理。

6、消毒后应及时清除消毒剂残留和杂质。

7、消毒过程中妥善保存,不进行摇晃、翻动等操作。

(二)、隔离要求1、隔离对象必须穿戴隔离鞋、隔离衣、帽子、手套、口罩等,并严格按程序操作。

2、物品的隔离是指在保障公共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对有害物质进行切断、限制,不与其他物体接触。

3、严格按照隔离流程及规范要求执行,在隔离期间加强巡视和监测。

(三)、技术要求1、消毒隔离技术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实施和管理,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和区域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监管。

2、应依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3、隔离区内应清理干净,每天都要进行清洁卫生。

不需隔离的区域,应避免过度消毒和杀菌。

三、技术规范的实施1、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实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

当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解决。

如规范制定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完善修改。

2、加强对消毒隔离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水平,确保规范的正确实施。

3、加强对消毒剂的使用管理,避免因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环境及生态问题。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铺无菌盘的区域必须清洁干燥。
2、将手套包打开取出包内滑石粉,再较低的位置 二、手术前手术人员的准备与要求
按用无两菌 手 操捏作住,或取无出菌一持块物无钳菌夹巾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从远端向近端铺于治疗盘上。
涂擦双手(用剩的滑石粉不能再放回手套袋内)。 用两手捏住或无菌持物钳夹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从远端向近端铺于治疗盘上。
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有关消毒 隔离制度。
1.修剪指甲 甲缘内的污物是造成感染的原因。 这是术前的主要要求。
2.更鞋、穿洗手衣裤、戴帽子和口罩
三、铺无菌器械桌
器械桌按手术大小需要分为大小号100x60 80x40,高90
1、将无菌敷料包置于桌上,揭开包的外层,按折 叠顺序由里向外展开双层桌布,桌面用4-6层无菌 单(防水或血浸)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一、无菌技术的原则
1、进行无菌操作时,环境要清洁,操作区宽阔, 关门,严禁在人员走动频繁或尘土的环境中操作。
2、进行无菌操作前,戴好口罩帽子,认真洗手 刷手,衣袖卷至肘关节以上。
3、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容器、无菌包或无菌 区中,平时应遮盖,保持干燥。无菌包一经打开 或潮湿即被视为有菌。
4、进行操作时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
4、取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一经取出再不 能放回。
5、持取无菌物品时要面向无菌区,手臂要在自 己的腰部水平或桌面以上,不可过低。
6、不可面向无菌区大声谈笑、咳嗽,打喷嚏, 再不能控制时扭转头位。
二、手术前手术人员的准备与要求
患有呼吸道感染者,不能进入手术室,更不能参 加手术工作。
5、术中用于切开或接触胃肠后的刀、剪、镊、 血管钳、纱布等,都放于另一容器内,不能在放 于无菌区。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一、术语及定义1、清洁:去除干扰灭活微生物作用的有机物、盐和可见污染物的去污染过程。

2、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粘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膈固定环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尿壶和便器等。

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采用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等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达到高水平消毒应杀灭芽孢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等物理消毒法,以及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和植物类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管理要求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院感制定的消-洗-消的要求。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1. 引言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是在医疗领域、实验室和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降低患者感染和食品污染等风险。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正确进行操作,并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2.1 消毒的定义和分类•消毒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或杀灭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病原体、致病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按照杀灭微生物的程度可分为低级消毒、中级消毒和高级消毒。

2.2 消毒操作流程•消毒前准备:戴好防护装备,清除工作台面上的杂物,确保工作环境整洁。

•清洁物体表面:使用肥皂水或清洁剂清洗物体表面,去除可见的污垢。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根据物体表面材质和消毒对象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浓度。

•进行消毒操作:将消毒剂均匀喷洒或涂抹在物体表面,确保覆盖全部区域。

•等待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说明,等待一定的时间以确保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清洗残余消毒剂: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彻底清洗物体表面,确保无残留消毒剂。

•操作员清洁:操作后及时洗手,清理工作台面和消毒工具。

2.3 消毒器具的使用和维护•消毒器具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和完整,不存在破损或腐蚀现象。

•使用前对消毒器具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并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和干燥消毒器具,并妥善保存。

3. 无菌操作技术规范3.1 无菌的定义和分类•无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表面和环境完全没有任何微生物的状态。

•无菌操作按照操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可分为A级无菌操作和B级无菌操作。

3.2 无菌操作区域和装备•无菌操作区域应该是封闭和清洁的,并采用空气过滤和消毒等措施,确保环境洁净度。

•操作者必须佩戴无菌衣物、手套和口罩等防护装备。

•无菌操作区域的工作台面、工具和容器等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或其他无菌处理。

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

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

进入;
半如污:染配区餐:室、有要、脱②可求更要去工能:衣求①隔作被室:病离人污、人衣员染、经及接的值过鞋触区班走方病域廊室可人时等进后不。入需得。消接毒触手墙壁
如:办公室、①治、污疗家染室具区、等的内物物走;品廊未、经化消验毒室处等理。不
污染区:病人可直带接到②或他各间处类接;检接验触标的本区有域存放盘和架,
(6)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应先灭菌,然 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四、隔离种类与措施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 (2)病室为负压病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需关闭,
同种疾病可居一室,不同应分开居住
(3)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 病室空气严格消毒 (5)进入隔离病室必须戴好口罩、帽子,从事
等如。:病房、、;患戴②者检格口工洗验按罩作手完要、人间的求员帽、标分进子浴本别入,室及处必时玻理、务要璃 。污必时管物穿穿、处隔隔玻理离离片间衣鞋等严
③离开该区前脱隔离衣、鞋,消
毒双手。
二、基本概念
两通道: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医务人员通 道和患者通道
缓冲间: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域潜 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域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 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3.应执行保护性隔离的疾病是: A.痢疾 B.霍乱 C.白血病 D.伤寒 E.肺 结核
4.执行保护性隔离,下述不正确的是: A.医护人员必须清洗双手,戴好口罩、帽子 B.穿隔离衣时,注意衣服内面是清洁面,外面为污染面 C.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 D.保护性隔离适合脏器移植患者 E.每日用0.l%新洁尔灭溶液拭擦桌椅和地面
1.帽子的使用
防止工作人员的头发、头屑散落
目的
或被污染。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消毒隔离处理规范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衣帽要整洁,不带手饰、耳环、不留长指甲,下班、外出时应脱去工作服,不许穿工作服进入会议室、图书室、食堂等。

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前应洗手、带口罩、帽子,操作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用消毒巾、消毒液抹手。

三、地面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每天湿拖 1 ~2 次,当地面、物体表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应使用消毒剂消毒。

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四、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巾),病房内用品(桌、椅、床头柜等)每天擦拭(一桌、一巾、一消毒) 2 次,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保持清洁,每周更换 1-2 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五、病人用过的服药杯应浸泡于含氯消毒溶液中,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体温计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 500 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由专人负责测量消毒液浓度;使用过的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然后进行清洗、灭菌;用过和未用过的物品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开放置。

六、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特殊病房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1 ~2 次,每次照射时间大于30min ,紫外线灯管每周须用 95% 酒精擦拭一次,并做好记录。

每月应做好环境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工作。

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

七、医疗用品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各临床、医技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包交由医院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使用后不再回收,直接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八、凡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能用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器械,应使用低温灭菌或用 2% 戊二醛浸泡 10 个小时,容器每周更换一次;干置的无菌容器及持物钳每 4 小时更换 1 次。

九、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 24 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ppt课件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ppt课件

日期及时间,剩余物品可在24h内使用。




.
戴无菌手套法
1、手套尺寸:6、6.5、7、7.5、8、8.5
无菌包
.
无菌物品
.
.
.
.
. 无 菌 包 的 打 开 无法 菌 技 术
2
无菌包使用法
开包后24h内有效
“一”字打
注明开包 . 时间
无菌包使用法
4.注意事项
(1)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期及质量,潮湿、破损 时不可使用。
(2)开包、关包时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污 染 包内无菌物品,不能跨越无菌区 。
(3)无菌物品一次未使用完,准确注明开包



.
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经灭菌处理,用来盛放无菌物品的容器
称无菌容器。
无菌 贮槽


技 无菌罐

.
1.打开无菌容器
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无菌容器一经开盖后,

2. 4小时内有效
1、无菌容器:经灭菌处理后用于盛放无菌物品的容 器。 常用无菌容器:无菌盒、罐、贮槽等。
2、使用方法: • 打开:由远向近,或由一侧向另一侧 • 盖上:由近向远 • 取物:直接夹取,不可翻找,取物后立即盖上 • 托持:托取底部,手指不能触及容器边缘及内 面
无菌技术操作与消毒隔离
感染管理科 XXX
XX年X月X日
.
无菌概念
1、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 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3、无菌区: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4、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 污染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
灭菌:常用浸泡法, 2 %浓度作用 10 小时,用无菌 水冲净,无菌擦干后使用。 浸泡消毒:2%戊二醛(加盖),细菌繁殖体10分钟; 肝炎病毒30分钟;灭菌水冲净擦干。 擦拭消毒:2%浓度擦拭污染表面,细菌繁殖体污染 作用10分钟;肝炎病毒污染作用30分钟。 碳钢器械要防锈;注意溶液pH值;注意戊二醛的副 作用。
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并记录。 每月空气培养一次,不达标时消毒后重做, 保留结果。
消毒隔离制度 医疗废弃物处置符合要求 输液器、输血器、各种一 次性管路毁型。 针头、刀片、空安瓿等利 器放入利器盒中。 所有医疗废弃物放入黄色 垃圾袋中,生活垃圾放入 黑色垃圾袋中。
消毒隔离制度 垃圾分类收集;专袋专用 专人运送:指定时间;指定路线 警示标识 垃圾桶、运送车的清洁消毒
又称交叉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 , 感染源不是病人自身。病原 病原体为人体内的正常 微生物通过医院内其他人或 菌群。寄居在病人体内 环境传播给病人而引起感染。 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 通过消毒、隔离、无菌技术、 菌通常是不致病的,只 抗生素等应用可以控制。
外源性感染
有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 病人 → 病人 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 病人 → 工作人员 下降时才会发生感染。 工作人员 → 病人 较难控制。
(2)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3)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安放; (4)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标志明显;
(5)无菌物品过期、潮湿均应重新灭菌处理。
4. 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
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 取无菌物品
血压计及听诊器使用 血压计、听诊器每天用消 毒液擦拭二次。 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洗二次, 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清洗。
各类治疗用物使用要求
体温计的使用 体温计用75%酒精浸 泡30分钟后,捞出, 干燥保存。 酒精液每天更换并 保持盒内清洁。 体温计每月监测一 次并记录。
护理用物使用要求
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二次,病人小桌 每天用消毒毛巾擦拭。做到一床一 巾、一桌一巾。 扫床毛巾数量、擦桌毛巾数应与床 位数相符。 使用后先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 病床每天用消毒毛巾擦拭。
护理用物使用要求
病人衣裤、床单、被套、枕套等要保持清洁, 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被、褥、枕心定期消毒、清洗、更换。有污 染时随时更换。 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得在病室内清点。如 有感染性被服应装入黄色袋中,标记清楚。
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应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 拖地)。
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 先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 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拖洗。
消毒隔离制度
各室墩布有 标记,使用后 悬挂晾干
各类治疗用物使用要求
各种管路使用要求: 鼻饲管、留置尿管要有插管时间。鼻饲管每
月更换一次,尿管每二周更换一次。
呼吸机螺旋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网
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液为
蒸馏水,每天更换。 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换一根。
各类治疗用物使用要求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高度危险性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 中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 可,可选用高、中效消毒法 低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用低效消毒法或只 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 如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后,必须针对污染微 生物的性质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 250500mg/L 溶液浸泡 10min 以上,对肝炎病毒、结核 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 2000mg/L 作用30min以上。
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 1000mg/L溶液均匀喷洒(墙面200ml/m2;水泥地面 350 ml/m2),作用30min;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 污 染 表 面 , 用 含 有 效 氯 2000mg/L 溶 液 喷 洒 作 用 60min以上。
消毒隔离 及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
医 院
致治 病病
— —
医 院 感 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指在医院内发生的一切感染
住院或在医院就诊中 所受到的感染 在医院内感染而出院 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前一个医院感染而在 转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 所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类型
内源性感染
洗手/卫生手消毒
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应用
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可见污染,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双手代替洗手 。
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指征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
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
各种物品消毒液配制浓度
口服药杯 止血钳 湿化瓶 / 螺旋管 血压计袖带 墩布 止血带 擦桌毛巾 血压计表面 体温计 听诊器 500mg/L 500mg/L 500mg/L 500mg/L 500mg/L 500mg/L 250mg/L 250mg/L擦拭 75%酒精 75%酒精 擦拭
医院中工作人员的感染问题比较严重
乙型肝炎、肺结核;乙型肝炎感染高达30~50%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消毒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

隔离 无菌技术 标准预防 手卫生 诊疗环境卫生
用品的管理 医疗废物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消毒药械的管理 ……
主要内容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技术 无菌操作原则及技术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布局合理
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
进入治疗室衣帽整齐戴口罩
消毒隔离制度
无菌物品分类放 置,按灭菌日期
依次放入
消毒隔离制度
无菌物品有效期 每年5月1日—10月31日 有效期为7天 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有效期为14天 各类消毒物品要写清消 毒日期,反复打开的无 菌物品要注明打开日期 和时间 无菌治疗盘内治疗巾和 无菌镊子罐有效时间4小 时
部分外用制剂有效期
蒸馏水:48小时有效 酒精:未开启前按厂家标示 开启后标明日期,2周内有效 碘酊:未开启前按厂家标示 开启后标明日期,1月内有效 碘伏:500毫升瓶装15天内有效 安尔碘:未开启前按厂家标示 开启后标明日期,5天内有效 过氧化氢:未开启前按厂家标示 开启后标明日期,2周内有效 肥皂水:从领用时间计算,1周内有效 液体石蜡:未开启前按厂家标示 开启后标明日期,1月内有效
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 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无菌技术的目的
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 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 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 人。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 操作环境清洁
环境清洁、干燥、宽敞,操作前30分 钟通风,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减少人群 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治疗室 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过氧乙酸 有效含量为 16-20 %,很不稳定,现配现用, 如含量低于12%则禁止使用。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 0.1%浸泡 15min ;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物品用 0.5% 浸泡 30min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 毒用1%浸泡5min,灭菌时浸泡30min。 擦拭法、喷洒法使用浓度和时间参照浸泡法。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碘伏
一般含有效碘 0.2 %- 0.5 %,主要用于皮肤、粘膜等的消 毒。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 250-500mg/L 溶液浸泡 30min。 擦拭法:卫生洗手用含有效碘500mg/L溶液浸泡2min;外科 洗手用含有效碘3000-5000mg/L溶液擦拭3min。对手术部位 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含有效碘3000-5000mg/L溶液局 部擦拭2遍,作用2min;对口腔粘膜及创口粘膜消毒,用含 有效碘500mg/L溶液擦拭3-5min。 冲洗法:对粘膜及伤口创面的消毒,用含有效碘250mg/L溶 液冲洗3-5min。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诊疗、护理之前。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 进行先洗手后卫生手消毒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
(1)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20cm)
(2)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镊),面向 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水 平,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
(3)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 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41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 保持无菌
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
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 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 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 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 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 被褥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2. 工作人员准备
操作前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洁,口罩遮住 口鼻,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 无菌手套。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 无菌物品保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