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义)少见病因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脑梗的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在活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数有高血压病史而且血压波动较大,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较多见,脑CT扫描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肿瘤缓慢进展型脑梗死,注意与脑肿瘤鉴别,原发脑肿瘤发病缓慢,脑转移肿瘤发病有时与急性脑血管病相似,应及时做脑CT扫描,如果脑肿瘤与脑梗死不能鉴别,最好做脑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3、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4、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血压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5、脑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1、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应与颈内动脉型TIA发作鉴别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多数为脑部器质性病变,年轻人多见,多为一侧肢体或身体某部位的一系列重复抽搐动作大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较严重的发作后发作部位可能遗留下暂时性受累肌肉的瘫痪即Todd麻痹局部抽搐偶然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则成持续性部分性癫痫。追问病史有癫痫发作病史,脑CT扫描或MRI 可发现脑内病灶,脑电图检查有癫痫电波。抗癫痫药可控制发作,可作鉴别而颈内动脉型TIA发作脑电图检查正常,发作持续时间小于24h。
2、内耳眩晕症:应和椎-基底动脉TIA鉴别,其共同点是均有眩晕,但TIA老年人多见内耳眩晕症多见于中、青年伴有耳鸣内耳眩晕症发作持续时间长可以达到数天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整理ppt
9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消失 ;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 CT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 一致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
被抑制,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整理ppt
10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T1图像,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梗塞区和/或临近血管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管 主要为动脉,可能为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晚期或亚急性期的 强化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 血管充血或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 ③脑膜强化: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 急性期: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后1~3d还可出现软脑膜 强化。 亚急性期: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
整理ppt
14
整理ppt
15
整理ppt
16
整理ppt
17
整理ppt
18
整理ppt
19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整理ppt
20
脑梗死教案
教学内容: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的:了解脑梗死疾病,了解脑梗死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掌握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教学
运用神经基础学
结合临床病例联系实际
启发或提问结合教学
教学重点:脑梗死分为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掌握这两个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了解疾病的诊断及鉴别,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掌握脑梗死的护理评估,诊断。
熟练掌握脑梗死的护理措施。了解护理评价。
教学难点:掌握脑梗死每个发病阶段的侧重点的护理措施
脑梗死概念: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1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MMSE量表和ADL量表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的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生活活动自理能力进行评价,根据MMSE及ADL评分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比较护理前后患者MMSE及ADL 评分。结果:420例患者共筛查出认知功能障碍者212例,认知障碍发生率50.48%,其中轻、中、重度认知障碍分别占比、60.38%、32.54%、7.08%;经护理后患者MMSE及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讨论:MMSE量表及Barthel指数记分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价值,精心有效的早期记忆障碍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筛查;护理干预
急性缺血性卒中(cerebeal ischemic stroke,CIS)也即是脑梗死(cerebeal infarction,CI)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疾病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据有关研究表明,有6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治疗【1】。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及早发现和早期护理干预是减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筛查方法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特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的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选自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5例,将并发脑梗塞患者入为脑梗死组,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归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岁)、体重指数(kg/m2)、脑梗死史、使用尼莫地平情况(mg/d)及收缩压。结果本组患者85例,入院后行ct、mri显示有27例合并有脑梗塞,并发率为31.8%。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史、使用尼莫地平情况以及收缩压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史、使用尼莫地平情况以及收缩压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指蛛网膜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导致的临床综合症,其并发症多且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高,出血后脑梗塞是其中一个严重并发症,当患者发生出血后脑梗塞时极大的威胁了其生命健康。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以观察影响出血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5例,其中男36例,女49例。年龄35-77岁,平均49.3±8.6岁,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
会议上sah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ct或mri检查并未发现有脑梗塞发生,入院后患者根据头颅ct、mri检查是否存在脑梗死病变者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并发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肌间出血1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并发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肌间出血 1 例
张慧媛 李 蕾 王凤志 赵奕楠 姜懿凌 何志义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脑梗死; 肌间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10-2172-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10. 089
3 参考文献
1 Vannucchi AM,Guglielmelli P,Tefferi A. Advances in unders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 〕. CA Cancer J Clin, 2009; 59: 171-91.
何志义少见病因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2)心源性栓塞型(CE) (3)小动脉闭塞型(SAO) (4)其他明确病因型(SOE) (5)不明原因型(SUE)
主要内容
1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2 临床实例分析
第一部分: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1. 脑动脉的非感染性炎症 2. 脑动脉逆流综合征 3. 其他病因未明的动脉疾病 4.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5. 脑血管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6. 血液系统疾病 7. 遗传代谢性疾病 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脑白质病(CADASIL)
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脑白质病(CARASIL)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1. 脑动脉的非感染性炎症
① 颞动脉炎(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 ②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 ③ Takayasu动脉炎(闭塞性血栓性主动脉病) ④ 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 ⑤ Wegener肉芽肿病 ⑥ 系统性红斑狼疮 ⑦ 病毒性血管炎 ⑧ 药物滥用伴发血管炎 ⑨ 癌性动脉炎 ⑩ 白塞病(复发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
脑梗塞在中医的“中风”范畴内,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称为脑栓塞。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旧称脑血栓形成。该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具体如下:
1.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的危害
脑梗塞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2. 复发率高:脑梗塞的复发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严
重威胁。
1. 致残率高:脑梗塞后患者常遗留不 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3. 并发症多:脑梗塞可引发多种并发 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 ,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研究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 支持。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脑梗塞患者的诊断,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制定更有效 的治疗方案。
对评估和预测脑梗塞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01
通过对脑梗塞患者的诊断,可以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测预后
02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方
03 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波、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可以进一步评 估脑血管状态和病变情况。
血液检查
01
02
03
血常规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 染等血液系统疾病。
生化检查
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血 糖、血脂等生化指标,以 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以 评估患者的凝血障碍情况 。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在脑 梗塞的诊治中具有重 要意义
血清骨保护素高水平持续时间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性分析
血清骨保护素高水平持续时间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性分析发表时间:2018-10-10T10:47:47.8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作者:刘慧1,2,姚晓濛1,高红安1,王彦喆1,唐菱1,何志义1* [导读]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高水平持续时间与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 2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 11002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高水平持续时间与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患者108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于入院第 1、7、14 天,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取静脉血5毫升,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在病例组中分析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 NIHSS 评分、脑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大小及预后mR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入院第 1、7、14天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分别为 553.44±34.49、478.67±27.36、431.18±24.36pg/mL,与对照组65.71±7.77pg/mL相比,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病例组入院第 1、7、14 天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 NIHSS 评分均呈正相关;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血清骨保护素高水平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血清骨保护素高水平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结论:血清OPG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功能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PG是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关键词:骨保护素;急性脑梗死;NIHSS 评分
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2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性预测
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2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其
不良预后的相关性预测
冯程程;朱瑞霞;何志义
【期刊名称】《西部医学》
【年(卷),期】2022(34)6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2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相关性预测。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研究。120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轻度狭窄患者24例,中度狭窄患者22例,重度狭窄患者12例),设为颈动脉狭窄组,非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62例,设为非颈动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iR-181c、miR-21水平之间的差异。纳入患者行Rankin量表评分后,分为预后良好组(76例)与预后不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iR-181c、miR-21水平,并分析预后不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组与非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加重,患者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升高,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miR-181c、miR-2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RP的动态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RP的动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应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的效果及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方法9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A组予以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治疗,B组予以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CRP动态变化。结果A 组总有效率为89.58%,显著高于B组的68.75%(P<0.05);治疗后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低于B组,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ADL)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后7 d及14 d两组的CRP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ACI能够有效降低CR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依达拉奉;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研究发现,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在ACI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关系,早期积极控制CRP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院对ACI患者应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联合,并与单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及CRP动态变化比较,旨在评价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及对CRP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96例,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具有脑出血或出血风险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0.39±8.23)岁;合并症:16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B 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1.05±8.29)岁;合并症:12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小脑梗死病历模板
小脑梗死病历模板
姓名:连春娥职业:农民
年龄:64岁住址:常张乡连西沟
性别:女
入院日期:2014年5月23日
民族:汉族
记录日期:2014年5月23日
贯:常张乡连西沟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
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头痛、头晕半年余,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2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头晕,无
恶心、呕吐等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当时在附近诊所给予治疗(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无好转。继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行走、不能拿重物、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曾到县医院住院治疗(行脑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塞、脑萎缩)后症状缓解。予入院2周前因受累后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其本人为了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住院治疗,门诊以脑梗塞后遗症收住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差、饮食减退、二便正常、夜间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本地,无疫区居住史;无吸烟及饮酒爱好。
婚姻史:19岁结婚,育有2子2女,家人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1g0mmHg
一般状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正常,自由体位,查体合作。
皮肤粘膜:温度正常,未见黄疸、皮疹或出血点。
淋巴结全身浅淋巴结无肿大。
头部头型正常,头发花白,分布均匀,头部无疤痕。周围血管征:无毛细血管搏动及枪击音腹部神经系统:深浅感觉存在,腹壁反射存在,二头肌、膝腱及跟腱反射正常。Babinski征(一),Oppenheim征(一),Kernig征(一)Brudzinski 征(一)
以多发性单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文章编号:1003 2754(2023)03 0276 03 中图分类号:R745 doi: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0
以多发性单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赵斯文, 邓淑敏, 何志义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多发性单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
Keywords: Hypereosinophilia; Multiplemononeuropathy; Peripheralneuropathy
收稿日期:2022 09 06;修订日期:2022 12 26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01)
通讯作者:何志义,E mail:hezhiyi0301@sina.com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1]是指外
周血两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
1.5×109
/L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
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继发性(反应性)
HE、原发性(克隆性)HE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的四大类。在除外遗传性、过敏性疾病、药物、感染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脉管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肿瘤等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发或继发原因下诊断为特发性H
E。HE可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及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1)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2)血栓形成伴或不伴栓塞;(3)皮肤(包括黏膜)红斑、水肿/血管性水肿、溃疡、瘙痒和湿疹;(4)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伴或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1. 脑动脉的非感染性炎症 2. 脑动脉逆流综合征 3. 其他病因未明的动脉疾病 4.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5. 脑血管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6. 血液系统疾病 7. 遗传代谢性疾病 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脑白质病(CADASIL)
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脑白质病(CARASIL)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1. 脑动脉的非感染性炎症
① 颞动脉炎(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 ②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 ③ Takayasu动脉炎(闭塞性血栓性主动脉病) ④ 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 ⑤ Wegener肉芽肿病 ⑥ 系统性红斑狼疮 ⑦ 病毒性血管炎 ⑧ 药物滥用伴发血管炎 ⑨ 癌性动脉炎 ⑩ 白塞病(复发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6. 血液系统疾病伴发脑梗死
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②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③ 血小板增多症 ④ 镰状细胞病 ⑤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7. 遗传代谢性疾病
① 高胱氨酸尿症 ② 遗传性异位脂质沉积症 ③ 亚硫酸脑苷脂氧化酶缺乏症 ④ 线粒体遗传病
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脑白质病(CADASIL)
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
脑白质Hale Waihona Puke Baidu(CARASIL)
第二部分:临床实例分析
小结
▪ 充分理解和掌握可致脑梗死的少见病因 ▪ MRI及增强扫描是重要检查手段 ▪ 明确脑梗死的病因有助于指导治疗、判断
预后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2. 脑动脉逆流综合征
①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② 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 ③ 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3. 其他病因未明的动脉疾病
①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 ② 颈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4.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5. 脑血管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何志义
脑梗死的TOAST病因分型: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2)心源性栓塞型(CE) (3)小动脉闭塞型(SAO) (4)其他明确病因型(SOE) (5)不明原因型(SUE)
主要内容
1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 2 临床实例分析
第一部分: 脑梗死的疑难、少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