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目录(理科)

2019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目录(理科)

2019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原创与经典》(苏教版)(理科)第一章集合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第2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第3课时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4课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5课时合情推理与演泽推理第6课时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7课时数学归纳法第二章不等式第8课时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9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0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1课时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第12课时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第13课时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4课时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第15课时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第16课时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9第17课时二次函数与幂函数第18课时指数与指数函数第19课时对数与对数函数第20课时函数的图象第21课时函数与方程第22课时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第四章 导数第23课时 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含复合函数的导数)第24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第25课时 函数的最值、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五章 三角函数 第26课时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第27课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与诱导公式 第28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第29课时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第30课时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31课时函数sin()y A x ωϕ=+的图象及其应用 第32课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第33课时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第六章 平面向量 第34课时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第35课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第36课时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第37课时平面向量的综合应用第七章 数 列 第38课时数列的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法 第39课时等差数列 第40课时等比数列 第41课时数列的求和 第42课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 第43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44课时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第45课时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第46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47课时空间向量的应用——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第48课时空间向量的应用——空间的角的计算第九章平面解析几何第49课时直线的方程第50课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第51课时圆的方程第52课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53课时椭圆第54课时双曲线、抛物线第55课时曲线与方程第56课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第57课时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第十章复数、算法、统计与概率第58课时抽样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第59课时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第60课时古典概型第61课时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第62课时算法的含义及流程图第63课时复数第十一章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64课时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第65课时排列与组合第66课时二项式定理第67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第68课时事件的独立性及二项分布第69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第十二章选修4系列第70课时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相似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第71课时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圆的进一步认识第72课时选修4-2 《矩阵与变换》平面变换、变换的复合与矩阵的乘法第73课时选修4-2 《矩阵与变换》逆变换与逆矩阵、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第74课时选修4-4《参数方程与极坐标》极坐标系第75课时选修4-4《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参数方程第76课时选修4-5《不等式选讲》绝对值的不等式第77课时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不等式的证明。

【人教版】2020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人教版】2020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2、已知命题 “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 时必有实数解”,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是( )
A. B. C. D.
3.如图,在正方形 中,△ 是等边三角形, 的
延长线分别交 于点 ,连接 , 相交
于点 ,给出下列结论: ; ;
;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 图,点 在△ 的边 上,连接 . ; ; .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 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
(1)如图1,当点 与 重合时,求证: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 不与 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 )如图3,延长 交 于点 ,若 ,且 .
①求 的度数;
②当 , 时,求 的长.
四、反思总结
1.本节课你复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难?
复备栏
当 时, =______, =______.
归纳证明
对任意 ,猜想 与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拓展应用
(1)若将“抛物线 ”改为“抛物线 ”,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 与 的大小关系;
(2)连接EF,AE.当 时,直接写 与yF的大小关系及四边形 的形状.
三、中考预测
例3(中考指要).如图, 是 的中线, 是线段 上一点(不与点 重合). 交 于点 , ,连结 .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___(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 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二、典型例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错误,请举出反例。
(1)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教案(26-32课时)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教案(26-32课时)

第六章 三角形课时26.几何初步及平行线、相交线【课前热身】1. 如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4BC =, 若8AB =,则线段AC 是BC的 倍.2.如图,已知直线a b ∥,135=∠,则2∠的度数是 .3.如图,在不等边ABC △中,DE BC ∥,60ADE =∠,图中等于60的角还有______________.4.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A .一条或三条B .三条C .两条D .一条 5.如图,直线a b ∥,则A ∠的度数是( )A .28B .31C .39D .42【考点链接】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_____________叫两点间距离.2. 1周角=__________平角=_____________直角=____________.3.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____的补角相等.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___.5. 过直线外一点心__________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等,________互补.7. 平行线的判定:________相等,或______相等,或______互补,两直线平行.8.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典例精析】例1 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EG 平分∠BEF ,若∠1=720,则∠2等于多少度?(第1题)E A B(第3题)1 2 (第2题)(第4题)图70°31°例2 如图,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作DE BC ∥,若5BD EC +=,则DE 等于多少?【中考演练】1.(08永州) 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若要a ∥ b ,需增加条件 ___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 2.(08义乌) 如图直线l 1//l 2,AB ⊥CD ,∠1=34°,那么∠2的度数是 . 3.(08河南) 如图, 已知直线25,115,//=∠=∠A C CD AB , 则=∠E ( ) A.70 B. 80 C. 90 D. 100( 第1题) ( 第2题) (第3题) 4.(08益阳) 如图,在△ABC 中,AB =BC =12cm ,∠ABC =80°,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BC .(1) 求∠EDB 的度数;(2) 求DE 的长.21D CBAl 2l 1ABCD E5. (08宁夏)如图,AB ∥CD , AC ⊥BC ,∠BAC =65°,求∠BCD 度数.﹡6. (08东莞) 如图,在ΔABC 中,AB =AC =10,BC =8.用尺规作图作BC 边上的中线AD (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证明),并求AD 的长.课时27.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课前热身】1. 如图,在△ABC 中,∠A =70°,∠B =60°,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则∠ACD = 度.2. ABC△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 中点,当10cm BC =时,DE = cm . (第1题) 3. 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线,AE 是角平分线,AF 中线.(1) ∠ADC = =90°; (2) ∠CAE = =12 ;(3) CF = =12; (4) S △ABC = .C DB7060A A B CE DC BAF(第3题) (第4题)4. 如图,⊿ABC 中,∠A = 40°,∠B = 72°,CE 平分∠ACB ,CD ⊥AB 于D ,DF ⊥CE ,则∠CDF = 度. 5.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度数之比为3:6,那么这两个角分别等于 °和 °.【考点链接】一、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____第三边,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外角与内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三角形的中位线.2.中位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都是____________.(线段、射线、直线)【典例精析】例1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3=∠4,∠BAC=63°. 求∠DAC 的度数.例2 如图,已知D 、E 分别是△ABC 的边BC 和边AC 的中点,连接DE 、AD ,若S ABC △=24cm 2,求△DEC 的面积.4321D CB A例3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CB 中,5AC BC ==,8AB =,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求DE DF +的长.【中考演练】1.在△ABC 中,若∠A =∠C=13∠B ,则∠A=,∠B = ,这个三角形是 .2. (07深圳)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 ,若x 的值为偶数,则x 的值有( )A. 6个B. 5个C. 4 个D. 3个 3.(07济南)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5:6,则其最大内角度数为( )A.60°B.75°C.90°D.120°4.如图,AB ∥CD ,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求∠E 的度数.5. 如图,已知DE ∥BC ,CD 是∠ACB 的平分线,∠B =70°,∠ACB =50°, 求∠EDC 和∠BDC 的度数.﹡6. △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BAC=50°,∠C=70°,EDCBAAB CD E求∠DAC,∠BOA的度数.课时28.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课前热身】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2. 在△ABC中,AB=AC,∠A=50°,BD为∠ABC的平分线,则∠BDC=_____°.3.在△ABC中,AB=AC,D为AC边上一点,且BD=BC=AD. 则∠A等于()A.30° B.36° C.45° D.72°(第2题)(第3题)(第4题)4.(07南充)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1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A.30海里 B.40海里 C.50海里 D.60海里【考点链接】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________;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______,底边上的________,顶角的_______,三线合一;3.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同样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2.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________.2.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3.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4. 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例2 (06包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市街道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70千米/时”. 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道上由西向东行驶(如图所示),在距离路边25米处有“车速检测仪O”, 测得该车从北偏西60°的A点行驶到北偏西30°的B点,所用时间为1.5秒.(1)试求该车从A点到B的平均速度;(2)试说明该车是否超过限速.【中考演练】1.(08湖州)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70,则它的顶角为____________.度.2.(08白银)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是5,底边长是6,则它底边上的高为____. 3. (08武汉) 如图,小雅家(图中点O处)门前 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经测得有一水塔(图中点A处)在她家北偏东60度500m 处,那么水塔 所在的位置到公路的距离AB 是____________.(第3题)4.如图,已知在直角三角形中,∠C=90°,BD 平分∠ABC 且交AC 于D . ⑴ 若∠BAC=30°,求证:AD=BD ;⑵ 若AP 平分∠BAC 且交BD 于P ,求∠BPA 的度数.5.(08义乌) 如图,小明用一块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板测量树高,已知小明离 树的距离为4米,DE 为1.68米,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精确到0.1米)P D C B AA O B东北课时29.全等三角形【课前热身】1.如图1所示,若△OAD≌△OBC,且∠O=65°,∠C=20°,则∠OAD=____.ACFEDB(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2,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3.如图,已知AE∥BF, ∠E=∠F,要使△ADE≌△BCF,可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4. 在⊿ABC和⊿A/B/C/中,AB=A/B/,∠A=∠A/,若证⊿ABC≌⊿A/B/C/还要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错误的选法是()A. ∠B=∠B/B. ∠C=∠C/C. BC=B/C/,D. AC=A/C/,【考点链接】1.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以上的方法还有________.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_______、周长_____、对应高、______、_______相等.【典例精析】例1 已知: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的中点,直线AE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F. 求证:AB=CF.例2 (06重庆)如图所示,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 BC.求证:(1) AEF BCD;(2)EF CD.【中考演练】1.(08遵义)如图,OA OB =,OC OD =,50O ∠=,35D ∠=,则AEC ∠等于( )A .60B .50C .45D .302. ( 08双柏) 如图,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AOP BOP △≌△,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只写一个即可,不添加辅助线):(第1题) (第2题) (第3题)3. ( 08郴州) 如图,D 是AB 边上的中点,将ABC ∆沿过D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上F 处,若50B ∠=︒,则BDF ∠= __________度.4. (08荆州)如图,矩形ABCD 中,点E 是BC 上一点,AE =AD ,DF ⊥AE 于F ,连结DE ,求证:DF =DC .5. 如图,AB=AD ,BC=DC ,AC 与BD 交于点E ,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不再添加辅助线,不再标注其它字母,不写推理过程,只要求写出四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即可)F E DC B AEDO E AB D CA B C D F﹡6. (08东莞) 如图,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课时30.相似三角形【课前热身】1.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中线的比等于3:2,则对应边上的高的比为______,周长之比为________,面积之比为_________.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为4:5,且周长之和为45,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为__________.C B ODA E3.如图,在△ABC 中,已知∠ADE=∠B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AD AE AB AC = B .AE ADBC BD =C .DE AE BC AB =D .DE ADBC AC=4.在△ABC 与△A′B ′C ′中,有下列条件: (1)''''AB BC A B B C =;(2)''''BC ACB C A C =;(3)∠A=∠A′;(4)∠C=∠C′. 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 ∽△A′B ′C ′的共有多少组( ) A .1 B .2 C .3 D .4【考点链接】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边对应成_________,三个角对应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若DE ∥BC (A 型和X 型)则______________.2. 射影定理:若CD 为Rt △ABC 斜边上的高(双直角图形)则Rt △ABC ∽Rt △ACD ∽Rt △CBD 且AC 2=________,CD 2=_______,BC 2=__ ____.3.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4. 两边对应成_________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2.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________,一般用k 表示.3.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对应边的________线,对应边上的_______•线的比等于_______比,周长之比也等于________比,面积比等于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在△ABC 和△DEF 中,已知∠A=∠D ,AB=4,AC=3,DE=1,当DF 等于多少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E A D CBEADCBA D CB例2 如图,△ABC 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mm ,高AD=80mm ,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 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 、AC 上, 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例3 一般的室外放映的电影胶片上每一个图片的规格为:3.5cm ×3.5cm ,放映的荧屏的规格为2m ×2m ,若放映机的光源距胶片20cm 时,问荧屏应拉在离镜头多远的地方,放映的图象刚好布满整个荧屏?【中考演练】1.(08大连)如图,若△ABC ∽△DEF ,则∠D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2. (08杭州) 在中, 为直角, 于点,,写出其中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是 _ 和 _;并写出它的面积比_____.(第1题) (第2题) (第3题) 3.( 08常州) 如图,在△ABC 中,若DE ∥BC,=,DE =4cm,则BC 的长为 ( ) A.8cm B.12cm C.11cm D.10cmRt ABC ∆C ∠AB CD ⊥D 5,3==AB BC AD DB 12B(0,-4)A(3,0)xy4. (08无锡) 如图,已知是矩形的边上一点,于,试证明.课时31.锐角三角函数【课前热身】1.(06黑龙江)在△ABC 中,∠C =90°,BC =2,sinA =23,则AC 的长是( ) A .5 B .3 C .45D .13 2.Rt ∆ABC 中,∠C=︒90,∠A ∶∠B=1∶2,则sinA 的值( )A .21B .22C .23D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0), 点B (0,-4),则cos OAB ∠ 等于_______.4.︒+︒30sin 130cos =____________.【考点链接】1.sin α,cos α,tan α定义sin α=____,cos α=_______,tan α=______ . 2.特殊角三角函数值E ABCD CD BF AE ⊥F ABF EAD △∽△α bc【典例精析】例1 在Rt △ABC 中,a =5,c =13,求sinA ,cosA ,tanA .例2 计算:4sin 302cos 453tan 60︒-︒+︒.例3 等腰△ABC 中,AB =AC =5,BC =8,求底角∠B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中考演练】1.(08威海) 在△ABC 中,∠C = 90°,tan A =13,则sin B =( ) A .10 B .23 C .34D .310 2.若3cos 4A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 30° 45° 60° sin α cos α tan αA . 0°< ∠A < 30°B .30°< ∠A < 45°C . 45°< ∠A < 60°D .60°< ∠A < 90° 3. (08连云港) 在Rt ABC △中,90C ∠=,5AC =,4BC =,则tan A = .4.(07济宁) 计算45tan 30cos 60sin -的值是 . 5. 已知3tan 30 A -=∠A =则 .6.△ABC 中,若(sinA -12)2+|32-cosB|=0,求∠C 的大小.﹡7.(07长春)图中有两个正方形,A ,C 两点在大正方形的对角线上,△HAC 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EF 的长.﹡8. 矩形ABCD 中AB =10,BC =8, E 为AD 边上一点,沿BE 将△BDE 对折,点D 正好落在AB 边上,求 tan ∠AFE ._ E_ A_ F_ D_ C _ B_ O _ H_ G FA BC DE课时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课前热身】1.如图,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大树与地面成30°角,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上的影子约为10米,则大树的高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第1题) 2. 某坡面的坡度为1:3,则坡角是_______度.3.(07山东)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A .150mB .350mC .100 mD .3100m【考点链接】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些_____________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已知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式:(1)三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2)角关系:∠A+∠B =_____,(3)边角关系:sinA=___,sinB=____,cosA=_______.cosB=____,tanA=_____ ,tanB=_____. 4.如图(2)仰角是____________,俯角是____________. 5.如图(3)方向角:OA :_____,OB :_______,OC :_______,OD :________. 6.如图(4)坡度:AB 的坡度i AB =_______,∠α叫_____,tanα=i =____.(图2) (图3) (图4)αA C B45︒南北西东60︒A D C B 70︒O O A B Cc ba A C B【典例精析】例1 Rt ABC ∆的斜边AB =5, 3cos 5A =,求ABC ∆中的其他量.例2 (08十堰) 海中有一个小岛P ,它的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A 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B 点,这时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例3(07辽宁)为了农田灌溉的需要,某乡利用一土堤修筑一条渠道,在堤中间挖出深为1.2米,下底宽为2米,坡度为1:0.8的渠道(其横断面为等腰梯形),并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旁,使土堤高度比原来增加了0.6米.(如图所示) 求:(1)渠面宽EF ;(2)修200米长的渠道需挖的土方数.【中考演练】1.在Rt ABC ∆中,090C ∠=,AB =5,AC =4,则 sinA 的值是_________.2.(07乌兰察布)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24m 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恰为30°,若两眼距离地面 1.2m,则旗杆高度约为_______.(取 ,结果精确到0.1m)3 1.733.(07云南)已知:如图,在△ABC中,∠B = 45°,∠C = 60°,AB = 6.求BC的长. (结果保留根号)﹡4.(06哈尔滨)如图,在测量塔高AB时,选择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D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器高CE=1.5米,CD=30米,求塔高AB.(保留根号)。

2019-2020九年级数学下总复习导学案课时32(中考选择题)教学设计含中考演练

2019-2020九年级数学下总复习导学案课时32(中考选择题)教学设计含中考演练

课时32.中考选择压轴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2,2)、B (4,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 的个数是( ) A 、5 B 、6 C 、7 D 、8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从点A 出发,沿着正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则 △APC 的面积y 与点P 运动的路程x 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3.如图,在Rt △AOB 中,两直角边OA 、OB 分别在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将△AOB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O′B .若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恰好经过斜边A′B 的中点C ,S △ABO =4,tan ∠BAO =2,则k 的值为( ) A 、3 B 、4 C 、6 D 、84.如图,矩形ABCD 的顶点D 在反比例函数y =xk(x <0)的图象上,顶点B ,C 在x 轴上,对角线AC 的延长线交y 轴于点E ,连接BE ,若△BCE 的面积是6,则k 的值为( ) A 、−6 B 、−8 C 、−9 D 、−125.某数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 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 处测得直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 的仰角为36°,然后沿在同一剖面的斜坡AB 行走13米至坡顶B 处,然后再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脚底点D 处,斜面AB 的坡度(或坡比)i =1:2.4,那么大树CD 的高度约为(参考数据:sin36°≈0.59,cos36°≈0.81,tan36°≈0.73)( )A 、8.1米B 、17.2米C 、19.7米D 、25.5米第3题 第4题6.如图是一个由5张纸片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纸片之间互不重叠也无缝隙,其中两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 1,另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 2,中间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S 3,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可以表示为( ) A 、4S 1 B 、4S 2 C 、4S 2+S 3 D 、3S 1+4S 3第6题 第7题7.如图,△OAC 和△BA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O =∠ADB =90°,反比例函数xy 6=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点B ,则△OAC 与△BAD 的面积之差S △OAC −S △BAD 为( ) A 、36 B 、12 C 、6 D 、38.如图,O 为坐标原点,四边形OACB 是菱形,O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sin ∠AOB =54,反比例函数y =x48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经过点A ,与BC 交于点F ,则△AOF 的面积等于( )A 、60B 、80C 、30D 、40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9.如图,菱形ABCD 的边AB =8,∠B =60°,P 是AB 上一点,BP =3,Q 是CD 边上一动点,将梯形APQD 沿直线PQ 折叠,A 的对应点A′.当CA′的长度最小时,CQ 的长为( ) A 、5 B 、7 C 、8 D 、21310.如图,已知点A (−8,0),B (2,0),点C 在直线y =−43x +4上,则使△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点C 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11.二次函数5)1(2+--=x y ,当m ≤x ≤n 且mn <0时,y 的最小值为2m ,最大值为2n ,则m +n 的值为( )A 、25 B 、2 C 、23 D 、21 12.如图,在△ABC 中,AB =10,AC =8,BC =6,以边AB 的中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AC 相切,点P ,Q 分别是边BC 和半圆上的动点,连接PQ ,则PQ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 A 、6B 、1132C 、9D 、232 13.如图,Rt △ABC 中,AB ⊥BC ,AB =6,BC =4,P 是△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AB =∠PBC ,则线段CP 长的最小值为( ) A 、23B 、2C 、 13138D 、131312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14.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 =6,AE ⊥BD ,垂足为E ,ED =3BE ,点P 、Q 分别在BD ,AD 上,则AP +PQ 的最小值为( )A 、22B 、2C 、32D 、3315.如图1,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4,BC =7.如图2,在底边BC 上取一点D ,连结AD ,使得∠DAC =∠ACD .如图3,将△ACD 沿着AD 所在直线折叠,使得点C 落在点E 处,连结BE ,得到四边形ABED .则BE 的长是( )A 、4B 、417C 、23D 、52。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复习课(二)推理与证明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复习课(二)推理与证明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复习课(二) 推理与证明[对应学生用书P43]其中归纳推理出现的频率较高,重点考查归纳、猜想、探究、类比等创新能力.[考点精要]1.归纳推理的特点及一般步骤2.类比推理的特点及一般步骤[典例] (1)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结论:正三角形ABC 的内切圆面积为S 1,外接圆面积为S 2,则S 1S 2=14,推广到空间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已知正四面体P ­ABC 的内切球体积为V 1,外接球体积为V 2,则V 1V 2=________.(2)观察下列等式: 1-12=12, 1-12+13-14=13+14, 1-12+13-14+15-16=14+15+16, ……,据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1∶3,故V 1V 2=127. (2)等式的左边的通项为12n -1-12n ,前n 项和为1-12+13-14+…+12n -1-12n;右边的每个式子的第一项为1n +1,共有n 项,故为1n +1+1n +2+…+1n +n. [答案] (1)127 (2)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类题通法](1)用归纳推理可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应注意,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所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可靠,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还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证明.(2)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尽量从本质上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只抓住一点表面的相似甚至假象就去类比,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题组训练]1.蜜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单个蜂巢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如图为一组蜂巢的截面图.其中第一个图有1个蜂巢,第二个图有7个蜂巢,第三个图有19个蜂巢,按此规律,以f (n )表示第n 个图的蜂巢总数.则f (4)=________,f (n )=________.解析:因为f (1)=1,f (2)=7=1+6,f (3)=19=1+6+12,所以f (4)=1+6+12+18=37,所以f (n )=1+6+12+18+…+6(n -1)=3n 2-3n +1.答案:37 3n 2-3n +12.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则有性质“若S m =S n (m ,n ∈N *且m ≠n ),则S m -n =0.”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当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时,写出一个正确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T m 表示其前m 项的积,若T m =T n ,(m ,n ∈N *,m ≠n ),则T m -n =1(1)获得解题思路以及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2)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掌握两种方法的特点,体会两种方法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便熟练运用两种方法解题.[考点精要](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综合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2)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只需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P ,再说明所要证明的数学问题成立.[典例] 设a >0,b >0,a +b =1, 求证:1a +1b +1ab≥8.[证明] 法一:综合法 因为a >0,b >0,a +b =1,所以1=a +b ≥2ab ,ab ≤12,ab ≤14,所以1ab ≥4,又1a +1b=(a +b )⎝ ⎛⎭⎪⎫1a +1b =2+b a +a b≥4,所以1a +1b +1ab ≥8(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法二:分析法因为a >0,b >0,a +b =1,要证1a +1b +1ab≥8.只要证⎝⎛⎭⎪⎫1a +1b+a +b ab≥8, 只要证⎝ ⎛⎭⎪⎫1a +1b +⎝ ⎛⎭⎪⎫1b +1a ≥8,即证1a +1b≥4.也就是证a +b a +a +bb≥4. 即证b a +a b≥2,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 >0,b >0时,b a +a b≥2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类题通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特点(1)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的方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思维方式,而分析法的思路恰恰相反,它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2)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思路相反的推理方法:分析法是倒溯,综合法是顺推,二者各有优缺点.分析法容易探路,且探路与表述合一,缺点是表述易错;综合法条理清晰,易于表述,因此对于难题常把二者交互运用,互补优缺,形成分析综合法,其逻辑基础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题组训练]1.若a>b>c>d>0且a+d=b+c,求证:d+a<b+c.证明:要证d+a<b+c,只需证(d+a)2<(b+c)2,即a+d+2ad<b+c+2bc,因a+d=b+c,只需证ad<bc,即ad<bc,设a+d=b+c=t,则ad-bc=(t-d)d-(t-c)c=(c-d)(c+d-t)<0,故ad<bc成立,从而d+a<b+c成立.2.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f(0)≠0,当x>0时,f(x)>1,且对任意的a,b∈R有f(a+b)=f(a)·f(b).(1)证明:f(0)=1;(2)证明:对任意的x∈R,恒有f(x)>0.证明:(1)令a=b=0,得f(0)=f(0)·f(0),又f(0)≠0,所以f(0)=1.(2)由已知当x>0时,f(x)>1,由(1)得f(0)=1,故当x≥0时,f(x)>0成立.当x<0时,-x>0,所以f(-x)>1,而f(x-x)=f(x)f(-x),所以f(x)=1f -x,可得0<f(x)<1.综上,对任意的x∈R,恒有f(x)>0成立.(1)问.(2)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考点精要]1.使用反证法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2.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1)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 (2)否定性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3)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往往用反证法.[典例] (1)否定:“自然数a ,b ,c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 ) A .a ,b ,c 都是偶数 B .a ,b ,c 都是奇数 C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 .a ,b ,c 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2)已知:ac ≥2(b +d ).求证:方程x 2+ax +b =0与方程x 2+cx +d =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解析] (1)自然数a ,b ,c 的奇偶性共有四种情形:3个都是奇数,1个偶数2个奇数,2个偶数1个奇数,3个都是偶数,所以否定“自然数a ,b ,c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a ,b ,c 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答案:D(2)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Δ1=a 2-4b <0与Δ2=c 2-4d <0,有a 2+c 2<4(b +d ),而a 2+c 2≥2ac ,从而有4(b +d )>2ac ,即ac <2(b +d ), 与已知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类题通法]反证法是利用原命题的否命题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成立来进行证明的,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中罗列出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法都是不完全的.[题组训练]1.已知x ∈R ,a =x 2+12,b =2-x ,c =x 2-x +1,试证明a ,b ,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证明:假设a ,b ,c 均小于1,即a <1,b <1,c <1, 则有a +b +c <3,而a +b +c =2x 2-2x +12+3=2⎝ ⎛⎭⎪⎫x -122+3≥3,两者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a ,b ,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设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a ≠0)中的a ,b ,c 都为整数,已知f (0),f (1)均为奇数,求证:方程f (x )=0无整数根.证明:假设方程f (x )=0有一个整数根k , 则ak 2+bk +c =0,∵f (0)=c ,f (1)=a +b +c 都为奇数, ∴a +b 必为偶数,ak 2+bk 为奇数. 当k 为偶数时,令k =2n (n ∈Z),则ak 2+bk =4n 2a +2nb =2n (2na +b )必为偶数, 与ak 2+bk 为奇数矛盾;当k 为奇数时,令k =2n +1(n ∈Z),则ak 2+bk =(2n +1)·(2na +a +b )为一奇数与一偶数乘积,必为偶数,也与ak 2+bk 为奇数矛盾.综上可知方程f (x )=0无整数根.1.用演绎推理证明函数y =x 3是增函数时的大前提是( ) A .增函数的定义B .函数y =x 3满足增函数的定义 C .若x 1<x 2,则f (x 1)<f (x 2) D .若x 1>x 2,则f (x 1)>f (x 2)解析:选A 根据演绎推理的特点知,演绎推理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所以函数y =x 3是增函数的大前提应是增函数的定义.2.数列{a n }中,已知a 1=1,当n ≥2时,a n =a n -1+2n -1,依次计算a 2,a 3,a 4后,猜想a n 的表达式是( )A .a n =3n -2B .a n =n 2C .a n =3n -1D .a n =4n -3解析:选B 求得a 2=4,a 3=9,a 4=16,猜想a n =n 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方程x a +yb=1表示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的直线,拓展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在x ,y ,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c (abc ≠0)的平面方程为( )A.x a +y b +z c =1B.x ab +y bc +zca=1C.xy ab +yz bc +zxca=1 D .ax +by +cz =1解析:选A 类比到空间应选A.另外也可将点(a,0,0)代入验证.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 .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 B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x 3+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解析:选A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故要做的假设是“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5.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客人,刚好碰在一起.他们除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人都懂,现知道:①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能自由交谈;②四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又能用法语交谈;③乙、丙、丁交谈时,不能只用一种语言;④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能做翻译.针对他们懂的语言,正确的推理是( )A .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B .甲日英、乙日德、丙德法、丁日英C .甲日德、乙法德、丙英德、丁英德D .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法英解析:选A 分析题目和选项,由①知,丁不会说日语,排除B 选项;由②知,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排除D 选项;由③知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排除C 选项,故选A.6.已知结论:“在正三角形ABC 中,若D 是边BC 的中点,G 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则AGGD=2”.若把该结论推广到空间,则有结论:“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 中,若△BCD 的中心为M ,四面体内部一点O 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都相等”,则AO OM=( )A .1B .2C .3D .4解析:选C 如图,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易知其高AM =63,此时易知点O 即为正四面体内切球的球心,设其半径为r ,利用等积法有4×13×34r =13×34×63⇒r =612,故AO =AM -MO =63-612=64,故AO ∶OM =64∶612=3.7.观察下图,可推断出“x ”处应该填的数字是________.解析:由前两个图形发现:中间数等于四周四个数的平方和,所以“x ”处应填的数字是32+52+72+102=183.答案:1838.如图,圆环可以看作线段AB 绕圆心O 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又圆环的面积S =π(R 2-r 2)=(R -r )×2π×R +r2.所以圆环的面积等于以线段AB =R -r 为宽,以AB 中点绕圆心O 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圆的周长2π×R +r2为长的矩形面积.请你将上述想法拓展到空间,并解决下列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将平面区域M ={(x ,y )|(x -d )2+y 2≤r 2}(其中0<r <d )绕y 轴旋转一周,则所形成的旋转体的体积是________.解析:平面区域M 的面积为πr 2,由类比知识可知:平面区域M 绕y 轴旋转一周得到的旋转体的体积等于以半径为r 的圆为底面,以圆心为O 、半径为d 的圆的周长2πd 为高的圆柱的体积,所以旋转体的体积V =πr 2×2πd =2π2r 2d .答案:2π2r 2d9.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图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就是 .解析:分别观察正方体的个数为:1,1+5,1+5+9,…归纳可知,第n 个叠放图形中共有n 层,构成了以1为首项,以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S n =n +[n (n -1)×4]÷2=2n 2-n , 所以S 7=2×72-7=91. 答案:9110.已知|x |≤1,|y |≤1,用分析法证明:|x +y |≤|1+xy |. 证明:要证|x +y |≤|1+xy |, 即证(x +y )2≤(1+xy )2, 即证x 2+y 2≤1+x 2y 2, 即证(x 2-1)(1-y 2)≤0,因为|x |≤1,|y |≤1, 所以x 2-1≤0,1-y 2≥0,所以(x 2-1)(1-y 2)≤0,不等式得证.11.已知:sin 230°+sin 290°+sin 2150°=32,sin 25°+sin 265°+sin 2125°=32.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 并给出(*)式的证明. 解:一般形式:sin 2α+sin 2(α+60°)+sin 2(α+120°)=32.证明如下:左边=12(1-cos 2α)+12[1-cos(2α+120°)]+12[1-cos(2α+240°)] =32-12[cos 2α+cos(2α+120°)+cos(2α+240°)] =32-12[cos 2α+cos 2αcos 120°-sin 2αsin 120°+cos 2αcos 240°-sin 2αsin 240°]=32-12cos 2α-12cos 2α-32sin 2α-12cos 2α+32sin 2α=32=右边. ∴原式得证.12.设函数f (x )=e xln x +2ex -1x,证明:f (x )>1.证明:由题意知f (x )>1等价于x ln x >x e -x-2e .设函数g (x )=x ln x ,则g ′(x )=1+ln x .所以当x ∈⎝ ⎛⎭⎪⎫0,1e 时,g ′(x )<0; 当x ∈⎝ ⎛⎭⎪⎫1e ,+∞时,g ′(x )>0. 故g (x )在⎝ ⎛⎭⎪⎫0,1e 上单调递减,在⎝ ⎛⎭⎪⎫1e ,+∞上单调递增, 从而g (x )在(0,+∞)上的最小值为g ⎝ ⎛⎭⎪⎫1e =-1e .设函数h (x )=x e -x -2e,则h ′(x )=e -x(1-x ).所以当x ∈(0,1)时,h ′(x )>0;当x ∈(1,+∞)时,h ′(x )<0. 故h (x )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 从而h (x )在(0,+∞)上的最大值为h (1)=-1e .综上,当x >0时,g (x )>h (x ),即f (x )>1.。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推理与证明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1.推理与证明的内容是高考的新增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2.推理与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试题多。

第1课时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包括 和 ;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 ,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 、 、 .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 或 ,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是: 、 、 .3.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 ,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的 推理过程;三段论常用格式为:①M 是P ,② ,③S 是P ;其中①是 ,它提供了一个个一般性原理;②是 ,它指出了一个个特殊对象;③是 ,它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4.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得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的新结论的推理过程.23150sin 90sin 30222=++; 23125sin 65sin 5sin 222=++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 )并给出( * )式的证明.解:一般形式: 23)120(sin )60(sin sin 222=++++ααα证明:左边 = 2)2402cos(12)1202cos(122cos 1 +-++-+-ααα =)]2402cos()1202cos(2[cos 2123 ++++-ααα= -+-+-240cos 2cos 120sin 2sin 120cos 2cos 2[cos 2123ααα]240sin 2sin α =]2sin 232cos 212sin 232cos 212[cos 2123ααααα+----= 右边=23(将一般形式写成 2223sin (60)sin sin (60),2ααα-+++=2223sin (240)sin (120)sin 2ααα︒︒-+-+=等均正确。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推理与证明教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推理与证明教案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推理与证明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与证明知识结构。

2.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常用的思维模式和证明方法,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教学重难点 1. 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常用的思维模式和证明方法,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2.认识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本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参考优化探究授课方法练习指导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知识结构:二、探索研究我们从逻辑上分析归纳、类比、演绎的推理形式及特点;揭示了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常用的思维模式和证明方法,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三、例题讲解例1 已知、,a+b=1求证:. 114 a b+≥分析:练习:a,b,c 均为正数,且a >b 则b b x a a x++与 的大小关系为: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例2 设a,b,c 是不全为相等的正数,求证lg lg lg 222a b b c a c +++++>lg lg lg a b c ++ 例3 已知非零向量 a b ⊥ 求证2a b a b +≤-变式训练已知a >0 11b a->1 求证1a +>11b - 四、教学小结变式设a,b,c 是不全为相等的正数证明:222a b c b c a ++a b c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做好讲评解题回顾反思课外作业 优化探究 97页4,6教 学小 结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2020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2020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2、已知命题 “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 时必有实数解”,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是( )
A. B. C. D.
3.如图,在正方形 中,△ 是等边三角形, 的
延长线分别交 于点 ,连接 , 相交
于点 ,给出下列结论: ; ;
;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 图,点 在△ 的边 上,连接 . ; ; .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 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演练
1、下列说法:
①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②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形成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④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 的直线,一定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其中正确的有( )个.
A.4B.3C.2D.1
第32课时推理与证明
课题
第32课时推理与证明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 想,然后再进行证明.
2.能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体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观察、实验的 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___(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 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二、典型例题
1.命题与证明
例1(中考指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错误,请举出反例。
(1)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教案 课 题 第32课时 推理与证明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2.能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体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讲练结合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基础演练1、下列说法:①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②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形成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④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一定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其中正确的有( )个.A .4B .3C .2D .12、已知命题“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0x bx ++=,当0b <时必有实数解”,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是( )A .0b =B .1b =-C .2b =D .2b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BPC 是等边三角形,BP CP 、的延长线分别交AD 于点E F 、,连接BD DP 、,BD CF 与相交于点H ,给出下列结论:2BE AE =①;DFP BPH ②∽;PFD PDB ③∽;2*DP PH PC =④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 ②③C . ①②④D .①③④4、如图,点 D E ,在△ ABC 的边BC 上,连接AD AE ,.AB AC =①;AD AE =②;BD CE =③.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③;复 备 栏⇒①③②;⇒②③①(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___ (直接作答);(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二、典型例题1.命题与证明例1(中考指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错误,请举出反例。

逻辑推理与证明教学案

逻辑推理与证明教学案

逻辑推理与证明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逻辑推理与证明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证明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逻辑推理与证明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3.引导学生对证明产生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材、白板、彩色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内容,温习逻辑推理相关知识,在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逻辑推理与证明的概念:逻辑推理是根据前提和规则,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证明是用严密的论证方法来证实或证明某个结论的正确性。

3.案例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案例来引入逻辑推理与证明的学习。

如:小明想证明自己是家中最高的人,他拿来一把尺子,测量自己与父母身高,并做出推理。

4.练习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来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然后分析、推理、证明,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5.知识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电子板书的形式,给出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6.巩固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运用逻辑推理与证明的方法进行分析。

7.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逻辑推理与证明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逻辑思维和证明能力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分层次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练习的操作,有效提高逻辑思维和证明能力。

同时,通过引入和拓展,激发了学生对证明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定理与证明教案

定理与证明教案

定理与证明教案定理与证明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封闭性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教学后记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

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

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 复习课(一)推理与证明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2-2

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 复习课(一)推理与证明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2-2

复习课(一) 推理与证明归纳与类比其中归纳推理出现的频率较高,重点考查归纳、猜想、探究、类比等创新能力.[考点精要]1.归纳推理的特点及一般步骤2.类比推理的特点及一般步骤[典例] (1)观察下列等式: 1-12=12, 1-12+13-14=13+14, 1-12+13-14+15-16=14+15+16, ……,据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结论:正三角形ABC 的内切圆面积为S 1,外接圆面积为S 2,则S 1S 2=14,推广到空间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已知正四面体P ­ABC 的内切球体积为V 1,外接球体积为V 2,则V 1V 2=________.[解析] (1)等式的左边的通项为12n -1-12n ,前n 项和为1-12+13-14+…+12n -1-12n ;右边的每个式子的第一项为1n +1,共有n 项,故为1n +1+1n +2+…+1n +n.(2)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1∶3,故V 1V 2=127.[答案] (1)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2)127 [类题通法](1)用归纳推理可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应注意,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所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可靠,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还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证明.(2)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尽量从本质上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只抓住一点表面的相似甚至假象就去类比,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题组训练]1.蜜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单个蜂巢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如图为一组蜂巢的截面图.其中第一个图有1个蜂巢,第二个图有7个蜂巢,第三个图有19个蜂巢,按此规律,以f (n )表示第n 个图的蜂巢总数.则f (4)=________,f (n )=________.解析:因为f (1)=1,f (2)=7=1+6,f (3)=19=1+6+12,所以f (4)=1+6+12+18=37,所以f (n )=1+6+12+18+…+6(n -1)=3n 2-3n +1.答案:37 3n 2-3n +12.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则有性质“若S m =S n (m ,n ∈N +且m ≠n ),则S m +n =0.”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当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时,写出一个正确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T m 表示其前m 项的积,若T m =T n (m ,n ∈N +,m ≠n ),则T m+n=1综合法与分析法(1)综合法与分析法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一般以某一知识点作为载体,考查由分析法获得解题思路以及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2)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掌握两种方法的特点,体会两种方法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便熟练运用两种方法解题.[考点精要](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综合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2)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只需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P ,再说明所要证明的数学问题成立.[典例] 设a >0,b >0,a +b =1, 求证:1a +1b +1ab≥8.[证明] 法一:综合法 因为a >0,b >0,a +b =1,所以1=a +b ≥2ab ,ab ≤12,ab ≤14,所以1ab ≥4,又1a +1b=(a +b )⎝ ⎛⎭⎪⎫1a +1b =2+b a +a b≥4,所以1a +1b +1ab ≥8(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法二:分析法因为a >0,b >0,a +b =1,要证1a +1b +1ab≥8.只要证⎝ ⎛⎭⎪⎫1a +1b +a +b ab≥8, 只要证⎝⎛⎭⎪⎫1a +1b +⎝⎛⎭⎪⎫1b +1a≥8, 即证1a +1b≥4.也就是证a +b a +a +bb≥4. 即证b a +a b≥2,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 >0,b >0时,b a +a b≥2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类题通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特点(1)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的方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思维方式,而分析法的思路恰恰相反,它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2)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思路相反的推理方法:分析法是倒溯,综合法是顺推,二者各有优缺点.分析法容易探路,且探路与表述合一,缺点是表述易错;综合法条理清晰,易于表述,因此对于难题常把二者交互运用,互补优缺,形成分析综合法,其逻辑基础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题组训练]1.若a>b>c>d>0且a+d=b+c,求证:d+a<b+c.证明:要证d+a<b+c,只需证(d+a)2<(b+c)2,即a+d+2ad<b+c+2bc,因a+d=b+c,只需证ad<bc,即ad<bc,设a+d=b+c=t,则ad-bc=(t-d)d-(t-c)c=(c-d)(c+d-t)<0,故ad<bc成立,从而d+a<b+c成立.2.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f(0)≠0,当x>0时,f(x)>1,且对任意的a,b∈R有f(a+b)=f(a)·f(b).(1)证明:f(0)=1;(2)证明:对任意的x∈R,恒有f(x)>0.证明:(1)令a=b=0,得f(0)=f(0)·f(0),又f(0)≠0,所以f(0)=1.(2)由已知当x>0时,f(x)>1,由(1)得f(0)=1,故当x≥0时,f(x)>0成立.当x<0时,-x>0,所以f(-x)>1,而f(x-x)=f(x)f(-x),所以f(x)=1f-x,可得0<f(x)<1.综上,对任意的x∈R,恒有f(x)>0成立.反证法(1)反证法是证明问题的一种方法,在高考中很少单独考查,常用来证明解答题中的一问.(2)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考点精要]1.使用反证法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2.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1)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 (2)否定性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3)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往往用反证法.[典例] (1)否定:“自然数a ,b ,c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 ) A .a ,b ,c 都是偶数 B .a ,b ,c 都是奇数 C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 .a ,b ,c 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2)已知:ac ≥2(b +d ).求证:方程x 2+ax +b =0与方程x 2+cx +d =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解析] (1)自然数a ,b ,c 的奇偶性共有四种情形:3个都是奇数,1个偶数2个奇数,2个偶数1个奇数,3个都是偶数,所以否定“自然数a ,b ,c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a ,b ,c 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答案] D(2)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Δ1=a 2-4b <0与Δ2=c 2-4d <0,有a 2+c 2<4(b +d ),而a 2+c 2≥2ac ,从而有4(b +d )>2ac ,即ac <2(b +d ), 与已知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类题通法]反证法是利用原命题的否命题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成立来进行证明的,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中罗列出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法都是不完全的.[题组训练]1.已知x ∈R ,a =x 2+12,b =2-x ,c =x 2-x +1,试证明a ,b ,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证明:假设a ,b ,c 均小于1,即a <1,b <1,c <1, 则有a +b +c <3,而a +b +c =2x 2-2x +12+3=2⎝ ⎛⎭⎪⎫x -122+3≥3,两者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a ,b ,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设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a ≠0)中的a ,b ,c 都为整数,已知f (0),f (1)均为奇数,求证:方程f(x)=0无整数根.证明:假设方程f(x)=0有一个整数根k,则ak2+bk+c=0,∵f(0)=c,f(1)=a+b+c都为奇数,∴a+b必为偶数,ak2+bk为奇数.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ak2+bk=4n2a+2nb=2n(2na+b)必为偶数,与ak2+bk为奇数矛盾;当k为奇数时,令k=2n+1(n∈Z),则ak2+bk=(2n+1)·(2na+a+b)为一奇数与一偶数乘积,必为偶数,也与ak2+bk 为奇数矛盾.综上可知方程f(x)=0无整数根.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常与数列、不等式结合在一起考查,一般涉及通项公式的求解,相关等式、不等式的证明等,考查模式一般为“归纳——猜想——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特殊的直接证明的方法,在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时,往往是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在使用时注意“归纳奠基”和“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考点精要](1)定义: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n=n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n=k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2)注意问题:①n=n0时成立,要弄清楚命题的含义.②由假设n=k成立证n=k+1时,要推导详实,并且一定要运用n=k成立的结论.③要注意n=k到n=k+1时增加的项数.[典例] 设a>0,f(x)=axa+x,令a1=1,a n+1=f(a n),n∈N+.(1)写出a2,a3,a4的值,并猜想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解] (1)∵a1=1,∴a2=f(a1)=f(1)=a1+a;a 3=f (a 2)=a 2+a ;a 4=f (a 3)=a3+a. 猜想a n =an -1+a(n ∈N +).(2)证明:①易知,n =1时,猜想正确. ②假设n =k (k ∈N +)时猜想正确, 即a k =ak -1+a,则a k +1=f (a k )=a ·a ka +a k =a ·ak -1+a a +ak -1+a=a k -1+a +1=a[k +1-1]+a.这说明,n =k +1时猜想正确. 由①②知,对于任何n ∈N +,都有a n =an -1+a.[类题通法]与“归纳—猜想—证明”相关的常用题型的处理策略(1)与函数有关的证明:由已知条件验证前几个特殊值正确得出猜想,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与数列有关的证明:利用已知条件,当直接证明遇阻时,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题组训练]1.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对任意的自然数n 都有:(S n -1)2=a n S n ,通过计算S 1,S 2,S 3,猜想S n =________.解析:由(S 1-1)2=S 21得:S 1=12;由(S 2-1)2=(S 2-S 1)S 2得:S 2=23;由(S 3-1)2=(S 3-S 2)S 3得:S 3=34.猜想S n =n n +1.答案:nn +12.已知正项数列{a n }中,对于一切的n ∈N +均有a 2n ≤a n -a n +1成立. (1)证明:数列{a n }中的任意一项都小于1;(2)探究a n 与1n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证明:由a 2n ≤a n -a n +1得a n +1≤a n -a 2n . ∵在数列{a n }中,a n >0, ∴a n +1>0, ∴a n -a 2n >0, ∴0<a n <1,故数列{a n }中的任何一项都小于1. (2)由(1)知0<a 1<1,那么a 2≤a 1-a 21=-⎝ ⎛⎭⎪⎫a 1-122+14≤14<12,由此猜想a n <1n.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 ≥2,且n ∈N +时猜想正确. ①当n =2时已证;②假设当n =k (k ≥2,且k ∈N +)时, 有a k <1k 成立,即1k ≤12,那么a k +1≤a k -a 2k =-⎝ ⎛⎭⎪⎫a k -122+14<-⎝ ⎛⎭⎪⎫1k -122+14=1k -1k 2=k -1k 2<k -1k 2-1=1k +1,∴当n =k +1时,猜想正确.综上所述,对于一切n ∈N +,都有a n <1n.1.正弦函数是奇函数,f (x )=sin(x 2+1)是正弦函数,因此f (x )=sin(x 2+1)是奇函数,以上推理( )A .结论正确B .大前提不正确C .小前提不正确D .全不正确解析:选C 因为f (x )=sin(x 2+1)不是正弦函数,所以小前提不正确.2.数列{a n }中,已知a 1=1,当n ≥2时,a n =a n -1+2n -1,依次计算a 2,a 3,a 4后,猜想a n 的表达式是( )A .a n =3n -2B .a n =n 2C .a n =3n -1D .a n =4n -3解析:选B 求得a 2=4,a 3=9,a 4=16,猜想a n =n 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方程x a +yb=1表示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的直线,拓展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在x ,y ,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c (abc ≠0)的平面方程为( )A.x a +y b +z c=1 B.x ab +y bc +zca=1 C.xy ab +yz bc +zxca=1 D .ax +by +cz =1解析:选A 类比到空间应选A.另外也可将点(a,0,0)代入验证.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 .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 B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x 3+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解析:选A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故要做的假设是“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5.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客人,刚好碰在一起.他们除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人都懂,现知道:①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能自由交谈;②四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又能用法语交谈;③乙、丙、丁交谈时,不能只用一种语言;④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能做翻译.针对他们懂的语言,正确的推理是( )A .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B .甲日英、乙日德、丙德法、丁日英C .甲日德、乙法德、丙英德、丁英德D .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法英解析:选A 分析题目和选项,由①知,丁不会说日语,排除B 选项;由②知,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排除D 选项;由③知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排除C 选项,故选A.6.已知结论:“在正三角形ABC 中,若D 是边BC 的中点,G 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则AGGD=2”.若把该结论推广到空间,则有结论:“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 中,若△BCD 的中心为M ,四面体内部一点O 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都相等”,则AO OM=( )A .1 B.2 C .3D .4解析:选C 如图,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易知其高AM =63,此时易知点O 即为正四面体内切球的球心,设其半径为r ,利用等积法有4×13×34r =13×34×63⇒r =612,故AO =AM -MO =63-612=64,故AO ∶OM =64∶612=3. 7.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图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就是 .解析:分别观察正方体的个数为:1,1+5,1+5+9,…归纳可知,第n 个叠放图形中共有n 层,构成了以1为首项,以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S n =n +[n (n -1)×4]÷2=2n 2-n , 所以S 7=2×72-7=91. 答案:91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1)+(n +2)+…+(n +n )=n 3n +12(n ∈N +)的第二步中,当n =k +1时等式左边与n =k 时的等式左边的差等于________.解析:当n =k +1时,左边=(k +2)+(k +3)+…+(2k +2);当n =k 时,左边=(k +1)+(k +2)+…+2k ,其差为(2k +1)+(2k +2)-(k +1)=3k +2.答案:3k +29.有三张卡片,分别写有1和2,1和3,2和3.甲,乙,丙三人各取走一张卡片,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与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2”,乙看了丙的卡片后说:“我与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1”,丙说:“我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不是5”,则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________.解析:法一:由题意得丙的卡片上的数字不是2和3.若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2,则由乙的说法知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2和3,则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3,满足题意;若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3,则由乙的说法知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2和3,则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2,不满足甲的说法.故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3.法二:因为甲与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2,所以丙的卡片上必有数字2.又丙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不是5,所以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2.因为乙与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1,所以乙的卡片上的数字是2和3,所以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1和3.答案:1和310.已知|x |≤1,|y |≤1,用分析法证明:|x +y |≤|1+xy |.证明:要证|x +y |≤|1+xy |,即证(x +y )2≤(1+xy )2,即证x 2+y 2≤1+x 2y 2,即证(x 2-1)(1-y 2)≤0,因为|x |≤1,|y |≤1,所以x 2-1≤0,1-y 2≥0,所以(x 2-1)(1-y 2)≤0,不等式得证.11.设函数f (x )=e x ln x +2e x -1x ,证明:f (x )>1.证明:由题意知f (x )>1等价于x ln x >x e -x -2e. 设函数g (x )=x ln x ,则g ′(x )=1+ln x .所以当x ∈⎝ ⎛⎭⎪⎫0,1e 时,g ′(x )<0; 当x ∈⎝ ⎛⎭⎪⎫1e ,+∞时,g ′(x )>0. 故g (x )在⎝ ⎛⎭⎪⎫0,1e 上单调递减,在⎝ ⎛⎭⎪⎫1e ,+∞上单调递增, 从而g (x )在(0,+∞)上的最小值为g ⎝ ⎛⎭⎪⎫1e =-1e . 设函数h (x )=x e -x -2e,则h ′(x )=e -x (1-x ). 所以当x ∈(0,1)时,h ′(x )>0;当x ∈(1,+∞)时,h ′(x )<0.故h (x )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从而h (x )在(0,+∞)上的最大值为h (1)=-1e. 综上,当x >0时,g (x )>h (x ),即f (x )>1.12.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a n }满足a 1=1,a 2n +1-a 2n =2.(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求证:1a 1+1a 2+…+1a n ≤2n -1对一切n ∈N +恒成立. 解:(1)∵a 2n +1-a 2n =2,∴数列{a 2n }为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a 2n =1+(n -1)·2=2n -1,又a n >0,则a n =2n -1. (2)证明:由(1)知,即证1+13+…+12n -1≤2n -1. 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1,所以不等式成立. 当n =2时,左边<右边,所以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1+13+…+12k -1≤2k -1, 当n =k +1时,左边=1+13+…+12k -1+12k +1≤2k -1+12k +1 <2k -1+22k +1+2k -1 =2k -1+22k +1-2k -12 =2k +1=2k +1-1.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①②知对一切n ∈N +不等式恒成立.。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听课学案 理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听课学案 理

第六单元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33讲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课前双击巩固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作差法(2)作商法2.不等式的性质(1)对称性:a>b⇔(双向性).(2)传递性:a>b,b>c⇒a>c(单向性).(3)可加性:a>b⇔a+c b+c(双向性);a>b,c>d⇒(单向性).(4)可乘性:a>b,c>0⇒ac bc;a>b,c<0⇒ac bc;a>b>0,c>d>0⇒ac bd(单向性).(5)乘方法则:a>b>0⇒a n b n(n∈N,n≥1)(单向性).(6)开方法则:a>b>0⇒>(n∈N,n≥2)(单向性).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设a=,b=-,c=-,则a,b,c中最大者为.2.[教材改编]若f=2x2-2x,g=x2-2,则f与g的大小关系是.3.[教材改编]已知下列四个条件:①b>0>a;②0>a>b;③a>0>b;④a>b>0.不能推出<成立的序号是.题组二常错题◆索引:求范围时乱用不等式的加法原理;乘法运算不注意符号的影响;除法运算受定势的影响,不注意不等式两端的符号.4.已知-1<a<2,-3<b<5,则2a-b的取值范围是.5.已知a,b,c∈R+,设S=++,则S与1的大小关系是.6.已知2<a<3,-3<b<-2,则的取值范围是.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比较两个数(式)的大小1 (1)已知a>b>0,P=,Q=,则P,Q的大小关系为.(2)已知a,b,c为正数,且3a=4b=6c,则下列正确的是()A.6c<3a<4bB.6c<4b<3aC.3a<4b<6cD.4b<3a<6c[总结反思] (1)判断两个式子的大小关系的方法:作差、作商法;不等式性质法;单调性法;中间量法;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法等.(2)作差法的一般步骤:作差,变形,定号,得出结论.式题 (1)已知p∈R,M=(2p+1)(p-3),N=(p-6)(p+3)+10,则M,N的大小关系为.(2)若a>0,且a≠7,则 ()A.77a a<7a a7B.77a a=7a a7C.77a a>7a a7D.77a a与7a a7的大小不确定探究点二不等式的性质2 (1)[2017·淮北一中四模]若a<b<0,给出下列不等式:①a2+1>b2;②|1-a|>|b-1|;③>>.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B.1C.2D.3(2)设0<a<1,b>c>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 b<a cB.b a>c aC.log a b<log a cD.>[总结反思] 解决此类题目常用的三种方法:(1)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逐个验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时要特别注意前提条件;(2)利用特殊值法排除错误答案;(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当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不能比较大小时,可以利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判断.式题 (1)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不能成立的是()A.>B.a2>abC.>D.>(2)[2017·北京朝阳区二模]已知x>y,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A.<B.log2(x-y)>0C.x2>y2D.<探究点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3 (1)[2017·衡水中学三调]三个正数a,b,c满足a≤b+c≤2a,b≤a+c≤2b,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2)已知-≤2x+y≤,-≤3x+y≤,则9x+y的取值范围是.[总结反思]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是正确使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并注意不等式性质成立的条件以及等价转化的思想,比如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等.但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严格运用不等式的性质;二是在多次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有可能扩大了变量的取值范围,解决的途径是先建立所求范围的整体与已知范围的整体的等量关系,再通过“一次性”不等关系的运算求解范围.式题已知f(a,b)=ax+by,如果1≤f(1,1)≤2,且-1≤f(1,-1)≤1,则f(2,1)的取值范围是.第34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课前双击巩固1.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不等式叫作一元二次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常用结论1.(1)“ax2+bx+c>0(a≠0,x∈R)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0且b2-4ac<0”.(2)“ax2+bx+c<0(a≠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0且b2-4ac<0”.2.(1)对于不等式ax2+bx+c>0,求解时不要忘记讨论a=0时的情形.(2)注意区分Δ<0时,ax2+bx+c>0(a≠0)的解集为R还是⌀.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不等式x2-3x-10≤0的解集为.2.[教材改编]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ax+(7a-6)=0(a∈R)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3.[教材改编]已知集合A={x|x2-2x-3<0},B={-1,0,1,2,3},则A∩B= .题组二常错题◆索引:解不等式时变形必须等价;注意二次项的系数符号;对参数的讨论不要忽略二次项系数为0的情况.4.不等式2x(x-7)>3(x-7)的解集为.5.不等式(x+3)(1-x)≥0的解集为.6.对于任意实数x,不等式mx2+mx-1<0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1)[2017·河南新乡三模]若集合M={x|x2+5x-14<0},N={x|1<x<4},则M∩N等于()A.⌀B.C.D.(2)已知不等式ax2-5x+b>0的解集为{x|-3<x<2},则不等式bx2-5x+a>0的解集为()A.x-<x<B.x x<-或x>C.{x|-3<x<2}D.{x|x<-3或x>2}[总结反思]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化为标准形式(二次项系数大于0);②确定判别式Δ的符号(若Δ≥0,则求出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方程的根,若Δ<0,则对应的二次方程无根);③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得出不等式的解集.式题 (1)已知集合A={x∈Z|x2-3x-4≤0},B={x∈Z|2x2-x-6>0},则A∩B的真子集的个数为.(2)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f<0的解集为-∞,∪,+∞,则不等式f>0的解集为.探究点二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考向1形如f(x)≥0(x∈R)2 不等式(a-2)x2+2(a-2)x-4<0对一切x∈R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总结反思] (1)若不等式ax2+bx+c>0(a≠0)恒成立,则满足(2)若不等式ax2+bx+c<0(a≠0)恒成立,则满足(3)若不等式ax2+bx+c>0恒成立,则要考虑a=0时是否满足.考向2形如f(x)≥0(x∈[a,b])3 若对任意的x∈[-1,2],都有x2-2x+a≤0(a为常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A.(-∞,-3]B.(-∞,0]C.[1,+∞)D.(-∞,1][总结反思] 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指定范围内恒成立,其本质是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包含着指定的区间.恒大于0就是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在给定的区间上全部在x轴上方;恒小于0就是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在给定的区间上全部在x轴下方.考向3形如f(x)≥0(参数m∈[a,b])4 对任意a∈[-1,1],函数f(x)=x2+(a-4)x+4-2a的值总大于零,则x的取值范围是.[总结反思] 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给出参数取值范围恒成立问题时一定要搞清谁是主元,谁是参数,一般地,知道谁的范围,谁就是主元,求谁的范围,谁就是参数.强化演练1.【考向1】[2017·南充检测]关于x的不等式x2-ax+a>0(a∈R)在R上恒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A.a<0或a>4B.0<a<2C.0<a<4D.0<a<82.【考向2】[2017·吉林实验中学模拟]若对任意x∈[1,2],有x2-a≤0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a≤4B.a≥4C.a≤5D.a≥53.【考向1】若函数f=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B.∪C.∪D.4.【考向3】不等式(a-3)x2<(4a-2)x对a∈(0,1)恒成立,则x的取值范围是.探究点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5[2017·芜湖一中月考]某厂以x千克/时的速度匀速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条件要求1≤x ≤10),每小时可获得的利润是505x-+1元.(1)要使生产该产品2小时获得的利润不低于1500元,求x的取值范围.(2)要使生产480千克该产品获得的利润最大,问:该厂应该选取何种生产速度?并求此最大利润.[总结反思] 对于不等式应用问题,一般可按四步进行:一是理解题意,把握问题中的关键量;二是引进数学符号,用不等关系构造不等式;三是解不等式;四是回答实际问题.式题学校里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AM,AN旁有一矩形花园ABCD,现欲将其扩建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花园APQ,要求点B,P在AM上,点D,Q在AN上,且PQ过点C,其中AM=AN=100 m,AB=30 m,AD=20 m,如图6-34-1,记三角形花园APQ的面积为S m2.(1)设DQ=x m(x>0),建立三角形花园APQ的面积S关于x的表达式.(2)要使三角形花园APQ的面积不小于1600 m2,请问DQ的长应在什么范围内?图6-34-1第35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课前双击巩固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2.线性规划中的基本概念3.利用线性规划求最值,用图解法求解的步骤(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可行域.(2)作出目标函数的等值线.(3)确定最优解:在可行域内平行移动目标函数等值线,从而确定最优解.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2.[教材改编]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等于.3.[教材改编]某蔬菜收购点租用车辆将100 t新鲜辣椒运往某市销售,可租用的大卡车和农用车分别为10辆和20辆,若每辆卡车载重8 t,运费960元,每辆农用车载重2.5 t,运费360元,据此安排两种车型使运费最少.设租用大卡车x辆,农用车y辆,则应满足的不等关系为.题组二常错题◆索引:不明确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等值线的截距间关系;不清楚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对最优解有无数个理解不透.4.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y的最大值为.5.若变量x,y满足则z=x2+y2的最大值是.6.已知变量x,y满足若z=y-ax取得最大值时的最优解(x,y)有无数个,则a的值为.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考向1平面区域的面积问题1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是()A.1B.C.2D.(2)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Ω1,直线y=k(x-3)分平面区域Ω1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k= .[总结反思] 求解平面区域的面积问题的基本步骤:(1)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2)判断平面区域的形状,也可将平面区域划分为几个三角形;(3)求解面积.考向2平面区域的形状问题2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形状为()A.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梯形D.正方形[总结反思] 平面区域的形状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1)确定平面区域的形状,求解时先画满足条件的平面区域,然后判断其形状;(2)根据平面区域的形状求解参数问题,求解时通常先画满足条件的平面区域,但要注意对参数进行必要的讨论.强化演练1.【考向2】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形状为()A.等边三角形B.梯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正方形2.【考向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A.1B.2C.4D.83.【考向1】[2017·三明质检]在区域Ω=中,若满足ax+y>0的区域面积占Ω面积的,则实数a的值是 ()A. B.C.-D.-4.【考向2】若关于x,y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k= .探究点二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考向1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3 (1)[2017·河南新乡三模]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为()A.-B.1C.-2D.(2)[2017·衡水中学月考]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A.2B.3C.4D.5[总结反思] 求目标函数z=ax+b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先准确作出可行域,再借助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考向2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4 (1)[2017·成都三模]若x,y满足不等式组则z=x2+y2的最小值是()A.2B.C.4D.5(2)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的取值范围是()A.B.C.D.[总结反思] 目标函数是非线性形式的函数时,常考虑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常见代数式的几何意义主要有:(1)表示点(x,y)与原点(0,0)间的距离,表示点(x,y)与点(a,b)间的距离;(2)表示点(x,y)与原点(0,0)连线的斜率,表示点(x,y)与点(a,b)连线的斜率.考向3求线性规划中的参数5 (1)[2017·马鞍山三模]已知变量x, y满足若z=3x-y的最大值为1,则m的值为()A. B.2C.1D.(2)[2017·烟台二模]关于x,y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若区域D内存在满足t≤3x-y的点,则实数t的取值范围为()A.B.C.D.[总结反思] (1)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参数可以出现在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中;(2)一般地,目标函数只在可行域的顶点或边界处取得最值.强化演练1.【考向1】若x,y满足则y-2x的最大值为 ()A.3B.2C.0D.-22.【考向1】若变量x,y满足则z=2x+y的最小值为()A.-B.0C.1D.3.【考向2】[2017·泉州模拟]若x, y满足约束条件则z=的最大值为()A.1B.2C.3D.44.【考向3】[2017·石家庄二模]变量x,y满足|x+1|≤y≤-x+1时,目标函数z=mx+y的最大值等于5,则实数m的值为()A.-1B.-C.2D.55.【考向3】已知变量x,y满足若目标函数z=ax+y(a≠0)取得最小值时的最优解有无数个,则实数a的值为.6.【考向3】若x,y满足且z=x2+y2的最大值为10,则m= .探究点三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6 咖啡馆配制两种饮料,甲种饮料分别用奶粉9 g、咖啡4 g、糖3 g.乙种饮料分别用奶粉4 g、咖啡5 g、糖10 g.已知每天使用原料限额为奶粉3600 g、咖啡2000 g、糖3000 g.如果甲种饮料每杯能获利0.7元,乙种饮料每杯能获利1.2元.每天在原料的使用限额内饮料能全部售出,每天配制甲种饮料杯、乙种饮料杯能获利最大.[总结反思]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题意,设出未知量;(2)列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3)作出平面区域;(4)判断最优解;(5)根据实际问题作答.式题 [2017·长沙长郡中学三模]某高新技术公司要生产一批新研发的A款产品和B款产品,生产一台A款产品需要甲材料3 kg,乙材料1 kg,并且需要花费1天时间,生产一台B款产品需要甲材料1 kg,乙材料3 kg,也需要1天时间,已知生产一台A款产品的利润是1000元,生产一台B款产品的利润是2000元,公司目前有甲、乙材料各300 kg,则在不超过120天的情况下,公司生产两款产品的最大利润是元.第36讲基本不等式课前双击巩固1.基本不等式≤(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时取等号.2.几个重要的不等式(1)a2+b2≥(a,b∈R).(2)+≥(a,b同号).(3)ab≤2(a,b∈R).(4)2≤(a,b∈R).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几何平均数为,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已知x>0,y>0,则(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小值是(简记:积定和最小).(2)如果和x+y是定值p,那么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大值是(简记:和定积最大).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已知x>-2,则x+的最小值为.2.[教材改编]已知正实数x,y满足2x+y=1,则xy的最大值为.3.[教材改编]一段长为36 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则这个矩形菜园的最大面积为.题组二常错题◆索引:对于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注意字母的正负以及等号成立的条件,等号不成立时,通常考虑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4.函数y=(x<1)的最大值为.5.当x≥4时,x+的最小值为.6.已知正实数x,y满足x+y=3,则+的最小值为.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考向1利用配凑法求最值1 (1)[2017·重庆九校联考]若a>0,则a+的最小值为.(2)已知x+3y=1(x>0,y>0),则xy的最大值是.[总结反思] 利用配凑法求最值,主要是配凑成“和为常数”或“积为常数”的形式.考向2利用常数代换法求最值2 (1)[2017·烟台一模]已知函数y=1+log m x(m>0且m≠1)的图像恒过点M,若直线+=1(a>0,b>0)经过点M,则a+b的最小值为()A.2B.3C.4D.5(2)[2017·四川绵阳中学三模]已知正项等比数列满足a7=a6+2a5,若存在两项a m,a p,使得a m a p=16,则+的最小值为 ()A. B.9C. D.不存在[总结反思] 常数代换法主要解决形如“已知x+y=t(t为常数),求+的最值”的问题,先将+转化为+·,再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考向3利用消元法求最值3 [2017·浙江学军中学模拟]已知正实数a,b满足a2-b+4≤0,则u=()A.有最大值B.有最小值C.有最小值3D.有最大值3[总结反思] 当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的变量比较多时,通常是考虑利用已知条件消去部分变量后,凑出“和为常数”或“积为常数”,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考向4利用两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4 已知a>b>0,那么a2+的最小值为.[总结反思]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或代数式的最值时一定要注意验证等号是否成立,特别是当连续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每次是否能保证等号成立,并且注意取等号的条件的一致性,因此在利用基本不等式处理问题时,列出等号成立的条件不仅是解题的必要步骤,也是检验转换是否有误的一种方法.强化演练1.【考向1】已知x∈0,,则y=x(1-4x)的最大值为.2.【考向1】若函数f(x)=x+(x<2)在x=a处取得最大值,则a=()A.-1B.1-C.1D.23.【考向2】设直角坐标系xOy平面内的三点A(1,-2),B(a,-1),C(-b,0),其中a>0,b>0,若A,B,C三点共线,则+的最小值为()A.4B.6C.8D.94.【考向4】设a>b>0,则a2++的最小值是()A.1B.2C.3D.45.【考向3】[2017·山东实验中学一模]若a,b,c都是正数,且a+b+c=2,则+的最小值是()A.2B.3C.4D.6探究点二基本不等式与函数的综合问题5 (1)[2017·合肥质检]对函数f,如果存在x0≠0使得f=-f,则称(x0,f)与(-x0,f)为函数图像的一组奇对称点.若f=e x-a(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存在奇对称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B.C.D.(2)[2017·南昌一模]已知两条直线l1: y=m(m>0)和l2: y=,l1与函数y=的图像从左到右相交于点A,B,l2与函数y=的图像从左到右相交于点C,D,记线段AC和BD 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分别为a,b,当m变化时,的最小值为.[总结反思] 形如y=的函数的值域或最值,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在求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取等号的情况,若不满足取等号的情况,则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式题若在函数y=f图像上不同两点M(x1,y1),N(x2,y2)处的切线的斜率分别是k M,k N,规定φ(M,N)= (|MN|为线段MN的长度)叫作曲线y=f(x)在点M与点N之间的“弯曲度”.设函数f(x)=x3+2图像上的不同两点为M(x1,y1),N(x2,y2),且x1x2=1,则φ(M,N)的取值范围是.探究点三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6 小王于年初用50万元购买一辆大货车,第一年因缴纳各种费用需支出6万元,从第二年起,每年都比上一年增加支出2万元,假定该车每年的运输收入均为25万元.小王在该车运输累计收入超过总支出后,考虑将大货车作为二手车出售,若该车在第n年年底出售,其销售价格为(25-n)万元(国家规定大货车的报废年限为10年).(1)大货车运输到第几年年底,该车运输累计收入超过总支出?(2)在第几年年底将大货车出售,能使小王获得的年平均利润最大?(利润=累计收入+销售收入-总支出)[总结反思] 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应用题的基本思路:(1)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的变量定义为函数;(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的解析式后,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函数的最值;(3)求最值时注意定义域的限制.第37讲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课前双击巩固1.合情推理(1)定义: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然后提出的推理叫作合情推理.(2)分类:数学中常用的合情推理有和.(3)归纳和类比推理的定义、特点及步骤2.演绎推理(1)模式:三段论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2)特点:演绎推理是由到的推理.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仔细观察如图6-37-1所示的图形: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图(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放下去,至第7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是.图6-37-12.[教材改编]若数列{a n}(n∈N*)是等差数列,且b n=,则{b n}也为等差数列.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若数列{c n}是等比数列,且c n>0,则当d n= 时,{d n}也是等比数列.3.[教材改编]给出如下“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因为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1)是增函数(大前提),而y=lo x是对数函数(小前提),所以y=lo x是增函数(结论).则上述推理过程的错误原因是.题组二常错题◆索引: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判断出现错误或违背演绎推理规则;没有理解类比推理中的规律,归纳推理中的猜想.4.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因为f(x)=sin(x+1)是正弦函数,所以f(x)=sin(x+1)是奇函数.以上推理的错误原因是.5.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结论:若正三角形ABC的内切圆面积为S1,外接圆面积为S2,则=.推广到空间几何体中可以得到类似结论:若正四面体A-BCD的内切球体积为V1,外接球体积为V2,则= .6.观察下列各式:1+<,1++<,1+++<,……照此规律,当n∈N*时,1+++…+< .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类比推理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则S4,S8-S4,S12-S8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积为T n,则T4,,成等比数列.(2)[2017·太原三模]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论割圆术中有:“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盒体而无所失矣.”它体现了一种无限与有限的转化过程.比如在表达式1+中“…”即代表无限次重复,但原式却是个定值,它可以通过方程1+=x(x>0)求得x=.类比上述方法,则= ()A.3B.C.6D.2[总结反思]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其一般步骤为: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式题 (1)[2017·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如图6-37-2,在梯形ABCD中,AB∥CD,AB=a,CD=b(a>b).若EF∥AB,EF到CD与AB的距离之比为m∶n,则可推算出EF=,利用以上结论,推想出下面问题的结果.在上面的梯形ABCD中,分别延长梯形的两腰AD和BC 交于O点,设△OAB,△ODC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OEF的面积S0满足(利用m,n,S1,S2表示).(2)已知等差数列中,a1009=0,则a1+a2+…+a m=a1+a2+…+a2017-m(m<2017).若等比数列中,b1010=1,则类比上述等差数列的结论,试写出等比数列的结论为.图6-37-2式题 (1)[2017·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如图6-37-2,在梯形ABCD中,AB∥CD,AB=a,CD=b(a>b).若EF∥AB,EF到CD与AB的距离之比为m∶n,则可推算出EF=,利用以上结论,推想出下面问题的结果.在上面的梯形ABCD中,分别延长梯形的两腰AD和BC 交于O点,设△OAB,△ODC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OEF的面积S0满足(利用m,n,S1,S2表示).(2)已知等差数列中,a1009=0,则a1+a2+…+a m=a1+a2+…+a2017-m(m<2017).若等比数列中,b1010=1,则类比上述等差数列的结论,试写出等比数列的结论为.探究点二归纳推理2 (1)[2017·南昌三模]已知13+23=,13+23+33=,13+23+33+43=,….若13+23+33+43+…+n3=3025,则n=()A.8B.9C.10D.11(2)[2017·郑州、平顶山、濮阳质检]平面内凸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凸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以此类推,凸十三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A.42B.65C.143D.169[总结反思]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所以应根据题中所给的现有的图形、数据、结构等着手分析,从而找出一般性的规律或结论.式题 (1)已知整数对的序列为(1,1),(1,2),(2,1),(1,3),(2,2),(3,1),(1,4),(2,3),(3,2),(4,1),(1,5),(2,4),…,则第70个数对是()A. B.C.D.(2)已知f=,设f1=f,f n=f n-1[f n-1(x)](n>1,n∈N*),若f m(x)=(m∈N*),则m=()A.9B.10C.11D.126探究点三演绎推理3 如图6-37-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点D是AB的中点.图6-37-3求证:(1)AC⊥BC1;(2)AC1∥平面B1CD.[总结反思]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一般模式为三段论,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大前提、小前提是什么,如果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式题 [2017·陕西渭南二模]某运动队对A,B,C,D四位运动员进行选拔,只选一人参加比赛,在选拔结果公布前,甲、乙、丙、丁四位教练对这四位运动员预测如下:甲说:“是C或D 参加比赛”;乙说:“是B参加比赛”;丙说:“A,D都未参加比赛”;丁说:“是C参加比赛”.若这四位教练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参赛的运动员是.第38讲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前双击巩固1.直接证明(1)综合法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综合法是从出发,经过逐步的,最后达到.(2)分析法分析法是从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分析法是从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最后达到或.2.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不成立(即在的条件下,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作反证法.题组一常识题1.[教材改编]利用反证法证明“,2,3不可能成等比数列”时,正确的假设是.2.[教材改编]要证明+<2,可选择的方法有“综合法、分析法、类比法、归纳法”四种,其中最合理的方法是.3.[教材改编]已知数列中,a1=2,=2,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 题组二常错题◆索引:利用反证法证明“至少”“至多”问题时反设不正确;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寻求的条件不充分,造成最后所求索的原因错误;用反证法证明时对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的结论否定出错.4.利用反证法证明“已知a>0,b>0,且a+b>2,证明,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时的反设是.5.若用分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求证<a”,则索的因是(填序号).①a-b>0;②a-c>0;③(a-b)(a-c)>0;④(a-b)(a-c)<0.6.利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1)2+(y-1)2=0,求证x=1且y=1”时的反设是.课堂考点探究探究点一综合法1 [2017·鹰潭一中月考]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a1=1,a n+1=S n.(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的前n项和T n.[总结反思] (1)从已知出发,逐步推理直到得出所证结论的方法为综合法;(2)计算题的计算过程也是根据已知的式子进行逐步推导的过程,也是使用的综合法.式题 [2017·遵义质检]设T n是数列的前n项之积,并满足:T n=1-a n.(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2)令b n=,证明:的前n项和S n<.探究点二分析法2 给定常数c>0,定义函数f(x)=2|x+c+4|-|x+c|,数列{a n}满足a n+1=f(a n).(1)若a1=-c-2,求a2及a3;(2)求证:对任意n∈N*,a n+1-a n≥c.[总结反思] (1)分析法采用逆向思维,往往是先从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2)应用分析法的关键在于保证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可逆,它的常用书面表达形式为“要证……只需证……即证……”.式题已知m>0,a,b∈R,求证: ≤.探究点三反证法3 设a>0,b>0,且a2+b2=+.证明:a2+a<2与b2+b<2不可能同时成立.。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12.3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学案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12.3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学案

12.3 算法与程序框图最新考纲考情考向分析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3.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主要考查程序框图、循环结构和算法思想,并结合函数与数列考查逻辑思维能力,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题为主,考查求程序框图中的执行结果和确定控制条件,难度为低中档.1.算法与程序框图(1)算法①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②应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2)程序框图定义: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2.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名称内容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定义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算法的流程根据给定的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条件结构就是处理这种过程的结构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程序框图3.算法语句(1)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格式与功能语句一般格式功能输入语句INPUT“提示内容”;变量输入信息输出语句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输出常量、变量的值和系统信息赋值语句变量=表达式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2)条件语句①程序框图中的条件结构与条件语句相对应.②条件语句的格式a.IF—THEN格式IF 条件THEN语句体END IFb.IF—THEN—ELSE格式IF 条件THEN语句体1ELSE语句体2END IF(3)循环语句①程序框图中的循环结构与循环语句相对应.②循环语句的格式a .UNTIL 语句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b .WHILE 语句 WHILE 条件循环体 WEND题组一 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算法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不能重复使用.( × ) (2)程序框图中的图形符号可以由个人来确定.( × ) (3)输入框只能紧接开始框,输出框只能紧接结束框.( × )(4)条件结构的出口有两个,但在执行时,只有一个出口是有效的.( √ ) (5)5=x 是赋值语句.( × )(6)输入语句可以同时给多个变量赋值.( √ )题组二 教材改编2.[P30例8]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S 的值为( )A .-32B.32C .-12D.12答案 D解析 按照程序框图依次循环运算,当k =5时,停止循环,当k =5时,S =sin 5π6=12.3.[P25例5]如图为计算y=|x|函数值的程序框图,则此程序框图中的判断框内应填.答案x<0?解析输入x应判断x是否大于等于零,由图知判断框应填x<0?.题组三易错自纠4.(2016·全国Ⅱ)中国古代有计算多项式值的秦九韶算法,如图是实现该算法的程序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2,n=2,依次输入的a为2,2,5,则输出的s等于( )A.7B.12C.17D.34答案C解析由框图可知,输入x=2,n=2,a=2,s=2,k=1,不满足条件;a=2,s=4+2=6,k=2,不满足条件;a=5,s=12+5=17,k=3,满足条件,输出s=17,故选C.5.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k的值为8,则判断框内可填入的条件是( )A .s ≤34?B .s ≤56?C .s ≤1112?D .s ≤2524?答案 C解析 由s =0,k =0满足条件,则k =2,s =12,满足条件;k =4,s =12+14=34,满足条件;k =6,s =34+16=1112,满足条件;k =8,s =1112+18=2524,不满足条件,输出k =8,所以应填“s ≤1112?”.6.运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y 值的范围是[0,10],则输入的x 值的范围是.答案 [-7,9]解析 该程序的功能是计算分段函数的值, y =⎩⎪⎨⎪⎧3-x ,x <-1,x 2,-1≤x ≤1,x +1,x >1.当x <-1时,由0≤3-x ≤10可得-7≤x <-1; 当-1≤x ≤1时,0≤x 2≤10恒成立; 当x >1时,由0≤x +1≤10可得1<x ≤9. 综上,输入的x 值的范围是[-7,9].题型一 算法的基本结构1.(2017·厦门质检)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若输入x 的值为1,则输出y 的值为( )A .2B .7C .8D .128 答案 C解析 由程序框图知,y =⎩⎪⎨⎪⎧2x,x ≥2,9-x ,x <2.∵输入x 的值为1,比2小,∴执行的程序要实现的功能为9-1=8,故输出y 的值为8.2.(2017·全国Ⅲ)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为使输出S 的值小于91,则输入的正整数N 的最小值为( )A .5B .4C .3D .2 答案 D解析 假设N =2,程序执行过程如下: t =1,M =100,S =0,1≤2,S =0+100=100,M =-10010=-10,t =2,2≤2,S =100-10=90,M =--1010=1,t =3,3>2,输出S =90<91.符合题意. ∴N =2成立.显然2是N 的最小值. 故选D.3.(2016·全国Ⅰ)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x =0,y =1,n =1,则输出x ,y 的值满足( )A .y =2xB .y =3xC .y =4xD .y =5x答案 C解析 执行题中的程序框图,知第一次进入循环体:x =0+1-12=0,y =1×1=1,x 2+y 2<36;第二次执行循环体:n =1+1=2,x =0+2-12=12,y =2×1=2,x 2+y 2<36;第三次执行循环体:n =2+1=3,x =12+3-12=32,y =3×2=6,满足x 2+y 2≥36,故退出循环,输出x =32,y =6,满足y =4x ,故选C.思维升华 (1)高考对算法初步的考查主要是对程序框图含义的理解与运用,重点应放在读懂框图上,尤其是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特别要注意条件结构的条件,对于循环结构要搞清进入或退出循环的条件、循环的次数,是解题的关键. (2)解决程序框图问题要注意几个常用变量:①计数变量:用来记录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如i =i +1. ②累加变量:用来计算数据之和,如S =S +i . ③累乘变量:用来计算数据之积,如p =p ×i .题型二 程序框图的识别与完善命题点1 由程序框图求输出结果典例 (1)(2017·全国Ⅱ)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a =-1,则输出的S 等于( )A.2B.3C.4D.5答案B解析当K=1时,S=0+(-1)×1=-1,a=1,执行K=K+1后,K=2;当K=2时,S=-1+1×2=1,a=-1,执行K=K+1后,K=3;当K=3时,S=1+(-1)×3=-2,a=1,执行K=K+1后,K=4;当K=4时,S=-2+1×4=2,a=-1,执行K=K+1后,K=5;当K=5时,S=2+(-1)×5=-3,a=1,执行K=K+1后,K=6;当K=6时,S=-3+1×6=3,执行K=K+1后,K=7>6,输出S=3.结束循环.故选B.(2)(2017·山东)执行两次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第一次输入的x的值为7,第二次输入的x 的值为9,则第一次、第二次输出的a的值分别为( )A.0,0B.1,1C.0,1D.1,0答案D解析当x=7时,∵b=2,∴b2=4<7=x.又7不能被2整除,∴b=2+1=3.此时b2=9>7=x,∴退出循环,a=1,∴输出a=1.当x=9时,∵b=2,∴b2=4<9=x.又9不能被2整除,∴b=2+1=3.此时b2=9=x,又9能被3整除,∴退出循环,a=0.∴输出a=0.故选D.命题点2 完善程序框图典例(2017·全国Ⅰ)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是为了求出满足3n-2n>1000的最小偶数n,那么在◇和▭两个空白框中,可以分别填入( )A.A>1000?和n=n+1B.A>1000?和n=n+2C.A≤1000?和n=n+1D.A≤1000?和n=n+2答案D解析因为题目要求的是“满足3n-2n>1000的最小偶数n”,所以n的叠加值为2,所以▭内填入“n=n+2”.由程序框图知,当◇内的条件不满足时,输出n,所以◇内填入“A≤1000?”.故选D.命题点3 辨析程序框图的功能典例如果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2)和实数a1,a2,…,a N,输出A,B,则( )A.A+B为a1,a2,…,a N的和B.A +B 2为a 1,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答案 C解析 不妨令N =3,a 1<a 2<a 3, 则有k =1,x =a 1,A =a 1,B =a 1; k =2,x =a 2,A =a 2; k =3,x =a 3,A =a 3, 故输出A =a 3,B =a 1,故选C.思维升华 (1)已知程序框图,求输出的结果,可按程序框图的流程依次执行,最后得出结果. (2)完善程序框图问题,结合初始条件和输出结果,分析控制循环的变量应满足的条件或累加、累乘的变量的表达式.(3)对于辨析程序框图功能问题,可将程序执行几次,即可根据结果作出判断.跟踪训练 (2018·唐山模拟)根据下面的程序框图,对大于2的整数N ,输出的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 .a n =2nB .a n =2(n -1)C .a n =2nD .a n =2n -1答案 C解析 由程序框图可知,第一次运行:i =1,a 1=2,S =2;第二次运行:i =2,a 2=4,S =4; 第三次运行:i =3,a 3=8,S =8; 第四次运行:i =4,a 4=16,S =16. 故选C.题型三 基本算法语句典例 (2017·宜春模拟)如图是根据所输入的x 值计算y 值的一个算法程序,若x 依次取数列⎩⎨⎧⎭⎬⎫n 2+4n (n ∈N *)的项,则所得y 值的最小值为( ) INPUT x IF x<5 THEN y =x^2 ELSE y =5*x END IF PRINT y END A .4B .9C .16D .20 答案 C解析 由条件语句,知y =⎩⎪⎨⎪⎧x 2,x <5,5x ,x ≥5.又n 2+4n =n +4n ≥4(当且仅当n =2时等号成立),所以当x =4时,y 有最小值42=16.思维升华解决算法语句有三个步骤:首先通读全部语句,把它翻译成数学问题;其次领悟该语句的功能;最后根据语句的功能运行程序,解决问题.跟踪训练 (2018·保定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语句,可知输出的结果S =. S =1 I =1WHILE I<8S=S+2I=I+3WENDPRINT SEND答案7解析I=1,S=1;S=1+2=3,I=1+3=4<8;S=3+2=5,I=4+3=7<8;S=5+2=7,I=7+3=10>8.退出循环,故输出S=7.程序框图中变量的取值典例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所表示的程序,则输出的A等于( )A.2047B.2049C.1023D.1025错解展示:将每次运算的A值用数列{a n}表示,将开始的A=1看作a0,则a1=2a0+1=1,a2=2a1+1=3,…∴a10=2a9+1=210-1=1 023.错误答案C现场纠错解析本题计算的是递推数列a0=1,a n+1=2a n+1(n=0,1,2,…)的第11项,{a n+1}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故a10+1=211,故a10=2047.答案A纠错心得程序框图对计数变量及求和变量取值时,要注意两个变量的先后顺序.1.(2016·全国Ⅲ)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a=4,b=6,那么输出的n等于( )A.3B.4C.5D.6答案B解析第一次循环a=6-4=2,b=6-2=4,a=4+2=6,s=6,n=1;第二次循环a=4-6=-2,b=4-(-2)=6,a=6-2=4,s=10,n=2;第三次循环a=6-4=2,b=6-2=4,a=4+2=6,s=16,n=3;第四次循环a=4-6=-2,b=4-(-2)=6,a=6-2=4,s=20,n=4,满足题意,结束循环.2.(2016·四川)秦九韶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普州(现四川省安岳县)人,他在所著的《数书九章》中提出的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至今仍是比较先进的算法.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给出了利用秦九韶算法求某多项式值的一个实例,若输入n,x的值分别为3,2,则输出v 的值为( )A.9B.18C.20D.35答案B解析初始值n=3,x=2,程序运行过程如下:v=1i=2 v=1×2+2=4i=1 v=4×2+1=9i=0 v=9×2+0=18i=-1 跳出循环,输出v=18,故选B.3.(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若输入N的值为24,则输出N的值为( )A.0B.1C.2D.3答案C解析第一次循环执行条件语句,此时N=24,24能被3整除,则N=24÷3=8.∵8≤3不成立,∴进入第二次循环执行条件语句,此时N =8,8不能被3整除,则N =8-1=7. ∵7≤3不成立,∴进入第三次循环执行条件语句,此时N =7,7不能被3整除,则N =7-1=6. ∵6≤3不成立,∴进入第四次循环执行条件语句,此时N =6,6能被3整除,则N =6÷3=2. ∵2≤3成立,∴此时输出N =2. 故选C.4.(2017·北京)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值为( )A .2B.32C.53D.85答案 C解析 开始:k =0,s =1; 第一次循环:k =1,s =2; 第二次循环:k =2,s =32;第三次循环:k =3,s =53,此时不满足循环条件,输出s ,故输出的s 值为53.故选C.5.(2018·南宁质检)已知实数x ∈{1,2,3,4,5,6,7,8},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x 不小于121的概率为( )A.34B.58C.78D.12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输入x =1时,进入循环体,输出x =40;当输入x =2时,进入循环体,输出x =67;当输入x =3时,进入循环体,输出x =94;当输入x ≥4时,输出的x 均不小于121,因此输出的x 不小于121的概率为58.6.(2018·佛山模拟)如图,若依次输入的x 分别为5π6,π6,相应输出的y 分别为y 1,y 2,则y 1,y 2的大小关系是( )A .y 1=y 2B .y 1>y 2C .y 1<y 2D .无法确定答案 C解析 由程序框图可知,当输入的x 为5π6时,sin 5π6>cos 5π6成立,所以输出的y 1=sin 5π6=12; 当输入的x 为π6时,sin π6>cos π6不成立,所以输出的y 2=cos π6=32,所以y 1<y 2.7.阅读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A .7B .9C .10D .11 答案 B解析 i =1,S =0,第一次循环:S =0+lg 13=-lg3>-1;第二次循环:i =3,S =lg 13+lg 35=lg 15=-lg5>-1;第三次循环:i =5,S =lg 15+lg 57=lg 17=-lg7>-1;第四次循环:i =7,S =lg 17+lg 79=lg 19=-lg9>-1;第五次循环:i =9,S =lg 19+lg 911=lg 111=-lg11<-1.故输出i=9.8.公元263年左右,我国数学家刘徽发现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面积可无限逼近圆的面积,并创立了“割圆术”,利用“割圆术”刘徽得到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近似值3.14,这就是著名的“徽率”.如图是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思想设计的一个程序框图,则输出n 的值为.(参考数据:sin15°≈0.2588,sin7.5°≈0.1305)答案 24解析 n =6,S =12×6×sin60°=332≈2.598<3.1,不满足条件,进入循环;n =12,S =12×12×sin30°=3<3.1,不满足条件,继续循环;n =24,S =12×24×sin15°≈12×0.2588=3.1056>3.1,满足条件,退出循环,输出n 的值为24.9.(2017·江苏)如图是一个程序框图,若输入x的值为116,则输出y的值是.答案-2解析输入x=116,116≥1不成立,执行y=2+log2116=2-4=-2.故输出y的值为-2.10.(2017·安徽江南名校联考)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判断框内为“k≥n?”,n为正整数,若输出的S=26,则判断框内的n=.答案4解析依题意,执行题中的程序框图,进行第一次循环时,k=1+1=2,S=2×1+2=4;进行第二次循环时,k=2+1=3,S=2×4+3=11;进行第三次循环时,k=3+1=4,S=2×11+4=26.因此当输出的S=26时,判断框内的条件n=4.11.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的值为1,则输出的n的值为.答案 3解析 由x 2-4x +3≤0,解得1≤x ≤3.当x =1时,满足1≤x ≤3,所以x =1+1=2,n =0+1=1; 当x =2时,满足1≤x ≤3,所以x =2+1=3,n =1+1=2; 当x =3时,满足1≤x ≤3,所以x =3+1=4,n =2+1=3; 当x =4时,不满足1≤x ≤3,所以输出n =3.12.(2017·西安模拟)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出S =3,那么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答案 k ≤7?解析 首次进入循环体,S =1×log 23,k =3;第二次进入循环体,S =lg 3lg 2×lg 4lg 3=2,k =4;依次循环,第六次进入循环体,S =3,k =8, 此时结束循环,则判断框内填k ≤7?.13.(2018·泉州模拟)下面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 ,b 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等于( )A.0B.2C.4D.14答案B解析由题知,若输入a=14,b=18,则第一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a=14,b=b-a=18-14=4;第二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a=a-b=14-4=10,b=4;第三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a=a-b=10-4=6,b=4;第四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a=a-b=6-4=2,b=4;第五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a=2,b=b-a=4-2=2;第六次执行循环结构时,由a=b知,输出a=2,结束.故选B.14.阅读下面的程序,当分别输入实数x=3和x=0时,其输出的结果是.INPUT xIF x>1 THENy=x-2ELSEy=2*xEND IFPRINT yEND答案 3-2和0解析 由程序可知,它解决的是求分段函数y =⎩⎪⎨⎪⎧x -2,x >1,2x ,x ≤1的函数值问题,显然,当x=3时,y =3-2;当x =0时,y =0.故输出的结果是3-2和0.15.(2016·山东)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 ,b 的值分别为0和9,则输出的i 的值为.答案 3解析 第1次循环:i =1,a =1,b =8,a <b ; 第2次循环:i =2,a =3,b =6,a <b ;第3次循环:i =3,a =6,b =3,a >b ,输出i 的值为3.16.设a 是一个各位数字都不是0且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将组成a 的3个数字按从小到大排成的三位数记为I (a ),按从大到小排成的三位数记为D (a )(例如a =815,则I (a )=158,D (a )=851).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任意输入一个a ,输出的结果b =.答案 495解析 取a 1=815,则b 1=851-158=693≠815, 则a 2=693;由a 2=693知b 2=963-369=594≠693,则a 3=594; 由a 3=594知b 3=954-459=495≠594,则a 4=495; 由a 4=495知b 4=954-459=495=a 4,则输出b =495.17.(2018·太原模拟)关于函数f (x )=⎩⎪⎨⎪⎧-x ,1<x ≤4,cos x ,-1≤x ≤1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现输入区间[a ,b ],则输出的区间是.答案 [0,1]解析 由程序框图的第一个判断条件为f (x )>0,当f (x )=cos x ,x ∈[-1,1]时满足.然后进入第二个判断框,需要解不等式f ′(x )=-sin x ≤0,即0≤x ≤1. 故输出区间为[0,1].18.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x ,y ∈R ,那么输出的S 的最大值为.答案 2解析 当条件x ≥0,y ≥0,x +y ≤1不成立时输出S 的值为1;当条件x ≥0,y ≥0,x +y ≤1成立时S =2x +y ,下面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此时S 的最大值.作出不等式组⎩⎪⎨⎪⎧x ≥0,y ≥0,x +y ≤1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由图可知当直线S =2x +y 经过点M (1,0)时S 最大,其最大值为2×1+0=2,故输出S 的最大值为 2.19.(2018·沈阳质检)以下给出了一个程序,根据该程序回答:(1)若输入4,则输出的结果是;(2)该程序的功能所表达的函数解析式为. 答案 (1)15 (2)y =⎩⎪⎨⎪⎧2x ,x <3,2,x =3,x 2-1,x >3解析 (1)x =4不满足x <3,∴y =x 2-1=42-1=15.输出15. (2)当x <3时,y =2x ,当x >3时,y =x 2-1;否则, 即x =3,y =2. ∴y =⎩⎪⎨⎪⎧2x ,x <3,2,x =3,x 2-1,x >3.20.(2018·长沙模拟)已知函数f (x )=ax 3+12x 2在x =-1处取得极大值,记g (x )=1f ′(x ).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若输出的结果S >20172018,则判断框中可以填入的关于n 的判断条件是.(填序号)①n ≤2017? ②n ≤2018? ③n >2017? ④n >2018?答案 ②解析 由题意得f ′(x )=3ax 2+x ,由f ′(-1)=0, 得a =13,∴f ′(x )=x 2+x ,即g (x )=1x 2+x =1x (x +1)=1x -1x +1.由程序框图可知S =0+g (1)+g (2)+…+g (n ) =0+1-12+12-13+…+1n -1n +1=1-1n +1,由1-1n +1>20172018,得n >2017. 故可填入②.。

【2019年高考一轮课程】理科数学 全国通用版 推理与证明1-教案

【2019年高考一轮课程】理科数学 全国通用版 推理与证明1-教案

一、自我诊断 知己知彼1.(2013·陕西高考)观察下列等式211=22123-=- 2221236-+=2222123410-+-=-……照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 答案 ()()()11222211234112n n n n +++-+-++-=- 解析 观察规律可知,第n 个式子为()()()11222211234112n n n n +++-+-++-=- . 2.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b ⊆/平面α,直线a ≠⊂平面α,直线b ∥平面α,则直线b ∥直线a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大前提错误B.小前提错误C.推理形式错误D.非以上错误答案 A解析 直线平行于平面,并不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3.在△ABC 中,CB CB A cos cos sin sin sin ++=,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答案: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 解析:π=++++=C B A CB CB A ,cos cos sin sin sin)sin()sin(cos sin cos sin C B C A C A B A +++=+∴ 0cos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A B C A B A C 20cos ,0sin sin π=⇒=∴≠+A A B C4.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求证:113a b b c a b c+=++++. 答案:见解析 解析:要证113a b b c a b c+=++++, 即证3a b c a b c a b b c +++++=++也就是1c aa b b c+=++,只需证()()()()c b c a a b a b a c +++=++,需证222c a ac b +=+又△ABC 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故B =60°,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b c a ac B =+-,222b c a ac =+-故222c a ac b +=+成立.于是原等式成立.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30x ax b ++= 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 .方程30x ax b ++=没有实根B .方程 30x ax b ++=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30x ax b ++= 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30x ax b ++= 恰好有两个实根答案:A解析: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故做的假设是“方程30x ax b ++=没有实根”.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1.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 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2. 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2. 证明: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证明分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包括综合法、分析法等;间接证明主要是反证法.直接证明(1)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它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推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证结论的真实性.用综合法证明题的逻辑关系:(A 为已知条件或数学定义、定理、公理,B 为要证结论),它的常见书面表达是“∵,∴”或“ ”.(2)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它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逐渐地靠近已知. 间接证明(3)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①、反设:假定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否定命题)成立;(否定结论) ②、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推导矛盾)③、结论:因为推理正确,所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结论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适证对象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关于 命题的一种方法,若n 0是起始值,则n 0是数学归纳法的步骤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其步骤如下:(1)当n = (n 0=N *)时,验证命题成立: (2)假设n = 时命题成立,推证n = 时命题也成立,从而推出对所有的n ≥n 0,n ∈N +命题成立,其中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二者缺一不可.三、典例剖析 思维拓展考点一 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例1.函数()f x 由下表定义:若05a =,1()n n a f a +=,0,1,2,n = ,则2007a = . 答案 4 解析2)(01==a f a ,1)2()(12===f a f a ;4)1()(23===f a f a ;5)(34==a f a ;2)(45==a f a ;1)(56==a f a ;可以看出n a 周期性出现,周期为4;例2.如图所示,D ,E ,F 分别是BC ,CA ,AB 上的点,∠BFD =∠A ,且DE ∥BA .求证:ED =AF (要求注明每一步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并最终把推理过程用简略的形式表示出来).答案:证明:(1)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大前提)∠BFD 与∠A 是同位角,且∠BFD =∠A ,(小前提) 所以DF ∥EA .(结论)(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大前提)DE ∥BA 且DF ∥EA ,(小前提)所以四边形AFDE 为平行四边形.(结论)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大前提)ED 和AF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小前提)所以ED =AF .(结论)考点二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例1.已知:23150sin 90sin 30sin 222=++; 23125sin 65sin 5sin 222=++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 )并给出( * )式的证明. 答案:23)120(sin )60(sin sin 222=++++ααα(写成2223sin (60)sin sin (60),2ααα-+++= 2223sin (240)sin (120)sin 2ααα︒︒-+-+=等均正确。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12.2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学案

【数学】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12.2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学案

1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最新考纲考情考向分析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本节主要内容是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间接证明的方法——反证法,它常以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及相关选修内容中平面几何,不等式的证明为载体加以考查,注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难度中档.1.直接证明(1)综合法①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框图表示:P⇒Q1―→Q1⇒Q2―→Q2⇒Q3―→…―→Q n⇒Q(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③思维过程:由因导果.(2)分析法①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其中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③思维过程:执果索因.2.间接证明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题组一 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综合法是直接证明,分析法是间接证明.( × )(2)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 ) (3)用反证法证明结论“a >b ”时,应假设“a <b ”.( × ) (4)反证法是指将结论和条件同时否定,推出矛盾.( × )(5)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再用综合法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 )(6)证明不等式2+7<3+6最合适的方法是分析法.( √ )题组二 教材改编2.[P89T2]若P =a +6+a +7,Q =a +8+a +5(a ≥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 ) A .P >Q B .P =QC .P <QD .由a 的取值确定答案 A解析 P 2=2a +13+2a 2+13a +42,Q 2=2a +13+2a 2+13a +40,∴P 2>Q 2,又∵P >0,Q >0,∴P >Q .3.[P91B 组T2]设实数a ,b ,c 成等比数列,非零实数x ,y 分别为a 与b ,b 与c 的等差中项,则a x +cy 等于( )A .1B .2C .4D .6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得x =a +b 2,y =b +c2,b 2=ac ,∴xy =(a +b )(b +c )4,a x +c y =ay +cxxy =a ·b +c 2+c ·a +b 2xy =a (b +c )+c (a +b )2xy =ab +bc +2ac 2xy=ab +bc +ac +b 22xy =(a +b )(b +c )2xy =(a +b )(b +c )2×(a +b )(b +c )4=2.题组三 易错自纠4.若a ,b ,c 为实数,且a <b <0,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ac 2<bc 2 B .a 2>ab >b 2 C.1a <1b D.b a >a b答案 B解析 a 2-ab =a (a -b ),∵a <b <0,∴a -b <0,∴a 2-ab >0, ∴a 2>ab .①又ab -b 2=b (a -b )>0,∴ab >b 2,② 由①②得a 2>ab >b 2.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作的假设是( )A .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B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根C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D .方程x 3+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 答案 A解析 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反面是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故选A. 6.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三角形. 答案 等边解析 由题意得2B =A +C ,∵A +B +C =π,∴B =π3,又b 2=ac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 ∴a 2+c 2-2ac =0,即(a -c )2=0,∴a =c , ∴A =C ,∴A =B =C =π3,∴△ABC 为等边三角形.题型一 综合法的应用1.已知m >1,a =m +1-m ,b =m -m -1,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a >b B .a <bC .a =bD .a ,b 大小不定答案 B 解析 ∵a =m +1-m =1m +1+m, b =m -m -1=1m +m -1. 而m +1+m >m +m -1>0(m >1), ∴1m +1+m <1m +m -1,即a <b . 2.(2018·大庆质检)如果a a +b b >a b +b a 成立,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0,b ≥0且a ≠b 解析 ∵a a +b b -(a b +b a ) =a (a -b )+b (b -a ) =(a -b )(a -b ) =(a -b )2(a +b ).∴当a ≥0,b ≥0且a ≠b 时,(a -b )2(a +b )>0. ∴a a +b b >a b +b a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且a ≠b . 3.(2018·武汉月考)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lga +b 2+lg b +c 2+lg c +a2>lg a +lg b +lg c . 证明 ∵a ,b ,c ∈(0,+∞),∴a +b 2≥ab >0,b +c 2≥bc >0,a +c 2≥ac >0.由于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等号不能同时成立, ∴a +b 2·b +c 2·c +a 2>abc >0成立.上式两边同时取常用对数,得 lg ⎝⎛⎭⎪⎫a +b 2·b +c 2·c +a 2>lg abc , ∴lg a +b 2+lg b +c 2+lg c +a 2>lg a +lg b +lg c .思维升华 (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结论的真实性.(2)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题型二 分析法的应用典例(2018·长沙模拟)已知函数f (x )=tan x ,x ∈⎝⎛⎭⎫0,π2,若x 1,x 2∈⎝⎛⎭⎫0,π2,且x 1≠x 2,求证:12[f (x 1)+f (x 2)]>f ⎝⎛⎭⎫x 1+x 22.证明 要证12[f (x 1)+f (x 2)]>f ⎝ ⎛⎭⎪⎫x 1+x 22, 即证明12(tan x 1+tan x 2)>tan x 1+x 22,只需证明12⎝⎛⎭⎫sin x 1cos x 1+sin x 2cos x 2>tan x 1+x 22,只需证明sin (x 1+x 2)2cos x 1cos x 2>sin (x 1+x 2)1+cos (x 1+x 2).由于x 1,x 2∈⎝⎛⎭⎫0,π2,故x 1+x 2∈(0,π). 所以cos x 1cos x 2>0,sin(x 1+x 2)>0,1+cos(x 1+x 2)>0,故只需证明1+cos(x 1+x 2)>2cos x 1cos x 2, 即证1+cos x 1cos x 2-sin x 1sin x 2>2cos x 1cos x 2, 即证cos(x 1-x 2)<1.由x 1,x 2∈⎝⎛⎭⎫0,π2,x 1≠x 2知上式显然成立, 因此12[f (x 1)+f (x 2)]>f ⎝ ⎛⎭⎪⎫x 1+x 22. 引申探究若本例中f (x )变为f (x )=3x-2x ,试证:对于任意的x 1,x 2∈R ,均有f (x 1)+f (x 2)2≥f ⎝ ⎛⎭⎪⎫x 1+x 22. 证明 要证明f (x 1)+f (x 2)2≥f ⎝ ⎛⎭⎪⎫x 1+x 22, 即证明121212122(32)(32)3222x x x x x x x x +-+-+-⋅,≥ 因此只要证明12122121233()3(),2x x x x x x x x ++-+-+≥即证明12122333,2x x x x ++≥因此只要证明12332x x +由于当x 1,x 2∈R 时,1230,30xx>>,由基本不等式知12332x x +显然成立,当且仅当x 1=x 2时,等号成立.故原结论成立.思维升华 (1)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要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是使问题顺利解决的关键.(2)证明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两头凑的办法,即通过分析法找出某个与结论等价(或充分)的中间结论,然后通过综合法证明这个中间结论,从而使原命题得证. 跟踪训练已知非零向量a ,b ,且a ⊥b ,求证:|a |+|b ||a +b |≤ 2.证明 由a ⊥b 得,a·b =0,要证|a |+|b ||a +b |≤2,只需证|a |+|b |≤2|a +b |,只需证|a |2+2|a ||b |+|b |2≤2(a 2+2a·b +b 2), 只需证|a |2+2|a||b |+|b |2≤2a 2+2b 2, 只需证|a |2+|b |2-2|a||b |≥0, 即(|a |-|b |)2≥0,上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得证.题型三 反证法的应用命题点1 证明否定性命题典例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 (1)推导{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 (1)解 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 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 n -1,① 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 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 , ∴S n =a 1(1-q n )1-q ,∴S n=⎩⎪⎨⎪⎧na 1,q =1,a 1(1-q n)1-q ,q ≠1.(2)证明 假设{a 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 ∈N *, (a k +1+1)2=(a k +1)(a k +2+1),a 2k +1+2a k +1+1=a k a k +2+a k +a k +2+1,a21q2k+2a1q k=a1q k-1·a1q k+1+a1q k-1+a1q k+1,∵a1≠0,∴2q k=q k-1+q k+1.∵q≠0,∴q2-2q+1=0,∴q=1,这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故{a n+1}不是等比数列.命题点2 证明存在性命题典例已知四棱锥S-ABCD中,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又SB=SD=2,SA=1.(1)求证:SA⊥平面ABCD;(2)在棱SC上是否存在异于S,C的点F,使得BF∥平面SAD?若存在,确定F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由已知得SA2+AD2=SD2,∴SA⊥AD.同理SA⊥AB.又AB∩AD=A,AB⊂平面ABCD,AD⊂平面ABCD,∴SA⊥平面ABCD.(2)解假设在棱SC上存在异于S,C的点F,使得BF∥平面SAD.∵BC∥AD,BC⊄平面SAD.∴BC∥平面SAD.而BC∩BF=B,∴平面FBC∥平面SAD.这与平面SBC和平面SAD有公共点S矛盾,∴假设不成立.∴不存在这样的点F,使得BF∥平面SAD.命题点3 证明唯一性命题典例(2018·宜昌模拟)已知M是由满足下列条件的函数构成的集合:对任意f(x)∈M,①方程f (x )-x =0有实数根;②函数f (x )的导数f ′(x )满足0<f ′(x )<1.(1)判断函数f (x )=x 2+sin x4是不是集合M 中的元素,并说明理由;(2)集合M 中的元素f (x )具有下面的性质:若f (x )的定义域为D ,则对于任意[m ,n ]⊆D ,都存在x 0∈(m ,n ),使得等式f (n )-f (m )=(n -m )f ′(x 0)成立.试用这一性质证明:方程f (x )-x =0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1)解 ①当x =0时,f (0)=0,所以方程f (x )-x =0有实数根0; ②f ′(x )=12+cos x4,所以f ′(x )∈⎣⎡⎦⎤14,34,满足条件0<f ′(x )<1. 由①②可得,函数f (x )=x 2+sin x 4是集合M 中的元素.(2)证明 假设方程f (x )-x =0存在两个实数根α,β (α≠β),则f (α)-α=0,f (β)-β=0. 不妨设α<β,根据题意存在c ∈(α,β), 满足f (β)-f (α)=(β-α)f ′(c ).因为f (α)=α,f (β)=β,且α≠β,所以f ′(c )=1. 与已知0<f ′(x )<1矛盾. 又f (x )-x =0有实数根,所以方程f (x )-x =0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思维升华应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清命题“p ⇒q ”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作出与命题结论q 相反的假设綈q ;第三步:由p 和綈q 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第四步: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设綈q 不真,于是原结论q 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命题p ⇒q 为真.所说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推出的结果与已知公理、已知定义、已知定理或已知事实矛盾,与临时假设矛盾以及自相矛盾等都是矛盾结果.跟踪训练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值域为[a ,b ](a <b ),则称函数f (x )是[a ,b ]上的“四维光军”函数.(1)设g (x )=12x 2-x +32是[1,b ]上的“四维光军”函数,求常数b 的值;(2)是否存在常数a ,b (a >-2),使函数h (x )=1x +2是区间[a ,b ]上的“四维光军”函数?若存在,求出a ,b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由题设得g (x )=12(x -1)2+1,其图象的对称轴为x =1,区间[1,b ]在对称轴的右边,所以函数在区间[1,b ]上单调递增.由“四维光军”函数的定义可知,g (1)=1,g (b )=b , 即12b 2-b +32=b ,解得b =1或b =3. 因为b >1,所以b =3.(2)假设存在常数a ,b (a >-2),使函数h (x )=1x +2是区间[a ,b ]上的“四维光军”函数,因为h (x )=1x +2在区间(-2,+∞)上单调递减,所以有⎩⎪⎨⎪⎧h (a )=b ,h (b )=a ,即⎩⎪⎨⎪⎧1a +2=b ,1b +2=a ,解得a =b ,这与已知矛盾.故不存在.反证法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典例(12分)直线y =kx +m (m ≠0)与椭圆W :x 24+y 2=1相交于A ,C 两点,O 是坐标原点.(1)当点B 的坐标为(0,1),且四边形OABC 为菱形时,求AC 的长; (2)当点B 在W 上且不是W 的顶点时,证明:四边形OABC 不可能为菱形.思想方法指导在证明否定性命题,存在性命题,唯一性命题时常考虑用反证法证明,应用反证法需注意:(1)掌握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及证题步骤,正确作出假设是反证法的基础,应用假设是反证法的基本手段,得到矛盾是反证法的目的.(2)当证明的结论和条件联系不明显、直接证明不清晰或正面证明分类较多、而反面情况只有一种或较少时,常采用反证法.(3)利用反证法证明时,一定要回到结论上去.规范解答(1)解 因为四边形OABC 为菱形,则AC 与OB 相互垂直平分.由于O (0,0),B (0,1),所以设点A ⎝⎛⎭⎫t ,12,代入椭圆方程得t 24+14=1,则t =±3,故|AC |=2 3.[4分](2)证明 假设四边形OABC 为菱形,因为点B 不是W 的顶点,且AC ⊥OB ,所以k ≠0.由⎩⎪⎨⎪⎧ x 2+4y 2=4,y =kx +m ,消y 并整理得(1+4k 2)x 2+8kmx +4m 2-4=0.[6分]设A (x 1,y 1),C (x 2,y 2),则x 1+x 22=-4km 1+4k 2,y 1+y 22=k ·x 1+x 22+m =m1+4k 2.所以AC 的中点为M ⎝ ⎛⎭⎪⎫-4km1+4k 2,m 1+4k 2.[8分]因为M 为AC 和OB 的交点,且m ≠0,k ≠0,所以直线OB 的斜率为-14k ,因为k ·⎝⎛⎭⎫-14k =-14≠-1,所以AC 与OB 不垂直.[10分]所以四边形OABC 不是菱形,与假设矛盾.所以当点B 在W 上且不是W 的顶点时,四边形OABC 不可能是菱形.[12分]1.(2017·绵阳周测)设t =a +2b ,s =a +b 2+1,则下列关于t 和s 的大小关系中正确的是()A.t>s B.t≥s C.t<s D.t≤s答案D解析s-t=b2-2b+1=(b-1)2≥0,∴s≥t,故选D.2.分析法又称执果索因法,若用分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求证b2-ac<3 a”索的因应是( )A.a-b>0 B.a-c>0C.(a-b)(a-c)>0 D.(a-b)(a-c)<0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b2-ac<3a⇐b2-ac<3a2⇐(a+c)2-ac<3a2⇐a2+2ac+c2-ac-3a2<0⇐-2a2+ac+c2<0⇐2a2-ac-c2>0⇐(a-c)(2a+c)>0⇐(a-c)(a-b)>0.3.(2018·太原模拟)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单调递减,若x1+x2>0,则f(x1)+f(x2)的值( )A.恒为负值B.恒等于零C.恒为正值D.无法确定正负答案A解析由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单调递减,可知f(x)是R上的单调递减函数,由x1+x2>0,可知x1>-x2,f(x1)<f(-x2)=-f(x2),则f(x1)+f(x2)<0.4.①已知p3+q3=2,证明:p+q≤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q≥2;②若a,b∈R,|a|+|b|<1,求证:方程x2+ax+b=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x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1|≥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B.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C.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D.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答案 D解析 对于①,结论的否定是p +q >2,故①中的假设错误;对于②,其假设正确,故选D.5.(2017·上饶质检)设x ,y , >0,则三个数y x +y z ,z x +z y ,x z +x y( ) A .都大于2B .至少有一个大于2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D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答案 C解析 因为⎝⎛⎭⎫y x +y z +⎝⎛⎭⎫z x +z y +⎝⎛⎭⎫x z +x y=⎝⎛⎭⎫y x +x y +⎝⎛⎭⎫y z +z y +⎝⎛⎭⎫z x +x z ≥6,当且仅当x =y = 时等号成立.所以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故选C.6.(2018·济宁模拟)设a ,b 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 +b >1;②a +b =2;③a +b >2;④a 2+b 2>2;⑤ab >1.其中能推出:“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是( )A .②③B .①②③C .③D .③④⑤答案 C解析 若a =12,b =23,则a +b >1, 但a <1,b <1,故①推不出;若a =b =1,则a +b =2,故②推不出;若a =-2,b =-3,则a 2+b 2>2,故④推不出;若a =-2,b =-3,则ab >1,故⑤推不出;对于③,即a +b >2,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下面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 ≤1且b ≤1,则a +b ≤2与a +b >2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7.(2018届湖南益阳桃江一中月考)用反证法证明“若x +y ≤0,则x ≤0或y ≤0”时,应假设______________.答案 x >0且y >08.(2018·邢台调研)6+7与22+5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答案 6+7>22+ 5解析 要比较6+7与22+5的大小,只需比较(6+7)2与(22+5)2的大小,只需比较6+7+242与8+5+410的大小, 只需比较42与210的大小,只需比较42与40的大小,∵42>40,∴6+7>22+ 5.9.已知点A n (n ,a n )为函数y =x 2+1图象上的点,B n (n ,b n )为函数y =x 图象上的点,其中n ∈N *,设c n =a n -b n ,则c n 与c n +1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答案 c n +1<c n解析 由条件得c n =a n -b n =n 2+1-n =1n 2+1+n, 则c n 随n 的增大而减小,∴c n +1<c n .10.(2017·武汉联考)已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β,有下列命题:①α∥β⇒l ⊥m ;②α⊥β⇒l ∥m ;③l ∥m ⇒α⊥β;④l ⊥m ⇒α∥β.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 ①③解析 ① ⎭⎪⎬⎪⎫l ⊥αα∥β⇒l ⊥β, 又∵m ⊂β,∴l ⊥m ,①正确;② ⎭⎪⎬⎪⎫l ⊥αα⊥β⇒l ∥β或l ⊂β, ∴l ,m 平行、相交、异面都有可能,故②错误;③⎭⎪⎬⎪⎫l ∥m l ⊥α⇒m ⊥α, 又m ⊂β,∴β⊥α,故③正确;④ ⎭⎪⎬⎪⎫l ⊥αl ⊥m ⇒m ⊂α或m ∥α. 又m ⊂β,∴α,β可能相交或平行,故④错误.11.(2017·东北三省三校模拟)已知a ,b ,c >0,a +b +c =1.求证: (1)a +b +c ≤3;(2)13a +1+13b +1+13c +1≥32. 证明 (1)∵(a +b +c )2=(a +b +c )+2ab +2bc +2ca ≤(a +b +c )+(a +b )+(b +c )+(c +a )=3, ∴a +b +c ≤3(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2)∵a >0,∴3a +1>0,∴43a +1+(3a +1)≥243a +1(3a +1)=4, ∴43a +1≥3-3a ⎝⎛⎭⎫当且仅当a =13时,取等号, 同理得43b +1≥3-3b ,43c +1≥3-3c , 以上三式相加得4⎝ ⎛⎭⎪⎫13a +1+13b +1+13c +1≥9-3(a +b +c )=6, ∴13a +1+13b +1+13c +1≥32(当且仅当a =b =c =13时取等号). 12.(2017·北京)设{a n }和{b n }是两个等差数列,记c n =max{b 1-a 1n ,b 2-a 2n ,…,b n -a n n }(n =1,2,3,…),其中max{x 1,x 2,…,x s }表示x 1,x 2,…,x s 这s 个数中最大的数.(1)若a n =n ,b n =2n -1,求c 1,c 2,c 3的值,并证明{c n }是等差数列;(2)证明:或者对任意正数M ,存在正整数m ,当n ≥m 时,c n n>M ;或者存在正整数m ,使得c m ,c m +1,c m +2,…是等差数列.(1)解 c 1=b 1-a 1=1-1=0,c 2=max{b 1-2a 1,b 2-2a 2}=max{1-2×1,3-2×2}=-1,c 3=max{b 1-3a 1,b 2-3a 2,b 3-3a 3}=max{1-3×1,3-3×2,5-3×3}=-2.当n ≥3时,(b k +1-na k +1)-(b k -na k )=(b k +1-b k )-n (a k +1-a k )=2-n <0,所以b k -na k 在k ∈N *上单调递减.所以c n =max{b 1-a 1n ,b 2-a 2n ,…,b n -a n n }=b 1-a 1n =1-n .所以对任意n ≥1,c n =1-n ,于是c n +1-c n =-1,所以{c n }是等差数列.(2)证明 设数列{a n }和{b n }的公差分别为d 1,d 2,则b k -na k =b 1+(k -1)d 2-[a 1+(k -1)d 1]n=b 1-a 1n +(d 2-nd 1)(k -1).所以c n =⎩⎪⎨⎪⎧b 1-a 1n +(n -1)(d 2-nd 1),d 2>nd 1,b 1-a 1n ,d 2≤nd 1.①当d 1>0时,取正整数m >d 2d 1,则当n ≥m 时,nd 1>d 2, 因此,c n =b 1-a 1n ,此时,c m ,c m +1,c m +2,…是等差数列.②当d 1=0时,对任意n ≥1,c n =b 1-a 1n +(n -1)max{d 2,0}=b 1-a 1+(n -1)(max{d 2,0}-a 1).此时,c 1,c 2,c 3,…,c n ,…是等差数列.③当d 1<0时,当n >d 2d 1时,有nd 1<d 2, 所以c n n =b 1-a 1n +(n -1)(d 2-nd 1)n=n (-d 1)+d 1-a 1+d 2+b 1-d 2n≥n (-d 1)+d 1-a 1+d 2-|b 1-d 2|.对任意正数M ,取正整数m >max ⎩⎨⎧⎭⎬⎫M +|b 1-d 2|+a 1-d 1-d 2-d 1,d 2d 1, 故当n ≥m 时,c n n>M .13.(2018·长春模拟)若二次函数f (x )=4x 2-2(p -2)x -2p 2-p +1,在区间[-1,1]内至少存在一点c ,使f (c )>0,则实数p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案 ⎝⎛⎭⎫-3,32 解析 若二次函数f (x )≤0在区间[-1,1]内恒成立,则⎩⎪⎨⎪⎧f (-1)=-2p 2+p +1≤0,f (1)=-2p 2-3p +9≤0, 解得p ≤-3或p ≥32, 故满足题干要求的p 的取值范围为⎝⎛⎭⎫-3,32. 14.设x ≥1,y ≥1,证明x +y +1xy ≤1x +1y+xy . 证明 由于x ≥1,y ≥1,所以要证明x +y +1xy ≤1x +1y+xy , 只需证xy (x +y )+1≤y +x +(xy )2.将上式中的右式减左式,得[y +x +(xy )2]-[xy (x +y )+1]=[(xy )2-1]-[xy (x +y )-(x +y )]=(xy +1)(xy -1)-(x +y )(xy -1)=(xy -1)(xy -x -y +1)=(xy -1)(x -1)(y -1).因为x ≥1,y ≥1,所以(xy -1)(x -1)(y -1)≥0,从而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15.(2018·海口调研)已知函数f (x )=a x +x -2x +1(a >1). (1)证明:函数f (x )在(-1,+∞)上为增函数;(2)用反证法证明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 证明 (1)任取x 1,x 2∈(-1,+∞),不妨设x 1<x 2,则x 2-x 1>0.∵a >1,∴211x x a >-且10x a >,21121(1)0.x x x x x a a a a ∴>--=-又∵x 1+1>0,x 2+1>0,∴x 2-2x 2+1-x 1-2x 1+1=(x 2-2)(x 1+1)-(x 1-2)(x 2+1)(x 1+1)(x 2+1)=3(x 2-x 1)(x 1+1)(x 2+1)>0. 于是f (x 2)-f (x 1)=21x x a a -+x 2-2x 2+1-x 1-2x 1+1>0, 故函数f (x )在(-1,+∞)上为增函数.(2)假设存在x 0<0(x 0≠-1)满足f (x 0)=0,则0x a =-x 0-2x 0+1. ∵a >1,∴0<0xa <1,∴0<-x 0-2x 0+1<1, 即12<x 0<2,与假设x 0<0相矛盾, 故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16.(2017·江苏)对于给定的正整数k ,若数列{a n }满足a n -k +a n -k +1+…+a n -1+a n +1+…+a n +k -1+a n +k =2ka n 对任意正整数n (n >k )总成立,则称数列{a n }是“P (k )数列”.(1)证明:等差数列{a n }是“P (3)数列”;(2)若数列{a n }既是“P (2)数列”,又是“P (3)数列”,证明:{a n }是等差数列. 证明 (1)因为{a n }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 , 则a n =a 1+(n -1)d ,从而,当n ≥4时, a n -k +a n +k =a 1+(n -k -1)d +a 1+(n +k -1)d =2a 1+2(n -1)d =2a n ,k =1,2,3,所以a n -3+a n -2+a n -1+a n +1+a n +2+a n +3=6a n , 因此等差数列{a n }是“P (3)数列”.(2)数列{a n }既是“P (2)数列”,又是“P (3)数列”,因此, 当n ≥3时,a n -2+a n -1+a n +1+a n +2=4a n ,① 当n ≥4时,a n -3+a n -2+a n -1+a n +1+a n +2+a n +3 =6a n .②由①知,a n -3+a n -2=4a n -1-(a n +a n +1),③ a n +2+a n +3=4a n +1-(a n -1+a n ).④将③④代入②,得a n -1+a n +1=2a n ,其中n ≥4, 所以a 3,a 4,a 5,…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 ′. 在①中,取n =4,则a 2+a 3+a 5+a 6=4a 4, 所以a 2=a 3-d ′,在①中,取n =3,则a 1+a 2+a 4+a 5=4a 3, 所以a 1=a 3-2d ′,所以数列{a n}是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推理与证明教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推理与证明教案

推理与证明教学目标推理与证明(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②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②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命题走向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等内容,其中推理中的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几乎涉及数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代表研究性命题的发展趋势,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都可能涉及到,该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在新的高考中都会涉及和渗透,但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推理(1)定义: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2)分类:推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定义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特点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3.演绎推理(1)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2)特点: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3)模式:三段论⎩⎪⎨⎪⎧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1.辨明两个易误点(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证明,它常用来证明和推理数学问题,注意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书写格式的规范性.(2)合情推理中运用猜想时不能凭空想象,要有猜想或拓展依据.2.把握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三个特点(1)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到的结论都不一定正确,其结论的正确性是需要证明的.(2)在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尽量从本质上去类比,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只抓住一点表面现象甚至假象就去类比,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应首先明确什么是大前提,什么是小前提,如果大前提与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大前提错误,尽管推理形式是正确的,所得结论也是错误的.1.数列2,5,11,20,x,47,…中的x等于( )A.28 B.32C.33 D.27解析:选B.由5-2=3,11-5=6,20-11=9,则x-20=12,因此x=32.2.推理“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三角形不是平行四边形,③三角形不是矩形”中的小前提是( )A.①B.②C.③D.①和②解析:选B.由演绎推理三段论可知,①是大前提,②是小前提,③是结论.3.(选修1­2 P30练习T1改编)已知数列{a n}中,a1=1,n≥2时,a n=a n-1+2n-1,依次计算a2,a3,a4后,猜想a n的表达式是( )A.a n=3n-1 B.a n=4n-3C.a n=n2D.a n=3n-1解析:选C.由a1=1,a n=a n-1+2n-1,则a2=a1+2×2-1=4;a3=a2+2×3-1=9;a4=a3+2×4-1=16;所以a n=n2.4.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中,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解析:V1V2=13S1h113S2h2=⎝⎛⎭⎪⎫S1S2·h1h2=14×12=18.答案:1∶8考点一归纳推理(高频考点)归纳推理是每年高考的常考内容,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稍大,属中高档题.高考对归纳推理的考查常有以下三个命题角度:(1)数值的归纳; (2)代数式的归纳; (3)图形的归纳.(1)(2015·高考陕西卷)观察下列等式:1-12=12, 1-12+13-14=13+14, 1-12+13-14+15-16=14+15+16, …,据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2)(2016·青岛模拟)某种平面分形图如图所示,一级分形图是由一点出发的三条线段,长度相等,两两夹角为120°;二级分形图是在一级分形图的每条线段末端出发再生成两条长度为原来13的线段,且这两条线段与原线段两两夹角为120°,…,依此规律得到n 级分形图.n 级分形图中共有________条线段.(1)等式的左边的通项为12n -1-12n ,前n 项和为1-12+13-14+…+12n -1-12n ;右边的每个式子的第一项为1n +1,共有n 项,故为1n +1+1n +2+…+1n +n. (2)分形图的每条线段的末端出发再生成两条线段,由题图知,一级分形图有3=(3×2-3)条线段,二级分形图有9=(3×22-3)条线段,三级分形图中有21=(3×23-3)条线段,按此规律n 级分形图中的线段条数a n =3×2n -3(n ∈N *).(1)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2)3×2n-3(n ∈N *)常见的归纳推理及求解策略(1)数的归纳包括数字归纳和式子归纳,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细心观察,寻求相邻项及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2)形的归纳主要包括图形数目归纳和图形变化规律归纳.解决的关键是抓住相邻图形之间的关系.1.(1)已知f (x )=x1+x,x ≥0,若f 1(x )=f (x ),f n +1(x )=f (f n (x )),n ∈N +,则f 2 014(x )的表达式为________.(2)(2016·山东省滕州第二中学模拟)在△ABC 中,不等式1A +1B +1C ≥9π成立;在凸四边形ABCD中,不等式1A +1B +1C +1D ≥162π成立;在凸五边形ABCDE 中,不等式1A +1B +1C +1D +1E ≥253π成立,…,依此类推,在凸n 边形A 1A 2…A n 中,不等式1A 1+1A 2+…+1A n≥________成立.解析:(1)f 1(x )=x1+x,f 2(x )=x1+x 1+x1+x=x1+2x,f 3(x )=x1+2x1+x1+2x=x1+3x,…,由归纳推理得f 2 014(x )=x1+2 014x.(2)因为1A +1B +1C ≥9π=32π,1A +1B +1C +1D ≥162π=422π,1A +1B +1C +1D +1E ≥253π=523π,…,所以1A 1+1A 2+…+1A n≥n 2(n -2)π(n ∈N *,n ≥3).答案:(1)f 2 014(x )=x 1+2 014x (2)n 2(n -2)π(n ∈N *,n ≥3)考点二 类比推理(2016·西安模拟)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ABC 的面积为S ,内切圆半径为r ,则r =2Sa +b +c;类比这个结论可知:四面体S ­ABC 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内切球的半径为R ,四面体S ­ABC 的体积为V ,则R =( )A.VS 1+S 2+S 3+S 4B.2VS 1+S 2+S 3+S 4C.3V S 1+S 2+S 3+S 4 D.4VS 1+S 2+S 3+S 4设四面体的内切球球心为O ,那么由V =V O ­ABC +V O ­SAB +V O ­SAC +V O ­SBC , 即V =13S 1R +13S 2R +13S 3R +13S 4R ,可得R =3VS 1+S 2+S 3+S 4.C类比推理的分类(1)类比定义:在求解由某种熟悉的定义产生的类比推理型试题时,可以借助原定义来求解; (2)类比性质:从一个特殊式子的性质、一个特殊图形的性质入手,提出类比推理型问题,求解时要认真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思考两者的转化过程是求解的关键;(3)类比方法:有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类比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类比应用到其他问题的求解中,注意知识的迁移.2.(2016·杭州模拟)已知命题:“若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且a n >0,则数列b n=na 1a 2…a n (n ∈N *)也是等比数列”.类比这一性质,你能得到关于等差数列的一个什么性质?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类比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是: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 则数列b n =a 1+a 2+…+a n n(n ∈N *)也是等差数列.证明如下: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则b n =a 1+a 2+…+a nn=na 1+n (n -1)d 2n=a 1+d2(n -1),所以数列{b n }是以a 1为首项,d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考点三 演绎推理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S n (n ∈N *).证明: (1)数列⎩⎨⎧⎭⎬⎫S n n 是等比数列;(2)S n +1=4a n .(1)因为a n +1=S n +1-S n ,a n +1=n +2nS n , 所以(n +2)S n =n (S n +1-S n ),即nS n +1=2(n +1)S n . 故S n +1n +1=2·S nn,(小前提)故⎩⎨⎧⎭⎬⎫S n n 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结论)(大前提是等比数列的定义) (2)由(1)可知S n +1n +1=4·S n -1n -1(n ≥2), 所以S n +1=4(n +1)·S n -1n -1=4·n -1+2n -1·S n -1 =4a n (n ≥2).(大前提)又因为a 2=3S 1=3,S 2=a 1+a 2=1+3=4=4a 1,(小前提) 所以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有S n +1=4a n .(结论)演绎推理的推证规则(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一般形式是三段论,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如果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本题中,等比数列的定义在解题中是大前提,由于它是显然的,因此省略不写;(2)在推理论证过程中,一些稍复杂一点的证明题常常要由几个三段论才能完成.3.已知函数y =f (x )满足:对任意a ,b ∈R ,a ≠b ,都有af (a )+bf (b )>af (b )+bf (a ),试证明:f (x )为R 上的单调增函数.证明:设x 1,x 2∈R ,取x 1<x 2,则由题意得x 1f (x 1)+x 2f (x 2)>x 1f (x 2)+x 2f (x 1), 所以x 1+x 2>0, (x 2-x 1)>0,因为x 1<x 2,所以f (x 2)-f (x 1)>0,f (x 2)>f (x 1). 所以y =f (x )为R 上的单调增函数.交汇创新——例析归纳推理中的创新问题设△A n B n C n 的三边长分别为a n ,b n ,c n ,△A n B n C n 的面积为S n ,n =1,2,3,….若b 1>c 1,b 1+c 1=2a 1,a n +1=a n ,b n +1=c n +a n2,c n +1=b n +a n2,则( )A .{S n }为递减数列B .{S n }为递增数列C .{S 2n -1}为递增数列,{S 2n }为递减数列D .{S 2n -1}为递减数列,{S 2n }为递增数列 在△A 1B 1C 1中,b 1>c 1,b 1+c 1=2a 1, 所以b 1>a 1>c 1.在△A 2B 2C 2中,a 2=a 1,b 2=c 1+a 12,c 2=b 1+a 12,b 2+c 2=2a 1,所以c 1<b 2<a 1<c 2<b 1. 在△A 3B 3C 3中,a 3=a 2=a 1,b 3=c 2+a 22=c 2+a 12,c 3=b 2+a 22=b 2+a 12,b 3+c 3=2a 1,所以a 1<b 3<c 2,b 2<c 3<a 1, 所以c 1<b 2<c 3<a 1<b 3<c 2<b 1.由归纳知,n 越大,两边c n ,b n 越靠近a 1且c n +b n =2a 1,此时面积S n 越来越大,当且仅当c n=b n =a 1时△A n B n C n 的面积最大.B(1)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通过观察特例发现某些相似性(特例的共性或一般规律);然后把这种相似性推广到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最后对所得的一般性命题进行检验.(2)本题把归纳推理问题与数列及数列的性质巧妙地结合,体现了新课标下的交汇创新思想. 解决本题的关键有以下几点:①由条件a n +1=a n ,确定三角形的一边为固定值;②由条件可推出b 1+c 1=b 2+c 2=b 3+c 3=2a 1,进而得出△A n B n C n 的周长为定值; ③利用“若三角形的一边不变及周长不变,则另外两边越接近,面积越大”推得结论.(2016·东莞模拟)请阅读下列材料:若两个正实数a 1,a 2满足a 21+a 22=1,那么a 1+a 2≤ 2.证明:构造函数f (x )=(x -a 1)2+(x -a 2)2=2x 2-2(a 1+a 2)x +1,因为对一切实数x ,恒有f (x )≥0,所以Δ≤0,从而得4(a 1+a 2)2-8≤0,所以a 1+a 2≤ 2.根据上述证明方法,若n个正实数满足a21+a22+…+a2n=1时,你能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不必证明).解析:构造f(x)=(x-a1)2+(x-a2)2+…+(x-a n)2=nx2-2(a1+a2+…+a n)x+1.因为∀x∈R,f(x)≥0恒成立,所以Δ≤0,即4(a1+a2+…+a n)2-4n≤0,所以(a1+a2+…+a n)2≤n,即a1+a2+…+a n≤n.答案:a1+a2+…+a n≤n1.直接证明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1)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称为:由因导果法(顺推证法).(2)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又称为:执果索因法(逆推证法).2.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1.辨明两个易误点(1)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就要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2)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2.证题的三种思路(1)综合法证题的一般思路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必须首先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广泛地联想已知条件所具备的各种性质,逐层推进,从而由已知逐步推出结论.(2)分析法证题的一般思路分析法的思路是逆向思维,用分析法证题必须从结论出发,倒着分析,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应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要严格按分析法的语言表达,下一步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3)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思路反证法证题的实质是证明它的逆否命题成立.反证法的主要依据是逻辑中的排中律,排中律的一般形式是:或者是A,或者是非A,即在同一讨论过程中,A和非A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不能有第三种情况出现.1.下列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分析法是逆推法;⑤反证法是间接证法.其中正确的有( )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选D.由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的定义知①②③④⑤都正确.2.(选修1­2 P43练习T1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时,应假设( )A.三角形三个内角都不大于60°B.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大于60°C.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D.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答案:B3.在不等边三角形中,a为最大边,要想得到∠A为钝角的结论,三边a,b,c应满足________.解析:由余弦定理cos A=b2+c2-a22bc<0,所以b2+c2-a2<0,即a2>b2+c2.答案:a2>b2+c2考点一综合法的应用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2且a n +1=a n -a 2n (n ∈N *).证明:1<a n a n +1≤2(n ∈N *).由题意得a n +1-a n =-a 2n <0,即a n +1<a n , 故a n ≤12.由a n =(1-a n -1)a n -1得a n =(1-a n -1)(1-a n -2)…(1-a 1)a 1>0.由0<a n ≤12得a n a n +1=a n a n -a 2n =11-a n ∈(1,2], 即1<a n a n +1≤2(n ∈N *).综合法的证题思路(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结论的真实性.(2)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1.在△ABC 中,设a ,b ,c 分别是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且直线bx +y cos A+cos B =0与ax +y cos B +cos A =0平行,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证明:法一:由两直线平行可知b cos B -a cos A =0,由正弦定理可知sin B cos B -sin A cosA =0,即12sin 2B -12sin 2A =0,故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若A =B ,则a=b ,cos A =cos B ,两直线重合,不符合题意,故A +B =π2,即△ABC 是直角三角形.法二:由两直线平行可知b cos B -a cos A =0,由余弦定理,得a ·b 2+c 2-a 22bc =b ·a 2+c 2-b 22ac,所以a 2(b 2+c 2-a 2)=b 2(a 2+c 2-b 2), 所以c 2(a 2-b 2)=(a 2+b 2)(a 2-b 2),所以(a 2-b 2)(a 2+b 2-c 2)=0,所以a =b 或a 2+b 2=c 2. 若a =b ,则两直线重合,不符合题意, 故a 2+b 2=c 2,即△ABC 是直角三角形.考点二 分析法已知a ≥b >0,求证:2a 3-b 3≥2ab 2-a 2b .要证明2a 3-b 3≥2ab 2-a 2b 成立, 只需证2a 3-b 3-2ab 2+a 2b ≥0, 即2a (a 2-b 2)+b (a 2-b 2)≥0, 即(a +b )(a -b )(2a +b )≥0.因为a ≥b >0,所以a -b ≥0,a +b >0,2a +b >0, 从而(a +b )(a -b )(2a +b )≥0成立, 所以2a 3-b 3≥2ab 2-a 2b .分析法的证题思路先从结论入手,由此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当这些判断恰恰都是已证的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或要证命题的已知条件时命题得证.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2.△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 b ,c .求证:1a +b +1b +c =3a +b +c. 证明:要证1a +b +1b +c =3a +b +c, 即证a +b +c a +b +a +b +c b +c =3,也就是证c a +b +ab +c=1, 只需证c (b +c )+a (a +b )=(a +b )(b +c ), 需证c 2+a 2=ac +b 2.又△ABC 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故B =60°, 由余弦定理,得b 2=c 2+a 2-2ac cos 60°,即b 2=c 2+a 2-ac ,故c 2+a 2=ac +b 2成立. 于是原等式成立.考点三 反证法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1)推导{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 (1)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 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n -1,①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所以S n =a 1(1-q n )1-q,所以S n =⎩⎪⎨⎪⎧na 1,q =1,a 1(1-q n )1-q,q ≠1.(2)证明:假设{a 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 ∈N *, (a k +1+1)2=(a k +1)(a k +2+1),a 2k +1+2a k +1+1=a k a k +2+a k +a k +2+1,a 21q 2k +2a 1q k =a 1qk -1·a 1q k +1+a 1q k -1+a 1q k +1. 因为a 1≠0,所以2q k =qk -1+qk +1.因为q ≠0,所以q 2-2q +1=0, 所以q =1,这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a n +1}不是等比数列.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需把握的三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2)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 (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但是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3.已知a 1+a 2+a 3+a 4>100,求证:a 1,a 2,a 3,a 4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5.证明:假设a 1,a 2,a 3,a 4均不大于25,即a 1≤25,a 2≤25,a 3≤25,a 4≤25,则a 1+a 2+a 3+a 4≤25+25+25+25=100, 这与已知a 1+a 2+a 3+a 4>100矛盾,故假设错误. 所以a 1,a 2,a 3,a 4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5.方法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求证函数的综合问题设函数f(x)=x3+3bx2+3cx有两个极值点x1,x2,且x1∈,x2∈.(1)求b,c满足的约束条件,并在下面的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这些条件的点(b,c)的区域;(2)证明:-10≤f(x2)≤-12.(1)f′(x)=3x2+6bx+3c.依题意知,方程f′(x)=0有两个根x1,x2,且x1∈,x2∈等价于f′(-1)≥0,f′(0)≤0,f′(1)≤0,f′(2)≥0.由此得b,c满足的约束条件为⎩⎪⎨⎪⎧c≥2b-1,c≤0,c≤-2b-1,c≥-4b-4.满足这些条件的点(b,c)的区域为图中阴影部分.(2)证明:由题设知f′(x2)=3x22+6bx2+3c=0,故bx2=-12x22-12c.于是f(x2)=x32+3bx22+3cx2=-12x32+3c2x2.由于x2∈,而由(1)知c≤0,故-4+3c ≤f (x 2)≤-12+32c .又由(1)知-2≤c ≤0, 所以-10≤f (x 2)≤-12.(1)本题在求证第(2)问时,利用了转化与化归思想,利用f ′(x 2)=0得出bx 2=-12x 22-12c ,进而转化为f (x 2)=-12x 32+3c2x 2,借助于(1)中c 的范围证明出结论.(2)解决此类问题,要培养观察能力,即观察条件、结论,且能从数学的角度揭示其差异,如“高次↔低次”“分式(根式)↔整式”“多元↔一元”等,从而为我们的化归转化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比较log 100 101与log 101 102的大小.解:因为n ≥2时,log n (n +1)>0,log n +1(n +2)>0. 又log (n +1)(n +2)log n (n +1)=log (n+1)(n +2)·log (n+1)n <⎣⎢⎡⎦⎥⎤log (n +1)(n +2)+log (n +1)n 22=⎣⎢⎡⎦⎥⎤log (n +1)[n (n +2)]22<⎣⎢⎡⎦⎥⎤log (n +1)(n +1)222=1,故log (n +1)(n +2)<log n(n +1).令n =100,得log 101102<log 100101. 板书设计推理与证明 1.推理(1)定义: (2)分类:推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 (1) 归纳推理 (2) 类比推理 3.演绎推理三段论⎩⎪⎨⎪⎧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精品2019版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精品2019版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2.3数学归纳法学习目标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知识点数学归纳法对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n(n-1)(n-2)…(n-50)=0.思考1 验证当n=1,n=2,…,n=50时等式成立吗?答案成立.思考2 能否通过以上等式归纳出当n=51时等式也成立?为什么?答案不能,上面的等式只对n取1至50的正整数成立.梳理(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②(归纳递推)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的框图表示1.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0的初始值一定为1.( ×)3.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类型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2×7+3×10+…+n(3n+1)=n(n+1)2,其中n∈N*.考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题点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证明(1)当n=1时,左边=1×4=4,右边=1×22=4,左边=右边,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 即1×4+2×7+3×10+…+k (3k +1)=k (k +1)2, 那么当n =k +1时,1×4+2×7+3×10+…+k (3k +1)+(k +1)[3(k +1)+1] =k (k +1)2+(k +1)[3(k +1)+1]=(k +1)(k 2+4k +4)=(k +1)[(k +1)+1]2, 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反思与感悟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时,一是弄清n 取第一个值n 0时等式两端项的情况;二是弄清从n =k 到n =k +1等式两端增加了哪些项,减少了哪些项;三是证明n =k +1时结论也成立,要设法将待证式与归纳假设建立联系,并朝n =k +1证明目标的表达式变形.跟踪训练1 求证: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 (n ∈N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12=12,右边=11+1=12,左边=右边. (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 即1-12+13-14+…+12k -1-12k=1k +1+1k +2+ (12), 则当n =k +1时,⎝ ⎛⎭⎪⎫1-12+13-14+…+12k -1-12k +⎝ ⎛⎭⎪⎫12k +1-12k +2 =⎝ ⎛⎭⎪⎫1k +1+1k +2+…+12k +⎝ ⎛⎭⎪⎫12k +1-12k +2=1k +2+1k +3+…+12k +1+12(k +1). 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综合(1),(2)可知,对一切n ∈N *,等式成立.类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例2 求证:1n +1+1n +2+…+13n >56(n ≥2,n ∈N *).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证明 (1)当n =2时,左边=13+14+15+16=5760,故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2,k ∈N *)时,命题成立, 即1k +1+1k +2+…+13k >56, 则当n =k +1时,1(k +1)+1+1(k +1)+2+…+13k +13k +1+13k +2+13(k +1)=1k +1+1k +2+…+13k +⎝ ⎛⎭⎪⎫13k +1+13k +2+13k +3-1k +1>56+⎝ ⎛⎭⎪⎫13k +1+13k +2+13k +3-1k +1.(*)方法一 (分析法) 下面证(*)式≥56,即13k +1+13k +2+13k +3-1k +1≥0, 只需证(3k +2)(3k +3)+(3k +1)(3k +3)+(3k +1)(3k +2)-3(3k +1)(3k +2)≥0, 只需证(9k 2+15k +6)+(9k 2+12k +3)+(9k 2+9k +2)-(27k 2+27k +6)≥0, 只需证9k +5≥0,显然成立.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 方法二 (放缩法)(*)式>⎝ ⎛⎭⎪⎫3×13k +3-1k +1+56=56,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一切n ≥2,n ∈N *均成立. 引申探究 把本例改为求证:1n +1+1n +2+1n +3+…+1n +n >1124(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1124,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1k +1+1k +2+1k +3+…+1k +k >1124, 则当n =k +1时,1k +2+1k +3+…+12k +12k +1+12k +2=1k +1+1k +2+1k +3+…+12k +12k +1+12k +2-1k +1>1124+12k +1+12k +2-1k +1, ∵12k +1+12k +2-1k +1=2(k +1)+(2k +1)-2(2k +1)2(k +1)(2k +1)=12(k +1)(2k +1)>0, ∴1k +1+1k +2+1k +3+…+12k +12k +1+12k +2-1k +1>1124+12k +1+12k +2-1k +1>1124, ∴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1)(2)知对于任意正整数n ,不等式成立. 反思与感悟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四个关键(1)验证第一个n 的值时,要注意n 0不一定为1,若n >k (k 为正整数),则n 0=k +1.(2)证明不等式的第二步中,从n =k 到n =k +1的推导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不应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因为缺少归纳假设.(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 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对第二类形式往往要先对n 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n 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 =k 时成立得n =k +1时成立,主要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跟踪训练2 在数列{a n }中,已知a 1=a (a >2),a n +1=a 2n 2(a n -1)(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2(n ∈N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证明 ①当n =1时,a 1=a >2,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命题成立,即a k >2,则当n =k +1时,a k +1-2=a 2k2(a k -1)-2=(a k -2)22(a k -1)>0,∴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由①②得,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a n >2.类型三 归纳—猜想—证明例3 已知数列{a n }满足关系式a 1=a (a >0),a n =2a n -11+a n -1(n ≥2,n ∈N *),(1)用a 表示a 2,a 3,a 4;(2)猜想a n 的表达式(用a 和n 表示),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考点 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通项问题 解 (1)a 2=2a1+a,a 3=2a 21+a 2=2×2a 1+a 1+2a 1+a =4a1+3a,a 4=2a 31+a 3=2×4a 1+3a 1+4a 1+3a =8a1+7a.(2)因为a 1=a =20a1+(20-1)a , a 2=21a1+(21-1)a ,…, 猜想a n =2n -1a1+(2n -1-1)a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1时,因为a 1=a =20a1+(20-1)a , 所以当n =1时猜想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猜想成立, 即a k =2k -1a1+(2k -1-1)a , 所以当n =k +1时, a k +1=2a k1+a k =2ka 1+(2k -1-1)a 1+2k -1a1+(2k -1-1)a =2ka1+(2k -1-1)a +2k -1a =2ka1+2×2k -1a -a =2(k +1)-1a 1+[2(k +1)-1-1]a, 所以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根据①与②可知猜想对一切n ∈N *都成立. 反思与感悟 “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步骤跟踪训练3 考察下列各式 2=2×1 3×4=4×1×3 4×5×6=8×1×3×5 5×6×7×8=16×1×3×5×7你能做出什么一般性的猜想?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题点 等式中的归纳,猜想、证明解 由题意得,2=2×1,3×4=4×1×3,4×5×6=8×1×3×5,5×6×7×8=16×1×3×5×7,…, 猜想:(n +1)(n +2)(n +3)…2n =2n·1·3·5·…·(2n -1), 下面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1)当n =1时,猜想显然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猜想成立,即(k +1)(k +2)(k +3)…2k =2k·1·3·5·…·(2k -1), 那么当n =k +1时,(k +1+1)(k +1+2)(k +1+3)·…·2(k +1) =(k +1)(k +2)·…·2k ·(2k +1)·2 =2k·1·3·5·…·(2k -1)(2k +1)·2 =2k +1·1·3·5·…·(2k +1) =2k +1·1·3·5·…·[2(k +1)-1]所以当n =k +1时猜想成立.根据(1)(2)可知对任意正整数猜想均成立.1.已知f (n )=1+12+13+…+1n (n ∈N *),计算得f (2)=32,f (4)>2,f (8)>52,f (16)>3,f (32)>72,由此推算:当n ≥2时,有( )A .f (2n )>2n +12(n ∈N *)B .f (2n )>2(n +1)+12(n ∈N *)C .f (2n )>2n +12(n ∈N *)D .f (2n)>n +22(n ∈N *)考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题点 不等式中的归纳、猜想、证明 答案 D解析 f (4)>2改写成f (22)>2+22;f (8)>52改写成f (23)>3+22;f (16)>3改写成f (24)>4+22;f (32)>72改写成f (25)>5+22,由此可归纳得出:当n ≥2时,f (2n)>n +22(n ∈N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 +a 2+…+a 2n +1=1-a2n +21-a(a ≠1)”.在验证n =1时,左端计算所得项为( )A .1+aB .1+a +a 2C .1+a +a 2+a 3D .1+a +a 2+a 3+a 4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一步:归纳奠基 答案 C解析 将n =1代入a2n +1得a 3,故选C.3.若命题A (n )(n ∈N *)在n =k (k ∈N *)时成立,则有n =k +1时命题成立.现知命题对n =n 0(n 0∈N *)时成立,则有( )A .命题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B .命题对小于n 0的正整数不成立,对大于或等于n 0的正整数都成立C .命题对小于n 0的正整数成立与否不能确定,对大于或等于n 0的正整数都成立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 答案 C解析 由已知,得n =n 0(n 0∈N *)时命题成立,则n =n 0+1时命题成立, 在n =n 0+1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又可推得,n =(n 0+1)+1时命题也成立, 依此类推,可知选C.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2n -1=2n -1(n ∈N *)的过程如下:(1)当n =1时,左边=1,右边=21-1=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1+2+22+…+2k -1=2k -1,则当n =k +1时,1+2+22+…+2k -1+2k=1-2k +11-2=2k +1-1.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此可知对于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 上述证明,错误是________.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 答案 未用归纳假设解析 本题在由n =k 成立证明n =k +1成立时, 应用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而未用上归纳假设,这与数学归纳法的要求不符.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1×3+223×5+…+n 2(2n -1)(2n +1)=n (n +1)2(2n +1)(n ∈N *).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证明 ①当n =1时,左边=121×3=13,右边=1×(1+1)2×(2×1+1)=13,左边=右边,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 即121×3+223×5+…+k 2(2k -1)(2k +1)=k (k +1)2(2k +1), 当n =k +1时,左边=121×3+223×5+…+k 2(2k -1)(2k +1)+(k +1)2(2k +1)(2k +3)=k (k +1)2(2k +1)+(k +1)2(2k +1)(2k +3)=k (k +1)(2k +3)+2(k +1)22(2k +1)(2k +3)=(k +1)(2k 2+5k +2)2(2k +1)(2k +3)=(k +1)(k +2)2(2k +3),右边=(k +1)(k +1+1)2[2(k +1)+1]=(k +1)(k +2)2(2k +3),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即对所有n ∈N *,原式都成立.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验证是基础: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是1.(2)递推是关键:正确分析由n =k 到n =k +1时式子项数的变化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成功证明问题的保障;(3)利用假设是核心:在第二步证明中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这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环节,否则这样的证明就不是数学归纳法证明.一、选择题1.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对角线为12n (n -3)条时,第一步应验证n 等于( )A .1B .2C .3D .4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一步:归纳奠基 答案 C解析 由凸多边形的性质,应先验证三角形,故选C.2.某个命题与正整数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在已知当n =5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导出( ) A .当n =6时命题不成立 B .当n =6时命题成立 C .当n =4时命题不成立 D .当n =4时命题成立 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第二步:归纳递推 答案 B 3.设S k =1k +1+1k +2+1k +3+ (12),则S k +1为( ) A .S k +12k +2B .S k +12k +1+12k +2C .S k +12k +1-12k +2D .S k +12k +2-12k +1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 答案 C解析 因式子右边各分数的分母是连续正整数, 则由S k =1k +1+1k +2+ (12),① 得S k +1=1k +2+1k +3+…+12k +12k +1+12(k +1).②由②-①,得S k +1-S k =12k +1+12(k +1)-1k +1=12k +1-12(k +1). 故S k +1=S k +12k +1-12(k +1).4.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中,当n =2时命题成立,且由n =k 时命题成立,可以推得n =k +2时命题也成立,则( )A .该命题对于n >2的自然数n 都成立B .该命题对于所有的正偶数都成立C .该命题何时成立与k 取值无关D .以上答案都不对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 答案 B解析 由n =k 时命题成立,可以推出n =k +2时命题也成立,且使命题成立的第一个正偶数n 0=2.故对所有的正偶数都成立.5.设f (x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f (x )满足:“当f (k )≥k 2成立时,总可推出f (k +1)≥(k +1)2成立”,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f (3)≥9成立,则当k ≥1时,均有f (k )≥k 2成立 B .若f (5)≥25成立,则当k ≤5时,均有f (k )≥k 2成立 C .若f (7)<49成立,则当k ≥8时,均有f (k )<k 2成立 D .若f (4)=25成立,则当k ≥4时,均有f (k )≥k 2成立 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 题点 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答案 D解析 对于D ,∵f (4)=25≥42, ∴当k ≥4时,均有f (k )≥k 2.6.在数列{a n }中,a 1=2,a n +1=a n3a n +1(n ∈N *),依次计算a 2,a 3,a 4,归纳推测出a n 的通项表达式为( )A.24n -3 B.26n -5 C.24n +3D.22n-1考点 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 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通项问题 答案 B解析 结合题意,得a 1=2,a 2=27,a 3=213,a 4=219,…,可推测a n =26n -5,故选B. 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n +1)(n +2)…(n +n )=2n ·1·3·…·(2n -1)(n ∈N *)的过程中,从n =k 到n =k +1左端需要增乘的代数式为( )A .2k +1B.2k +1k +1 C .2(2k +1)D.2k +3k +1 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归纳递推答案 C解析 当n =k +1时,左端为(k +2)(k +3)…[(k +1)+(k -1)]·[(k +1)+k ]·(2k +2)=(k +1)(k +2)…(k +k )(2k +1)·2,∴应增乘2(2k +1).二、填空题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足够大的自然数n ,总有2n >n 3”时,验证第一步不等式成立所取的第一个值n 0最小应当是________.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一步:归纳奠基答案 109.证明: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2+4+…+2k =k 2+k ,那么2+4+…+2k +2(k +1)=k 2+k +2(k +1)=(k +1)2+(k +1),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因此对于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以上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2n =n 2+n (n ∈N *)”的过程中的错误为_________.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答案 缺少步骤归纳奠基10.已知f (n )=1+12+13+…+1n ,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 (2n )>n 2时,f (2n +1)-f (2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答案 12n+1+12n +2+…+12n +1 三、解答题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4⎝ ⎛⎭⎪⎫1-19⎝ ⎛⎭⎪⎫1-116·…·⎝ ⎛⎭⎪⎫1-1n 2=n +12n(n ≥2,n ∈N *).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证明 (1)当n =2时,左边=1-14=34, 右边=2+12×2=34, 所以左边=右边,所以当n =2时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即⎝ ⎛⎭⎪⎫1-14⎝ ⎛⎭⎪⎫1-19⎝ ⎛⎭⎪⎫1-116·…·⎝ ⎛⎭⎪⎫1-1k 2=k +12k, 那么当n =k +1时,⎝ ⎛⎭⎪⎫1-14⎝ ⎛⎭⎪⎫1-19⎝ ⎛⎭⎪⎫1-116·…·⎝ ⎛⎭⎪⎫1-1k 2⎣⎢⎡⎦⎥⎤1-1(k +1)2=k +12k ⎣⎢⎡⎦⎥⎤1-1(k +1)2 =k +12k ·k (k +2)(k +1)2 =k +22(k +1)=(k +1)+12(k +1), 即当n =k +1时,等式成立.综合(1)(2)知,对任意n ≥2,n ∈N *,等式恒成立.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132+142+…+1n 2<1-1n(n ≥2,n ∈N *). 考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证明 (1)当n =2时,左式=122=14, 右式=1-12=12. 因为14<12,所以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2,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122+132+142+…+1k 2<1-1k, 则当n =k +1时,122+132+142+…+1k 2+1(k +1)2<1-1k +1(k +1)2=1-(k +1)2-k k (k +1)2=1-k 2+k +1k (k +1)2<1-k (k +1)k (k +1)2=1-1k +1,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对任意n ≥2的正整数,不等式都成立.四、探究与拓展1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4n +1+52n +2(n ∈N *)能被14整除”时,当n =k +1时,34(k +1)+1+52(k +1)+2应变形为________________.考点 数学归纳法定义及原理题点 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归纳递推答案 34×(34k +1+52k +2)-52k +2×14×4 解析 34(k +1)+1+52(k +1)+2=34×34k +1+52×52k +2=34×34k +1+34×52k +2+52×52k +2-34×52k +2=34×(34k +1+52k +2)-52k +2×(34-52)=34×(34k +1+52k +2)-52k +2×14×4.14.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1-na n (n ∈N *).(1)计算a 1,a 2,a 3,a 4;(2)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 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题点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通项问题解 (1)计算得a 1=12;a 2=16;a 3=112;a 4=120.(2)猜想:a n =1n (n +1).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猜想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猜想成立, 即a k =1k (k +1), 那么,当n =k +1时,S k +1=1-(k +1)a k +1, 即S k +a k +1=1-(k +1)a k +1.又S k =1-ka k =k k +1, 所以kk +1+a k +1=1-(k +1)a k +1,从而a k +1=1(k +1)(k +2)=1(k +1)[(k +1)+1], 即n =k +1时,猜想也成立.故由①和②可知猜想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已知命题 “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 时必有实数解”,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是( )
A. B. C. D.
3.如图,在正方形 中,△ 是等边三角形, 的
延长线分别交 于点 ,连接 , 相交
于点 ,给出下列结论: ; ;
;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 图,点 在△ 的边 上,连接 . ; ; .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 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演练
1、下列说法:
①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②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形成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④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 的直线,一定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其中正确的有( )个.
A.4B.3C.2D.1
当 时, =______, =______.
归纳证明
对任意 ,猜想 与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拓展应用
(1)若将“抛物线 ”改为“抛物线 ”,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 与 的大小关系;
(2)连接EF,AE.当 时,直接写 与yF的大小关系及四边形 的形状.
三、中考预测
例3(中考指要).如图, 是 的中线, 是线段 上一点(不与点 重合). 交 于点 , ,连结 .
学习资料专题
第32课时推理与证明
课题
第32课时推理与证明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 想,然后再进行证明.
2.能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体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观察、实验的 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到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
(3)一组对角相等且连接这一组对角的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综合应用
例2(中考指要 )问题情境
如图,在 轴上有两点 , .分别过点 作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 于点 .直 线 交直线 于点 ,直线 交直线 于点 ,点 、点 的纵坐标分别记为 , .
特例探究填空:当 时, =______, =______;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___(直接作选命题,然后证明)
二、典型例题
1.命题与证明
例1(中考指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错误,请举出反例。
(1)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如图1,当点 与 重合时,求证: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 不与 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 )如图3,延长 交 于点 ,若 ,且 .
①求 的度数;
②当 , 时,求 的长.
四、反思总结
1.本节课你复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难?
复备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