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人的描写手法,体会景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理;(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诗人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3)诗人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诗歌:

(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这首诗;

(2)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

(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洞庭湖、君山、月光等;(2)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应用拓展:

(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理;

(3)进行诗歌仿写或创作练习。

四、作业布置

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创作。

望洞庭教学教案

望洞庭教学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和想象力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

2. 诗歌的鉴赏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望洞庭》的文本。

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背景。

2. 朗读诗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

(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鉴赏诗歌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5. 表达与创造

(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

6. 总结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提高学生的古诗背诵和默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但在讲解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以便学生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仍显得有些吃力。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1.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进行讲解,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使学生们在古诗学习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望洞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鉴赏古诗的技巧。

难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内容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

3.5 课堂练习

学生默写诗文,进行翻译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学生自评

4.2 同伴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文本资源

《望洞庭》诗文原文、注释和译文。

5.2 多媒体资源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望洞庭》的教案设计

《望洞庭》的教案设计

《望洞庭》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望洞庭》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教师简要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诗歌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提高审美能力。

5. 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领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6. 课堂小结:

7. 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2)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赏析文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组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指点。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重点词语解释:

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引出《望洞庭》这首诗。

2. 朗读诗歌:

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记忆诗歌。

3. 解释词语:

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分析诗歌: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

1. 让学生默写《望洞庭》。

2. 让学生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以及从诗歌中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

1. 让学生查找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2.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望洞庭》的教案范文

《望洞庭》的教案范文

《望洞庭》的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螺”、“白银盘”等;(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

(1)诗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写法;

(2)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熟悉《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安排适当的课堂活动。

2. 学生准备:

(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了解诗的内容;

(2)查找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这首诗。

2. 新课教授:

(1)讲解诗的“望洞庭”,解释“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青螺”、“白银盘”等,解释其象征意义;(3)解读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旨。

3. 课堂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歌。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望洞庭》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1.3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洞庭湖的想象和情感。

1.4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观

2.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如湖面、岛屿、鸟类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2.3 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看法和感受。

2.4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洞庭湖自然景观时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描述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洞庭湖的保护

3.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3.2 教学内容

教师介绍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洞庭湖,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3.3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洞庭湖保护的看法和行动建议。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望洞庭》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望洞庭》教学设计

17《望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生平,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古诗。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可以陪伴你学习语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望洞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二、解题,了解诗人

1.介绍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说到刘禹锡,就要提一提,他曾经的壮举,因为不满朝廷内奸臣当道,于是他联合其他有志之士一起反抗,但无奈势单力薄,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本以为他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非但没有,他还成为了一代诗豪。)

2.出示课题:望洞庭

3.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的?(写的是洞庭湖,从“望”的角度来写,是远望看)

4.教师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中最著名的山是君山。刘禹锡正是在岳阳楼上远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空灵静谧的《望洞庭》。

三、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画出古诗的节奏。

3.简单领略这首诗的美。

四、精读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引导感受这个“和”字,——和谐融洽的意思。这个“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可以叫它——诗眼。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 理解《望洞庭》的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诗句,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望洞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2 教学难点

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如何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自然景观。

第三章:教学准备

3.1 教具准备

1. 《望洞庭》的文本。

2. 与《望洞庭》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笔记本和彩色笔。

3.2 课前准备

1. 熟悉《望洞庭》的内容和背景。

2.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第四章: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1. 朗读《望洞庭》全文,引起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自主学习

1. 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理解诗意。

4.3 合作学习

1.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课堂小结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和背诵《望洞庭》。

第五章:课后作业

5.1 作业内容

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望洞庭》名师教案

《望洞庭》名师教案

《望洞庭》名师教案

望洞庭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述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取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透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述,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潜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个性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透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解释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解析,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

2.2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解析,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第三章:教学准备

3.1 教学材料

古诗《望洞庭》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生词和句子的解释资料。

3.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布置一些与洞庭湖相关的装饰。第四章:教学过程

4.1 导入

通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特点和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4.2 新课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诗《望洞庭》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4.3 解析古诗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

4.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

5.1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简答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创作题:仿照《望洞庭》,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或其他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
2.背诵与朗读:熟练背诵《望洞庭》,并尝试在家长或同学面前朗读,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体验: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选择一处你认为美丽的景色,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你的感受,与家人分享。
2.词汇量与阅读理解:学生的词汇量逐渐丰富,但本节课中的一些生字、生词可能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习兴趣与动机: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心,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字、生词,如“洞庭”、“湖光”、“潭面”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诗的韵律、节奏,感受诗的音乐美。
4.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描绘洞庭湖美景的技巧。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望洞庭》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洞庭”、“湖光”、“潭面”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

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

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8.指导学生再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月夜下洞庭湖朦胧唯美的意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进行请歌的自主探究学习,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大意,并准确感知了诗歌的画面美。

三、深入研读,感悟意境

1.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诗歌,看看在这首诗歌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注意联系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批注。

3.学生交流。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诗人把夜色下的洞庭湖比成了一面镜子。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想象呢?

生:因为没有风吹过,所以湖面非常平静。

课件出示月色下平静如水的湖面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此时湖面的特点,同时补充介绍关于古代“铜镜”的知识(模模糊糊),让学生体会诗人比喻的巧妙。

生:我还觉得诗歌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因为在诗人看来,月色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盘子,而湖中的君山就像是盘子中的一枚青螺,好形象啊!

课件出示盘子中摆放青螺的图片,同时出示月夜下君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形似,从中体会诗人大胆巧妙的想象。

师:孩子们,老师发现了,你们所喜欢的诗句都是诗人由眼前看

到的景物所产生的想象。那么,在这幅画面中,洞庭湖和君山分别都变成了什么呢?(板书:洞庭湖君山)

生:洞庭湖变成了铜镜、白银盘,而君山变成了青螺。(板书:铜镜白银盘一青螺)

师:正是因为诗人大胆的想象,使原本很普通的景物被赋予了别样的美感。孩子们,你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喜爱洞庭潮的美景。

生:我觉得还有赞美之情。

教师板书:喜爱、赞美。

4.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5.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练习,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朗读品悟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想象之糖妙,从而更好地融人到诗歌的意境之中,真正体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孩子们,课下再搜集一些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歌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

(1)回家后将自己学到的三首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类专题手抄报,

并配上生动、丰富的图画。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洞庭湖:铜镜、白银盘

望洞庭(喜爱、赞美)

君山:一青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教师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了课程资源。这样不仅适时引进了与诗歌内容紧密关联的图片及诗歌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让学生在感受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到诗歌的景物美与意境美。与此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词句进行补充教学,降低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坡度,使得弦子们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还充分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将自己幻化成“诗人”,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品,这样,学生就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意,使得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明显不够,因而教师讲解稍显多了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留足读、思、说的时间,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