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言古诗100首之苔白日不到处【清】袁枚
袁枚《苔》和冰心《墙角的花》古诗词赏析
袁枚《苔》和冰心《墙角的花》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苔①[清]袁枚白日②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乙】《墙角的花》冰心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注释]①苔:苔藓。
②白日:阳光。
1.甲乙两诗都借景抒情,甲诗袁枚描绘苔花表达对它的_________之情,而乙诗冰心则表达了对墙角的花的_________之情。
2.《苔》这首小诗沉寂300多年,现在因电视节目而一夜爆红,请联系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赞美(喜爱),讽刺2.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人处于逆境中要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甲诗袁枚描绘苔花,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表达对它的赞美之情,而乙诗中“孤芳自赏”,冰心表达了对墙角的花的讽刺之情。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白日不到处”,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首诗表达了人处于逆境中要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近看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看到了清代诗人袁枚所创作的《苔》,被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深深折服。
原来早在清代,甚至更早之前先辈们就深深地明白了青春的真谛,或者说是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百家笔记网()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苔》袁枚——精选推荐
《苔》袁枚古诗词⽂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苔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各有⼼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康震,今天我们⼀起来分享清代的⼤⽂学家袁枚的⼀⾸⼩诗——《苔》。
对,就是苔藓的苔,青苔的苔,我们先⼀起来感觉⼀下这⾸诗。
苔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这⾸诗,可能很多朋友不⼀定很熟悉。
这⾸诗写得⾮常的平淡,⽂字也⾮常的简约。
我们⼀听,我们⼀读,我们就明⽩他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起来了解⼀下它的作者袁枚。
袁枚是清代⼈,字⼦才,号简斋,⼜号苍⼭居⼠、随园主⼈、随园⽼⼈等等。
他是钱塘⼈,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常重要的⼀个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个著名的诗⼈、散⽂家和⽂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他考中了进⼠,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庶吉⼠,亦称庶常。
其名称源⾃《书经·⽴政》篇中“庶常吉⼠”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的⼈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的重要来源之⼀。
)这样的职务。
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说⽩了就是在皇帝⾝边⼯作,负责起草诏书,⼀般任期是三年。
后来他⼜在江苏的⼀些县,⽐如说溧⽔县、江宁县做过县令。
应该说,他做官啊,为政还是⾮常有⽅,⽽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感觉,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因为袁枚这个⼈啊,个性⽐较疏放,⽐较⾃由,所以他不愿意奉迎上级的官员。
特别是在做官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动辄得咎(动辄得咎。
辄:就;咎:怪罪,处分。
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出⾃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他⾃⼰的性格⼜是好旅游、好朋友、好花⽵泉⽯、好名⼈字画,这样的⼀种奔放的、⾃由的个性,跟这个做官有点格格不⼊。
《苔》这首古诗的意思
《苔》这首古诗的意思
古诗《苔》的意思:
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拓展资料: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交游甚广,以诗文名于世。
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八十余卷,诗话、尺牍、说部共三十余种。
诗文赏析: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思是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这首诗是《苔》,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苔》的写作背景。
《苔》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
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
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袁枚的《苔》作文审题指导
7
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
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品格。读了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h
4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 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 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 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 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h
5
h
6
h
h
1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明亮。
青春:春季,比喻少壮 之年。
恰:<副词>刚刚、才;只、仅;正、
正好;却、岂。
<形容词>融
洽。
h
2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写了: 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反翻译苔清代·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背景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
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
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赏析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苔古诗的意思翻译
苔古诗的意思翻译苔古诗的意思翻译: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苔》原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注释1.莫斯:莫斯。
中下阶层的植物,大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2.青春:指苔藓充满活力的绿色。
3、也:一作“亦”。
《苔》赏析这首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自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
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
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
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
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崇。
这首诗将苔藓拟人化,将诗人的感情和情绪融入到意象的塑造中,充满了理性和趣味,其寓意清晰而深刻,在简单和轻盈中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苔》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
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
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苔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
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
看到这个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不过苔藓却
长出绿意来,体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
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
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
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不过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
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有的!。
【经典诗句】苔 袁枚
【经典诗句】苔袁枚
苔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欣赏
作者:佚名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苔
相关内容袁枚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
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古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五言律诗清代
五言律诗清代1、《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2、《十二月十五夜》袁枚〔清代〕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
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3、《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4、《清风涛》徐骏〔清代〕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别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小,但它依旧有着照亮夜晚的雄心壮志。
微风又不认识字,为什么要胡乱翻书呢?徐骏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
清朝当权者认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诗人在嘲讽清朝统治者不识书,不适合统治。
5、《题游侠图》郑燮〔清代〕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大雪漫天,前路艰难,为何还要仗剑而游?如果想要一诉心中不快,那就一同去酒家喝酒畅谈吧。
苔袁枚带拼音小学低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释 白日:太阳。
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 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
tái 苔
白日
yuán méi (清)袁 枚
qià , 恰 自 来。
苔花
,也 学
。
tái 苔
yuán méi (清)袁枚 bái rì bú dào chù ,qīng chūn qià zì lái。 白 日 不 到 处 , 青 春 恰 自来。 tái huā rú mǐ xiǎo,yě xué mǔ dān kāi。 苔 花 如 米 小 ,也 学 牡 丹 开。
tái 苔
yuán méi (清)袁 枚
qià 白 日 不 到 处 ,青 春 恰 自 来。
mǔ dān 苔 花 如 米 小 ,也 学 牡 丹 开。
注释 白日:太阳。
译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 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赏析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导读:读书笔记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近看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看到了清代诗人袁枚所创作的《苔》,被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深深折服。
原来早在清代,甚至更早之前先辈们就深深地明白了青春的真谛,或者说是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诗文索引清·袁枚五言绝句
诗文索引清·袁枚五言绝句
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
五言绝句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古意清·袁枚
五言绝句
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
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苔清·袁枚
五言绝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品画清·袁枚
五言绝句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蛟龙生气尽,不若鼠横行。
偶作五绝句清·袁枚
五言绝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所见清·袁枚
五言绝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米,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
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
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
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苔 袁枚 全诗 注音版
《苔》袁枚注音版全诗
"tái" "nán jiàn shēng yì chù, cǎo píng wú rén jīn.
苔藓难见生益处,草坪无人金。
dàn yǒu xiǎo huā kāi bù zhù, yī biàn xūn huáng zhèn qín lín.
但有小花开不顾,一片熏黄震秦林。
"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代表作之一,《苔》。
诗中的“苔”寓意微小而生命力顽强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在诗中,“苔藓难见生益处,草坪无人金。
”一句,描述了苔藓生长环境的艰难,但它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寓意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但有小花开不顾,一片熏黄震秦林。
”这句则描绘了苔藓虽然微小,却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它的存在使得整个森林都充满了生机,象征着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论大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苔藓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深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