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版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版教案
章节:化学基本概念
第一课时: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3. 化学的定义;
4. 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化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起源;
2. 化学的定义。
【教学方法】
讲授相结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引入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 讲授化学的起源:人类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始于古代,最初从实践中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授化学的发展历程:化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各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三、讲授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的科学。
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等。
四、总结归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板书设计】
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的科学。
【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的初步认识。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word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当达到以下目标:1. 熟悉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巧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涵盖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章节:1. 化学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3.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4. 化学键与化合物5. 溶液与溶解6. 酸碱与盐7. 离子反应与电化学8.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9.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0. 化学与生活、环境与健康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通过系统的讲授和生动的演示,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3.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研究;4. 实践应用:让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环境问题的解决;5. 提问与激励:通过提问和鼓励,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主动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使用以下资源:1. 教科书: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2. 实验器材和试剂: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化学实验演示视频和教学PPT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进行教学评估,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书写情况;2. 作业与小测验:布置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中与期末考试:进行定期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化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以上是本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通过本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元素符号及基本物理量的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学属性和它们的变化规律;3. 认识酸碱中的常见物质,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的应用;4. 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应用。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符号及基本物理量的计算方法;2. 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学属性和它们的变化规律;3. 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的应用;4.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元素及计量单位1.1 化学元素及符号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定义及命名方法;2. 能够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掌握计算元素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基本方法。
1.2 计量单位1. 了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了解摩尔和摩尔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熟悉常见物质质量和体积单位,掌握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第二章化学元素和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规律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基本规律;2. 掌握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学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章酸碱及盐类3.1 酸碱的认识和性质1. 了解酸、碱、中性物质等的定义;2. 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的应用。
3.2 酸碱指示剂1.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定义、作用以及常用颜色;2. 掌握酸碱指示剂对酸碱中和点的判断方法。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4.1 化学方程式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定义;2. 掌握利用实验数据和化学方程式的前提下推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方法。
4.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 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其反应特征和反应机理;2. 熟悉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按章节、模块化教学,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新颖、有趣、生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训练。
化学初中新授课教案人教版
化学初中新授课教案人教版
课程名称:化学
教学内容:化学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关实验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物质的性质做出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1. 化学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熟悉化学物质的概念及分类,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化学实验报告册、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化学物质及其性质”。
二、讲解(15分钟)
1. 化学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2. 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化学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五、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实验报告并思考如何利用化学物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操作-讨论-拓展-作业布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化学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空间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主题中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内容。
1.内容要求结合实例(如CH4、NH3、H2O、CO2等)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借助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气球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价层电子对在空间是如何彼此远离排斥,从而达到能量最低状态的。
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的内容,学会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空间结构。
2.学业要求能根据给定的信息分析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并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素养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中的模型认知能力,知道VSEPR模型预测分子空间结构的流程。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上节课了解到不同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认识到了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何去预测或表示不同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H2O和CO2、CH2O和NH3等具有相同原子数,空间结构却不同的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学会计算分子中σ键电子对数和孤电子对数,并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空间结构。
3.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1.知道孤电子对数对分子空间结构的影响。
2.领悟VSEPR模型的实质是分子总体能量最低最稳定。
3.运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空间结构。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的空间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的理解。
难点:学会使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去预测分子的空间结构。
知识讲解法、问题驱动法七、教学思路九、板书设计不含孤电子对的VSEPR 模型含孤电子对的VSEPR 模型分子的空间结构预测略去孤电子对。
初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物质、分子、原子等化学基本概念;
3.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验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重点:
1. 物质、分子、原子的定义和关系;
2.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化学概念的抽象性;
2.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2. 教学课件:包含化学基本概念的动画、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化学基本概念,比如加热铁片使其生锈,说明物质可以发生变化。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物质、分子、原子的定义和关系;
2.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三、实验(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用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点燃,观察燃烧过程,验证实验结果。
四、梳理(5分钟)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思考化学的应用领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引入实验和图形化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后续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学当中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是化学教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1碱金属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育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育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如: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课时1 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呈现: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实践:安排简单的实验,观察一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
- 拓展:通过讲解物质分离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 归纳:总结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强化学生的记忆。
- 练:布置相应的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时2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做到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常用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过程:-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呈现: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等。
- 实践:讲解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 拓展:通过讲解实验室安全常识,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
- 练: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依此类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编写)。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与分离1.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物质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例子- 学会用观察、实验和推理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重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观察、实验和推理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介绍- 指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变。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而不改变物质的本质,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
3. 观察、实验和推理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进行各种观察、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操作和推理推断,来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的欲望。
-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推理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 学生评价法:学生互评,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活动进行评价。
- 小组评价法: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推理过程进行评价。
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2.1 物质的性质和性质的分类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从性质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能力教学重点:- 常见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 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从性质分类的角度认识物质教学内容:1. 常见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按状态、按成分、按用途等分类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一、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
1.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特征。
3. 实践: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变化。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二章:空气与水2.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与水的组成、性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空气与水的组成、性质。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水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2.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空气与水现象,引发学生对空气与水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空气与水的组成、性质及其重要性。
3. 实践:进行有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与水的特性。
三、第三章:常见物质与化学反应3.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与化学反应。
3.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进行有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第四章:有机化合物4.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常见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反应。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
2023年秋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2023年秋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全册)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1.1 化学的定义与分类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化学分类。
通过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化学有初步了解。
1.2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化学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时物质的变化。
第二章化学的实验基础
2.1 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基本操作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2.2 常规性实验
本节主要介绍常见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让学生逐渐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第三章空气与氧气
3.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2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和主要性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运用。
第四章碱、酸与盐
4.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和区分酸、碱和盐。
4.2 酸、碱和盐的常见实验
本节主要介绍酸、碱和盐的常见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酸、碱和盐的特性和区别。
第五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5.1 金属的基本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金属的基本性质、特性和用途。
5.2 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应用,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的重要性和作用。
总结
本书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掌握,让学生在化学学科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该教案是为新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编写的,包含全册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在教授化学的过程中提供指导。
目标- 熟悉化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常见的化学实验和现象- 掌握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技巧-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安排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导学:引入基本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和化合物。
2. 探究实验:利用一些简单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展示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3. 拓展研究:研究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4. 知识巩固:进行小组讨论和练,巩固所学概念和原理。
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 导学:介绍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研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拓展研究:研究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 知识巩固: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气体1. 导学:讨论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3. 拓展研究:研究其他空气中的气体,如氮气和氢气。
4. 知识巩固:进行小组讨论和练,巩固所学概念和实验技巧。
第四单元:盐和金属1. 导学:引入盐和金属的基本概念。
2.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盐的生成和金属的性质。
3. 拓展研究:研究一些常见的金属和盐的用途。
4. 知识巩固: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单元:物质的保存和转化1. 导学:讨论物质的保存和转化的原理。
2. 研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
3. 拓展研究: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能量转化。
4. 知识巩固:进行小组讨论和练,巩固所学概念和实验技巧。
总结该教案为新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
通过导入基本概念、实验探究、拓展学习和知识巩固的步骤,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金属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首先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由学生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同时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因素的结论。
第二部分介绍合金。
通过活动与探究比较合金和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同时根据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特意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材料,激发探究材料科学的兴趣及欲望。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课题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难点突破。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合理问题。
2.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实验探究机会。
3.利用上述两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1课时几种重要的金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曲别针、铜丝、水龙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常见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铜丝、水龙头、金银首饰等)和投影彩色图片(如高压锅、马踏飞燕、河北沧州铁狮子等)。
【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实物和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物和图片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金属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P3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人教版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
2. 化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2. 如何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品和化学试剂;
2. 实验记录表;
3. 化学知识相关课件和教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并讨论实验结果。
三、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
四、讨论和提问(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化学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一、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和特点(实验性、实用性、创造性等)。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2)讲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3)介绍化学的特点和实验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
二、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等)和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等)、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模型展示、实验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3)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三、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兴趣。
(2)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3)介绍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四、第四章:溶液与浓度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溶解、稀释等)、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课时:第一课时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演示。
2.实验操作指导。
3.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10分钟)1.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老师示范操作一道化学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协作,完成实验内容。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并做出相关结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2.老师总结讨论,强调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学生深化了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将能更好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特点;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实验观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试管、试剂瓶、试管夹等;
2. 实验试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3. 实验操作手册。
四、教学过程
1. 实验操作步骤:
(1)取一只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轻轻摇晃试管观察;
(3)加入酚酞指示剂,再轻轻摇晃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2. 实验现象观察:
(1)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试管内的溶液会发生温度上升的反应;
(2)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
3.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学生可以得出酸碱中和反应释放热量和溶液变色的结论。
五、课堂讨论
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2. 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领域。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其他应用领域;
2.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实验方法。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还可以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和团队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新版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
新版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 了解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和命名规则;
3. 掌握几个重要元素的发现史和命名过程;
4. 能够正确运用命名规则进行元素的命名和表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和命名规则。
难点:掌握几个重要元素的发现史和命名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名称,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命名规则。
二、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分类方法(10分钟)
1. 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 结合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律。
三、介绍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命名(15分钟)
1. 讲解古代人对金属和非金属的认识及元素的发现;
2. 分析元素的命名规则和前辈们的命名方式;
3. 介绍几个重要元素的发现史和命名过程,如氧气、氢气等。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一些未来可能发现的元素及其可能的命名方式。
五、小结课程内容(5分钟)
总结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命名历程,并强调掌握命名规则的重要性。
【课堂作业】
1. 已知元素的化学符号为“O”,请写出其完整的元素名称和发现者。
2. 列举出两个未来可能发现的元素,并给出其可能的命名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和命名规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物质的基本概念
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介绍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学习内容讲解:
a.物质的基本概念:介绍物质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过程。
b.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不同特点。
c.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介绍:学习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3.实验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加深他们的理解。
5.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简介这是一份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的教案,教案针对2023年新版教材编写。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教学目标- 掌握化学基础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等。
- 理解和运用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 能够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培养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内容包含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认识化学- 研究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2.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法- 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能量变化规律3. 第三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掌握物质的测定方法和用途- 研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4. 第四单元:空气中的气体-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 研究气体的净化与利用5. 第五单元:常见酸、碱、盐的认识- 研究酸、碱、盐的定义和特性-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和产生盐的方法- 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6. 第六单元:金属和非金属-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和性质-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常见实验现象- 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利用教学活动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安排应包括以下方面:1. 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研究动机。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知识点。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实验能力。
4.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思维发散。
5. 练和检测:提供练和应用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6. 总结和复:帮助学生总结研究内容,进行复巩固。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效果,建议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学评估,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小测验、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形式。
参考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教材(2023新版)- 相关化学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电子资源:化学研究网站、视频教程等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江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氧化碳
执教:杨兴奎
时间:2008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过,木碳可以跟氧发生化学反应。
①、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②、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生成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氧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C + O CO 2 2
点燃 2C + O 2CO
2 点燃 CO + H O H CO 2223C O + C ( HO) C CO +H O
22a 3a 2
①、一氧化碳在空氧里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②、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我们常常在煤炉里煤层的上方看到蓝色的火焰,这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③、演示煤层上方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的蓝色火焰。
⑵、还原性
①、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②、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同样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尽管不同,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变。
例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炽热的碳又还原成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一氧化碳有剧毒。
这是因为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人体就缺少氧气。
2、演示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结合。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O C + CO
u u 2 e F o + 3CO 2F + 3CO 3 2 e 2 高温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 2CO 2 高温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1、自从人类用煤等作燃烧以后,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氧化碳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氧污染物之一。
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其次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
2、演示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三、课堂练习
1.一氧化碳是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 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略小 。
2.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C )。
无色、无气味(B )密度比空气小(C )难溶于水(D )能溶于水
3.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还 原 性,在该反应中做 还 原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氧化碳具有( B )
A .还原性
B .剧毒性
C .可燃性
D .氧化性
四、作业
以《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刻不容缓》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C o + CO C + CO
u u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