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笔记

合集下载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二节 课时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word文档资料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二节 课时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word文档资料

课时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②产生原因。

(2)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③生态破坏)。

思维活动

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

答案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④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环境污染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思维活动

2.电子垃圾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答案(1)电子垃圾含有由多种高科技材料合成的有毒物质,如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将成为生态的隐患。

(2)电子垃圾与其他家庭垃圾一起被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这种物质不仅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

探究点一环境问题的分类

探究活动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2018秋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思维活动

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

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

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⑪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0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

(1)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

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整合-word文档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整合-word文档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

教材P3活动思考

1.北京市在奥运期间临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对空气、阳光、人口、工业、交通等环境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2019年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10年来最好水平。

2.学校、机关、商业中心、公园等处的环境质量较好。因为这些地方的大气、水等很少受到污染。而大型钢铁厂、化工厂、采矿区、垃圾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水源和大气受污染较重。3.报纸、电台、电视台、各级党政和环保部门、网络、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告亭等。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二者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教材P4活动思考

(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教材P14活动探究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而这时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材P15活动思考

1.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略。

教材P17活动探究

1.增加喂养牲畜的数目。

2.同样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3.不会。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无限制地增加,牧场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并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3(旅游地理)答题套路归纳

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3(旅游地理)答题套路归纳

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3(旅游地理)答题套路归纳

选修6(环境保护)答题套路归纳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必修2)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素材湘教版选修630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素材湘教版选修630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的成因及危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所了解,或者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总结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危害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比较以及主要环境问题的比较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臭氧层破坏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20~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

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

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 400万平方千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

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及特点(讲义)

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及特点(讲义)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

1. 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 人为原因(更重要)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的环境问题有以下特点:

例题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高二地理-选修6-知识点结

高二地理-选修6-知识点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素材湘教版选修6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素材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要素的分类、环境质量的概念以及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评价指标。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例,效果较好。教师课前可以搜集环境、环境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

因素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对比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自然环境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

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

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2.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

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的因素构成的

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它主要有四个因素:(1)政治因素,它包括政

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2)经济因素,它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实行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3)文化因素,它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4)讯息因素,它包括讯息来源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如果上述因素呈现出良好的

2018年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文档资料

2018年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文档资料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下面是由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一)

1、草地的概况

(1)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

(2)草地的价值

【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3)概念区分:

①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②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③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④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

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⑤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4)草原地区环境特点: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5)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6)草地退化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7)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8)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9)我国草地的分布

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2018年中图版地理选修6第1章 第2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2018年中图版地理选修6第1章 第2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难点)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

)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1.2015年3月14日,安徽阜阳发生4.3级地震,据统计阜阳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1 000间。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此次地震属于哪类环境问题?

【提示】 地震是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①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气温变化的特点:呈逐步上升趋势。

③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酸雨污染

①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

③危害: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①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②危害:会使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使野生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鱼类和贝类等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思维活动

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

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

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⑪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类,且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

1. 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 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

固有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环境变迁。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的价值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不是消除污染,而是转嫁污染,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影响了大众的利益)

补充一:

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并逐步提高人口的素质。

3.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人工合成的许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对人类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转基因食品) (2)、过程的不可逆性

人类大规模的干预环境,其中有很多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

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②人为原因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

(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①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②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素材【精品】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素材【精品】

第一节环境概述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要素的分类、环境质量的概念以及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评价指标。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例,效果较好。教师课前可以搜集环境、环境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对比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自然环境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2.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的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说,它主要有四个因素(1)政治因素,它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2)经济因素,它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实行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3)文化因素,它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4)讯息因素,它包括讯息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如果上述因素呈现出良好的适宜和稳定状态,那么就会对大众传播活动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素材【精品】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素材【精品】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所了解,或者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总结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危害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比较以及主要环境问题的比较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臭氧层破坏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20~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 400万平方千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比如,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
(二)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比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三)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等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嫁给临近或别的国家地区。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例题2:日本等国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日本的这一做法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中的矛盾。( B )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危害的不可预见性。比如氟利昂应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B选项中地震频发属于地质灾害,不是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本节重点:强调的一个思想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遇到题时要想一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一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要不危机后代人发展需要。
2、传统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即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是需要理解几个概念:
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比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根据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C、每年冬季有很多鱼类在此过冬,保护珍稀鱼类不减少
D、冬季市场上对鱼的需求量小
(四)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例如,不节约用水、随地吐痰,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等不注意细节,对个人是小事,但积少成多,构成对大众利益的一种侵害行为。
例题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C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例题1:下列不是人工环境的是( B )
A、城市与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过程的不可逆性。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面。
(三)规模的全球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例题3:下列属于当前全休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D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发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Fra Baidu bibliotek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例题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方式( C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例2解析:问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只有C选项正确。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即强调要追求“人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合1、2,其强调的核心简单的说就是:要有长远意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比如课本所述:
1)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gu)以成鱼鳖之长。
2)竭泽而渔,其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例题1:下列古人行为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D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例题2: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为期半年的禁港休渔期,其目的是( B )
A、冬季太冷,鱼类很少
B、为本区域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一项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