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0、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11、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1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1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18、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岀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岀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根据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付岀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的方法能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简答题: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无意识的特点: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无意识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内控-调节的功能、引导作用、评价功能意识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 .系统化和具体化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以后注意心理学基本研究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意志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适应环境、调控认知和行为、传递信息、影响身心健康意识的感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功力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选择: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注意的保持: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即控制心理活动向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范围:也成为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分心:也叫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
注意的转移:是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一、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知觉、感知、思维、记忆、判断与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总称。
二、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三、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展现的各种动作、反应和
表现,可以是肢体上的行动,也可以是非肢体上的表达。
四、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进行的思考、推理和
判断等认知过程。
五、研究:是指个体通过经验、训练和教育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技能或行为方式的过程。
六、人格:是指个体的个性、气质、态度、价值观和特征等组
合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七、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外部事物的知觉和觉察,包括清醒、梦境和无意识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八、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研究所形成的经验和信息的储存、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九、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使和激发行为的力量和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
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以上是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1,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2,记忆: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4,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
二,1,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它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个人的禀赋。
3,晶体智力: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三.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各种方案来实施,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4.心理辅导: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习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校,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求助者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
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
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受感觉:即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如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皮肤觉等。
3、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
如饥饿觉、渴觉、 内脏痛觉等。
4、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5、感觉野: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6、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7、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8、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9、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10、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11、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2、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3、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4、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15、似动知觉:(似动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6、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17、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18、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19、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20、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21、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沉能力。
22、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3、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4、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代。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25、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代。
这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的过程。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 象记忆”。
3、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6、感觉登记:(瞬间记忆)凡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储,这种存储形式 叫做感觉登记。
7、工作记忆: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10、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1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3、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14、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15、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16、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7、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18、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19、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0、遗忘曲线:(保持曲线)德国心理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2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2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23、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24、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25、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26、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27、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28、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六、思维与想象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形象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5、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7、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独创性。
8、常规思维: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9、分析: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将事物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10、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11、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12、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