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
返乡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多年来 ,农 民工 问题 一直 是学术 界关 注的焦点 ,学者 们分别从 不 同的学科 、不 同的视角 对农 民
工 问题进 行 了研 究 。如农 民工的劳 动报酬 问题 ,子 女教育 问题 ,身份权 益问题 等 。偶 尔也有 消费 问 题 ,但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农 民工在城市 里的 消费 ,而农 民工返 乡后 的消 费情况 却 鲜 有研究 成 果 面世 , 这不 能不说是一 个缺 陷。很 多农 民工 在城市 里辛苦 工作 ,省吃俭用 ,但 当他们 返乡后 却表现 出炫耀
3 O年代提 出的 。他从 虚荣 心 的角度解 释炫 耀性 商 品 的性 质 和 效用 。他 认 为 “ 虚荣 心仅 是 一种 超越
本文是广西社 会科学 “ 十一五”规划课题 《 心理学视野下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的构建》研究成果之一 。
民族经 济研究
・7 1 1・
他人 的欲望 。 目的是 为 了 占有 他 人 不 曾 占有 的东 西 ” 。他 指 出 ,炫 耀性 消 费 不增 加 总 的 社会 福 利 , 是一种零 和博 弈 ,一部 分人 的相对 地位 提高 必然 对 应着 其 他人 相 对地 位 的下 降 。 勃伦 则在 19 凡 89
・
1 O・ 7
广西 民族研 究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 12期 ) 0
返 乡农 民工 炫耀 性 消 费行 为 的社 会 心理 分 析
梁彩 花 周金 衢 张 琼
【 摘
要】 炫耀性消 费并不是富有 阶级 的特权 ,而是社会 各阶级 ( 阶层 )都存 在的 一种普遍现 象,
农民工也 不例 外。农民工返 民工炫耀性 消 费行为 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这种行为背后所 隐藏的社会 心理 因素 。
返乡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心理浅析
返乡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心理浅析作者:兰慧娟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4期[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穿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经历过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在节假日返乡探亲时就出现了一些具有攀比、炫耀等特点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的产生是农民工身处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给予的压力所导致的。
随着市民化进程对农民工的影响,农民工在返乡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消费心理,也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心理[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农民工成为了我们一直以来特别关注的群体,无论是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大量文献研究,本文侧重于农民工节假日返乡后,由于身份转换而随之带来的炫耀性消费问题。
1 炫耀性消费的含义炫耀性心理是“超越了他人的欲望,为了占有他人不曾占有的东西”。
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把“炫耀性心理” 的概念首次引入到了经济学当中。
所谓的炫耀性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给所拥有的财富提供证明以最终博取荣誉、声望和地位等目的而进行的消费活动。
2 炫耀性消费的表现这种消费心理在衣食住行方面体现的最明显,首先从吃的方面来说,这里的吃包含的不只是饮食,还包含抽烟和喝酒等,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乡村中,没有可以提供炫耀的消费场所,在这种情况下烟和酒就成为了炫耀心理的载体,在一些公共场合拿出一盒高档的香烟再给周围的人派上几根,就能够收获周围人羡慕的眼光,从而满足自己的炫耀性消费心理。
穿的方面,农村人的审美观点主要放在是否大方得体,是否适合下田劳作,质量好不好,是否耐穿等,而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在选择衣服时则更加注重品牌和款式。
住的方面,在村子里,如果有哪家盖新房或者修葺老房都会引起全村的议论,大家会议论谁家的某某在哪里混的很好,这些年在外面赚了不少钱,人们的这种谈资都会成为炫耀性心理助长的因素。
炫耀性心理在近些年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现在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在村子里,一些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私家车,购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农业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出行,而买车这种行为是最能够满足人们炫耀性心理的。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与炫耀性消费的悖反性思考
[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6—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4 7 6 9( 2 0 1 3 )0 4— 0 1 4— 0 0 7
究项 目 “ 新生代农 民工 消费行为研究 ” ( 1 1 Y J A 6 3 0 0 9 6 ) [ 作者简介 ] 金晓彤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崔宏 静 ,吉林 大学商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吉林 长春
・
1 3 0 0 1 2 。
1 0 4・
非农 民的 “ 第 三元 ” 群体 ,大部 分 新 生代 农 民工 还 处 于 收 入 下 层 , 甚 至 ,收 入 水 平 比第 一 代 农 民 工还 要低 。 在 这 样 的 收 入 状 况 下 ,炫 耀 性 消 费 行
是 什 么 原 因 使 得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群 体 作 出 这 种 与 自 身 收入 相悖 的炫 耀 性 消 费行 为 呢?本 文将 从 社 会 认 同 的 视 角 出发 ,基 于 社 会 调 研 所 获 资 料 和 数 据 , 对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 炫 耀 性 消 费 行 为 进 行 深 入 分 析 。
在 很 大程度 上悖反 于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群 体 特征 。 此种 悖反 一方 面体 现 为其 收入 与 消 费的不 匹
配,另一方面体现为其社会认 同内 部 结构与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混乱的 社会认 同状 态下通过畸形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建构新的社会认 同,是对于其城 市边缘身份和不平
也 就 是 为 有 闲 阶 级 所 用 以 炫 耀 的 商 品 ,多 指 奢 侈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理论认为 ,~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 的收入有关 , 渴
望收人完全被满足的人将 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 。渴望收 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 ,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 。
因此 , 幸福并 不必然随着收入 增加 而增加 , 入与主观幸福 感 收
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 但大都 是从 心理 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
要 发 展 线 索 和 成 果 , 中 国 幸福 感 的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文 章 重 点 为
讨 论 了影 响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因素 . 用 和 偏好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效
的 联 系以及 偏好 对 幸福 感 的 影 响 , 总 结 了从 经 济 学 角 度 研 究 并
_
壤 ≯ 探 索
■——■ o 品 嚣 葛: _
【 要 】 本文 系统梳理 了近 2十年来从 经济学角度研 究 摘 -
主观幸福感的成果 . 目的在 于 总 结 经 济 学研 究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主
对城市与农村 居民 的主观幸福 感有不 同的影响。 r k 2 0 ) Fa (05 提 n
阶层 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
、
收入、 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 , 多的 越
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 , 消费 者通 过选 择行为来最大化其 自身福利 , 更高 的收入意味着 更高 的福 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 是, 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 时点幸福 感与收入成正
T 24 《 当代经济》(o 21 年4月 上) J (
会 的效 用是失业 的减函数 , 由是失业减 少了社会财富 以及 其理
公共支出与公众主观幸福感_基于吉林省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_赵新宇
●理论探讨《财政研究》2013年第6期达到10.4%。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20年,缺水率将达到13.1%;如果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并使城镇化率不超过70%(主要是考虑到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一般为70%左右),则到2020年,缺水率将达到15.3%。
模型结果分析表明,城镇化对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影响较大。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求平衡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果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过快,并且不受70%的限制,则缺水率更高。
(四)结论。
由模型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供需形势比较严峻。
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提早做出规划,制定合适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促进水资源供需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
一是要增加水供给总量。
在严格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在合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重点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达到增加水的可供量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二是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的全过程。
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建立节水型的工业结构,走依靠科技进步节水的工业发展之路。
三是加强宣传节水知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形成全民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1]]陈成鲜,严广乐.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2). [2]孙宗凤.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利水电技术,2005(6).[3]杨巧宁,孙希华,张婧,王亚平.济南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水利经济,2010(2).[4]徐玉升,祁凯,丁明,李磊.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动力学问题.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5]何力,刘丹,黄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供需系统模拟分析.人民长江,2010(3).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幸福是当前中国社会流行的词语。
炫耀性消费的研究综述
炫耀性消费的研究综述摘要:炫耀性消费是一种以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活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
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对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归纳炫耀性消费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梳理了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总结了炫耀性消费个体的效用以及其他人对炫耀性消费的感知。
最后文章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消费动机;感知;消费效用一、炫耀性消费的概念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最初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提出的,但是首次将炫耀性消费引入经济学领域并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引起轰动的却是凡勃仑。
他从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的对比中得出了炫耀性消费的定义,即人们通过消费昂贵的商品来显示财富进而获得地位的消费方式【2】。
很多学者都采用或借鉴了凡勃仑关于炫耀性消费的定义。
但是,不少学者也从其它角度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界定,如O'Cass and McEwen从地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对比中得出――炫耀性消费是个体为了提高自身形象而公开消费能传递地位信息的炫耀性商品的行为倾向,是否公开(或炫耀)自己的财富是二者最大的区别【3】;Pirón认为炫耀性消费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产品的炫耀性特征,其消费过程能被其他消费者所感知【4】。
二、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根据前人的研究,凡勃仑关于炫耀性消费的定义是较为狭隘的,因为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和声望,还包括很多其他的目的,如提升自我形象、展示自我个性、获得和维持伴侣、获得和提升面子等。
基于此,我们将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讨论这些动机。
1、个人层面(1)自我自我也叫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个体会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认识和发展自我。
根据个体将他人和社会嵌入到了自我的程度,其可以分为个我性自我和公众性自我。
当他人或社会嵌入到自我概念的程度越深时,个体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其炫耀性消费的倾向就越强。
农村居民“畸形攀比”现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农村居民“畸形攀比”现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者:代锋夏红雨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农村居民“畸形攀比”现象是农村社会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是村民显示自身优越性和竞争性的社会比较行为,是极端化和特殊性的社会比较过程。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畸形攀比”主要围绕去“实用化”的消费享受、去“理性化”的住房环境、去“健康化”的社会资本、去“真情化”的婚丧嫁娶、去“荣辱化”的职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畸形比较,这样,对村民树立真正实质的幸福观、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推动经济发展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和谐邻里关系和健康情绪等方面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因此,必须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消除农村居民“畸形攀比”。
关键词:农村居民;畸形攀比;主观幸福感;影响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一方面是关联社会多方面因素的个人生活品质问题,另一方面居民幸福感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助力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正是政府政策取向和公共价值的追求。
当然,截至目前,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内涵与外延,尚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一般通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指标和数据来衡量和评估,但实际上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元化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多样化体验和复合型心理感受,具有很强的易变性、主观性和个性化。
当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参与和发生各种联系的时候、主观幸福感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就像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一样,在不同阶段和体验中,外界给自身所带来的滿足和幸福感是不一样的。
当前,农村居民在客观存在的社会联系中,攀比之风和攀比现象逐渐兴盛,虽然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攀比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理反应和人性群体的显现,但本末倒置,处心积虑、跨越现实、极度虚幻的居民攀比就是一种“畸形攀比”,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社会心理现象和农村居民集体极端情绪的宣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个人主观幸福的体验和感受,误导和麻木农村居民对虚幻生活形态的迷恋和追求,这是在我国全面实现奔小康,构建和谐新农村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笔者正是有鉴于此,着力于探究农村居民“畸形攀比”会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以及寻求合适路径去应对这种经济生活中的突变现象,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深思。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的一种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文章系统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认为遗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经济状况、归因倾向和人际关系等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因素一、问题提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最早是由Wilson(1967)提出。
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衡量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
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涉及个体的生活满意感,后者涉及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衡量其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
探究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因素,对于他们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Tellegen(1988)研究显示,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远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
研究还发现基因引起SWB积极情感变化(40%)、消极情感变化(55%)和生活满意感变化(48%)[2]。
但是对于遗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观点,遭到Veenhoven(1994)的激烈批评,他认为幸福感本身并非某种特质[3]。
显然,遗传基因并不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SWB,基因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经历某种生活事件,使得他们在某种情境下的独特行为反应发生,最终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SWB水平。
(二)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相关。
在国外,艾森克(1983)认为善于社交的人容易与他人相处,更能体验幸福;抑郁和焦虑则会诱发负性情感,较少体验幸福[4]。
吉林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吉林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实证分析居民消费倾向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和社会经济状况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居民消费倾向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既能把握居民消费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能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通过对区域居民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区域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
本文主要利用1985年~2005年这21年来吉林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城市APC(消费倾向)、农村APC、平均APC、收入增长率。
其中,APC等于当期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之比,收入增长率等于当期收入增加值与上期收入之比;其余数据均来自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
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首先,从1985年~2005年的具体数值看,吉林城市居民的APC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的APC。
其次,我们从收入弹性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1985年~2005年吉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建立数学模型:农村居民:lnC=0.628434+0.873599lnYR2=0.9806城镇居民:lnC=0.154367+0.956412lnYR2=0.9991其中,C为消费品支出,Y为货币收入,0.873599和0.956412分别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的21年间,吉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城镇居民,吉林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应该越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高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
但吉林的居民消费倾向并不符合这个原理,甚至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都与之背道而驰。
这主要是由于无论是我国还是吉林二元结构很严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
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消费价格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影响机理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影响机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现象,从营销学角度深入探析个人价值观和参照群体影响以及社会认同对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作用,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境遇,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步伐做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同时为企业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个人价值观参照群体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加速转型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群体,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体的61.6%,大约为1亿人。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其受教育程度更高,务农经验却很少,他们更加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以及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目的也开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不仅重视工资的高低,更加重视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新生代农民工容易受城市中同龄人示范性消费影响,渴望通过外在商品和服务的符号性消费来传递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可和赢得城市本地居民的接纳。
“炫耀性消费行为”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拉近距离的新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对象选取时尽可能兼顾到教育程度、年龄、地域分布以及职业状况等各方面综合因素。
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符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与老一代相比普遍较高的特征。
年龄构成方面,年龄最小者18岁,年龄最大者31岁,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跨度。
地域选择方面,选取了东阳、永康、义乌三个城市作为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主要地点。
职业状况,选取了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覆盖了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范围。
2.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在访谈过程中,主要向其了解和考察了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价值观、城市居民对其的参照群体影响、社会认同感以及其在住房、服装饰品、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饮食等方面的消费情况。
消费主义视角下我国炫耀性消费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 安 徽师 范大 学 政 治 学 院 , 安徽 芜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我 国在 经济飞速发展的 同时也显现 出许 多
不 和谐 的社会 现 象 。伴 随 着 消费主 义思潮 的 蔓延 , 炫耀性 消费现 象也迅 速 滋生 。炫耀 性 消 费作 为 消 费主 义 的一种表 现 形式 , 在 我 国道 德层 面、 社 会 层 面以及 意识 形 态层 面 上都 有 着许 多 负面影响 。这 些影 响亟待 人 们 正视 , 且 需要 通 过 国家、 社 会 和 个人 的共
第3 6卷第 1 期
2 0 1 7年 0 2月
郑州航空 工业 管理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 (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待商品的态度也 由先前认为 的“ 有用才有意义” 转
变为 “ 有意 义 才有 用 ” , 认 为 某 件 商 品 只有 彰 显 出
自己独 特 的品位 、 代 表 了 自己属 于 的某一 阶层 的社
首先 , 它 不符 合 中华传 统文 化宣扬 的勤俭节 约 的美 德 。在炫 耀性 消 费过程 中 , 人们不 断追 求更 新 换代 的产 品 , 忽视 商 品 真 正 的实 用 性 , 往 往 造 成 浪
化的基本精神 , 就是《 周易大传》 所说的: “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不 息 ” , 就是“ 以义生利、 勤劳敬业” 的
生产 伦理 , “ 取 予有道 ” 的分配 伦理 , “ 诚 实 守信 ” 的 交 换伦 理 和 “ 力戒 奢侈 、 崇 尚节 俭 ” 的消 费伦理。
对炫耀性消费的看法作文
对炫耀性消费的看法作文
《炫耀性消费的看法》
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热议,在一些国家里,这种消费方式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消费市场,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炫耀性消费也再次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贫富悬殊,这种消费方式正在助长社会的不均现象,使苦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局面。
炫耀性消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必须解决这座社会不平等现象,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救助当中去,使得所有人都能够过上尊严的生活,从而去取代炫耀性消费,减少社会间的不公平现象。
而在具体行动上,政府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节消费行为,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加重对炫耀性消费的惩罚力度,加快改善人们的消费素养,以此来减少炫耀性消费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炫耀性消费不仅是社会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令人担忧的不良消费习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善人们的消费素养,避免消费市场的动荡,最终达到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目标。
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的根源探索
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的根源探索作者:刘庆坤朱喜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2期摘要: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炫耀性消费支出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家庭,且这一结果随时间变化比较稳健。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考虑了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之后,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不再显著,且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对家庭炫耀性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
这很可能来源于家庭为寻求社会地位而消费的动机,更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带来更高的收益。
炫耀性消费充当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信号,向其参照群体传递了自身的收入水平状况,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越低,消费者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越强。
农村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较低,所以其寻求社会地位的动机更强、炫耀性消费水平更高。
因此,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是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城乡差异;社会地位寻求中图分类号:F 063.2文献标志码:A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picuousConsumption and Social Status Seeking LIU QingkunZHU Xi(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 Using the data from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households , and this difference is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ime; further research found that after considering the average income of family reference group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no longer significa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average incom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on househol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is is likely to stem from the motivation of the family to consume for social status. Higher social status means more wealth and higher return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cts as a signal of family social status and conveys its income level to its reference group. The lower the average income of the reference group,the stronger the consumer′s motivation to se ek social status. Rural household reference groups have lower average income, so their motivation to seek social status is stronger, and the level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higher. Therefore, the consumer motivation for seeking social statu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n urban and rural conspicuous consumption.Key word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tatus seeking1數据和变量1.1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并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做稳健性检验。
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调查
2020.02党的十九大指出,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心理学中,幸福常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来衡量,即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主观幸福感直接反映出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同于微观个体的效应。
效应受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因此在绝对收入水平与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朱建芳、杨晓兰(2009)的实证结果显示,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在消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周春平(2015)的研究表明,文化消费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一环,包括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它不仅能带来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占有或使用,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当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必然追求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文化消费的地位和需求总量都在持续、稳定地提升,现已成为居民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文化消费对促进国民幸福感的意义,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如冉净斐(2012)等。
占绍文(2014)通过对西安市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城市文化认同感不足会造成消费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与幸福感。
目前,国内学者居民主观幸福感和文化消费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对于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却不多。
而作为我国群体最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研究文化消费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1 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1.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来测量居民的幸福水平,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由一个项目组成,即“您觉得您幸福吗?”,要求被访问者在“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不幸福”五个选项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出选择,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
浅析农村的炫耀性消费现象
浅析农村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一、炫耀性消费研究的起源与界定第一次运用“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一词的作者是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1796-1872)。
他以为虚荣心仅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为了占有他人不曾占有的东西。
[1]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也描述过如此一些人,他们具有不同凡响的富裕标准,这些标准为他们所独有。
他以为,这是由社会风气所决定的。
1899年,凡勃伦(Torstein Veblen)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要的经济学高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能够说凡勃伦是探访消费文化的开山祖师,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主要通过“明显消费”与“金钱竞赛”来诠释炫耀性消费这种消费行为,在该书中凡勃伦将荣誉准则、竞争本能看做是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分化加大、流动性增强的情形下,炫耀性的有闲已不可能,有闲阶级只有在消费上不吝惜,要使消费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同时应该明白应该以如何的得体的方式进行消费。
他以为拥有了财富就占有了荣誉。
[2]由于消费在现今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日趋重要和显著的作用,消费文化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研究的边缘走向中心,来自不同窗科、属于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们纷纷给与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后,法国社会理论家让?波德里亚和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等人从消费社会符号消费及消费的区分行角度动身,从头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3]任何商品都含有实用与浪费两部份,人们对商品的偏重点的不同决定了这种消费方式是对生活必需品的合理消费仍是对商品符号意义的畸形消费。
且商品具有专门大的历史变更性,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时刻内会有不同的意义所指。
在不同社会进展阶段中,炫耀性消费的评价标准也不同。
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本身也是随着社会进展而不断进展转变的。
在此笔者将以炫耀自身的财富与地位和那些渴求取得上层社会消费标准认同的人的消费称为炫耀性消费。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抑制炫耀性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摘要: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
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炫耀性消费的产生与中产阶层尤其是特富阶层的形成有关,也与消费文化的变化、消费政策体系不完善有关。
抑制炫耀性消费,既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解决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中产阶层,消费政策近年来,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广受非议。
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抑制炫耀性消费,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试图在理性认识炫耀性消费的危害性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抑制炫耀性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必须加以抑制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简单地说,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为拥有豪华住宅、轿车、购买高级饰品、举办超常盛宴等。
从学理上说,炫耀性消费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界定非常清晰的范畴。
所谓“豪华”、“高级”和“超常”者,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内涵。
在当今的中国,究竟何谓“炫耀性消费”,恐怕也难以给出准确的范围。
由于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完整的统计,炫耀性消费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到底如何,目前尚不能加以定量分析。
但从定性方面说,虽然不可否认炫耀性消费在拉动内需增长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炫耀性消费的整体影响是负面的。
归纳起来,炫耀性消费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浪费自然资源,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是有限的。
严格地说,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需要的物质消费都是对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炫耀性消费远远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的物质需要,因而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东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解析
东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解析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6-01 15:58:00 ] 作者:于洪彦刘金星张洪利摘要:对东北农村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传统农耕社会的消费模式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而人情消费则成为村民的负担;独生子女已成为家庭消费的核心力量,而老年人消费则处于低水平;迷信、赌博等不良消费行为仍大量存在,富裕群体的炫耀性消费具有消极后果。
因此,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合理引导,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村消费;消费模式;消费诉求一、东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归因及表现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受经济层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崇尚节俭,消费倾向偏低,消费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受传统消费伦理和流行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礼金消费、住房消费等表现出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的特征。
这两种消费特征呈现出的矛盾无法从单独的经济层面或文化层面来解释。
(一)经济层面的解释。
从经济层面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能得到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特征,如较低的消费倾向,较高的储蓄率等。
经济因素中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的不同,李宝库(2005)将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总结为三个类型:一是机能需求(简称FNM)模式。
该模式下的农村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基本功能的满足为目的,满足FNM消费模式的农村居民对消费品质的关注十分有限,消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消费品数量的追求。
二是核心需求(简称CNM)模式。
该模式下,农村居民不仅以基本功能的满足为目的,而且消费品的品质和质量成为消费的首要诉求点。
三是外延需求(简称ENM)模式。
ENM模式是对FNM模式和CNM模式的提升,满足ENM模式的农村居民注重产品的象征涵义,如购买高档物品以彰显地位、身份、财富等等。
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受低收入约束,因此三种消费模式的排列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特征。
经济因素能解释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大部分共性特征和群体特征,但仅凭经济因素不能完全理解村庄内部的生活逻辑,进而无法解释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社会层面的特征。
炫耀性消费报告
炫耀性消费报告引言炫耀性消费是指购买昂贵的物品或服务,以展示个人或社会地位的一种行为。
在当今社会,炫耀性消费现象普遍存在。
本报告旨在分析炫耀性消费的原因、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就如何理性对待炫耀性消费提出一些建议。
炫耀性消费的原因社会压力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往往被用作评判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许多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希望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外,身边的同伴或亲朋好友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推动自己参与其中。
广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广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对炫耀性消费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广告宣传和社交媒体平台上都存在以展示奢华生活方式为卖点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会让消费者产生对物质财富和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还会诱导他们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追求自己的社交认可。
炫耀性消费对个人的影响财务问题炫耀性消费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支出,这可能会给个人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购买奢侈品或参与昂贵的社交活动等消费行为会导致个人的储蓄减少,甚至产生债务。
过度的炫耀性消费可能会对个人的经济稳定性造成威胁。
心理负担过度追求炫耀性消费可能使个人变得焦虑和紧张。
不断追逐社交认可和物质满足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形成一种不满足和永远不断追逐的心态,导致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增加。
人际关系过度炫耀性消费可能导致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疏远。
对社交圈子中的同伴炫耀物质财富和生活方式,可能引发嫉妒和羡慕,进而破坏人际关系。
此外,对他人的消费标准过于挑剔,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炫耀性消费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不平等炫耀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富裕阶层通过展示物质财富和高品质生活来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而加强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紧张和不满情绪,并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
资源浪费炫耀性消费往往需要过度的资源支持,包括能源、原材料以及人力等。
过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标准,导致了能源和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炫耀性消费:一种不容忽视的民族文化心理
炫耀性消费:一种不容忽视的民族文化心理
王轶红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8(0)10
【摘要】所谓炫耀性消费,是指消费者以铺张甚至浪费的消费方式来彰显自己的财力、巩固自己的身份地位、旨在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而进行的非生产生活性支出.以我国西南地区佤族为例,其多维表现形式为宗教仪式中的过度消费、婚礼习俗中的攀比消费和丧葬习俗中的炫耀性消费.其消费的心理动机为:\"讲排场、比阔气\"的虚荣心理和基于身份认同的社会区隔心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利用炫耀性消费来建构身份、区隔他者、彰显社会地位与名望的消费者进行教育与引导,使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势在必行.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王轶红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昆明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47.3;B84
【相关文献】
1.表现性评价:一种不容忽视的语文课程评价范式——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评价设计为例 [J], 刘飞;
2.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解析——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一种考察 [J], 岳玉
杰
3.大跃进民歌中的太阳崇拜——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 [J], 赵思运;韩金玲
4.一种不容忽视的语文学法指导:课堂笔记 [J], 陈冬间
5.热扩散驱动的元素分异和同位素分馏:一种不容忽视的硅酸盐成分分异机制 [J], 常翱飞; 丁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理论
农民工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以长春市为例
葛 兴 琳 ,孙 雅 慧
( 吉 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吉 林 长 春 130012 )
[ 摘 要 ] 文章从经济快速增长环境下炫耀性消费日益普遍的现象出发,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春市样本数据对 炫耀性消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民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增强了其主观幸福感,从分组 回归结果来看,炫耀性消费对不同农民工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增强作用表现为高收入人群大于低收入人群、 男性大于女性、 第 二产业从业者大于第三产业从业者。政府既应通过引导规避过度炫耀性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发挥炫耀性在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方面的作用。 [ 关 键 词 ] 农 民工;炫耀性消费;主观幸福感 [ D O I ] 10. 13939/j . c n k i . zgsc .2017. 11. 047 此逐渐引起理论界关注。其 后 , L e b e n t e r n ( 1 9 5 0 ) 又进一 1 引 言 收人决定消费,这使得城市社会向消费社会迈进,并具 有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如商品极大丰富、消费具有明显的 符号象征意义。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构成群体,农民工 是当前我国阶层流动中的活跃分子,但他们既不是纯粹的农 民 ,也无法真正融人城市。农民工在情感上迫切地需要得到 城市的认同,并 在 家 乡 农 村 获 得 所 谓 的 “ 面 子 ” 这就产生 了农民工进行炫耀性消费的需求。他们开始关注炫耀性消费 的表征功能,希望能够借此彰显自己在城市中的存在。他们 的消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品消费,而是一个主动表达和意 义建构的认同过程。炫耀性消费成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拉近 距离的新方式,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收人水 平 的增长,炫耀性消费在农民工群体中将更加普遍且突出。 消 费 不 一 定 代 表 幸 福 。按 照 谢 珍 萍 ( 2 0 0 8 ) 的看法, 消费是以代价换取幸福感的过程。个体对炫耀性消费带来的 幸福感的评价和衡量,取决于 炫 耀 性 消 费 带 来 的 正 向 效 用 , 即来自商品由于实用性而产生的物质效用和商品的符号价值 使其自身需要得到满足而带来的精神享受,以及炫耀性消费 对农民工幸福感的负向影响,即为获得炫耀性商品而付出直 接经济代价和对环境、社会产生的间接代价等,炫耀性消费 行为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应是以上两种影响的综合效 应 ,那么这种以追求社会的认同,满足特殊心理需要为主要 动机的行为最终到底能否、多大程度地给农民工带来主观幸 福感的提升?本文采集问卷调查数据并运用回归模型对这一 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2 文献综述 加 拿 大 经 济 学 家 Rae ( 1 8 3 4 ) 第 一 次 提 出 “ 炫耀性消 费” 的概念,但 凡 勃 伦 ( V e b le n ,1 8 9 9 ) 首 次 将 “ 炫耀性 消费 ”
( C onspicuous C o n s u m p tio n )
步将炫耀性消费融人主流的消费需求理论中,他根据动机的 不同将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 求 ,这构成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重要基础。炫耀性消费测度 方法的完善也推动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发展,如 M a c u x 等 (199 7 ) 提出炫耀性消费的物质享乐主义、从属或脱离一个 群体的交流、社会地位展示、人 际 调 解 和 卖 弄 等 五 个 维 度 。 此 外 ,还 有 一 些 研 究 基 于 特 定 人 群 来 测 度 炫 耀 性 消 费 ,如 Fnehe等 ( 2 0 1 4 ) 选取东西德研究了炫耀性消费与政治体制 之间的关系等。 国内学者对炫耀性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集中 在炫耀性消费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在炫耀性消费的动 机 方 面 ,杜 伟 宇 和 许 伟 清 ( 2 0 1 4 )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高 权力和炫耀性消费之间的正相关性,面子意识在权力与炫耀 性 产 品 购 买 意 愿 之 间 起 中 介 作 用 ;金 晓 彤 ( 2 0 1 5 ) 对社会 认同与炫耀性消费倾向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炫耀性消 费的影响因素方面,郑 玉 香 等 ( 2 0 0 8 ) 实证研究了参照群 体和地位消费对炫耀性消费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对地位消 费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位消费倾向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 影响总体不太明显;戚 译 和 李 文 娟 ( 2 0 0 9 ) 实证研究了两 种 自 我 概 念 归 因 和 参 照 群 体 对 炫 耀 性 消 费 的 影 响 ;汪丽萍 ( 2 0 1 3 ) 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受宏观消 费政策、家 庭 、价值观、参考群体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指出 的是,由于理论依据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炫耀性消费动机 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能形成全面而统一的框架。 虽然学者对于炫耀性消费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看法不 一 ,但 对 于 炫 耀 性 消 费 大 多 持 消 极 态 度 ,如 鲁 锐 ( 200 8 ) 认为炫耀性消费背后的消费价值观是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使用 价值的背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挥霍性的价值观;陈景秋等 (2 0 1 0 ) 认为攀比和炫耀造成社会风气的下滑,最终不利于 和谐消费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国内外学者对于炫耀性消费的 定义也大多强调其“ 炫 耀 ” 的 性 质 ,未 免 有 失 偏 颇 ,因为 炫耀性消费不仅要以社会个人消费形式和特点来定位,而且 要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状况、社会背景和资源环 境等多方面来界定。 []国 内 学 者 袁 少 锋 等 ( 2 0 1 2 ) 即指出应
的概念引人经济学,将其
与 “ 炫耀性有闲” 进 行 对 比 ,认 为 炫耀性消费行 为 是 一 种 以财富和权利来提供证明,来博取荣誉、地位和声望等的消 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其深层含义 是人与人之间在需求和效用上存在相互影响, [1]这一概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