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笔记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2018秋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思维活动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⑪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⑫生物、⑬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⑭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⑮宗教信仰等。
社会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经过长期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迁移应用1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城市环境B.农田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答案 C探究点二环境因素探究活动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第二节 课时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word文档资料
课时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1)依据:②产生原因。
(2)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③生态破坏)。
思维活动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答案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④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环境污染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思维活动2.电子垃圾带来哪些环境问题?答案(1)电子垃圾含有由多种高科技材料合成的有毒物质,如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将成为生态的隐患。
(2)电子垃圾与其他家庭垃圾一起被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这种物质不仅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
探究点一环境问题的分类探究活动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答案①③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力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②④⑤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反思归纳迁移应用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A.河北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某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答案 B探究点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活动下图表示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2018秋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整合-word文档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章末整合教材P3活动思考1.北京市在奥运期间临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
对空气、阳光、人口、工业、交通等环境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2019年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10年来最好水平。
2.学校、机关、商业中心、公园等处的环境质量较好。
因为这些地方的大气、水等很少受到污染。
而大型钢铁厂、化工厂、采矿区、垃圾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水源和大气受污染较重。
3.报纸、电台、电视台、各级党政和环保部门、网络、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告亭等。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二者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教材P4活动思考(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教材P14活动探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而这时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材P15活动思考1.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略。
教材P17活动探究1.增加喂养牲畜的数目。
2.同样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3.不会。
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无限制地增加,牧场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并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第 1 页。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2018年中图版地理选修6第1章 第2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难点)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1.2015年3月14日,安徽阜阳发生4.3级地震,据统计阜阳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1 000间。
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此次地震属于哪类环境问题?【提示】 地震是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环境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①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气温变化的特点:呈逐步上升趋势。
③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酸雨污染①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
③危害: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①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②危害:会使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使野生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鱼类和贝类等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1)生物物种锐减①原因: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危害:使物种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其危害是无法估计的。
(2)水土流失①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②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
(完整版)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4、重金属污染:各种重金属污染物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俣病)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6、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3)、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4)、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7、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8、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9、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10、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50%来自汽车尾气有毒氮氧化合物,NO 和NO2汽车尾气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碳氢化合物汽车尾气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氯氟烃化合物制冷剂,发泡剂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颗粒物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含硫煤的燃烧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1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新教材 【鲁教版】地理选修六: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梳理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汇编1.1 人类环境1.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3.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②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①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②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完整版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看法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限制。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限制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限制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损坏,全世界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 1)自然原由自然原由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迸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祸(2)人为原由解决今世环境问题的要点是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添,使世界人口坚固在适合的规模今世环境问题的特色:1、危害的不可以预示性: 2 、过程的不可以逆性: 3 、规模的全世界性:两种不一样样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峙基本看法:征服自然结果:资源枯竭和环境损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均衡与协调。
结果:良性方向发展可连续发展的看法和内涵(1)看法可连续发展就是既满足今世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己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看法。
(2)基本思想①激励经济增添;②要保证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和优异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连续发展——《中国21 世纪议程》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看法:指环境对外来物质拥有必然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由 : 在必然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 污染物排放超出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一样样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 >湖泊 >地下水 ( 原由从流动速度 , 更新周期 , 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 : 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 : 经过水体或食品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 :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因为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自己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度缓慢。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课件 湘教版选修6
【解析】 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对自然资源滥采、滥用,从而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人口素质过低,会导致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 资源,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图中显示出人类同环境关系的对立,要协调二者的 关系,必须促使二者的协调统一。
【答案】 (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 (2)恶性 对立 协调统一
(2)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 ) A.东南沿海的台风 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 C.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D.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
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 境。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 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 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 (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 “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 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 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 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 环境才不致荒芜。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 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二,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 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因此与地壳中各种化 学元素平均含量相适应。人类种群在个体的生生死死与不息的繁衍中实现与环 境的相互转化。
地理选六一二章复习总结
选修6《环境保护》一章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2.分类3.环境因素及分类4.环境质量成因、分类二、.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2、分类环境污染:水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能源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产生的原因:原因:①工业三废②人口急剧膨胀③科技进步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危害:①危害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经济可持续4、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污染:A.全球气候变暖原因:自然原因——温暖时期、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排放增多: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的CO2增多;吸收减少:毁林危害:1、海平面上升;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3、影响人体健康4、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
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2、采用新能源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4、努力加强国际间合作5、调整能源结构B.酸雨:定义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害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分布——我国酸雨:以硫酸型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硝酸型―――珠三角(汽车尾气)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②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③燃烧高含硫量的煤、有色冶金工业排放④酸性土壤措施: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具体措施: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煤减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减排)②控制工业汽车污染排放③调整工业布局(影响小、扩散快)、产业结构(重化比重降低)④植树造林C.臭氧空洞分布:原因: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②人类排放的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副渔业造成破坏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2)大面积生态破坏(3)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特点:突发、污染范围大、危害重三.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图的理解及文字描述2、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时代、代表性思想(中国、外国略)①西汉戴圣:地理环境决定论②战国孟轲:人定胜天思想③荀况:天人相关论④贾思勰:因地制宜3、人地关系和谐的三观点理解①尊重与善待自然(环境观念)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选修6《环境保护》二章总结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的含义1.定义2.分类3.能源分类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1)定义(2)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
选修 VI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归纳一、环境的看法及分类1.看法:是指人类赖以生计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余标准二、环境要素1.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崇奉等三、环境质量1.成因: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归纳一、环境问题的看法及分类1.看法:指因为人类活动或自然原由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余生物的生计和发展造成影响和损坏的问题。
2.分类: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要素惹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惹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含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及危害1.原由: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2.危害: A.威迫生态均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限制经济和社会的可连续发展三、当祖先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世界性环境污染:天气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损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损坏:植被损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特色: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计和发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1.采猎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质源遇到损坏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农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地区性环境问题出现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3.工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延伸的全世界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4.后工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全世界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友善1.尊敬平和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尊敬个人3.兼备今世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看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合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比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三)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等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嫁给临近或别的国家地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例题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方式( C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例2解析:问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只有C选项正确。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例题2:日本等国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日本的这一做法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中的矛盾。( B )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危害的不可预见性。比如氟利昂应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例题1:下列古人行为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D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例题2: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为期半年的禁港休渔期,其目的是( B )
A、冬季措施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例题1:下列不是人工环境的是( B )
A、城市与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过程的不可逆性。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面。
(三)规模的全球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例题3:下列属于当前全休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D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发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是需要理解几个概念:
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比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根据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新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即强调要追求“人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合1、2,其强调的核心简单的说就是:要有长远意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比如课本所述:
1)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gu)以成鱼鳖之长。
2)竭泽而渔,其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四)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例如,不节约用水、随地吐痰,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等不注意细节,对个人是小事,但积少成多,构成对大众利益的一种侵害行为。
例题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C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每年冬季有很多鱼类在此过冬,保护珍稀鱼类不减少
D、冬季市场上对鱼的需求量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B选项中地震频发属于地质灾害,不是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本节重点:强调的一个思想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遇到题时要想一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一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要不危机后代人发展需要。
2、传统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即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