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化工系统漪多相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能研究进展探析

合集下载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2 0 1 3年 7月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张金 霞
( 浙江建业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 浙江 省 建德市 3 1 1 6 0 4 )
摘 要 : 微化 工技 术在我 国已经得到 了广泛 的应 用, 本文主要 对微 化工技术进行 了介 绍 , 对气 一 一液两相流体的流动 和传质进行 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 进一步证 明微通道研 究的重要性 。
L — M)建 立的关联 式是最 为科 学和 常用 的, L o c k h a r t — Ma r t i n e l l i 离等反应 的过程 , 与传统尺度的系统相比较 而言来说的话 , 微化 ( L - M ) 的关联式中, 气一 液两相之 间的摩擦压降都是用气 、 液各 自 工 系统具有它们 不可 比拟 的优 点 , 例如: 热质传递速度 快、 耗能 ( 换句话也就是说, 气一 液 低、 集成度高 、 可控制 性强等特 点, 对于强放、 吸热 等反应的等温 的流动摩擦压降 的单相函数进行表示 的, r t i n e l l i 的参数 x之 间的关系 。 操作 、 易燃易爆化合物的合成、 剧毒化合物 的现场 合成等操作都 两相的摩擦乘子与 Ma
关键词 : 微 化 工技 术 ; 传递 ; 微通道 ; 两相 流 ; 微 反 应 器 中图分类号 : T K1 2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2 0 — 0 1 7 8 — 0 2
液 吸收 、 气一 液一 固三相催化反应等过程 中的应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 出并得到广泛 的认可,科学 液微 反应 器在气一
经成为化学化工领域的典型代表, 并逐渐形成 了一门新的学科 , 也就是说我 国围绕着微化工技术又新开辟出 了为化学工程 与技 由通道 的入 口结构 、 通道壁面性质 、 气一 液两相流体 的表观速度 、 术的一个崭新的学科 。微化学工程主要是针对微化工 系统 内部 液体表面黏度等方面的参数决定的。 通道尺寸微细化 ,以及化工 中的微型设备和设备系统运行 的特 流型 内部 的特 征与传统尺寸通道所具备 的的特 征存在着很 征和规律 。虽然微化工技术在我 国已经得到 了很好 的应用 和发 大的差异 , 主要是 由于微 通道 内的表面张力不 断增 强、 绝大 多数 展, 但是在我国工业之中的应用还面临着很 多的 问题和不足 , 从 的流动是在层之间等决定的, 流型之 间进行转换的行为也不能用 对微通道 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研究 的过程 中就会 发现微 化工 传统尺度通道中 的流型转换关 联方 程式和传统尺度通道 中比较 技术研 究过程 中使用 的设备 的参数 以及操作条件 都会 对微化工 适用的模 型来进行说明和解释 。 例 如, T r i p l e t t 等人专门针对 l m m 技术研 究的结果产生 巨大 的影 响,这主要是 取决于设备在微化 的圆形微通道 中的空气一 水之 间的两相流动特性进行 了研究与考 工 的研究过程 中的反应 时间、 导热时 间、 传质 时间等 , 这几个时 察 , 并在空气一 水 两相 流 动 的表 观 气速 和 表 观 液 速 的 基础 上 , 提 出 间对于微化工技术在工业上 的应用存在着非常大的影响 。 了空气一 水 的流型图 ; A k b a r 等人对微通道 内的空气一 水之间的混 合物 的流型数据 的圆面和近圆面等方面进行 了全 面的分析和系

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其性能研究多相催化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

它通过在一种催化剂及其反应物之间形成界面来带动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可以加速反应,节省能源和成本。

多相催化反应的性质和反应机理是目前许多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内容。

一、多相催化反应的性质多相催化反应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其原因是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高催化效率,因为催化剂可以很好地吸附和分散反应物,使其更容易反应。

其次,多相催化反应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此外,多相催化反应还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从而节省能源和成本。

除此之外,多相催化反应还有较为重要的特性。

例如,它可以实现高选择性反应,减少或消除一些有害物质的生成。

此外,它还可以增加反应的速率,从而提高催化剂的转化率。

二、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表面反应和传递过程。

表面反应发生在催化剂表面上,具有吸附、解离和表观反应等阶段。

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可以造成反应物进一步解离,形成活性物种,并促进反应物的 conversion。

传递过程是指反应物或产物在反应中转移的流动和扩散。

三、多相催化反应的性能研究多相催化反应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催化剂的制备和稳定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稳定性对多相催化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如何制备高效的催化剂,并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多相催化反应过程。

2. 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研究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反应的影响和反应机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多相催化反应过程。

例如,确定反应物浓度,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可以对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定量分析。

3. 催化剂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反应中。

例如,金属催化剂具有高转化率和模式选择性,而掺杂金属催化剂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反应特异性,非金属催化剂则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环境适应性。

因此,研究如何选择最佳的催化剂,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是理解多相催化反应性能的重要途径。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并探讨其在多个应用领域中的实际价值。

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如土壤、岩石、生物组织以及许多工业材料。

在这些介质中,相变传热与流动过程对于理解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优化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机制、流动特性以及若干应用案例展开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系统地梳理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基本理论,包括多孔介质的基本性质、相变传热的基本原理以及流动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以定量描述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关键问题,如相界面演化、热质传递、流体流动以及多孔结构对传热流动的影响等。

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揭示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关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在若干领域的应用研究,如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的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基本理论多孔介质,作为一种由固体骨架和分散在其间的孔隙或空隙组成的复杂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

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涉及到热质传递、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和相变动力学等多个领域,是热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在多孔介质中,相变传热主要指的是在固-液、液-气或固-气等相变过程中,热量通过多孔介质骨架和孔隙中的流体进行传递。

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相变传热过程不仅受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影响,还受到孔隙结构、流体流动、相变材料性质以及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的制约。

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进展分析

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进展分析

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进展分析气固两相流是一种重要的多相流动状态,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环境保护等领域中。

在这种流动状态下,气体相与固体相之间发生着传质与传热的过程,研究气固两相流的传质传热行为对于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化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在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传质传热机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传质传热特性、传质传热过程的优化与增强。

首先,传质传热机理是研究气固两相流行为的基础。

在气固两相流中,固体颗粒上的次级蒸发、亚细胞内传质、气体颗粒的边界层传质等过程是传质传热机理的关键。

研究者们通过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和实验验证等方法,深入探究了这些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传质传热模型。

其次,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是研究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对气固两相流的传质传热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优化和设计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实验研究可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获取实际工艺中的传质传热数据。

这两种方法相互辅助,为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第三,传质传热特性是研究气固两相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模拟手段研究了在不同气体流速、固体颗粒尺寸和形状、气体成分等条件下的传质传热特性。

发现了某些气固体系的传质传热特性与物料性质、流动状态等密切相关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最后,传质传热的优化与增强是研究气固两相流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改变气体流速、固体颗粒尺寸和形状、操作条件等因素,可以提高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

研究者们利用优化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和实验探索了传质传热过程的优化与增强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化工过程的高效、节能、环保。

对于气固两相流传质传热机理的研究相信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将会更加精确和可靠,传质传热特性的探索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传质传热的优化与增强将会更加高效和定量。

微化工系统内多相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能研究进展

微化工系统内多相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能研究进展

士 丘
和新 的化 工装 备 十分 必要 。 2 O世纪 9 0年代 以来 ,微 化 工 系统 的出 现 为化
化 学工业 是 国民经济 的支 柱产 业 ,在 人们 生产
和生活 中占有重 要 的地 位 。作 为举 足 轻重 的过 程工 业 ,化 工 过 程 涉 及 能 源 供 给 、材 料 制 备 、环 境 保
工 过程 的研 究 和生 产 开辟 了一 个新 的方 向 。微 化工
系统 的典 型代 表有 微反 应器 、微混 合 器 、微 换 热器

等 微设 备 以及 与其 配套 的工 艺 流程 。不 同于传 统 的 化工 系 统 ,微化 工 系 统 不 仅 具 有 体 积 微 小 的 特 点 , 而且 其 内部 还带 有微 米 级 的通道 、筛 孔 和沟槽 等 微
( 华 大 学 化 学 工 程 联 合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 O 8 ) 清 0 0 4
摘 要 :微 化 工 系 统 是 化 学 工 程 学科 的 研 究 热 点 之 一 ,鉴 于 其 良好 的传 递 和 反 应 特 性 ,在 多 相 反 应 和 分 离 过 程 中 受 到 了 广 泛 的关 注 。 目前 关 于微 化 工 系 统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新 型 微 分 散 技 术 、微 介 观 尺 度 混 合 、多 相 传 递 性 能 以及 反 应 过 程 调 控 等 方 面 ,近 年来 取 得 了显 著 的进 展 。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微 化 工 系 统 研 究 中 的 关 键 科 学 问 题 进 行 综 述 ,探 讨 微 化 工 系统 的研 究 进 展 ,并 对 其 未 来 的发 展 方 向 进 行 了 展 望 。 关 键 词 :微 化 工 系统 ;微 分 散 ;传 递性 能 ;反 应 调 控 中 图分 类 号 :TQ 0 5 5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 3 — 1 5 (0 0 0 —1 2 — 0 4 8 17 2 1 ) 7 6 1 6

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强化研究

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强化研究

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强化研究多相混合是微通道中的重要过程之一。

与传统的大型反应器相比,微通道反应器具有尺寸小、传质路径短、高界面积等特点,能够实现快速的混合。

在微通道中,由于流体流动受限于通道尺寸,流体流动速度较快,使得不同相之间的传质速率增加,从而促进了多相反应的进行。

因此,微通道反应器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多相混合,提高反应效率。

传质是微通道反应器中另一个重要的过程。

微通道反应器由于其小尺寸和高界面积的特点,能够实现快速的传质。

多相传质是微通道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气液传质、液液传质以及固液传质等。

通过调控微通道的结构和操作条件,可以提高传质效率,加快反应速率。

此外,微通道中的传质过程还受到流体性质、流动方式以及传质界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微通道中的传质机制,以实现传质过程的强化。

反应过程是微通道反应器中最关键的部分。

微通道反应器由于其高界面积和快速的传质特点,能够实现快速的反应过程。

与传统的大型反应器相比,微通道反应器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此外,微通道反应器还可以实现多相反应的强化,如气液相反应、液液相反应以及固液相反应等。

通过调控微通道的结构和操作条件,可以实现反应过程的强化,提高反应效率。

在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的强化研究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微通道结构、流体性质、操作条件等。

通过优化微通道的设计和操作,可以实现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的强化,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微通道技术在化学工程、生物医学、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的强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微通道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条件,可以实现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的强化,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微通道技术在化学工程、生物医学、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

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

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是现代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在两相和多相混合流体中传递的热量和物质。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混合流体中包含气体、液体、固体和某些化学物质。

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的研究,有利于从事材料加工、能源转换、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

目前,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于传热和传质的本质差异,以及不同相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在研究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时,需要采用各种模型和方法,以解决下列问题。

首先,对于不同相之间的传热和传质,需要研究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在气液混合流动中,气泡和液滴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和速度都会影响到热量和物质的传递。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影响,研究者通常采用一系列数学和实验方法来模拟和观察相互作用。

其中,数学模型可以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动力学来描述多相流的行为和特性。

另一方面,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多相流的物理现象,例如使用激光干涉或传感器等设备来测量流体的运动和变化。

其次,对于多相流体的性质,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多相流体的性质往往受到其成分、结构、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常规的饱和水蒸气与液态水的物理特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实际条件下的多相流体,需要研究其性质和特点,以构建合适的模型和方法。

最后,面对最新技术和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在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程实践中,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工业流程。

例如,通过液-液-固酚超滤分离石油污染水的方法,在从污染物中分离出石油、水和污染物中达到高度分离和高质量回收的目的,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一方法可以对于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

总体而言,多相流传热及传质特性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有前途的领域。

在特定的工业和科学应用中,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高效、更节能、更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2. 微化工技术的历史发展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Tuckerman和Pease首次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解决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化所面临的“热障”问题。

1985年,Swift等人研制出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尺度换热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微反应技术”的概念迅速引起了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公司的关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研究机构、高校以及许多大化工公司(如DuPont、Bayer、BASF、UOP等)相继开展了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进行微化工技术研究,并成立了微化工技术课题组和微加工中心。

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开展了与微化工技术相关的研究。

199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以“微反应技术”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2003年4月,召开了首届“微通道和小通道”国际会议。

DuPont公司的中心研究室于1993年利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制造了首个芯片反应器,用于生产甲基异氰酸甲酯(MIC)和氰氢酸等有毒物质。

总体而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化工、制药、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3.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技术的核心组件,其设计原理基于在微观尺度上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控制。

与传统的宏观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具有体积小、传质快、热量传递效率高等特点。

在设计微反应器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流动特性、混合效果、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等因素。

微反应器的设计还需符合反应的化学特性,如反应动力学、热效应等。

微反应器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实验设计(DoE)和优化算法。

CFD模拟能够预测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行为,帮助设计师优化通道结构以实现更好的混合和反应效果。

DoE 则用于系统地研究不同设计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4液一 液 反 应
4 . 1硝 化 反 应
2 . 1强 放 热 自由基 聚 合 反 应 为 了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证 微 反 应 系 统 和 常 规 尺 度 反 应 器 是 否 对 自由 基 聚 合
反应 . 科研 人员 1 w a s a k i 等 在 大 量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曾 经 设 计 了 一 个 关 于 自由基 聚 合 反 应 在 微 反 应 系 统 和 常 规 尺度 反 应 器 中 的 聚 合 度 分 布 的 实 验 。微 反 应 系 统 以 丙烯 酸 丁酯 的 聚合 反 应 为 例 , 着 重 研 究 了微 反 应 系统 内强 放 热 自由基 聚 合 反 应 的 反 应 特 征 。在 实验过程 中 。 由于 微 反 应 器 良好 的 传 热 性 能 , 导致 反 应 几 乎 能 够 保 持 在 恒 温 条 件 下进 行 。最 终 的 实 验 结果 表 明 , 较 之 常规 尺 度 反 应器 , 在 实 验 中采 用 微 反 应 器 , 不 但 使 最 终 的聚 合 度 分 布 窄 , 而 且 该 反 应 器 中 的 高 聚 合 度 物 质 大 量减 少 。避 免 了 反 应 器 堵 塞 问

1微 反 应 器
化 工 单 元操 作所 需要 的混 合器 、 换热器 、 吸收器 、 萃取器 、 反 应 器 和 控 制 系 统 等 一 起 构 成 了 微 化 工 系 统 。 在 整 个 微 化 工 技 术 中. 微 反 应 器 占据 着 核心 地 位 。学 术 上更 确切 地 应 称 之 为 微 尺度 或 微结 构反 应 器 . 它 的 流动 具 有 微 流 动 特征 。微 化 工 器 件 的 内部 通 道 特 征 尺 度 一 般 处 于 微 尺 度 范 围( 1 0 ~ 5 0 0 m ) , 在 尺 寸 上 远 不 如传统反应器。然而 , 较 之分 子水 平 的 反应 , 该 尺 度 则 显 得 非 常 大. 所 以我 们 便 得 到 这样 的结 论 : 利 用 微 反 应 器 并 不 能 改 变 反 应 机 理 和 本 征 动 力 学 特 性 .然 而 微 反 应 器 则 可 以通 过 改 变 流 体 的 传热 、 传 质 及 流 动 特 性 来 强化 化 工 过 程 的 。如 果 与 常规 尺 度 反 应 器 进 行 比较 .特 征 尺 度 的微 微 细 化 便 足 以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改 善 微 反应 系统 . 如 大 比表 面 积 、 大 比相界 面积 、 体 积小 、 直 接 并 行 放 大、 过程连续 、 高度 集 成 、 混合 时 间短 、 能耗 低 、 工 艺绿 色 化 等 。

微通道反应器简介

微通道反应器简介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器理论课程代号:ChE540任课教师:文利雄完成日期:2013 年04 月13 日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号:姓名:成绩:摘要近年来,微化工技术已成为化学工程学科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微化工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征尺度为纳米到微米级的微通道,因此,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和传递行为就成为微化工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的基础,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概括了微通道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优点,讲述了微通道反应器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的分类及结构,重点讲述微通道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性能,接着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所使用的体系,最后介绍了目前微通道反应器的工业应用实例。

关键词:微通道反应器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icro-chemical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new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research focus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Microchannels with diameter ranging from nanometer to micron are main sections of the micro-chemical equipments, theref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flow and mass and heat transfer in microchannels are of key importance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hemical processes.The article firstly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ception and major advantages of Microchannel Reactor, as well as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Meanwhile, it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e of Microchannel Reactor in deatails, which forcusing on its hydrodynamics performance. Then the text explains the system that applied to Microchannel Reactor. And lastly, it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Microchannel Reactor in industry.Keywords:Microchannel Reactor前言20世纪90年代初,可持续与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微化工技术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级的微通道,由于尺度的微细化使得微通道中化工流体的传热、传质性能与常规系统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即系统微型化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这一目标。

反应器设计中的流动特性与优化研究动态分析

反应器设计中的流动特性与优化研究动态分析

反应器设计中的流动特性与优化研究动态分析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以及许多其他相关领域中,反应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其中,对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更是决定反应器性能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丰富,关于反应器设计中流动特性与优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流动特性对于反应器的性能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直接关系到反应物的混合程度。

均匀的混合能够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

如果流动不均匀,可能会导致局部反应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其次,流动特性还会影响传热过程。

良好的流动能够确保热量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维持适宜的反应温度条件。

此外,流动特性还对传质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物质在相界面之间的传递速率。

在研究流动特性时,实验方法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传统的实验方法包括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流速仪、浓度传感器等,来直接获取反应器内的流动参数和物质浓度分布。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只能测量有限的点或区域,难以全面反映整个反应器内部的流动情况。

近年来,随着先进测量技术的发展,如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的应用,使得对反应器内流动的全场测量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流动信息,为深入理解流动特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数值模拟方法在反应器流动特性研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可以对反应器内的流动进行模拟和预测。

与实验方法相比,数值模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能够模拟复杂工况等优点。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流动数据,并对不同设计参数和操作条件下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

然而,数值模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于某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建模难度较大等。

多流体相的反应过程

多流体相的反应过程

05
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
多流体相反应实验装置应具备混合、反应、分离等功能,能 够模拟实际工业反应过程。常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搅拌釜、流 化床、固定床等。
实验方法
实验前需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反应条件、原料配比、 操作步骤等。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参 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性质等因素的限制。
在应用动力学模型时,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范围和局 限性,并进行必要的验证和修正。
动力学模型的应用范围取决于模型的假设和限 制条件。
动力学模型的局限性包括对反应机理认识的不足 、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实验数据的误差等。
04
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反应过程的数学模拟
建立数学模型
01
加强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的跨学 科合作研究,促进相关领域的 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总结了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的原理、实 验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撑和实践指导。
探讨了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的优化和改 进方向,为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质量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分析了多流体相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问 题,如相间传递、化学反应动力学、 多流体相流动特性等,为解决这些问 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多流体相反应过 程广泛应用于烃类裂化、重油轻质化 等工艺过程,通过优化提高产品质量 和降低能耗。
制药工业
环境工程
在环境工程中,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用 于处理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通 过优化提高处理效果和降低运行费用。
在制药工业中,多流体相反应过程用 于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药物中间体等, 通过优化提高产率和降低成本。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多相催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常见于化工和环保领域。

该类反应通常涉及到两个或更多不同相的物质,其中至少一个相是固体催化剂。

相比于单相反应,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更为复杂,因为反应物和催化剂需要在界面处发生反应,而界面的形态和性质对反应过程有很大影响。

因此,多相催化反应的研究成为了近些年来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是多相催化反应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背景相异反应模型(BA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两相反应动力学模型。

根据BAM模型,反应物可以进入催化剂颗粒,与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点发生反应,随后生成产物并从表面脱离。

BAM模型包含多个动力学参数,如折射率、扩散系数、吸附常数等,这些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或理论模拟来确定。

根据BAM模型,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应物的传递和吸附,这个过程涉及到物质的扩散和吸附,以及表面位点上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情况。

第二个阶段是反应物的反应和产物的解离,这个过程包括表面上反应物的活化和解离,以及产物从表面脱离和扩散至外部介质的过程。

在这两个阶段中,反应物和产物都需要在表面上吸附和解离,而表面化学吸附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除了BAM模型外,基于分子动力学(MD)方法的相关模拟也可以提供有关多相催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的详细信息。

MD方法可以模拟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反应,通过计算势能差和微观反应率等参数,可以预测催化反应的速率、选择性和产物分布。

MD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表面吸附和反应的微观机理,并提供界面反应所需的定量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相催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预期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将更为细致地考虑不同界面条件下的反应过程,并更好地预测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在化工和环保领域,多相催化反应将在设计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生产低污染的化学品、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多相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多相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多相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多相系统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系统,这些物质在系统内形成多种相(即不同的物态),每种相拥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水和油的混合物就是一个多相系统。

研究多相系统是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领域,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石油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

在多相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科学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多相系统的相平衡问题多相系统的相平衡问题是研究多相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物质的相态、相变和热力学性质等方面。

相平衡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相平衡条件和相平衡表达式,通过对这些条件和表达式的研究来了解各相之间的转化和分配规律。

在实际的多相系统中,相平衡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例如研究气-液和液-液相平衡问题可以为石油生产中的油水分离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多相流动和传热问题多相流动和传热问题是研究多相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多相系统中物质的流动和热传递。

在某些工程问题中,多相流动和传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汽车冷却系统、空调冷凝器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中对多相流动和传热行为的研究可以为相关设备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多相反应与催化问题多相反应与催化问题是研究多相系统的第三个主要问题,它涉及到多相体系中化学反应和催化过程。

在材料制备、环境保护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多相反应和催化是一项关键技术。

例如,通过研究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和有效利用资源等。

多相表面与界面问题多相表面与界面问题是研究多相系统的第四个主要问题,它涉及到多相系统中物质体相和相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多相表面和界面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多相界面的研究可以为材料的表面改性和组成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工艺指导。

结语综上所述,多相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相平衡问题、多相流动和传热问题、多相反应和催化问题以及多相表面和界面问题。

微反应器设计与优化中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微反应器设计与优化中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微反应器设计与优化中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微反应器是一种先进的实验工具,其在化学合成、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微反应器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流体动力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微反应器中流体动力学分析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微反应器中,流体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流体在微观尺度下的行为。

正确认识流体的动力学性质对于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首先,流体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流体通道的尺寸和结构,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流体的混合效率和传质效率。

其次,流体动力学分析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流体在微反应器中的流动速度、压力和剪切应力分布,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的进行。

此外,流体动力学分析还可以揭示流体在微反应器中的湍流和旋涡等复杂流动现象,为反应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理论支持。

微反应器中流体动力学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两种。

数值模拟是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值方法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来模拟流体在微反应器中的行为。

其中,流体动力学方程主要包括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质量扩散方程。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人员可以定量地分析流体速度、压力和浓度分布等参数,并通过参数优化来实现流体通道的设计和优化。

然而,数值模拟需要考虑多个参数和复杂的数学模型,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实验测量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使用高速摄像技术、压力传感器、流速计等设备,研究人员可以直接测量流体在微反应器中的速度、压力和浓度等参数。

实验测量可以提供流体行为的真实数据,并可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实验测量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并且受限于实验条件,无法直观地观察到微观尺度下的流体行为。

除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一些新兴的技术也在微反应器中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微型流体通道和微流控芯片来实现对流体行为的精确控制和分析。

此外,高速成像技术和纳米尺度的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观察微观尺度下的流体行为,为微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反应器PPT课件

微反应器PPT课件
将一种液体用多次脉冲的方法注射到另一种液体流中扩散和反应发生在多个横向接触面上液液相反应21液液相反应实际应用中液一液相微反应器或者与微混合器耦合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微混合器一种是采用静态混合方式即将流体反复分割合并以缩短扩散路径借助流体管路的不同结构得以在很宽的雷诺数范围内进行流体的混合而又没有机械或可动部件的流体结构件一种是采用流体动力学集中方法即多个进料微通道呈扇形分布集中汇入一个狭窄的微通道通过液体的扩散作用迅速混合典型的液相混合方式22液液相微反应器23改变油水两相流速比可得到不同内部液滴数n的多相乳液2422气液相反应器气液微反应系统需要有效的方法将气体扩散到液体中增大接触面同时在整个微通道中保持扩散范围微泡罩塔反应25微泡罩塔反应器气液分别从两根微通道汇流进一根微通道整个结构呈t字型
圆形的几何系数最小,但存在刻蚀困难的问题,所以微通道通常是矩形或梯 形的;常采用宽高比为1:10的矩形截面结构
通道长度只需满足管道中流体的相互混合即可,一般不小于1mm;为忽略流体的入口效应, 入口通道长度一般大于300μm
1.5 微反应器内的反应过程
适用于微反应器内的反应过程有三种: ➢第一类:瞬间反应,反应半衰期小于1s,这类反应主要受微观
D
乏工业价值的反应得以 重新被工业化学家审视
谢谢!
术的新的综合系统之一

10μm~3.00mm内
微化工技术着重研究时空特征尺度在数百毫秒和数百微米范围内的微 型设备和并行分布系统中的过程特征和规律
微反应器是指以反应为主要目的, 以一个或多个微反应器为主,同时还 可能包括有微混合、微换热、微分离、微萃取等辅助装置以及微传感 器和微执行器等关键组件的一个微反应系统
分。
在反应完全,当他们稳定后,回到安稳 的层流状态时,可利用生成物的溶解性 质进行一些前期的分离。在精细化工中, 使用这样的工艺可以节约大量的分离成 本。

微通道内气_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_尧超群

微通道内气_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_尧超群

2015年8月 CIESC Journal ·2759·August 2015第66卷 第8期 化 工 学 报 V ol.66 No.8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尧超群1,乐军2,赵玉潮1,陈光文,袁权1(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2格罗宁根大学化学工程系,荷兰 格罗宁根 9747 AG ) 摘要:气-液弹状流,又称Taylor 流,是一种以长气泡和液弹交替形式流动的流动形态。

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因其气泡与液弹尺寸分布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径向混合强等优点,是一种适于强化气-液反应的理想流型。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泡的生成机理、气泡和液弹长度,以及气泡生成阶段的传质特征。

其次系统综述了主通道中弹状流动及传质过程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泡形状与液膜厚度、液弹内循环和泄漏流特征、气-液传质系数的测量与预测,以及物理与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传质特性等方面内容。

最后阐述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气-液弹状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多相流;微通道;微反应器;气泡;传质 DOI :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20中图分类号:TK 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38—1157(2015)08—2759—08Review on flow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gas-liquid slug flowin microchannelsYAO Chaoqun 1, YUE Jun 2, ZHAO Yuchao 1, CHEN Guangwen 1, YUAN Quan 1(1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Dalian 116023, Liaoning , China ; 2Department of Chemical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 9747 AG Groningen , The Netherlands )Abstract: Gas-liquid slug flow (also termed as Taylor flow) is a flow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the alternate movement of elongated bubbles and liquid slugs. Gas-liquid slug flow operation in microchannels has been foun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the enhancement of gas-liquid reactions due to its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control, uniform bubble and slug size, narrowe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enhanced radial mixing.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basic conceptions and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flow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gas-liquid slug flow in microchannels. The gas bubble 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corresponding bubble and liquid lengths, and mass transfer during bubble formation are summarized. For regular slug flow in the main section of microchannels,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are addressed including bubble cross-sectional shape and liquid film profile, internal liquid recirculation and leakage flow through the gutters,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and coupling phenomena between flow and mass transfer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absorption processes. Finally, an outlook is given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 multiphase flow; microchannel; microreactor; bubble; mass transfer2015-06-03收到初稿,2015-06-18收到修改稿。

流动化学概述总结报告

流动化学概述总结报告

流动化学概述总结报告流动化学是一种快速反应和混合技术,通过在流动状态下将试剂和反应物混合,进一步推动反应速率,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

本报告将介绍流动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流动化学是一种在微通道中进行化学反应的方法,以替代传统的批量反应。

它利用微通道的高比表面积和快速热量转移,实现了反应过程的微观混合和扩散性能的优化。

流动化学通常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微反应器和流动控制系统。

微反应器是一个微小的通道系统,通常由玻璃或聚合物制成,用于混合试剂。

流动控制系统用于控制试剂的流速、压力和温度。

二、原理流动化学利用流速的控制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在传统批量反应中,反应物的扩散和混合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在流动化学中,反应物以流动形式通过微通道,大大减小了反应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混合效率和反应速率。

此外,由于微通道可以帮助控制温度和压力,流动化学还具有更好的反应控制性能。

三、应用流动化学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有机合成中,流动化学可以提供更高的产率和选择性,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它还可用于药物合成、精细化学品合成和化学反应工程等领域。

此外,流动化学还可以用于催化研究、生物化学分析和材料合成等领域。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微纳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动化学有望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发更智能化的流动控制系统,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以及设计更复杂的微反应器,以满足不同反应需求。

此外,流动化学也可以与其他新兴技术相结合,例如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更高效的反应优化和高通量合成。

综上所述,流动化学是一种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产率和选择性的快速反应和混合技术。

它在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和催化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有着不断拓展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突破,相信流动化学将为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化工过程机械学术前沿报告

化工过程机械学术前沿报告

化工过程机械学术前沿报告摘要:化工过程机械是一门研究化工过程中的流体流动、传热、质量传递以及机械与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化工过程机械在传热、流体流动以及质量传递方面的学术前沿研究情况,并探讨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引言二、传热学的研究进展传热学是化工过程机械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此领域的前沿研究中,人们注重提高传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环境污染等。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改善传热介质的热传导性质,设计新型传热设备,提高了传热效率。

此外,人们还在传热过程中引入了纳米材料、多相流动等新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传热学的发展。

三、流体流动的研究进展在流体流动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流体的流动性能、减小能耗、降低噪音等。

例如,通过改进流体流动的控制技术、设计更优化的流道结构,可以减少流体的阻力,提高流体的流动性能。

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相流动、微纳米尺度流动等特殊情况下流体流动行为的研究。

四、质量传递的研究进展在质量传递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质量传递效果、加速反应速率、降低催化剂的使用量等。

例如,通过改进传质过程的强化技术、设计新型反应器,可以提高质量传递效果和反应速率。

同时,研究人员还致力于探索新型催化剂和吸附剂,以降低催化剂的使用量和增加其寿命。

五、工业应用意义和前景化工过程机械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化工工业的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工工业中,传热设备、反应器、分离设备等都需要应用化工过程机械的原理和技术。

随着化工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化工过程机械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的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化工过程机械在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和突破。

六、结论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在传热、流体流动和质量传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化工过程机械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化工工业的发展,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化工过程机械的学术前沿也将不断扩展和更新,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6・
科技 论坛
姜 宝 林
( 黑龙江昊华化工有限公 司, 黑龙江 齐齐哈 尔 1 6 1 0 3 3 ) 摘 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及科 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 高, 我 国的化 工行 业取得 了较 大程度上的发展 , 为我 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 以  ̄ L_ r - 3 , k 水平的提高做 出重要贡献。目前状况下 , 在化工行业 当中, 微化 工 系统 已经成为化 学工程学科的主要研 究热点之一 , 而微化工 系统 具有较 大的优越性 , 主要 表现在 良好的传递以及反应特性 , 正是 由于这一优越性 , 使得 它在 多相反应 以及 分 离过程 中都 受到 了较 为广泛 的关注。目前关于微化 工系统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新型微 分散技术 、 微介观尺度混合 、 多相传递性 能以及反应过程调控等方面,近年 来取得 了显著的进展 。主要针 对微化 工系统 内多相 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 能研 究进展 进行研 究与分析。
关键 词 : 微 化 工 系统 ; 微分散; 传递性能; 反 应 调控
1微化工系统 内多相流动和分散规律 设备 内可 以获得微分 散的多相 流体 系, 借助微分散 体系 良好的传 根据传递 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 以知道对 于多相混合 和反应过 热 、 传质性能,就可以对反应器 内的混合 过程进行强化 。利用微分 程, 尤其是 以液相为 连续 相的过程来说 , 体系的分散尺度在 其中具 散体系能够快速传热 的特点, 能够使反应 热得 到有效控制 。此外,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作用 。通过对微结构进行 有效 的利用 , 微化工 由于微反应器设备体积小,因而能够减少物料的滞存 , 提高反应 器 系统可 以对流体的分散尺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降级 , 具体是将其从 的安全性,减少设备 的固定投资。借助微化工 系统 内良好的传递性 毫 米量级 降低到微米量级 , 这样一来 , 能够对多相混合 和反应过程 能, 还可 以有效地 提高带有 串联 或并联副反 应的快速 反应体 系的 的强化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 目前状况下 , 国内外 的诸多学者都 已 选择性。对于带有 串联副反应的体系, 控制反应完成 的时间是关键 经对微化工系统 内流动规律进行 了研究 , 而研究 的内容大 多集 中于 性 问题 , 利 用微反应器强化 主反应 的表 观动力学,缩短 反应 时 间, 对微设备 中分散规律的探讨 , 并对新高效 的分散方法进行发展 。而 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对 于带有并联副反应的体 系,强 从研究体系 的角度而言 , 关于液 ,液和气 ,液两相流体 系的研究较 化反应物的混合,快速消耗反应物 , 减少反应物与反应产物进一步 为充分 。 发生反应的概率是获得高反应选择性 的关键 。 微反应器 良 好 的混合 从微结构 的设计角度来 看 , 目 前状况下主要存在着如下集 中微 和传热性恰恰适应 了这一点 。 化工系统设备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 主要有 : T 型错流剪切设备 、 水 结 束 语 力学聚焦设备 、 同轴环管设备 以及分枝破碎设备 。而对于众多的微 本文 主要 针对微化 工系统 内多相流 动及 其传递 反应性 能研究 化工系统来说 , 尽管它们外形多样 , 但如果从分散方法 的角度来看 , 进展进行研究与分析 。主要从微化工系统 内多相流动和分散 规律 、 基本可 以讲其归纳为上述的四种微化工系统。 T 型错 流剪切是一种 微 化工系统 内的多相传递规律 以及微化 工系统 内多相 反应强化 和 十分重要的流体分散方法, 连续相流体通过剪切垂直进入设 备的分 过程调控三个角度进行 阐述与分析。 希望我们 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 散相流体, 从而对 分散相 的破碎进行有效 的实现 。一般情况下 , 这种 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方法在分散结构后续的主通道内得到液柱 ( 气柱) 流和液滴 ( 气泡) 参考文献 流两种分散 流型 。水力学聚焦是一种将两 相流体快速通过狭 缝结 【 1 】 陈桂光, 骆广生, 杨雪瑞, 等. 微 混合 沉淀技 术制备纳米 T i O 颗粒【 J ] . 构,通过流体 急剧 的速度变化产生界面不 稳定性 , 实现流体分散 的 无机材料 学报 , 2 0 0 4 ( 5 ) . 方法 。这是一种较为容易获得小尺寸的液滴和气泡 的分散方法,一 [ 2 ] j .H .X u , S .W.L i , C .T o s t a d o , W.J .L a n , G .S .L u o .P r e p a r a t i o n f mo n o d i s p e r s e d c h i t o s a n mi c r o s p h e r e s a n d i n s i t u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般可 以实现小于通道尺寸一个数量级的分散流体制备 , 而通过在该 o 设备 内引入静 电场等更强 的外场作用, 还能够 实现小于通道尺寸两 o f B S A i n a c o - a x i a l mi c r o l f u i d i c d e v i c e [ J ] , 2 0 0 9 . 个数量级液滴的制备。 同轴环管是一种在微 小的同心 圆管结构 中分 【 3 】 J .H .X u , S .W.L i j . T a n , G . S .L u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 d r o p l e t f o r - 散 液滴 的方法, 这是一种轴对称 的分散方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分 m a t i o n i n T - j u n c t i o n m i c r o l f u i d i c d e v i c e s :f r o m s q u e e z i n g t o d r i p - 散 相流体 可以不接触通道壁面, 从 而没有壁面浸润效应 。通过这种 p i n g [ J ] , 2 0 0 8 . 设 备可 以较 为容易地实现对 分散相流体 的控制,在其 内部不仅可 以形成稳定 的分散结构,也可以形成稳定 的层流结构。分枝破碎是 种利用分 叉通道结构 实现液滴再破碎 的方法,通过控 制 出 口通 道的阻力还可 以获得丰富的破碎流 型,但 由于设备结构复杂,目前 该方法 的应用还较为少见 。 2微 化 工 系统 内的 多 相传 递 规 律 相对于传统 化工系统,微化工 系统 内流体的流 动和分散 尺度 要小 1 ~ 2个数量级 ,这使得微化 工系统 内的传递 过程可 以得 到 有效的强化 。通过在反应体系 中加入 指示剂和荧光探针, 可 以对微 化工系统中单一液滴 的传递行 为进行有效的表征。研究 结果表 明, 在微化工系统 内微米尺度的液滴具 有传 质系数高 、 比表面积大的特 点,传质过程 可以在几秒钟甚至更短 的时间内完成 。更为重要 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