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合集下载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治疗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在面部的侧面,这疼痛是十分厉害的,在疼痛的时候如同闪电一样,经久不愈。

倪海厦定的名是中医药学里面疏通经络剂。

疼痛如何治?吃止痛药基本上没办法解决,一般采用的是封闭,现在西医院里面专治法,实际上是封闭,过后,还会再疼痛,因为疼痛的部位它是在面部,接近于大脑精明之府这一部位。

疼痛封闭只能止住暂时一会,继续疼痛时,痛不可忍,有的痛起来生不如死,虽然此病不要命。

此病西医名三叉神经痛,是很剧烈的痛(如同电闪般痛),有时止痛剂亦无法止痛,有时西医注射酒精在痛处,到了无法控制时,只好切断神经(让人神感知不到它了)这病后遗症很大,很容易造成面瘫,即口眼歪斜。

为何发生此痛呢?目前西医也不清楚。

临床上看时,此痛延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三经而来。

手少阳三焦经经是水道系统--水火之道,谷之府也;足少阳是胆经,足阳明是胃经,这三个经络有什幺样的联系:学四圣心源之后已经知道,手少阳经是从手到头,足少阳经是从头到足;足阳明胃经是从头到足,人身体气机之降凡一切之降皆源于胃土之降,胆火随之而降,以温肾水,这一个情况,阳明胃与阳明胆经皆是属于不降的部位,胃明胃之不降,胆火上逆,根据经络走向,我们看一看,这三焦经,它的走向是围绕着耳后,然后绕到耳前,走到眉毛的外侧,这是手少阳经;足少阳胆经:走于头部外侧;足阳明胃经上到大迎穴后,有一条道要经颊赤下关,以入于头顶部这一部位都是人头部的外侧,也是从颊车部位到太阳穴一直到头部二侧,这一些全部是需要降的,属于降路。

手少阳经是升的,升到头上后,要接主足少阳经再下降,这病关键问题是降路不足,不得以降,这一情况就要以降胃为主,同时要收敛胆火。

经络为什幺不降呢?还是在于经络不通,所以治疗的时候: 适当用活血药以通经络,降胃敛胆火,胆火敛住后要在下收敛,如是使火降下之后,后头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就能减轻,一般来说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的病人或是由于心情不好, 经常有气郁现象或经常饮酒或用目过度眼疲劳或休息不足造成火在上不得下,等等可诱发疼痛,这是我给大家说一下经络的走向及病因病机是什幺:是火在上不得降,所有经络活动能力均来自不同脏腑,一旦此动能无法畅行于经络中,则必发生抽痛,在以前的时候,我讲过关于疼痛,疼痛的发生实际上是人体的一个警讯,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同时也说过在体表部位发痒这是病情最轻的;其次是疼痛;然后是麻木现象;然后是不仁--就是感觉丧失了,摸自己的皮肤感觉是别人的了;,然后是不用,是动也动不了。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

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1)【辨证】寒湿闭阻.【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方名】蠲痹镇痛汤.【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名】皂独附姜汤.【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方名】舒筋活络饮.【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4)【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方名】通经止痛汤.【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5)【辨证】寒湿阻络.【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方名】驱痹汤.【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6)【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方名】蛇蝎汤.【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7)【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辨证】寒热瘀阻.【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9)【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方名】坐骨丸.【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10)【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名】痛痹汤.【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1)【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方名】新方桂枝汤.【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2)【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方名】当归回逆汤.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3)【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方名】加味桂乌汤.【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4)【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方名】加减阳和汤.【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5)【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罂粟壳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针灸治疗:1.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中医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表现为历时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每次数秒至1~2min,突发突止,通常无预兆,间歇期完全正常。

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成为扳机点。

洗脸、刷牙易诱发第2支发作,咀嚼、哈欠和讲话诱发第2支发作,以致患者不敢洗脸、进食,表现面色憔悴和情绪低落。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间使、曲池。

注射液用复方当归注射液4ml。

【配穴】听宫、下关、太阳、鱼腰、四白、阿是穴(扳机点)。

注射液用野木瓜注射液或乙酞谷酞胺注射液4ml。

【操作】患者仰卧位,患侧穴位常规消毒,选用牙科专用5ml注射器,将药吸入,直刺或斜刺,针下得气有麻胀感回抽无血,注射入药液,主穴每穴1~2ml,配穴0.5ml。

实证重刺激量,虚证轻刺激量。

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敷贴【药物】川穹、白芷、石膏各等量,细辛量减半,上药研细末备用。

【操作】取患侧下关穴,第1支痛者加太阳穴。

贴敷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药末10g用温开水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穴位,外用关节止痛膏固定,对皮肤过敏者换用疾宁固定。

每日贴14~16h,间隔6~8h换药再贴。

3.耳穴压豆【主穴】患侧面颊、额、上颌、神门。

【操作】用0.5cm×0.5cm的橡皮膏将王不留行贴压于所选的耳穴上,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穴3min,两耳轮换,3天换帖1次,疗程间隔3天。

4.推拿疗法【主穴】第1支痛者,穴取听宫、头维、攒竹;第2支者,穴取听宫、上关、巨醪;第3支痛者,穴取下关、颊车、大迎。

【操作】令患者坐位,身体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病侧,面对患者,左手轻托患者头颈部,右手以拇指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所取穴位,手腕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关节,以肘为支点,顺时针方向,前臂做主动摆动并带动腕部摆动,腕部摆动时尺侧低于桡侧用力持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压力和频率及摆动幅度要均匀,力度由轻渐重,再由重渐轻,以患者感觉酸胀且能忍受为度,频率维持在120~160/min。

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症状和表现

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症状和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

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

常因说话、吃饭、饮水、洗脸、刷牙、皱眉、吞咽或触动面部诱发阵痛。

中医称为“头风”,“面风”,“面痛风”等。

三叉神经痛是中枢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神经血管黏连压迫,关系密切,中医认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头面部三阳筋经受邪受阻。

这是中西医的不同表述,总之一句话:三叉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疼痛,需要有效的营养修复神经功能!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如颅内肿瘤、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耳炎、鼻窦炎、疱疹、拔牙、颈椎病等因素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西医标准找不到引发的原因而形成的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主要症状和表现1、疼痛发作前无先兆症状,突然起病,疼痛时间持续数秒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不疼时和正常人一样,多数患者发作日趋频繁,甚至24小时都疼痛,很少有自愈者。

也有部分定点疼痛,如每天晚上12:00,早上7:00-8:00等定时疼痛。

2、疼痛的部位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区域(还包括耳周、舌根,甚至头顶),右侧为多,占60%左右,双侧疼痛约8%,左侧疼痛者较少32%。

疼痛多在第三支,约占40% ,第二、三支同时发病者最多约50% ,第一支发病较少约5% 。

3、疼痛的性质呈闪电式、浅表而尖锐的剧痛,常被描述为刀剜样、电击样、火烧样或撕裂样痛,也有隐隐的钝疼症状。

4、疼痛的程度三叉神经痛极为剧烈,疼痛发作时表情异常痛苦,常用手猛搓面部,以至于皮肤肿胀、破损,眉毛胡子搓光,有的频频呼喊,也有的用头部猛烈撞墙或在地上打滚,还有的表现为保持原来姿势,不敢动弹,不敢张嘴,不敢吃饭,不敢说话,感觉痛不欲生!5、伴随症状:可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精神萎靡、抑郁等。

6、扳机点:约有 1/3 以上,三叉神经分布区存在敏感点,稍加触碰就可引起疼痛发作,此区域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触发点常位于疼痛受累支别所支配的范围内,如唇、鼻旁、齿龈及舌部、眼眶、腮部、胡须、眉毛、嘴唇等。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

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

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

”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

《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

”《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

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

”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

其病机可归纳如下:1、风寒外袭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

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三叉神经痛的几个阶段:“疼轻麻重木难医”

三叉神经痛的几个阶段:“疼轻麻重木难医”

三叉神经痛属于顽固性神经痛,严重的生理疼痛造成患者心理危机,严重
影响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正常生活,甚至引起失眠、抑郁等多种疾病!形成
恶性心理循环!无论是三叉神经痛没有经过手术出现的麻木、麻痹,还是手术
后出现的麻木麻痹,都是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病变、部分功能丧失造成的。

中医讲“疼轻麻重木难医”,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代表三叉神经损伤的不同阶段。

三叉神经痛阶段-痛:因为经络虽有堵塞,说明此处经络不通,但是尚有气血经过;三叉神经痛阶段-麻:气血不通出现疼痛后,接着会出现麻,麻则表示经络堵得厉害;叉神经痛阶段-木:麻之后是木,说明脸部已没有感知了,说明气血彻底不通了,病情严重。

三叉神经痛就是从经络从有点堵,到堵得很多,到彻底堵塞,脸部会依次出现痛、麻、木的转变,这是三叉神经痛病症不
断加重的信号。

无论服用哪种止疼药,都是暂时镇痛作用,感觉疼痛减轻或者感觉不到疼痛,只是掩盖了病情,并没有治疗作用,抑制神经,降低了神经系统兴奋性,
使神经出于相对麻痹状态。

长期服用对胃肠有刺激,对肝肾有损伤,对神经系
统有伤害(嗜睡、迷糊、头晕、胃病、手脚发抖、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药
物性中毒等)。

石家庄真定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馨提示:真定堂叁岔清,传承中医精髓,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神经
痛及牙痛的中药酊剂。

发明专利号:ZL201110143573.6),采用独特的滴耳
疗法、耳后涂抹疗法,是三叉神经痛健康领域的一朵奇葩!简、廉、便、效的
自然生物精粹产品,必将给三叉神经痛的康复带来阶段性的高度提升!。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主诉: 右下颌部疼痛不适1月余,加重2天现病史: {患者自诉}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及原因下}出现{右下颌放射样触电式疼痛,触之即痛,张口亦感不适,面部无红肿,未予以重视,休息后症状未见好转,前两日上述症状加重},{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耳痛耳鸣},{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病后未行特殊治疗,今为求诊入院} ,门诊拟诊为“三叉神经痛”收住我科。

{病后患者精神、纳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面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脉沉细,精神、食纳、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诊曾患过严重疾病及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其它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 {出生于原籍},{生长于原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未到过流行病区}接触史,{无化工毒物、重金属接触史},{无放射性毒物、粉尘接触史},{无吸烟史},{无饮酒嗜好},{无吸毒史} ,精神个性正常。

月经及婚育史:患者{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周期4-5/28-30天} ,经量{中},色{暗红},{无}异味,白带{无异常},{无}血块,{无}痛经。

{适龄结婚},1男2女。

{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体均健康} ,{否认有冶游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 ,{兄弟姐妹均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结核病、肝炎、癌瘤、精神病等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T:36.5℃,P 68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体重{67.2}Kg 。

一般情况: 发育{良好},营养{良好},{正力体型},{正常面容},神智{清醒},{能对答,定向正确},对答{对答切题},{理解力、计算力、记忆力均无异常},{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

三叉神经痛辨证施治1、风寒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寒引发;疼痛呈刀割样剧痛,面肌紧束,畏寒喜暖,骤作骤停;痛后如常,发作时面色苍白,流泪,不能言语及进食;鼻流清涕;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行气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官、翳风、曲池、外关、风池、大椎;操作:先刺风池、大椎,得起后行捻转泻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2、风热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得热引发,剧痛如裂,突然停止,遇热加重,得凉稍舒,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干喜冷饮,或见口臭,齿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或弦数或沉着有力;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翳风、太冲、内关、下关、三阳络、颊车、翳风、夹承浆、颧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3、阳明热盛1症舌脉:常因进食辛热炙赙事物诱发,症见面颊及齿龈灼痛,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心烦,口气热臭,大便秘结;溲赤,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法:清泻胃热,祛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内关、翳风、足三里、太溪、内庭、四白、颊车、承浆、大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4、肝火上炎1症舌脉: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患侧面部突作阵发性灼痛或电击样闪痛,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滋阴潜阳;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风池、行间、太阳、下关、翳风、内庭、太溪;操作:采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5、痰火上攻1症舌脉:常于进食时发作,多见于形胖体丰者,症见患侧头面胀闷剧痛,局部喜冷,口干不欲饮,头昏头重,胸痞腕闷,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通络,清热泻火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内关、行间、丰隆、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6、阴虚阳亢1症舌脉:面部或胀或抽搐样剧痛,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耳鸣,伴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息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三阴交、太冲、太阳、下关、翳风、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7、久病入络1症舌脉:头面部如锥刺刀割,部位固定不不移,病程缠绵,迁延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血海、太溪、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病因
面颊疼痛病,也称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三叉神经炎症
2. 面部骨折或手术引起的三叉神经损伤
3. 面部感染导致的三叉神经炎症
4. 面部肿瘤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5. 其他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病变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主要从调整人体内环境、
改善气血运行和调节神经功能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医
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中医会根据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2. 草药疗法:中药治疗在缓解面颊疼痛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当归等,这些药物有助于补充气血,舒展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关键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瘀阻情况,从而缓解面颊疼痛病症状。

4. 水疗法:水疗在中医中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热水敷、冷热交替敷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使用适度温度的水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痛症状。

5.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面颊疼痛病的治疗中,可适当调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

请注意,以上方案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疗方案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完整版)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II)。

(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 min之久;(4)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二)证候诊断: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第三支(下颁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虚实夹杂所致的疼痛证,因此治疗应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调和虚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消风散、当归四逆散、丹参酮注射液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火针、艾灸、拔罐等。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张某,女,53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认为其病属于肝胆郁滞、气滞血瘀所致的“面痛口眼歪斜”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为消风散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和火针治疗。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面颊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镇痛药、抗痉挛药和抗抑郁药为主,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文拉法新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植入神经刺激器、神经减压术、甘氨酸注射等。

放射治疗则是针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区域的放射治疗。

以下是一个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李某,女,65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佳。

随后进行了植入神经刺激器的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患者张某,男,50岁,因右侧面颊部疼痛、针刺感、牙痛样疼痛,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患者首先进行了药物治疗,口服文拉法新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理想。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针灸科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针灸科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门诊患者。

一、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痛病(TCD:BNV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G50.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一Ⅱ)。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临床常见证候:风寒外袭风热上犯胃火上冲气滞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痛病(三叉神经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痛病和三叉神经痛。

2.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效果不明显。

3. 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检查项目,如颅脑3D-TOF-MRA、颅脑MRI或CT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毫针;(2)电针;(3)经皮穴位电刺激;(4)埋线;(5)穴位注射;(6)隔姜灸;(7)耳针;(8)火针;(9)平衡针;(10)第二掌骨侧针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外袭证:疏风散寒温经止痛。

(2)风热上犯证: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3)胃火上攻证: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4)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医中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具 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研究意义: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三叉 神经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多有 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三叉神经痛 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为试验组
和对照组。
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不良反 应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5
讨论与结论
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01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治
疗。
0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如使用当归
、川芎等中药进行辨证施治。一项系统评价显示,中药治疗对于改善
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 表现,将三叉神经痛分为不同证型 ,如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等,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剂及药理作用
01
02
03
方剂举例
如牵正散、桃红四物汤等 ,这些方剂具有祛风化痰 、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药物
如白附子、僵蚕、全蝎等 ,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等功效。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样本量与质量
目前关于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多数样本量较小,且质量参差不齐。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 研究,以验证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缺乏标准化方案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尚未形成标准化方案,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未来需要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的可重复性。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3-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83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㈠瘀热阻络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夜间加重,舌质暗红或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心烦,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㈡寒瘀凝络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夜间加重,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手足不温,或畏寒怕冷,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可选用生化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㈢气郁血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夜间加重,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薄白,脉浮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易怒,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等。

【治则与选方】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可选用四逆散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㈣阴虚热灼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面部潮红,或目赤(结膜充血),或面色憔悴,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痛;可选用麦地牛辛汤。

㈤阳虚寒凝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流泪,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三叉神经痛系指在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生,骤发骤停,且是短暂的,或闪电样,或烧灼样的顽固性疼痛。

多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

疼痛分布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

疼痛趋向反复发作和缓解,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

从中医角度看,三叉神经痛分为几个类型,根据类型对症治疗。

1、脉络瘀阻型症见面部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赤芍12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全蝎6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2、风寒阻经型症见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

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荆芥12克,白芷8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3、气虚血瘀型症见面部疼痛缠绵难愈,时痛时止,麻木不仁,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涩。

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2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6克,全蝎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4、风热伤络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白芷8克,生石膏20克,菊花15克,薄荷6克,山栀子10克,僵蚕10克,黄芩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5、肝阳上亢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10克,钩藤15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生石决明30克,牛膝10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温馨提示: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休息,勿使过劳;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疼痛“冠军”——三叉神经痛黄煌教授诊治方法快收藏!

疼痛“冠军”——三叉神经痛黄煌教授诊治方法快收藏!

疼痛“冠军”——三叉神经痛黄煌教授诊治方法快收藏!黄煌教授治疗三叉神经痛擅长利用经方思维,以“方—病—人”的方证相应模式,分别用半夏厚补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五苓散等治疗。

其总的治疗思路是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及病证特点,方证相应,选择对应的经方治疗。

半夏厚朴汤合小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孙某,女,39岁。

初诊:阵发性右侧面颊部刺痛1个月。

既往无特殊病史。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饮水后出现右侧面颊部刺痛,疼痛剧烈,休息后缓解,未予治疗。

后每次饮凉水或热水后诱发疼痛。

患者体型中等,面色黄,平常易紧张、焦虑、易惊,咽喉时有异物感。

现症:右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呈刺痛感,饮食尚可,睡眠因疼痛影响而不佳,二便可,舌红、苔腻,脉滑。

诊断:三叉神经痛。

予半夏厚朴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姜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紫苏梗30g,柴胡15g,黄芩7g,党参15g,炙甘草15g,白术10g,川芎10g,生姜10g,大枣20g,陈皮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7剂,水煎服。

后随访: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嘱继续服药。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

予原方继服7剂。

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基本好转。

按:此患者的特点是除了有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面部疼痛外还有咽喉异物感、紧张焦虑等。

《金匮要略方论》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用半夏厚朴汤”。

黄煌教授认为半夏厚朴汤适用于咽喉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的病证。

而半夏体质患者特点为主诉及自觉症状较多,易紧张、易惊、多虑,咽喉异物感,易心悸、恶心呕吐、咳喘痰多、失眠多梦等。

此患者平时易紧张、焦虑,符合半夏体质患者特征,故用半夏厚朴汤。

刘志龙等认为小柴胡汤的“往来”是指疾病的节律性、迁延性及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性。

而三叉神经痛具有发作性、发无定时等特点,符合小柴胡汤“往来寒热”的特征。

小柴胡汤也是神经科常用方剂,用于癫痫、抑郁、偏头痛、脱髓鞘性疾病、神经性厌食等,疗效较好。

半夏厚朴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孙某,男,5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导语: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但是我比较喜欢中医疗法。

平常买药的时候就会注意这一点,尽量买中药成分的药物。

虽然“是药三分毒”,
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但是我比较喜欢中医疗法。

平常买药的时候就会注意这一点,尽量买中药成分的药物。

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我还是会偏信中药较西药而言毒性小。

我也不知道那是从哪听到的或看到的说法,但我一直相信着。

1、风寒凝滞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疼痛,痛似刀割,面肌紧束,惧怕风冷,常因外感风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侵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有烧灼感,口苦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对吐痰涎,胃纳欠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阳明火旺
证候:颜面阵发、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甚则痛如刀割,面红目赤,口干口臭,渴欲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或弦数。

5、肝胆郁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烦躁易怒,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脉弦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