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4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一4.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4.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必修1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龚永柱

一、教学目标

1.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

2.举例说明主动运输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3举例说明胞吞、胞吐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4.解释细胞膜控制物质运输的功能与细胞膜结构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对接

1.生命观念——结构决定功能

2.科学思维——分析、归纳、比较

3.科学探究——探究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离子是否主动运输?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比较法、动画演示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被动运输的特点:

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

2、【双边活动】思考并回答:课文开篇的“问题探讨”符合被动运输的特点么?

讨论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答:不是。

讨论2.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答:需要能量。

讨论3.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类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以及主动运输中的两种特殊的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

(二)讲授新课

1、主动运输

预习本节序言,我们得知:讨论3具有普遍性。

这些物质为什么能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分组讨论,任务驱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开展讨论,得出以下的结论:

①主动运输的概念、举例、特点和意义;②载体蛋白有哪些特点?

概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

4.2+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2+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中第二节内容《特异性免疫》。前一节的内容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生对免疫系统有了深入了解,认识到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并不清楚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此本节内容要重点介绍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特异性免疫,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支撑,并与前一节学习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对后续学习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免疫的概念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生对免疫有了许多亲身的经验,但学生还未深入学习过免疫的相关知识,在前一节内容中了解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但不清楚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有哪些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等内容。本节内容对学生认识特异性免疫过程和后续学习免疫学的应用和免疫失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本节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微观,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需要和学生亲身生活经验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在人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建立、展示特异性免疫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三道防线及阅读教材内容,认识到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生命观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本节用大情境来贯串整节。教材从“问题探讨”开始,到正文的描述以及课后练习、课外阅读栏目,整节使用了关于流感和流感病毒的情境。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情境,将会使整体内容融入进来,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将可能增加。其次,教材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先分开叙述,再安排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人思考,避免学生认为这两种调节方式是单独发挥作用的。第三,教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讲解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标明了步骤序号。同样地,在本节最后对三大调节系统进行总结时,也使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最后,本节难度比较大,所以对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简化处理。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本节首先突出了系统观,强调了免疫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在免疫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分子及其识别来进行的,这属于信息观的内容。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取向。本章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关系的“思考.讨论”下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多方面技能。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

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内容。“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主动运输,主要讲解了主动运输的含义、特点、过程。接着阐述了胞吞、胞吐,主要讲解了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含义及意义。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主动运输的过程,理解其含义及特点,明白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明白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

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主动运输及胞吞胞吐的知识。掌握学习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的科学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主动运输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并以此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这需要探索精神。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1、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符合中学生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经验到认识书本知识的一般规律。在呈现的实验面前产生疑问,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问题。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料和适时的给以必要的帮助。

二、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在学习了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再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打好基础的。本节共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安排水的跨膜运输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探究实验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一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来看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所以难度不宜过大,重基础,重联系实际,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不宜过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

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 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 P58。〖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b5E2RGbCAP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p1EanqFDPw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提示〗中央液泡大小蔗糖溶液清水〖板书〗变小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基本不变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本章中所含的重要教学价值:

1)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3)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2)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此实验一般需要半小时才有明显效果,建议做两套,课前半小时做一套,以作演示。)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技能目标

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情感目标

通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增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电教法。

五、媒体运用

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三种特性,而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又知道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节书的“问题探讨”栏目中列出了三种制造细胞膜的材料。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弹力布构成。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就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问题探讨”中第二个讨论题:“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欲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它的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

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本章中所含的重要教学价值:

1)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3)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2)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此实验一般需要半小时才有明显效果,建议做两套,课前半小时做一套,以作演示。)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细胞膜(又称血影)。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
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结论: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 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 是疏水的。
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 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第2节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859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
动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
2、20世纪初,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经过
特殊处理使细胞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
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
结论:细胞膜中 的脂质分子为连 续的两层。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
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提出的单位膜模型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结论
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组成的静态的“三夹板”“三明 治”式结构。
5、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
合实验
人细胞
荧光 标记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摄氏度

高中生物_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前面学生学习了生物膜的三大功能,而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学生后面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了基础,又有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细胞膜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现将我的教学设计思路讲解一下。

第一:课件制作。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了小标题,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二:导入。本节通过一张图片从细胞膜的功能入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又是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观点的论证,引入自然。

第三:教学过程。本节主要围绕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展开,最后总结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资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阅读资料,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学生需要理解掌握的是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为了我设计了两个小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磷脂分子的特点,也为后面小组制作生物膜的结构模型打好基础。本节课的活动,我设计成制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于这个小组活动,我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道具,随着课堂的推入,一步一步完善最终得出最后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通过小组活动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间的协调配合的能力。对于,最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我设计了一连串的探究链,让知识更有条理性。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课件4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课件4

假设: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亲水端
疏水端
磷脂分子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 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 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 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世纪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 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 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时间:1925年 人物:两位荷兰科学家 实验:两位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 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 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70年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标记后,让两种 细胞融合,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 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 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人的细胞
细胞融合 鼠的细胞 重组细胞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教案第四章第二节ATP

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教案第四章第二节ATP

ATP

【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通过示意图的分析理解ATP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我国晋朝青年车胤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无法在晚上读书。于是他在草丛中捉了很多的萤火虫,并且将它们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这就是“囊萤夜读”的故事。

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其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呢?该供能物质在细胞内是如何合成的呢?通过“囊萤夜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寻找证据——阅读

阅读课本P96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有同学对ATP到底是“物质”还是“能量”感到困惑,你怎么认为呢?

2.萤火虫发光器离体一段时间后荧光消失的原因是什么?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

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代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点评,展示相应问题的答案。

1.ATP的结构特点

(1)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磷酸基团之间的一种特殊化学键,叫作磷酸酐键。

(3)ATP的结构式:

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在这种相互排斥作用下,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当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中1mol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高达30.5kJ。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特点、实例和意义,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联系,这几个主要知识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分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被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前面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过ATP做了一个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心智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的认真基础,思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目的性,在之前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和分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被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但对主动运输的条件、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比较模糊,缺乏对文字和图片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

三、核心素养

(一)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科学探究: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运用模型探索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三)科学思维:通过微课的学习,说明胞吞胞吐的过程和特点。

(四)社会责任: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过程、特点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资源

学案+课件+微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引入:播放膜法的城堡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

得出物质进出细胞具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一课时

1、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在生物课标中属于“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是:

①、能够说出细胞膜的结构;

②、能够正确认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③、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

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认知的自觉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有相应提高;

⑤、初步形成建立生物模型的思想;

2、教材分析

本节隶属第四章,该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主要从实验实例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的特性与结构有关,所以第二节内容是学习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结构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现象-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体现出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3、学情分析

本设计针对广州市第D,E,F组的学生,他们在初中仅笼统的学习过细胞膜,现在要把这种笼统的认识提高到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水平,对他们是重大挑战,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提供多种素材(特别是形象化、生动化的素材),作为学生探究过程思维的支撑。对于形成建立生物模型的思想等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不能操之过急,学生能有初步了解即可。

4、教学策略

①、通过回顾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从本节问题探讨入手,调动学生已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壳、电线、解剖针、泡沫塑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教后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本节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教育,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将各位科学家实验的资料,再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从中学习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必须设置好探究历程的梯度(如,补充磷脂分子结构与特性的知识),并且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并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创新提供帮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悦,激发并能维持学生的创造热情。

3.以活动促发展,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本节既有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学习的活动,也有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图、模型制作等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生学习方式多样,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要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学生学得既灵活又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