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地球上发生着多种运动,包括旋转运动、公转运动、真实运动和几何运动等,它们是影响地球上生命发展和地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对这些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进行总结,以便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它们。

一、旋转运动

旋转运动指地球自轴向沿同一方向转动的运动,此运动引起了日夜的变换和四季的更替。每24小时地球就进行一次旋转运动,它向

我们自然界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也是人们称呼一日24小时的依据。

地球旋转运动又是地球气候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了陆地太阳日射量的分布,而且也影响着空气温度、湿度、风等气象因素的变化。

二、公转运动

公转运动又称太阳系运动,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它使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和其他天体以不同的轨道运行,影响着太阳系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也是保证太阳系物体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公转运动也是决定地球气候发展和影响生物繁衍的重要因素,它与地球旋转运动共同影响着太阳的光热辐射,从而决定了四季的变换和海洋的温度变化。

三、真实运动

真实运动是指地球在其旋转轴(斜轴)方向运动的运动,它使地球因为斜轴倾斜而引起的每日升起和落下现象,即俗称的日出和日落。

真实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很大,它使热带地区气温高,温带地区气温低,也是使各种植物、动物形成地域性分布的重要因素。

四、几何运动

几何运动是指火星和木星等太阳系内的天体相互运动的运动,它使太阳系的内部物质产生时空变化,也是太阳系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几何运动也影响着地球环境,它可能引起洪水、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从而影响到地球上的生物发展和地理活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

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

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

(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尔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

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

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

(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

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通过多种运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和季节变化。下面是对高一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地球自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线,穿过北、南两极,并与黄道面垂直。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也就是从东方向西方观测时,太阳、星星等天体会从东向西移动。

二、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这也是我们一年的长度。为了弥补每年0.25天多出来的时间,每四年加一个闰年。

3. 公转速度: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沿椭圆轨道匀速运动,其速度并

不是恒定的,而是按照椭圆轨道的形状进行变化。

三、黄道与黄道面

黄道是太阳系中一条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附近的带状区域,太阳

在天球上所经过的路径就是黄道。黄道面则是黄道所在的平面,与地

球的自转轴垂直。

四、地球倾斜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是23.5度,这是

导致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地球上既没有南极日也没有北极日

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2. 夏至和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地球上南极日和北极日最长的时刻。夏至时,南半球白昼最长,北半球白昼最短;冬至时则相反。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半球界线:

图中甲为夜半球,即背着太阳的半球;乙为昼半球,即向着太阳的半球。2.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图中的AOB线为晨线。

(1)晨昏线的构成

(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⑤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3.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

4.周期

(1)时长:

1个太阳日,24小时。

(2)意义:

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太阳日是基本的时间单位。

二、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

(2)规律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划分

①原因:

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

②时区:

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③规律: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个时区,时间早1小时;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晚1小时。

(2)区时

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

的运动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必备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新人教版)1

地理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

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地理知识点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

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

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

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

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

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总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规律总结与补充(说明:此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有些课本上非常明确的基本知识没有体现,所以不代表全部内容。大家还应结合课本进行复习,并认真理解每一道习题,通过习题巩固这些规律。)

本节知识逻辑关系示意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区分两个词语:

昼夜现象

....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可以再加上:有且只有一个太阳照射地球),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交替

....的原因:昼夜现象+地球自转。

只要有昼和夜的存在,就是“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则增加了动态的过程。

项目内容

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构成晨

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昏

线

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

特点①晨昏圈把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

是一个大圆(圈);

②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一般把纬线圈分为两部分;(两部分

即昼弧和夜弧)

④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时才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圈相

交;

⑤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时才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其他时间与纬线圈相

交、相离或相切(相切只能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各纬线)

晨昏线举例:

2.时差

(1)地方时

概念:同一时刻,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具有相同的地方时)

计时依据: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把这个时刻记为当地的地方时12点。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①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同为东经或者同为西经,则用减法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一地为东经、一地为西经,则用加法计算经度差。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照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上产生了日夜

交替的现象。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时长的差异,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气候、植被和动物适应的方式。同时,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偏斜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对人类和生物有重要的影响。

2.经度和时区的划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经度存在差

异,这导致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经度和时区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统一时间,方便交流和协调活动。时区的存在对于航海、航空、国际贸易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地理位置与导航: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理位置的概念变得重

要。通过经纬度和地球运动的知识,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行导航和定位。这对于航海、航空、旅行、地图制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气候和气象: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气象有重要的影响。地

球公转轨道的偏斜导致了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因此拥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了解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季节变化对于气象预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防控等都非常重要。

5.地球与宇宙的联系:地球的公转是地球与其他星球和宇宙

的联系之一。地球绕太阳运动,处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这使得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自

然地理方面,探讨了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资源;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讲述了中国和世界的地理特点以及地球与人

类的关系。

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地球是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对于学习地理来说,首先需要了解地

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在地球的表面,存

在着许多地貌、气候和生物的差异。地球呈现出的地理现象,如海洋、陆地、高山、河流、风、云等,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使得我们感受到白天和黑夜

的交替,公转使得我们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通过这些运动,地球形成

了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带,构成了地理多样性的基础。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地球最外

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体积最大的

一层,地幔上融化的岩石形成了火山和地震。地核位于地幔之下,是

地球的最内部,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地质活动,也影响了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三、地球的资源

地球的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是地球自然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和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是地球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在不同地域和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例如,历史遗址、文化传统、技术知识等都属于人文资源。

地球的资源分布不均匀,受到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空间作为研

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工具进行研究。

2.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扁平,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地幔是地壳之下的流动的岩石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内核是固态的,外核是液态的。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学意义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呈现

四季变化。这些运动对地理学有重要意义,比如影响气候、季风、地理分布等。

4. 地理坐标与地球格网

地理坐标是用来描述地球上的位置的系统。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有经纬度坐标

系统和UTM坐标系统。地球格网使用经线和纬线来划分地球表面,方便地理定位。

5. 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地下水和冰雪水等。其中,海洋水占据了地

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但大部分是咸水,不适用于直接使用。因此,淡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6. 气候与气候影响因素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情况的统计。气候受到地球纬度、大陆和海

洋分布、海洋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7. 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气候对植被分布有很大影响。例如,亚热带气候适宜于落叶阔叶林的生长,而

草原气候适宜于草原的生长。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

8. 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遥感技术等的方法。地理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1 -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7 -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7 -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4 -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下面三幅图中的箭头指向)。

A B C

4.自转周期

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

太阳日24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

(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微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高一地理必修一有哪些知识点,想要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

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

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

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如迁徙)

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

自转规律:速度、周期

地转偏向力:

河岸侵蚀

风向偏转:如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

洋流流向偏转:如秘鲁寒流离岸

实验模拟:伞

光照图(侧视、俯视、斜视、变形、局部)与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日出或日落)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春秋分

除春秋分外,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即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地方时为0时或12时

日出先后顺序(晨昏线的移动)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地方时计算

我国太阳接近正南:接近12时

春分时我国各地升旗时间

已知该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确定该地经度

已知经度求时区:

区时计算

夏令时

日界线:

今天或昨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计算经过多长时间进入新的一天

由某天范围计算某经度地方时

由某地区时计算某天范围

地球公转示意图

公转方向

局部:某一节气光照图(注意图中所绘的'公转方向)

画某一天地球位置:如2001年10月4日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经度的确定:地方时为12:00所在经线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总结归纳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总结归纳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总结归纳

地球与地球仪知识

1、地球形状与大小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经度与纬度

东经与西经分界线:0°经线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如何判读东经、西经:按地球自转方向,往东度数越大为东经,往西越大为西经。

南纬与北纬分界线:0°纬线(赤道)为界

如何判读南纬、北纬:往南度数越大为南纬,往北度数越大为北纬。

3、经线的应用

划分东西半球: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0°→→→→160°E为东半球

20°W→→→→180°→160°E为西半球

4、纬线的应用

(1)划分南北半球: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划分低、中、高纬:30°N/S与60°N/S为标志

低纬:30°N--30°S 中纬:30°N/S--60°N/S 高纬:60°N/S--90°N/S (3)划分五带:23°26′N/S与66°34′N/S为标志

热带:23°26′N--23°26′S

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

北寒带:66°34′N--90°N;南寒带:66°34′S--90°S

5、经纬线(度)的综合应用

(1)确定位置:明确经线与纬线【见地图册P1】

a.方格状经纬网图:“横纬竖经”

b.极地经纬网图:“圆纬直经”

(2)确定方向【见地图册P2】

a.东西方向确定:同东经度区:度数越大越在东;同在西经区,度数越大越在西

不同经度区:两地经度数和<180°,东在东,西在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力学现象,一般指的是地球的旋转和公转。其也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可以影响地球的气候、气候变化、洋流,特别是对生物的进化影响巨大。因此,对地球运动的地理学意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首先,地球的旋转和公转是地球自转轴与静止空间中,太阳,月亮,恒星的关系。它由东西向自转轴旋转,从南北极点开始公转。由于日夜变换,太阳照到地球,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夜,这就造就了地球各地特有的日照和温度,形成了地球上的不同气候类型。

其次,地球运动会影响地球能量输送和热量分配。由于地球的自转等外力作用,使用风、洋流等将太阳能输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形成不同的气候带。特别是洋流的形成,它是由气候环流作用影响的,更受到外力的影响。因此地球运动对气候和海洋热量的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太阳的光辐射能使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而空气温度变化会影响边界层和大气层,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也会影响边界层中热量的输送。与此同时,地球运动对海洋和大气中的研究气体活动也有影响,这及时有利于研究地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最后,地球运动的地理学意义在于其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它从不同地方影响着物种的分布,使得同一种物种在不同地方产生了多样化。例如,在南太平洋中有许多岛屿,同一物种在不同岛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就可以看作是地球运动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总之,地球运动对地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影响气候、气候变化、洋流,还会影响边界层、大气层等,特别是对生物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改善和调节地球气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规律总结与补充

(说明:此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有些课本上非常明确的基本知识没有体现,所以不代表全部内容。大家还应结合课本进行复习,并认真理解每一道习题,通过习题巩固这些规律。)

本节知识逻辑关系示意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区分两个词语:

昼夜现象....

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可以再加上:有且只有一个太阳照射地球),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交替....

的原因:昼夜现象+地球自转。 只要有昼和夜的存在,就是“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则增加了动态的过程。

晨昏线举例:

2.时差

(1)地方时

概念:同一时刻,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具有相同的地方时)

计时依据: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把这个时刻记为当地的地方时12点。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①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同为东经或者同为西经,则用减法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一地为东经、一地为西经,则用加法计算经度差。

②将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东加西减”原则:所求地点在东,用已知时间加上两地的时间差;所求地点在西,用已知时间减去两地的时间差。

(2)时区和区时

a.时区相关计算:

①某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计算方法为:时区号数× 15°

②某一时区的范围:中央经线度数分别加、减7.5 °,即为时区的两条边界线。(东

西十二区除外)

③已知经度求时区,用经度除以15度,结果四舍五入。

b.区时相关计算:

①计算时区之间的时差:如果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者同为西时区,则用减法计算时差;如果两地一地为东时区一地为西时区,则用加法计算时差。

②“东加西减”原则:所求地点在东,用已知时间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西,用已知时间减去时差。

c.“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 °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指的是116°E的地方时。

(3)国际日界线

原则上是180°经线,但有弯折。“东减西加”——由东十二区向东到西十二区,减去一天;由西十二区向西到东十二区,加上一天;但钟点的数值保持不变。(特别注意“东减西加”容易出错)

拓展:两条日期界线: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是180°经线,而自然日界线指的是地方时处于0点的经线。多数情况下,它们把整个地球分成了两个日期。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特别注意:画图时,视线方向要与箭头方向保持一致。

地转偏向力与河流相关的问题:偏向的一侧容易侵蚀,不偏向的一侧容易堆积。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规律一: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昼就长于夜,另一个半球的昼就短于夜。

规律二:对于北半球各地而言,如果在某一时间段内,直射点移动方向向北,那么昼就逐渐变长;如果直射点移动方向向南,那么昼就逐渐变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昼夜平分的情况:在赤道上,无论任何时间,昼夜等长;在春秋分时,无论任何地点,昼夜等长。只要符合昼夜等长,那么日出时刻就是地方时6点,日落时刻就是地方时18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2)太阳高度与0°的关系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度(最大不超过90度)——即“白天”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度——即“夜晚”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度——即“日出日落时”

(3)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一天中,正午时分(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

其中,纬度差指的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点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公式的进一步解读: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上最大(90°);某地与直射点纬度距离相差几度,则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几度。

(5)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推论:比较同一天不同纬度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方法为: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纬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综上可知,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五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

因此,假设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

当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减小,温带的范围增大。

三、专题: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

1.光照图的类型与判读

(1)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平分。(注意:但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仍符合昼夜半球各占一半;以下三图自左至右,依次代表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在第一个图中,地方时正午12点的经线是30°E,请自行推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