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合集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评析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

一复习与巩固(提问)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9)死而后已(10)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殊句式:1、仁以为己任。

2、何谓也?3、选于众回顾学过的文言知识,找出同类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宾语前置句1 沛公安在?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何罪之有4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使动用法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2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3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二集体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明确1克己复礼为仁。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课题组织形式XXX《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课时1第1课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知识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XXX对“仁”的观点。

教学目标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情感目标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

理解XXX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教学准备出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XXX的介绍。

教材版本教学过程教师举动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以是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进献,理应积极地入世。

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地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可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学生举动投影1显示课题备课札记投影2XXX有自己的性情,那末,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二、知识梳理,解读选段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投影3研究必备欢迎下载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一遍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3.教师点评师:XXX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几个学生?分别是谁呢?XXX:……师:XXX是有问必答呀。

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或者说是领悟力不太高的是谁啊?XXX:……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XXX:……师:XXX真的是反应迟钝吗?XXX:……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困难。

是甚么呀?XXX:……师:虽然我们不可以回到两千多年前往听XXX上课,但我们自己可以模仿一下其时的课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的意义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析目标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但是从文字结构上看,“仁”就是“亻”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如何解说“仁”的。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和第五则,师纠正读音。

2.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孔子与自己的哪四位弟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谈话?预设: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仁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本,深挖内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孔子论仁预设:第一则“颜渊问仁”(1)克己复礼(2)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天下归仁焉预设:第二则“仲弓问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3 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景来引出这个主题,例如一个人不喜欢被嘲笑,他也不应该嘲笑别人。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例子。

第二章:理解他人的感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感受。

分享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倾听、观察和非语言沟通。

2.3 教学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他人感受。

第三章:尊重他人的权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3.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的权利很重要。

分享一些尊重他人权利的例子,例如不抄袭他人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或知道的权利侵犯案例。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四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不伤害他人。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个原则,例如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

分享一些实践这个原则的技巧,例如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八卦和恶意评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实践这个原则。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到达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那么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方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理解选段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fán 皋陶gāoyáo 弘毅hóng 枉wǎng学生集体诵读。

(活跃课堂氛围)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激情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满怀激情,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2、解释下列加线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归:赞许(2)为仁由己由:靠(3)请问其目目:详情(4)回虽不敏敏:资质愚钝(5)请事斯语矣事:实践,实行(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字(7)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忧(8)能近取譬譬:比方(9)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死而后已已:停止(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12)克己复礼为仁为:实现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三、诵读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
3、目标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问知。

子曰:"知人。

" “知”通“智”
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④知者利仁“知”通“智”
(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天下归.仁赞许
②为仁由.己靠
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
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
⑤请事.斯语矣实行
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⑦能近取譬.比方
..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⑨死而后已.停止
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四、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
明确: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而孔子和曾子两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2、儒家思想“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A、什么是“仁”?
明确:(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
(3)爱人知人为仁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明确:(1)天下归仁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我欲仁,斯仁至矣
(4)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我们了解了儒家“仁”的内涵,其道德价值观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想想看,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明确:对照“克己复礼”,去旅游观光时,我们克制自己不破坏山水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4-8则。

2、整理积累本课中涉猎到的俗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