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阈步态诊断详述
跨越步态 名词解释

跨越步态名词解释
跨越步态是指在行走或奔跑时,将一只脚从地面上起跳并向前方迈出较大的步幅,然后迅速将另一只脚拉起,继续向前跨出另一大步的一种步行方式。
其特点是跨度大、速度快、力量强,常见于迅速奔跑、跳跃、攀爬等动作中。
跨越步态主要用于迅速穿越障碍物、跨越深沟、过河、攀爬陡坡以及逃避威胁等情况。
因为跨越步态可以迅速扩大步幅,增加上肢和下肢的力量协同作用,有利于克服外力阻碍,提高速度和力量传递,增强逃生或攻击的效果。
同时,跨越步态也可以减小地面接触时间,减轻关节和骨骼的冲击力,减少受伤的概率。
在跨越步态中,上肢和下肢的协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肢主要负责向前拉起身体,以便迅速抬起另一只脚,同时也可以用于保持平衡和稳定。
下肢则通过强大的腿部肌肉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使身体能够跨出大步。
下肢的准确地降落和脚的着地位置对跨越步态的稳定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跨越步态也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身体的协调性主要表现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动作协调一致,步幅的大小和速度的控制合理,从而实现平衡的保持和动作的稳定。
身体的灵活性则是指身体柔韧性好,关节活动范围大,可以充分发挥肌肉的弹性和力量。
总之,跨越步态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用于迅速穿越障碍、增大步幅、增强力量和速度的行走方式。
它充分动员和调动了身体
的各个部分,体现了人类行走和奔跑的高度机能化。
该步态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得它在户外运动、战斗训练和生存环境等实际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步态障碍的诊断

步态障碍的诊断在评价步态时,检查者首先需观察患者以轻松的步伐行走的情况。
注意患者的站立与姿势,患者开始和停止行走以及向任何一侧转身的灵巧性、步幅的长度、步行的节律、在正常伴随的动作,诸如手臂的摆动以及不自主运动。
细微的步态障碍只是在嘱病人跑步、用足尖或足跟走路、用任何一个脚单脚跳或沿着足跟接足尖走直线时才变得明显。
运动或感觉障碍可能引起步态异常,患者的特点取决于病变受累的部位。
因此步态障碍的病因及临床类型最好是一并加以考量。
1,失用步态(apraxic gait)出现于某些额叶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为双侧额叶,诸如出现在脑积水或进展性痴呆疾病,不伴有无力或动作失调,但病人不能自行站立或正常行走,双脚好像粘到地面上一样。
如果完全能行走,步态不稳、易变化和短步距,伴有明显的踌躇(“冻结”),以及下肢向重心不适当的方向偏移。
2,皮质脊髓束病变(corticospinal lesions)皮质脊髓束病变不论其病因如何,可能导致不同性质的步态障碍,取决于是否有一侧和双侧受累。
a.在轻偏瘫的病人,选择性无力及痉挛状态导致受累下肢的步态必然是划圈样行进。
病人在腰部向健侧倾斜,患侧下肢向外侧摆动和向前,这样可能代偿由于在髋部与膝部屈肌或踝背屈肌无力导致脚拖拉和接触地面的倾向。
患侧上肢通常保持屈曲与内收。
在轻症的患者,可能只有患侧下肢拖曳的倾向,以至于这侧的鞋底被过度地磨损。
b.在严重的双侧痉挛状态时,双下肢被带动僵硬地向前和内收,经常伴有躯干的代偿性动作。
这样的步态常被描述为剪刀样(scissors-like)步态。
这种步态最明显的类型是见于因围产期获得性静止性脑病所致的痉挛性双侧瘫痪患儿。
在轻度痉挛性轻截瘫的病人,步态呈拖曳的、缓慢的、僵直的和笨拙的,脚步伴有拖拉的倾向。
3,额叶病变( frontal disorders)额叶或白质病变的部分患者具有一种以短距、拖曳, 起步(“点火失败”)或转弯时暂停,摇摆,以及宽或窄基底为特征的步态。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步态异常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步态异常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步态异常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步态异常简介: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
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
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
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部位:下肢科室:中西医结合科 肿瘤科 内科 中医科 风湿科检查:血清皮质醇(FC)碱性磷酸酶(ALP,A生长激素(GH)血清苯丙氨酸(Ph血清钙(Ca2+,Ca 一、病史 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线索。
应注意步态异常的时间、诱因、患者的年龄、步态异常的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有无并发其他症状如肢体疼痛、感染、炎症、肿瘤。
营养缺乏、肌肉注射史砍伤史、家族史、脑血管病史、梅毒感染史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时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
进一步检查时,可令患者突然转弯、停步等。
注意观察起步和停止的情况、伸足和落下的姿势、步伐的大小、节律及方向有无偏斜。
三、辅助检查 步态异常根据性质与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
1、醉汉步态以小脑病变多见,临床上多选择脑CT或MRI,如果考虑为脑干受累应选择脑MRI,也可以辅以脑电图。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以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应选择脊髓MRI、脑脊液检查、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3、痉挛性偏瘫步态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可选择脑CT或MRI检查。
4、痉挛性截瘫步态根据情况可选择脊髓或脑CT或MRI检查。
5、慌张步态可选择脑CT或MRI、脑电图检查。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检查姿势及步态主要是观察患者行走、站立及卧位的姿态有无异常。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其步态具有特征性异常。
步态观察是神经系统查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编总结了7种异常步态特征(图文、视频):偏瘫步态、痉挛性(剪刀)步态、慌张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醉酒)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跨阈步态(鸡步)、肌病步态(鸭步)。
偏瘫步态步态特征:患者行走时,病侧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且无正常摆动,下肢呈伸直状态而屈曲困难,行走时脚趾触地,举步时将病侧骨盆提高以帮助提起下肢,偏瘫侧下肢向外似划圈样移步向前,如向左右侧行走时,向病侧行走困难较少,向健侧行走较为困难,因为病侧下肢移近正常下肢时脚趾常常触地。
临床意义:此种痉挛性偏瘫步态系由锥体束损害所致。
多见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期。
痉挛性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剪刀步态,因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僵直、内收,伴有马蹄足及足弓缩短,故曳足而行,两足内向交叉,形成剪刀样步态。
因为膝关节弯曲以致跨步小而缓慢。
临床意义:见于脊髓横贯性不完全性瘫痪,大脑性瘫痪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慌张步态步态特征:患者上身前倾,肘、膝稍屈,因周身肌张力增高,行走时起步慢,跨步小,双足擦地而行,上肢无联动带摆动,由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起步后即小步急速前冲,以致不能立即停步,称为慌张步态临床意义:多见于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
醉酒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举足缓慢、过宽,用力过重,行走时左右摇摆不定,弯曲地前进,患者越是企图纠正而越发加重行走困难,结果表现为着地如顿足,摇摆不定状如醉酒,睁眼和闭眼时行走均困难,但闭眼时更重。
临床意义:小脑蚓部病变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左右摇摆且不规则,两足过分分开,可向前后倾倒,小脑半球及一侧前庭病变向病侧倾倒。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步态特征: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足距离大,举足过高,踏地过重,步伐大小不匀,摇摆不稳,双眼注视地面或双脚,闭目时则不能行走。
异常步态患者健康宣教

异常步态患者健康宣教
一、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的类型
(1)臀大肌步态:表现出支撑相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鹅行的姿态,又称鹅步。
(2)臀中肌步态:表现为支撑相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鸭行的姿态。
又称鸭步。
(3)屈髋肌无力步态:通过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摆动相早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使支撑相早期膝关节处于过伸位,导致整干前屈。
长期处于此状态将导致膝关节损伤和疼痛。
(5)踝背伸肌无力步态;严重者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往往以过分届髋屈膝代偿,同时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前脚掌先接触地面。
二、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的种类
1.偏瘫步态
偏瘫患者因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腺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相骨盆抬高,髓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画弧迈步,称画圈步态。
2.截瘫步态
截瘫患者损伤平面在腰三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但是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跨阈步态。
3.脑瘫步态
痉挛型患者常见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内翻、股内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足偏向内侧,表现为席足剪刀步态。
4.帕金森步态
帕金森步态即步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膝关节轻度屈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的慌张步态。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步态异常诊断详述

步态异常诊断详述*导读:步态异常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线索。
应注意步态异常的时间、诱因、患者的年龄、步态异常的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有无并发其他症状如肢体疼痛、感染、炎症、肿瘤。
营养缺乏、肌肉注射史砍伤史、家族史、脑血管病史、梅毒感染史等。
二、体格检查检查时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
进一步检查时,可令患者突然转弯、停步等。
注意观察起步和停止的情况、伸足和落下的姿势、步伐的大小、节律及方向有无偏斜。
三、辅助检查步态异常根据性质与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
1、醉汉步态以小脑病变多见,临床上多选择脑CT或MRI,如果考虑为脑干受累应选择脑MRI,也可以辅以脑电图。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以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应选择脊髓MRI、脑脊液检查、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3、痉挛性偏瘫步态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可选择脑CT或MRI 检查。
4、痉挛性截瘫步态根据情况可选择脊髓或脑CT或MRI检查。
5、慌张步态可选择脑CT或MRI、脑电图检查。
6、跨阈步态可做肌电图检查。
7、摇摆步态可做肌电图、髓关节X线片。
8、舞蹈步态可做脑CT或MRI、血沉、血常规、抗链“O”、自身抗体检查。
9、星迹步态可做前庭功能检查。
10、脊髓性间歇破行应作脊髓CT或MRI、脊髓血管造影、下肢动脉血流图。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1.醉汉步态: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时两腿间距增宽抬腿后身体向两侧摇摆不稳,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摇晃有时不能站稳,转换体位时不稳更明显不能走直线,用于诊断小脑或前庭系统疾患。
当小脑或前庭系统损害时,上下肢肌张力减退、辨距不良或躯干平衡障碍,故跨步时步伐大,步距加宽,躯干摇晃不定而呈酒醉状。
2.鸭步或摇摆步,是先天性髓脱位的常见体征,单侧脱位者出现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腹部隆起,行走时左右摇摆故称鸭步或摇摆步,走路稍快,即易跌倒。
康复评定技术——步态分析

谢谢~~
髋内收肌痉挛
常见病理步态
帕金森病步态(慌张步态)
启动困难 双支撑期延长 躯干前倾 髋膝微屈 足擦地 步长、跨步长缩短 难于止步或转弯
常见病理步态
共济失调步态(醉酒步态)
行走时步态不稳,动作夸张且不协调。 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两足间距加宽,高抬 腿,足落地沉重,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 “Z”形前进,因重心不易控制,故步态摇 晃不稳,状如醉汉。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正面、背面、侧面 观察分析表的应用 RLA步态分析评定表
定量分析
时空参数的测定
步长、跨步长、步宽、足夹角、步频、步 速、步行周期各阶段的时间及比例等。 关节运动角度 直接测量、成像测量技术 肌电 行走能力的评定——FIM
FIM
7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在合理的
FIM
4分:最小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
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75%的50m行 进动作。 3分:中等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 体。至少独立完成50%~74%的50m行走动作。 2分:最大量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25% ~49%的50m行走动作。仅需1人帮助。 1分:完全帮助——患者仅能完成不足25%的行 走动作。需2人的帮助,不能行走17形 感觉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常见病理步态
臀大肌无力(挺胸凸腹状)
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 保持后倾,肩关节后撤
常见病理步态
臀中肌无力(鸭子步态)
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子
屈髋肌无力(跛行)
蹬离期至迈步相中期,躯干向后、向 健侧倾斜
髋关节 30°屈曲 30°屈曲 30°屈曲 ~0° 0°~10°过 伸展 10°过伸展 ~0° 0°~20°屈 曲
步态分析评定与常见异常步态

Color
Dark Gray
2
3
4
Light Gray Cyan Yellow
5 Magenta
6 = highest Red
参数输出
See the next two slides for parameter definitions
临床应用:足托
Heel
Toe
左足
Heel
Toe
未穿戴足托
High Pressure/Less Control
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
原因
– 伸膝肌无力
表现
– 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 – 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直 – 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
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
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肌无力步态:胫前肌无力
原因
– 踝背伸肌无力
表现
– 足下垂 – 摆动期增加屈髋和屈膝
Amigo分期,RLA)
分为5个期
– 最初接触/足跟着地 (initial contact) – 负重反应 (loading response) – 站立中期 (mid-stance) – 站立末期 (terminal stance) – 摆动前期 (pre-swing)
步态周期:摆动相
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 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 周期的40%
内容提要
概述 步态及步态周期的概念 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 临床步态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步行的价值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发育过程 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与其 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步态异常诊断与治疗PPT

步态训练
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 力量训练、协调训练等
训练目的:改善步态异常, 提高行走能力
训练时间:根据患者情况, 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注意事项:遵循医生建议, 避免过度训练,注意安全
预防步态异常的 措施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坚持锻炼:每天进 行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跑步、瑜伽 等
增强肌肉力量:通 过锻炼增强腿部肌 肉力量,提高关节 稳定性
骨骼肌肉疾病
骨骼疾病:如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肌肉疾病:如肌肉萎缩、肌无力、肌炎等 神经疾病:如脊髓损伤、脑卒中、帕金森病等 关节疾病:如关节炎、关节脱位、关节畸形等 运动系统疾病:如运动损伤、运动障碍等 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 致肌肉无力、步态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 致肌肉无力、步态异常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神经病变、肌 肉无力、步态异常
皮质醇增多症:皮质醇分泌过多,导致肌肉 无力、步态异常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 导致肌肉无力、步态异常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不足,导致肌肉无力、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的分类包括:肌肉骨骼异 常、神经系统异常、关节异常等
步态异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方案。
常见步态异常类型
步态异常的表现
步态不稳:行走时身体摇晃, 容易摔倒
步态异常与疾病:如帕金森病、 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可能
导致步态异常
步频异常:行走时步频过快或 步态僵硬:行走时关节僵硬,
过慢,不协调
不灵活
步幅异常:行走时步幅过大或 过小,不协调
实用骨科学第四版

第一章骨骼第一节骨的发生初级骨化中心:primary ossification centre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是骨形成的两种类型。
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膜内成骨:intramenbranous ossificationScheuermann病:脊椎发育不良症。
软骨干中心化骨,称为初级骨化中心,均在胚胎期开始;两端的骨骺化骨大多在出生后发生,也开始于骺软骨中心,称为次级骨化中心。
骨骺生长4个区:1、静止软骨区:细胞生发层2、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区:生长活跃,数目多。
3、软骨细胞成熟区:细胞体积大,软骨基质明显减少,细胞间质进一步钙化。
4、软骨钙化区:细胞坏死,基质钙化溶解,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纵行的骨小梁。
干骺端。
第二节骨的正常结构骨髓:bone marrow骨干:diaphyses骨髓腔:medullary cavity干骺端:metaphyses骨细胞:osteocyte骨母细胞:osteoblast 合成分泌骨基质,骨质矿质化,调节细胞外液与骨液间电解质的流动破骨细胞:osteoclast骨先质细胞:osteoprogenitor间叶细胞:mesenchymal cell骨基质:bone matrixBMP:骨形态生成蛋白,诱导成骨。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Volkmann`s canal:穿通管Haversian system:哈佛系统,中央管与骨板层构成的骨单位。
降钙素(calcitonin)和PYH对骨吸收有拮抗作用,但对降低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有协同作用。
长期服用降钙素会导致骨的吸收和形成都减少,导致磷酸盐尿症。
Paget病仅为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增高,成骨肉瘤碱性磷酸酶轻度至中度增高,前列腺转移癌,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都增高,以后者为甚。
第二章关节软骨影响软骨修复的因素:缺乏血供,缺乏未分化细胞。
软骨修复组织的材料特征:膨胀性增加:1)、胶原纤维网状组织的缺乏,随机排列2)、不能重建蛋白多糖和胶原网之间的正常关系。
痉挛性偏瘫、痉挛性截瘫、慌张、摇摆、跨阈、感觉性共济失调、小脑等临床表现要点及记忆口诀

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慌张步态、摇摆步态、跨阈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步态等临床表现要点及记忆口诀痉挛性偏瘫步态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痉挛性偏瘫步态为所致,表现为患侧上肢通常屈曲、内收、旋前,不能自然摆动,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患侧盆骨部提较高,或腿外旋画一半圈环形运动,脚刮擦地面。
常见于脑血管病或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痉挛性截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样步态,为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步态。
表现为患者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大腿靠近,小腿略分开,双足下垂伴有内旋。
行走时两大腿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足前半和趾底部着地,用足尖走路,交叉前进,似剪刀状。
常见于脑瘫的患者。
慢性脊髓病变也表现典型的剪刀样步态,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脊髓外伤或血管病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痉挛皮质脊髓束,单侧偏瘫双截瘫提盆划圈脚刮地,中风外伤恢复期并膝垂足分小腿,剪刀步态见脑瘫简单讲解:痉挛性步态,分偏瘫和截瘫两种;痉挛性步态都是皮质脊髓束受损所导致的,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痉挛性偏瘫步态,双侧脊髓束受损,导致痉挛性截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大腿靠近,膝关节几乎紧贴,小腿略分开,用足尖走路,小腿似剪刀状交叉前进,这种步态常见于脑瘫患者,关键词是剪刀样步态,也就是并膝垂足分小腿,剪刀步态见脑瘫。
痉挛性偏瘫步态表现要点。
上肢常呈屈曲状态,下肢膝关节常不能自然屈曲,迈步的时侯患侧盆骨提得较高,小腿外旋、走路划圈,脚刮擦地面。
神内病区里卒中后遗症提盆、划圈、脚刮地,又叫划圈步态,常见于脑血管病或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就是中风外伤恢复期。
慌张步态慌张步态表现为身体前屈,头向前探,肘、腕、膝关节屈曲,双臂略微内收于躯干前;行走时起步困难,第一步不能迅速迈出,开始行走后,步履缓慢,后逐渐速度加快,小碎步前进,双上肢自然摆臂减少,停步困难,极易跌倒;转身时以一脚为轴,挪蹭转身。
慌张步态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步态的分类

步态的分类
- 痉挛性步态:由于肌肉紧张或痉挛,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僵硬、不自然,常伴有肌肉震颤。
- 共济失调步态:由于小脑或其连接结构受损,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定,摇晃不稳,犹如醉酒。
- 慌张步态:表现为迈步时犹豫不决,启动慢,但一旦迈步就会快速向前冲,难以止步。
- 跨阈步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时,一只脚抬得过高,而另一只脚则没有完全落地,导致步伐过大。
- 鸭步: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两腿分开,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
- 拖曳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一只脚似乎被拖着向前,步态缓慢。
- 剪刀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双腿交叉,犹如剪刀状。
- 偏瘫步态:表现为患者在患侧下肢行走时,患侧上肢向身体侧方摆动,而健侧下肢则向外侧甩出,形成一种特殊的步态。
不同的步态可能由不同的身体状况或疾病引起,因此了解和观察步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的步态感到担忧,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失用步态诊断详述

失用步态诊断详述*导读:失用步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线索,应注意步态异常的时间诱因,患者的年龄,步态异常的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有无并发其他症状如肢体疼痛,感染炎症肿瘤营养缺乏肌肉注射史,砍伤史,家族史,脑血管病史梅毒感染史等。
二、体格检查检查时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进一步,检查时可令患者突然转弯停步等,注意观察起步和停止的情况伸足和落下的姿势步伐的大小,节律及方向有无偏斜。
三、辅助检查步态异常根据性质与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
1醉汉步态以小脑病变多见临床上多选择脑CT或MRI,如果考虑为脑干受累应选择脑MRI也可以辅以脑电图。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以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应选择脊髓MRI脑脊液检查,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3痉挛性偏瘫步态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可选择脑CT或MRI检查。
4痉挛性截瘫步态根据情况可选择脊髓或脑CT或MRI检查。
5慌张步态可选择脑CT或MRI脑电图检查。
6跨阈步态可做肌电图检查。
7摇摆步态可做肌电图髓关节X线片。
8舞蹈步态可做脑CT或MRI血沉血常规抗链“O”自身抗体检查。
9星迹步态可做前庭功能检查。
10脊髓性间歇破行应作脊髓CT或MRI脊髓血管造影下肢动脉血流图。
1 醉汉步态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时两腿间距增宽抬腿后身体向两侧摇摆不稳,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摇晃有时不能站稳,转换体位时不稳更明显不能走直线此种步态又叫做“蹒跚步态”。
2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3 痉挛性偏瘫步态偏瘫时患侧下肢因伸肌肌张力高而显得较长,且屈曲困难患者行走时偏瘫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抬高,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转后移向前方故又称划圈样步态,是由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多见于脑血管疾病。
行走呈大步态诊断详述

行走呈大步态诊断详述*导读:行走呈大步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线索,应注意步态异常的时间诱因,患者的年龄,步态异常的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有无并发其他症状如肢体疼痛,感染炎症肿瘤营养缺乏肌肉注射史,砍伤史,家族史,脑血管病史梅毒感染史等。
二体格检查检查时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进一步,检查时可令患者突然转弯停步等,注意观察起步和停止的情况伸足和落下的姿势步伐的大小,节律及方向有无偏斜。
三辅助检查步态异常根据性质与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
1醉汉步态以小脑病变多见临床上多选择脑CT或MRI,如果考虑为脑干受累应选择脑MRI也可以辅以脑电图。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以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应选择脊髓MRI脑脊液检查,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3痉挛性偏瘫步态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可选择脑CT或MRI检查。
4痉挛性截瘫步态根据情况可选择脊髓或脑CT或MRI检查。
5慌张步态可选择脑CT或MRI脑电图检查。
6跨阈步态可做肌电图检查。
7摇摆步态可做肌电图髓关节X线片。
8舞蹈步态可做脑CT或MRI血沉血常规抗链”O”自身抗体检查。
9星迹步态可做前庭功能检查。
10脊髓性间歇破行应作脊髓CT或MRI脊髓血管造影下肢动脉血流图。
行走呈大步态的鉴别诊断:1、醉汉步态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时两腿间距增宽,抬腿后身体向两侧摇摆不稳,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摇晃。
有时不能站稳,转换体位时不稳更明显,不能走直线。
此种步态又叫做”蹒跚步态”,见于小脑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如小脑肿瘤、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变性、桥脑小脑角肿瘤、橄榄桥脑小脑变性、酒精中毒性小脑退行性变、癌性脊髓小脑退行性变。
小脑萎缩、小脑炎、脑干肿瘤、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额叶病变、内耳眩晕症、前庭神经元炎等。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
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阈步态诊断详述
*导读:跨阈步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患者表现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 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呈跨阈步态。
小腿前外侧和足背部感觉障碍。
电生理检查,通过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判断神经损伤范围、程度、吻合后恢复情况及预后。
1.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或马尾肿瘤可能表现一侧足的下垂而类似腓总神经麻痹,但都有跟腱反射减失或下肢其他肌肉受侵,说明病损部位已超出腓总神经。
2. 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联合损伤有足底部感觉障碍、足和足趾不能跖屈。
避免创伤。
以防为主。
患者足下垂和内翻,行走时稍不慎就可扭伤外踝,因此要教育病人预防继发性损伤。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跨阈步态的诊断,跨阈步态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跨阈步态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