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组织发育期上皮剩余的组织学观察
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1)
第一章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4.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
5.口腔颌面部还有哪些发育畸形?第二章牙的发育1. 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2. 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有哪些功能?高的磷碱性酸酶活性,与釉质形成有关。
4. 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双生牙、融合牙、结合牙、畸形中央尖、畸形舌侧尖、巨牙、小牙;少牙或无牙、多生牙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6.总结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第三章牙体组织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釉牙本质线、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4.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意义。
3. 解释下列名词: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
4.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aschkow层/神经壁层,靠近多细胞层5.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6.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第四章四、牙周组织1. 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牙龈:胶原纤维(龈牙组,牵引牙龈和牙紧密结合)牙周膜: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邻近牙骨质最多,承受力大)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临床意义如何?半桥粒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成纤维细胞——最多,合成、分解胶原蛋白牙周膜干细胞——牙周组织的再生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颌骨囊肿、牙源性肿瘤的来源成骨细胞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细菌、菌斑聚集地,容易牙龈炎第五章五、口腔粘膜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口腔组织胚胎学讲稿-2011级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教学目的〕认识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过程,学习口腔颌面部发育的特点、常见发育异常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要求〕(一)了解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了解面部发育、腭部发育及舌部的发育过程。
了解面裂形成原因、颌裂形成原因。
(二)熟悉面部发育异常的种类,舌的发育畸形及形成原因。
(三)掌握唇裂形成原因,腭裂形成原因。
胚胎发育的分期:1.增殖期: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形成;2.胚胎期:受孕后第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初具人形;3.胎儿期:受孕后第9周至出生。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一)神经嵴分化的时间和过程1.开始时间:胚胎第3周2.过程: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神经沟和神经褶形成→神经嵴形成→胚胎第4周,神经管、神经嵴细胞的形成(二)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的组织及细胞1.软硬结缔组织:形成头面部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面部的骨、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涎腺的结缔组织…2.内分泌组织:甲状腺的降钙素细胞、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细胞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细胞.3.神经系统组织:面神经的膝状节、舌咽神经的上节和迷走神经颈节、与Ⅴ、Ⅶ、Ⅸ、Ⅹ脑神经相联系的自主性神经如筛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和颌下神经节…4.皮肤组织: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细胞、真皮及其平滑肌(三)发育异常维甲酸综合征:形成原因:13-顺-维甲酸过量,神经嵴细胞迁移前、迁移中死亡。
表现:外耳、中耳发育异常,下颌骨发育不全,小脑、心血管系统、胸腺、甲状旁腺发育缺陷,有时有腭裂半侧面部过小畸形:形成原因:不清,第二鳃弓神经嵴细胞选择性死亡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形成原因:神经嵴细胞吞噬许多死亡细胞碎片,影响本身的迁移和分化表现:外、中耳轻度发育异常,颧骨对称性发育不全或缺陷,上、下颌骨后部发育缺陷,可有腭裂(以软腭裂为主)Digeorge综合征:形成原因:染色体22q11.2缺失造成神经嵴细胞的分化受影响表现:外、中耳发育异常,不同程度下、上颌骨、脑、心血管系统发育缺陷,可伴有唇、腭裂,部分患者与酒精中毒有关。
北京金英杰口腔执业医师资格口腔组织病理复习资料
口腔组织病理【强化练习】习题A 题型1.釉牙本质界的形态特点是A.直线相连接B.小弧形线相连C.指状镶嵌D.桥粒连接E.曲线相连答案:B考点:釉牙组织结构解析:釉牙本质界外形呈贝壳状,形成许多弧形外突,凹面向釉质因此选B。
2.磨片中可见到新生线的牙是A.上中切牙B.下中切牙C.上第一磨牙D.下第二磨牙E.智齿答案:C考点:组织结构解析:新生线一般见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釉质横纹4mm故本题选C。
3.胶原纤维排列与牙本质小管平行的牙本质是A.小管周牙本质B.小管间牙本质C.前期牙本质D.小球间牙本质E.罩牙本质答案:E考点:牙本质的组织结构解析:牙本质中大部分胶原纤维与髓腔表面平行,只有紧靠釉牙本质界的罩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排列与牙本质小管平行,冠部罩牙本质根部透明层,前期牙本质是未钙化牙本质,管周是矿化最好故本题选E。
4.牙本质钙化过程中,钙化团之间遗留的钙化区是A.原发性牙本质B.罩牙本质C.前期牙本质D.硬化牙本质E.球间牙本质答案:E考点:牙本质的形成解析:牙本质的球形钙化不能充分融合,存留的未矿化基质,形成球间牙本质。
多见于釉牙本质界处故答案选E。
(5—7题共用备选答案)A.小管周牙本质B.小管间牙本质C.小球间牙本质D.前期牙本质E.骨样牙本质5.小管数量少而弯曲、内含细胞的牙本质是6.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本质是7.矿化程度最高的牙本质是5.答案:E6.答案:D7.答案:A 考点:几种牙本质的特点解析:牙髓损伤后,也能分化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但常常是先形成骨样牙本质,然后在骨样牙本质下方形成管样牙本质,所以小管数量少而弯曲,内含细胞,所以5题选E。
前期牙本质牙本质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本质,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是一层未钙化的牙本质,称为前期牙本质。
所以6题选D。
小管周牙本质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称为管周牙本质,钙化程度高。
牙周病学部分笔记
第七章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一、临床病理(一)初期病损组织学可见牙龈血管丛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微循环内的流体静脉压增加,血管周围的胶原纤维减少。
临床表现:健康龈(二)早期病损在菌斑堆积后约4~7天,组织学见结合上皮下方的血管扩张,数目增加。
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此时的主要浸润细胞,浆细胞很少见。
病损内成纤维细胞退变,较多白细胞浸润,浸润区胶原纤维破坏.结合上皮和沟内上皮的基底细胞增生,出现上皮钉突,反映机体加强对菌斑的防御屏障.临床表现:炎症改变,牙龈发红,探诊出血。
(三)确立期病损随菌斑不断积聚,牙龈炎加重,组织和龈沟内的液体渗出,白细胞移出.临床表现:明显的炎症和水肿,牙龈色暗红,龈沟加深,牙龈不再与牙面紧贴,也可称作慢性牙龈炎病损。
转归:1、稳定数月或数年。
2、发展为活动型,进行性破坏性病损。
(四)晚期病损随炎症扩展和加重,上皮从釉牙骨质界向根方生长并从冠方与牙面剥离,形成牙周袋. 菌斑向根方延伸,在袋内繁殖.牙槽嵴顶开始吸收,牙龈结缔组织内胶原纤维广泛破坏。
浆细胞是主要病损细胞。
临床表现:探及牙周袋及附着丧失,X光片示牙槽骨吸收。
二临床表现(一)牙龈出血牙龈炎症临床最初表现是龈沟液量增多和龈沟探诊出血.探诊后出血,诊断有无炎症重要指标之一.牙龈出血常为牙周患者的主诉,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发生,偶有自发出血.(二)牙龈颜色正常为粉红色,患牙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严重或牙周炎可波及附着龈.当血管减少,纤维增生或上皮角化增加时,龈色变浅或苍白.(三)牙龈外形正常龈缘为菲薄而紧贴牙面,附着龈有点彩.有炎症时组织肿胀,使龈缘变厚,牙间乳头圆钝,与牙面不再紧贴.以炎症和渗出主时,牙龈松软肥大,表面光亮,龈缘可糜烂渗出;以增生为主,牙龈坚韧肥大,可呈结节状并盖过部分牙面.(四)牙龈质地由于结缔组织内炎症浸润及胶原纤维消失,致密坚韧的牙龈→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慢性炎症,胶原纤维增生,牙龈表面坚硬肥厚,龈沟和牙周袋内侧壁有炎症,探诊出血。
口腔组织病理学2-6章重点
第二章牙的发育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牙板的发生: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二)帽状期: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
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
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
与釉质形成有关。
二、牙乳头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也形成成牙本质细胞三、牙囊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二、釉质的形成釉质矿化分四期:I: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
II: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
III: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
IV: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
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
三、牙髓的形成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四、牙根的形成五、牙周组织的形成(一)牙骨质的形成: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2/3区域。
(二)牙周膜的发育(三)牙槽骨的形成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第一节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1月16 日星期 一上午 2时50 分28秒0 2:50:28 20.11.1 6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1 月上午 2时50 分20.11. 1602:5 0Nove mber 16, 2020
periodontal atrophy
• 病理变化: • 牙周组织体积缩小,组织成份减少,
牙槽骨骨小梁稀少,骨髓腔增大, 骨质疏松。牙周间隙变窄,主纤维 束减少,而且排列零乱。 • 牙周膜宽度改变和支持骨的吸收是 牙周萎缩的特点。
复习思考题
• 1.牙周炎的病因有哪些? • 2.慢性牙龈炎与牙周炎的关系如何? • 3.成人牙周炎与青少年牙周炎的病因和病理以
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
三、牙周萎缩(periodontal atrophy): • 牙周萎缩概念:指牙龈边缘向釉牙骨质
界的根方退缩致使牙根暴露又称牙龈退 缩。严重牙龈退缩发生牙槽骨相应吸收。 • 按原因分以下几类: – 老年性萎缩(senile atrophy) – 早老性萎缩(presenile atrophy) – 炎症后萎缩 – 废用性萎缩 – 压迫性萎缩
2020 2:50:28 AM02:50:282020/11/16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1/16/
谢 谢 大 家 2020 2:50 AM11/16/2020 2:50 AM20.11.1620.11.16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6-Nov-2016 November 202020.11.16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1 月16日 星期一 2时50 分28秒0 2:50:28 16 November 2020
2020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十四)
2020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十四)一、A11、体积最大、数目最少的乳头是A、丝状乳头B、菌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以上都不是2、舌黏膜中是味觉感受器的结构是A、丝状乳头B、菌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味蕾3、体积较小的乳头是A、丝状乳头B、菌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以上都不是4、在人类退化为5~8条平行皱襞的是A、丝状乳头B、菌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以上都不是5、下列关于特殊黏膜叙述错误的是A、特殊黏膜为舌背黏膜B、在功能上属咀嚼黏膜C、无延伸度D、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E、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6、下列关于被覆黏膜叙述错误的是A、黏膜表层无角化,富有弹性B、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面凹凸不平C、颊黏膜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D、被覆黏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E、上皮一般较咀嚼黏膜厚7、咀嚼黏膜包括A、硬腭和牙龈B、颊黏膜C、口底黏膜D、舌黏膜E、软腭黏膜8、下列哪项不是被覆黏膜的特征A、有颗粒层B、无角化层C、上皮钉突短D、固有层界限不清E、无黏膜下层9、下列哪项不是咀嚼黏膜的特征A、有角化层B、颗粒层不明显C、上皮钉突多而细长D、固有层较厚E、胶原纤维粗大10、特殊黏膜是A、舌腹黏膜B、舌背黏膜C、软腭黏膜D、牙龈E、硬腭黏膜11、下列关于角质细胞基底层叙述错误的是A、胞核卵圆形,染色深,有分裂繁殖能力B、细胞器少,核质比例高C、是一层圆柱形或矮柱状的细胞D、基底细胞和深部棘层细胞亦称生发层E、生发层的细胞含干细胞和扩增分化细胞12、下列关于角质细胞棘细胞层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粒层的深部、细胞体积大B、由增生的基底细胞发育而来C、构成桥粒的蛋白质主要有桥粒芯蛋白和桥粒胶蛋白D、胞质常伸出许多小的刺状突起E、细胞多呈四边形13、下列哪项不属于角质细胞分层A、角化层B、粒层C、棘细胞层D、基底层E、生发层14、上皮层中层次最多,细胞为多边形的细胞是A、角化层B、颗粒层C、棘细胞层D、基底层E、黑色素细胞15、复层鳞状上皮由表层向内的排列顺序为A、颗粒层、角化层、棘层和基底层B、角化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C、颗粒层、棘层、角化层和基底层D、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化层E、基底层、角化层、棘层和颗粒层16、上皮层中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是A、角化层B、颗粒层C、棘层D、基底层E、黑色素细胞二、A21、在一名牙龈白色病变患者的活检标本中,镜下见牙龈上皮中有带突起的细胞,表现为抗原呈递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特点。
牙周组织的组织学特点
牙周组织的组织学特点牙周组织是指围绕和支持牙齿的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本质。
牙周组织的组织学特点如下:1. 牙龈牙龈是覆盖牙槽骨和牙根的粘膜,由上皮、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上皮:牙龈上皮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可分为角化层、棘层、颗粒层和基底层。
角化层是牙龈上皮最外层,由无核的角化细胞组成,可防止细菌和刺激物侵入。
棘层是牙龈上皮的中层,由多角形细胞组成,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颗粒层位于棘层和基底层之间,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角蛋白颗粒。
基底层是牙龈上皮的最内层,由柱状细胞组成,与结缔组织紧密相连。
牙龈上皮组织学结缔组织:牙龈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组成。
胶原纤维是牙龈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为牙龈提供支撑和强度。
弹性纤维使牙龈具有弹性。
成纤维细胞是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负责合成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炎性细胞在牙龈炎症时增多。
血管为牙龈提供营养。
2. 牙周膜牙周膜是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由牙周膜纤维、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组成。
牙周膜纤维:牙周膜纤维是牙周膜的主要成分,将牙根固定在牙槽骨中。
牙周膜纤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牙骨质纤维:连接牙根和牙槽骨。
牙周膜环状纤维:环绕牙根,将牙根固定在牙槽骨中。
牙周膜斜行纤维:斜向走行,连接牙根和牙槽骨。
牙周膜组织学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牙周膜的主要细胞,负责合成牙周膜纤维。
炎性细胞:在牙周炎症时增多。
血管:为牙周膜提供营养。
3. 牙槽骨牙槽骨是上颌骨和下颌骨中包围牙根的骨组织,由骨小梁、骨板、骨细胞和血管组成。
骨小梁:是牙槽骨的主要结构,由骨组织构成,呈网状排列。
牙槽骨组织学骨板:是骨小梁之间的骨组织,较密实。
骨细胞:是骨组织中的活细胞,负责骨的形成和改建。
血管:为牙槽骨提供营养。
4. 牙本质牙本质是牙齿的主要硬组织,位于牙釉质内,由牙本质小管、牙本质原牙本质细胞和牙本质间质组成。
牙本质小管:是牙本质中的微小管道,由牙本质原牙本质细胞的胞突伸入其中。
牙周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二章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
第一节牙龈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无黏膜下层。
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一、各部位上皮的组学特点1.口腔上皮覆盖于游离龈的顶端到外表面以及附着龈的表面。
上皮基底细胞生长活跃,偶见黑色素细胞。
2.沟内上皮亦称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
沟内上皮从结合上皮的冠方伸展到游离龈的顶部。
龈沟上皮易受外力而破裂。
上皮下结缔组织中常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跟尖方向附釉牙骨质界处。
结合上皮是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含10~15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含3~4层细胞。
牙龈上皮的结构1.口腔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有上皮钉突多而长2.龈谷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有上皮钉突3.龈沟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有上皮钉突4.结合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结合上皮是通过半桥粒连接,随着年龄增长,向根方移动二、牙龈的结缔组织牙龈固有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高而长的结缔组织乳头使局部上皮隆起,隆起部分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细长的上皮钉突,上皮钉突的表面形成浅凹即为点彩。
(一)牙龈的胶原纤维1.牙龈纤维,最多一组。
(龈牙组: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牙骨质→止于附着龈的固有层。
牙槽龈组:起于牙槽嵴→止于游离龈)功能:牵引牙龈与牙紧密结合。
2.牙骨膜纤维:起于牙颈部牙骨质→融入牙槽骨骨膜外侧或止于附着龈。
3.环形纤维:位于牙颈部周围,呈环形排列。
牙龈纤维最细的一组。
4.越隔纤维:横跨牙槽中隔,只存在邻面。
功能:保持邻牙位置。
(二)牙龈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牙龈没有黏膜下层,固有层含有多种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还有少量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等。
第二节牙周膜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是环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
前言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但我有时怀疑,人们是否容易忘记科学中最重要的工具始终是人的头脑。
----剑桥大学病理学教授W.I.B. Beveridge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以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疾病时的形态改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在口腔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进展有赖于实验方法的更新与完善;正如显微镜的发明,导致了细胞学说的诞生,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超微结构的大门一样。
目前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组织病理学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作为大学本科教学,首先应牢固地掌握形态学的结构和改变。
然而对整个口腔病理学研究方法概况的了解,将会开阔大家的思路,提高大家的兴趣,并为今后进行口腔各学科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光学显微镜观察光学显微镜是组织病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工具。
它可以定性和半定量地在数微米厚的组织切片上对组织排列形态和相互关系,以及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从而在组织细胞水平上揭示其生长、发育和病变过程。
光学显微镜可分为透射光显微镜、反射光显微镜、偏正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紫外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
应其研究的目的对象不同,而可应用不同的显微镜。
(二) 电子显微镜观察透射、扫描等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可对细胞及亚细胞的结构进行形态学的研究。
分析电镜等技术还可以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羟磷灰石等无机晶体的结构、成份及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三)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通过应用能与组织和细胞中的化学成份进行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可以有助于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核酸、糖原等各类化学成份的变化,从而可揭示其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化学成份改变。
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组织考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二章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
第一节牙龈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无黏膜下层。
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一、各部位上皮的组学特点1.口腔上皮覆盖于游离龈的顶端到外表面以及附着龈的表面。
上皮基底细胞生长活跃,偶见黑色素细胞。
2.沟内上皮亦称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
沟内上皮从结合上皮的冠方伸展到游离龈的顶部。
龈沟上皮易受外力而破裂。
上皮下结缔组织中常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跟尖方向附釉牙骨质界处。
结合上皮是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含10~15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含3~4层细胞。
牙龈上皮的结构1.口腔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有上皮钉突多而长2.龈谷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有上皮钉突3.龈沟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有上皮钉突4.结合上皮:有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结合上皮是通过半桥粒连接,随着年龄增长,向根方移动二、牙龈的结缔组织牙龈固有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高而长的结缔组织乳头使局部上皮隆起,隆起部分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细长的上皮钉突,上皮钉突的表面形成浅凹即为点彩。
(一)牙龈的胶原纤维1.牙龈纤维,最多一组。
(龈牙组: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牙骨质→止于附着龈的固有层。
牙槽龈组:起于牙槽嵴→止于游离龈)功能:牵引牙龈与牙紧密结合。
2.牙骨膜纤维:起于牙颈部牙骨质→融入牙槽骨骨膜外侧或止于附着龈。
3.环形纤维:位于牙颈部周围,呈环形排列。
牙龈纤维最细的一组。
4.越隔纤维:横跨牙槽中隔,只存在邻面。
功能:保持邻牙位置。
(二)牙龈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牙龈没有黏膜下层,固有层含有多种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还有少量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等。
第二节牙周膜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是环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一.牙体组织1.名词解释(1)釉板:起自釉质表面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2)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较弯,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3)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4)死区: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5)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根尖孔形成,牙和对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6)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出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以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形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7)髓周牙本质: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为髓周牙本质。
(8)罩牙本质:(9)修复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发生变性。
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10)托姆斯颗粒层:在牙纵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11)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化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12)横纹: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2.简述死区、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及联系。
牙周组织
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是牙周膜中新生细 胞的来源。如在牙周膜中可以转化为成纤 维细胞、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
(四)血管和淋巴管
1、牙周膜血管丰富,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 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1)来自牙龈的血管 (2)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穿筛 状板再进入牙周膜(3)上下牙槽动脉进入 根尖孔前的分之。 2、淋巴管 丰富,最后注入颌下淋巴结和颏 下淋巴结。
3、斜形组 为数量最多,力量
最强的一组,除牙颈部 和根间外,都是斜形组 的纤维。方向:向根方 斜形45度,埋入牙槽 骨一端近牙颈,埋入牙 骨质一端近牙尖,水平 方向上,斜行的纤维呈 交织状排列;功能:将 牙的咀嚼力转为牵引力 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 方向:自 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 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 槽骨;功能:固定牙 根尖,保护进出根尖 的血管和神经。
4、牙龈谷上皮 无角化,有上 皮钉突伸入到结缔组织中。
(二)固有层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局部隆起,形 成凹陷。含丰富的胶原纤维,直接附在牙 槽骨和牙颈部,连接牢固,还含有少量的 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分以下几组。
P乳头 S 上皮钉突
1、龈牙组 方向: 自牙颈部牙骨质向 牙冠方向散开,止 于游离龈和附着龈 的固有层;。功能: 牵拉牙龈使其与牙 紧密结合
Hale Waihona Puke (三)细胞2、成牙骨质细胞 近牙骨质的牙周膜, 扁平核圆,在牙骨质形成时近立方型; 功能:合成牙骨质中的纤维。
3、上皮剩余 在牙周膜中,近牙根表面的纤 维间隙中可见到上皮团或上皮条,与牙根 表面平行,为牙根发育是上皮根鞘的残余 上皮。
4、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在骨质形成时, 邻近牙槽骨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立方形, 核圆,胞浆嗜碱性,破骨细胞由单核细胞 转化而来。
口腔执业医师真题5-(2)
口腔执业医师真题5-(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汇合形成面后静脉的是______(分数:2.00)A.面前静脉,颞浅静脉B.颞浅静脉,颌内静脉√C.翼静脉丛,颌内静脉D.面前静脉,耳后静脉E.翼静脉丛,耳后静脉解析:[解析] 面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颌内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故选B。
2.关于关节盘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分数:2.00)A.后带无滑膜层覆盖B.前带是穿孔好发部位C.中间带是关节负重区√D.双板区上层止于髁状突后斜面E.双板区下层止于髁状突前斜面解析:[解析] 关节盘的后带最厚,没血管和神经,表面有滑膜覆盖,故A选项错误。
前带较厚,有两个附着即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故B选项错误。
双板区分上下层。
上层止于鼓鳞裂,故D选项错误。
下层止于髁状突后斜面,故E选项也错误。
中间带最薄,是关节负重区,也是关节盘穿孔好发部位,故C选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C。
3.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面是______(分数:2.00)A.关节结节前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B.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后斜面C.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D.关节结节前斜面和髁状突后斜面E.关节结节顶面和髁状突前后斜面解析:[解析] 颞下颌关节功能面即运动接触面,为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而不是髁突顶部和关节窝顶部,因此本题选C。
4.不属于上颌骨的是______(分数:2.00)A.颧突B.翼突√C.额突D.腭突E.牙槽突解析:[解析] 上颌骨由上颌骨体和四突,即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组成(一体四突),所以此题选B。
5.在下颌骨外侧面可见______(分数:2.00)A.下颌切迹√B.下颌小舌C.下颌孔D.下颌隆突E.下颌舌骨线解析:[解析] 下颌骨的外侧面的结构有下颌切迹、正中联合、颏结节、颏孔,咬肌粗隆,外斜线和外斜线,因此A正确。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6.残髓炎:慢性牙髓炎中较特殊的一型,残髓炎是发生在残留于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的炎症。残髓炎常发生于干髓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其次见于活髓切断术失败的患牙;牙髓塑化治疗时塑化不全或多根牙根管治疗时遗漏的根管均可继发残髓炎。
7.牙内吸收:指从牙髓腔内壁开始向牙表面的吸收。牙内吸收可能是由于某些刺激而致牙髓被炎性肉芽组织取代。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期牙本质破坏,失去屏障功能。炎性肉芽组织内的各类细胞释放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激活破骨细胞,导致从髓腔内壁开始由内向外的吸收过程。
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11.死区: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此区的敏感度减低,常见于狭窄的髓角。死区的周缘常有透明牙本质围绕,其近髓端则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1.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点彩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而变为光亮。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
牙周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牙周溢脓,牙齿松动。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将其分为始发期、早期、病损确立期、进展期四个阶段。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逐步移行过渡的过程。
发展过程
①始发期:当菌斑微生物刺激后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周围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一般持续2~4天。
②早起病变:结合上皮下方结缔组织除了增多的中性粒细胞,还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可持续3周或更长时间。
③病损确立期:上皮下除了较多的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大量增生,还有大量浆细胞浸润,此期可稳定数月或数年,处于静止状态,一部分发展为难以逆转的破坏性病损,进入进展期。
④进展期:随着炎症的扩展和加重,结合上皮向深部增生,其上方与牙面剥离,形成深牙周袋,临床出现明显的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症状。
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牙垢、牙石堆积。
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可检出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3.龈沟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并向深部结缔组织增生成条索状或
网眼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一部分炎性细胞及渗出物移至牙周袋。
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生延伸,出现上皮钉突,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
5.龈沟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变性、水肿、破坏,形成无结构性的物质,并被炎症细胞取代。
6.牙槽骨表面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及骨吸收陷窝,导致牙槽骨呈不同方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吸收破坏。
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牙周膜间隙增宽。
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附着于牙骨质。
上皮剩余的名词解释
上皮剩余的名词解释上皮剩余是指在上皮组织中存在的一些细胞群体,其细胞形态和功能与周围的正常上皮组织有所不同。
这些细胞群体可能是由于发育异常、损伤修复或疾病改变引起的,其出现与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上皮剩余可以出现在各种器官和组织中,如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
在正常情况下,上皮细胞有着明确的位置和边界,形成组织和器官的表面屏障。
然而,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异常刺激时,上皮细胞可能会分裂、增殖或迁移,形成上皮剩余。
这些剩余细胞常常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继续分化和功能表达,尽管其形态和功能可能与正常上皮细胞有所不同。
上皮剩余细胞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病理意义。
它可以作为组织损伤修复的标志,帮助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例如,当肺部遭受感染或创伤时,上皮剩余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修复受损的肺泡和支气管壁。
这种修复过程可能导致上皮剩余细胞的积累,从而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
此外,上皮剩余细胞也可能参与一些异常生理过程的发展。
在一些肿瘤中,上皮剩余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细胞可能通过改变细胞信号通路、自身增殖和抑制凋亡等方式,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
因此,了解上皮剩余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对于研究肿瘤发生机制,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于上皮剩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通过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探索上皮剩余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上皮剩余细胞在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线索。
尽管上皮剩余细胞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了解上皮剩余细胞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功能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并为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因此,对于上皮剩余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之,上皮剩余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群体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其产生是由于疾病、创伤或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周组织发育期上皮剩余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于西佼唐开亮杜毅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观察牙周组织形成过程中上皮剩余细胞的组织形态、细胞增殖凋亡。
方法:TUNEL(TdT-mediated-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牙周组织发育中上皮剩余细胞凋亡的情况。
SP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核抗原(PCNA)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骨桥素(OPN)和骨涎蛋白(BSP)的表达。
结果:牙周膜牙骨质侧可见上皮剩余(the epithelial rest of malassez)沿牙骨质表面成簇分布,根分叉和牙颈部较多,细胞数量不等,可见不规则核,簇内细胞相互重叠、排列无规则,TUNEL结果示上皮剩余中可找到凋亡阳性表达细胞。
免疫组化可见上皮剩余细胞阳性表达OPN,但PCNA和BSP在此期上皮剩余细胞中为阴性表达。
结论:在牙周发育过程中,伴随牙槽骨的改建和牙周膜纤维束走向的调整,上皮剩余经历塑形过程,细胞凋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皮剩余细胞的OPN阳性表达提示其在此过程中可能参与牙骨质的发育。
【关键词】上皮剩余;细胞凋亡;牙周发育
上皮剩余是成熟牙周膜中唯一的上皮结构,上皮剩余的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内环境稳定等方面的可能作用已得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1],但目前对上皮剩余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观察牙周组织发育期的上皮剩余细胞形态分布,研究该期上皮剩余细胞的增殖、凋亡及OPN 和BSP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与仪器原位细胞凋亡试剂盒(Roche German);OPN和BSP多克隆抗体由Larry W.Fisher博士(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Maryland,USA)馈赠;PCNA和Bcl-2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剂(北京中杉);Tris/HCI (Sigma USA),蛋白酶K(MERK German);OLYMPUS显微镜及照相系统(JAPAN)。
1.4细胞凋亡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水化至水,按照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常规脱水封片,镜下观察照相。
以PBS液代替TUNEL反应液作阴性对照。
凋亡细胞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为覆盖整个细胞核的棕黄色或褐色着色。
2结果
2.1HE染色上皮剩余细胞靠近牙骨质表面呈簇状分布,主要分布于牙颈部和根分叉,簇内细胞数量不等,排列无规则,相互重叠,部分细胞界限不清,胞核不规则呈较强的嗜苏木精染色(图1)。
3讨论
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的诱导功能结束后,发生断裂,部分上皮细胞离开根面,迁入牙周膜,形成上皮剩余。
牙周发育期牙槽骨改建活跃、牙周膜主纤维走向调整,上皮根鞘断裂后最终形成上皮剩余,所以上皮根鞘断裂后所经历的更新或塑形形成上皮剩余也是牙周组织正常发育的一部分。
本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组织发育过程中,上皮剩余细胞与牙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一样都可观察到细胞凋亡。
成熟的牙周组织中的上皮剩余细胞在受到炎症等信号刺激后呈现增殖活性,可参与牙源性囊肿的发生[2]。
牙周组织发育期上皮剩余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但我们研究结果未发现此时上皮剩余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活性,提示其可能缺乏相关刺激因素,从而为表现明显增殖活性。
有研究证实,伴随牙齿萌出,建合期在咬合力作用下上皮剩余表现出明显增殖的活性[3]。
细胞培养证实上皮剩余细胞可分泌前列腺素(prostaglan-
dins)和骨吸收因子(bone resorbing factor),从而认为上皮剩余可能有抑制骨性结合,维持牙周膜间隙的作用[4]。
Hasegawa等[5]发现在牙骨质修复中,上皮剩余细胞表现PCNA活性,其可能参与牙骨质的修复。
OPN和BSP都是骨矿化相关因子,在骨质的形成和矿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骨矿化相关蛋白可能在牙骨质的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有研究已证实OPN 在牙骨质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6]。
本研究结果证实,牙周发育期的上皮剩余细胞也表达OPN,与他们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上皮剩余并不是完全无用的剩余结构,在某些特定时期或刺激因素下可表现出积极的生物学性状,从而发挥某些生物学功能,不过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Haku K,Muramatsu T,Hara A,et al.Epithelial cell rests of Malassez modulate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via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mechanical stretching in vitro[J].Bull Tokyo Dent Coll,2011,52(4):173-182.
[2] Talic N F,Evans C A,Daniel J C,et al.Proliferation of epithelial rests of Malassez during experimental tooth move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123(5):527-533.
[3] 于西佼.上皮根鞘和上皮剩余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性状和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 Rincon J C,Xiao Y,Young W G,et al.Production of osteopontin by cultured porcine epithelial cell rests of Malassez[J].J Periodontal Res,2005,40(5):417-426.
[5] Hasegawa N,Kawaguchi H,Ogawa T,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lial cell rests of Malassez during cementum repair[J].J Periodont Res,2003,38(1):51-56.
[6] Yamamoto T,Domon T,Takahashi S,et al.Determination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ellular cementogenesis in rat molars:a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Matrix Biol,2005,24(4):295-305.
(收稿日期:2012-08-14)(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