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根据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第1-2课:物质的变化与分类
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物质的分类。
2. 第3-4课:力的作用
主要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3. 第5-6课:简单机械
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4. 第7-8课:光学现象
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5. 第9-10课:天气与气候
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第11-12课:生物与生活
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将教学计划分为12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新版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六单元)
第十五课生态建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世界上著名的生态建筑案例。
2.能说出生态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区别。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建筑,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调査等方式获取有关生态建筑的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为学校设计出多样的、独特的生态建筑的方案。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态建筑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生态校园建筑。
3.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说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能意识到人类在对房屋建筑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居住的房屋主要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建筑类型,谁来说一说这两种建筑各有什么特点?(平房有独立的院子,可以种很多花草树本,温暖舒适……楼房楼层很高,房子光照充足,屋内有卫生间,集体供暖,做饭用天然气……)从古至今,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舒适度越来越高。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遮风挡雨和温暖舒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环保、节能、绿色成为人们对建筑的新要求。(出示生态建筑的图片或视频)这种建筑被称为生态建筑,是现代和未来高科技建筑的新样态。关于生态建筑,你想知道什么呢?
2.提问:什么是生态建筑?为什么要建造生态建筑?
(二)阅读资料,分析整理
1.引导:在课前,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了世界上著名生态建筑的案例。现在,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盐到哪里去了》
第二课时《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燃烧的秘密》、《变色游戏》和《生锈》六课组成。既涉及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变化、溶解分离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本课是在学生将不同的物质(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与水混合,从而认识了溶解现象,并认识到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到水里,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到水里。在此基础上解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的问题。同时了解将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的方法,丰富学生对可逆变化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没接触过过滤器,对学生来说,正确组装过滤器并正确分离混合物会成为本节课的兴奋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2、能举出生活中发现的可逆变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乐于探讨对生活中的小变化的解
释。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分离混合物的办法。
2、能客观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
教学难点:
设计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验证。
教学准备: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铁粉、锯末、白糖、食盐、的混合物,烧杯。课件。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5)
一、教学目标:
1、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4、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三、教具准备:
1、蜡烛、火柴、三脚架、烧杯、毛巾、澄清的石灰水、水槽
2、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既然物体燃烧时会发生变化,那么伴随燃烧肯定也要产生新的物质,能产生什么新物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
2、讲授新课
(1)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燃烧要产生新物质,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什么?并且说一说为什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仔细思考,只要你是由蜡烛燃烧想到的就可以,不怕说错,你想到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等一下老师找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其间与同学互动参与小组讨论)师:好,下面那位同学能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请举手。
若干同学举手,师点名。
(生:水、空气、烟、二氧化碳,用眼看到的,用鼻子闻的呛,凭空想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很勇敢,看来同学们刚才都在积极开动我们的小脑筋在思考。我们就需要同学们这种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那么刚才我们的同学提出了许多个答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是全部都正确呢,还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2)实验验证假设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知道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
四年级下册
1、制作简易风向仪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风向仪
二、实验要求:制作简易风向仪
三、实验器材:硬纸片、胶水、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四、操作步骤: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
2、把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关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枝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风向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雨量器
二、实验要求:制作简易雨量器
三、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剪刀、笔、纸条、胶水、尺子、胶带。
四、操作步骤:
1、用剪刀将大可乐瓶沿上沿剪下。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10mm画一条刻度线。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3、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一、实验题目: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二、实验要求: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三、实验器材:木块、石子等几种固体、天平、记录纸、笔、小刀、量筒、水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水测出固体的体积。
3、用小刀划一划,看看固体的软硬。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4
一、实验题目: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二、实验要求: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三、实验器材:蜂蜜、水、牛奶、天平、橙汁、量筒、烧杯等。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篇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统整教学内容,共设五个单元,25个课题。
本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愿意与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21变色游戏 教案
《变色游戏》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变色游戏》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1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2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的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3能用彩图进文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用作隐形墨水的植物汁液。
教学准备:苹果、梨、土豆、小刀、淀粉、碘酒、漂白粉、白醋、棉签、蜡烛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辨别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物质。
难点:通过趣味活动,指导学生探索神秘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过程:
1、日记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来把咬了几口的苹果放在教室的窗台上,告诉学生是刚才另一个老师给的,苹果咬了几口还没吃完。
师:我们先上课,谁也不要再看苹果了。
教师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一起欣赏任小辛同学的一篇日记(出示课件, 配音朗诵日记内容)。
2005年5月3日星期二晴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到大姨家作客,在表姐的书橱上,一篇名叫《同志的信任》的文章吸引了我。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爱国革命者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就义前,偷偷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密信,而聪明的鲁迅先生将信浸泡在碘酒中,让字迹浮现出来。起初我还真的不信,结果试了试,太奇妙了,还真的能行。
(2)提问:看了这篇日记,你相信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2、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这个过程过后,
叫他站起来,“特意”(导出本课的内容,特别的方式引导孩子们
注意)(1)教师谈话:看到这一现象,你想说什么?
师:要好好听讲,苹果怎么了,你老是看苹果做什么?找另外的同学说明现象。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1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生物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有关土壤主要成分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土壤成分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实验现象为依据,不轻易相信书本。
3.能表达、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动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家。想一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出示土壤的图片)土壤中都有什么?
2.提问: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土壤中有什么。
(1)提问:土壤是什么样的?它里面有什么?
(2)讲解:观察土壤的方法。
①用眼晴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
②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
③用手搓一搓土粒的大小。
提示:可以用放大镜对土壤进行仔细观察。
(3)观察: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5)小结:土壤中有沙粒、小石子、黏土等非生物,还有小虫子、小树枝、草根等生物。
2.寻找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成分。
(1)提出问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 (共13张PPT)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
2、实验一
3、实验二
4、学生展示
5、小结
(一)、自然现象导入新课,激起 兴趣 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
(二)、实验一:小水珠从哪里来?
实验步骤: 1、初步解释(猜测) 2、探究实验 3、对比实验 4、解释结论
(三)、实验二:模拟实验“雨的形成”。
按照以下探究步骤进行实验: 1看:现象观察、 2猜:猜测假设、 3设:设计实验、 4做:实验操作、 5记:观察记录、 6定:得出结论、
感谢聆听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9课 雨的形成
一、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水珠从哪里来?模拟 实验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目标)
2、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指导学 生学会实验探究步骤进行实验研 究。(技能目标)
实验方法设计
1
2
3
二
注意事项
学法
来自百度文库
教法
1、仪器安全使用
2、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3、步骤探究式 实验教学
(四)、交流展示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植物的器官》教案
5课植物的器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组成。
2.能说出植物的根、茎、叶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不同的植物器官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植物的器官及其作用产生探究兴趣。
2.能在实验中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获取的信息。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乐于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辨认植物的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芫荽(香菜)、大葱、狗尾草、竹子、玉米、柳树枝、小葱、茼蒿、烧杯、自来水、红墨水、胶头滴管、长势一致的两盆绿萝、铁架台、试管夹、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应用与拓展”,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的校园里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出示校园内的不同植物,如白杨、月季、佛甲草、梧桐树、玉兰树的图片)。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关于植物,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这些植物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是如何帮助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呢?
(二)实地观察,发现记录
1.讲解观察方法:
(1)观察芫荽、大葱、狗尾草的根各是什么样的,有
什么相同点。
(2)观察竹子、玉米、柳树,找出哪部分是它们的茎,观察它们的茎是什么样的。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的根和茎是什么样的,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冀教版
《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教学设计
高湾梁闫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许多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的体积变化。
2、学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的普遍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金属固体受热、受冷后所产生的热胀冷缩的变化。
难点: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观察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火柴、酒精灯、钢球,塑料球热胀冷缩演示器、烧杯、冷水、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那你们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火车的轨道呢?
你们对火车的轨道有那些了解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1825年,英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朝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断裂成几段。
2、那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根据学生提问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二、学习新课
首先复习气体、液体的性质,引导学生说出猜想: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猜想成立,化猜想为结论。
(一)活动一:以金属为例,探究钢球热胀冷缩的实验
1、请同学们认识实验准备的仪器,材料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3、小组汇报,教师评价并通过学生的实验可行度引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四年级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四年级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1.1: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材料:塑料梳子、纸屑。
实验过程:1、用梳过枯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用梳过枯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整理器材。实验记录:〔设计实验记录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2:让小灯泡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4、〔每种连接方式4分,做出两种即得总分值8分〕5、整理器材。〔1分〕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1.3: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实验记录:1.4.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实验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3、拆分器材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可以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实验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1分〕;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4.整理好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填写实验小组记录。1.5、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瓷……,1个电路检测器。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2、检查电路检测器。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5、整理器材。实验结论: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是绝缘体。本卷须知:1、组装电路检测器后,要先检测小灯泡是否发光。2、每检测一件物品都要先预测再检测。检测时要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再检测物品。检测后分导体和绝缘体两组摆放。检测过的和未检测过的物品要分开摆放。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5.21 变色游戏| 冀教版 (共28张PPT)
游戏二:VC与碘的奇妙偶遇
实验材料。 碘酒、VC片、水杯、搅拌棒,吸管。
游戏二:VC与碘的奇妙偶遇
1. 一次性塑料杯中倒入约10ml碘酒。 2.VC粉末加入碘酒中。 3.观察记录。观察碘酒颜色变化,完成记录单。
比一比, 赛一赛
游戏倒计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 倒计时结束,立即停止实 验,瓶盖盖好物品归位, 整理好桌面。
游戏一:淀粉遇碘酒变色
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搅拌棒等。
游戏一:淀粉遇碘酒变色
1.配制淀粉溶液。 淀粉倒入一次性塑料杯 中,加入约20ml水,边加边搅拌。
2.滴加碘酒 。淀粉溶液中滴入3-4滴碘酒, 边滴边搅拌。
3. 观察记录。观察颜色变化,完成记录单。
滴管先排空气,再吸取碘液。 滴管要在淀粉液上方。
2、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 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实验 2
淀粉+碘酒→ 变蓝
彩色布条+漂白粉溶液→ 褪色
隐形墨水:
柠檬汁 大蒜汁,洋葱汁,大葱汁
作业
(拓展)利用物质变色的 原理,制作多色果冻。
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 准备材料,制作一个多色果冻,下节课在班 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比一比, 赛一赛
游戏倒计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 倒计时结束,立即停止实 验,瓶盖盖好物品归位, 整理好桌面。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变色游戏》教案2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变色游戏教学设计
变色游戏教学目标:1、能用彩图及文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能通过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作隐形默水的植物汁液。2、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原理。4、能举出2个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材料准备:按组准备苹果、梨、李子、桃、藕、土豆、红薯、黄瓜、冬瓜、等,柠檬或罐装柠檬汁,记录表。
课时安排:用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一、切开的苹果活动目标:1、能用彩图及文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3、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实施过程:1、活动采用小组形式,分三步进行,用35分钟。观察苹果片变色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平底碗中倒入果汁,用刀将苹果切成两半,取一苹果切面向下放进果汁里再取出,十分钟后再观察。组织学生观察两块苹果的变化,记录下来,用文字说明。2、讨论和阅读科学在线,分析苹果片变化的现象。3、加深对两种变化的理解。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研究结果、讨论和阅读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物质。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其他的变化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填入自己事先设计的表格中。
评价建议:1.活动结束后,用下面的评价表进行个人评价。
新版冀教版(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二三单元教案
第1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生物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有关土壤主要成分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土壤成分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实验现象为依据,不轻易相信书本。
3.能表达、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动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家。想一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出示土壤的图片)土壤中都有什么?
2.提问: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土壤中有什么。
(1)提问:土壤是什么样的?它里面有什么?
(2)讲解:观察土壤的方法。
①用眼晴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
②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
③用手搓一搓土粒的大小。
提示:可以用放大镜对土壤进行仔细观察。
(3)观察: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5)小结:土壤中有沙粒、小石子、黏土等非生物,还有小虫子、小树枝、草
根等生物。
2.寻找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成分。
(1)提出问题。
【新版】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变色游戏》【创新教案】
《变色游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颜色变化,从切开的苹果会变色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色现象,多数变色也是一种不可逆变化的过程。活动1“切开的苹果”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指导学生了解,苹果片变成褐色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发生作用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活动2“变色游戏”设计了三个变色游戏,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漂白粉水使织物褪色,用柠檬汁写的隐形字遇热会显现出来。这些变化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物质问发生的变化(反应)是神奇的、各种各样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变化。拓展活动“制作多色果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变色的多样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技能。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发现切开水果有颜色变化,但没有想过其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也没有了解过其中的原理。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各种颜色变化的小实验,能够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2.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3.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用作隐形墨水的植物汁液。
4.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其他常见的变色现象。
5.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认识碘遇淀粉变蓝色的现象。
难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评价任务
1.能够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观测仪
三、实验器材:硬纸片、胶水、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四、操作步骤: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
2、把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关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枝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观测仪。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雨量器
三、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剪刀、笔、纸条、胶水、尺子、胶带。
四、操作步骤:
1、用剪刀将大可乐瓶沿上沿剪下。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10mm画一条刻度线。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3、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码要归零。
2.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
使用注意:
1.事先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
2.右放砝码,左放物体。
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在使用天平时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
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5.加砝码应该从大到小,可以节省时间。
6.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7.若砝码与要称重物体放反了,则所称物体的质量比实际的大。
使用量筒
正确的方法: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错误的方法:
俯视,视线斜向下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水面上,所以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大。
仰视,视线斜向上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水面下,所以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小。
一、实验题目: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三、实验器材:木块、石子等几种固体、天平、记录纸、笔、小刀、量筒、水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水测出固体的体积。
3、用小刀划一划,看看固体的软硬。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实验题目:测量固体的体积
首先规则的固体就可以用相应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如果没学就可以用
1.将固体完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即为固体的体积
2.如果固体吸水或密度比水小可用埋沙法,原理和水一样,多出的沙子体积就是固体体积
3.如果只是密度比水小但不吸水,还可以用针将物体压入水中(全部):针压法实验题目:化冰实验
目的:知道物体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器材:酒精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
过程:1用天平称出30克冰渣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2分钟观测一次
4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实验名称:蒸发的快慢
目的:验证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要素:表面积,温度,通风
器材:相同的两个瓶盖
步骤:1在大小不同的瓶盖上滴上相同多的水,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观察。
2在同一个瓶盖上分别2次滴上相同多的水。第一个加热,第二个不加热,观察蒸发速度。
3在同样大的瓶盖中分2次滴上同量的水,第一个放在通风的地方,第二个放在不通风的地方,观察蒸发的速度。
结论:谁在温度高,表面积大的,通风处蒸发得快。
一、实验题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二、实验要求:认识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凝结成水。
三、实验器材:小烧杯2个、方形玻璃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
水、火柴、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在两个烧杯内,倒入同样多同样热的水。
3、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一块方形玻璃,在酒精灯火焰上均
匀加热(一边晃动着一边加热)。
4、将冷、热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一个烧杯口上。(冷玻璃片可请一
个学生帮助盖。)
5、过一会儿,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加热方玻璃时,一定要转动加热,转动速度要快,一般转10圈左右即可。(时间过长会将玻璃烧炸。)
12、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