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套

课题:化学元素及周期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重点: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元素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并提问:周期表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请简单描述一下周期表的结构。

二、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

1. 定义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2. 讲解元素的分类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三、学习周期表的结构

1. 介绍周期表的历史及发展。

2. 分析周期表的结构和布局规律。

3. 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四、实践操作

1. 让学生根据周期表中的元素信息进行练习,找出元素的周期、族和周期数等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周期表中元素的一些共性特点。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周期表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六、布置作业

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期中考试。

2. 完成相关习题,加深对周期表的了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周期表及化学元素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反思:在讲解周期表的结构时,应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新课标)】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新课标)】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烷烃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知道甲烷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烧杯、装有甲烷与氯气的试管2支、饱和氯化钠溶液、水槽、铝箔。

四、教学过程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一、烷烃的物理性质

【讲解】

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沸点:一般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 同时相对分子质量也在增大)而升高。

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再到固态。

密度:均比水轻。

【思考讨论】甲烷可以作为燃料,与甲烷类似,烷烃也可以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请写出甲烷、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说如何验证燃烧产物。

【总结】甲烷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可以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讲解】

1.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烷烃比较稳定,与强酸、强碱或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2.氧化反应(可燃性)

讲解反应的方程式,并提醒: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

应发生。因此,有机化学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中,常用“→”代替“= ”。

【思考讨论】空气中含甲烷5%~15%,氧气中含甲烷 5.4%~59.2%时,遇火花将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为预防瓦斯爆炸,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总结】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和监测系统;严禁明火、电火花等。

3.分解反应

【讲解】

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化学课程,是根据人教新课标版所编写。教学目标

- 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 掌握化学键的种类及其形成

- 理解气体的化学特性

- 研究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性质

- 掌握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 了解电化学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章化学元素及其周期律

1.1 化学元素及其分类

1.2 元素周期律

1.3 元素的特性及其周期性规律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2.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2 化学键及其分类

2.3 化学键的形成原理

第三章气体的化学与化学平衡

3.1 气体的状态及其描述

3.2 气体的化学变化

3.3 化学平衡

第四章溶液化学和化学动力学

4.1 溶解过程及其表征

4.2 溶液的性质

4.3 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酸碱化学

5.1 酸碱的定义及其特性

5.2 酸碱指示剂和中和反应

5.3 酸碱滴定

第六章电化学

6.1 电化学基本概念

6.2 电化学电池及其分类

6.3 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化学式与化合价》公开课教案

《化学式与化合价》公开课教案

《化学式与化合价》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化学式的基础知识

1.1 化学式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解释化学式的概念,即元素种类和数目的简写表示

展示化学式的不同表示方法,如元素符号和下标

1.2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介绍化学式书写的基本规则,包括元素符号的大小写和下标的书写方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

第二章:化合价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1 化合价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解释化合价的概念,即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展示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如正负号和数字

2.2 化合价的书写规则

介绍化合价书写的基本规则,包括正负号和数字的书写位置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正确表示化合价

第三章:化合物的化学式与化合价

3.1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解释化合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组合

展示化合物化学式的示例,如水(H2O)和氯化钠(NaCl)

3.2 化合物的化合价表示方法

解释化合物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组合

展示化合物化合价的示例,如水的化合价为-2(H2O)和氯化钠的化合价为+1

(NaCl)

第四章:化学式的计算与分析

4.1 化学式的计算方法

介绍化学式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数目和化合价进行计算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进行化学式的计算

4.2 化学式的分析方法

介绍化学式的分析方法,即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数目和化合价进行分析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进行化学式的分析

第五章:化合价的运用与实际应用

5.1 化合价的运用

解释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电子转移和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示例演示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2 化合价的实际应用

介绍化合价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分

《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新课标)】

《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新课标)】

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使其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且能对相关实验的现续以及生活中的—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教学重难点

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沉淀转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

通过本节课《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复习提问】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2.向2 mL 0.l mol·L-1 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0.l mol·L-1 AgNO3溶液,有何现象?

【师生互动1】1.有易挥发、难溶物质或弱电解质生成。

2.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g++Cl-=AgCl↓

【过渡】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思考交流1】阅读教材表3-3,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谈谈对酸、碱和盐的溶解度表中“溶”与”不溶“的理解。

2.根据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师生互动2】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小于0.01g但不等于0)。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完全反应是相对的。

教学环节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实验探究】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新课标)】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新课标)】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有机化合物是有空间结构的,了解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成键类型及方式。

2.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球棍模型教具

四、教学过程

【总结】3种有机物分子的碳骨架呈现链状,1种有机物分子的碳骨架呈现环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是环丙烯,而两个双键相邻的有机物不稳定。

【讲解】3.碳骨架的连接方式

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结合成链状,也可以结合成环状

【展示】丙烷、环丙烷的球棍模型

【合作探究】观察下列几种碳骨架的连接方式,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组织成果展示。

【总结】1、3分子中的碳骨架是直链的,2、4分子中含有支链。

【讲解】3.碳骨架的连接方式

有机物碳骨架的链状可分为直链和支链两种。

【思考讨论】观察以下几种碳原子的结合方式,从碳原子间的成键方式、碳骨架的连接方式两方面分析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

一、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成键数目:4个共价键

2.

3.碳骨架的连接方式:链状

环状

《电解池 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电解池 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第二节电解池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电解池是借助于电能,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从而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它的应用相当广泛,由此形成的工业也很多,如电镀、电解、电冶金电池充电等。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原电池知识后的自然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化学知识,并为后续学习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打好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二节。通过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原电池知识;通过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借助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判断原电池正、负极以及设计原电池和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原电池的原理逆向思考自然过渡到电解池的学习中去,并应用氧化还原相关知识拓展和延伸电化学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两极反应物、产物的判断方法,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化学方程式。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电解原理,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使之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电解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电解原理,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维模型。

化学初中优秀公开课教案

化学初中优秀公开课教案

化学初中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净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净化水的必要性。

2. 学习水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吸附、消毒等基本净水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内容:

1. 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2. 实验操作技巧

3. 水质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水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净化水的必要性。

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用水问题,引发对水净化主题的兴趣。

二、探究水的净化方法(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过滤、吸附、消毒等净水方法及其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净水方法进行实验。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三、实验操作与展示(15分钟)

1. 各组学生按照选定的净水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记录各组实验过程,拍摄实验操作照片。

3. 实验结束后,各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介绍净水方法及操作心得。

四、水质检验与评价(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水质检验方法。

2. 学生进行水质检验,评价净化效果。

3. 教师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净水方法及其原理。

2. 学生分享实验收获,反思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活动(5分钟)

1. 教师提出水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3. 各组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保护水资源的决心。

教学评价: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正确性。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原电池-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原电池-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原电池》教学设计

(节选自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流程图:

演示实验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演示实验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通过格林太太的故事,病症,引出原电池课题。问题与思考:

格林太太的病因是什么

能为她开个处方吗

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实验探究一】将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问题讨论一】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Zn + 2H+ = Zn2+ H

2

【实验探究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

【问题讨论二】我们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铜片上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H元素原来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从氢离子到氢气,氢离子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得到的电子是谁失去的锌失去的电子是怎样转移到铜片上去的怎么验证你的猜想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

题。

通过实验,

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

分析推理能

力。

【实验探究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问题讨论三】仔细观察电流计指针有什么变化

探究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

论。

H

2

SO

4

通过实验验

证理论猜

测。

Cu

Zn

H2SO4

新课导入(故事导入)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单点学生回答

是否构成

原电池练习

两名学生上台

设计简单原电池

分小组讨论设计水果电池两名学生上台

制作水果电池

下台展示成果

课堂练习

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原电池

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装置图:

电极电极反应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常见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性质。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4.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化学现象,并理解其原理。

2. 讨论式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知识探究: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演示: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5. 拓展延伸:提供额外的研究资料和实验案例,供学生自主研究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编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结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研究笔记: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和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环节中,要严格遵守

公开课教案初中化学

公开课教案初中化学

公开课教案初中化学

时间:60分钟

年级:初中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介绍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可以被喝?

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石头可以燃烧?

2.基本概念(15分钟):

a.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基本微粒组成的,并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b.物质的性质:探讨物质的密度、硬度、电导率等性质。

c.物质的变化:介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展示物质变化的过程。

3.实验操作(20分钟):

选取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溶解硫酸钠(Na₂SO₄)进水中,并观察其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

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思考这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4.概念巩固(10分钟):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可以出一些简单

的题目进行让学生回答。

5.总结与课堂作业(5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布置课堂作业,例如查找

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物质分类、性质及变化。

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讨论互动、问题解答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化学基本概念

的深刻理解。同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学当中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是化学教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1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育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育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分子机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重点

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三、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四、教学过程

[复习]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过渡]我们知道许多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与共价键的三个参数有什么关系?我们开始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讲]大多数分子是由两个以上原子构成的,于是就有了分子中的原子的空间关系问题,这就是所谓“分子的立体结构”。例如,三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有直线形和V形两种。如C02分子呈直线形,而H20分子呈V形,两个H—O键的键角为105°。

投影]CO2和H2O的空间构型

板书]1、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有直线形C0

2、CS

2

等,V形如H

2

O、S0

2

等。

[讲]大多数四原子分子采取平面三角形和三角锥形两种立体结构。例如,甲醛(CH20)分子呈平面三角形,键角约120°;氨分子呈三角锥形,键角107°。

[投影]四原子的空间构型

[板书]2、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平面三角形:如甲醛(CH

2

0)分子等,三角锥形:如氨分子等。

[讲]五原子分子的可能立体结构更多,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

新人教版烷烃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烷烃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烷烃教学设计

引言:

烷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烷烃的性质和命名规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本文以

新人教版教材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针对初中生的烷烃教学

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烷烃的结构、性质及命名规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烷烃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掌握烷烃的命名规则,能正确命名简单的烷烃化合物。

3.通过实验和例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烷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a)烷烃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b)烷烃的物理性质,如沸点、密度等。

c)烷烃的化学性质,如燃烧和卤素取代反应等。

2.烷烃的命名规则

a)烷烃的命名原则。

b)以甲烷、乙烷为例,讲解命名方法及注意事项。

c)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烷烃的

命名规则。

3.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来验证烷烃的性质和命名规则。

a)设计实验,观察烷烃的燃烧反应,了解烷烃与空

气中氧气的反应。

b)实验前提出预测和假设,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c)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进一步

理解烷烃的性质。

4.习题训练

a)设计一系列习题,包括烷烃的命名、化学性质与

反应等方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b)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c)引导学生错题订正,加强知识巩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烷烃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命名规则,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全册教案

课程:高中化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60分钟

教学内容:全册综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机制。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化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和推导

教学方法:讲述、实验、讨论、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或现象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和思考。

二、讲解:依次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机制。

三、实验: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四、讨论: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疑惑。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七、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加强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注:具体的教案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归纳与整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1)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归纳与整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1)

人教版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2. 知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根据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书写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

图。

重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2.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难点: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分组演练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设计:

开放式板书

课后反思

1.本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新概念多,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难点。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很难想象的电子云模型直观化。用楼层类比“能层”,用楼梯类比“能级”,用上下楼梯的两

个人类比“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用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2.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问到好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他们思想的火花,也许是他们理解中的误区,需要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故在备课时要做好预设。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习题的演练还应增加灵活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帮助学生从情感价值观上树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止。

【课后作业】

一基本概念

1.电子云:。

2.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原子轨道,他们相互垂直,分别以表示。

3.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被称为。

二延伸练习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江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氧化碳

执教:杨兴奎

时间:2008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过,木碳可以跟氧发生化学反应。

①、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②、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生成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氧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C + O CO 2 2

点燃 2C + O 2CO

2 点燃 CO + H O H CO 2223C O + C ( HO) C CO +H O

22a 3a 2

①、一氧化碳在空氧里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②、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我们常常在煤炉里煤层的上方看到蓝色的火焰,这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③、演示煤层上方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的蓝色火焰。

⑵、还原性

①、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②、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同样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尽管不同,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变。例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炽热的碳又还原成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一氧化碳有剧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人体就缺少氧气。

2、演示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结合。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O C + CO

u u 2 e F o + 3CO 2F + 3CO 3 2 e 2 高温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 2CO 2 高温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1、自从人类用煤等作燃烧以后,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氧化碳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氧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其次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

2、演示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三、课堂练习

1.一氧化碳是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 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略小 。

2.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C )。

无色、无气味(B )密度比空气小(C )难溶于水(D )能溶于水

3.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还 原 性,在该反应中做 还 原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氧化碳具有( B )

A .还原性

B .剧毒性

C .可燃性

D .氧化性

四、作业

以《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刻不容缓》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C o + CO C + CO

u u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