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小学阶

段的数学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获得实用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

小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第一步。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积极参与数据的收集过程,从中培养对数据的

兴趣和动手能力。整理数据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使数据

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后续的分析。

二、数据的描述和整理

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中,数据的描述和整理是基础工作。学生可

以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指标,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通

过计算极差、四分位数、标准差等指标,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折线图等图表,

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是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关键环节。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系。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

律;通过分析数据的折线图或曲线图,探索数据的周期性变化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据的预测和推测

数据的预测和推测是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拓展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已有数据进行推测,预测未来的趋势和结果。例如,通过已有天气数据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通过已有销售数据预测未来的销售额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预测和推理的能力,对未知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条形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条形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条形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条形统计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理解条形统计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条形统计的绘制方法;

3. 能够运用条形统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条形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条形统计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用条形统计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1. 条形统计绘图板;

2. 相关练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条形统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条形统计的绘制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绘制坐标轴等。

2. 老师解释什么是频数和相对频数,并示范如何用条形统计表示数据。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在练习册上练习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相应的条形统计图。

2. 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条形统计解决相关问题。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条形统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条形统计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条形统计的绘制,并在实际情境中使用条形统计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绘制条形统计,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

2. 需要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条形统计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数据统计

小学数学数据统计

小学数学数据统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统计是一门重要的主题。通过数据统计,

学生能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本文将从数据统计的概念、意义以及常见的统计方法等方面

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据统计。

首先,什么是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一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

方法,旨在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数据统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也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数据统计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帮助学生加

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据统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

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数据,了解到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数据统计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数据

的整理和分类,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集合、数量关系等。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统计一组数据中的正数和负数的个数,加深对正负数的概念的理解。

此外,数据统计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

学习如何根据给定的数据,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得

出结论。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数

据的表示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在数据的整理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如

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数据的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加法、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进位、退位的运算处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分别进行个位数、十位数的加法计算练习。

三、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分别进行个位数、十位数的减法计算练习。

四、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进行相关练习。

五、让学生自主练习加减法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运算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错误,提出改进意见。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查漏补缺,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小学数学加减法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学统计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

呈现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统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然而,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将探讨一些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统

计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数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班级同学的身高、年龄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数据的

整理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能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归纳。为了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图表、统计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比如电子表格软件等,来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再次,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数据的

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统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呈现能力。数据的

小学数学课程《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统计》教学设计

(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学数学课程《统计》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统计》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经历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体会当有些事物成对出现时用这种复式统计图来表现时的便利和优点。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下面是对某地区几年来城乡人口数量的调查情况。

课件出示:P99页的统计表

问:这是什么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自主观察统计表,并请学生对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

指名回答,让学生认识一下两点:

①、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

②、表中的数据反映了某地区1985年~2000年城镇乡村人口的数量

二、分析数据、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绘制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吗?

让学生根据城乡人口统计表完成P99中的两张统计图

完成后,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两个学生的结果。(教师课件出示)

问:想一想,如果要把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绘制到一张统计图上,并且在这个统计图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的看到城镇和乡村的人数,你准备怎样画?

《统计》数学教案

《统计》数学教案

《统计》数学教案

标题:《统计》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能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统计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普查、抽样调查、频数分布表、频率直方图等。

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等。

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点估计、区间估计、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实例解释和应用统计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授:

- 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解释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 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

统计教案小学

统计教案小学

统计教案小学

教案标题:小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

4. 能够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和展示方法。

难点:数据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图表、图形、实物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色笔等。

3.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表和图形,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图表所代表的数据,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二、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统计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统计中的基本术语,如数据、样本、总体、频数等。

三、数据收集和展示(15分钟)

1. 教师介绍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观察、实验等,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

数据收集活动。

2. 教师讲解使用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图表展示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

实际操作。

四、数据分析和解释(15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所展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向全班汇报。

五、练习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统计知识,如统计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体会,并展望下节

课内容。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2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2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2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学习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学习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学习方法-四年级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

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

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

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

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

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5 正方形、7个三角形、4 个圆装在一个盒子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怎样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统计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整理这个盒子。(板书:统计)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

(如果学生说先把三种图形分开,再一种一种数出个数。可以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演示这种方法)。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指挥学生看书,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统计三种图形个数的,其中一名学生做什么事,其他学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图中的学生那样统计吗?

4人一组分组活动,一人报名称,其他三个人记录。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展示和交流学生记录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谁记得清楚又方便?(画“√”)

老师讲解画“√”表示1个图形,有几个“√”就是几个图形,你会用画“√”

的方法记一记吗?

(学生再用画"√"的方法记录一遍,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面的表面国吗?统计表里的“一共”这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必须注重儿童的日常经验,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在儿童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的活动中去体验,去认识,去建构。因此,不能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单纯当作统计量的计算、统计图表的制作以及概念识记等活动来组织。

一、统计知识的教学

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

(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合适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统计量中,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平均数",如何来组织这个内容帮助儿童理解它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向学生呈现诸如"小明身高是1.4米,他根本还会游泳。那么,他到一个平均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小强所在的班级平均身高是1.5米,而小明所在的班级平均身高是1.4米。能不能判断小强和小明谁更高些?"。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次辨识来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推荐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

1.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

(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2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

浅谈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现代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和应用能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统计与概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据统计: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并能利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数据表达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

2. 基本概率:学生了解事件概率的基本概念,知道如何通过试验来估计概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 简单统计与概率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统计与概率有关的问题,如抽奖、投币、扔骰子等。

二、教学方法

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观察法:老师可以将一些直观的实物和场景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亲手感受,从而加深对统计与概率的理解。

2. 活动法:可以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统计与概率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概率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规律,从而理解事件概率的相关概念。

4. 教学互动: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中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

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 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小学统计工作的规定与方法

小学统计工作的规定与方法

小学统计工作的规定与方法

1. 规定

小学统计工作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统计范围

统计范围应涵盖全校所有学生和教职工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

限于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

1.2 统计时间

统计时间应根据学校的需要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末进行

一次全面统计,以及每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

1.3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应采用科学、准确的方式进行,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数据采集、数据库管理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4 统计责任

统计工作应有专门的责任人负责,该责任人应具备一定的统计

知识和技能,并且应定期对统计结果进行审核和验证,确保数据的

真实性。

2. 方法

小学统计工作的方法应简单明了,避免法律纠纷和复杂的程序。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2.1 学生统计

学生统计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 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班级等基本信息。

- 统计学生人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学生总人数和各年级、班级的人数。

- 分析学生特征: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学生的年龄分布、性别

比例等特征,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2.2 教职工统计

教职工统计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 收集教职工信息:包括教职工姓名、性别、职务等基本信息。

- 统计教职工人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计算教职工总人数和

各职务的人数。

- 分析教职工特征:通过统计结果,分析教职工的性别比例、

职务分布等特征,为学校管理和安排提供参考。

2.3 出勤统计

出勤统计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 收集出勤数据:每日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包括迟到、早退、请假等信息。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五个策略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五个策略

科学中国人

2016年9月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五个策略

董雪

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重要性越来越高。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统计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学生统计思想的初步形成,有利于搜集、分析数据能力培养,总之,对于其日后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小学熟悉统计教法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统计教学效果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思想,并培养初步的统计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法;策略

2001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在四个课程领域中加入了统计这一新的知识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思想,并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能力。要想使学生掌握好统计思想,形成统计能力,会用统计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在过程中掌握统计知识,感知统计方法;还要在统计教学中精心设计统计教学情境,多设计活动,多动手操作,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形成选择统计图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和实际问题中感知事件发送的随机性[1]。

一、设计统计教学情境

统计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和生活相联系的,很适合设计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统计教学情境,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可以使学生一下子进入统计的知识世界。在设计统计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能设计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情境,这样会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生不理解学习内容,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设计“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全班学生的体重”、“全班学生的身高”等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做为教学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方法

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报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小学数学加入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是小学教师怎样使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使学生在形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意识、发展用统计的方法解释数据、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来收集、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考的能力。

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如何进行统计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

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合适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向儿

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儿童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设计诸如”班级要组织‘六一’联欢会,买些什么样的水果更好呢?”等情境,开始时,儿童们可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判断,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会体验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联欢会是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每一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甚至可能是代表具体实物的图片)贴在教室的黑板上,于是就构成了一幅象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可能就会进一步讨论,喜欢哪一种水果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哪几种水果?喜欢哪一种(和几种)水果的同学最少?于是,不仅帮助学生对”购买水果”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

二、开展与统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

按照课程所组织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经历

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例如,统计图表的制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能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在制作过程中达到体验和理解统计图表意义的目的。当向学生呈现“调查一下自己最近的身高,每年身高变化的情况”这样一个问题时,对儿童来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获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问题。学生可能就会去进一步尝试将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可是,这样的图虽然直观地反映了在不同时间身高的不同,但还是不能反映某种变化的规律性趋势。因而,学生可能就会再进行尝试,将这些数据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折线统计图能够明显反映出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段。三、自主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①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生日在几月,是什么季节的。②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

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③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一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④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互动性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教学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形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意识、发展用统计的方法解释数据、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来收集、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考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