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张少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1
2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3
一、本课和的性质
4
本课程为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5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6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平衡、几何、物理三类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重要作用。能熟练地计算杆件的应力与变形以7
8
及分析其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能力。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9
综合性的实验能力。
10
三、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总体设计
11
总的指导思想是:将教学思想与观念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12
革融为一体,统一进行。用面向新世纪力学学科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来审视、精选、强化、浓缩和重新组织经典内容,更加满足机械原理、零件和力学等后续课程对于力学基
13
14
础知识的需求;适当增加新内容,目的是为当代力学的先进成果和思想开辟窗口和开设15
接口。与传统材料力学相比,课程内容与体系以及理论知识的表述手段上有如下改革:1.将以变形为课程主线的传统体系改为以应力、应变分析为主线;引入取微元体的
16
17
分析方法,从而加强应力、应变分析观点;引入平衡微分方程、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18
几何方程、相容方程等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9
2.突出力学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这三大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普遍意义和20
本质所在。
21
3.将研究对象从一维杆件扩充到三维弹形体。同时阐述均匀与非均匀、连续与非连22
续、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小变形与大变形、线性与非线性等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假设,23
从而恰当引入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学科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并为此开24
辟窗口或开设接口。
4.将传统的杆件拉、压、剪、扭、弯、组合变形等五个章节内容加以浓缩,突出平
25
26
面假设,并揭示将这一问题作为三维问题的一个特例,再应用“平面假设”,从而得到问题解这一方法的本质所在。
27
28
5.彻底改变了书中插图是线框图形的传统面貌,代之而来的是运用计算机绘制的立体29
感与透明感很强的二维、三维图形与图像,这样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做形象直观描述;
更能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30
31
四、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32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期中测试、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等)。命题要求覆盖大纲,题型灵活,难易适中。着重考查
33
34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能力。
35
五、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36
课程理论学时为64,周学时4,开课学期为第5学期。实验课8学时。
37
大纲中带※号的内容不是必讲的,未计入学时之内。
38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第二章应力状态分析 6学时
39
40
第三章应变状态分析 4学时
41
第四章材料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 6学时
第五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4学时
42
43
第六章扭转 4学时
44
第七章弯曲 10学时
45
第八章复杂内力时杆件应力计算 4学时
46
第九章能量原理 6学时
47
第十章静不定结构 4学时
第十一章材料失效及强度理论 2学时
48
49
第十二章杆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6学时
50
第十五章疲劳 2学时
第十六章压杆稳定 4学时
51
52
六、本课程大纲编写的执笔人
执笔人:张秀平
53
54
审核人:大学物理教研室
55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及要点
56
57
第一章绪论(2学时)
58
1. 教学目的
59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任务,研究对象及范围;使学生认识到材料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密60
切关系;通过我国古代材料力学简史,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学习热情。由工程实际问61
题启发讲授:由常见的工程实例(如车床主轴,桥式吊车主梁和钢丝绳吊钩等)启发学生讨论提高承载能力问题。由简单的劈木材问题,启发学生得出各向异性得结论。62
63
2. 教学重点
64
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
3. 教学难点
65
66
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
67
4.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68
1.1 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0.5学时)
69
1.2 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0.5学时)
70
连续与非连续,均匀与非均匀,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
1.3 外力及其分类(0.5学时)
71
72
静载荷与动载荷,体积力与表面力,分布力与集中力
73
1.4 变形与位移(0.5学时)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大变形与小变形,变形与位移
74
75
我国古代材料力学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