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辐射源雷达概述

合集下载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I. 前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II. 雷达辐射源的特点和分类- 雷达辐射源的特点和几何结构特征- 雷达辐射源的分类和常见类型III.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基于信号处理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 其他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IV. 实验研究和应用案例- 实验研究设计-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应用案例综述V.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展望未来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挑战VI.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列表I. 前言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是用于辐射源的识别与定位。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辐射源作用下的反射波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特征并进行识别分类的技术。

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对未知雷达辐射源的识别和跟踪,对实现雷达情报收集和战术联合作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三个方面对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进行综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雷达设备在现代化武器装备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现代化战争中,信息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主要特征,雷达在情报收集、空中监视、火力打击和战场指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雷达辐射源的定位和识别,需要一种精确、快速、稳定和准确的方法来进行信号处理和识别分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外,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刻画雷达辐射源特征、优化系统算法和提高系统检测精度等方面。

同时,国内也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中,从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处理效率。

在国外,相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取合适的特征向量、基于机器学习的辐射源分类方法和非线性信号处理等方面。

目前,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信噪比低、目标形状复杂和干扰情况复杂等。

雷达辐射源识别相关技术综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相关技术综述
( 电子 工程 学 院 , 合肥 203 ) 307
摘 要 雷达辐射 源识 别是 电子 战领域 的 关键技 术之 一 , 也是 当前研 究 的 重点课 题 。 文 章 概述 了当前 雷达辐射 源识 别 关键 环 节技 术 的研 究现 状 , 分析 了 雷达辐 射 源识 别存 在 的
问题, 出了雷达个体识别是解决这些 问题 的有效途径 , 指 在此基础上 , 出了个体识别的 提
收稿 日期 : 1 年 7月 1 2 1 0 3日
别主要利用输入的特征参数集 , 结合辐射源数据
库 , 用相 关先进 的分 类识别 算 法 , 成辐射 源 识 采 完
别 。随着电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复杂体制雷达的
不断 涌现 , 特别是 雷 达有意 改变 其特征 参数 、 战时 平时改 用不 同工 作模 式 等 , 当前 的辐 射 源 识 别 对

它通 过辐 射 源参 数 测 量 、 号 分选 分 析 、 射 信 辐
源 特征参 数集 选择 与提取 以及 辐射 源分类 识别 算
法等关键技术的实现 , 最终完成辐射源信号类型 、 型号、 装载平台甚至个体的识别, 为战场电磁态势
的明 晰以及 指挥员 的指 挥决 策提供 重要 依据 。 辐射 源识 别 的完 成 一 般 分 为 四个 步 骤… 参 1: 数 测量 、 预处 理 、 征 选 择 与提 取 、 类 识 别 。参 特 分
2 1 第 2期 02年
2 2, o. 01 N 2




总 第 13 4 期
S r s No 1 3 e e .4 i
EL CT | I W AR RE E 田0N C FA

专家 论坛 ・
雷达 辐 射 源 识 别 相 关技 术 综 述

两种外辐射源雷达跟踪算法性能分析

两种外辐射源雷达跟踪算法性能分析

近年 来 , 源 雷达 由于其 良好 的“ 无 四抗 ” 能力而成 为各 国争 相研究 的 重点l . _ 无源 雷达 又称 为外辐 射 源雷 1 ] 达, 是指 本身不 发射 电磁 波信号 , 是利用 第 三方照 射源 发射 或 目标 自身 辐射 的 电磁波信 号来 对 目标进行 探 而 测 和跟踪 的雷 达. 者研 究 的外 辐 射源雷 达【。 用调频 广播 电台作为 照射 源 , 于前 者. 笔 利 属 主要对 外辐 射源 雷 达 跟踪 算 法 的性 能 进 行 研 究 , 据 T ) T meOfAria) 位 原 理 , 别 结 合 E F( tn e l n 依 (A( i r 1定 v 分 K Exe d d Kama Fl r 和 P ( at l Fl r 算法 对 目标进行 跟 踪. KF算法 是 一 种经 典 的非 线性 滤 波算 法 , 过对 非 线 ie) t F P ri e i e) c t E 通 性方 程线 性化来 进行 非线 性滤 波 ;P F是基 于递 归蒙 特卡 洛方 法的非 线性 非 高斯滤 波算 法 , 由于 能够解 决 非 线性非 高斯 问题 而成 为近年 研究 的热 点. 者对 两种算 法在 高斯 噪声 、 笔 闪烁 噪声 环境 下 以及 在 电 台不 同布 站 形式下 的跟 踪性 能进行 了分 析 , 对 两者 的计算 时间进 行 了 比较 . 并
ag rt m sa d t i ac lto t e a e s u id, a a t s t a afc t r c n e ii n ldig gl t lo ih n her c lua in i r t de m nd fcor h t fe t he ta kig prcson icu n i n n ie a d st- e ly n r s ic s d.S mult e u t n e l a as ow h tt ePF smor da tv o o s n ie d po i g aealo ds use i a i r s lsa d r a t h on d t a h i ea p iet g itn iee i n e .Ne e t ee s t e EKF a aif e ltme pr c s ig.M o e v r e s na e st- ln o s nvr m nt o v rh ls , h c n s ts y y a i o e sn r o e ,a r a o bl ie

电子对抗原理_8_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

电子对抗原理_8_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

三、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宽带信号CAF:副峰抑制
数字电视信号模糊函数
副峰抑制后数字电视信号模糊函数
三、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三)关键技术研究
4、宽带信号CAF
(3)徙动补偿
基于包络插值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相参积累算法
sn
Z l
rn p
分段 插值
FRFT
恒虚警 检测
x(n)x * (n 1) x(n 1) 2
x(n)x * (n N)
x(n 1)x * (n N )
x
*
(n
N
)
x(n)
x * (n N )x(n 1)
x(n N) 2
直达波信号与目标接收通道信号的互相关向量为: Rxy
则对消系数为:
C
R1 xx
Rxy
维纳解
二、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实例
(1)空间同步
电视台或调频广播台在方位上一般是360º均匀照 射,接收波束可以采用单波束或同时多波束与发射 波束配合。
保证收、发波 束同时指向同 一区域。
一、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 (二)关键技术
1、“三大同步”
(2)时间同步
对直达波和回波进行相关处理,分析目标回波 与直达波的到达时延。
(3)频率同步
空域滤波、通道均衡等
一、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
(二)关键技术
3、微弱目标回波检测
(1)大动态范围接收机,关键是AD信噪比要高。 (2)长时间相参积累(CAF)提高信噪比。
M
( ,
fd
)
1 T
T 0
xt
(t ) xd
* (t

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

专家论坛 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3杨广平(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南京210013)【摘要】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具有隐蔽性好、反隐身能力及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简单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影响外辐射源雷达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直达波信号对消、多径信号对消、同频干扰的消除等,在系统设计中应进行针对性设计。

文中以基于调频广播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为例,介绍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原理、组成及性能,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外辐射源;无源雷达;双基雷达;直达波中图分类号:T N958 文献标识码:AA Study on Key Technology of Pa ssi ve Ra da rY ANG G uang2ping(Nanjing Re sear ch I nstitute of Electr onic s Technol ogy, Nanjing210013,China)【Abstra c t】 The pa ssive rada r based on externa l illum i nator has many advantag e s,such as g ood invisibilit y,anti2stea lth, anti2jamm ing capabilit y,and it is si m p le and re liable.T he fac t or t o affec t the perf o r mance of the passive radar is as follo wing:di2 rect2path2wave,m ulti2path effec t,co2channe l interfe rence,etc.,and in the p rocess of de signing the passive rada r system,t hese fac t ors m ust be ma inl y considered.Recently,t he passive radar has a 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o the technol ogy of passive rada r has dev e l oped rapidly.In this pape r,firstly,the princi p le and compositi on of the pa ssi ve rada r are introduced,and then the key technol og y of the pa ssi ve radar is discussed and ana ly zed.【Key word s】ext e rnal ill um i nator;passive rada r;bista tic rada r;direc t2pa th2wave0 引 言在现代战争中,由于电子进攻技术的发展,有源雷达面临着4大威胁: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超低空突防及隐身技术。

雷达的历史回顾

雷达的历史回顾

雷达的历史回顾都世民雷达是英文名词“Radar”的音译,它的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

早先概念是:由雷达发射机产生具有给定参数的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到空间,通过天线波束在空间扫描,一旦目标出现,就会对辐照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此反射波和散射波再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接收机,经检波、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即可获得空中目标的位置和目标的其它属性。

这里所说的发射机就是雷达的辐射源。

因此这种雷达称作有源雷达。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雷达技术和各种武器技术的发展,如今雷达的概念有所扩展,除上述有源雷达外,又派生出无源雷达,也就是说这种雷达没有辐射源,这种雷达是借用空间已有的电波,照射到目标所形成的囬波来探测目标。

如今学术界称这种雷达为外辐射源雷达。

从雷达本身看,它是无辐射源,实际上是有源,这源是外部辐射源。

雷达的诞生1864年,伟大的电磁之父麥克斯韦(JamesC1erkMaxwe11)发表了巨著“电磁学通论”,从数学和物理学,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就是电磁波!1886年,赫兹(HeinerichHertz)巧夺天工,他发明了天线,将谐振回路形成的电磁波,辐射到空间,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年,波波夫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

1897J 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3年-1904年,德国侯斯美尔(Christian Hulsmeyer)发明了船用防撞雷达,获得了专利权。

这种雷达只能测量目标的距离。

同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架飞机。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当时飞机飞行速度不高,人们是通过声波探测来提前预警飞机信息。

因此有的科普作家认为雷达的诞生从声波探测开始,也有人认为雷达的诞生是起始于多普勒效应的发现。

1916年,马可尼(Marconi 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对外辐射源进行监测和跟踪时,常规的雷达信号处理和目标跟踪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外辐射源泛指那些以辐射能量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的设备或物体。

这类辐射源的特点是其信号与背景噪声相似,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

因此,需通过对雷达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外辐射源的跟踪和监测。

目前常用的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滤波、特征提取和目标跟踪三个方面。

滤波是信号处理的基础,可以通过消除噪声和杂散信号,提高信号质量。

特征提取则是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特征,例如频率、幅度等信息。

目标跟踪是利用特征信息对目标进行跟踪,使用了多种算法如Kalman滤波器、粒子滤波等。

在滤波方面,为了消除噪声和杂散信号,可以采用数字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处理。

常用的数字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等。

通过对信号进行滤波可以减少背景噪声的干扰,提高目标信号的信噪比。

特征提取是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特征提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如信号的归一化、降噪等。

然后可以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频率、振幅、相位等信息。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目标跟踪算法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跟踪。

目标跟踪是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传统的目标跟踪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的估计和预测。

然而,这些方法在复杂的信号背景下可能会出现跟踪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跟踪算法,如粒子滤波、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通过引入非线性因素,提高了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总结起来,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跟踪方法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工作。

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监测来自外部辐射源的雷达系统。

外部辐射源包括无线电信号,如广播电台、手机信号、卫星通信等。

外辐射源雷达可以探测并定位这些信号的源头,用于情报收集、无线电监测、频谱管理等领域。

外辐射源雷达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常规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目标。

不同之处在于,外辐射源雷达是专门设计用于分析和识别无线电信号的特性和参数。

它能够根据信号的频率、功率、调制方式等特征来识别不同的信号源,并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时间和方向等参数来定位信号源的位置。

外辐射源雷达通常由多个接收天线组成,可以实现对多个方向的信号进行同步测量。

通过分析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可以确定信号源的角度和距离。

另外,外辐射源雷达还可以通过多普勒频移来判断信号源的运动状态和速度。

外辐射源雷达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监测无线电干扰、窃听和侦查行为,用于频谱监测和频率规划,也可以用于对敌方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系统进行情报收集和干扰。

浅谈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浅谈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浅谈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张奇雯刘忠义杨泽刚(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介绍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的过程,概述和分析国内外雷达辐射源识别研究的现状,阐述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指出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雷达辐射源识别特征参数匹配人工智能脉内分析中图分类号:TN 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009-01一、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过程(四)数据融合识别法从21世纪初期开始,研究人员提出了多传感器探测雷达辐射源信息,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主要通过对信号的到达方向、工作频率、脉冲调然后通过相应的融合规则得出合理的融合结果,减少由于单传感器进行识别制参数、天线扫描方式、频域和时域波形、功率等参数的分析,从而确定准确率低、不确定性程度大的问题。

与单传感器相比,基于多传感器的雷达雷达辐射源的体制、用途、威胁等级、载体平台,为上级决策机构提供情辐射源信号的识别显然能有效提高正确识别率。

在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报支持。

雷达侦察接收机接收到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是密集交错的脉冲流,时,用D S 证据理论构建识别框架进行融合,能降低单传感器的不确定性。

这些脉冲流经过分选和两次特征提取后,才能把从众多的雷达信号中分选三、结论出某部雷达的信号。

经过分选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提取的特征构成了脉冲描述字,主要包括脉冲到达时间、脉冲到达角、脉冲载频、脉冲幅度、脉特征参数匹配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查询简单、比较速度快,但缺点是不冲宽度等。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测量和分析,方可获得脉冲的其他特征能对知识进行学习,不具备识别未知类型的辐射源信号,更谈不上对未知参数:脉冲重复间隔、天线扫描周期。

有了这些特征参数,雷达辐射源信信号的分类处理。

专家系统识别法结合辐射源信号的特征,用专家知识对号识别就变成了一个模式识别的问题。

信号类型进行分析处理,运用推理的方式得出识别结果。

但专家系统的缺二、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点是不能并行协同工作。

《雷达概述》课件

《雷达概述》课件

早期雷达
基于光电技术
数字雷达
集成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多处理器系统
天气雷达的工程实践开发
雷达维护
定期检查和维护雷达
雷达基本参数
显示雷达重要参数如资料门限和 阈值
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工具来处理雷达图 像
机载雷达的特点及其应用
雷达轻便
适合在机载平台上操作
遥感技术
用于环境调查、治理和灾难评估
地形探测
用于测量地形和地表覆盖含水状况
航空航天、海洋探测等
雷达效能优化与规划设计
优化效能
• 提高雷达信号处理速度 • 增加雷达覆盖范围 • 提高雷达分辨率
规划设计
• 科学合理的选址和部署 • 特定领域覆盖需求的满足 • 最小化雷达配置的整体成本
雷达系统的发展历程
1
经典雷达
2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3
未来雷达
4
柔性、小型化和智能化等趋势的发展
增强雷达观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Nhomakorabea数据处理
对雷达和遥感数据进行地表覆盖 和气象物理参数的反演
气象雷达彩虹图的解析方法
等值线解析
基于气象物理量反演算法处理雷 达回波数据,生成图像等值线
信号处理
处理雷达脉冲回波信号,含噪声 和杂波的复杂信息,得到雷达图 像
彩虹图解析
将彩虹图解析为与实际气象现象 相对应的信息
雷达概述
雷达是一种探测电磁波的仪器。本课程将介绍雷达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 理、应用,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雷达的基本组成部分
辐射源
射频信号产生器和放大器
接收器
收集回波,并进行信号处理
辐射天线
发射电磁波和接收回波

外辐射源雷达研究历史

外辐射源雷达研究历史

外辐射源雷达是双(多)基地雷达的一种特例,其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雷达发展的初期。

1935 年英国的 Arnold Wilkins 首次借助外部辐射源进行了雷达探测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依靠 BBC 电台发射的短波无线电信号,用一部装在运输车上的接收机探测到了 12km 外的轰炸机,这就是著名的 Daventry 试验。

首次用于战争环境的双基地外辐射源雷达是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Klein Keidelberg”雷达,以英国海岸警戒雷达 Chain Home 的发射机为辐射源,通过安装在丹麦的接收机来搜寻目标的反射信号,对从英国起飞的战机进行探测和定位,能探测到450 公里外的战机,精度较差大约为 10km,但在当时很好的完成了对盟军轰炸机的预警任务。

1936 年雷达天线收发转换开关的发明,使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单基地雷达,在随后的 40 年间,双基地雷达领域很少为人们所关注。

七十年代,捷克台斯拉公司进行了无源被动探测系统的研究,于 1987 年推出了“塔玛拉(TAMARA)”系统,据称在 1995 年的波黑战争中,塞族利用该系统发现美国的 F-16 战机并将其击落;另据报道,1999 年参加科索沃战争的一架 F-117 隐形战机被南联军用萨姆-3 导弹击落,而发现该隐形战机的正是“塔玛拉”雷达。

它的移动型就是 1998 年推出的“维拉(VERA)”系统,可同时跟踪200 批空中目标。

1974 年美国的 Marko 等人利用基于调频广播的双基无源雷达来测定目标的位置。

该系统利用互相关技术测量目标反射信号相对于外辐射源直达波信号的延迟时间,得到目标所在的等距离椭圆,再结合反射信号的到达角测量即可对目标进行定位。

1986 年,英国伦敦学院大学(UCL)的 Griffiths 等人首次对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进行研究,对信号检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外辐射源波形的模糊函数是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距离分辨率、距离模糊间隔、距离旁瓣水平及多普勒的分辨率。

电子对抗原理 7 外辐射源雷达简介

电子对抗原理 7 外辐射源雷达简介

外辐射源雷达劣势

受辐射源覆盖范围、工作时间的限制; 作用距离不够远; 探测精度不够高; 检测信息不可靠; 有很多技术难点必须克服。
4 外辐射源雷达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系统不成熟 英国的MTI型无源探测系统、英国的相位干 涉仪 第二阶段:系统逐渐成熟 普遍采用被动相干定位(PCL)体制和DBF天 线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静默哨兵” 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的CELLDAR 第三阶段:研究更加深入,走向高分辨和目 标识别
“静默哨兵”系统的FSS 相控阵接收天线
“静默哨兵”系统的FSS接收机
美国的多基地体制


通用电器公司的被动雷达方案用多基地体制,改 造现有电视信号,在电视信号的场消隐中插入伪 随机序列,该序列由127位的伪随机码及其副本共 254位组成,解决了电视行同步信号造成的测距模 糊问题,而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接收站使用全向天线,各接收站检测到目标后将 到达时间差(TDOA)和多普勒信息传送到中央 定位处理系统,根据几何关系估算出目标的位置。 该系统非常复杂,实际应用时问题很多,特别是 有多目标时,数据关联很困难。
外辐射源雷达
一、 外辐射源雷达概述
1 外辐射源雷达基本概念


以民用发射设备或我方、敌方雷达作为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随机照射源, 利用专门设计的接收设备与其配合工作, 完成对被监视区域内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也称为机会照射源(illuminator of opportunity )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起源
外辐射源雷达优势
3)隐蔽性好,战场生存能力强,反辐射导 弹不易确定其位置。 4)很多民用辐射源工作频率较低,对于探 测隐身飞机比较有利。隐身目标只是在鼻 锥±30°的角度范围内有极小的RCS,而 其侧向散射没有减少,在某些角度反而增 加。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简 介 : 宏泉 , , 许 男 高级工程师 , 研究方 向: 舰载作战系统 、 指控 系统 、 分布式数据库 。刘庚 , , 女 硕士 , 研究方 向: 指 控 系统 、 信息融合 。
许宏 泉等 : 雷达辐射源识别技术综述
总第 1 0 9 期
辐射源信号
特征
识别结果
平台类属
Cls m b r TN9 9 a s Nu e 5
1 雷 达 辐射 源识 别 背景
雷达辐射源识别 技术是 目标 识别 技术 的重要 组
准正 弦捷 变雷 达 、 频 随 机 捷 变 雷达 、 冲 重频 调 载 脉 制雷 达 、 弦波 调 制 雷 达 、 冲压 缩 雷 达 及 相控 阵 正 脉 雷达 等 特 殊 工 作 体 制 , 且 配 置 数 量 也 越 来 越 并 多 L 。 由于 雷达在 现代 战争 中的应 用 日益 增多 , 2 ] 频
制导方式 , 了解其 战术运用 特点 、 活动规 律 和作战 能
作体制除了继续使用原有的搜索雷达、 圆锥扫描雷
达等常规体制外 , 还不 断使用频率分集雷达、 载频 力 。图 1 是单信 息源雷达辐射 源识别示 意图 。

收稿 日期 :0 9年 1 20 O月 1 0日, 回日期 :0 9年 1 月 2 修 20 1 1日
成部分, 在军事作战中, 目标主要依靠雷达探测, 发现
在接收空间范 围 内被动 的接 收并捕 获敌 方发 射 的电 磁波 , 并快速计算出电磁辐射源 的方位和频率等参数 , 雷达辐射源‘ 识别技术 依据这些 电磁 波 的参数 , 照某 按
该 电磁波雷达 的用途或类 型 , 而推断 出敌 方平 台的 进
到先发制敌 , 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1 3

雷达原理ppt课件

雷达原理ppt课件

l 波形条件――信号调制参数在侦察设备的检 测能力之内。
雷达干扰的基本原理
雷达发射
传播
目标
雷达接收
空间
干扰机
雷达干扰的机理和途径:
l 破坏电波传播路径
l 产生干扰信号进入雷达接收机,破坏 目标检测
l 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雷达对抗的主要技术特点
1) 宽频带、大视场 雷达侦察系统的频率覆盖范围为:10~40GHz, 75~140GHz 具备陆、海、空、天全空域、全方位、全高度 的对抗能力 2) 瞬时信号检测、测量和高速信号处理 适应传统脉冲雷达、捷变频雷达、低辐射雷达 信号的检测与识别能力,对雷达参数的测量实时 完成,信号的处理必须是高速实现。
雷达干扰的分类
按作用原理分 遮盖性干扰
在雷达接收机中,干扰与目标回波叠 加在一起,使雷达难以从中检测目标信 息。 欺骗性干扰 在雷达接收机中,干扰与目标回波难以 区分,以假乱真,使雷达不能正确检测 目标信息。
雷达干扰的分类
按雷达、目标、干扰机相对位置分
远距离支援干扰(SOJ),干扰机远离目标,通过 辐射强干扰信号掩护目标,一般为遮盖性干扰,干 扰雷达旁瓣。
雷达 侦察 设备
干扰 决策
资源 管理
干扰 资源库
功率 合成
波束 形成
国外电子战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其技术水平 代表了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因此这里重点介绍 有关美国的电子战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美军“2010年联合设想”是其确定其装备技术 发展方向和未来高技术作战的基本出发点。以信 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而引发的这场新 军事革命,将改变21世纪初叶的战场格局,并给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带来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为 了赢得高技术战争,迎接和推动新军事革命,美 国军方提出了“2010年联合设想”,为其武装部 队的发展,提供了作战标准,成为其三军设想的 基础。

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

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

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万显荣;梁龙;但阳鹏;饶云华【摘要】利用新近研制的超高频频段多通道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首先建立了单频网结构下移动平台接收信号模型.接着详细论述了利用扩展相消批处理算法与空时自适应处理联合抑制直达波和地杂波的方法.最后重点介绍了实验开展情况,包括系统配置、典型结果与分析.仿真和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所用方法抑制杂波的优越性,为该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期刊名称】《电波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0)002【总页数】8页(P383-390)【关键词】外辐射源雷达;数字电视;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杂波抑制【作者】万显荣;梁龙;但阳鹏;饶云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8.97万显荣,梁龙,但阳鹏,等.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5,30(2):383-390.doi:10.13443/j.cjors.2014042301WAN xianrong,LIANG long,DAN yangpeng,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passive radar on moving platform[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5,30(2):383-390.(in Chinese).doi:10.13443/j.cjors.2014042301外辐射源雷达(又称无源雷达)是一种利用第三方发射的电磁信号探测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具有绿色环保、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势.目前,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基固定平台[1-3],而对于移动平台的研究尚较少.如果将无源接收系统安装到移动平台(如飞机、气艇等)上,还将会带来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由于接收平台升高,雷达作用距离不受地球曲率和地形遮挡的影响,可以弥补地基雷达存在的低空盲区[4].另外由于平台可移动,系统的机动性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基于移动平台的外辐射源雷达作为一种新颖的目标探测手段成为当今外辐射源雷达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图1为机载外辐射源雷达探测场景示意图.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总体处于理论研究和初期原理实验阶段.文献[5]提出利用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广播信号的机载预警雷达概念,重点分析了信杂比对其探测性能的影响.文献[6]介绍了基于FM广播信号的车/机载外辐射源雷达概念,以及采用2×3天线阵列开展外场实验的情况.文献[7]同样利用FM信号开展实验,采用双通道(参考通道和监测通道)接收系统,空域自由度相对有限.文献[8]利用数字地面广播电视(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DVB-T)信号开展车载雷达实验,其系统将信号发射机与4通道接收机置于同一移动平台,实验配置实质上属于单基地雷达体制,其特性有别于收发分离的外辐射源双基地雷达体制.基于我国数字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现状,本文介绍了利用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作为照射源进行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外场实验的结果.首先在文献[9]建立的杂波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杂波抑制方法.接着介绍了利用多通道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频段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开展的移动平台外场实验情况.最后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关于机载外辐射源雷达几何模型及杂波特性的研究已在文献[9]中详细说明,新的信号模型在原杂波模型基础上注入一个目标信号.外辐射源雷达采用被动相关定位体制(Passive Coherent Location,PCL),通过直达波信号(参考信号)和目标散射信号(监测信号)的匹配处理实现目标检测.基于中国数字电视信号标准生成CMMB信号,分别模拟了参考信号和监测信号.其中监测信号由直达波、地杂波、目标和噪声构成,表示如下:式中(1)~(6)中:ssurv(n)为第n个接收阵列信号的采样;sref(n)为第n个参考信号的采样;Q为单频网下基站个数;Nt表示目标个数,nt=1,2,…,Nt;wdq、fdq分别表示不同基站直达波幅度和多普勒偏;wpk,m,q、fpk,m,q分别表示第q个基站照射下第k个距离环,第m个杂波块的幅度和多普勒偏移;wnt,q、τnt,q、fnt,q分别表示第q个基站照射下第nt个目标的幅度、延迟、多普勒频率;a(ψdq)、a(ψpq)、a(ψnt,q)分别表示不同基站直达波、杂波块、目标的空间导向矢量;τdq为不同基站直达波相对基站1直达波的到达延迟;Tsam为系统采样周期;Na为阵元个数;d为阵元间距;v(n)为监测通道热噪声;sdq(n)为第1通道接收直达波信号;spq(n)为第1通道接收地杂波信号;xq(n)为接收杂波阵列信号的采样;xnt,q(n)为接收目标阵列信号的采样;式(6)为阵列导向矢量表达式;[·]T表示矩阵或向量的转置运算.2.1 算法描述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是机载雷达杂波抑制的基本算法,其对具有空时耦合特性杂波的抑制性能已得到充分验证[10-11].但是在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中因发射信号为连续波信号,除了受到空时耦合地(海)杂波影响外,还会受到强直达波干扰的影响.由于直达波的存在,参考信号和监测信号相关处理后的基底严重抬高,将严重降低STAP的杂波抑制性能.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两个步骤进行杂波抑制:1)利用扩展相消批处理(Extensive CancellationAlgorithm-Batchs,ECA-B)算法滤除直达波和近距离强地(海)杂波;2)利用STAP方法滤除剩余空时耦合地(海)杂波.ECA-B算法本质上属于分块的最小二乘算法(Least Squares,LS),是地基外辐射源雷达中常用的滤波方法[12].基本原理描述如下:假设将长度为L的单通道监测信号s′surv分成b块,第i(i=0,1,2,…,b-1)块监测信号表示为LB为每块监测信号的长度.将长度为L+Mf-1(Mf为滤波阶数)的参考信号分成b块,第i块参考信号表示为则第i块参考信号的构造矩阵为采用LS算法处理第i块监测信号得[·]H表示矩阵或向量的共轭转置运算,则经ECA-B算法处理的全部信号可表示为在移动平台外辐射源雷达中直达波和地(海)杂波多普勒发生偏移和扩展,要抑制非零频处的杂波需对构造矩阵Xi进行扩展,扩展后构造矩阵为fg为杂波扩展后的多普勒频率.信号经扩展后的ECA-B算法处理后结果表示为此时再利用ECA-B算法可以滤除多普勒偏移的直达波和多普勒扩展的地(海)杂波,接着利用空时自适应处理方法抑制剩余的空时耦合杂波.为行文方便,所用杂波抑制方法简称为ECAB-STAP.2.2 仿真与分析本次仿真主要从目标探测性能角度进行.仿真实验分两组:一组是正侧视模式,一组是前视模式.接收天线为8元均匀线阵.不失一般性,假设环境中有3个发射站,有1个空中运动目标.且由于基站2和基站3产生的目标回波较弱,因此在距离多普勒谱上只会出现一个目标(由基站1照射所得),即未发生模糊现象.主要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为评估算法的性能,分别计算ECAB-STAP方法和直接利用STAP方法的改善因子YIF[13-14],表达式为式中:RSCN,out表示输出信杂噪比;RSCN,in表示输入信杂噪比.由图2(a)可见,对于正侧视模式,利用ECAB-STAP方法比直接STAP方法有平均10dB左右的性能提升,且主杂波区凹口变得更窄.由图2(b)可见,对于前视模式,利用ECAB-STAP方法比直接STAP方法在副瓣区有大约5dB的性能改善,在主瓣区一些频率处的性能改善达到20dB左右,且主杂波区凹口变得更窄.仿真结果表明,经预滤波处理,直达波干扰和近距离强地(海)杂波被抑制掉,使得剩余杂波自由度减小,能够充分被STAP方法抑制,进而提升了动目标的检测性能.图3 所示为利用ECAB-STAP方法与直接利用STAP方法对仿真数据处理后得到的距离谱.可见,两种方法均检测到目标,但是利用ECAB-STAP方法得到的目标信噪比比直接应用STAP方法所得目标信噪比高10~15dB.说明ECAB-STAP方法对杂波抑制性能更强,目标检测性能得到较好的提升.3.1 实验设备实验系统与实验场景如图4所示.接收系统安装到一辆匀速行驶的货车上,天线间距为半波长,天线阵可根据需要工作于侧视阵、前视阵等不同模式.系统包括8通道UHF天线、模拟前端、数据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平台等主要组成部分.数据来源于2013年8月和11月在武汉大学和天河机场附近开展的原理性实验.3.2 实验结果在所采集的众多数据中,选取2013年8月5日18时46分(工作于正侧视模式)和19时23分(工作于前视模式)的两组典型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 为了便于性能比较分析[15],在两组数据的第300距离元(对应双基地距离9km)注入信杂噪比为-70dB的动目标信号,方位角为30°,第一组数据目标多普勒为-5Hz,第二组数据目标多普勒为4Hz,保证所注入目标均位于主杂波区.图5展示了实测数据的处理流程.处理中预滤波阶数为150阶.图6 和图7给出了未经滤波的距离多普勒谱和空时功率谱.由图6(a)和图7(a)可见,因平台移动,直达波和地杂波在多普勒维发生偏移和扩展.由图6(b)可见,正侧视模式下杂波空时功率谱在角度多普勒平面上呈斜率为1的斜线带状分布,三个能量较强的直达波清晰可见,并且产生三条多普勒脊.同样,由图7(b)可见,前视模式下杂波空时功率谱在角度多普勒平面上呈半圆带状分布,且直达波与多普勒脊明显可见.图8和图9给出了滤除直达波和近距离地杂波后的结果.由图8(a)和图9(a)可见,经预滤波后,在前150个距离元范围内,整个多普勒扩展带内的直达波和地杂波被滤除,远距离处的地杂波信号显现,但是目标仍然被杂波淹没.由图8(b)和图9(b)可见,经预滤波后,剩余数据的空时功率谱分别呈直线和半圆带状分布,强直达波和由其引起的多普勒脊被抑制.图10所示为利用ECAB-STAP方法与直接利用STAP方法对实测数据处理后得到的距离谱.由图可见,经杂波抑制后,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到目标,但是前述方法所得目标信噪比要比后者高大约15 dB.说明ECAB-STAP方法提高了目标检测性能,与前述仿真分析结果一致.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进一步从实验角度验证了利用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电视信号外辐射源雷达进行目标探测的可行性.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电视信号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结果.论述了利用ECA-B和STAP联合进行杂波抑制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外场实验开展情况,实测数据处理结果与仿真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所用杂波抑制方法的优越性.但是ECA-B方法对近距离处目标会同时抑制,不过对于雷达远程预警的功能来说,主要关心的是远距离目标,近距离并非感兴趣区域.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多目标场景及STAP的降维算法,以降低计算复杂度,为目标探测、跟踪与实时化奠定基础.作者简介万显荣(1975-),男,湖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外辐射源雷达系统、高频雷达系统及雷达信号处理等.梁龙(1985-),男,山东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但阳鹏(1993-),男,湖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辐射源雷达杂波抑制饶云华(1972-),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体制雷达、雷达系统设计、无线通信网等.【相关文献】[1] KUSCHEL H,O'HAGAN D.Passive radar from history to future[C]//International Radar Symposium(IRS),June 16-18,2010:1-4.[2]王俊,张守宏,保铮.基于外照射源的无源相干雷达系统及其关键问题[J].电波科学学报,2005,20(3):381-385.WANG Jun,ZHANG Shouhong,BAO Zheng.Study on external illuminator based on passive coherent radar experimental system[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05,20(3):381-385.(in Chinese)[3]万显荣.基于低频段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发展现状与趋势[J].雷达学报,2012,1(2):109-123.WAN Xianrong.An overview on development of passive radar based on the low frequency band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TV signals[J].Journal of Radars,2012,1(2):109-123.(in Chinese)[4]彭晓瑞,谢文冲,王永良.双基地机载雷达杂波建模与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11,23(2):257-261.PENG Xiaorui,XIE Wenchong,WANG Yongliang.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lutter for bistatic airborne radar[J].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2011,23(2):257-261.(in Chinese)[5]王超,王永良.外辐射源机载预警雷达系统的信杂比[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6,4(4):202-208.WANG Chao,WAGN Yongliang.On SCR of PCL AEW radar utilizing opportunity illuminators of FM broadcast[J].Rad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4):202-208.(in Chinese)[6] KULPA K,MALANOWSKI M,SAMCZYSKI P,et al.Passive radar for airborne platform prot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wave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2012:1-9.[7] BROWN J,WOODBRIDGE K,GRIFFTHS H.Passive bistatic radar experiments from an airborne platform[J].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2012,11(27):50-55.[8] TAN D K P,LESTURGIE M,SUN Hongbo,et al.Space-time interference analysis and suppression for airborne passive radar using transmissions of opportunity[J].IET Radar,Sonar and Navigation,2014,8(2):142-152.[9]梁龙,万显荣,程丰,等.机载外辐射源雷达杂波模型与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4,29(14):595-600.LIANG Long,WAN Xianrong,CHENG Feng,et al.Modeling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of clutter for airborne passive radar[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4,29(14):595-600.(in Chinese)[10] KLEMM R.Principles of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M].London:IEE Presss,2002.[11]王永良,彭应宁.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 COLONE F,O’HAGAN D W,LOMBARDO P,et al.A multistage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disturbance removal and target detection in passive bistatic radar[J].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9,45(2):698-722.[13]刘锦辉,廖桂生,李明.对运动目标约束的机载前视阵雷达杂波谱补偿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1,26(5):910-916.LIU Jinhui,LIAO Guisheng,LI Ming.Moving target constraint clutter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foreard-looking airborne radar[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1,26(5):910-916.(in Chinese)[14]虞泓波,冯大政,曹杨,等.机载雷达空时三维非自适应预滤波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36(1):215-219.YU Hongbo,FENG Dazheng,CAO Yang,et al.Three-dimensional space-time nonadaptive pre-filtering approach in airborne radar[J].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6(1):215-219.(in Chinese)[15]和洁,冯大正,向聪,等.基于M-CAP的三维空时自适应降维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0,25(4):696-701.HE Jie,FENG Dazheng,XIANG Cong,et al.Reduced-dimension 3DSTAP method based on M-CAP[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0,25(4):696-701.(in Chinese)。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及仿真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及仿真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及仿真时延估计是雷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外辐射源雷达系
统中更是如此。

本文将介绍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及仿真。

一、时延估计算法
时延估计算法是指通过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估计出目标信号的时延。

在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的主要目的是估计出目标
信号与干扰信号之间的时延差。

常用的时延估计算法有交叉相关法、
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等。

交叉相关法是一种常用的时延估计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目标
信号与干扰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得到它们之间的时延差。

最小二乘法
是一种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估计时延的方法,其优点是计算简单,但对噪声敏感。

最大似然法是一种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估计时延的
方法,其优点是对噪声不敏感,但计算复杂。

二、仿真实验
为了验证时延估计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仿真实验。

实验中,我
们使用MATLAB软件模拟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并采用了交叉相关法、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三种时延估计算法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算法均能够有效地估计出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之
间的时延差。

其中,最大似然法的估计精度最高,但计算复杂度也最高;最小二乘法的计算简单,但对噪声敏感;交叉相关法的计算简单,对噪声不敏感,但估计精度相对较低。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时延估计算法及仿真实验。

时延估计
算法是雷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精度和计算复杂度直接影响到
雷达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延估
计算法,以达到最佳的性能表现。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外辐射源雷达技术在空间目标探测和早期预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外辐射源的信号特性复杂,信号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拟在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信号处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外辐射源雷达的测量和探测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以下目的:1.分析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的特性和特征;2.研究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3.优化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

三、研究内容1.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特性分析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的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雷达信号的频率、波形、功率谱和极化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分析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多目标信号重叠、杂波干扰、多普勒效应和时间延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优化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算法针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性能指标,优化信号处理算法,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四、研究意义1.研究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雷达的探测和测量能力,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2.通过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特性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类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优化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不仅可以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还可以为其他雷达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1.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不同工作场景下的信号特点和特征。

2.对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使用MATLAB等数学工具对雷达信号处理算法进行建模和仿真,优化算法并验证性能。

六、预期成果1.外辐射源雷达信号特性的分析报告,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雷达面临的四大挑战:(1)隐身目标的威胁隐身飞机、隐身导弹和隐身舰艇和无人机的出现使得雷达散射截面积成百上千倍的减小,增加了雷达发现目标的难度。

(2)低空与超低空目标的威胁战术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等低空、超低空目标的入侵也给雷达探测带来了重大挑战。

(3)反辐射摧毁的威胁反辐射导弹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制导并将其摧毁,是电子对抗中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

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电磁环境,雷达往往需要发射更大的功率以达到同样的探测性能,从而增加了被发现甚至被摧毁的风险。

(4)强电子干扰传统雷达一般采用收发共置的布站方式,其发射电磁波一旦被敌方发现和定位,就极容易被干扰,进而丧失整个武器战争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

外辐射源(无源)雷达因能克服上述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外辐射源雷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目标的红外辐射或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来对其探测,目标发射的电磁波主要来源于雷达、应答机、通信电台、导航仪、有源干扰机等通讯电子设备;第二类是利用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非合作照射源来探测目标。

当目标静默(不发射电磁波)时,利用第一类外辐射源雷达通过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就无法实现。

对于第二类外辐射源雷达,即使目标静默,也能探测到目标,因此对此类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成为热点。

外辐射源雷达的优势:(1)反隐身特性隐身目标一般只大幅度减少鼻锥±30°范围之内后向散射的RCS,前向与侧向的散射还是很强。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双基地雷达,它可以通过接收目标前向与侧向的散射回波信号来探测隐身目标。

其次,外辐射源信号多数工作在甚高频、超高频等波段,波长较长,隐身飞机表面的吸波材料对该波段电磁波的作用极差;再者,外辐射源雷达在形式上属双(多)基地雷达,可探测到隐身飞机前向和侧向的散射信号,具有空域上反隐身的特点。

因此,外辐射源雷达具有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

(2)探测低空与超低空目标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各种民用或商用信号作为照射源,频率一般较低,波长较长,因此照射源能够通过衍射穿过低空障碍物探测到目标。

并且广播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外辐射源信号多采用高塔架设,向下发射波束,能够很好地覆盖低空范围,从而具有一定的超低空探测能力。

(3)抗反辐射导弹外辐射源雷达不发射电磁波,因此不容易被敌方的侦察系统发现。

此外,第三方辐射源具有数量大、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受反辐射导弹的攻击概率低,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抗打(4)抗干扰外辐射源雷达没有配备专用的发射机,而是借助于其它通信广播基站作为发射站,无法被电子侦察设备所发现,也使其免受其它电子干扰源的影响。

并且没有其它主动发射雷达容易受广播、通信信号干扰问题的困扰。

(5)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外辐射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不需进行频谱规划,是一种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的电子装置。

此外,随着无线通信和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可被利用的辐射源越来越多。

外辐射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不需进行频谱规划,是一种绿色环保、无电磁污染的电子(6)覆盖范围广,组网潜力大目前可以用的外辐射源有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可利用的外辐射源形式将更加丰富,覆盖范围也将更加广。

利用多种外辐射源信号进行协同探测,可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和抗打击摧毁的能力。

同时探测系统可根据需要合理组网,以弥补外辐射源雷达单站探测威力和精度不高的缺陷。

(7)低成本与机动性强外辐射源雷达无需体积大且成本高的发射设备,只需要一套接收系统,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好、易维护、便于快速部署和撤离的特点,设备体积小带来的优点是易承载,除了地面建站之外,还可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进行车载、舰载、机载等方式装配。

外辐射源雷达的缺点:1.发射功率低民用信号追求大面积覆盖,往往采用低增益全向辐射模式,导致了信号功率很低,从而限制了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威力。

2.发射信号不可控外辐射源雷达的信号源不是专门为雷达设计的,其功率、增益、调制方式、天线方向系数等因素都不可控,增加了信号处理的难度。

3.信噪比低外辐射源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能量通常比直达波、多径等杂波低30~60 dB,增大了回波获取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加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2 研究历史与现状2.1 国外研究概况1922年,美国海军研究室的Taylor博士和其助手Young在进行60 MHz的无线电波传播实验时,偶然接收到了船只经过收发点中间位置时的信号。

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波探测到目标。

1935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利用BBC电台辐射的无线电短波信号(波长约为49 m)探测到12公里外的Heyford轰炸机,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探测到飞行目标。

该研究引起了英国国内广泛关注,之后英国建立了Chain home警戒雷达网。

二战期间,德国在丹麦部署了Klein Keidelberg雷达,利用英国Chain home警戒雷达网发射的雷达信号探测从英国起飞的战斗机群,完成了对盟军轰炸机的预警。

该雷达最远观测450公里之外的飞机,但测距精度较差,约为10公里左右。

同一时期,前苏联、意大利、日本等国也相继开展了基于外辐射源的连续波体制的双基地雷达的研究。

随着1936年雷达天线收发转换开关的发明和1940年高功率脉冲磁控管的发明,人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在之后的40多年的时间里陷入了低谷,在此期间对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捷克研制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

1987年,捷克研制出了“塔玛拉(TAMARA)”系统,该系统利用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为照射源,可实时跟踪空中500批目标。

据报道,在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塞族利用该系统发现美国的F-16 战机并将其击落;另据报道,在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一架美国的F-117 隐形战机被南联盟用萨姆-3 导弹击落,而发现该隐形战机的正是“塔玛拉”雷达。

1994 年,在法国召开的国际雷达会议上,三篇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之后,随着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现代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以及信号检测与估计技术的逐渐成熟,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世界上出现了几套典型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

1998年,美国Lockheed Martin公司成功研制出“沉默哨兵”(Silent Sentry)系统。

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商业化和实用化的雷达系统,利用50~800 MHz的FM广播和电视信号作为外辐射源,方位覆盖范围为60°~360°,俯仰覆盖范围为50°空域。

每秒钟可进行8次数据更新,对10m2目标探测距离达到220 km,能同时跟踪200多个目标。

公开报道的第一代系统为固定站,第二代系统发展成为更加灵活机动的雷达车,系统的数据库储存了全世界5.5万多个调频广播台和电视台的位置与频率信息,因此其可以工作于世界大多数的地区。

2004年推出了最新的第三代“沉默哨兵”系统,对于散射面积为10m2的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达到550 km,能对200 多个目标实现同时跟踪,并能区分出间隔15 m的两个目标,方位覆盖范围为0°~360°,俯仰覆盖范围为60°空域。

2005年,法国THALES公司研制出Homeland Alerter 100(HA100)外辐射源雷达系统,该系统利用FM信号为外辐射源,还可以拓展DAB、AVB和DVB-T等多种民用信号,作用距离超过200km、方位向360°、俯仰向90°以及1.5s 的数据更新速率。

2000年之前,外辐射源雷达采用的信号多为FM广播信号、电视信号等模拟信号,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数字信号逐渐取代模拟信号,自2000年之后,基于数字体制的外辐射源雷达成为了研究热点。

2007年至2009年,德国凯希德公司研发出PARADE外辐射源系统,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中。

PARADE早期采用了频率为88~108 MHz,带宽为100 KHz的调频广播作为工作波形;随后增加了以频率范围为174~240 MHz,带宽为1.5 MHz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作为工作波形的系统模块;2009年增加以频率范围为470~862 MHz,带宽为7.6 MHz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DVB-T)系统模块。

最新的PARADE采用FM/ DAB/ DVB-T照射信号,引进了跨带数据融合技术,将各子体统模块化并集成装配到机动车辆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系统采用多波段融合能够提高距离分辨率,使距离分辨率达到了调频子系统不能达到的30米。

另外,1999年,McIntosh发明了利用GPS作为外辐射源的雷达探测系统;2000年,Tsui 发明了利用GLONASS作为外辐射源的被动探测系统;2005年,Saini和Cherniakov提出了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2008年,Guo和Chetty提出基于wifi的外辐射源雷达,实现了在室外弱杂波环境下对低速运动目标的成像。

随着民用或商用信号种类的增多以及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第三方信号被用于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中。

2.2 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最早起步于70年代,但受限于当时的软硬件水平,仅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没有形成实用的系统。

从2000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电14、38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利用的外辐射源包括模拟数字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卫星导航信号等,并且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了利用调频(FM)广播作为外辐射源的雷达系统。

该系统采用八木天线,对10 m2的目标探测距离达到230 km。

武汉大学电波传播实验室从2007年开始从事基于数字广播/电视的外辐射源雷达研究。

分别建立了高频(HF)和超高频(UHF)波段外辐射源雷达试验系统。

开展了我国首次数字调幅广播(DRM)的高频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研究,给出了不同传播模式多种参数(海洋环境、电离层、舰船、飞机等)的典型探测结果,为该探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基于模拟电视信号的无源雷达,回波天线固定指向时对民航飞机的探测距离达到260 km,回波天线转动工作时对民航飞机的探测距离达到190 km。

2.3 国内外典型系统对比2.4 外辐射雷达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1)辐射源信号的分析与选择外辐射源信号一般为民用或商业信号,种类很多,各种类型的外辐射源信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针对实际问题,应首先分析各辐射源信号的特征,选取满足实际需求的最优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