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

合集下载

7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精品文档

7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精品文档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一)经典转化实验 (1)动物试验
(2)细菌培养试验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离体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7个水平 1.细胞水平 在细胞水平上,真核微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大部 聚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核质体)中。在 不伺种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细胞中,细 胞核的数目常有所不同。 2.细胞核水平 不论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或原核生物细胞的核 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最主要负荷者,被 称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
诱变剂: ①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诱 变剂
②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一些碱基类似物
(2)移码突变 指诱变剂会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 甘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 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 一步引起转录错误的一类突变. 原因:吖啶类染料及一系列ICR类化合物.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和育种
概述 1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即上下代间的关 系,即指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 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 有极其稳定(保守)的特性。 4个基本概念
(1)遗传型又称基因型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
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 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遗传型是一种 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 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具有某遗传型的生 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其自身 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付诸实现,即产生 自己的表型。 遗传型+环境条件 表型 (可能性)(现实性)

微生物遗传变异表现与育种过程

微生物遗传变异表现与育种过程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 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依链株
长期培养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菌落变异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S
R
原因:失去LPS的特异多糖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农杆菌Ti质粒转化植物的技术
农杆菌
限制性酶 内切及 DNA连接
转入培 养的植 物细胞
插入 新基 因的 DNA
重建植 物体
外源基因 DNA/CDNA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表现出新性 状的植株
• Ti质粒长200kb,是一个大型质粒。当前, Ti质粒已成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 载体。一些具有重要性状的外源基因可借 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进一 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 物的遗传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 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表现和育种过 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 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 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1.4kb),只能引起转座效应而不含其它任何基因; 转座子(Tn,transposon)分子量居中(2~25kb),除了
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常含有抗药性基因或乳糖发酵基 因等其他基因; Mu噬菌体(mutator phage即诱变噬菌体)是E. coil的一种温 和噬菌体,无特定整合位点,分子量最大(37kb),含 有20多个基因。
平板影印培养法:是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 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
变量试验:1943年,S.E.Luria和M.Delbürck根据统计学原理,设 计了如下实验:
涂布试验:1949年Newcombe 设计的,与变量试验相似,更为简便。
平板影印培养试验:1952年J.Lederberg夫妇。平板影印培养法是 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 的接种培养方法。
10-6~10-9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突变率
菌名
突变性状
突变率
Escherichia coil (大肠杆菌)
抗T1噬菌体
3×10-8
E.coil
抗T3噬菌体
1×10-7
E.coil
不发酵乳糖
1×10-10
E.coil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 萄球菌)
S.aureus
抗紫外线 抗青霉素 抗链霉素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改良及育种技术的学科。微生物指的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单细胞生物。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主要关注微生物在遗传水平上的变异、变异的调控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微生物株系。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 遗传变异的检测与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微生物中存在的遗传变异,探究变异的产生机制和变异位点的定位。

2. 遗传改良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突变育种、自然选择等手段,改良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如产量、耐受性、代谢能力等,以提高微生物在工业生产、环境修复、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性能。

3. 突变育种的应用:通过诱变剂或辐射等方法,诱发微生物的突变,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突变株系,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

4. 基因工程的应用:通过外源基因的引入、基因的删除或修改等手段,改变微生物的基因组,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产物。

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获得具有工业、农业、医疗等方面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种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带来诸多好处。

北京大学 微生物 第十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北京大学 微生物 第十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筛选:
营养缺陷菌株的筛选 步骤: 诱变剂的处理 步骤:1诱变剂的处理 2 淘汰野生型 单细胞: 单细胞:抗生素法 菌丝状: 菌丝状:过滤法 3 检出缺陷型 影印平板法 4 鉴定缺陷型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定义): 转化(定义): 不经过其它媒介, 自供体的 片段或质粒DNA直接 不经过其它媒介,来自供体的DNA片段或质粒 片段或质粒 直接 进入受体菌 受体菌, 进入受体菌,并在受体中复制表达的过程 转化的过程: 转化的过程: 1. 受体细胞呈现感受态(容易接受外源 受体细胞呈现感受态(容易接受外源DNA的生理状态) 的生理状态) 的生理状态 2. 外源的 外源的DNA与感受态细胞结合并被吸收 与感受态细胞结合并被吸收 3. 外源的 外源的DNA整合到受体菌中,成为受体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整合到受体菌中, 整合到受体菌中
第一节 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生物的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 生物的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何种物质可执行 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蛋白质?核酸? 。(蛋白质 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蛋白质?核酸?)
(一)经典转化实验
三组对照说明转化因子的本质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TMV)的重建实验 植物病毒 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细胞水平 细胞核水平 染色体水平 核酸水平 基因水平 密码子水平 核苷酸水平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土壤修复
微生物育种技术可用于土壤修复领域,通过改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空气净化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能力,通过微生物育种技术 可以改良这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用于空气净化。
05
未来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高效地修改微 生物基因,从而改良微生物的性状和 生产性能。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contents
目录
• 微生物遗传学基础 • 微生物育种技术 • 微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 • 微生物育种的应用 • 未来展望
01
微生物遗传学基础
微生物遗传学简介
微生物遗传学定义
微生物遗传学的重要性
微生物遗传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 基因组、遗传变异和遗传系统的科学。
微生物遗传学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 有重要意义,如工业发酵、生物制药、 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资源利用
微生物育种
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手段 ,改良和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微生物新品 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 污染和农产品残留。
生物能源
工业酶制剂
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能源,如生物柴 油、生物乙醇等,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微生物 10-1第十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 10-1第十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自然选育 第三节 突变的诱发与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四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第五节 分子育种 第六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三个证明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 、 肺炎链球菌: 型 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 肺炎链球菌:S型(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 致病能力) 致病能力) 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 型 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 致病能力) 致病能力)
3、质粒的类型 、
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低拷贝数 严谨型质粒 :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 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高拷贝数 松弛型质粒 :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
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 窄宿主范围质粒 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 广宿主范围质粒 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实验证明, 实验证明,进入 细菌细胞内部的 物质是DNA。 物质是 。 DNA包含有产生 包含有产生 完整噬菌体的全 部信息。 部信息。

微生物的遗传基因知识

微生物的遗传基因知识

二、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 物质的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一)转化实验
英, F.Griffith ,1928年研究肺炎链 (双)球菌发现转变现象。
肺炎链(双)球菌,球菌,成双或成 链,致人肺炎、小鼠败血症。有许多 不同菌株,有荚膜者具致病性,菌落 表面光滑,称S型;有的不形成荚膜, 无致病性,菌落外观粗糙,称R型。
以放 源培
射养性E.c32oPliO,3-让4或T325噬SO菌2-体4作(为只磷有源核或酸硫和
蛋白质)感染E.coli ,获得含32P-DNA核
心的噬菌体或含35S-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
将32P-DNA噬菌体、35S-蛋白质外壳噬菌 体分别感染无放射性的E.coli ,搅拌离心, 观察。发现DNA是噬菌体遗传物质。
一种可通过接合而转移的R因子的形成 (IS因子是转座因子,可使RTF质粒和r决定质粒结合)
四、原核生物的质粒
(三)、Col因子、产大肠杆菌素因子。 大肠杆菌素是E.coli某些菌株分泌的细 菌毒素,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翻 译或能量代谢等,专一地杀死其他肠道 细菌的功能。约4~8×104Da。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概念及物质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 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基因的总和)。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 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 化,即产生表型。

微生物学 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学 遗传变异和育种
亚硝酸、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 等


诱变机制 注意事项:
选择适宜的诱变剂及剂量,适当 的温度和PH,终止反应,安全
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三、突变与育种
(一) 自发突变与育种
1、从生产实践中选育 选育步骤 (1)采样 (2)加富培养 (3)平板分离 (4)性能测定
2 、定向培育优良菌种
定向培育一般是指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一 微生物培养物(群体),同时不断对它们进行移种 传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 种古老的育种方法。由于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 变异程度较轻微,所以培育新种的过程一般十分 缓慢。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相 比,定向培育法带有守株待兔的被动状态。 例如,异烟肼是吡哆醇的代谢拮抗物(即结构 类似物),两者分子结构类似。
2、自发性
各种性状的突变,可以在没有人 为的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发 生。 "自发突变"决不意味着这 种突变是没有原因的,而只是 说明人们对它们还没有很好认 识而已。
3、稀有性
自发突变虽可随时发生,但突变的频率是较低 和稳定的,一般在10-6~10-9间。所谓突变率, 一般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 突变的机率。例如,突变率为1×10-8者,就 意味着当10 8个细胞群体分裂成2×10 8个细 胞时,平均会形成一个突变体。
(4)选用最适剂量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常常要经过多次试验。就 一般微生物而言,诱变率往往随剂量的增高而提高, 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会使诱率下降。 根据对紫外线、X射线和乙烯亚胺等诱变效应的研究 结果,发现正变转多地出现在偏低的剂量中,而负 变较多地出现于偏高的剂量中;还发现经多次诱变 而提高产量的菌株中,更容易出现负变。因此,在 诱变育种工作中,目前比较倾向于采用较低的剂量。

微生物第七章总结

微生物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遗传:指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指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的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1.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3.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4.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 3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详见书P190(二)噬菌体感染实验:将大肠杆菌培养在放射性的32PO43-或35SO42-作为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从而制备出含32P-DNA核心的噬菌体或含35S-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详见P190(三)植物病毒重建实验:将TMV(烟草花叶病毒)放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它的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结果发现裸露的RNA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到完整的TMV粒子。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一)7个水平1.细胞水平: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的大部分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中。2.细胞核水平: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形态固定的真核,原核生物只有原始的无核膜包裹的呈松散状态存在的核区。真核和原核的核区称为核基因组,染色体组或基因组。除核基因组外,真核和原核的细胞质中,多数还存在一类DNA含量少,能自主复制的核外染色体。如:真核细胞中有<1>细胞质基因,包括线粒体或叶绿体基因等<2>共生生物,如草履虫品系的卡巴颗粒<3>2um质粒,存在酿酒酵母的细胞核中,但不与和基因组整合。3.染色体水平:(1)染色体数(2)染色体倍数:指同一细胞中相同染色体的套数。只有一套染色体,就称为单倍体,含有两套就称为双倍体。4.核酸水平:(1)核酸种类: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部分病毒,多数植物病毒和少数噬菌体等的遗传物质是RNA。(2)核酸结构:绝大多数微生物的DNA是双链的,只有少数病毒和fd噬菌体等的DNA是单链的。RNA也有单链和双链之分。(3)DNA长度:一般可用bp(碱基对)作单位。5.基因水平: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由众多基因构成了染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是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 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一
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 系列固氮基因。
第28页,共93来自百度文库。
7. 降解性质粒
降解性质粒:这类质粒可为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
码,可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含有数种降解性质粒的菌株“超级菌”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表型
代谢
表型(phenotype):指某一发生育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 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 得到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
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
第2页,共93页。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 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 的致病因子,其宿主是 一种根癌土壤杆菌,是 当前植物基因工程中使 用最广、效果最佳的克 隆载体。
第26页,共93页。
5.Ri质粒
存在于发根土壤杆菌中,引起许多双子叶 植物患毛根瘤。 可作为外源基因的良好载体和合成次生代 谢产物。
第27页,共93页。
6. mega质粒(巨大质粒)
菌株
第30页,共93页。

微生物育种的方法和特点

微生物育种的方法和特点

微生物育种的方法和特点

微生物育种是通过选择、收集、交配和培养微生物来改良其遗传特性和适应性的生物学过程。以下是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1. 选择法:选择是将不同性状的微生物进行交配,以获得具有特

定性状的后代的方法。选择法通常使用人工筛选和遗传统计学方法。

2. 遗传变异法:遗传变异是指微生物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发生

了改变,从而导致微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遗传变异可以通过基因

重组、基因突变和基因组转移等方式实现。

3. 营养代谢法:营养代谢法是通过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寻找新的营养物质和代谢途径,从而改善微生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4. 培养法:培养法是将微生物通过培养基培养来改良其性状的

方法。培养法可以通过改进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温度等方式来改善微生物的性能和产量。

5. 快速检测法:快速检测法是指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测序、DNA测序等,对微生物基因组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便快速识别和筛选具有特定性状的微生物。

微生物育种的特点有:

1. 高效性:微生物育种可以快速地选择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微生物,并进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微生物的生产力和适应性。

2. 多样性:微生物育种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和营养代谢等方式来改善微生物的性能和产量,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新品种。

3. 可操作性:微生物育种可以采用实验室和工厂化生产等多种方式,从而使其操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4. 可预测性:通过遗传变异和营养代谢等方法,可以预测新的微生物新品种的性状和性能,以便进行生产和改良。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Griffith 转化试验 示意
RII型活菌
健康
健康
SIII型活菌
健康
病死
健康
健康
SIII型热死菌 健康 病死
RII型活菌 健康
病死
混合培养 SIII型活菌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细胞内 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 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 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 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型细胞获得稳定的 遗传性状。 遗传性状。
(1)动物实验 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 ————小鼠存活 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 ————小鼠存活 对小鼠注射活S ————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S菌————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 ——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 ——小鼠死亡 (2)细菌培养实验 抽取心血分离活的S 抽取心血分离活的S菌 热死S —————不生长 热死S菌—————不生长 —————长出 长出R 活R 菌—————长出R菌 热死S —————长出大量 菌和10 长出大量R 热死S菌+活R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S菌无细胞抽提液 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 菌无细胞抽提液— 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
基因Ⅱ 基因Ⅱ
染 色 体
DNA
基因控制Pr因而控制性状 基因控制Pr因而控制性状 Pr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 (inheritance) :是发生在亲子之间即上下代间的关系,即指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保守特性。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注: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

(1)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2)表现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注:表型是由遗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

(3)表型饰变:即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是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变化,不涉及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4)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

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核酸为遗传的物质基础

生物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1、肺炎双球菌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所必需的转化因子;

2、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了:在RNA病毒中,遗传物质基础也是核酸,只不过是RNA罢了。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_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本科⽣物技术、⽣物科学专业《微⽣物学》分章节试题库

(命题⼈:曾松荣)

第2章真核微⽣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0分)

第7章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5分)

第7章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选择题

1、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于遗传学⽅⾯研究的优点是。

A.⽣长速度快

B.易得菌体

C.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所有以上特点

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段发⽣变异称为。

A 转导

B 转化

C 接合

D 转换

3、诱变育种是指利⽤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物细胞,提⾼基因的随机,通过⼀定的筛选⽅法获得所需要的⾼产优质菌株。

A 重组频率

B 融合频率

C 突变频率

D 调控频率

4、抗药性质粒(R因⼦)在医学上很重要是因为它们。

A.可引起某些细菌性疾病

B.携带对某些抗⽣素的特定抗性基因

C.将⾮致病细菌转变为致病菌

D.可以将真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5、F+ F-杂交时,以下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A.F-细胞转变为F+细胞

B.F+细胞转变为F-细胞

C.染⾊体基因不转移

D.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是必须的

6、以下突变中哪个很少有可能产⽣回复突复?

A.点突变

B.颠换

C.转换

D.染⾊体上三个碱基的缺失

7、准性⽣殖。

A.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

B.有可独⽴⽣活的异核体阶段

C.可导致⾼频率的基因重组

D.常见于⼦囊菌和担⼦菌中

8、游离于各种微⽣物细胞质中的⼩DNA分⼦称作下列哪种结构?

A、质体

B、质粒

C、类菌质体

D、间体

9、携带不同基因的F因⼦称为。

A、F-菌株

B、F′菌株

C、F+菌株

D、Hfr菌株

10、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段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叫。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名词解释1转导2流产转导3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名词解释1转导2流产转导3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名词解释:

1.转导

2.流产转导

3.局限性转导

4.普遍性转导

5.转导噬菌体

6.突变

7.移码突变

8.点突变

9.自发突变

10.诱变剂

11.转化

12.感受态

13.基本培养基

14.完全培养基(CM)

15.光复活作用(或称光复活现象)

16.转座子(Tn)

17.基因工程

18.基因

19.突变

20.接合

21.转化子

22.转导子

23.F 菌株

24.Hfr 菌株

25.F+菌株

26.F-菌株

27.诱变育种

28.抗性突变型

29.营养缺陷型

30.野生型菌株

31.染色体畸变

32.准性生殖

33.异核体

34.基因组

35.同义突变

36.原生质融合

二、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5.质粒通常以()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6.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和()。

7.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和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感受态建立的方式,可以分为: ①自然遗传转化 ②人工转化
(二)转导(transduction)
1.转导
➢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另一种方式,指通过缺陷噬菌 体的媒介,将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 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子:由转导作用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 ➢转导噬菌体:能将一个宿主(细菌)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 DNA带到另一个宿主(细菌)的噬菌体。
(6)巨大质粒:是近年来在根瘤菌属)中发现的一 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一般 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 系列固氮基因。
第二节 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指生物体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
染色体畸变——细胞学上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变化。
突变
包括:①缺失②添加(重复、插入)③易位④倒位 。
➢受体菌:recipient/receptor,转化基因的接受者 ➢供体菌:donor,转化基因的提供者 ➢转化因子: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 ➢转化子:transformant,将转化基因重组进入自身染色 体组的重组子
2、转化发生的条件
①受体细胞要处于感受态. ➢感受态:competence,受体细胞能从环境吸取外 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②供体DNA片段(转化因子)大小适宜,分子量一 般为1× 107 D 左右 ③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密切 3、转化的类型
(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概念: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 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 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适用范围:各种生物细胞都能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包括各种 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高等动植物和人体的不同细胞。 ➢意义:70年代后发展的一种育种新技术,继转化、转导和接 合之后一种更有效的转移遗传物质的手段。原生质体融合不仅 能在不同菌株或种间进行,还能做到属间、科间甚至更远缘的 微生物或高等生物细胞间的融合。
(三)接合(conjugation)
➢定义: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 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 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 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 ➢存在范围:
三、原核生物的质粒
1、质粒基础知识 定义:是一类小型闭合环状核外双螺旋DNA分子,
能独立于细胞核进行自主复制。 大小:约为2-100×106Dalton,上面携带有数
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
性质:
①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游离态),也可 以通过交换掺入染色体上,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
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择标记 (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能鉴别这种 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
二、突变的特点
适用于整个生物界,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 ➢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 ➢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 ➢可逆性:从原始的野生型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
2.转导的种类
➢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少数完全缺陷 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进行“误包”而将其遗 传性状转移给受体菌的现象。 ➢局限性转导:也称局限转导,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 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 因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 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 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依突变发生方式分为:
1、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复制过程的
偶然错误等而导致。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2、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进 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这些理化 因素称为诱变剂。
★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来分:
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具有选择标记(如营 养缺陷性、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只要选择适当 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 分离到。
(4) Col因子: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 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通过抑制 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其 它肠道细菌。
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 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
(5)降解性质粒: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 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 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 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基因突变——细胞学上看不到遗传物质的变化。
包括:①碱基置换(转换、巅换);
②移码突变(缺失、添加) 。
突变体: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 菌株。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依表型的改变分为: 形态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的能力,
➢细菌:G – 较为多见如E. coli等最为常见。 ➢放线菌:Streptomyces 、Nocardia。 ➢接合还可发生在不同属的菌种之间。 ➢E. coli的F因子:决定性别的质粒,属于附加体(episome), 可以通过接合作用获得,也可以通过丫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 或丝裂霉素C的处理而消除。
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 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
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菌可发生。 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lactis、根癌土壤杆菌等。 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
等成分、去除RNA和蛋白质等步骤。 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
表型
发育
表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
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物在一
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 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a. 在 群 体 中 以 极 低 的 几 率 出 现 , ( 一 般 为 10-6 ~ 1010);
等方法
2、几种代表性质粒
(1)F-因子: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存在于肠细 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奈瑟氏球菌、链球 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
(2)R因子:即抗性转移因子和抗性决定R因子。其 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也称耐药性质粒。 该因子首先是在志贺氏菌中发现。
(3)Ti质粒:即诱癌质粒。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中, 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当前,Ti质粒已 成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
②质粒是一种复制子,根据自我复制能力的不同,可把质粒复制 的控制形式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
③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 个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可以单 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 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④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 ⑤功能多样化。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1、转化
R型活菌+S型死菌→ →S型活菌 ➢定义: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 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 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转化后的的受 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 ➢有关名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 F.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
➢细胞水平:存在于细胞核或核质体,单核或多核 ➢细胞核水平: 原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不同,核外DNA ➢染色体水平: 倍性(真核)和染色体数。 ➢核酸水平:在原核中同染色体水平、存在部分二倍体 DNA或RNA,复合或裸露,双链或单链。 ➢基因水平:具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长度与信息 量,转录——翻译 ➢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起始和终止, ➢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
并因而成为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 类型。 发酵突变型——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能力的突变型。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 理因子的抗性。 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 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改变。 产量突变型——
变,从突变株回到野生型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 或回变。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
本部分内容课内不进行介绍,有兴趣可以自学。P111.
第三节 基因重组
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 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 方式,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 重组,简称重组。
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 生新遗传型的个体。
重组与杂交的关系:
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成是遗传物质分 子水平上的杂交。
而一般所说的杂交则是细胞水平上的一个概念。 杂交中必然包含着重组,而重组则不限于杂交这一形式。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方式
转化 转导 接合 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的优点: ➢ 可以提高重组率 ➢ 双亲可以少带标记或不带标记 ➢ 可进行多亲本融合 ➢ 有利于不同种间、属间微生物的杂交 ➢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提高产量 发展点:有关原生质体融合的遗传机制,尚未研究清楚, 目前还在探索中。
b.形状变化的幅度大;
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 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特点是:a.几乎整个 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b.性状变化的幅 度小;c.因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引起饰变 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3、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 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 特点:具稳定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代谢
2、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意义
微生物是研究现代遗传学和其它许多主要的 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 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 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 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 异与育种
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及存在水平; 2.理解质粒的概念,了解常见的质粒; 3.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4.了解菌种衰退的防止方法与复壮方法; 5.了解菌种保藏的原理与常见保藏方法。
1、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遗传性状稳定; ②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异种微生物污染; ③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 ④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细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分 离; ⑤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并 利于分离; ⑥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 ⑦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 ⑧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