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平衡与动平衡理论与方法及区别
机械原理静平衡和动平衡
机械原理静平衡和动平衡
机械原理中的静平衡与动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下面将对静平衡和动平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静平衡
静平衡是指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且它所受到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的状态。一般来说,静平衡是指物体在不发生动态变化的情况下达到力的平衡状态,即物体不受到任何加速度而保持平衡状态。
在静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各方向力的合力为零。因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物体所受的力可以分为三类:平行力、垂直力和其他方向的力。在静平衡状态下,平行力和垂直力的分量分别相等,即它们互相抵消,因此只需考虑其他方向的力是否相等即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平衡状态。
例如,在一个水平面上放置一块正方形的纸片,在纸片上放置一根铅笔,如果铅笔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即静止不动,则说明纸片和铅笔处于静平衡状态。这是因为在这个状态下,纸片所受到的垂直力(由铅笔的重力和平面对铅笔的支撑力构成)和水平力(由纸片的摩擦力和水平面对铅笔的支撑力构成)都相等,符合静平衡的条件。
二、动平衡
在动平衡状态下,物体也是受到力的平衡作用,但它的速度可能为常速运动或变速运动。因此,在考虑一个物体的动力学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其动平衡状态。
例如,一个在空气中自由落体的物体在通过空气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这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合力为零,此时物体处于动平衡状态。
总之,静平衡和动平衡是机械原理中一对十分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其深入的理解可以对机械原理的其他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动平衡与静平衡理论的方法及区别
动平衡与静平衡理论的方法及区别
动平衡和静平衡理论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力学平衡的两种方法。它们
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动平衡理论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通过分析力学
原理来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动平衡理论适用于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
生运动的情况。在研究物体的动平衡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所受到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物体的质量和几何形状等因素。动平衡理
论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来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动平衡理论
在工程设计、航天科学和机械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静平衡理论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并借助静力学的
原理来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静平衡理论适用于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不
产生运动的情况。在研究物体的静平衡问题时,我们仍然需要考虑物体所
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物体的质量和几何形状等因素。静
平衡理论可以通过受力分析和力矩分析来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静平衡理
论在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和材料力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动平衡与静平衡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上。动平衡理论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着重分析物体的加速度、
速度和位移等动力学量,通过应用力学原理来解决平衡问题。而静平衡理
论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主要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通过静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平衡问题。
动平衡和静平衡
动平衡和静平衡
动平衡和静平衡是物体在运动或静止时所处的平衡状态。在物理学中,动平衡和静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力学、电磁学、进化论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动平衡和静平衡的基本概念、特征、应用和实例。
一、动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动平衡指物体在运动时所处的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处于动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质心将一直保持在直线上且速度不变。此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零,总角动量也将保持不变。因此,动平衡是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力量、角动量等物理量保持恒定的一种平衡状态。
二、静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静平衡指物体在静止时所处的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质心和各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形状将不发生变化,它所受到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因此,静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外力和外力矩达到平衡。
三、应用和实例
动平衡和静平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些
具体的实例。
1.摆锤
摆锤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动平衡的实例,当摆锤以一定的速度运
动时,它会在空气中形成一个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摆锤
具有质心稳定的性质,并且重力、离心力等相互平衡。
2.桥梁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时需要考虑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原理,因为它们
可以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汽车的操控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常常需要刹车或油门等动作来保持平衡。而且,当汽车需要转向时,也需要考虑它的动平衡和静平衡状态,以
确保正确的转向。
4.平衡装置
平衡装置在物理实验、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中经常用到。平衡装置可以保证物品处于动平衡或静平衡状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静平衡与动平衡理论与方法及区别
动值为 B0 。将二振动矢量移动交于一点0,再
将 A0 、B0 顶点连线的中点与0点相联,即得:
A0 As AD
B0 Bs BD
则
As
Bs
1 2
(
A0
B0 )
As
Bs
1 2 ( A0
B0 )
初步分析 As 、Bs 及 AD 、B0 的数值及相位,就能判断 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是静不平衡还是动不平衡造成) 以及不平衡质量主要位于哪一侧。 (1) A0 、B0 之间相位差不大(<=45º)、振幅值也相差 不大(图3-12)。由于 As AD ; Bs BD ,说明 振动主要由静不平衡引起、加减(或减)对称(同相) 平衡质量即可消除或减小振动。
3.1.2 刚性转子的平衡方法
凡工作转速高于第一阶临界转速(no>ncr1),且
挠曲不严重的转子均可视为刚性转子,(对于较短较粗
的转子,如风机、电动机、励磁转子均为刚性转子)可
以按刚性转子的平衡方法进行现场平衡。
一、试加重量的选择
利用试加重量,使机组振动振幅发生变化,以求得 不平衡质量与振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知晓单位不平衡 重会引起多大的振幅变化。若试加重量选得太小,振幅 变化不显著(不灵敏),选得太大,且加重角度不合适, 会造成启动紧张升速困难(机组振动振幅过大不安全), 因此正确选择试加重量的大小和加重方位至关重要,它 有利于减少机组平衡启停次数,缩短平衡时间。
旋转机械的动平衡方法及实验研究
旋转机械的动平衡方法及实验研究
旋转机械的动平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它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寿命,降低振动和噪音。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平衡方法,并介绍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及步骤。
一、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区别
静态平衡是指在不考虑转速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质量的重新分配,使得机械设备在静止状态下的重心与旋转轴线重合。而动态平衡则是考虑机械运行过程中的转速和振动,通过质量的重新分配,使得机械设备在高速旋转状态下保持平衡。
二、动平衡方法
1. 静平衡法:
静平衡法是最简单的动平衡方法之一,它适用于一些转动速度较低、操作简单的机械设备。通过在旋转轴上固定一根平衡轴,将不平衡质量移动到平衡轴的相应位置,使得机械设备在静止状态下达到平衡。
2. 动平衡法:
动平衡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动平衡方法。它通过在机械设备上加上试重块,然后转动机械设备,并用传感器或振动计测量振动幅值和相位角来判断不平衡情况。根据测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平衡质量的大小和位置,并通过增加或减少试重块来实现平衡。
3. 多面转子平衡法:
多面转子平衡法适用于复杂的转子结构。它通过将转子进行多次重新装配,然后进行动平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后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值,进而逐步消除不平衡质量,使转子达到动平衡。
三、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及步骤
实验研究对于动平衡方法的应用和改进至关重要。通过实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机械设备的振动特性,找出机械设备的不平衡问题,并得到合理的平衡解决方案。以下是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1. 实验准备:
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安装传感器或振动计进行数据采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条件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没有受到外力的干扰。在力学中,平衡被分为静平衡和动平衡两种情况。本文将探讨物体的平衡以及力的平衡条件。
一、物体的平衡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静平衡和动平衡。
1. 静平衡
静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不发生变化。要实现静平衡,物体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合力为零: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等于零。如果合力不为零,物体就会沿着合力的方向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其状态。
(2)力矩为零: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对物体中心的力矩之和等于零。力矩是指力在物体上产生的转动效果,它由两个因素决定:力的大小和力的臂长。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矩为零时,它不会发生旋转。
2. 动平衡
动平衡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中,但没有受到外力的干扰。在动平衡状态下,物体不会改变其速度和方向。
二、力的平衡条件
要实现物体的平衡,力也必须满足一定的平衡条件。下面是力的平衡条件:
1. 合力为零
合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分力为零
除了合力为零外,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必须为零。分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单独力的矢量。当每一个分力的矢量和都为零时,物体才能保持平衡。
3. 力矩为零
力矩是指力在物体上产生的转动效果。当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对物体中心的力矩之和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三、力的平衡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力的平衡起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示例:
动平衡和静平衡理论的方法和区别
动平衡和静平衡理论的方法和区别
动平衡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动平衡可以从牛顿第一定律出发进行推导,即“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
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在实际问题中,可
以通过分析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判断其动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零,则物体处于动平衡状态。
动平衡的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
应用等。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可以将合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
其中一个分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另一个分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这样,在保持动平衡的情况下,物体可以分别受到这两个分力的作用,实
现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圆周运动。
静平衡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状态。从动平衡的概念可以
推导出静平衡的条件,即“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并且所受
合力的力矩也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的状态”。静平衡的条件可以通过
分析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力矩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来判断。
静平衡的方法包括力和力矩的平衡、杆和支点的平衡等。在力和力矩
的平衡中,可以通过平衡条件分析物体所受合力和合力矩的大小、方向和
作用点。只有当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平衡状态。在杆
和支点的平衡中,可以通过分析杆的受力情况、支点的约束条件以及转动
平衡方程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平衡状态。
1.运动状态:动平衡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
圆周运动的状态,而静平衡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状态。
2.力的平衡条件:动平衡的力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零;静平衡的力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零,并且合力的力矩也为零。
技能培训之动平衡和静平衡
技能培训之动平衡和静平衡技能培训是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技能培训中动平衡和静平衡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两个方面。动平衡指的是在不同阶段不断地完善和增强技能,静平衡则是保持当前水平并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这两个方面都是技能培训中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和重要性。
动平衡是指在学习和工作中,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需要在技能培训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完善技能,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举例来说,在一项技术的应用上,我们可能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如果我们只掌握了其中一种,那么当市场上出现更好的技术时,我们就会被落下。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把握静平衡。静平衡指的是保持目前自己拥有的基本技能,在基本技能上保持稳定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因为市场的需求在技能培训中盲目地追求时髦,忽略了自己的基础技能。基础技能是我们技能发展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技能。保持静平衡可以使我们在大量面临不
同的市场需求和环境下,始终掌握我们的基础技能,保证技能的优化和提升。例如,在一个团队中,为了要实现多元化,可能需要在既有的技能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新的技能,才能使整个团队更加高效地工作。
动平衡和静平衡两者的重要性相同。我们需要动平衡和静平衡相结合,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巩固自己的基础,使自己成为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崛起中,只有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挑战自我,掌握合适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个人。
动平衡与静平衡理论的方法及区别PPT课件
大(图3-12)。由于
As ; AD
B,s 说 明BD振动主要
由静不平衡引起、加减(或减)对称(同相)平衡质量
即可消除或减小振动。
(2) A、0 B之0 间夹角很大(≈180º),且振幅值相接近(图 3-13)。应加(或减)反对称平衡质量。
(3) A0 、 B0 之间夹角接近90º,振幅值相差不大
13
图3-6二平面转子受力分析
4
在0点求 F、1 F的2 合力 ,FⅠ1,2平面中剩下的 与FⅡ2 平面中的 正F好2 组
成力偶。经这样分解,得到了一般的不平衡状况,即将动静混合不
平衡问题归结为一个合力 和一个F1,2力偶矩F2·l的作用。前者是静不
平衡,后者为动不平衡。
F11
-
5
(2)向任意二平面进行分解(图3-7)
(图3-14)。应在两侧加对称和反对称平衡质量。
振动初步分析
14
(4) A0、 B0之间夹角不大,但振幅相差很大(图 3-15)。在A端加平衡质量(动.静) (5) A0、 B0之间夹角很大(≈180º),振幅相差
也很大( A0 B)0 图3-16)A端加(动.静)
A0 B0
A0 B0 A0
15
由图3-15—图3-17可以看出,当 、A0 B0
的振动幅值相差很大,不管之间的夹角如何,
都是一侧不平衡,只要在一侧加(或减)平衡
动静平衡原理及平衡方法
动静平衡原理及平衡方法
平衡是物体所处的一种状态,即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力和力矩之和为零。平衡可以分为动平衡和静平衡两种。
动平衡是指物体在运动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力和力矩之和为零。动平衡的原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所以,当物体的各个部分所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之和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静平衡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各个部分之间的力和力矩之和为零。静平衡的原理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物体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必须为零。所以,当物体的各个部分所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之和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
平衡方法是保持物体动平衡或静平衡的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平衡方法。
1.动平衡方法:
(1)调整物体的质量分布:通过将物体的质量分布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使得物体的重心与轴线重合,从而保持动平衡。例如,在旋转的机械设备中,通过加重或减重的方法调整物体的质量分布,使得物体在旋转过程中保持平衡。
(2)增加物体的惯性力:通过增加物体的惯性力,使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更小,从而保持动平衡。例如,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增加车轮的惯性力,使得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更加稳定。
2.静平衡方法:
(1)调整物体的支撑点:通过调整物体的支撑点,使得物体的重心位于支撑点上方,从而保持静平衡。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通过合理设置支撑点,使得建筑物能够稳定地承受重力和风力的作用。
(2)增加物体的摩擦力:通过增加物体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更小,从而保持静平衡。例如,在桌子上放置一个书本,通过调整书本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书本保持平衡。
静平衡与动平衡的关系
静平衡与动平衡的关系
静平衡和动平衡是力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静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在静止状态下能够互相平衡,即合力为零。在静平衡状态下,物体的位置和形态不会发生改变。
动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在运动状态下能够互相平衡,即合力为零。在动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静平衡和动平衡之间的关系是:静平衡可以看作是动平衡的一种特殊情况,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的动量为零,即动平衡也同时具备静平衡的条件。因此,静平衡是动平衡的一个特殊情况。
另外,静平衡和动平衡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同的运用场景。静平衡通常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和机械设计等领域,而动平衡通常应用于车辆、机器和航空等领域。
机械设计中动平衡与静平衡的概念
机械设计中动平衡与静平衡的概念
一.静平衡
静平衡在转子一个校正面上进行校正平衡,校正后的剩余不平衡量,以保证转子在静态时是在许用不平衡量的规定范围内,为静平衡又称单面平衡。
二.动平衡
动平衡在转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校正面上同时进行校正平衡,校正后的剩余不平衡量,以保证转子在动态时是在许用不平衡量的规定范围内,为动平衡又称双面或者多面平衡。
三.转子平衡的选择与确定
如何选择转子的平衡方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其选择有这样一个原则:
只要满足于转子平衡后用途需要的前提下,能做静平衡的,则不要做动平衡,能做动平衡的,则不要做静动平衡。原因很简单,静平衡要比动平衡容易做,省功、省力、省费用。
动平衡的方法
动平衡的方法
动平衡是指系统在外部扰动作用下,通过自身调节,使得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的
一种状态。在工程领域中,动平衡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平衡方法。
首先,静平衡是动平衡的基础。静平衡是指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系统内
部的质量分布均匀,重心与旋转轴重合,从而达到平衡状态。实际工程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可以使得机械设备在静止状态下就能达到平衡,从而减小动平衡的难度。
其次,动平衡的方法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两种。静平衡是指在机械设备运转时,通过在旋转轴上添加平衡块,使得系统的重心与旋转轴重合,达到平衡状态。而动平衡则是在机械设备运转时,通过在旋转轴上添加平衡块,并调整平衡块的位置和质量,使得系统在高速旋转时也能保持平衡状态。动平衡的方法相对复杂一些,需要借助专业的平衡设备和技术,但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另外,软件辅助是现代动平衡的常用方法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
很多动平衡工作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平衡软件来进行。这些软件可以通过输入系统的参数和振动数据,自动计算出系统的不平衡量,并给出相应的校正方案。通过软件辅助,可以大大提高动平衡的效率和精度,减小人为误差的影响。
最后,动平衡的方法还包括动力平衡和转子平衡等专业技术。动力平衡是指在
发动机、涡轮机等设备中,通过调整活塞、曲轴、叶轮等部件的质量,使得系统在高速旋转时达到平衡状态。而转子平衡则是指在电机、发电机等设备中,通过调整转子的质量和结构,使得系统在运转时达到平衡状态。这些专业技术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来实现,但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静平衡与动平衡的条件
静平衡与动平衡的条件
静平衡与动平衡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处的状态。静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其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同时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矩也为零。
动平衡是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平衡转动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其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同时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矩也为零。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物理世界中,静平衡和动平衡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一个旋转着的陀螺,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力矩的变化实现动平衡和静平衡之间的
转换。
总的来说,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条件都是要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所处的状态不同,需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上可见,转子偏心离心力Fo的方向与轴心 位移最大值A的方向不一致,Fo总顺转速方向超 前一个角度(即相位差角)。转速不变时,相位 差角基本不变。经验数据为, 刚性转子=15º ~70º (多数为15º ~45º ) 挠性转子=100º ~130º (≤160º ) 在临界转速时=90º 式(3-5)与式(3-7)称为线性条件,它 们是刚性转子平衡校正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由 于实际机组振动系统的复杂性(如轴承刚度、油 膜刚度、中心不正等),带来平衡重量及相位计 算误差。但总的说来,对刚性转子的平衡,这两 个线性条件还是比较符合的。
F11 、F12
如果转子上有多个不平衡离心力存在,亦可同样 分解到该选定的Ⅰ、Ⅱ平面上再合成,最终结果 都只有两个不平衡合力( A 、 B )(Ⅰ、Ⅱ平 面上各一个)。到此校正转子不平衡的任务就简 单了,即仅分别在Ⅰ、Ⅱ平面不平衡合力 A 、B 的对侧(反方向)加重(或去重),使其产生的 附加离心力与上述不平衡合力相等,这样转子就 达到了平衡。 (3) 分解为对称及反对称不平衡力(图3-8) 将Ⅰ、Ⅱ平面内的 A 、 B 力同时平移到某任一个 点0上,由矢量三角形、可以看出:; B Bs BD A As AD
2 l Fl m r w A B 1 L L g 。
这种由力偶矩引起的转子及 轴承的振动的不平衡叫做动不 平衡。
(三)动静混合不平衡 实际转子往往都是动静混合不平 衡。转子诸截面上的不平衡离心力 形成的偏心距不相等,质心也不在 旋转轴线上。转动时离心力合成成 为一个合力(主向量)和一个力偶 (主力矩),即构成一静不平衡力 和一动不平衡力偶。(图3-4)。
(2) A0 、B0 之间夹角很大(≈180º ),且振幅值相接近 (图3-13)。应加(或减)反对称平衡质量。 (3) A0 、B 0 之间夹角接近90º ,振幅值相差不大
(图3-14)。应在两侧加对称和反对称平衡质量。
振动初步分析
B 之间夹角不大,但振幅相差很大(图 、 3-15)。在A端加平衡质量(动.静) B 0 之间夹角很大(≈180º (5) A0 、 ),振幅相 差也很大( A0 B0 )图3-16)A端加(动.静)
D
BD
显然,同方向对称力 As 、Bs 可以认为是由 于静不平衡分量产生的,反方向对称 力 AD 、BD ,可以认为是由动不平衡分量 产生的。所以,对刚性转子而言,可用同 方向平衡重量平衡静不平衡分量,用反方 向平衡重量平衡动不平衡分量。 由以上讨论可知,与在二个平面内加 二个平衡重量的结果相同,亦可在二个任 意(垂直于轴线)平面上的相应位置加二 个对称的共面平衡重量平衡静不平衡量, 在另一相应位置加上二个反对称的共面平 衡重量平衡动不平衡量,这样转子亦可获 得平衡。
(二) 幅相影响系数法
对于转子——轴承系统,在确定的转速下, 转子的不平衡振动Ai与其不平衡量Uj之间可用一 系数 ij 相联系起来: Ai ij U j
式中 i 1,2,, P;j 1,2,, q , ij 反映了转子在i处的不平衡振 动和j处不平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称为线性影响系数,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3.1 刚性转子的平衡
检查和调整转子质量分布的工艺过程(或改善 转子质量分布的工艺方法),称为转子平衡。 3.1.1 刚性转子的平衡原理 一、转子不平衡类型 (一)静不平衡:如果不平衡质量矩存在于质心 所在的径向平面上,且无任何力偶矩存在时称为 静不平衡。它可在通过质心的径向平面加重(或 去重),使转子获得平衡
式中:G为不平衡重量,F0为不平衡离心力,因 此,对于一失衡转子,若阻尼一定,r,w一定, 则不平衡离心力F0与不平衡重量G成线性(比例) 关系,即该系统的振幅y与不平衡重量G成线性 关系。(3-7)式还表明,对于已知体系,阻尼 和wn一定,当w不变时,扰动力与振幅之间的相 位差角也就一定了,即振动(振幅)滞后于干扰 力的角度不变(图3-18)。
3.1.2 刚性转子的平衡方法
凡工作转速高于第一阶临界转速(no>ncr1),且 挠曲不严重的转子均可视为刚性转子,(对于较短较粗 的转子,如风机、电动机、励磁转子均为刚性转子)可 以按刚性转子的平衡方法进行现场平衡。
一、试加重量的选择
利用试加重量,使机组振动振幅发生变化,以求得 不平衡质量与振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知晓单位不平衡 重会引起多大的振幅变化。若试加重量选得太小,振幅 变化不显著(不灵敏),选得太大,且加重角度不合适, 会造成启动紧张升速困难(机组振动振幅过大不安全), 因此正确选择试加重量的大小和加重方位至关重要,它 有利于减少机组平衡启停次数,缩短平衡时间。
B 0 顶点连线的中点与0点相联,即得: 将 A0 、
百度文库
A0 As AD
B0 Bs BD
则
1 As Bs ( A0 B0 ) 2
1 As Bs ( A0 B0 ) 2
B 0 的数值及相位,就能判断 Bs 及 AD 、 初步分析 As 、 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是静不平衡还是动不平衡造成) 以及不平衡质量主要位于哪一侧。 (1) A0 、B 0 之间相位差不大(<=45º )、振幅值也相差 不大(图3-12)。由于 As AD ; Bs BD ,说明 振动主要由静不平衡引起、加减(或减)对称(同相) 平衡质量即可消除或减小振动。
图3-6二平面转子受力分析
正好组成力偶。经这样分解,得到了一般的不平衡状况,即将动静 混合不平衡问题归结为一个合力 F1, 2 和一个力偶矩F2· l的作用。前者 是静不平衡,后者为动不平衡。
F2 与Ⅱ平面中的 在0点求 F1 、F2 的合力 F1, 2 ,Ⅰ平面中剩下的 F2
(一)根据经验公式求得试加重量大小
P 1.5 A0W n R 3000
2
上式对n=3000r/min机组较为合适,
式中 A0—原始振幅(μm); R—加重半径(mm); m (Kg) W—转子重量
(二) 试加重量位置(方位)选择的原则
到目前为止,试加重量的方位选择主要依靠 经验 • 一般其不平衡重量超前测振点130~150º 。 •刚性转子可以盘动几次,以静止位置来试加重 量。 •对怀疑存在弯曲的转子,可根据晃度的测量结 果来判断试加重量的位置。 •利用平衡槽加重时,若该侧轴承振动相位为X, 试加重量角度可取为X-240º 。 •利用对轮加重时,若该侧轴承振动相位为X,试 加重量角度可取X-210º 。
• 单平面加重 设A轴承的原始振动为 A0 a0 在Ⅰ平面加试重 P P 后,A轴承的振动为 A01a01 因试重引起的振动变化应 为:M Mm A A
01 0
2. 影响系数计算
由定义得知:
AI
M m p Mm P Pp 10
M P
M 1m1 1 0
二、刚性转子的平衡原理
(1)分解为一个合力及一个力偶 矩,以两平面转子为例。由理论力学可 图3-4三种不平衡 知,不平衡力(任意力系)可以分解为一个径向力和一个 力偶。
1.不平衡离心力的分解
图3-4三种不平衡
如图3-6所示二平面转子,不平衡离心力 F1 、F2 , 分别
2
2
置于Ⅰ、Ⅱ平面上。若在Ⅰ平面 0 点上加一对大小相等、 F F 方面相反的力 、 2 ,则 、F1 、 F2、 F 四个力组成 F2 的力系与原、力系完全等价。
5. 不平衡振动的初步分析
平衡转子前对振动(振幅和相位)进行初步分 析十分必要。 刚性转子的任一不平衡离心力均可分解为任 选二平面上的一对对称力及一对反对称力.同理, 振动也可分解为一对对称分振动及一对反对称分 振动。 若在二支承转子两端测得A侧振动值为 A0 、B侧振 动值为 B 0 。将二振动矢量移动交于一点0,再
F11
-
(2)向任意二平面进行分解(图3-7) 将不平衡离心力 、 分别对任选(径 向)二平面Ⅰ、Ⅱ进行分解。将 分解为Ⅰ、 Ⅱ平面上的平行力 、 同理,将 F2 分解为Ⅰ、Ⅱ平面上的平行 力 F21 、F22 ,
F22 为 迭加 为 A ;迭加 F12 、 B 显而易见,作用在Ⅰ、Ⅱ平面上的 A 、B 两力与不平衡离心力 F1 、 F2 等效。
F0 1 y 2 c 2 2 m w w 1 c c
2 c mw 将 代入后 n
F0 1 y 2 2 2 m wn 2 w w 1 2 2 w m w n n w 2 1 m wn tg 2 w 1 wn 由(3-5)式可知,当阻尼,转速w一定时,若w远 离wn( w wn,非共振情况)时, G 2 y F0 F0 rw 而 g
(4)
A0
0
A0
B0
A0
A0
B0
由图3-15—图3-17可以看出,当 A0 、B 0 的振动幅值相差很大,不管之间的夹角如何, 都是一侧不平衡,只要在一侧加(或减)平衡 质量,就可减小或消除振动。 以上对不平衡振动振幅、相位的初步分析, 可以简化平衡工作,提高现场平衡效率。 6. 刚性转子平衡的线性条件 由单自由度强迫振动可知,在干扰力的作 用下,系统振动的振幅(位移)和相位有如下 表达式:
(二)动不平衡 假设有一个具有两个平 面的转子的重心位于同一转轴 平面的两侧,且m1r1=m2r2, 整个转子的质心Mc仍恰好位于 轴线上(图3-3),显然,此 时转子是静平衡的。但当转子 旋转时,二离心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组成一对力偶,此 力偶矩将引起二端轴承产生周 期性变化的动反力,其数值为:
式中:
M1
m1 m p
—加一公斤试重引起的振幅值; —在零刻度处加重引起的振动相对相位角
有了幅相影响系数,很容易求任意加重后轴 承振动的变化。如果在Ⅰ平面任意角度处加 重 Q Qq ,根据线性条件,由 Q 引起A轴承振 动变化为;
Mm A01 A0 AI
1. 定义
加试重后的振动矢量 原始振动矢量 ij j平面上加的试重
式中:下标 i 1,2,, P(轴承号即测取振动讯号位置) 下标 j 1,2,, q(加试重的径向平面号)
在零刻度位置加一单位质量后对某轴承引起的振动 (振幅及相位)的变化称为幅相影响系数(记为 ij 或 Kij)。影响系数是一矢量,表示为 。
由此可见,已将 A
1 As Bs ( A B) 2
AD B D
、B
1 ( A B) 2
分解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的对称力 As 、Bs 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对称 Bs 、 BD 与 A 、 AD 、 力 A 、BD 了。由于 As , B 等效,即与不平衡离心力 F 、 F2 等效。如果在 1 即 : Bs 的相反方向加一对同方向的对称平衡重 As 量(在Ⅰ、Ⅱ平面内),在 AD 、 BD 的相反方向 加一对反方向的对称平衡重量(亦在Ⅰ、Ⅱ平面 内),就可使整个转子达到平衡。
二、低速动平衡 对于刚性转子,一般只进行低速动平衡就能满 足机组平稳运转的要求。对于挠性转子有时也要 先进行低速动平衡。 现场广泛使用动平衡台来进行转子低速的平衡。 它利用机械共振放大来确定不平衡重量的数值和 位置。
三、高速动平衡 低速平衡校正后的转子,高速时,可能平衡 状态不佳,故还需进 行高速动平衡。 (一) 相对相位法 利用相对相位变化 找平衡的方法称为相对 相位法。利用闪光灯或 光电头等均可达到测相 找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