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
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发表时间:2018-10-08T15:20:39.12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高宁[导读]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718000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材共选择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古诗的特点,和阅读的连贯性,将送别诗专题对教材进行尝试整合,教学设计从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来设计。
课前,将四首诗及注释整理在一起印发,让学生回家搜集三位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古诗背景,也搜集唐诗中其他的送别诗名篇。
同时让学生根据资料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尽量熟读成诵。
课堂上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展开想象,读出诗里的故事情节;抓住意象和意境,品析词语,读出诗中的情感。
老师有效地提问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归纳。
以此理解了诗歌内容情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也培养了古诗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归纳如下:先由歌曲《长亭送别》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然后老师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常遇之事,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够发达,通信也不方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此地一为别”,“各在天一涯”,相会杳无期。
这样,离情别绪就成了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所以在璀璨的中国古典文化里,送别诗便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样学生便知道古今的送别大背景实质性的不同,对接下来理解诗人们离别的愁苦会更深刻一些。
当学生回答到自己查找的送别诗时,老师适时地让学生诵读这些诗的题目,让学生仔细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会发现,送别诗的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这便把送别诗与其他诗区分了开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教学设计宜宾县商州镇民乐小学校朱勋文一、教学目标1.回忆学过的送别诗,引出新学的两首。
2.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3.结合生活场景感悟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情感,感悟生活。
四、教学过程1.歌曲《送别》导入。
师:我们来听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送别》。
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首歌又会让你想起什么呢?生:汇报交流。
师:这首歌自1904年李叔同创作以来,被传唱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是人们表达离别之情首选的歌曲。
我们学过很多古人在离别时创作的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2.回忆印象深刻的送别诗,为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师:在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中,我相信有很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送别诗是什么呢?这首诗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汇报交流。
师:这些诗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朋友间离别时的一幅幅画面。
我们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这学期,我们课本上安排了两首,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又将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呢?3.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小组交流学习,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小组内代表发言。
学生汇报对两首送别诗的看法。
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讲解诗词。
(板书:人景情)4.结合毕业情景。
用学过的一句送别诗或者写一句(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情。
5.总结。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聚散皆是缘,相逢是首歌。
师生齐唱《相逢是首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文选修课唐代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选修课唐代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选修课唐代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教师课下指导(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
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
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导语: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
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
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
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无题(李商隐)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李端(卢纶)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
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学生活动:第二组清新乐观之别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
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入选篇目:送人游岭南(戴叔伦)黄鹤楼送孟皓然之广陵(李白)送梓州李使君(王维)送桂林严大夫赴任(韩愈)教师课下指导(四):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送别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体会《渡荆门送别》的意境美及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了解送别诗常用的意象、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及送别诗中作者不一样的情感。
3、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讨法、想象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 长途旅行,比如李白年轻时就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一直在四川生活,他在25岁时第 一次离开四川出门远游。
他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目的 是到湖北、湖南一代楚国故地游玩,《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就写于这次出游途中。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来学习如何鉴赏 送别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展示诗歌内容,齐读诗歌渡荆门送别李白2、解题:本诗从体裁和题材来说,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诗?体裁:五言律诗题材:送别诗3、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归某地”、“留别(别)、“赠4、既是送别诗,那谁送别谁呢?通过哪一句诗可以看出来?通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看出,是“故乡水”送别诗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留恋故乡的感情。
6、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就体会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呢? 那是因为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可以让我们体会出诗人的情感,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呢?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送别诗)安乡一
安乡县中小学教师备课教案第周星期第节课教学目标题古代诗歌阅读(送别诗)难点突破和专题复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
课型新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结合教材突破高考诗歌复习的难点,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熟悉高考古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第六课时一.难点突破: (断句和翻译)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 断句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2. 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 (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二.专题复习指导(一)考试要点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柳梢青送卢梅坡》《谢亭送别》《江亭夜月送别》《送友人》形式标志《春夜别友人》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2.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的写作背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古人出行原因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归隐等。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和标志送别诗诗题往带有“送”“归”“之”“入”“赴”“迁”“别”类似的字。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中的意象1、长亭送别—- 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常在长亭送别。
2、折柳送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杨花(柳絮)一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酒的杨花,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4、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一—世人往往会在分别时借酒抒情,抒发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师提示:不同的送别诗会有不同的寄托意象,同学们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背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材教案三篇《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材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材教案一一、教学设计说明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
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
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李白)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李”是一个姓。
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学习“赠”字“赠”就是送给的意思。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培养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文学名篇赏析》
2.教具:课件、琴韵麦克风
3.环境:音乐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欣赏(10分钟)
播放童声版《送别》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形式,并随音乐手势引导幼儿做出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阅读(15分钟)
教师朗读《送别》,让幼儿聆听文学之美,引导幼儿通过听、读、看的方式感受古诗的情感内涵。
4. 朗诵(20分钟)
分组让幼儿们朗读古诗,在发音、语调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和修正。
5. 模仿(15分钟)
领唱老师鼓励幼儿尝试模仿歌曲的唱腔和表现方式,再次演唱童声版《送别》音乐。
6. 创作(15分钟)
引导幼儿们根据古诗的情感表达,自由发挥创作,画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送别”图画。
7.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幼儿们了解了《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同时,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欣赏、阅读、朗诵、创作等,让幼儿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互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并且让幼儿们在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和热情。
送别诗创作教案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古诗文化。
2.能够背诵《静夜思》。
3.通过活动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1.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和他的代表作《静夜思》。
2.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3.制作诗歌手抄本。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李白和《静夜思》
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贡献。
2.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听唱《静夜思》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第二步: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1.请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练习《静夜思》的诵读。
2.分组小朗诵,每组学生轮流表演。
3.针对诗句进行解读,让孩子理解诗人的想法。
第三步:制作诗歌手抄本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色的手抄纸。
2.利用颜色笔绘画出《静夜思》的景象,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底。
3.将孩子们的手抄本收集起来,展示在班级教室里。
教学效果及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古诗《静夜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孩子们通过朗读、解读及绘画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了欣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该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送别诗三首》 (二)
课题送别诗三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法选择诵读、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从送别诗导入新课,并揭示目标。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4.朗读为主,读中欣赏,读中感悟。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回顾了解诗歌的作者及作品2.自学诗歌。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组学习的魅力。
第四步: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领会诗情。
(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送别诗三首》文章思路.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赏读诗歌,提示学生抓住“文眼”分析,对于讨论认真积极的小组及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
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
教师讲解诗歌。
学生齐背诗歌回答教师提问。
理解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内容。
小组合作赏析全诗,学会抓住“文眼”学习,培养鉴赏能力,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送别诗》学案
送别诗鉴赏【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明确送别诗鉴赏的角度。
2、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回顾已学过的送别诗,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王昌龄补充上面的诗句,据此思考并讨论3个问题1、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2、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3、常用艺术手法:总结考查角度:123二、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解: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友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高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严维韩琮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举隅
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举隅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它既是一种诗歌形式,也是一种文学情感。
送别诗鉴赏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学习和鉴赏,引导学生在情感、文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的举隅进行深入探讨,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材料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选择经典的送别诗作为教学材料。
经典的送别诗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表现手法多样,如《离骚》、《别董大》、《离骚赋》等,都是非常适合进行鉴赏教学的优秀作品。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既能体现古代诗歌艺术特点,又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送别诗进行教学。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送别诗的主题往往是离别、惜别、怀念等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讲解诗歌背景、解析诗歌内涵、引导学生品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增强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认同。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送别诗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解读,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送别诗的主题内容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离别,还可以涉及到情感、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去理解送别诗。
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将送别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和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维空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送别诗教案
赏读送别诗安居第一高级中学谭素芬【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大意。
2、赏析诗歌,总结方法。
3、延伸课外,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李叔同《送别》,营造离别的气氛。
同学们,这首歌你熟悉吗?它的名字叫《送别》,是李叔同先生与好友分别时写下的,后来成为了中国数代人传唱至今的离别之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分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今天我们就要“漫步送别诗”,去感受古人的离情别绪,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二、示范引路,共同研读1、以李白的《赠汪伦》课的学习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诵读全诗,简述诗歌内容。
②完成工作表。
2、读懂一首送别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明内容找意象悟情感赏技巧3、按照刚刚研读《赠汪伦》的方法合作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南浦别》。
三、比读整合,总结收获运用“多诵读,明内容;找意象,悟情感;会赏析,懂技巧”的阅读方法,又读懂了其余几首诗,那么通过这几首诗的比较阅读,具体说说送别诗的内容、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呢?①送别诗诗题往往有“送、留别(别)、赠”等字眼;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有:事物: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船(舟)、美酒、春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地点:陆上--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劳劳亭、古道;水路--渡口、南浦时间:黄昏、月夜、清晨、秋③送别诗的情感:有对朋友的关切、牵挂,别后的思念之情;有对朋友的鼓励和安慰;有表达诗人的心志。
(伤感惆怅,乐观向上)表达技巧(诗人怎样表现这样的情感):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研读四首诗歌总结了赏析送别诗的一般方法以及送别诗的一些特点,以后同学们也可以把这节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举一反三,用到课外的探究阅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 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2010年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 (2010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4分 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
(1分)首先,借景抒情。
(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
(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
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
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
(1分)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 ,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情感,1分)。
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 。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
(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