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沪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与要求如下: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理解并应用几何与空间的基本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3.掌握数据处理与统计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与代数:包括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等。

2.几何与空间:认识并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发展空间观念。

3.数据处理与统计: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过程,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概率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基本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数据的简单统计与概率计算。

2.教学难点:复杂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应用,概率的初步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单元内容得到充分讲解和练习。

同时,为复习和测试预留适当时间,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1.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量布置作业。

作业内容应注重巩固课堂所学,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批改:及时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检查和订正错误,培养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七、课堂管理与互动1.课堂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堂规则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2.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意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困惑点。

沪教版(上海)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2

沪教版(上海)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2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
2.遇到问题时,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3.家长签字确认,确保作业质量。
4.提交作业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做到尽善尽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的发现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举、计算等多种方法解决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3.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规范书写、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通分、约分的应用。
3.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约分的掌握。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3.分数加减法运算中,对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
3.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应用小报,内容包括:定义、运算方法、实际例子、注意事项等。要求版面设计美观、内容丰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观念。
4.针对课堂所学,自编一道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兴趣爱好融入题目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一道生活中的分数加减法问题,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分享。此举旨在增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如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2.各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运算,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6《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6《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6《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6《分数的除法》通过实例引入分数除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可能会对分数的倒数、除法的逆运算等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分数的倒数的概念和应用。

3.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尝试用已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讲解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明白分数除以分数相当于乘以它的倒数。

同时,介绍分数的倒数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练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因数和倍数。

学习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正确地计算数的因子和倍数。

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有: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以及相关概念的计算。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计算一个数的因子和倍数;3.能够计算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如何计算因数、倍数、公因数和公倍数,以及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老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资料或练习题等方式进行鼓励和引导。

步骤二: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人的身高、电视机的屏幕大小等,引入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步骤三:知识点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规定语言和简单的例子来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然后,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解决、讨论、思考问题。

步骤四:练习巩固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相关的例题,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互相之间训练和检查,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步骤五: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公因数和公倍数,然后进行小组研究,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监督学生的讨论,对重要问题进行澄清和补充。

步骤六: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作业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能被2、5整除的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能被2、5整除的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能被2、5整除的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除的概念,并能正确理解“被整除”和“能整除”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2、5的整除规律,能够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3.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整除的概念及“能被2、5整除”的判断方法;2.通过数的特征来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总结2、5的整除规律,进而掌握整除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

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整除”的概念,使学生理解“能被整除”和“能整除”的本质区别,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 探究(15分钟)在课本上找出有关2、5整除的例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发现2、5整除的规律,并提取关键点进行总结。

教师可进行引导,例如,可以让学生找到以0或5结尾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以及找到偶数一定能被2整除等规律。

3. 引导(10分钟)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概念和2、5的整除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24、30等数字可以被整除,为什么我们在分钱时要确保每人分得的钱数是整数。

4. 拓展运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出一些类似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6、90、150、210和270中能被2、5整除的数分别有几个?•将3个2和5个5分别相乘,得到的结果能被几整除?•任意一个以5为个位数的数能被几整除?5.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随机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演示针对一些具体的数字如何进行整除,以深入检验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2.认识到本质和概括规律相结合;3.练习和拓展相结合。

六、教学反思整除是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之一,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的理解整除的基本概念,掌握2、5的整除规律,能够快速的对这两个数的整除进行判断。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2.1 分数 与除法 教案设计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2.1 分数 与除法  教案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1.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提出问题:(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2(块)。

(2)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13(块)。

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表述,师用纸片演示。

)(3)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什么不同?2.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例2主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每人分得多少块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合作探究。

学生操作: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分得;把谁看作单位“1”;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14 块,再把12个14 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14 块,然后把3个14 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34 块。

分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34 块。

分法三: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剪成4个12 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12 和14 块拼在一起,得出每人分到34 块。

分法四:操作与推理结合: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14 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14 块,是14 块。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数与除法 1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数与除法 1
教学难点
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策略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
流程和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教师
学生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即使没有看过相信大家也应该知道猪八戒偷西瓜的故事吧。讲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西瓜地, “哇,好大的西瓜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西瓜吗?”唐僧说:“吃西瓜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分数与除法
课题
分数与除法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能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将除法的商用分数来表示,会将分式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
提高比较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
现在我有一盒月饼。拿出其中的1只月饼,把这1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回答可能:(1)1÷3(板书)
师: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揭示课题:分数与除法)
师:运用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想一想应该怎么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
即: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块月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 来表示,1块的 就是 块。(板书 块)
回答可能:(2) (板书)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即: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块月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 来表示,1块的 就是 块。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备课本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教 案 设 计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分类——归纳”的过程中,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意义。

2、在“实验——猜想——归纳“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3、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物的能力,并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建立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1、口答: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老师念出来的数分一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归纳、交流) 归纳: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叫做正整数。

在正整数1、2、3、4……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叫做负整数。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适当的圈内: 12、-6、0、1.23、76、2005、-19.6、9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二、建立整除的概念:1、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2、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我们小组的分类:(根据需要填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的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归纳: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 案 设 计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分类——归纳”的过程中,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意义。

2、在“实验——猜想——归纳“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3、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物的能力,并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建立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1、口答: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老师念出来的数分一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归纳、交流) 归纳: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叫做正整数。

在正整数1、2、3、4……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叫做负整数。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适当的圈内: 12、-6、0、1.23、76、2005、-19.6、9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二、建立整除的概念:1、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2、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我们小组的分类:(根据需要填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的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归纳: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主要让学生了解整除的概念,以及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整除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在学习整除的概念时,可能会对整除与除尽的区别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深刻理解整除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整除的概念,能够识别整除的算式。

2.让学生掌握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3.培养学生运用整除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除的概念。

2.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整除的概念,掌握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

2.课件、教学辅助材料。

3.计时器、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如“36除以6等于多少?”引发学生对整除的思考,进而引入整除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整除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比除尽和整除,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整除的算式,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整除,哪些不是整除。

同时,让学生尝试运用整除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除的概念,以及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整除,还有哪些除法运算?让学生了解除法运算的多样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整除的概念,以及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整除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3《能被2、5整除的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3《能被2、5整除的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3《能被2、5整除的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被2、5整除的数》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或5整除。

教材通过举例、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2、5的倍数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关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和总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练习巩固:通过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2、5的倍数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能被2、5整除的数,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检验学生对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2篇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2篇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最新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性质等数学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第一单元: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分数的简化和最简分数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二单元:比例与比例关系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和解比例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例与分数、百分数的关系第三单元:简单的几何图形平行线与垂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圆的基本性质和计算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境教学: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第一单元: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入分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例题演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化和最简分数讲解分数的简化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简分数的概念。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简化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课时: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比例与比例关系第一课时: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比例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第二课时:比例的计算和解比例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演示解比例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 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沪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 研究正方体的元素名称,如顶点、棱和面。

3. 掌握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

2. 教具:正方体模型、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正方体模型,引起学生对正方体的兴趣。


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正方体吗?
2. 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出正方体是立方体
的一种特殊情况。

3. 研究:讲解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任意两个面都平行且相等,相邻三个面形成立角。

4. 演示:通过投影仪展示正方体的投影图,让学生观察不同角度的正方体形状。

5.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辨认正方体的各个元素名称,如顶点、棱和面,并给出示例。

6. 实践: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正方体图形,并标出各个元素的名称。

7.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正方体的性质,如六个面的个数、每个顶点的度数等。

8. 计算:讲解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实例题。

9. 梳理:梳理正方体的关键知识点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10. 练:布置练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11.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正方体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并解答他们可能有的疑问。

教学板书
- 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 正方体的元素名称
-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参考资料
- 《六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教材。

【沪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绝对经典)

【沪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绝对经典)
练习:
1、5m比4m多()%,4m比5m少()%。
2、男生比女生多10%,则女生比男生少()%。
3、某农作物实际产量是800kg,比计划多25%,比计划多()千克。
4、甲数的20%与乙数的 相等,甲数是乙数的()。
5、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比乙数少()%,()是单位“1”。
6、某校有男生1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5%,女生有()人。
例如: + + +、、、、、、+
我们通过从最后一项可得出通项为:
=
(4)分数的与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分母即可
【备注】如何判断分数化小数的对应种类?
前提:一个分数在约到最简之后,
A、当分母中完全是由2或完全是由5,或者完全是由2和5组成时,该分数可以化为有限小数例如: 、 、
B、当分母中完全不含2,也不含5时,该分数可以化为纯循环小数例如: 、
【备注】如 这样的分数是不能出现的,因为没有约到最简形式,但是百分数却可以这样写,48%。
(3)比、比例
1,a:b=c:d ad=bc (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积)
2,比≠比值如5:8,比值为
3,若 = ,则 = = (合比性质)
若 = ,则 = = (更比性质)
若 = ,则 =
=
=
4,化简为最简整数比
C,碰到那种“倒来倒去”的问题时,列表法通常是不错的选择哟!
专题五:等可能事件概率、定义新运算、图表分析
1,等可能事件及概率:
P(概率)=
注意:
在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楚要求,要些题会出现“放回”的情况
独立事件的概率=完成第一步的概率×完成第二步的概率×、、、×完成第n步的概率(类似于分步计算原理)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扇形的面积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扇形的面积

扇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进行有关的面积计算。

2. 能力目标:提高概括、归纳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辨证思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公式2的推导。

教学流程设计情景创设(提出新问题)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弧长公式的推导)探究新问题扇形的面积公式扇形统计图(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用附页上的大小相同的两张圆形纸片(红色、黄色),交叉叠合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张纸片,两种颜色制片露出部分的形状是扇形(由学生说出)。

二、板书扇形的定义: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说明]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挑选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给扇形下定义,且要求发言的学生同时说出本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定义内容和方法,在学生的概括描述基础上,给出完整的扇形的定义,以及扇形的一般表示方法,并指出扇形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图形一样,也是一种基本图形。

三、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1.提出问题:如何求出一个扇形的面积?扇形的面积与哪些条件有关?2.学生操作、体验:旋转两色纸片,当半径不变时,扇形的面积大小与圆心角有关;3.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得出:当两个扇形的圆心角相等,半径不一样,面积也不一样。

4.学生归纳:扇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圆心角及半径有关。

5.扇形面积公式1:2360πγnS=扇形问题:如果已知一个山性的半径和圆心角,如何求得这个山性的面积?(同时可以提示:弧长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说明]学生按小组讨论,探究如何求一个扇形的面积,即计算公式。

在学生的整理基础上引出扇形面积计算公式1:。

并与弧长公式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这者之间的区别。

6.扇形面积公式2:γl S21=扇形再提出问题:如果已知扇形的半径及弧长,能否求出该扇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将公式1进行变形,得出扇形面积公式2,并与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比较。

【教材】【沪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35页

【教材】【沪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35页

【教材】【沪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35

10、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可以不写吗?试着求出4、5的倍数4、观察从上面几个例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练习 P 7 4三、巩固练习判断(1)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3)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4)1没有因数。

()(5)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五个。

()五、课堂小结1、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防止遗漏?3、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11.书题1.3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教学时间1教学目标的设计1。

掌握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性,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定义;2.渗透从特征到共性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结论的探究过程。

目标是基于学生状态分析教学中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可被2和5整除的整数特征教学难点的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其他准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2。

归纳总结,获取规律3。

偶数和奇数的概念1。

分类讨论2。

学生交流3。

学生探索奇数和偶数之间运算结果的练习可以自己完成,老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本课的设计试图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

教案文案:沪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教案一:数与计算—自然数的认识与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了解自然数的概念及数的顺序排列;2.掌握自然数的读法和写法;3.掌握自然数的比较和排序;4.掌握自然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排序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自然数的认识和排序;2.自然数的读法和写法;3.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辅书籍、练习册、黑板、粉笔等;2.实物或图片,如果实、车辆、图表等。

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数的认识(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数量,如窗户的数量、同学的数量等;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事物的数量,如花儿的数量、星星的数量等;3.让学生总结观察到的事物数量的特点,引导学生获得自然数的认识。

Step 2 自然数的顺序排列和比较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自然数的顺序排列,引导学生掌握自然数的顺序关系;2.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数量的比较和排序练习;3.让学生尝试完成排队活动,通过移动位置,体验自然数的比较和排序过程。

Step 3 自然数的读法和写法1.向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及其读法和写法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自然数的读法和写法;2.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数字的读写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Step 4 四则混合运算的认识和掌握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和规则;2.通过练习册和黑板上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3.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出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场景,并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与归纳1.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2.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自然数的认识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3.布置相关练习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理解自然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掌握自然数的顺序排列、读法和写法。

同时,通过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和规则,引导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2.6(1)分数的除法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2.6(1)分数的除法

2.6(1)分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2. 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共同探究问题的习惯;3. 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 理解互为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 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教学重点1. 理解互为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 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 3883⨯ 4554⨯ 5665⨯ 221⨯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回答】(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二、新课教学1、概念辨析:整数除法是整数乘法的逆运算,分数的除法也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我们可知:【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列出除法算式38831=÷ 45541=÷ 56651=÷ 2211=÷ 我们说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38和83互为倒数。

由此我们得到倒数的概念:1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的商,叫做这个数的倒数。

归纳a 的倒数是)(a a01≠,q p 的倒数是),p (q p q 00≠≠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概念回答问题小练习:(1)5的倒数是 ,51的倒数是 , 和 互为倒数,他们的乘积是 。

(2)35的倒数是 ,53是 的倒数, 和 互为倒数,他们的乘积是 。

(3)312的倒数是 ,73是 的倒数, 和 互为倒数,他们的乘积是 。

【学生活动】归纳倒数的特征 归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为1.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怎样理解这句话?师:两位同学互相友好,他们才是好朋;如果甲同学对乙同学友好而乙同学对甲同学恶语相加则不是甲同学的好朋友,也不能说他们是互为好朋友了。

所以“互为”是要两个共同出现才算,一个不能说是“互为”。

例如:52的倒数是25,25的倒数是52,它们互为倒数;……不能说53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归纳: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教案设计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教案设计

分数运算的应用【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数运算法则的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以分数运算法则结合简单方程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分数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难点:运用分数运算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对于这节课的安排上,首先我准备发动班级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生日的情况,对于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列表。

根据表格给出部分条件、设计相关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完成问题:1.1~2月和3~4月的总人数占了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2.7~8月占全班人数的份额比1~2月的多了几分之几?3.5~6月和11~12月占全班人数的份数之和是多少?4.如果3~4月占总人数的121,那么3~4月的人数是多少? 请同学四人一组解决这些问题,并将它们归归类?(比如这是分数的加减运算还是乘除运算,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来总结如何在文字描述中找到需要的数学信息并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解题。

二、探究结合例题讲解,再次帮助学生,特别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掌握分数运算的运用。

例1.小丽计划三天看完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7,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5,那么第三天小丽应看完全书的几分之几呢?例2.一只足球的表面是由黑白相间的皮块拼接而成的,现知道黑色皮块的块数是白色皮块的块数的3/5,如果黑色皮块共有12块,那么这只足球上黑白皮块共有几块?例3.某小区的房价原来是每平方米4200元,现上涨了1/100,(1)那么现在售价为每平方米多少元?(2)买房还需交纳总房价3/200的契税。

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现价应付多少元?三、巩固练习练习1: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去3/4米,还剩_______米;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去3/4,还剩_______米;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_______,还剩8/3米。

练习2:某商场在“十一”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200再返还20”的促销活动,两位妈妈去购物,小华的妈妈买了原价240元的商品,小明的妈妈买了原价260的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分类——归纳”的过程中,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意义。

2、在“实验——猜想——归纳“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3、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物的能力,并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 建立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1、口答: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老师念出来的数分一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归纳、交流) 归纳: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叫做正整数。

在正整数1、2、3、4……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叫做负整数。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适当的圈内: 12、-6、0、1.23、76、2005、-19.6、9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二、建立整除的概念:1、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2、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我们小组的分类:(根据需要填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的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归纳: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判断下列哪一个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10÷3 48÷8 6÷4(教师板演)3、互动游戏:一位同学说一个除法算式,同桌判断是不是整除?并说明谁能被谁?谁能整除谁?教师引导归纳;(1)除数、被除数都是整数。

(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练习: P 5 24、一展身手:(1)有15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老师准备把她们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有几种分法能?有可能把他们平均分成4个小组吗?为什么?(2)一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糊纸盒,每组糊的个数同样多,小马虎统计时说:全班共糊纸盒342个,小马虎统计错了?为什么?三、课堂小结:1、今天我学会了什么?2、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什么方法?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教案设计1.2 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会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个,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1、问题情景:有12块边长是1个单位长度的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第一问先请学生独立画出草图,然后小组交流。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2、12与1、2、3、4、6、12有什么关系?看书 P6 (概念)3、说说12与1、2、3、4、6、12有的关系。

(同桌互相交流)判断:能不能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强调: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光说谁是倍数,或谁是因数是不完整的。

4、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1)42÷6=7,所以42是6的倍数,6是42的因数(2) 42÷6=7,所以42是倍数,6是因数(3)42÷9=4┄┄6,所以42是9的倍数,9是42的因数(4)4.2÷0.6=7 ,所以4.2是0.6的倍数,0.6是4.2的因数(5)4.2÷0.6=7,所以4.2是0.6的7倍。

通过检测,你对倍数和因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1.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分析:18的因数是指什么样的数?18能被哪些数整除?试着求出20、9的因数。

2、观察18、20、9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2.例2 2的倍数有哪些?分析: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能被3整除?3×1=3 3÷3=13×2=6 6÷3=23×3=9 9÷3=3…………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可以不写吗?试着求出4、5的倍数4、观察从上面几个例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练习 P 7 4三、巩固练习判断(1)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3)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4)1没有因数。

………………………………………………()(5)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五个。

……()五、课堂小结1、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防止遗漏?3、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教案设计1.3能被2、5整除的数教学目标: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定义;2、渗透由特征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结论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对奇数、偶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能被2、5整除的整数特征的揭示。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1、请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思考作业2、让每位同学各写10个整数;3、你所写的整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4、你能发现被2整除的整数的特征吗?能被5整除的整数的特征? 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1、能被2整除的整数,个位上数字为0、2、4、6、8。

能被5整除的整数,个位上数字为0、5。

2根据这一特征你能随意写出能被2整除或能被5整除的整数吗?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整数特征又是什么?三、偶数与奇数的概念1、定义:如果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称该整数为偶数。

如果一个整数不能被2整除,称该整数为奇数。

2、整数的分类⎩⎨⎧偶数奇数3、奇、偶数经过运算后的变化情况:奇±奇=偶 偶±偶=偶 奇±偶=偶 奇⨯奇=奇 偶⨯偶=偶 奇⨯偶=偶注:相邻两个整数之和(之差)为奇数,之积为偶数。

四、学生小结五、 回家作业:完成练习册教 案 设 计1.4(1)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教学目标:1、理解素数、合数、素因数、分解素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素因数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理解整数的多种分类方法的异同,体现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分解素因数教学难点:素数与分数、合数与偶数概念的辨析 教学过程:一、 素数、合数概念的引发1、每位同学写两个整数,并写出它们的因数。

2、提问:你写出的整数有几个因数?(教师在黑板上列一张表)因数个数些有3个、4个……二、 素数、合数概念的形成1、概念:我们把只含有因数1和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你能写出几个素数?几个合数? 三、 对概念的认识探讨一:1)1是素数还是合数?2是素数还是合数?2)除1外你能举出一个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整数吗? 3)是否存在这样的正整数,既是素数,又是合数? 4)按素数、合数对正整数分类,可分为几类?探讨二:1)合数与偶数、素数与奇数相同吗?若不同,你能讲出区别吗?(举例说明)2)整数1到底是什么“身份”?你能讲清楚吗?四、 课堂反馈:课本P12练习 五、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六、 回家作业:完成练习册教 案 设 计1.4(2)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教学目标:1、理解素数、合数、素因数、分解素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素因数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理解整数的多种分类方法的异同,体现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分解素因数教学难点:素数与分数、合数与偶数概念的辨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每位同学写出两个整数,然后再将它们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请几位同学板书)有没有哪位同学所写的整数不能写成几个素数的乘积?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教师总结:引出素因数、分解素因数。

如何将一个合数分解素因数? 二、分解素因数的方法 1)“树枝分解法”例:将48、35、60分解素因数 (图省略)48=22232⨯⨯⨯⨯ 35=75⨯ 60=5232⨯⨯⨯说明:先将该合数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再将其中的合数分解,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短除法2)例2:把24、35、64分解素因数说明: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的步骤如下:1,2,3。

… (见课本)特别强调这种方法的解题程序,并且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计算器分解法3)例:将1334分解素因数 说明:首先用计算器将合数分成两个整数之积,再分别对两个整数进行分解,最终化为素数之积的形式。

三、探讨;分解素因数与分解因数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学生练习:P14 练习1、4(2) 五、课堂总结:学生学习的感受。

六、回家作业:练完成习册。

教案设计1.5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经历对问题的分析,观察,找规律,讨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意义的理解,体会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