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课 与山为邻 (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 《与山为邻》PPT课件(共32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 《与山为邻》PPT课件(共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da5200827d3240c8547ef3b.png)
概括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 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 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瑞士结合其山区特色开展了哪些 旅游项目?
• 登山:阿尔卑斯山区山峰众多,夏季适宜进行登山 活动;
• 滑雪:冬季雪后阿尔卑斯山区特别适合开展滑雪运 动,且滑雪场众多,设备齐备。
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 体现了什么科学道理?
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与 自然和谐相处。
衣食住行特色
秘鲁安第斯山区 (垂直的生计)
自然环境 农业文明成就
山区的农业生产 (以安第斯山为例)
农业的垂 直布局
山上:畜牧业 山下:种植业
垂直的生计
山地之国 瑞士
•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 山地之国,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 准最高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 美誉。
世界上最长的山 脉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
境 ﹣2℃
7℃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约6摄氏度。因 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 观差异明显。
假设山山区脚不的同气海温拔为高度, 16℃ 其2降5℃水和,热请量计不算同不,同形
成海山拔上高山度下的差气异温明。显的
25℃ 气候特点。不同的气候
与山为邻
与山为邻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 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 艰苦。但是,山区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 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与山为邻
秘鲁安第斯山区
找一找:安第斯山脉的位 置
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和走向
位置:西半球 走向:从北到南纵贯南 美洲大陆西部,呈南北 走向。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https://img.taocdn.com/s3/m/222d994a6c175f0e7cd137fe.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第3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共28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第3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aa182c90c69ec3d5bb7544.png)
• 4.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环境保护:
• 瑞士人很早就意识到国土面积的狭小、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 展之间的矛盾,严格立法保护环境。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 护区,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 生存地。
• 4.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A有( ) • 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
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 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 A.②③ B.①④
•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脉,所以①不符合题意;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是阿尔卑斯山成 为旅游热点地区的人文条件,不是自然原因,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 9.读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秘鲁位于__安__第___斯_山区。 • (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约________℃。 • (3)受____地__势__影响,安第斯山区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呈垂现直________变化。
• (4)根据所学知识,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填写完整。
• 12.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下列地形区与农业景观组 合正确的是( )
• A.C青藏高原——雪山脚下棉田广 B.华北平原——碧绿花园连成片
• C.安第斯山区——干寒草原广阔 D.阿尔卑斯山区——稻田广布
• 二、非选择题 • 13.读图,回答问题。
• (1)图中山脉的名称是_安__第__斯__山__脉_____,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 它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c2902caa300a6c30d229f12.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二、学与教的过程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a7982f6ec850ad02de804158.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https://img.taocdn.com/s3/m/77a02edfb84ae45c3a358c6d.png)
秘鲁安第斯山脉山区马铃薯的收获季节,五彩缤纷: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以及带黄色斑点的粉色等等。奇 形怪状:有圆形的、有长形的,还有扭曲在一起的,还有像拐 杖一样钩状的,也有像陀螺那样的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 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比如:弄媳妇哭、老骨头、黑 美人、白鹿鼻、红影子等。
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暖温区,分 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 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秘 鲁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海拔较低的山谷、 山坡,印第安人开 辟梯田,种植玉米 、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吗?
• 交通条件:
• 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旅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 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 ;还有直升飞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求助。
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那些 知名产业?
• 除旅游业外,瑞士的手表制造、金融保险 业也非常发达,这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缺乏等有着较大关系。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 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 现垂直变化。
垂直的生计
观察: 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
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终年积雪
寒温带:草原
暖温带:灌木 和林地
热带雨林
看图3-17
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 积的热带雨林。
阿尔卑斯山区高山峡谷景观的形成得益于河 流和山川的作用。
读图P67,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 国家。
• 自西往东依次是法国、意大利、瑞士、列 支敦士登、奥地利。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509f5a011ca300a6c39090.png)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与山为邻》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通过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三个典型的案例,来表现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欣赏哈尼人的梯田文化;关注卢索旅游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山区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识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天山山脉的垂直牧场,哀牢山区的梯田景观。
难点是:哈萨克牧民利用山地牧场的科学道理。
为了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各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学法指导上,为促进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学生说、同桌相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自己评价,互评互判互补,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山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幅简便易得的景观图片,并亲手绘制教学挂图,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搜集各种资料,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38c32e4127284b73f3425023.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能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
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山地之国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两地的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两地人们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生产的事例,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6cf521711cc7931b716ce.png)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入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然条件进行生产和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与山为邻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与山为邻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403f8865ce05087632137d.png)
方面
影响
就业机会 大量增加,避免外出
生活水平 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 破坏山区的自然环境
卢卡索热闹起来是好是坏?
优点: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成为 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 到提高。 缺点:过度的盲目的开发,造成旅游区生环境的破坏,进 而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该地区长远的 发展。
高山流水
生产特色 生活特色
四季放牧 (转场)
住毡房;冬季安 排婚礼,节庆
修筑梯田 (种水稻)
住蘑菇房;梯田 是小伙子的脸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的
高大褶皱山脉。西起法国东
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南部、
意大利北部,东到奥地利的
维也纳。山脉长1200千米,
宽150千米---300千米,平
均海拔3000千米。许多山峰
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给哈萨克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 响?哈萨克人又是怎样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
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
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高山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的
发展牧业,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地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姑娘追
哈
叼
萨
羊
克
风
俗
毡房
毯房
1、阅读课本并观察图4—11,找出元阳县的地理位置及自 然特征。
终年积雪,山谷冰川广布, 请介绍一下卢卡索的
山坡森林茂密,也多草地。 地理位置
卢卡索就位于法国阿尔卑斯 山区的西侧,坐落在群山环
位于阿尔卑斯山西侧
抱的山谷中,也是一个以山
为邻的地方。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https://img.taocdn.com/s3/m/b1fc5d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4.png)
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山区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如模拟山区生活、讨论山区可持续发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学生了解地理差异、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山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2)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山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山区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4)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山区社区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的需求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
(5)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山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山区经济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参加学术讲座:推荐学生参加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学术讲座,如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与山为邻》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与山为邻》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3aedf961ed9ad51f11df28c.png)
玉米品种繁多,颜色各异,早在7000年前印 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玉米也成为了 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
马铃薯又名土豆,它营养丰富,产量高, 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原产于美洲的马铃 薯现在已遍布世界各地。
衣
羊驼毛质地轻柔,纤 维细长,保暖性强, 极为珍贵,有“纤维 上帝”之美誉。
夏季
观光度假、登山
阿尔卑斯山区多峡谷、 山峰。山区海拔较高, 从山麓到山顶景观差 异明显,风景优美。
高原山地气候 夏季凉爽
你还可以享受哪些 设施和服务呢?
★ 冬季
冬季积雪、银装素 裹,为滑雪运动提 供了条件
你在滑雪中可以 享受哪些设施和 服务呢?
缆车 冰川列车
自然环境
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夏天成为观光避暑胜地,冬季发展 滑雪运动
羊驼:原产于3000-4800米的安第斯山,以草 为食,身上长有浓密、光亮的长毛。
食
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 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 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羊驼和骆马的奶、Biblioteka 也是食物来源。住村落
行
骆马:3500多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特有的动物, 是骆驼家族中最小的成员。有长长的脖子和腿, 它善于用脚底和脚趾,以便在岩石和砾石上站得 更稳。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 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林业
布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1:23:13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22021/8/122021/8/12Aug-2112-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2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份打包)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份打包)](https://img.taocdn.com/s3/m/3cae408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5.png)
教学手段:
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形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分布。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地形图和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形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特点。
答案: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强保护。
-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生态环境相对稳定,但需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地形从东南向西北递变,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题目:请举例说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重点题型整理
1. 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题目:请简述我国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答案: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如下:
- 山地:高耸陡峭,适合发展林业。
- 平原:广阔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 丘陵:起伏变化,适合发展畜牧业。
- 高原:海拔较高,适合发展畜牧业。
4.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 丘陵: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盆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可以提供稻米等粮食产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55336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0.png)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山脉地区的遥感图像、视频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山脉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
(1)山脉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地形、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情况。
- 人口分布状况及原因
- 城市分布状况及原因
4. 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 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2课与山为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山脉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优势与劣势。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探讨山脉地区发展问题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山脉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山为邻(2)
![与山为邻(2)](https://img.taocdn.com/s3/m/01c3f07a81c758f5f61f67a2.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三个案例,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比较这三个典型案例,在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结构分析本课选取三个典型案例: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和热闹的山谷,描述了山区人们生活的三种不同类型。
由于山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各不相同,山脉海拔、走向差异很大,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材以牧业、种植业和旅游业三种经济活动作为“平台”,为我们展现了山区生活的不同场景,如诗、如画、如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垂直的牧场──重点介绍山区的游牧和“转场”文化。
游牧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牧区生活方式。
游牧的产生,实际上是基于牧民对牧草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认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顺应。
哈萨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业特色,“转场”也因此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
如画的梯田──重点介绍山区的种植业和梯田文化。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地制宜是发展生产的前提条件。
通常情况下,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和盆地,山地和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哀牢山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了山区种植业。
哈尼族人随山势变化修筑梯田,使梯田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形成了如画的景观与独特的文化。
热闹的山谷──重点介绍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
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则善于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
3.2与山为邻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3.2与山为邻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d18ce6a5727a5e9856a61af.png)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山地之国[教学目标]1.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2.能对各种图片和资料进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山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教学思路]通过《垂直的牧场》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区域生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山区自然之美、感受山区人民创造力的同时,更深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天山地区哈萨克牧民“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以及“转场”对牧民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同样是山区,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则是另一番风貌。
二、新课教学(一)、如画的梯田。
1.走进元阳展示图1——我国的政区图2——云南元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元阳的位置2.进哀牢山讨论:1)山区一般发展什么经济?2)哈尼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遵循自然规律:随山势修筑梯田,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种植水稻的水源问题。
3)元阳梯田体现了哪一科学道理?哈尼人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1.看梯田美景展示图3——1元阳梯田图3——2元阳梯田图3——3元阳梯田图3——4元阳梯田图3——5元阳梯田图3——6元阳梯田欣赏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4、说一说:元阳梯田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哈尼人的日常生活?1、山寨建在向阳开阔的山坡上2、修筑梯田成了每一个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5、巩固提高(小组合作完成)1)哈尼人为什么不直接在山坡上种庄稼,而是修成梯田呢?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1000年前的哈尼人已经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了)2)列举不重视环境保护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事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71d6662b160b4e767fcf5f.png)
介绍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国家,
(一)秘鲁的位置:
1、海陆位置:
位于南美洲的西部沿海,东北与 巴西相邻,南面与智利相邻,西 临太平洋。
2、半球位置: 西半球、南半球;
3、经纬度位置:
约:810W~~690W之间, 约:00纬线~~190S之间,
(二)秘鲁的地形:
2、地势:
1、地形区: (1)、东部:亚马孙平原
东西两侧低, (2)、中部:安第斯山脉 中间高。 (3)、西部:狭窄的沿海平原
(三)秘鲁 的河流:
亚马孙河的上游 以及支流,
(四)秘鲁的气候:
1、东部: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2、中部:高原山地气候 3、西北部:热带草 利马
(五)秘鲁的民族: 印第安人
(六)秘鲁的垂直生计:
1、垂直生计的自然原因: 安第斯山区是高原山地气候,这是一种垂 直气候,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从热带 雨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冰雪。 2、垂直生计的表现:
2、垂直生计的表现: (1)低海拔的山谷和山坡: 修筑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 麦和大麦;
(2)高海拔的山坡: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雨水 少,发展畜牧业,放牧羊驼和 骆马。
(七)安第斯山区垂直气候的自然条 件决定了印第安人的垂直的生产方式, 而垂直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印第安人 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同时,人们 又要努力适应当地的垂直的自然环境, 与自然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 C 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安第斯山区牧民所驯养的主要动物是( )
• A 羊驼、骆驼
B 骆马、山羊
• C 羊驼、骆马
D 山羊、骆驼
•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 因是( )
• A 经纬度 B 地势 C 洋流 D 气候
安第斯山脉从 北到南纵贯南美 大陆西部,全长 近9000千米,是 世界上最长的山 脉,素有“南美 洲脊梁”之称。
垂 直 的 生 计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 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观察: 5°S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
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积雪冰川
垂
直
变 干寒草原
化
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骆马。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骆马当在当地居民 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秘 鲁
印加文明
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10世纪前后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 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人口达1000万。
独特的印第安文明
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
一 、单项选择题
• 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图1中沿着北纬40度的A、B、C、三地年 降水量的排序正确的是:() > () >()
图2中的D为( ) 河,向南注入()湾。根据 图2信息,我们可以判断D河流域的地势特征是()
图3中甲、乙同为美国小麦带,其中种植冬小麦的是()。 请从气候角度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图3中甲、乙两地共同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一、低海拔 ——种植业
马铃薯和玉米是安 第斯山区居民的主 要粮食。
全国马铃薯日:5月30日
二、高海拔 ——畜牧业
羊 骆马 驼
羊驼毛——纤维上帝
羊驼毛出口
2011年秘鲁 羊驼毛出口 额超过4000 万美元。
“走动的黄金”
秘鲁的公路
骆马是当地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
说一说
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 的图案?
请结合图1图2 中的信息,分析图3中丙地发 展为水稻带的有利自然条件。
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在自然 条件上存在哪些特点?
与
山
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 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 较为艰苦。
为 邻
找一找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南美洲
安第斯山脉的 海陆位置和走 向?
• 4、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
• A 种植业 B 畜牧业 C 旅游业 D 采掘业
二、简答题
1. 地区间因气候的差异,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同。在5゜S左右的安第斯山麓地 区的自然带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种自然带?随着海拔的升高,自然带又呈 现出怎样的变化?
著 热带雨林带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 发展生产的?
秘 鲁 山 区 农 业 活 动 示 意 图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 生产的?
• 一、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 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
• 二、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
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