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第十五章组织变革
列文的组织变革模型
原始状 态
解冻
变化
再成 型
新状态
默—格的组织变革模型
1. 变 革 的 动力 2. 认 识 和 界 定问题 变革者 5. 测 量 、 评 价与控制 4. 实 施 变 革 3. 问 题 求 解过程
过渡管理
克—金的组织变革模型
变革的目标因素 组织安排 战略
输入
目标
人员
社会因素
输出
方法
第3节 实施组织变革的策略
一、组织变革的症状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三、组织变革的管理方法
一、组织变革的症状
生产效率明显降低 重大事情无法决策 人际关系恶化 非正式沟通渠道压倒正式沟通渠道 长期缺少创造性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要求变革的动力 认清问题 所在 分析问题 识别限制条件
第2节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三、减少对组织变革的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外部动力
人口统计学特点 技术进步 市场变化 社会与政治压力
内部动力 人力资源问题 管理行为与决策
产生变革需要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来自组织的阻力
过分干涉 狭隘地集中于变
外部的和内部的
确定变革方案的目 标
资源 结构 技术 时间
反 馈
增加动力
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思不 思 则
考罔
题
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
15.1 组织学习
15.1.1 组织学习的性质
1 组织学习的定义
组织学习的概念由马奇(March,1963)提出,经阿基里斯在《组织学习:行为视角的理论》(1978)一 书中加以系统展开后,受到了广泛关注。表15-1是对组织学习的不同界定方式。
表15-1 组织学习的定义
15.1 组织学习
4 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
形成智力资本
促进组织创新
提升组织绩效
15.2 组织变革的性质
15.2.1 组织变革的含义与内容
1 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努力,使组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典型的组织 行为。组织中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对于组织中制度、文化等因素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影响会产生能动的反 作用,这就推动了组织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成员如何通过组织状况的调整,为自己的行 为选择建立更好的组织平台。
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是低层次学习,这类学习是基于行动和结果的学习,强调对于已有知识的 利用,通过将熟悉的过程性知识显性化为结构化的描述性知识来实现。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是高层 次学习,关注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具有不确定性的新问题。创造性学习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提出自 己的见解,用于寻求新的理论,不人云亦云。因此,创造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注重学习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十五章政治与权力
依赖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没有人想得到你掌握的资源, 就没有人会对你有任何依赖。
如果某种东西是充足的,那么对它 的拥有不会增加你的权力。 一种资源越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替代物,则拥有 对该资源的控制而带来的权力就越大。
• 由此联想到了我们的领导。作为管理者,你的信念和评判, 有可能影响你下属一生的旅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 有一种无形的氛围,一不小心就会上演黑子的悲剧。
• 有时在被管理者眼里,管理者就代表了正义、秩序和真理。 如果管理者的言行出了格,玩笑过了火,假当真,真当假, 就会给被管理者一种误导,他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 假的,他已失去了衡量真伪的标准。而管理者在被管理者 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说话前后矛盾,言行不一, 喜怒无常,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出正确的褒奖与惩罚,这 样不只会打击被管理者工作的信心,有时甚至会改变他积 极的人生态度。
稀缺性:
• 稀缺性:一种资源被认为是稀缺的才能使 他人依赖于你。
– 这足以说明为什么组织中拥有重要知识的低级 别员工能在高级别员工面前获得权威,因为高 级别员工缺乏这种重要知识。
– 例如拒绝为本职位培训新职员;故意神秘行事, 让活动看起来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复杂和更困难。
不可替代性:
• 不可替代性:一种资源越是没有替代物, 则由于实现它的控制而带来的权力就越大。 这可用权力弹性来表达。
管理学概论第十五章 行为理论
群体目标的实现度
群体成就与荣誉
群体凝聚力的来源 讨论:组织凝聚力是否越强越好?
群体凝聚力的后果
与群体凝聚力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 不一致时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在群体压力下,往往导 致从众行为,即个人放弃自己意见或行为,而与群体 保持一致。
群体冲突:指由于成员个体差异和组织特性的存在,而 使成员在面临互不相容和相互排斥的多目标时而体验 的心理上的冲突。
其三,群体可能改变规范以便群体的行为取得一致。
第三种反映说明背离行为对群体产生了作用。群体成员常常不 会去思考为什么要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为什么要遵循一定的 群体规则,而背离行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发成员对规范的 思考并对其进行改进。
为了使群体和团队有效运行并有助于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群体 需要取得符合度与背离度的平衡。群体需要一定水平的符合 度以确保群体能控制成员的行为并引发成员朝着高绩效和实 现群体目标努力;群体也需要一定水平的背离度以确保团队 能摈弃无用的规范,并取代以有用的群体规范。
(2)加快对客户的响应——企业对于客户的响应往往要求将 工程技术的限制、生产成本的可行性、政府的安全条件、 以及市场风险与客户关于新的、改进的产品的需求和愿望 相平衡,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组建团队时,要确保团队中拥 有对客户作出响应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和知识。
(3)提高创新能力——一般,单独工作的个人不具备成功 创新所需要的广泛而多元化的全套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 团队成员常常可以相互查错、相互批评。管理者的任务是 提供团队成员所需要的指导、协助、培训和资源,而不是 直接密切地监督他们的行动。
组织行为学 (课程15)
播健全的美国价值观
文化的形成
➢ 组织创建者 的经营理念
➢ 高级管理层
➢ 甑选标准
➢ 社会化
➢ 组织文化
员工怎样学习组织文化
故事 仪式 物质象征 语言
第16章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变革的动力
➢劳动力的性质 ➢技术 ➢经济冲击 ➢竞争 ➢社会潮流 ➢世界政治
工作压力及其管理
压力
➢ 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中,个体要面对与自 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 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
压力的来源
➢ 环境因素 ➢ 组织因素 ➢ 个体因素
压力的后果
➢ 生理症状 ➢ 心理症状 ➢ 行为症状
管理压力
个人解决途径 组织解决途径
考试要求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
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
企业基本目标——顾客完全满意 主要处事信念——一贯的处事原则
➢ 尊重个人,以礼待人 ➢ 操守完美,诚信不渝
主要进取精神——达到同业之冠
➢ 坚持6个西格玛质量标准; ➢ 全面缩短运转周期; ➢ 成为产品和制造技术的领先者; ➢ 增进企业利润。
序、形式
后“4S”:管理的软件,即企业文 ➢ 人员:指企业的人化力资源状况;
➢ 作风:指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的 行为方式和企业的传统作风
《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阅读感想
《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阅读感想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对行为的影响的学科。通俗来说,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和员工,以提高绩效和满足组织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书中第一章《激发个体》中提到的“员工的情绪资源”这一话题,引发了我对身边学霸案例的思考。这位学霸从小就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拥有令人羡慕的天赋和条件。他在学业和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考取了多项国际证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著名的金融机构,年薪高达五十万。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作仅一年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一家小公司担任文员,过着平淡的生活。对于他的选择,父母虽感失望,但也随他去了。我和闺蜜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阅读了书中的内容,我才找到了答案。
学霸的问题可能正是在于他的情绪资源长期得不到补充。情绪资源如同金钱和体力一样,是有限的,会在特定的活动中消耗,而在轻松愉悦的时刻得到补充。学霸在前半生中消耗了过多的情绪资源,且未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他对未来失去了向上的情绪动力。这可能是他选择“躺平”的原因之一。
为了补充情绪资源,书中提出了几种方法。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至关重要,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身体的能量,提升情绪。进行冥想和正念也是有效的方式。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增强内心
的平静和专注力。此外,维护亲密关系也是保护情绪资源的重要途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能够给予我们积极的反馈,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精品】15-17组织行为学
二者都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能提高组织效能的利组织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组织行为的组成部分
积极组织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
二者有区别,积极组织行为既包括工作角色外行为也包括工作角色内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是工作角色外行为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
4.积极组织行为与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是一种工作角色内的认知态度,也具有利组织特性,它是积极组织行为的组成部分
2.学习的社会构成主义理论
学习是通过这些形式产生的
一、组织学习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3.组织中的学习的类型
适应型学习
一、组织学习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4.组织学习过程的5个阶段
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wk.baidu.com关理论
1.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圣吉(1990):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Pedler(1991):学习型公司是促使公司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努力学习并不断改变自身的组织。 Galer和Kees(1992):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促进其所属个体成员学习并运用其学习成果的组织,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增进自我的知识,以及对自我与所属环境做进一步理解的组织。 Garvin(1993):“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创造、获取和传播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
积极组织行为与利他行为
二者指向不同,利他、行为更多的指向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助人行为更多指向组织目标和与组织目标相关的个人绩效
组织行为学:15 第十五章 组织文化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五项修炼:
(1)建立共同愿景; (2)团队学习; (3)改变心智模式; (4)自我超越; (5)系统思考。
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共同愿景; (3)实验性; (5)善于不断学习; (7)自主管理; (9)无边界行为;
(2)目标的和谐性; (4)有系统地解决问题; (6)知识转移; (8)扁平式结构; (10)有头脑的领导。
影响因素:
•民族文化因素;制度文化因素; •外来文化因素;组织传统因素; •个人文化因素;行业文化因素; •地域文化因素。
三、组织文化的设计
设计先行
•凝练目标组织文化; •组织形象设计 ——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四、组织文化的培育
组织文化的创建
•对更新必要性的判断; •新价值观的提出; •视觉识别物的设计; •制度的修订或建立; •观念与行为的变化。
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三、组织文化结构 四、组织文化内容 五、组织文化作用
主要内容
第二节 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建设的研究 二、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三、组织文化设计 四、组织文化培育 五、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二、学习型组织的产生及意义 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课前导入】
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
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
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用老人?
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
……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作者介绍】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访学希腊Pantion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主攻人员素质测评、情绪和压力管理、领导力模型、跨文化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培训及咨询过的客户包括国家汉办、华北电网、国华电力、兵器装备集团、联想集团、百度、Millward Brown等知名企业与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及地方企业。咨询及培训的方向集中在人员选拔、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前言】
一、关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验有两个特点:
(一)是抓行为共性和特性,
任何组织的最小构成单位都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组织行为学的价值之一,就是从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行为中找到共性和特性,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系列组织行为学讲义
刺激 知觉 学习 个性 动机 行为
能力
绩效
评价与奖惩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29
个体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特征 包括:
1. 目的性。 2. 社会性。 3. 自主性。 4. 连续性。 5. 持久性。 6. 可朔性。
30
个体心理与行为制约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 作出反应几个阶段。
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组织成员的努力; 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组织与个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双方互惠互利。
思考:如何理解“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
17
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管理功能 管理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18
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管理功能
1. 计划(包括目标和任务) 2. 组织 3. 领导(指挥) 4. 控制(评估)
51
情绪
有关情绪的理论
1. 詹姆士-格兰的情绪理论 2. 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3.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4. 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5. 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6. 达菲的情绪激活理论 7. 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理论 8. 阿诺德与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9.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自由反应法包括:投射法 开放式态度测量法 通过态度测量所获得的信息必须经过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十五章
公司有个惯例,就是为工作成绩列入85% 以内的销
售人员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公司所有的人都要
参加为期数天的联欢,而排在3%的销售人员还将
荣获“金圈奖”。为了表示活动的重要性,选择 举办联欢会的地点也很讲究,譬如在有异国情调 的百慕大举行。并有几个荣获“金圈奖”的员工 的家庭记录片将在颁奖期间放映,由此增加了他
第一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个体行为与管理
第四篇 • 领导理论 • 领导的决策行为 第五篇 激励理论与应用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 个体差异与管理
• 创造性行为的研究与开发 •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 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
•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 行为与满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模式 表示为 • ( ) • A.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B.动机→需求 →行为→满足 • C.行为→动机→需求→满足 D.需求→行为 →动机→满足 • A
第一节 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
• 二、激励机制
• (一)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想与研究方2理解个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3掌握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4掌握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5掌握激励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6了解组织行为学与须知行为学的文化第一篇研究对象与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群体间互动行为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三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组织行为学课件 (15)
§ 3.1.3
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CO NT EN TS
§ 3.1.4
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社会知觉。 2)态度影响工作绩效。 3)态度影响学习的成效。
CO NT EN TS
§ 3.1.5
关于态度的理论
• 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本章重点讨论态度和价值观的概念、
功能以及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通过学习, 了解和掌握态度的概念、功能、态度形成 的理论和态度改变的模式;重点掌握工作 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 行为的关系;了解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在组 织行为中的作用。
CO
NT
EN
TS
§ 3.1
态度的基本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1
态度的概念
CO
NT
EN
TS
• 3.1.1
态度的概念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是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和感情色彩。 3)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CO
NT
EN
TS
§ 3.1.2
态度的构成成分
1)情感成分是指个体被态度对象所激 起的情绪情感,例如喜欢、厌恶、 爱、憎等。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关 键成分。 2)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 识、观点、信念等。 3)行为意向成分是指态度对个体行为 的引导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15章影响、授权与政治
15-10
权力的两种类型
社会化权力
计划、自我怀疑、 混合结果和对其他 人的关注
个人化权力
为了自身强大目的 的权力渴望变得高 于一切
15-11
个人化权力
当管理者发生下列行为时,其个人化权力会 被展示出来: 更多地关注满足自己的需求 更少地关注他们下属的需求 不遵守普遍期望遵循的行为规则
15-2
互惠利益
互惠利益
涉及双赢的情况,通过与潜在对手积极地和创造 性地合作来服务于个人的自身利益
15-3
自身利益和互惠利益冲突 需要管理者采取行动
15-4
九种通用影响策略
1. 理性说服 2. 诉诸鼓励 3. 咨询 4. 逢迎 5. 个人魅力
6. 交换 7. 联盟策略 8. 压力 9. 合法策略
15-24
个体主动性:委托的另一面
15-25
个人主动性
个人主动性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组织的使命一致 2.具有长期关注性 3.目标导向和行动导向 4.面对障碍和挫折时坚持不懈 5.自我启动和主动性
15-26
伦道夫授权模型
15-27
政治成功的四个方面
权力评估
如何提高你的杠杆地位
绩效
你的工作如何使业务更成功
15-7
三个可能影响结果
3. 拒绝
组织行为学-激励
Ⅱ.员工做了坏事却没受到惩罚
如果对于不好的行为“视而不见”,不好的行为 就会得到奖赏(纵容)
例: • 下班时不关电源 • 背后说别人闲话 • 开会迟到 • 不按规定办事 • “做掉”或联手“做掉”表现好的人
11 强化理论
Ⅲ.无功受禄
如果对于不好的行为,予以奖励,不好的行为 就会重复出现
Ⅰ、员工做 了好事却受 到惩罚
Ⅱ、员工做 了坏事,却 没受到惩罚
Ⅲ、无功受禄
Ⅳ、对于好 的行为视而 不见
9 强化理论
Ⅰ.员工做了好事却受到惩罚
如果对于做的好的行为,给予惩罚,好的行为就不再 出现,甚至会变成相反的报复性行为
例:
“比慢现象”(鞭打快牛)
“比少现象”
“比傻现象”
“比差现象”
“袖手旁观”现象
C、杀鸡给猴看。
D、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 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 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
E、在富士康发生10连跳后,政府要求媒体进行信息封锁。
17 强化理论
3 强化理论
负强化
当某件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了 改变时,减少或消除施加于其身 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批评、惩 罚等),从而使其改变后的行为 再现和增加。
4 强化理论
消退
情况一: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 对该行为的轻视或否定,使其自然消退 情况二: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 认为是好的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 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出现的可能 性下降,最终完全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沟通管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的主要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沟通的功能。掌握阻碍沟通有效进行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以及改善沟通的主要方法。
知识要点:
1.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亚利克斯·贝弗拉斯把沟通网络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如图15-2所示。
链式表示信息逐级传递,可以向上或向下传递,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Y式表示四级层次,类似于领导通过秘书向其他成员传递和得到反馈的形式。轮式表示有一个领导者居于中心地位,和其他成员有密切的联系。环式表示没有领导者,所有成员都处于相同的层次。全通道式表示所有成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权力分散。这五种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简要比较如表15-1所示。
(4)集束式。一个人将消息有选择地传给另一个人,那个人选择性地传给其他人。
2.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指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比较灵活、简便易行、速度快、有亲切感,双方可以自由交换意见,便于双向沟通,而且在交谈时可借助于手势、体态、表情来表达思想,有利于对方更好地理解信息。其缺点是受时空限制,人数众多的大群体无法直接对话,沟通过后保留的信息较少。通常用于传递一般性的、暂时性的、有关例行工作的信息。
书面沟通指用书面形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使口头商定的内容成为正式的文本形式,尤其是大量口头商定所无法表现的复杂细节的书面化使得双方都有了安全感。其优点是具有准确性,比较正式,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察看核对,可减少因一再传递、解释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其缺点是不够灵活,难以获得及时反馈,不便于随时修改。通常用于传递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
3.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指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而进行的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
在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通常所用的是口头语言,是由“说”和“听”构成语言交流情境的。
非语言沟通指借助于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沟通。研究结果显示,在面对面的成功交流中,言语本身远非信息沟通的主要部分。实际上,成功交流中只有7%与语言有关,35%由语音语调所致,剩下的都是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功劳,如身体动作(手势、表情、体态)、目光接触(眼神、眼色)、空间运用(身体距离)、图像(办公室内的陈设、悬挂的证帛、肖像)等。
4.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从发信者与接信者的地位是否变换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是单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断变换是双向沟通。作报告、发指示、作讲演等是单向沟通的例子,交谈、协商、会谈等是双向沟通的例子。
*********************************************************
三、沟通的功能
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有四种主要功能: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
沟通可以控制员工的行为。通过让员工遵守组织中的权利等级和正式指导方针等沟通规则,实现对员工的控制。比如,员工要首先与直接上级主管交流有关工作方面的不满和抱怨,要按工作说明书工作,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等。此外,非正式沟通也控制着员工的行为。比如,当工作群体中某个人十分勤奋并使其他成员相形见绌时,其他人会通过非正式沟通的方式控制该成员的行为。
沟通可以通过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若没有达到标准应如何改进的方式来激励员工。组织中具体目标的设置、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持续反馈以及对理想行为的强化等过程都有激励作用,而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沟通。
*********************************************************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
一、空间的设计
二、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
四、行话(术语)
五、过滤
六、选择性知觉
七、语言及情绪
*********************************************************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
信息接收者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着他译解信息的模式。一个很在乎自己的表现的人会很重视任何积极的反馈信息。信息接收者的参照视角也影响沟通的进行。当管理者把外界环境视为危机时,会较少地提问,较少地洞悉他人的异议,较少地关心他人的意见。危机感导致沟通通道的压缩,而当沟通必须迅速完成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当沟通发生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时,各部门成员所采用的截然不同的参照视角会使沟通过程变得很复杂。
*********************************************************
四、行话(术语)
不同的职能部门不仅有不同的参照视角,还有着不同的“语言”。许多专业部门有各自的一套行话。这些行话极为有用,它们利用使用者共有的训练和验,在最少的时间内传递最多的信息。行话还能避免局外人对信息的理解,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它也会成为不同门之间沟通的障碍,并减少个体进人其他职业的机会。
*********************************************************
五、过滤
过滤指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收者更为有利。当信息向上传递给高层管理人员时,下属常常压缩或整合这些信息以使上级不会因此而负担过重。在进行整合时,个人的兴趣和自己对重要内容的认识也加入进去,这便使信息被过滤。一个组织的结构中纵向层级越多,过滤的机会就越多。
*********************************************************
改善沟通,必须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尽量讲普通话,使用简化字,不要讲方言土语,不写异体字。讲话意思要明确,条理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要使对方一听就懂。书面语言,要言简意赅,字斟句酌,笔划清楚,不要笔走龙蛇,使人无法辨认,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
二、重视双向信息沟通
双向沟通伴随有反馈过程,使发信者可以了解到信息在实际中如何被理解,使收信者得以表达接受时的困难,从而再次传送信息,使差错得以纠正。发信者和收信者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互换位置,使信息得以准确无误的传递。因此,管理者应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双向沟通。
*********************************************************
三、同时运用多种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