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二)、反复诵读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指导。这首诗里有许多后鼻音,正音:光、风、镜 3.同桌互读。 4.划分诗的节奏,找出韵脚并读出诗的节奏。(二二三节奏,这首诗中押o韵,押韵的字 是磨,螺)
(1)齐读,读出诗的韵律。 (2)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 (3)镂空背诵。
2.板书课题,读音指导,释题。
3.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 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称呼。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 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
【设计意图:明确这是一首风景诗,形成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的习惯,加深对洞庭湖的了解, 同时为文本学习做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望洞庭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2教材来源:《望洞庭》。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庭”、“潭”、“螺”。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含义,学生能想象出诗中描写的洞庭月夜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独坐敬亭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诗人和洞庭湖的资料、PPT课件、诗文朗诵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孩子们,我相信大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请认真观察我出示的图片来猜出诗文,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显示图片,学生来猜。
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2、我国山河如画、景色秀丽。
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们都爱用自己的笔墨来赞颂自然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3、在学诗之前,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答)学习古诗的方法是(1)知作者(2)解诗题(3)读诗文(4)明诗意(5)入诗境(6)悟诗情二、知作者、解诗题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刘禹锡?(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2、板书课题,生齐读,指名理解题意。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3、学生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三、读诗文、明诗意1、播放诗文诵读,学生画出节奏。
2、学生集体诵读,再指名读。
(教师及时点评并示范)3、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4、全班交流解诗意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悠久文化之瑰宝。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一首诗走进洞庭湖。
师:出示:洞庭湖图片)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师:出示(古诗)生: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听读古诗,画出停顿。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味道。
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自学古诗师: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
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的方法自学古诗。
三、理解古诗1、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运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3、师:谁能说一说,诗人从哪个角来写洞庭湖的?4、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洞庭湖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师: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师:作者是按从近到远的方位顺序去看洞庭湖,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洞庭湖呢?师:诗人仅用28个字,3个比喻句不仅从不同的方位写出了洞庭湖的美景,而且还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的1.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潭面、磨拭,青螺”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 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天气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出去玩呢?大家想去哪里玩呢?(点两个同学说说)怎么办呢?你们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要不你们跟老师去一个地方玩,好吗?下面请欣赏图片,看看我们去玩的地方,风景怎么样?2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
4引出课题。
教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副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还在吟诵呢!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ong)潭(tan)螺(luo)磨(mo)3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那些字或词,说一说。
4 教学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生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诗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的非常和谐(2)出示: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交流:潭面: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潭面”比做没有磨拭过的铜镜)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配乐读。
(3)配乐齐读。
6,教学第二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句(1)交流读懂了什么。
遥望:远望。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有一段距离,呼应了题目:望洞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洞庭湖的美景;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5. 作业布置与评价: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6. 德育渗透: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8.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精品】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描写山水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山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笔下的山水。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则是刘禹锡心目中的山水。
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感受一番吧。
齐读课题《望洞庭》。
二、引出本节课学古诗的方法:1、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2、读出节奏,明确诗体。
3、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4、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三、讲读课文。
(一)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2、创作背景:我们都知道李白超凡脱俗,有诗仙之称;杜甫心系百姓,有诗圣之称。
刘禹锡乐观豁达,则有诗豪之称。
他的乐观豁达在本首诗中有所体现。
公元605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和很多官员一起推行永贞革新,意在打击邪恶的宦官势力,由于宦官人多势大,改革人士反而被吓得落荒而逃,带头的很快就被抓了起来,剩下的也未能幸免,一个个都被贬官了,而刘禹锡却毫不在乎,官服一脱,包袱一打,就兴冲冲地加入到被贬官地行列中了。
后来被贬到安徽和洲,可没想到当地的知县也难为他,分给他一间特别简陋的房子当住所,可刘禹锡也不生气,看到房子周围是鸟语花香,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张琴来弹奏起来。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_1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庭、潭、螺”并会组词。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游玩一番,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随机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庭、潭、螺”并会组词。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三、自学指导一:比读古诗接下来我们实行三次比赛,第一次我们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得最准确。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
1.听录音示范2.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读古诗,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读,不理解的字能够请教同桌,都不理解的能够举手提问。
2.①自由读(3分钟)②指名读古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即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③在这首诗里,有些词语朋友想和你交朋友,赶快读一读吧!④练读,齐读3.比认生字:出示拼音、词语洞庭ting 湖、潭t a n 面、海螺l u o(1) 指名读上述词语,(尽量找差生读,中等生正音)(2)师:字音读得真准确啊!(师伺机表扬)那现在我们来实行第二次比赛,比谁最快地记住“庭、潭、螺”这三个字的字形,再给它们组词,时间是2分钟。
2、指名用学过的方法记忆字形、组词。
3、指名口头组词,说说识字方法。
4、总结四、自学指导二:结合课后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湖光:秋月:未:磨:遥望:2.结合注释和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诗句的大意,给大家5分钟时间,5分钟后老师来考考大家,咱们实行第三次比赛:看谁说的好!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4.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听,做好补充的准备。
5.师总结五、自学指导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背诵古诗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17《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
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
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入题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
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
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
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8.指导学生再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月夜下洞庭湖朦胧唯美的意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进行请歌的自主探究学习,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大意,并准确感知了诗歌的画面美。
三、深入研读,感悟意境
1.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诗歌,看看在这首诗歌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注意联系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批注。
3.学生交流。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诗人把夜色下的洞庭湖比成了一面镜子。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想象呢?
生:因为没有风吹过,所以湖面非常平静。
课件出示月色下平静如水的湖面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此时湖面的特点,同时补充介绍关于古代“铜镜”的知识(模模糊糊),让学生体会诗人比喻的巧妙。
生:我还觉得诗歌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
因为在诗人看来,月色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盘子,而湖中的君山就像是盘子中的一枚青螺,好形象啊!
课件出示盘子中摆放青螺的图片,同时出示月夜下君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形似,从中体会诗人大胆巧妙的想象。
师:孩子们,老师发现了,你们所喜欢的诗句都是诗人由眼前看
到的景物所产生的想象。
那么,在这幅画面中,洞庭湖和君山分别都变成了什么呢?(板书:洞庭湖君山)
生:洞庭湖变成了铜镜、白银盘,而君山变成了青螺。
(板书:铜镜白银盘一青螺)
师:正是因为诗人大胆的想象,使原本很普通的景物被赋予了别样的美感。
孩子们,你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喜爱洞庭潮的美景。
生:我觉得还有赞美之情。
教师板书:喜爱、赞美。
4.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5.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练习,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朗读品悟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想象之糖妙,从而更好地融人到诗歌的意境之中,真正体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孩子们,课下再搜集一些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歌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
(1)回家后将自己学到的三首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类专题手抄报,
并配上生动、丰富的图画。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洞庭湖:铜镜、白银盘
望洞庭(喜爱、赞美)
君山:一青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教师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了课程资源。
这样不仅适时引进了与诗歌内容紧密关联的图片及诗歌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让学生在感受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到诗歌的景物美与意境美。
与此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词句进行补充教学,降低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坡度,使得弦子们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还充分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将自己幻化成“诗人”,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品,这样,学生就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意,使得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明显不够,因而教师讲解稍显多了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留足读、思、说的时间,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