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辐射源雷达概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相关技术综述
d n i c t n i it d c .A d i h s a n t ce a ig t e rd mi e d n i c t n r 一 e t ai nr u e f o s o d n t a n is u td me nn t a a e t r ie t a i r oh r t f o e
2 1 第 2期 02年
2 2, o. 01 N 2
电
子
对
抗
总 第 13 4 期
S r s No 1 3 e e .4 i
EL CT | I W AR RE E 田0N C FA
・
专家 论坛 ・
雷达 辐 射 源 识 别 相 关技 术 综 述
姜秋 喜 潘 继 飞 陈 晟
n q e i s mma i d.11 r b e s e i e n te r d mi e e t c t n a e a ay e i s u u re z 1e p lm x s d i h a a e t r i n i a i r n lz d.I hs o t r t d f o n ti p p r h i p ito e i a v n e :t e t h i e o d dvd a e t c t n i n e e t e a e ,t s on f iw d a c d h c nq f a a i iiu li n i ai a f ci v s e u r r n d f o s v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I. 前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II. 雷达辐射源的特点和分类
- 雷达辐射源的特点和几何结构特征
- 雷达辐射源的分类和常见类型
III.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 基于信号处理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 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 其他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IV. 实验研究和应用案例
-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应用案例综述
V. 总结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展望未来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VI.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列表I. 前言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是用于辐射源的识别与定位。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辐射源作用下的反射波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特征并进行识别分类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对未知雷达辐射源的识别和跟踪,对实现雷达情报收集和战术联合作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三个方面对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进行综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雷达设备在现代化武器装备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现代化战争中,信息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主要特征,雷达在情报收集、空中监视、火力打击和战场指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雷达辐射源的定位和识别,需要一种精确、快速、稳定和准确的方法来进行信号处理和识别分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刻画雷达辐射源特征、优化系统算法和提高系统检测精度等方面。同时,国内也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中,从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处理效率。在国外,相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取合适的特征向量、基于机器学习的辐射源分类方法和非线性信号处理等方面。
雷达的历史回顾
1941年12月,美国己生产100部SCR-270/271陆军通信兵预警雷达,其中有一部架设在檀香山,当年它探测到日军飞机偷袭珍珠港,但却误认为是友军飞机,铸成大悲剧。
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预警雷达。並发明了多目标分辨。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雷达技术和各种武器技术的发展,如今雷达的概念有所扩展,除上述有源雷达外,又派生出无源雷达,也就是说这种雷达没有辐射源,这种雷达是借用空间已有的电波,照射到目标所形成的囬波来探测目标。如今学术界称这种雷达为外辐射源雷达。从雷达本身看,它是无辐射源,实际上是有源,这源是外部辐射源。
雷达的诞生
雷达的历史回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都世民
雷达是英文名词“Radar”的音译,它的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早先概念是:由雷达发射机产生具有给定参数的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到空间,通过天线波束在空间扫描,一旦目标出现,就会对辐照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此反射波和散射波再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接收机,经检波、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即可获得空中目标的位置和目标的其它属性。这里所说的发射机就是雷达的辐射源。因此这种雷达称作有源雷达。
1934年,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的佩奇(R.M.Page),首次拍摄到由飞机反射回来的,短脉冲回波的照片。
1935年,英国人和德国人首次实现,用空中飞机反射回波形成的短脉冲来測距。
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
专家论坛 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
3
杨广平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南京210013)
【摘要】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具有隐蔽性好、反隐身能力及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简单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影响外辐射源雷达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直达波信号对消、多径信号对消、同频干扰的消除等,在系统设计中应进行针对性设计。文中以基于调频广播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为例,介绍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原理、组成及性能,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外辐射源;无源雷达;双基雷达;直达波
中图分类号:T N958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Key Technology of Pa ssi ve Ra da r
Y ANG G uang2ping
(Nanjing Re sear ch I nstitute of Electr onic s Technol ogy, Nanjing210013,China)【Abstra c t】 The pa ssive rada r based on externa l illum i nator has many advantag e s,such as g ood invisibilit y,anti2stea lth, anti2jamm ing capabilit y,and it is si m p le and re liable.T he fac t or t o affec t the perf o r mance of the passive radar is as follo wing:di2 rect2path2wave,m ulti2path effec t,co2channe l interfe rence,etc.,and in the p rocess of de signing the passive rada r system,t hese fac t ors m ust be ma inl y considered.Recently,t he passive radar has a 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o the technol ogy of passive rada r has dev e l oped rapidly.In this pape r,firstly,the princi p le and compositi on of the pa ssi ve rada r are introduced,and then the key technol og y of the pa ssi ve radar is discussed and ana ly zed.
电子对抗原理_8_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pptx
矩阵求逆(SMI)算法
式中, ( ) 为无干扰时导向矢量,
RN 为天线阵列相关矩阵
x1 x1
x1 x2
x1 xN
RN
x2 x1
x2 x2 x2 xN
xN x1 xN x2 xN xN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1、直达波抑制
1.1 空域滤波
矩阵求逆(SMI)算法 形成宽零陷
对消后FFT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四)实时处理效果
3、互模糊函数
对消前后二维相关图 (相关处理时间1.6s)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四)实时处理效果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四)实时处理效果
4、恒虚警检测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
1 T
T 0
xt
(t ) xd
* (t
)e
j 2
fdt dt
时延 频移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2、互模糊函数
电视伴音信号的模糊函数比较理
想,比较适合作为雷达辐射源
幅度
电视伴音信号模糊函数
时延
多普勒频率
电视伴音信号互模糊函数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对外辐射源进行监测和跟踪时,常规的雷达信号处理和目标跟踪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外辐射源泛指那些以辐射能量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的设备或物体。这类辐射源的特点是其信号与背景噪声相似,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因此,需通过对雷达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外辐射源的跟踪和监测。
目前常用的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滤波、特征提取和目标跟踪三个方面。滤波是信号处理的基础,可以通过消除噪声和杂散信号,提高信号质量。特征提取则是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特征,例如频率、幅度等信息。目标跟踪是利用特征信息对目标进行跟踪,使用了多种算法如Kalman滤波器、粒子滤波等。
在滤波方面,为了消除噪声和杂散信号,可以采用数字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常用的数字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等。通过对信号进行滤波可以减少背景噪声的干扰,提高目标信号的信噪比。
特征提取是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特征提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如信号的归一化、降噪等。然后可以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包括频率、振幅、相位等信息。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目标跟踪算法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跟踪。
目标跟踪是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传统的目标跟踪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的估计和预测。然而,这些方法在复杂的信号背景下可能会出现跟踪不准确的情况。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跟踪算法,如粒子滤波、神经网络等。这些算法通过引入非线性因素,提高了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无源雷达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无源雷达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一.无源雷达的名称讨论
无源雷达( passive radar),是指这种雷达没有辐射源,它是借用空间已有的电波,照射到目标所形成的回波来探测目标。
从雷达的基本原理,从经典型式的雷达,来看如今广受关注的无源雷达,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其组成部分。经典雷达都是由发射机产生所需频段的电波,
经天线辐射到空间,照射待测目标。后者却无发射机,照射目标的电波是借助
空间已有的电波,这称作雷达以外的辐射源。这种雷达称作无源雷达,也称作
外辐射源雷达(external sources)。由于雷达自身不辐射电波,这就导致雷达定位方法、信息处理等相关问题也随之改变。
相控阵雷达
无源定位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从雷达本身看,它是无辐射源,实际上是有源,这源是外部辐射源。另外,这种雷达是一种隐形雷达,雷达的克星反辐射导弹是追踪雷达辐射波,並
对此实施攻击。无源雷达不向空间辐射电波,也就会让反辐射导弹找不到雷达
所在地,因此无源雷达就是真实意义上的隐形雷达,无须采用隐身材料和减小
雷达装置夲身的散射、反射和绕射波。
除此而外,这种雷达可以看成被动雷达,因为它是不主动发射,是被动
接收。
无源雷达还称作无源隐蔽雷达和无源相干雷达。这是基于它使用机会辐
射源或协同辐射源工作,这是将来自辐射源的直达波与由运动目标的反射波相
雷达的历史回顾
雷达的历史回顾
都世民
雷达是英文名词“Radar”的音译,它的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早先概念是:由雷达发射机产生具有给定参数的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到空间,通过天线波束在空间扫描,一旦目标出现,就会对辐照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此反射波和散射波再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接收机,经检波、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即可获得空中目标的位置和目标的其它属性。这里所说的发射机就是雷达的辐射源。因此这种雷达称作有源雷达。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雷达技术和各种武器技术的发展,如今雷达的概念有所扩展,除上述有源雷达外,又派生出无源雷达,也就是说这种雷达没有辐射源,这种雷达是借用空间已有的电波,照射到目标所形成的囬波来探测目标。如今学术界称这种雷达为外辐射源雷达。从雷达本身看,它是无辐射源,实际上是有源,这源是外部辐射源。
雷达的诞生
1864年,伟大的电磁之父麥克斯韦(JamesC1erkMaxwe11)发表了巨著“电磁学通论”,从数学和物理学,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就是电磁波!
1886年,赫兹(HeinerichHertz)巧夺天工,他发明了天线,将谐振回路形成的电磁波,辐射到空间,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年,波波夫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
1897J 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3年-1904年,德国侯斯美尔(Christian Hulsmeyer)发明了船用防撞雷达,获得了专利权。这种雷达只能测量目标的距离。同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架飞机。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监测来自外部辐射源的雷达系统。外部辐射源包括无线电信号,如广播电台、手机信号、卫星通信等。外辐射源雷达可以探测并定位这些信号的源头,用于情报收集、无线电监测、频谱管理等领域。
外辐射源雷达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常规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目标。不同之处在于,外辐射源雷达是专门设计用于分析和识别无线电信号的特性和参数。它能够根据信号的频率、功率、调制方式等特征来识别不同的信号源,并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时间和方向等参数来定位信号源的位置。
外辐射源雷达通常由多个接收天线组成,可以实现对多个方向的信号进行同步测量。通过分析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可以确定信号源的角度和距离。另外,外辐射源雷达还可以通过多普勒频移来判断信号源的运动状态和速度。
外辐射源雷达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监测无线电干扰、窃听和侦查行为,用于频谱监测和频率规划,也可以用于对敌方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系统进行情报收集和干扰。
浅谈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浅谈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张奇雯
刘忠义
杨泽刚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介绍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的过程,概述和分析国内外雷达辐射源识别研究的现状,阐述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指出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的发展
趋势。
[关键词]雷达辐射源识别
特征参数匹配
人工智能
脉内分析
中图分类号:TN 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009-01
一、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过程
(四)数据融合识别法
从21世纪初期开始,研究人员提出了多传感器探测雷达辐射源信息,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主要通过对信号的到达方向、工作频率、脉冲调然后通过相应的融合规则得出合理的融合结果,减少由于单传感器进行识别制参数、天线扫描方式、频域和时域波形、功率等参数的分析,从而确定准确率低、不确定性程度大的问题。与单传感器相比,基于多传感器的雷达雷达辐射源的体制、用途、威胁等级、载体平台,为上级决策机构提供情辐射源信号的识别显然能有效提高正确识别率。在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报支持。雷达侦察接收机接收到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是密集交错的脉冲流,时,用D S 证据理论构建识别框架进行融合,能降低单传感器的不确定性。
这些脉冲流经过分选和两次特征提取后,才能把从众多的雷达信号中分选三、结论
出某部雷达的信号。经过分选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提取的特征构成了脉冲描述字,主要包括脉冲到达时间、脉冲到达角、脉冲载频、脉冲幅度、脉特征参数匹配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查询简单、比较速度快,但缺点是不冲宽度等。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测量和分析,方可获得脉冲的其他特征能对知识进行学习,不具备识别未知类型的辐射源信号,更谈不上对未知参数:脉冲重复间隔、天线扫描周期。有了这些特征参数,雷达辐射源信信号的分类处理。专家系统识别法结合辐射源信号的特征,用专家知识对号识别就变成了一个模式识别的问题。
外辐射源雷达干扰与杂波抑制算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干扰与杂波抑制算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干扰与杂波抑制算法研究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雷达系统在军事、空域监测、气象、导航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雷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外辐射源的干扰与杂波抑制。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一问题,并探讨相关的算法。
一、外辐射源干扰的概念和影响
外辐射源是指雷达系统接收到的来自雷达系统范围之外的电磁波辐射。外辐射源干扰会导致雷达系统的信号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雷达的探测和跟踪能力。这对于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抑制外辐射源的干扰。
二、外辐射源干扰的原因和特征
外辐射源的干扰主要来自于雷达系统周围的电磁辐射设备,如通讯基站、电视发射塔、输电线路等。这些设备产生的电磁波与雷达系统发射的信号相互干扰,导致雷达系统无法准确地探测和跟踪目标。外辐射源的干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频率干扰:外辐射源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与雷达系统工作
频率相近或相同,导致频率干扰。
2. 相位干扰:外辐射源的辐射信号与雷达系统的射频信号存
在相位差,导致相位干扰。
3. 时域干扰:外辐射源的辐射信号引起雷达系统接收信号的
时域波形变化,导致时域干扰。
4. 强度干扰:外辐射源辐射信号的强度过大,导致雷达系统
的接收信号被淹没,无法正常工作。
三、外辐射源干扰的影响分析
外辐射源干扰会给雷达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降低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外辐射源的干扰会使雷达系统无法准确地识别和跟踪目标。
雷达原理知识点汇总
雷达原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雷达概念(Radar):
radar的音译,“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
2、雷达工作原理:
发射机在定时器控制下,产生高频大功率的脉冲串,通过收发开关到达定向天线,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在天线控制设备的控制下,天线波束按照指定方向在空间扫描,当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上,二次散射电磁波的一部分到达雷达天线,经收发开关至接收机,进行放大、混频和检波处理后,送到雷达终端设备,能判断目标的存在、方位、距离、速度等。
3、雷达的任务:
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的任务不仅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
4、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斜距R : 雷达到目标的直线距离OP。
方位角α: 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与某一起始方向(正北、正南或其它参考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俯仰角β:斜距R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在铅垂面上的夹角,有时也称为倾角或高低角。
5、雷达工作方式
连续波和脉冲波
6、雷达测距原理
R=(C∆t)/2
式中,R为目标到雷达的单程距离,∆t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时间间隔,C为电磁波的传播速率(3×108米/秒)
7、影响雷达性能指标
脉冲宽度(窄),天线尺寸(大),波束(窄),方向性。
8、距离测量分辨力
外辐射源雷达研究历史
外辐射源雷达是双(多)基地雷达的一种特例,其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雷达发展的初期。1935 年英国的 Arnold Wilkins 首次借助外部辐射源进行了雷达探测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依靠 BBC 电台发射的短波无线电信号,用一部装在运输车上的接收机探测到了 12km 外的轰炸机,这就是著名的 Daventry 试验。首次用于战争环境的双基地外辐射源雷达是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Klein Keidelberg”雷达,以英国海岸警戒雷达 Chain Home 的发射机为辐射源,通过安装在丹麦的接收机来搜寻目标的反射信号,对从英国起飞的战机进行探测和定位,能探测到450 公里外的战机,精度较差大约为 10km,但在当时很好的完成了对盟军轰炸机的预警任务。1936 年雷达天线收发转换开关的发明,使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单基地雷达,在随后的 40 年间,双基地雷达领域很少为人们所关注。七十年代,捷克台斯拉公司进行了无源被动探测系统的研究,于 1987 年推出了“塔玛拉(TAMARA)”系统,据称在 1995 年的波黑战争中,塞族利用该系统发现美国的 F-16 战机并将其击落;另据报道,1999 年参加科索沃战争的一架 F-117 隐形战机被南联军用萨姆-3 导弹击落,而发现该隐形战机的正是“塔玛拉”雷达。它的移动型就是 1998 年推出的“维拉(VERA)”系统,可同时跟踪200 批空中目标。
1974 年美国的 Marko 等人利用基于调频广播的双基无源雷达来测定目标的位置。该系统利用互相关技术测量目标反射信号相对于外辐射源直达波信号的延迟时间,得到目标所在的等距离椭圆,再结合反射信号的到达角测量即可对目标进行定位。1986 年,英国伦敦学院大学(UCL)的 Griffiths 等人首次对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进行研究,对信号检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外辐射源波形的模糊函数是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距离分辨率、距离模糊间隔、距离旁瓣水平及多普勒的分辨率。随后的 1992 年,Griffiths 等人提出将卫星转播的电视信号作为雷达的辐射源,接收端由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直达波信道和接收目标反射波的回波信道组成,对两路信号做相关处理,之后利用非相干积累来提高处理增益。研究表明对于 100km 外 RCS=20m2的目标,要达到10−6虚警
电子对抗原理 7 外辐射源雷达简介
外辐射源雷达优势
3)隐蔽性好,战场生存能力强,反辐射导 弹不易确定其位置。 4)很多民用辐射源工作频率较低,对于探 测隐身飞机比较有利。隐身目标只是在鼻 锥±30°的角度范围内有极小的RCS,而 其侧向散射没有减少,在某些角度反而增 加。
外辐射源雷达优势
5)双基地体制可以增强雷达抗有源压制干 扰的能力,由于较难判定雷达系统的参 数,不了解接收机的位置,有源欺骗式 干扰难以奏效。 6)外辐射源雷达因为主动利用空间早已存 在的信号,所以不用从拥挤的电磁频谱 中专划分出一个频段,同时避免了互相 干扰问题。
华盛顿大学的MRR
利用调频广播辐射源的双(多)基地雷达
MRR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大气电离层, 在实验中该雷达能检测到100km以外的 飞机 调频广播发射塔和接收天线位于山的两 侧 这种布站方式可以极大减小直达波对目 标接收机的干扰,同时又能获得好的发 射信号作为参考信号
华盛顿大学的MRR布站示意图
西门子公司的GSM 探测雷达布局示意图
3 外辐射源雷达的发展意义
与常规雷达相比,外辐射源雷达具有很多 优点,可以做为防空预警的辅助手段。 1)无发射机,系统结构紧凑,研制成本和 维护费用较低。 2)可利用辐射源种类繁多,如调频广播、 电视、GSM、GPS、广播卫星信号等,这 些辐射源空域覆盖范围大,遍及全国。
高分辨、多辐射源兼容、目标识别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培训课件PPT(共 60张)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1、直达波抑制 1.2 自适应对消
RLMS对消收敛过程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1、直达波抑制
1.2 自适应对消
(2)维纳算法
Y (n ) X T (n ) C (n )X D (n )
阵列天线各单元加权矢量为
W()RN 1()
矩阵求逆(SMI)算法
式中, ( )
RN
为无干扰时导向矢量, 为天线阵列相关矩阵
x1 x1
x1 x2
x1 x N
RN
x2 x1
x2 x2
x2 xN
xN x1 xN x2 xN xN
M
xD(t)xS(t) G ixS(ti)w1(t) i= 1
目标回波接收通道信号:包含直达波干扰和目标 反射的信号
N
xT(t)K ixS(ti)K Tx ( St+ T ) ej2 fdtw 2(t) i= 0
一、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 (二)关键技术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1、直达波抑制
1.1 空域滤波
矩阵求逆(SMI)算法 形成宽零陷
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系统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雷达系统在其工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外辐射源和干扰信号对雷达目标检测造成的干扰。因此,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外辐射源对雷达目标检测的影响。外辐射源是指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信号源,这些信号源可能来自雷达系统周围的信号源,比如电视和广播发射塔、手机基站等。外辐射源会产生干扰信号,这些信号与雷达系统本身的信号混合,导致目标检测的准确性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改善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雷达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其次,为了抑制外辐射源的干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其中之一就是差分方位多普勒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处理,从而抑制外辐射源产生的干扰信号。它基于观察到的干扰信号和目标信号的不同分布特征,通过自适应处理器对两者进行分离,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目标检测性能。
此外,自适应滤波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中。该技术基于对接收到的干扰信号进行建模和估计,并利用这些信息设计滤波器,将干扰信号从雷达系统中抑制出去。自适应滤波技术能够根据干扰信号的变化自动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从而更加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信号情况。
除了以上技术,利用空间域信息和时间域信息的处理方法
也是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的重要技术手段。空间域信息处理方法通过对雷达系统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空间域的分析和处理,从而抑制干扰信号。时间域信息处理方法则基于对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目标信号检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雷达面临的四大挑战:
(1)隐身目标的威胁
隐身飞机、隐身导弹和隐身舰艇和无人机的出现使得雷达散射截面积成百上千倍的减小,增加了雷达发现目标的难度。
(2)低空与超低空目标的威胁
战术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等低空、超低空目标的入侵也给雷达探测带来了重大挑战。(3)反辐射摧毁的威胁
反辐射导弹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制导并将其摧毁,是电子对抗中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电磁环境,雷达往往需要发射更大的功率以达到同样的探测性能,从而增加了被发现甚至被摧毁的风险。
(4)强电子干扰
传统雷达一般采用收发共置的布站方式,其发射电磁波一旦被敌方发现和定位,就极容易被干扰,进而丧失整个武器战争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
外辐射源(无源)雷达因能克服上述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辐射源雷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目标的红外辐射或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来对其探测,目标发射的电磁波主要来源于雷达、应答机、通信电台、导航仪、有源干扰机等通讯电子设备;第二类是利用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非合作照射源来探测目标。当目标静默(不发射电磁波)时,利用第一类外辐射源雷达通过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就无法实现。对于第二类外辐射源雷达,即使目标静默,也能探测到目标,因此对此类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成为热点。
外辐射源雷达的优势:
(1)反隐身特性
隐身目标一般只大幅度减少鼻锥±30°范围之内后向散射的RCS,前向与侧向的散射还是很强。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双基地雷达,它可以通过接收目标前向与侧向的散射回波信号来探测隐身目标。其次,外辐射源信号多数工作在甚高频、超高频等波段,波长较长,隐身飞机表面的吸波材料对该波段电磁波的作用极差;再者,外辐射源雷达在形式上属双(多)基地雷达,可探测到隐身飞机前向和侧向的散射信号,具有空域上反隐身的特点。因此,外辐射源雷达具有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
(2)探测低空与超低空目标
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各种民用或商用信号作为照射源,频率一般较低,波长较长,因此照射源能够通过衍射穿过低空障碍物探测到目标。并且广播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外辐射源信号多采用高塔架设,向下发射波束,能够很好地覆盖低空范围,从而具有一定的超低空探测能力。
(3)抗反辐射导弹
外辐射源雷达不发射电磁波,因此不容易被敌方的侦察系统发现。此外,第三方辐射源具有数量大、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受反辐射导弹的攻击概率低,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抗打
(4)抗干扰
外辐射源雷达没有配备专用的发射机,而是借助于其它通信广播基站作为发射站,无法被电子侦察设备所发现,也使其免受其它电子干扰源的影响。并且没有其它主动发射雷达容易受广播、通信信号干扰问题的困扰。
(5)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
外辐射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不需进行频谱规划,是一种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的电子装置。此外,随着无线通信和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可被利用的辐射源越来越多。外辐射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不需进行频谱规划,是一种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的电子
(6)覆盖范围广,组网潜力大
目前可以用的外辐射源有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可利用的外辐射源形式将更加丰富,覆盖范围也将更加广。利用多种外辐射源信号进行协同探测,可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和抗打击摧毁的能力。同时探测系统可根据需要合理组网,以弥补外辐射源雷达单站探测威力和精度不高的缺陷。
(7)低成本与机动性强
外辐射源雷达无需体积大且成本高的发射设备,只需要一套接收系统,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好、易维护、便于快速部署和撤离的特点,设备体积小带来的优点是易承载,除了地面建站之外,还可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进行车载、舰载、机载等方式装配。
外辐射源雷达的缺点:
1.发射功率低
民用信号追求大面积覆盖,往往采用低增益全向辐射模式,导致了信号功率很低,从而限制了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威力。
2.发射信号不可控
外辐射源雷达的信号源不是专门为雷达设计的,其功率、增益、调制方式、天线方向系数等因素都不可控,增加了信号处理的难度。
3.信噪比低
外辐射源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能量通常比直达波、多径等杂波低30~60 dB,增大了回波获取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加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2 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国外研究概况
1922年,美国海军研究室的Taylor博士和其助手Young在进行60 MHz的无线电波传播实验时,偶然接收到了船只经过收发点中间位置时的信号。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波探测到目标。
1935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利用BBC电台辐射的无线电短波信号(波长约为49 m)探测到12公里外的Heyford轰炸机,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探测到飞行目标。该研究引起了英国国内广泛关注,之后英国建立了Chain home警戒雷达网。
二战期间,德国在丹麦部署了Klein Keidelberg雷达,利用英国Chain home警戒雷达网发射的雷达信号探测从英国起飞的战斗机群,完成了对盟军轰炸机的预警。该雷达最远观测450公里之外的飞机,但测距精度较差,约为10公里左右。
同一时期,前苏联、意大利、日本等国也相继开展了基于外辐射源的连续波体制的双基地雷达的研究。
随着1936年雷达天线收发转换开关的发明和1940年高功率脉冲磁控管的发明,人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在之后的40多年的时间里陷入了低谷,在此期间对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捷克研制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
1987年,捷克研制出了“塔玛拉(TAMARA)”系统,该系统利用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信号为照射源,可实时跟踪空中500批目标。据报道,在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塞族利用该系统发现美国的F-16 战机并将其击落;另据报道,在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一架美国的F-117 隐形战机被南联盟用萨姆-3 导弹击落,而发现该隐形战机的正是“塔玛拉”雷达。
1994 年,在法国召开的国际雷达会议上,三篇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之后,随着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现代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以及信号检测与估计技术的逐渐成熟,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世界上出现了几套典型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
1998年,美国Lockheed Martin公司成功研制出“沉默哨兵”(Silent Sentry)系统。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商业化和实用化的雷达系统,利用50~800 MHz的FM广播和电视信号作为外辐射源,方位覆盖范围为60°~360°,俯仰覆盖范围为50°空域。每秒钟可进行8次数据更新,对10m2目标探测距离达到220 km,能同时跟踪200多个目标。公开报道的第一代系统为固定站,第二代系统发展成为更加灵活机动的雷达车,系统的数据库储存了全世界5.5万多个调频广播台和电视台的位置与频率信息,因此其可以工作于世界大多数的地区。2004年推出了最新的第三代“沉默哨兵”系统,对于散射面积为10m2的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达到550 km,能对200 多个目标实现同时跟踪,并能区分出间隔15 m的两个目标,方位覆盖范围为0°~360°,俯仰覆盖范围为60°空域。
2005年,法国THALES公司研制出Homeland Alerter 100(HA100)外辐射源雷达系统,该系统利用FM信号为外辐射源,还可以拓展DAB、AVB和DVB-T等多种民用信号,作用距离超过200km、方位向360°、俯仰向90°以及1.5s 的数据更新速率。
2000年之前,外辐射源雷达采用的信号多为FM广播信号、电视信号等模拟信号,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数字信号逐渐取代模拟信号,自2000年之后,基于数字体制的外辐射源雷达成为了研究热点。
2007年至2009年,德国凯希德公司研发出PARADE外辐射源系统,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中。PARADE早期采用了频率为88~108 MHz,带宽为100 KHz的调频广播作为工作波形;随后增加了以频率范围为174~240 MHz,带宽为1.5 MHz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作为工作波形的系统模块;2009年增加以频率范围为470~862 MHz,带宽为7.6 MHz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DVB-T)系统模块。最新的PARADE采用FM/ DAB/ DVB-T照射信号,引进了跨带数据融合技术,将各子体统模块化并集成装配到机动车辆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系统采用多波段融合能够提高距离分辨率,使距离分辨率达到了调频子系统不能达到的30米。
另外,1999年,McIntosh发明了利用GPS作为外辐射源的雷达探测系统;2000年,Tsui 发明了利用GLONASS作为外辐射源的被动探测系统;2005年,Saini和Cherniakov提出了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2008年,Guo和Chetty提出基于wifi的外辐射源雷达,实现了在室外弱杂波环境下对低速运动目标的成像。随着民用或商用信号种类的增多以及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第三方信号被用于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中。
2.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最早起步于70年代,但受限于当时的软硬件水平,仅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没有形成实用的系统。从2000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电14、38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利用的外辐射源包括模拟数字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并且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了利用调频(FM)广播作为外辐射源的雷达系统。该系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