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与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剪辑艺术》论文:浅谈剪辑与心理学
2010-11-30 15:04:58| 分类:大学文本档 | 标签:剪辑心理学观众参与|举报|字号订阅
在谈主题之前先说一下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首先是视觉形象艺术,在无声电影时期,电影纯粹是视觉形象艺术。视觉形象是影视艺术形态和形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可见的直观的性质。而听觉形象则是与视觉形象并存的使银幕形象成为声画合一的视听形象的艺术,是影视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国内的大多影视作品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让观众可以独立的视或者听,视听分离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影视画面没有吸引力?还是音乐音响没有吸引力?结论一是“没的看”,二是“不好看”。“没的看”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全是靠嘴巴说出来的。“不好看”指的是影片画面拍的不好,不吸引观众的眼睛。剪辑的不好,素材选择不准确,剪辑节奏拖沓,造成观众眼睛累了不愿意看。
而我所说的选题就要由第二点“不好看”引出。大众媒介中,“传播者”和“观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者”如何使用手段进行传播,是电影制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这里暂且不谈;了解“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这就提到我们要说的剪辑了。
怎样才能够更加吸引观众去“视听”而不仅仅是“听”呢?就像读小说一样,感情投入的时候读者会把自己假想到小说情节中去,成为一个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共同的道理运用到影视中,需要两个人来完成这个身临其境的任务,即我们所谓的观众“参与”。为了调动观众“参与”,通常剪辑师把完整的动作拆碎,掐头掐尾,或者进行适当的情景设置,以达到让观众产生心理补偿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让人熟知的能够引起共鸣的人或物,会达到让观众产生心理认同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是反映外部时世界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激发人的心理活动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实际的作用,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我们把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从刺激开始)从而使人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称作心理过程。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便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影视作品是用视、听两种感官来激发观众的心理活动的,心理补偿和心理认同都是心理活动,这两点尤为重要,剪辑师大多也是利用这两点来把心理学运用到剪辑上的。
首先我们说一下心理补偿。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色戒》的片尾,王佳芝等人要被枪决的镜头,只给了汤唯和王力宏在跪下之后的眼神交流的镜头,并没有给开枪的镜头,然后就插入黑场到梁朝伟这边,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已然被枪决。这个现象就是视听感知经验带来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心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在他心理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枪决镜头没有出现,却在观众的脑海和想象中继续,一方面保持了影片的唯美风格不被打破,另一方面利用心理补偿的优势,使表现效果更好。
再说心理认同。假如现在和大家提起“某同学”或“紫禁城”,大家大脑中都会出现“某同学”和“紫禁城”的形象,这叫做记忆表象。我们为什么对照片的认可能达到法律的高度,是因为纪录影像的逼真与我们记忆中的表象是那么
的相似,以至于难以找到区别的原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认同”。利用这一点使观众将银幕上的影像认同为真人,他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如大小、高矮、相貌、性别、肤色、声音等等认为是同一个人。心理认同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无论这个认同正确与否,都会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且能调动观众希望继续观看下去的愿望。
剪辑师通常利用心理学中心理补偿和心理认同这两点来剪辑影视作品以调
动观众的“参与”。最常用的手段是“掐头去尾”,并不要完整的动作过程。比如在影片《夜店》中,室内场景里大量的开门、关门动作都不是完整的,往往是前一个画面中能听到开门的声音,下一个镜头门已开一半了。要不就是上一个镜头门只关一半,下一个镜头里出现关门声。室外景人的出画入画也同样是入一半或出一半。但是观众在观看时的感觉是入画和出画。这就是调动观众的参与。开门、关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我们了解它的全过程。用声音和画面两个手段来完成一个动作即调动了观众的“视”和“听”,又调动了观众的心里补偿,让他们去补充完成开关门的头尾动作。之所以观众在观看时认为人出去了,是因为剪辑师将人留在画面内的多少,分寸把握的准确以及关门声拖到下一个画面给观众带来出画的感觉造成的,观众同样做了心理补偿。有些剪辑师用同样的方法剪辑但是因为分寸尺度往往掌握不准确,所以剪不出预想效果,原因是他们只学会了技法,而不是用心理学来指导的方法。学习心理学对剪辑师大有益处,它可以教会你如何从感觉入手,这样剪出来的片子就准确。
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段是“情景设置”。比如,在影片《珍珠港》中,在日军空袭前夕的珍珠港中,人们之间是一片祥和之气,大家都像往常一样,甚至在出现了日军战机后还有休息的军人在好奇是不是在演习之类,而对天空的特写等镜头营造出了一种不祥的气氛,让观众深深感到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危机的降临。中全景始终给观众明确的现实环境感,声音全部是环境自然声没有音乐及其真实。以造成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到――危机来了。这是剪辑师给观众提供的生活现象让观众产生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的例子。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剪辑手段,蒙太奇。蒙太奇也是最强利用心理学的剪辑手法。蒙太奇利用观众的心理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等作用。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有力证据。这是早期电影研究有意识地进入心理学的一种心理效应的试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把自己的感觉给了银幕上的人,所以观众就感觉到了银幕上的那个人现在的各种心情。
总体来说,心理学对影视作品剪辑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希望我国的影视作品中也能更多的注意并重视这一点,在剪辑上寻求突破,使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