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精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9.22)

【精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9.22)

启发
1、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心理品质,培养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这样的过程,磨练的是 意志与毅力,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以培养孩子知难而 进、勇于拼搏的心态为主。 3、帮助孩子成功,通过事实让孩子相信:他 们比自己想象的更能干、更优秀; 4、挫折教育不是人为设置障碍,是不真实的
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肛欲期)
【自主性】:一个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1、危机是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很激 烈的冲突, 2、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 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发展特点——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1)生理特点:学会了爬、走、推、拉、说话等,开 始独立行走,支配自己身体,能控制大小便;是婴儿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满足停留在狭窄空间之内。 (2)心理特点: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围世界,表 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 亲历亲为,如自己穿衣、吃饭、尿尿、走路、拿玩具
一、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概述
1、提出人: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 2、时间:1940—1950年之间 3、主要内容 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 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 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 心的冲突,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 中引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 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
二、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介绍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口欲期)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阶段信任大于不信任,危机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 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 安祥,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 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 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 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 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这是对外界不信任的 表现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 度" 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3、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概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一种心理发展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和生命阶段内如何发展、演变和成长。

这一理论在研究人类发展问题时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发展的过程视为一系列独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需要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得到满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八个阶段以及对应的关键问题如下:1.信任与不信任(Birth - 18 months):此阶段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婴儿能够信任他人和自己的环境。

2.自主性与怀疑(2-3 years):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决定是否要独立。

解决中心问题是培养自信、创造力和独立性。

3.倡导(3-5 years):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语言和文化表达,并开始探索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的作用。

中心问题是建立优秀的社交技能和自我表达能力。

4.产业与劣等(6-11 years):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自我建设的技能,如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效能感。

中心问题是建立良好的学习前途和自我价值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12-18 years):在青春期,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和意义感更加关注。

中心问题是发展崭新的身份感和确定自己的角色。

6.亲密与隔阂(18-40 years):进入成年期后,人们开始寻求亲密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重要的个人和合作挑战。

中心问题是通过情感收入得到安全感。

7.制造与孤独(40-65 years):在中年,个人开始确定他们的生活领域及其个人责任和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概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由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个人身份的核心。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期(出生至1岁)是个体发展中的开始阶段。

•婴儿需要依赖母亲和主要抚养者的照料和关爱。

•若婴儿得到满足的照料,他们会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婴儿经历缺乏关爱和满足的环境,他们可能会形成对人类的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幼儿期)•幼儿期(1岁至3岁)是个体掌握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阶段。

•幼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做出选择。

•如果幼儿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认可,他们会培养出自主和自信的态度。

•若幼儿受到批评和限制,他们可能形成自我怀疑的态度。

第三阶段:目标导向与内疚感(学龄前期)•学龄前期(3岁至6岁)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社交技能的阶段。

•孩子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成功实现目标会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

•若孩子受到过多的约束和惩罚,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感(儿童期)•儿童期(6岁至12岁)是培养持久的努力和学业成就的阶段。

•孩子开始面对学校和同伴的挑战。

•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的孩子会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若孩子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第五阶段:认同与角色困惑(青少年期)•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是个体形成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并努力寻找自我身份。

•若青少年得到愿望的支持和接受,他们会培养出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如果青少年无法找到适合的角色,他们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

第六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早期成年期)•早期成年期(18岁至40岁)是培养稳定的感情关系和家庭生活的阶段。

•个体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投入到家庭、职业和社会活动中。

•成功建立亲密关系的个体会感受到归属和爱的满足感。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标题: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引言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生八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生命各阶段及其特点1. 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学会信任他人。

2. 儿童早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世界,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或照顾者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儿童将会形成自我控制和自主性。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主动性和责任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

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将建立起勤奋和能力感;反之,则可能产生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反之,则可能出现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的人们开始寻找深度的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等。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关系,他们将体验到亲密感;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中年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中年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他们将感受到繁衍的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停滞和空虚。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 是,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 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 悉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3、发展特点——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1)生理特点:学会了爬、走、推、拉、说话等,开 始独立行走,支配自己身体,能控制大小便;是婴儿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满足停留在狭窄空间之内。 (2)心理特点: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围世界,表 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 亲历亲为,如自己穿衣、吃饭、尿尿、走路、拿玩具
6、危机解决与否的影响
(1)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危机得到 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 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 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2)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 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 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意义: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对于个人 今后处理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社 会化及未来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就是这个意义
第三阶段:4—6岁主动对羞怯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人: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 埃里克森 2.时间:1940—1950年之间 3.主要内容: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 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 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 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 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主要内容 是: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问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回答: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童年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

幼年(2-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学龄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6-12岁)勤勉对自卑,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13-19岁)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成人早期(20-39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成人中期(40-64岁)创造对停滞,成功的个人事业和悉心关怀与培养下一代。

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完善与失望,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3 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 不" 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 ~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十分一致。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

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

(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

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

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

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

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他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l~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小编推荐-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小编推荐-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一、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着简单的心理活动渴望着认识这个世界,又要避免这个世界对他的伤害。

他在寻求依靠,靠自己能够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实物。

它信任能给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处理的就是生与死的冲突,感知运动仅仅只是一个手段。

出现了想要的心理特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在这一时期孩子生理自我开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独立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独立去做!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出现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

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这一时期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充满着自我中心。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区分开,自主与主动的区别,自主是能够自己独立的想做,想做什么他们还不清楚,主动这个阶段他们才会有明显的一个区分,明确自己的目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4、形成品质
危机积极解决:方向和目的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 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危机消极解决:被动与保守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无计划、没有目标,优柔寡断;害 怕犯错、回避风险;感到无助和内疚;不 断地去讨好别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 一步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5、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的表扬是孩 子良好自我和自信的秘诀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肛欲期)
【自主性】:一个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1、危机是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很激 烈的冲突, 2、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 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给予一定自由允许独立干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获得自主感2按社会要求适当限制行为养成守规则好习惯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信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一、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概述
1.提出人: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 埃里克森 2.时间:1940—1950年之间 3.主要内容: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
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
表扬是孩子生命的阳光和精神营养。
第一步:陈述事实—具体 第二步: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第三步: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受。 第四步:表达期望,不提具体的要求。 第五步:适当的身体接触。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 反抗外界控制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 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 常说的“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第一、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 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既承 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 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把自己的人格 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以区别弗洛 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 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 (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 (11或13岁开始)。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八个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
表扬是孩子生命的阳光和精神营养。 第一步:陈述事实—具体 第二步: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第三步: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受。 第四步:表达期望,不提具体的要求。 第五步:适当的身体接触。
一是保护过度,包办代替。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 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是放任自流,太过纵容。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 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三是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让孩子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 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
第一、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者不成功,形成人格发 展的两个极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 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机” 。 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 求不相适应甚至失调所致。
二、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介绍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口欲期)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阶段信任大于不信任,危机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 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 安祥,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 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 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 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 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这是对外界不信任的 表现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 是,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 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 悉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 感与失败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心, (4)不比较—这是孩子自卑的开始。三岁,孩子进幼儿 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形中 造就了孩子的自卑 (5)表扬——五部曲,建立孩子的自信
4、形成品质
危机积极解决:方向和目的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 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危机消极解决:被动与保守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无计划、没有目标,优柔寡断;害 怕犯错、回避风险;感到无助和内疚;不 断地去讨好别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 一步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5、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的表扬是 孩子良好自我和自信的秘诀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肛欲期)
【自主性】:一个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1、危机是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很激 烈的冲突, 2、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 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6、危机解决与否的影响
(1)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危机得到 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 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 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2)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 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 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意义: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对于个人 今后处理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社 会化及未来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就是这个意义
启发
1、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心理品质,培养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这样的过程,磨练的是 意志与毅力,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以培养孩子知难而 进、勇于拼搏的心态为主。 3、帮助孩子成功,通过事实让孩子相信:他 们比自己想象的更能干、更优秀; 4、挫折教育不是人为设置障碍,是不真实的
5、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其危害
3、发展特点——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1)生理特点:学会了爬、走、推、拉、说话等,开 始独立行走,支配自己身体,能控制大小便;是婴儿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满足停留在狭窄空间之内。 (2)心理特点: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围世界,表 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 亲历亲为,如自己穿衣、吃饭、尿尿、走路、拿玩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宝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 试着自己穿鞋吗? —愿意! —但是,鞋子比裤子难穿,你还愿意吗? —愿意!但孩子一会儿就有点不耐烦了,因为穿鞋比穿裤 子困难得多。 —妈妈,我不想穿了,太难了。你帮我吧。孩子哭着说 —宝贝,虽然没有穿上,但是你刚才的表现很棒。照着妈 妈这样,慢一点,再认真试一试,好吗? —好吧! —妈妈,妈妈,我穿上了。我穿上了。 —你真棒!真是妈妈的好孩子!来,奖励一下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 • • • • • • • 主讲人: 王会绒 中学高级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精准教育培育师 国家首届沙盘游戏指导师高级讲师 国家首届青少年成长指导师高级讲师 《三秦都市报》亲子大讲堂首席讲师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家庭港湾》特约家庭 教育专家
(5)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与人交 往、分工合作,怎样与一起玩、一起做 事;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学会社会角 色,学会遵守规则意识,确定什么是允 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6)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期:是产生俄底 普斯情结(恋母/恋父)的特殊时期。知道 自己的性别,对性别差异有好奇心,模 仿异姓父母为,认同性别角色、学习异 性交往。(同性恋)
第三阶段:4—6岁主动对羞怯
1、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 的实现。 目的是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2、生理心理特点: (1)身体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能跑、跳、骑小车, (2)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动中有冲突,有侵犯;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 比较清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 富,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 释周围的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 么”;开始了创造性思维。 (3)行为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做事情有些目标,并 为目标实现而努力,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4)开始了人际交往。如果家长把孩子限制起来,以 后孩子就会有人际焦虑;家长不是要求,而是示范, 如何与人交往。
一、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概述
1、提出人:美国著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 2、时间:1940—1950年之间 3、主要内容 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 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 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 心的冲突,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 中引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 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 反抗外界控制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 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 常说的“犟
4、家庭教育的重点:培养规则意识和自主 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满足自住要求。给予一定自由,允许独立干 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获得自主感 (2)按社会要求,适当限制行为,养成守规则好 习惯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 增加自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 脑筋、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